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法國化工業怎麼樣

法國化工業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2-06-19 22:56:58

① 為什麼說法國工業化是漸進式發展的呢

轉引資料:
在西方各國的工業化過程中,法國的工業化由於沒有像英國、德國、美國等國那樣出現明顯的「起飛」階段,法國經濟的增長又給人一種相當「緩慢」的印象。因此過去一提到法國工業化往往冠之以「落後」「水平低」「緩慢」等評價.

第一,關於法國經濟的增長速度。以往將法國的工業化歸入失敗典型的一個重要依據就是認為在19世紀,法國經濟增長速度緩慢。《新論》則把法國的經濟增長放在整個19世紀這個長時段的視野范圍內,與同時期其他工業化國家的經濟發展速度對比,通過大量的數據分析,證明法國的工業化雖然沒有出現大部分工業化國家所經歷過的「起飛」階段,但是在整個19世紀的絕大部分時間內,法國經濟一直保持持續漸進的增長。法國經濟增長的這種漸進模式也並未妨礙法國在20世紀初成為世界上工業化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因此,法國在工業化的經濟增長方面表現出一種漸進的、沒有起飛階段的特徵,這種漸進並不意味著法國經濟增長的緩慢,從長時段來看,法國的經濟增長業績值得肯定。

第二,關於法國的工業結構。傳統的觀點認為,法國產業結構陳舊落後,傳統工業長期占優勢地位。工業企業中中小企業占優勢,它影響了先進技術和管理方式的採用,導致生產率低下,阻礙了法國工業化的進程。《新論》則認為這一觀點有失偏頗。法國的傳統工業雖然長期在比重上佔有優勢地位。但是一方面由於法國傳統工業生產的都是附加值較高的高檔消費品,盡管生產的機械化程度不高,但是生產率並不低。另一方面,由於法國工業結構的傳統工業和現代工業同步發展的「二元」特徵——在傳統工業中,中小企業的確占優勢,然而在科學技術水平較高的現代工業中,大中型的企業則占明顯優勢,因此法國的工業結構只能稱之為大中小企業並存或者產業結構的多元性。這種多元性的工業結構特徵不僅沒有對法國的工業化帶來阻礙,恰恰相反,就法國的具體國情而言,它具有歷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第三,關於法國農業與工業化之間的關系。傳統的觀點認為,判斷工業化是否實現的一個重要標准就是在國民生產總值中,工業產值是否超過農業產值,工業人口是否超過農業人口。而在法國由於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長期居高不下,農業人口仍然佔全國人口的一半以上,如果以這一標准來衡量法國的工業化水平,無疑會認為,法國農業狀況肯定會對工業化產生不利影響。《新論》則認為法國的農業和工業保持了長期協調發展的關系,一方面農業可以為工業發展提供糧食、輕工原料和穩定的國內市場,從而避免了經濟上的大起大落,保證了法國經濟相對持續穩定的發展。另一方面也使得法國避免了像英國一樣的城鄉巨變給農民和工人帶來的窮困和痛苦,以更加人道的方式實現了工業化。

第四,關於法國銀行對工業化進程的影響。傳統的觀點往往指責法國的銀行結構落後,貨幣手段發展不充分,而且將大量資金投資海外,必然會引起國內工業發展資金的不足,影響到法國工業化的整個發展進程。《新論》認為以往我國史學界關於法國金融業優先發展的說法是混淆了金融資產階級政治上的優先地位與金融業本身發展的實際。法國金融業本身的發展的確比較陳舊和落後,長期無法適應工業投資的需求。但這並沒有造成法國工業資金的不足。因為法國工業資金的積累長期以來主要是依靠利潤的再投入和合股經營等自我集資,對銀行的依賴很小。因此法國銀行資本向海外大量投資並未對本國工業的發展帶來不利影響,相反通過向國外的資本輸出消化了國內多餘的資本,保持國際收支平衡的作用,保證了法國經濟的健康發展。另外,對俄國的資本輸出對保持俄法同盟具有重大的政治意義和社會意義。

第五,關於法國的交通和科技與工業化的關系。交通(主要是鐵路運輸)和科技作為影響工業化進程的兩大重要因素,歷來受到工業化問題研究者的高度重視。因此法國的交通和科技的落後也歷來被看作是法國工業化道路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新論》卻認為法國的鐵路建設雖然起步晚,但是發展的速度很快,並不亞於德國,其絕對長度在1890年也超過了英國。另外,法國傳統的水路和陸路交通與鐵路交通互補,形成了法國相對先進的交通系統,成為法國工業化不可缺少的動力。在科學技術方面,雖然法國在以煤、鐵、蒸汽為基礎的技術的推廣上存在不足,但這是法國的自然資源少、以勞動密集型生產為主等因素決定的。從整體而言法國在19世紀也是世界上科學最發達的國家之一,擁有一大批當時著名科學家,具有明顯的科技優勢。在許多新興工業中,法國的企業家和技術人員都相當迅速地引用了最新的技術。

第六,關於法國的人口因素與工業化的關系。19世紀法國的人口增長相對其他工業化國家,速度明顯緩慢。過去往往從勞動力和市場購買力的角度將法國人口緩慢增長的特點視為經濟嚴重受阻的重要原因。《新論》的作者卻認為,法國人口的緩慢增長與法國經濟增長的漸進模式是相互適應的。在19世紀上半葉,法國並沒有出現勞動力供給和市場需求的不足。而到下半葉出現的人口稍顯不足問題,則通過技術改造得到了解決,未對法國工業化的進程產生明顯的不利影響。

第七,關於市場與法國工業化的關系。以往關於法國工業化進程的研究,忽視了法國的市場特徵與法國式工業化道路兩者之間的關系。《新論》認為19世紀上半期,由於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的大陸政策的影響,法國的殖民貿易和其他海外貿易受到了重創,在這種情況下,法國的工業發展走了一條立足國內、面向世界的道路。在國內依靠豐富的人力資源的購買優勢,大力發展周轉快、利潤高的傳統消費資料的生產,並且通過擴大基礎設施投資,加快鐵路建設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與此同時,國家在實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的同時,也不放棄海外市場,克服內外壓力,盡力擴大海外貿易,為法國經濟的持續穩步增長提供了充足的市場,保證了法國工業化的順利進行。

第八,關於國家干預對法國工業化發展的利弊作用問題。國家積極參與工業化的進程,是法國工業化道路的一個很突出的特點。對於法國國家干預對工業化進程的影響,國內外學術界歷來是眾說紛紜。《新論》認為相對於同樣屬於工業化「原發型」國家的英國,法國工業化中國家對工業發展的干預作用表現得要強烈得多。法國雖然從表面上看,是一個經濟自由主義思想佔主導地位的國家,但是長期以來形成的國家干預經濟的傳統和中央集權式的政治統治,使得法國政府在整個工業化的進程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不過,法國政府對於經濟的干預,主要還是通過間接的方式進行的。對內主要還是充當了經濟秩序維護者的角色;對外則通過實行貿易保護政策,捍衛民族經濟的利益。此外,國家還利用金融和國家財政的杠桿作用來調節經濟,這是現代國家管理經濟的常用手段,而19世紀的法國政府在這些方面早就有了突出的表現。從法國歷史發展的事實來看,工業化迅速推進的時期和法國政體比較專制,對經濟干預較多的時期兩者是相互重合的,這說明法國政府的主要作用還是值得肯定的。

在對法國工業化進程中眾多因素的全面論述後,《新論》總結出了法國工業化道路不同於其他工業化國家的幾點特徵,主要有:經濟上的無「起飛」階段,持續漸進的增長模式;工業結構上的「二元」特徵;工業和農業相對平衡的發展;立足國內,面向世界的市場特徵;銀行資本與工業發展的相對分離;起步晚,但發展迅速的鐵路建設;結合本國實際的科技發明與應用;國家對經濟的積極干預;人口的緩慢增長等等。作者認為這些特點彼此之間並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共同構成了法國獨特的工業化道路,這使法國順利地完成了工業化。

http://www.pep.com.cn/czls/jszx/xstj/xsjs/200211/t20021116_2358.htm

② 法國是以什麼工業為主在世界上有突出地位

法國是一個以工業為主導、工農業都很發達的國家。工農業生產的壟斷程度有較快的發展,但中小企業和中小農場在生產中仍有重要的地位。法國東部與西部之間在經濟結構和水平、人口密度、城市化程度、社會職業構成以及由此產生的教育、生活水平等各方面均存在明顯的差異。以塞納河口至羅訥河三角洲一線為界,西部佔全國面積一半以上,人口則不足2/5,農業占相當重要的地位,工業化水平較低,僅局限於少數工業中心;東部面積不到全國的一半,人口佔60%以上,集中了全國最重要的工業區,第三產業占重要地位,擁有眾多的城市和重要的港口,交通運輸業發達。地區經濟的這種差異,與東部地區煤、鐵、鉀鹽、鋁土礦和水力資源較為豐富,為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有關,而巴黎、里昂等城市雖無資源,但是重要的消費區,並有熟練勞動力和良好的交通運輸網,發展成擁有多種工業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工業 工業部門齊全,以機械、冶金、化工、電子電器為主,紡織、服裝、化妝品和食品等部門也很著名。1982年工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7.7%;工業產品的1/4供出口,占出口總值的4/5左右。

③ 為什麼近代法國的工業化程度並不高

先緩慢後較快發展。緩慢原因:政局長期動盪;依賴外國技術;小生產者占據優勢;中小企業居多;信貸業發達使工業資本缺乏。較快發展原因:拿破崙三世的政策鼓勵;政局的穩定。在大革命以前,法國就已經從英國進口了蒸汽機和珍妮紡紗機。大革命爆發以來,法國政局長期動盪,工業革命進展有限。1830年七月革命後,工業革命的環境有所改善,但整體來看,法國經濟中仍然是小生產占絕對優勢,機器為大工業的貢獻除了軍工以外並不很多。資產階級大多將資金投入到信貸業務上,甚至貸出國外,坐食利息。第二帝國時期,拿破崙三世鼓勵建立大公司,降低工業稅,疏通運河,大力興建鐵路,興修水利。以至於在其統治的20年時間里,煤產量增長2倍,生鐵近2倍,鋼近3倍,鋼軌近5倍。在農業上,化肥,脫粒機,收割機的使用也普遍起來,農業人口開始低於域市人口。重工業機器製造業發展起來。

④ 概要歸納二戰後法國國有化工業的特點並分析其出現的背景

特點:一、國家股份占工業公司比重增大。二、採用指導性計劃對工業發展進行指導。三、政府加大對工業的采購。
背景:一、二戰後各國普遍採用凱恩斯思想指導經濟建設,以避免出現類似1929年經濟危機。二、借鑒推動蘇聯經濟增長的五年計劃。三、擴大國家對經濟命脈的控制,以避免類似納粹的極端組織上台。

⑤ 法國到20世紀沒有徹底實現工業化的原因是什麼!!!

法國工業化是漸進式法國工業化道路不同於其他工業化國家的幾點特徵,主要有:經濟上的無「起飛」階段,持續漸進的增長模式;工業結構上的「二元」特徵;工業和農業相對平衡的發展;立足國內,面向世界的市場特徵;銀行資本與工業發展的相對分離;起步晚,但發展迅速的鐵路建設;結合本國實際的科技發明與應用;國家對經濟的積極干預;人口的緩慢增長等等。作者認為這些特點彼此之間並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共同構成了法國獨特的工業化道路,這使法國順利地完成了工業化。

⑥ 法國工業發達不

法國是全球經濟發達國家之一,是歐盟大國,實行的是現代市場經濟體制,產權的基本形式是私有制,市場是配置資源的主要機制,經濟對外開放程度較高,奉行自由貿易政策。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由於歷史、文化和傳統的原因,與其它工業發達國家相比,法國經濟發展遲緩、工業水平相對落後。雖然早在十八世紀末法國就已開始產業革命,但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農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仍占較大比重,小土地所有制導致農業經營過於分散,農業人口眾多,農村既無法成為工業的市場,也不能為工業提供更多的勞動力。另一方面,法國工業結構長期不合理,中小企業和手工業在工業部門中處於優勢地位,工業企業規模過小,生產率低下,技術水平相對落後。工業就業人口近半數集中在食品和輕工業部門,商品輸出長期以時裝、化妝品、紡織品和葡萄酒為主。高利貸資本異常發達,以借貸形式的資本輸出過多,導致國內生產性投資不足,抑制了本國的經濟發展。遲至本世紀二十年代,法國才完成產業結構的轉變,隨著冶金、有色金屬、橡膠和機械工業的興起,工業產值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超過農業,最終完成向工業國的過渡,但這個進程與美國和德國相比落後了約30年,比英國則落後了整整一個世紀。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的工業遭到嚴重破壞,1944年的工業生產指數只相當於1938年的40%,而且設備老化,技術陳舊,市場物資匱乏。為了振興經濟,戰後法國動用政府幹預手段,成立了以經濟學家讓?莫奈為首的國家計劃總署,制定、實施了著名的「現代化與裝備計劃」,開創了此後延續數十年國家經濟計劃的先河,為延續至今的法國經濟模式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法國的經濟計劃以成熟的市場經濟為前提,並且是在市場經濟的條件與環境中發揮作用的。經濟計劃以指導性為主,規定經濟發展的近期目標,對國民經濟各部門輕重緩急的發展順序作出安排,並輔以相應的政策和措施。在戰後經濟重建初期,經濟計劃帶有較濃重的政府幹預色彩,對計劃規定了各種數量目標,政府通過稅收參與國民收入再分配過程,集中巨額資金對優先發展部門給予財政支持。六十年代以後,隨著產業結構調整的完善,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力度漸趨弱化,取消了經濟計劃中的數量指標,使之成為純指導性計劃。

⑦ (世界當代史簡答題)英、法、德、美、俄工業化模式各有怎樣的特徵

(一)內生型工業化模式——英國和美國
英國是世界第一個工業化國家,其工業革命是自發產生和進行的,這種模式一般被稱為內生型工業化,這是世界工業化進程中的一種特殊模式,經歷了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英國的工業化是在已經相當發達的市場經濟前提下發展起來的。先是圈地運動,使英國的土地所有權發生了革命性變革,改變了農業經營方式和生產組織形式,率先在農業上實現了商品化生產;農業的先行發展使人口得以持續增長,為工業提供了廣闊的國內市場和充足而又廉價的勞動力。資本的原始積累和勞動力市場的形成,加上廣大世界市場的開辟,為工業化發展創造了條件。而蒸汽機的發明,正式揭開了工業革命序幕。技術革新使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以紡織業為先導部門,采礦業和冶金業與其並行發展,帶動了其他部門的產生和發展,工業化逐漸擴散到各工業生產部門和交通運輸業中。利潤的驅使,使英國經濟結構發生了變化,農業不再占優勢地位,工業和貿易及交通運輸業開始在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對英國人來說,其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變化和現代化的進程幾乎是渾然一體,自然而然地實現了工業化。
美國工業化的動因主要來自內部壓力,可以看作是英國工業化模式的延伸。因為美國有靈活的經濟體系和政府強有力的指導政策,對工業快速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且,美國在英國的基礎上進行了工業化內部創新,建立了更先進的生產模式。眾所周知,美國是一個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1776年獨立以來,依靠國內豐富的自然資源,利用外國的先進技術,特別是進行技術革命和制度創新,在短短的200年的時間里,就實現了由農業國到工業國的轉變,目前已成為世界上經濟技術實力最強的國家,而且已進入知識經濟時代。
首先,美國人創立了新的工廠體制。美國工業化時人力匱乏,但土地廣大,水利資源豐富。於是,他們把原來一些分散的製作過程加以合並,實行新的分工,然後將製造某一商品的所有工序集中於一個工廠,並置於統一的管理之下。這種工廠制需要巨額資金,於是,組織有限公司成為解決資金的主要渠道,某一公司根據法律取得營業執照後,便可以從許多較小的投資者手裡籌集資本,股東們只負「有限責任」,他們對公司的債務只按其所佔有的股份比例承擔責任。這種股份公司成為美國工業化的基礎。
通用制是美國的另一項重要的技術創新。通用制使大規模的生產成為可能,產生「規模生產制」。在此之前產品是由工匠一件件製作的,而通用制的出現則使得產品可以批量生產和大量投放市場,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發展。此外,美國遠離歐洲大陸,不易受戰亂的影響,而且還可在歐洲列強混戰時獲得若干訂貨的好處。結果,兩次世界大戰後,美國不僅迅速地成為徹底的工業化國家,而且成為了世界主要的超級大國。
英美兩國的發展還有許多共同點,除了它們都屬於一種內生型的工業化模式外,語言、文化、政治傳統、以及宗教信仰方面類同,都佔有十分廣闊的市場,有一個適宜工業化發展的政治機構和相應的社會組織,都能獲取工業化所需的原材料。所以通常人們把英美兩國的工業化模式合稱英美模式。

(二)中間型工業化模式——法國
法國模式是一種介於內生型和應激型兩種模式之間的類型。法國的工業化走了一條十分曲折的發展道路,形成了獨有的法國模式。首先,在近代初期,法國在各方面與英國相比一直處於上風,甚至在工業起步階段法國的條件也並不比英國差,然而,法國卻未能成為「第一隻變成青蛙的蝌蚪」。法國各方面的條件與英國有點類似,採取自由放任的寬松政策是機械模仿英國的經驗,法國的特殊國情在於,它在工業化的進程之前從路易十四時代開始,就一直擁有較為強大的國家政權,但這些政權並未成為工業化的促進力量,反而在很多時候成了發展的障礙。於是,法國社會把建立民主體制視為經濟發展的前提,而建立一個民主政府卻引起了反復和劇烈的社會動盪,沒有穩定的環境,法國以建立政治民主體制為先導的方式最終不僅未能達到推動經濟發展的目的,反而在某種特定的階段阻礙了法國經濟的起飛。當法國意識到政治上、經濟上的自由放任發展模式實際上已經過時後,才探索如何將政治民主化與經濟發展有機地結合起來。
從世界經濟發展規律看,當世界市場上已出現了一些領先國家,其餘國家在競爭方面就不可能擁有與它相同的條件和地位。於是,要依靠某種經濟之外的力量來幫助本國經濟發展,而這種力量就是政府。此後的德國和日本依靠政府的力量取得了成功。它們得益於法國的探索——在一國經濟起飛之際,其政治變革應追求一個能暫時適合經濟發展的體制而不是一種絕對民主體制。

(三)政府主導型工業化模式——德國和日本
另一歐洲工業強國德國的工業化進程在法國工業化之後,其經濟起飛時間相對較遲,德國通常被稱為工業化第二集團的追隨者,比美法等國工業化晚了整整一代人的時間,它們吸取了法國搖擺不定的教訓,利用有效的社會軍事組織形式,創立了一種成功的模式。建立了干預性很強的政府和一個主動積極的官僚體系。德國政府在其工業發展過程中發揮了積極作用,通過德意志政府的努力,德國在19世紀末終於成為一個實力強勁的新興工業化國家。
而在亞洲東北部的日本,則是在明治維新後,通過明治政府的強力引導,在很短的時期內實現了現代經濟的轉軌,一方面引進西方先進科技、加速本國工業建設,一方面對外擴張、掠奪他國財富,通過一種血淋淋的方式也擠進了列強的行列。
德日兩國工業化都快速進行並取得了顯著成績,而且它們的工業化過程有許多共同點。德日兩國都是工業化第二集團中的主要國家,在發展的模式上,選擇了應激型也就是政府主導型的工業化發展模式,其發展勢頭卻超過了幾乎所有的第一集團國家。這中間有很多因素,除了政府的作用和對教育的重視外,德日兩國的企業卡特爾化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兩國在工業化過程中,企業卡特爾化成為工業化的一種主要趨勢,表現出工業化發展對規模經濟的要求,沒有規模,就無法有效地參與國際競爭。
德日兩國在社會和政治方面的徹底現代化,也是在二戰以後藉助於外力完成的。正是1945年後美國對這兩個國家進行的強制性民主改造,其現代化任務才得以徹底完成,而這也是德日兩國在戰後經濟高速發展的關鍵性因素。所以,也可以說,在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探索之後,德日等國由最初強權推行的趕超模式最終還是回到了民主體制下和平發展的道路。

俄羅斯的找不到

第2條問題也找不到

⑧ 19世紀,美國和法國工業化進程的特點有何不同

法國的工業化進程較美國早,但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被美國超過。由於法國的社會制度經歷了從封建社會到資產階級革命、自由競爭資本主義、壟斷資本主義這一完整的過程(期間還出現了空想社會主義的思潮工人階級的運動),其工業化進程也比較完整,經歷了由傳統的手工業向大規模的資本主義工商業轉變的過程。「人類整個19世紀都是在法國大革命的旗幟的指引下走過的」(列寧)。法國較為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為其後來的工業化發展掃清了道路。法國商業資本發達,曾一度成為世界經濟的重心。十九世紀末,法國想壟斷帝國主義轉變,高利貸資本更加發達,被稱為高利貸帝國主義,主要是借給俄國等國。兩次工業革命法國都由於發達的高利貸資本而阻礙了本國的工業經濟發展。但其後期的科技水平發展不如美國迅速,使得從二十世紀開始逐漸被美國超過。

相比之下,以殖民掠奪和販賣黑奴起家的美國資本主義的工業化道路不太一樣。在南北戰爭(1861-1865)以前,美國早期的工業化進程受到南方奴隸制的束縛,其資產階級內部存在著利益沖突。工業化進程所需的大量的自由勞動力在南北戰爭以前並不充足,大量的黑奴被庄嚴主控制著,不利於工業發展。但在南北戰爭後,這一問題得到較好的解決。同時,清教徒們重視教育、勇於革新的傳統有利於科學和技術的提高,這為後來美國工業的迅速崛起提供了有利條件。

閱讀全文

與法國化工業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寶馬m5手機屏幕多少錢 瀏覽:805
天津工業用電多少錢一度2021 瀏覽:518
汽車修理在哪裡投訴 瀏覽:337
寶馬z4尺寸是多少 瀏覽:528
唐山輕工業都有哪些 瀏覽:297
海口市哪裡有賣奧迪車的 瀏覽:774
汽車和新能源汽車痛點是什麼 瀏覽:892
奧迪兩廂紫色是什麼車型 瀏覽:398
賓士glk正負極在哪裡 瀏覽:38
奧迪a8epc亮是什麼原因 瀏覽:295
汽車龍膜標志貼哪裡 瀏覽:146
河北工業大學二本線是多少 瀏覽:791
汽車減速器是什麼 瀏覽:845
湖南工業沙盤多少錢 瀏覽:349
汽車b柱內飾怎麼拆 瀏覽:996
工業廠房一般用什麼材料 瀏覽:359
邁銳寶和奧迪哪個噪音大 瀏覽:491
柳青工業園在哪裡 瀏覽:849
寶馬710是哪個系列 瀏覽:228
工業電費多少錢沈陽市 瀏覽: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