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什麼是工業化人口結構

什麼是工業化人口結構

發布時間:2022-06-25 02:05:09

㈠ 什麼是「人口工業化」

「人口工業化」是相對人口農業化而言,指農民離開土地轉而從事工業。

我國農村相對貧窮,但存在大批剩餘勞動力。為擺脫農村的貧困現狀,唯一出路是農村人口的工業化、城市化,因此西部地區工業化、城市化的前景,也就是西部農民擺脫相對貧困的前景。

㈡ 什麼是工業化和現代化

工業化概念

工業化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現代工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發揮主導作用,由傳統的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轉化,由傳統的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轉化的過程。

工業化是一個歷史范疇,是世界各國發展經濟、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經濟發展進程中不可逾越的重要歷史階段。新中國建立後,於「一五」期間提出了工業化發展目標,經過50多年的發展,已經建立了獨立的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工業化進程得到了較快推進,但從人均GDP、三次產業GDP結構、三次產業就業結構、城市化率等指標綜合分析,我國的工業化進程發展還不是十分成熟,工業化發展目標任務遠未完成。綜合來講:目前我國處於工業化發展的中期階段。

現代化的基本詞義
在20世紀30年代,「現代化」一詞開始出現在我國報刊上。現代化一詞的英文翻譯是modernization。英語單詞modernization是從英語單詞modernize和modern衍生出來的。
根據韋氏辭典,英語單詞modern是形容詞,產生於1585年,有兩層含義:(1)表示性質:現代的,新近的,時髦的;(2)表示時間:現代的,指從大約公元1500年到當前這段歷史時間。modern的兩層含義有不同特點:(1)性質只有時間限制(新近的),沒有領域限制,所以,它可以指人類活動各個方面的特點;(2)時間只有時間上限(大約公元1500年),沒有時間下限,所以,「現代」是可以無限延長的。英語單詞modernize是動詞,產生於1748年,含義是:使現代化(成為具有現代特點的、成為現代的),使適合現代需要。英語單詞modernization 是modernize的名詞形式,產生於1770年。由此推論,「現代化」具有兩個基本詞義:成為現代的、適合現代需要;大約公元1500年以來出現的新特點、新變化。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現代化」,一般都遵守它的兩個基本詞義,但是,在不同情況下,描述的對象不同,「現代化」的具體內涵也有所不同。例如,管理現代化指採用現代管理理論和方法;教育現代化指建立現代教育體系,採用現代教育理論和方法;企業現代化指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採用先進科學技術和現代經營管理方法;現代化城市指具有現代基礎設施、現代城市管理系統、採用現代生活方式等的城市;現代化農村指具有現代基礎設施、現代行政管理系統、採用現代生活方式等的農村;現代化學校指具有現代基礎設施、採用現代教育理論、教材和方法等的學校等。

㈢ 工業化結構性指標是什麼 3個

(1)農業增加值佔GDP比重下降到15%以下;
(2)農業就業人數佔全部就業人數的比重下降到20%以下;
(3)城鎮人口上升到60%以上。

㈣ 從人口和產業結構角度分析工業化對城市化的推動作用

城鎮化的核心是人口就業結構、經濟產業結構的轉化過程和城鄉空間社區結構的變遷過程.
城鎮化的本質特徵主要體現三個方面:一是農村人口在空間上的轉換;二是非農產業向城鎮聚集;三是農業勞動力向非農業勞動力轉移.
如上海: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不斷上升.上海產業結構的調整就是產業結構的升級,即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比重下降,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比重上升.隨著上海地區的發展,勞密產業的土地,交通運輸等成本不斷上升,就搬遷到地價低廉、成本較低的周邊地區.廠方的遷入,尤其是這種勞密產業,能夠吸收大量當地勞動力,尤其是農村的剩餘勞動力,由農業人口轉化為城鎮人口.其外廠房以及與之相配套的基礎設施等的建設,也加速了城鎮化進程.

㈤ 什麼叫工業化完成的標志是什麼

工業化通常被定義為工業或第二產業產值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以及工業就業人數在總就業人數中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工業發展是工業化的顯著特徵之一,但工業化並不能狹隘地僅僅理解為工業發展。因為工業化是現代化的核心內容,是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工業發展絕不是孤立進行的,而總是與農業城市化和服務業發展相輔相成。所謂工業化,主要是指工業在一國經濟中的比重不斷提高以至取代農業,成為經濟主體的過程。簡單的說就是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化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這一過程的特徵主要是農業勞動力大量轉向工業,農村人口大量向城鎮轉移,城鎮人口超過農村人口。

㈥ 中國會有哪些人口結構變化

「全面兩孩」政策實施第二年,我國出生人口卻出現下降:官方統計顯示,2017年我國出生人口1723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2.43‰,比2016年的1786萬人、12.95‰有所下降。

人口出生率下降為何令人焦慮?

對我國長期經濟發展會有什麼影響?

如何扭轉出生率不斷下降的趨勢?

……

就相關話題,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北京大學經濟政策研究所所長陳玉宇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以下內容整理自采訪實錄。

下載APP 閱讀本文更深度報道

人口統計數據背後的兩個焦慮

記者:最新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人口出生率下降,從年齡結構看,16至59周歲的勞動年齡人口為90199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64.9%;60周歲及以上人口24090萬人,占總人口的17.3%,其中65周歲及以上人口15831萬人,占總人口的11.4%。請問這些數據傳遞出哪些信號呢?

陳玉宇:數據顯示,人口出生率略低一點,不過,不是大的問題。這段話傳遞出兩個最焦慮的事情,一個是涉及中國計劃生育長期變化問題,中國人口增長是否太慢,人口增長速度在可預期時間內,是否會比人們想像更快地變成負增長。另一個是16歲到60歲人口結構的變化帶來的焦慮。

第一方面,總體看中國人口出生率在下降,放開二胎起了一點正面作用,但沒有扭轉出生率不斷下降的長期趨勢,人口出生率會不斷下降,人口死亡率會非常緩慢上升,人們活得更長,老齡人口數量增多,死亡率會上升,但很微小。

人口出生率如果少於死亡率,人口凈增長會變成負的。人口學家普遍預計2050年以後,中國變成人口負增長。但推測不是必然的,取決於2050年前我們採取的人口政策,比如放開二胎和三胎,使得中國人口凈增長變成負增長的過程往後多延長十年到二十年。不過,即便放開二胎和三胎,如果沒有搭配降低人們生育成本政策,可能也帶不來延長。甚至有學者認為到2040年代將提前到達負增長。

另一方面,16歲到60歲人口結構變化,這個區間是一個國家的主要人口,也是能幹活的勞動力。以16-60歲為口徑,我國的勞動力人口從2015年開始下降,目前我國的主要勞動力人口數量每年下降二三百萬,下降人數幅度還會增加。

勞動力的下降,會馬上讓產業感受到剩餘勞動力的減少,勞動力市場供給不足,必須提高工資。現在市場上僱傭一個非技術工種(unskilled labor)都不容易,這一變化會對中國經濟有直接影響,主要表現在勞動用工成本緩慢穩定上升,尤其對大學以下教育結構人口。百姓很快能看到,空姐找不到年輕美貌的,服務員也可以增加小伙,甚至可能也有大叔啦。

中國快速發展的窗口期還有30年

需盡快採取措施緩解人口壓力

記者:以此看來,當前我國面臨的人口壓力主要來自哪些方面?

陳玉宇:目前我國人口壓力主要表現為三個:第一,撫養孩子的機會成本增加,中國女性勞動市場參與率和工資水平越來越高,生孩子機會成本越來越大;第二,城市化率接近60%,城市化生活方式培養孩子成本比農村大;第三,人們文化觀念的變化。

不僅中國,全球范圍內都面臨著三大壓力的影響,出生率下降,發達國家在二戰前經歷過這一過程,發展中國家最近二三十年都在經歷這一過程。印度總和生育率已經下降到2.4,下降到2.1就意味著長久人口會負增長。

我國現在總和生育率1.5左右(國家統計局數據),專家核算大約在1.3-1.5之間,這一數值已經低於很多發達國家,所以我們人口達到負增長指日可待。非洲很多國家也開始出生率大幅度下降,從二戰後每個婦女生6-7個孩子,下降到3-4個孩子,這三大壓力也存在,需要完成人口轉型。

以前很多人口學家沒有意識到機會成本城市化對人口的影響。人口增長率持續下降,人口增速放慢對經濟影響很大,焦慮是人口變化帶來的挑戰,這是未來長期問題。

記者:對於緩解人口壓力,您有哪些政策建議?

陳玉宇:需要增加人口配套政策,將來一定時期,對於參與勞動力市場的女性生孩子,應給予更多勞動市場政策法規保護、更長產假、帶薪假期、政府補助等,讓生孩子成本不能完全由父母承擔,一部分由國家和社會承擔,包括減稅。

歐洲和日本都有大量分擔生育成本的政策,我國不需要等到人口老齡化程度很高的時候再出台,現在可以一定在范圍內啟動這些政策,努力放緩人口高峰到來,這對中國有巨大意義。2040年之前,中國需要被撫養的15歲以下孩子人數和60歲以上人數,在世界上都是低的,但2040年後我國撫養比將會超過發達國家,2060年之後我國撫養比成為全世界人口撫養負擔最重的經濟體,我國不太可能有高的儲蓄率,不可能有太多資本積累和快速技術進步。

需要強調的是,人口結構給予中國的快速增長和發展的窗口期只有未來三十年,因此我們採取一些延緩城市人口結構快速變化的政策,是能夠延長中國快速發展的窗口期的。

中國進入快速城市

化有三大重要意義

記者:從城鄉結構看,城鎮常住人口81347萬人,比上年末增加2049萬人;鄉村常住人口57661萬人,減少1312萬人;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城鎮化率)為58.52%,比上年末提高1.17個百分點。通過這些數據,您如何看待當前我國的城鎮化和人口結構的關系?

陳玉宇:從數據來看,城市人口每年增加2000萬,中國城市常住人口佔比已經達到58.8%,8.1億城市常住人口;農村人口只剩5.8億,還在以每年1300多萬的速度減少。中國進入快速城市化有三大重要意義。

一是快速城市化是帶來新技術進步和效率改進的主要途徑。十九大報告提到要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中國的很多經濟問題,都來自於全要素生產率增長速度太慢,而全要素生產率不是衡量勞動的生產率,也不是衡量資本的生產率,而是衡量所有要素一起提供的效率。中國全要素生產率在經濟危機以後下降2.4%,經濟危機之前我國是4.5%,只有危機前的一半。全要素生產率下降帶來的另一個副作用是資本回報率降低,中國沒有那麼多民營企業願意投資了,必須提升技術水平。例如比特幣炒作行為興起,各種P2P其實都是實體經濟全要素生產率下降的自然產物。

二是快速城市化跟工業化時代相比,能帶來生產性服務業和消費性服務業的活力和強勁增長。從近兩年的數據可以看到,消費增長對於經濟增長起到最主要的作用。從供給角度看,第三產業服務業增長速度比製造業高兩個百分點,伴隨城市化率的上升,第三產業佔比也是58.8%。這是中國產業結構發生的好的變化。

三是相較於工業化時代,快速城市化更容易實現包容和普惠的經濟增長。當一個國家進入城市化快車道,服務業增速更快的時候,我們有條件、也有可能性做到比快速推進工業化時期更普惠更包容,中國人收入分配不平等狀況有可能迅速得到改觀。這有兩個原因。

一是製造業產業結構變化下,工業部門和製造部門被逼提高勞動生產率,也就是說,藍領工人工資上升,隨著製造業的上升,製造業不在是中國吸納就業人口的主渠道,城市化發展消費和服務業發展更顯必須。

另外,就世界城市化而言,中國城市化比例相對較低,韓國1萬美元城市化率也比我們高。當前我們的結構性改革,出台很多政策,促進城市化有序快速變化。全球范圍內一個經驗教訓,就是城市化搞的好,能帶來產業結構變化,甚至帶來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但西方也有不成功的城市化,並沒有伴隨著國家產業結構的變化和勞動生產率的提升,而只是人口從農村討生活到城市討生活,國家經濟沒有好轉,還有大量貧民窟,所以說城市化並不必然帶來美好的事情,需要吸取經驗教訓,走一條能帶來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變化、人均收入提高的持續的城市化道路。

㈦ 什麼是工業化歷史上的工業化模式有哪些特點

1.什麼是工業化?歷史上的工業化模式有哪些特點?

答:(1)工業化的定義有許多種,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較窄的定義,認為工業化是指工業(特別是製造業)的發展。這一定義可見之於許多有關工業化和經濟發展的文獻。巴

格奇(A.K.Bagchi)為《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撰寫的辭條「工業化」就採用了類似的定義:「工業化是一種過程。下面是一種明確的工業化過程的一些基本特徵。首先,一般說來,國民收入(或地區收入)中製造業活動和第二產業所佔比例提高了,或許因經濟周期造成的中斷除外。其次,在製造業和第二產業就業的勞動人口的比例一般也有增加的趨勢。在這兩種比例增加的同時,除了暫時的中斷以外,整個人口的人均收人增加了。」
另一類定義較為寬泛,中國經濟學家張培剛即持此種觀點。張培剛把「工業化」定義為「國民經濟中一系列基要的生產函數(或生產要素組合方式)連續發生由低級到高級的突破性變化(或變革)的過程」。

(2)歷史上的工業化模式:

我們所謂「歷史上的工業化模式」是指歐美發達國家歷史上經歷過的工業化模式。這些國家的工業化模式的共同特徵為:

第一,這些國家的工業化都以建立在城市的大規模工業企業為載體。工業集中於城市,可以充分利用各種「外部經濟」;大企業可以發揮規模經濟優勢。工業化過程中,人口不斷地向城市流動,社會逐漸城市化。

第二,在這些國家中,大多數國家的工業化是民間發動的。所謂民間發動的工業化就是主要由個人積累資本和進行投資而推動的工業化,這種工業化一般表現為一種進化的、比較均衡的經濟進步過程。

第三,這些國家的工業化大多是消費品導向的;工業化起步於消費品工業,最早的重大機器發明是機器紡織,然後逐漸擴大到投資品工業,其進程可劃分為三個階段:消費品工業占優勢的階段、投資品工業的相對增加階段和投資品工業漸占優勢的階段。

概括地說,發達國家的工業化模式是追隨市場的模式,表現為自發的進化過程,政府幹預造成的扭曲較少,資源配置較為合理,但這一過程往往十分漫長。

㈧ 工業化是什麼意思

工業化通常被定義為工業(特別是其中的製造業)或第二產業產值(或收入)在國民生產總值(或國民收入)中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以及工業就業人數在總就業人數中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

工業發展是工業化的顯著特徵之一,但工業化並不能狹隘地僅僅理解為工業發展。因為工業化是現代化的核心內容,是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工業發展絕不是孤立進行的,而總是與農業城市化和服務業發展相輔相成。

工業化指一個國家和地區國民經濟中,工業生產活動取得主導地位的發展過程。工業化最初只是一種自發的社會現象,始於18世紀60年代的英國。這種以大規模機器生產為特徵的工業生產活動向原有的生產方式和狹小的地方市場提出挑戰,老的生產方式已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容量的需求。

(8)什麼是工業化人口結構擴展閱讀:

工業化的特點:

1、以信息化帶動的、能夠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工業化。以科技進步和創新為動力,注重科技進步和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以質優價廉的商品爭取更大的市場份額。

2、能夠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工業化。要強調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強調處理好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降低資源消耗,減少環境污染,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從而大大增強中國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和經濟後勁。

3、能夠充分發揮人力資源優勢的工業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工業化

㈨ 人口結構是什麼呢

人口結構,又稱人口構成,是指將人口以不同的標准劃分而得到的一種結果。其反映一定地區、一定時點人口總體內部各種不同質的規定性的數量比例關系,主要有性別結構和年齡結構。構成這些標準的因素主要包括年齡、性別、人種、民族、宗教、教育程度、職業、收入、家庭人數等。人口結構又分為:

1、自然結構。依據人口的生物學特徵劃分,主要有性別結構和年齡結構。人口的自然結構既是人口再生產的必然結果,又是人口再生產的基礎和起點,對人口發展規模和速度有重要的制約作用,從而對社會經濟的發展發生重要的影響。同時,社會經濟的發展也通過一系列中間環節對人口自然結構起制約作用。

2、社會結構。依據人口的社會特徵劃分,主要包括階級結構、民族結構、文化結構、語言結構、宗教結構、婚姻結構、家庭結構、職業結構、部門結構等。社會經濟發展以及社會生產方式決定人口社會結構及其變動;人口社會結構反作用於社會經濟發展。人口的社會結構對人口再生產有重大的影響,不同的階級、民族、文化、宗教、婚姻、家庭、職業和部門,其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不同,平均壽命也有相應的差異。

3、地域結構。依據人口的居住地區劃分,主要有自然地理結構和行政區域結構。人口的地域結構狀況與地理環境、自然資源、經濟發展有關,合理的人口地域結構有利於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促進城鄉經濟的發展。人口地域結構也是形成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平均壽命地區差異的重要原因。人口結構是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和人類自身發展的歷史產物。在人口與社會、經濟發展相互作用下,人口的年齡結構、城鄉結構、產業結構、職業結構以及文化結構等,形成了自身的特點和變動的規律性。了解人口結構變動的趨勢,對於進行人口預測,制訂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制訂人口政策和社會經濟政策等,有著重要的意義。

閱讀全文

與什麼是工業化人口結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輝煌工業區在哪個車站下車 瀏覽:925
請問雷丁電汽車要多少錢一台啊 瀏覽:572
銀座汽車招聘熱線是多少 瀏覽:556
奧迪熱車費勁怎麼解決 瀏覽:166
雙流區工業區在哪裡 瀏覽:618
工業聯富是做什麼的 瀏覽:930
mcc什麼意思工業機器 瀏覽:446
如何推動工業革命 瀏覽:568
成都成華工業園區有哪些企業 瀏覽:474
汽車布座套如何更換全皮座套 瀏覽:851
信陽平橋工業區哪個電子廠比較好 瀏覽:242
鄭州工業毛刷要多少錢 瀏覽:251
奧迪車空調濾清器在哪裡 瀏覽:38
奧迪派喇叭怎麼樣 瀏覽:345
36歲買寶馬7系是什麼樣水平 瀏覽:961
蕪湖到無為汽車要多久 瀏覽:255
寶馬汽車底裙颳了怎麼修 瀏覽:219
上海工業清洗怎麼選擇 瀏覽:1
賓士420的架子號在哪裡 瀏覽:299
11年寶馬雙r多少錢 瀏覽: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