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韋伯工業區位論主要在講什麼

韋伯工業區位論主要在講什麼

發布時間:2022-06-19 08:46:54

A. 經濟地理學 韋伯的區位理論有哪幾項基本假設他分析了哪幾個區位因素的影響

韋伯,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經濟學家,是工業區位論的奠基人。他的工業區位論的核心,是通過運輸、勞動力、集聚因素的相互作用的分析與計算,找出工業產品生產成本最低的點作為工業企業的最佳區位。韋伯的理論對我們認識我國鄉鎮企業的布局,認識我國鄉鎮企業的分散與集中問題大有裨益。一、運費與鄉鎮企業布局韋伯首先研究了運費對選擇工業區位的影響。他指出要使工業產品生產成本最低,就必須尋求噸公里總和的最低點。因為運輸費用與噸公里總和是成正比的。他認為運費對工業布局起決定性的作用。工業區位應盡可能地靠近原料產地、燃料地、市場,以節約運費,降低成本。地理位置,對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經濟發展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傑佛里、薩克斯在北京大學演講時說:「世界上被大陸包圍、沒有海岸線的28個國家和地區,一般都比較窮。被陸地包圍的地區,運輸成本高,很難參與國際貿易,有些國家因海拔很高,也無法避免巨大的運輸費用」(《經濟學消息報》2001.7.13)。海上運輸方便快捷,運費低廉。當今世界,海上運輸是世界經濟聯系的紐帶,佔世界貿易的2/3。我國東部地區經濟發達,西部地區經濟落後,是與地理位置、交通運輸條件有很大關系的。從對外貿易上看,東部地區臨海,便於產品的進出口;西部地區距海遠,且山區多,交通不便,進行國際貿易運輸成本很高,產品很難出口到海外,國外產品也很難進來。例如,2001年,東部鄉鎮企業完成出口產品交貨值8889億元,中部完成出口產品交貨值59億元,西部完成出口產品交貨值111億元。在全國鄉鎮企業出口產品交貨值中,東部佔93%,中部佔6%,西部佔1%。從吸收外資上看,目前我國所吸收的外商投資絕大部分都集中在東部地區,中西部地區吸收外資很少。外商投資額,東部為337.98億美元,中部12.9億美元,西部只有1.3億美元。1999年,東部地區實際利用外商投資佔全國各地區的88.03%,而中部和西部地區僅分別佔9.22%和2.75%。東部地區人均利用外商投資及其他投資71.4元,而西部只有3.96元,東部地區是西部地區的18倍。外商向什麼地方投資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但區域位置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由於地理位置的原因,我國東部地區也不願到西部投資。不僅如此,西部地區的資金還流向東部。例如1993年以來,國家每年安排100億元用於中西部鄉鎮企業投資,結果40%又流回到了東部地區。當然,韋伯的以最低運輸費用標准來選擇工業區位的理論是有局限性的。在現代交通運輸條件下,兩地之間的經濟距離和時間距離較之它們之間的地理距離大為縮短,距離對工業企業區位的確定的作用已大大的縮小。此外,由於國民經濟產品結構的變化,體積小、價值大的產品在國民經濟中占的比重越來越大。例如,電子、電氣工業、精細化學工業的產品等,運量、運費很小,最低運費作為選擇區位的作用明顯降低。但盡管如此,只要存在著因距離而引起的運輸空間差異,韋伯的理論就有現實意義。當前我國鄉鎮企業的分散狀況是與運輸費用的因素緊密相聯的。我國20世紀80年代鄉鎮工業的十大行業分別依次為建材製品、紡織工業、機械工業、金屬製品、食品製造、化學工業、電氣機械、塑料製品、縫紉工業、煤炭采選業。這些行業絕大部分都以原料為指向,在原料產地建立企業,顯然有利於節約運輸費用,降低生產成本。因為原料較製成品一般體積大價值小、運輸費高。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的鄉鎮企業雖有變化,但依然是以原料指向為主,資源型和初、淺、粗加工工業多,深、精、細加工工業少。這就顯示了距離、運輸費用仍然是影響鄉鎮企業區位的重要因素。認識這一點是有現實意義的。一個時期,人們強調鄉鎮企業集中,似乎什麼樣的企業都應向城鎮集中。這是不妥的,應首先要弄清楚哪些企業是原料指向的。對原料指向的企業,一般說來,不僅不應向城鎮集中,而且城鎮,特別是城市中的企業還應向鄉村分散,例如食品工業、紡織工業等。我國近年紡織業正由沿海大城市向產棉區轉移,即「東錠西移」,正是適應了這一要求。韋伯在分析運費時,還將原材料進一步分組,提出了原材料系數這一新概念。指出原料系數大的企業以原料定向,原料系數小的企業以消費定向。根據這一要求,建築材料工業、造紙業、製糖業、塑料製品業等原料系數大,適宜在原料產地布局,適宜分散在鄉村。二、勞動力(工資)與鄉鎮企業布局韋伯重視勞動力費用在生產成本中的作用,把它看作是導致運費確定的工業區位產生第一次變形的因子,即廠址從運費最低點轉移到勞動力費用(工資)最低的地點。條件是節省下來的勞動力費用大於增加的運輸費用。韋伯為定量測出不同工廠區位勞動力指向的關系,提出了勞動力系數的概念。其含義是當成本中運費的比重大,勞動力的比重小時,工廠區位指向主要由運輸費確定;成本中運費比重小,勞動力比重大時,工廠區位指向於廉價勞動力地區。生產成本是不變資本、可變資本兩部分組成的(k=c+v)。勞動力(工資)在生產成本中所佔比重的大小直接決定著生產成本的高低,而生產成本的大小則決定著商品的價值大小,決定著企業產品的競爭力。因此企業能否尋找到勞動力價格低廉的區位至關重要。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向落後國家進行生產資本輸出,首先看到的就是落後國家廉價的勞動力。因為落後國家勞動力價格低廉是保證其獲取高額利潤的重要方面。我國吸引的外資越來越多,去年居世界第—位。這當然有我國政局穩定、投資環境好等原因,但我國勞動力價格低廉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B. 韋伯工業區位論的介紹

伴隨著西歐工業、特別是鋼鐵和機器製造業的蓬勃發展,以及交通運輸水平的提高,到了20世紀初,出現了以研究成本和運輸費用為主要內容的工業區位論。其先驅者是龍哈德,而集大成者是德國經濟學家韋伯。

C. 韋伯工業區位論的背景和目的

韋伯, 德國經濟學家,1909年出版《工業區位論》,從而創立了工業區位理論。韋伯提出工業區位論的時代背景是:在德國產業革命之後,近代工業有了較快發展,從而形成了大規模的地域人口移動,尤其是產業與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的現象極為顯著。在這種背景下,韋伯從經濟區位的角度,選擇了生產、流通、消費三大經濟活動基本環節的工業生產活動作為研究對象,通過探索工業生產活動的區位原理,試圖說明與解釋人口的地域間大規模移動以及城市的人口與產業的集聚機制。事實上,在此之前,韋伯一隊1860年以後德國的工業區位進行了詳盡的調查,著有《工業分布論》一文,這成為其工業區位論重要的實證研究基礎。

D. 比較分析杜能的農業區位理論與韋伯的工業區位理論

農業區位論是說農產品隨距離市場的遠近而不同的。即隨著距市場的遠,其運費增加,產品價格相對增加,但在市場的相對優勢就降低,距市場近,運費降低,產品價格低。在市場上的相對優勢就增加,這主要是針對的粗放型農業類型。
工業區位論中認為決定區位的基本要素是運費,其次是勞動費用。運費是原材料、生產地、消費地之間的運費;勞動力費用指的是勞動的節約、集聚等費用。
再看看別人怎麼說的。

E. 韋伯工業區位論的意義

如同農業區位論鼻祖杜能一樣,韋伯是第一個系統的建立了工業區位理論體系的經濟學者。他的區位論是經濟區位論的重要基石之一,不僅是理論研究的經典著作,對現實工業布局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就其突出特點來說,主要有:1、首次抽象和演繹的方法運用於工業區位研究中,建立了完善的工業區位理論體系,為之後的區位論學者提供了研究工業區位的方法論和理論基礎;2、韋伯區位論的最大特點或貢獻之一是最小費用原則,即費用最小點就是最佳區位點。他之後的許多學者的理論仍然脫離不開這一經典法則的左右,僅僅是在他的理論基礎上的修補而已;3、韋伯的理論不僅限於工業布局,對其他產業布局也具有指導意義,特別是他的指向理論已超越了原本的工業區位范疇,而發展成為經濟區位布局的一般理論。

F. 工業區位論的著名理論

韋伯工業區位論(Weber's instrial location theory)
韋伯1909年發表的《工業區位理論:區位的純粹理論》,提出了工業區位論的最基本理論。以後他又於1914年發表《工業區位理論:區位的一般理論及資本主義的理論》,對工業區位問題和資本主義國家人口集聚進行了綜合分析。
韋伯理論的中心思想,就是區位因子決定生產場所,將企業吸引到生產費用最小、節約費用最大的地點。韋伯將區位因子分成適用於所有工業部門的一般區位因子和只適用於某些特定工業的特殊區位因子,如濕度對紡織工業、易腐性對食品工業。經過反復推導,確定3個一般區位因子:運費、勞動費、集聚和分散。他將這一過程分為3個階段:第1階段,假定工業生產引向最有利的運費地點,就是由運費的第一個地方區位因子勾劃出各地區基礎工業的區位網路(基本格局)。第2階段,第二地方區位因子勞動費對這一網路首先產生修改作用,使工業有可能由運費最低點引向勞動費最低點。第 3階段,單一的力(凝集力或分散力)形成的集聚或分散因子修改基本網路,有可能使工業從運費最低點趨向集中(分散)於其他地點。
①運輸區位法則。假定鐵路是唯一的運輸手段,以噸公里之大小計算運費。已知甲方為消費地,乙方為原料(包括燃料)產地,未知的生產地丙方必須位於從生產—銷售全過程看噸公里數最小的地點。噸公里數量小地點在什麼地方,是根據運費確定區位的核心問題。韋伯研究了原料指數(即原料重量與製品單位重量之比)與運費的關系,指數越小,運費越低。從而得出運輸區位法則的一般規律:原料指數>1時,生產地多設於原料產地(例如鋼鐵、水泥、造紙、麵粉、葡萄酒);原料指數<1時,生產地多設於消費區(例如啤酒、醬油);原料指數近似為1時,生產地設於原料地或消費地皆可(例如石油精製、醫療器械)。幾乎完全根據原料指數確定工業區位。
②勞動區位法則。某地由於勞動費低廉,將生產區位從運費最低地點吸引到勞動費用最低的地點。工業的勞動費是指進行特定生產過程中,單位製品中工資的數量。
③集聚(分散)區位法則。分散和集聚是相反方向的吸引力,將工廠從運費最小點引向集聚地區或分散地區。如果集聚(分散)獲得的利益大於工業企業從運輸費用最小點遷出而增加的運費額,企業可以進行集聚或分散移動。具體推算方法也可利用等費線理論。
韋伯的理論至今仍為區域科學和工業布局的基本理論,但在實際應用中有很大局限性。 他的《經濟的空間秩序》(英譯名為《區位經濟學》)是動態區位論的代表作,對工業區位論的發展有很大影響。他對在假設的某些條件下取得的結論,用多種現實因素校正,從而提出動態模式,並以壟斷代替韋伯的自由競爭,以最大利潤代替最低成本。
首先,他認為,企業勢力消漲取決於其六邊形的市場圈的擴大和發展(見中心地學說)。
其次,他認為商品都有一個最大的銷售半徑,由於排出(分散)和吸入(吸引)兩種力量的不斷作用,市場圈產生擴張和收縮的變化。
隨著銷售圈距離加大,運費增加,價格上升,銷售量也逐漸減少。為此他創造了需求圓錐體理論,圓錐尖為最遠點銷售量,而底座為最近距離的銷售量。廖什特別重視市場區對工業布局的關系,研究了不同等級的市場圈所轄消費地數量和最大供應距離等問題。開辟了從消費地研究工業布局理論的新途徑。 70年代開始,工業區位論的研究中心是對行為因素的研究,重視信息因素對工業區位決策的影響。行為地理和感應地理的發展,把區位論的理論水平向前推進了一步。1967年,普雷德在《行為與區位》中強調區位研究利用資訊理論,使之接近行為論。在70年代把工業區位論與行為科學相結合的有G.克魯梅。他提倡區位的決策,即感應-行為的決策,論述了行為科學與工業區位論的關系。他認為,過去區位論研究多側重於「外部區位因素」 (運費、勞動費、市場利益、建築用地和工廠用地的可能性、地方稅、工業氣候等等),而忽視「內部區位因素」(個人決策和愛好、事務所的合並、兄弟企業擴張等)。他強調研究區位與個人行為的空間問題,從時間與空間的連續體角度研究個人與行為的關系,並指出人類可能的行為空間要受財政、技術、制度和生物學的制約。
工業區位理論是工業地理學的最基本理論。

G. 杜能的農業區位論、韋伯的工業區位論、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論和廖什的市場區位論的具體內容是什麼謝謝

較准確的回答是:
區位論起源於19 世紀20 ~30 年代,其主要內容是探討人類經濟活動的空間法則及一般規律,尋找工業、農業、商業等經濟活動的最佳地點,即研究各種經濟活動布局在什麼地方最好,傳統區位論研究的是如何在一國國內進行生產布局,如果我們把研究的地域范圍擴大,把全球作為可供選擇的生產布局地點的話,就會發現,區位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於分析解釋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地點選擇策略。
較詳細的回答是
區位一詞來源於德語「standort」,英文於1886年譯為「location」,即定位置、場所之意,我國譯成區位,日本譯成「立地」,有些意譯為位置或布局,在某些情況下也可用。「區位」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沒有收入,那麼「區位」是什麼意思呢?課本中的解釋是:「某事物的區位包括兩層含義:一方面指該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該事物與其他事物的空間的聯系。」對區位一詞的理解,嚴格的說還應包括以下兩個方面:①它不僅表示一個位置,還表示放置某事物或為特定目標而標定的一個地區、范圍;②它還包括人類對某事物占據位置的設計、規劃。區位活動是人類活動的最基本行為,是人們生活、工作最初步和最低的要求,可以說,人類在地理空間上的每一個行為都可以視為是一次區位選擇活動。例如:農業生產中農作物種的選擇與農業用地的選擇,工廠的區位選擇,公路、鐵路、航道等路線的選線與規劃,城市功能區(商業區、工業區、生活區、文化區等)的設置與劃分,城市綠化位置的規劃以及綠化樹種的選擇,房地產開發的位置選擇,國家各項設施的選址等。

區位論作為人類征服空間環境的一個側面,是為尋求合理空間活動而創建的理論,如果用地圖來表示的話,它不僅需要在地圖上描繪出各種經濟活動主體(農場、工廠、交通線、旅遊點、商業中心等)與其他客體(自然環境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等)的位置,而且必須進行充分地解釋與說明,探討形成條件與技術合理性。由於其實用性和應用的廣泛性,使區位活動成為人文地理學基本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區位選擇應遵循的原則

如何合理的選擇區位,這是人類在進行生產活動時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國內外(主要是國外)的許多區位理論都從多個角度對各種情形下的區位活動進行了探索。筆者在此只是想從教學的、並嘗試從哲學的角度,對區位選擇提出一些應遵循的原則,以有利於學生對區位活動的理解,並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

1.因地制宜原則

區位理論發展至今,依然存在著許多明顯的不足之處。例如假設條件過於理想化、一些理論注重理論推導,與實際相距甚遠等。如一些經典的區位論:杜能的農業區位論、韋伯的工業區位論、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論和廖什的市場區位論,等等。因此,我們在選擇區位時,不應死搬硬套區位理論,而應根據具體的經濟活動和具體的地點,仔細考慮當地影響區位活動的各種因素,如氣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因素,市場、交通、勞動力的素質和數量、政策等社會經濟因素,以使我們的區位活動能充分而合理的利用當地的各種資源,從而降低生產成本,獲得經濟效益。唯物辯證法認為,從實際出發,主觀符合客觀,是我們正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立足點,也就是要實事求是。總之,我們在進行區位選擇時,我們所運用的理論必須與實際相結合,因地制宜。例如北京的城市綠化,為了把首都綠化成國際大都市,而盲目引進洋樹種、草種,大面積的鋪草坪,致使原來每年每平方米0.6立方米的綠化用水定額提高到每平方米1立方米,不僅提高了綠化成本,而且使本來就處於中等生態脆弱的半乾旱的北京更加缺水。而國際大都市倫敦的綠化,選用的卻是本地的野生植物,不用澆水。

2.動態平衡原則

影響區位選擇的因素有很多,如果從運動變化的角度,影響區位選擇的因素可以劃分為靜態因素和動態因素。靜態因素如土壤、地形、氣候、礦產資源等,主要為自然因素;動態因素如市場、交通、政策、技術等,主要為社會經濟因素。在各因素中,由於動態因素在不斷的發展變化,因而我們應更多地考慮其對區位選擇所產生的影響。辨證地、以運動的觀點來看待影響區位選擇的各因素,有助於我們從紛繁復雜中准確地找到影響區位科學研究的最主要因素,從而抓住主要矛盾,進行合理的區位選擇。教材在很多方面都提到了這一點。

例如: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和農產品冷藏保鮮技術的發展,使市場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在地域上大為擴展;由於工業所有原料的范圍越來越廣、可替代原料越來越多,加上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原料對工業區位的影響逐漸減弱,與此同時,市場對工業區位的影響正在逐漸增強;影響城市的區位因素中,有些因素如軍事、宗教等對現代城市區位的影響已很弱:有些因素如交通、自然資源等自古到今一直對城市區位產生巨大影響,在現代社會中,有些新的因素如旅遊、科技等成為影響一些城市區位的主要因素;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在現代鐵路(也可以推廣到絕大部分的交通運輸線——筆者注)建設中,經濟、社會因素對鐵路區位的影響,已經超過自然因素而成為決定性因素……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各區位因素在不同時空的發展和變化。正如馬克思主義哲學所認為的,事物之間的聯系是普遍的、客觀的,我們應用矛盾的觀點認識和改造世界,應堅持用聯系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看問題,這也就是我們在區位選擇中用動態的觀點思考、並平衡考慮各因素的影響這一動態平衡原則的基本出發點。

錢學森曾指出,地理科學所研究的內容是一個「地理系統」是一個「開放的復雜巨系統」,區位無疑是這一復雜巨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它具有開放性、復雜性、動態性等特點。因此,從系統論的角度,我們在區位選擇時,也應遵循動態平衡的原則,對影響區位選擇的各因素進行動態的分析,並對各因素的變化及其可能會產生的影響做出充分的預測,從而在一定的時空范圍內做出最合理的區位選擇。

3.統一性原則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作為整體的事物,都是由它的各個部分、關系、屬性有機組成的統一體,都是由它的若干變化、發展階段、內在聯系而構成的過程。因此,我們認識事物時既要對事物及其過程的有關要素進行分析,還要對事物發展與影響從整體上進行統一把握。區位論產生與產業革命後的資本主義時期,並隨著社會分工的發展而不斷深化,它是經濟發展和經濟分工的產物。產業革命後,生產社會化程度提高,現代工業迅速發展,新的交通工具被廣泛使用,社會分工普遍得到加強,企業間競爭趨於激烈,迫使工廠企業尋求最佳區位,以減少生產成本,獲得最大利潤,區位論就是在這種社會大背景下產生的。這就使得從區位論誕生開始,經濟效益便成為它最關注的對象。莊子有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環境作為一個整體、一個系統,它的良性發展來自於內部各組成要素(各子系統)的相互協調與統一。區位作為一個開放的、復雜的、動態的環境子系統,它要求我們在區位選擇(也就是建立區位系統)時,不僅要保持系統內各部門的協調統一,同時也要保持系統(區位系統與地理系統)之間的協調與統一;在區位活動中不僅關注經濟效益、同時要保持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這一點在大部分的區位論中幾乎沒有提及,而這一點對我們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卻至關重要。

區位論從點、線、面等區位幾何要素進行歸納演繹,從地理空間角度提示了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空間分布規律,揭示了各區位因子(因素)在地理空間形成發展中的作用機制,對人文地理學的理論的建樹和應用領域的拓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當我們在運用具體的區位理論來指導具體的區位選擇時,應當堅持理論與實際的統一、堅持人類活動與環境的協調與統一,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區位選擇這一問題。如果能認識到這一點,將使我們能更清醒地去思考我們的一些短期行為、一些經濟活動和行政命令給環境和我們自身可能帶來的影響、危害甚至是災難!

建議你最好自己再上網查一下,這樣會對你更有幫助
參考資料:http://www.pep.com.cn/200503/ca637931.htm

H. 區域經濟理論的韋伯

韋伯於1909年出版了《工業區位論》,提出了他的工業區位理論。
假定:⑴原材料產地是已知的;⑵消費地的位置和規模也是給定的;⑶勞動力不具有流動性,每個有可能發展工業的地位,都有相應的勞動力供給,而且每類工業的工資率是固定的,在此工資率下,勞動力可充分供給。
韋伯認為,假定暫時不考慮勞動力成本和聚集因素對工業區位的影響,那麼工業區位就是由運輸成本高低決定的,運輸成本會將工業企業吸引到運輸成本最低的地點上去,運輸成本最低的地點即為工業的合理區位,稱為運輸區位或運輸指向的區位。在他看來,假定某一工業企業原料地和產品的消費地為已知,生產分配的運輸成本主要是由運輸距離和運輸重量決定的。而運輸重量與生產中使用的原料性質有關。企業使用的原料可分為廣布原料和地方原料,前者指各地普遍分布的原料,後者僅限於某地才能獲得。原料還可分為純原料和失重原料,純原料的重量會完全轉移到產品中,而失重原料只是轉移部分重量。他認為,企業所使用的原料分布狀況決定著要不要運輸原料,是純原料還是失重原料決定著要運多少原料。韋伯還使用了原料指數和區位重兩個概念,前者為所使用的地方原料重量與產品重量之比,後者則為所使用的地方原料重量與產品重量的和與產品重量的比例。顯然,原料指數衡量的是生產每噸產品所需移動的原料重量,而區位重表示的是生產每噸產品需要移動的總重量。在上述分析的基礎上,韋伯分別對生產某種產品使用一種原料和使用兩種以及兩種以上原料的各種情形下的運輸成本最低點進行了分析,認為在前一種情況中,工業區位可由原料指數的大小進行判斷;在後一種情形中,可採用「范力農構架」方法對運輸成本最低點進行求取。無論哪種情況,運輸成本最低點即為工業企業的合理區位。
除了運輸成本之外,勞動力成本的地理差異也影響著工業區位,從而有可能使由運輸成本決定的工業區位結構發生變形。區位的變化只有在新地點勞動力成本可以產生的節約大於為此增加的運輸成本的情況下才能發生。他引入等運費線和臨界等運費線對此進行了分析。他還提出勞動系數概念作為衡量工業企業受廉價勞動力區位吸引程度的指標,勞動力系數可表示為勞動成本指數與產品區位重之比。勞動力成本指數是每單位重量產品支付的工資成本,這一指數越高,意味著工業遷移到廉價勞動力區位可節約大量勞動力成本,勞動力區位吸引力越大,反之越小;而區位重越大,每噸產品所需運輸的重量也越大,工廠遷移增加的運輸費用越高,勞動力區位的吸引力越小,反之越大。韋伯還研究了工業的環境條件對工業企業向勞動力區位遷移的影響,其中人口密度和運輸條件的影響較大。人口密度低的地區,勞動力密度也低,這樣的區域往往是均質區域,各地工人勞動生產率和工資差異不大,工資成本對企業遷移影響較小。

I. 論述工業區位理論在實際中的應用

韋伯工業區位論(Weber's instrial location theory)
韋伯1909年發表的《工業區位理論:區位的純粹理論》,提出了工業區位論的最基本理論。以後他又於1914年發表《工業區位理論:區位的一般理論及資本主義的理論》,對工業區位問題和資本主義國家人口集聚進行了綜合分析。
工業區位論
工業區位論
韋伯理論的中心思想,就是區位因子決定生產場所,將企業吸引到生產費用最小、節約費用最大的地點。韋伯將區位因子分成適用於所有工業部門的一般區位因子和只適用於某些特定工業的特殊區位因子,如濕度對紡織工業、易腐性對食品工業。經過反復推導,確定3個一般區位因子:運費、勞動費、集聚和分散。他將這一過程分為3個階段:第1階段,假定工業生產引向最有利的運費地點,就是由運費的第一個地方區位因子勾劃出各地區基礎工業的區位網路(基本格局)。第2階段,第二地方區位因子勞動費對這一網路首先產生修改作用,使工業有可能由運費最低點引向勞動費最低點。第 3階段,單一的力(凝集力或分散力)形成的集聚或分散因子修改基本網路,有可能使工業從運費最低點趨向集中(分散)於其他地點。
①運輸區位法則。假定鐵路是唯一的運輸手段,以噸公里之大小計算運費。已知甲方為消費地,乙方為原料(包括燃料)產地,未知的生產地丙方必須位於從生產—銷售全過程看噸公里數最小的地點。噸公里數量小地點在什麼地方,是根據運費確定區位的核心問題。韋伯研究了原料指數(即原料重量與製品單位重量之比)與運費的關系,指數越小,運費越低。從而得出運輸區位法則的一般規律:原料指數>1時,生產地多設於原料產地(例如鋼鐵、水泥、造紙、麵粉、葡萄酒);原料指數<1時,生產地多設於消費區(例如啤酒、醬油);原料指數近似為1時,生產地設於原料地或消費地皆可(例如石油精製、醫療器械)。幾乎完全根據原料指數確定工業區位。
②勞動區位法則。某地由於勞動費低廉,將生產區位從運費最低地點吸引到勞動費用最低的地點。工業的勞動費是指進行特定生產過程中,單位製品中工資的數量。

J. 區位理論的意義

區位主體是指與人類相關的經濟和社會活動,如企業經營活動、公共團體活動、個人活動等。區位主體在空間區位中的相互運行關系稱為區位關聯度。區位關聯度影響投資者和使用者的區位選擇。一般來說,投資者或使用者都力圖選擇總成本最小的區位,即地租和累計運輸成本總和最小的地方。區位理論是關於人類活動的空間分布及其空間中的相互關系的學說。具體地講,是研究人類經濟行為的空間區位選擇及空間區內經濟活動優化組合的理論。

工業區位理論韋伯工業區位理論農業區位理論區位論杜能農業區位理論區位優勢理論核心邊緣理論區域經濟學理論城市化理論增長極理論
概念
區位是指人類行為活動的空間。具體而言,區位除了解釋為地球上某一事物的空間幾何位置,還強調自然界的各種地理要素和人類經濟社會活動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在空間位置上的反映。區位就是自然地理區位、經濟地理區位和交通地理區位在空間地域上有機結合的具體表現。

農業區位
農業區位理論的創始人是德國經濟學家馮·杜能,他於1826年完成了農業區位論專著--《孤立國對農業和國民經濟之關系》(簡稱《孤立國》),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區位理論的古典名著。

(一)杜能"孤立國"理論的前提條件

1.在孤立國中只有一個城市,且位於中心,其他都是農村和農業土地。農村只與該城市發生聯系,即城市是"孤立國"中商品農產品的唯一銷售市場,而農村則靠該城市供給工業品。

2."孤立國"內沒有可通航的河流和運河,馬車是城市與農村間聯系的唯一交通工具。

3."孤立國"是一天然均質的大平原,並位於中緯,各地農業發展的自然條件等都完全相同,宜於植物、作物生長。平原上農業區之外為不能耕作的荒地,只供狩獵之用,荒地圈的存在使孤立國與外部世界隔絕。

4.農產品的運費和重量與產地到消費市場的距離成正比關系。

5.農業經營者以獲取最大經濟收益為目的,並根據市場供求關系調整他們的經營品種。

(二)杜能農業區位理論的主要內容

1.杜能區位理論的基本經濟分析。杜能根據其理論前提,認為市場上農產品的銷售價格決定農業經營的產品和經營方式;農產品的銷售成本為生產成本和運輸成本之和;而運輸費用又決定著農產品的總生產成本。因此,某個經營者是否能在單位面積土地上獲得最大利潤(P),將由農業生產成本(E)、農產品的市場價格(V)和把農產品從產地運到市場的費用(T)三個因素所決定,它們之間的變化關系可用公式表示為

閱讀全文

與韋伯工業區位論主要在講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將汽車鑰匙改裝成手機開鎖 瀏覽:263
賓士glb機油位置怎麼測 瀏覽:931
奧迪a4l倒車鏡片怎麼調 瀏覽:655
2040萬的新能源汽車買哪個 瀏覽:191
工業風毛坯棚怎麼處理 瀏覽:795
西安馬家灣工業園什麼時候搬 瀏覽:111
賓士前後剎車片多久換一次 瀏覽:893
寶馬m5擋把怎麼掛 瀏覽:729
沙溝工業大廈怎麼走 瀏覽:528
明年汽車市場價格走向如何 瀏覽:167
汽車電瓶大線後開多久能充滿 瀏覽:165
奧迪車載流量用沒如何續費 瀏覽:584
為什麼汽車改裝輪轂好看 瀏覽:867
二手19奧迪a6l到底多少錢 瀏覽:415
賓士怎麼區分底盤 瀏覽:258
奧迪底板怎麼裝 瀏覽:915
汽車天窗是什麼 瀏覽:678
卡達工業有哪些 瀏覽:894
汽車談判技巧有哪些 瀏覽:961
汽車的免審單多久可以申領 瀏覽: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