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促轉變」主要指促進哪些方面的轉變為何強調轉變經濟發
第一問:方面:①進一步擴大居民消費需求,使得經濟增長依靠消費、投資和出口協調拉動。 ②從生產角度看,中國經濟過於依賴第二產業特別是工業支撐增長。第三產業在中國經濟中的比重,近年來徘徊在40%左右,而美國的水平是80%。經濟發展主要依靠工業,必然加重資源環境壓力,是不可持續的,應當向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調帶動轉變。③從投入方式看,中國經濟過於依賴靠物資消耗推動經濟增長,自主創新能力偏弱。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大環境下,特別是國內資源和環境承載能力有限的情況下,這種方式難以為繼。應當使經濟增長主要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勞動者素質和管理創新。
⑵ 政治考研題目:為什麼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如何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政治考研題目還是從新華網上摘下比較權威的回答吧。
解讀十一五:為什麼必須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新華網北京11月1日電題:為什麼必須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九五」計劃中,中央科學地判斷我國發展形勢,明確提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要求,這些年來,各方面做了很大努力,取得了積極成效,企業效益和產業發展效率都有了很大提高。但從總體上看,我國經濟增長方式沒有實現根本轉變,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和低效率」為特徵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格局還在繼續。
粗放的增長方式超過了國內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也對整個世界產生重要影響。對這種狀況,《建議》作出明確和重要判斷,我國土地、淡水、能源、礦產資源和環境狀況對經濟發展已構成嚴重製約,出路就在於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展望未來,如果我國的經濟增長方式可以轉變過來,發展就可以持續;如果再轉變不過來,將嚴重製約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
《建議》提出,要把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發展循環經濟,高效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要切實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走生產發展、生活寬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努力實現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為了實現加快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目標,要抓住以下重要環節:要轉變觀念,堅持科學發展,要全面理解發展的內涵,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要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尤其要大力發展能耗低、需求大的現代服務業,提高先進製造業的比重,通過結構調整,構建增長方式轉變的物質基礎;要努力提高科技水平,大力推廣和普及先進適用技術,加快運用高新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要增強科技的自主創新能力,大力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形成轉變增長方式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和動源;要加快改革引發粗放型增長的體制和機制,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財稅和金融體制改革,建立反映資源稀缺程度的價格機制,加快完善相應的法律和法規,把企業投資、生產行為和政府行為「逼入」科學發展的軌道;要從根本上轉變幹部政績考核辦法和經濟績效考核辦法,引導廣大幹部求真務實,扎實工作,艱苦奮斗,勤儉建國,引導領導幹部轉變發展觀念,更新發展思路,創新發展模式,徹底轉變引發粗放增長的動力機制。要建立正確的輿論導向,鼓勵資源節約,提倡文明消費和適量消費,建立節約資源的消費模式。要加快教育體制改革,改革教學內容,更新教學方法,使廣大青少年充分認識我國環境面臨的嚴峻挑戰,認識我國未來發展的資源制約,進一步樹立憂患意識和責任心。要加強執法監督,進一步嚴格技術標准,提高市場准入水平,通過綜合運用法律、經濟和行政辦法,使粗放增長的企業和個人行為受到嚴厲懲戒。(完)
來自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5-11/01/content_3712975.htm
馬凱: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07年會上的演講
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 馬 凱
(2007年3月18日)
女士們、先生們,
各位來賓、各位朋友:
剛剛過去的2006年,中國經濟增長10.7%,增速已連續四年保持在10%或者多一點,而且年度之間、季度之間波動都比較小,呈現出速度較快、效益較好、物價較低的良好態勢,總體上是令人振奮的。但是喜中有憂,主要是經濟增長付出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2006年,按現行匯率初步測算,中國GDP總量佔世界的比重約5.5%,但重要能源資源消耗佔世界的比重卻較高,比如能源消耗24.6億噸標准煤,佔世界的15%左右;鋼表觀消費量為3.88億噸,佔30%;水泥消耗12.4億噸,佔54%。即使考慮到匯率因素,中國的資源產出效率也是比較低的。
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很多,既有階段性、轉移性因素,也與我國經濟增長方式依然粗放密切相關。從階段性因素看,中國目前正處於工業化、城鎮化加速的歷史時期,國際經驗表明,這一時期是資源消耗增長的爬坡階段。隨著經濟規模擴大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資源需求總量和消耗強度在較長時期保持較高水平,具有一定的客觀必然性。從轉移性因素看,在經濟全球化和國際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一些高消耗、資源性的產業轉移到中國,相應地加大了我們的資源消耗總量。隨著大量「中國製造」走向世界,中國也直接或間接地出口了大量能源資源。比如許多國家自己不再生產或減少生產焦炭,同期,中國焦炭出口從1991年的108萬噸增加到去年的1450萬噸,此外,去年我國還凈出口煤炭2500多萬噸,這是直接出口。同時,我們還間接出口了不少能源資源。去年我國凈出口粗鋼3434萬噸,未鍛軋鋁70萬噸,彩電及整套散件1.04億台,機電產品1217億美元,這裡面都包含著能源資源的消耗。比如一噸鋁耗電15000度,凈出口70萬噸鋁就等於出口100多億度電。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增加的資源能源消耗,相當一部分是對其他國家或地區資源消耗的「替代」,是對世界能源資源供應的貢獻。但是,不容忽視的是,資源消耗高、環境壓力大,突出地表明中國「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難循環、低效率」為特徵的粗放型增長方式還沒有根本轉變。與國際先進水平比,中國大中型鋼鐵企業噸鋼可比能耗高15%,火電供電煤耗高20%,水泥綜合能耗高23.6%。實踐中,我們深刻地認識到,如果不盡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不把過高的資源消耗降下來,中國經濟雖然一時可以增長很快,但走不好,也走不遠。加快轉變增長方式,走科學發展之路,已成為我們內在的迫切要求。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不只是某個國家的問題,而是世界性難題。不同國家在不同的發展階段,轉變增長方式的具體模式也有所不同,既有以美英為代表、主要依靠市場機制和競爭推進的自發漸進型,也有以日韓為代表、強調發揮市場、政府合力的市場增進型,還有以前蘇東地區為代表、主要依靠行政力量推動的政府主導型。根據中國國情和發展階段,在推進增長方式轉變時,我們強調市場調節和宏觀調控的有機結合。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這只「看不見的手」的作用,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通過市場的優勝劣汰促進增長方式轉變;另一方面,又要注重發揮政府引導這只「看得見的手」的作用,健全宏觀調控體系,科學制定規劃,完善產業政策,綜合運用財稅等經濟手段,引導市場主體自覺轉變增長方式。
女士們、先生們,
轉變增長方式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採取綜合措施。首先,要更新發展理念。這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必要前提。有什麼樣的發展理念,就有什麼樣的發展道路和經濟增長方式。要擯棄片面追求GDP產出而不計資源環境成本投入、只重視物質財富積累而忽視人的全面發展、只考慮當代人不顧及後代人的發展理念,堅持走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之路,實現速度質量效益相協調、投資消費出口相協調、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真正做到又好又快發展。
其次,要優化經濟結構。這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主要途徑。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增長方式是相互聯系、互為制約的兩個方面,經濟結構不合理是導致增長方式粗放、增長成本過大的重要原因。目前,在我國三次產業中,工業比重過大,工業中高能耗、高物耗的重工業增長偏快,這是我國單位GDP能耗高、環境壓力大的重要原因。要大力調整三次產業結構,特別要大力發展服務業,到2010年,使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再提高3個百分點,推動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工業帶動,向三次產業協同帶動轉變。在工業內部,要做強高新技術產業;強化產業政策引導和環保、能耗、水耗、安全、質量、技術等准入門檻約束,加快產能過剩行業調整。目前我國煉鐵產能4.5億噸,煉鋼產能5億噸,其中有10—20%的工藝落後、能耗較高,電力裝機容量達到6.2億千瓦,其中單機10萬千瓦及以下小火電機組有1億多千瓦。我們將採取綜合措施,未來五年淘汰落後煉鐵產能1億噸,落後煉鋼產能5500萬噸,關停落後燃煤小機組5000萬千瓦。
第三,要促進節能減排。這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抓手。節能減排同轉變增長方式相互關聯、相互促進,一方面,只有加快增長方式轉變,才能把過高的能源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降下來;另一方面,抓好節能減排,又是轉變增長方式現實有效的切入點和突破口。為此,我們將把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節約集約用地放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除了要調整經濟結構外,還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更加重視源頭控制。把節能評估、環境評價作為市場准入的強制性門檻,實行耗能產品最低能效標准,擴大強制性能效標識實施范圍,要求所有新建火電廠都同步安裝脫硫設施。二是切實加強重點領域。突出抓好鋼鐵、有色、煤炭、電力、石油石化、化工、建材等重點耗能工業以及建築和交通兩大行業的節能工作,全面實施低效燃煤工業鍋爐改造、綠色照明等十大重點節能工程,加強年耗能萬噸標准煤以上重點企業節能管理。三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按照「減量化、再利用、可循環」的原則,改進產品設計和製造工藝,積極開展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廢舊家電回收處理和汽車零部件再製造試點,逐步建立健全全社會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
第四,要依靠科技進步。這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轉變增長方式的本質是更加高效地配置各種生產要素,以盡可能少的投入實現盡可能多的產出。在能源資源約束強化和低成本競爭優勢弱化的情況下,只有將增長建立在科技進步的基礎上,經濟發展才是有後勁、可持續的。要實施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努力攻克一批核心關鍵技術,力爭在重點優勢領域取得突破;支持高效節能產品推廣、重大節能項目建設和重大節能技術示範,培育一批技術推廣機構,為中小企業提供技術支持和援助;引導企業積極開展技術創新活動,形成一大批集研發設計製造於一體、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健全知識產權保護體系,激發全社會的創造活力,促使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資金和物質要素投入帶動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帶動轉變。
第五,要深化體制改革。這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保障。要逐步形成有利於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體制機制。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減少行政審批,為市場發揮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創造競爭有序的市場環境;積極穩妥地推進水、電、成品油、天然氣等重要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在有條件的地區開征污水處理費和垃圾處理費,充分發揮價格在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環境中的杠桿作用;改革財稅體制,制定全面實施增值稅轉型方案及配套措施,深化資源稅制度改革,健全礦產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建立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加快金融改革與創新,引導信貸資金投向節能減排、技術進步等有利於增長方式轉變的領域。要加快培育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市場主體,增強企業自主轉變增長方式的內在動力,推進企業調整重組,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做大做強,提高產業集中度和集約化經營水平。同時,還要促進企業強化科學管理,降低原料、生產、消費、廢棄物處理等各個環節的物耗和能耗。
摘自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7-03/20/content_5869958.htm
⑶ 工業帶動轉為什麼共同帶動
工業帶動轉為「工業和服務業」共同帶動。
隨著經濟發展,必然是服務業占的比重越來越大,農業和工業佔比越來越小,所以是從主要依靠工業帶動轉為工業和服務業共同帶動。
從主要依靠投資拉動轉向投資和消費一起拉動,從出口大國轉向出口和進口並重的大國,這些變化都增強了我國經濟的穩定性和韌性。
發展趨勢
我國經濟目前進入高質量的發展階段,尤其是製造業產業鏈條齊全、轉型升級穩步推進,在國際上的比較優勢繼續存在並將進一步鞏固。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同比增長6.0%,其中高技術製造業投資同比增長13.1%,增速比全部投資快7.1個百分點。
這一點也和我們處於高質量發展階段,以及我們注重製造業產業升級是直接相關的。國內市場潛力巨大,金融風險總體可控,外匯儲備充足,政策調控的空間較大,有條件、有能力、有信心應對各種挑戰。
⑷ 為什麼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1.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對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提出了更加明確的要求,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切實轉入科學發展軌道指明了方向。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加大經濟結構調整力度,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國經濟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提出的重要方針,也是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
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代替「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雖然十七大報告中只改了一個詞,但是內涵卻發生了重大變化。經濟發展不等於經濟增長。經濟增長一般是對產出總量而言,強調的是量的增加;經濟發展不僅指量的增加,更注重的是結構改善和質量提高,是質和量的統一。經濟發展包含經濟增長,但是經濟增長卻不一定包含經濟發展。我國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做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明顯成效,但是多年來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實踐表明,單純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並不能保證實現科學發展,必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把粗放型經濟增長轉變為集約型經濟增長;把盲目地單純追求GDP量的擴張轉變到更加註重優化經濟結構、提高經濟效益和經濟增長質量上來;把「物質化」的發展轉變到「人本化」的發展,更加註重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才能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關鍵是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自主創新能力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中心環節,「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要按照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要求,認真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加大對自主創新投入,著力突破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技術。廣泛應用高科技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努力打造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勢產業,全面提高產業技術水平。
要把節能減排作為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堅決抑制高耗能、高排放產業的增長,加快淘汰落後產能;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正確處理經濟增長速度與節能減排的關系,使經濟發展建立在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礎上。
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各項建設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資源和環境代價。這種情況與經濟結構不合理、增長方式粗放直接相關。只有加快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才能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要堅持以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為切入點,積極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立足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發展,把調整經濟結構作為主線,促使經濟發展由主要依靠工業帶動和數量擴張帶動向三次產業協同帶動和結構優化升級帶動轉變。
我區經濟增長中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水平、低效益的「三高兩低」問題比較突出,2005年單位GDP能耗全國最高。因此,我區在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會議精神的過程中,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新型工業化,重點處理好產業轉型與加快發展的關系、加快經濟增長速度與提高發展質量的關系、追求當前利益與謀劃長遠發展的關系,決不能走浪費資源、污染環境、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努力實現由單純追求經濟增長向科學發展轉變;由粗放型增長方式向集約型增長方式轉變;由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變;由就工業抓工業向跳出工業發展工業轉變。從更廣視野、更寬領域、更高層次上把工業化作為一個社會系統工程來抓,准確把握工業與服務業、農業之間的共生關系,工業化與城鎮化、農業產業化之間的依存關系,努力實現三次產業的協調發展和「三化」的良性互動。在推進寧夏跨越式發展的進程中,注重追求速度與質量、結構、效益相統一,經濟、人口、資源、環境發展相協調,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增強發展協調性,努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2. 二、對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方針和重大戰略的理解
1、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經濟發展規律的科學反映,是對我國經濟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歷史必然性的深刻把握。
就世界歷史來說,在各國的工業化進程中,發展初期技術水平低,主要依靠資源投入來提高產量。當工業化進入一定階段、經濟總量達到一定規模、明顯受到資源供給約束時,就必然要求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這是一種客觀規律。所以,在傳統意義上的經濟增長方式,在本質上蘊涵了人與自然對立的理念。近代歐洲,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工業革命的推進、貨幣向資本的轉化,追求經濟增長的觀念日益凸顯。這一時期,西方學術界和公眾認同的一個基本觀點是,社會發展離不開人對自然的統治和奴役。有工業主義精神之父之稱的聖西門曾明確指出,工業革命的本質在於「把人力作用於物」。由此,在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式下,判斷社會的進步主要依據經濟指標的量度,它意味著向自然界索取的多少,機器轉動次數的多少,煙囪冒煙有多長,產品的利潤有多高。這種單一的、片面的增長方式,直接導致了大規模投資、大規模生產和對不可再生資源的大規模開采和利用。隨著時間的推移,貧富懸殊、社會不穩定、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失衡等嚴重後果開始逐漸顯現。而平民教育、社會福利、醫療保健、環境改善、社會公平等進步因素,則被當作經濟增長的代價而犧牲掉了。顯然,這種經濟增長方式,長遠看來不利於人類自身文明的進步和生存條件的改善,需要引起檢討和反思。
我國經濟發展也如世界工業化國家一樣,經歷了一個對經濟發展規律從自然遵循到自覺遵循的長期過程。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在解放思想,改革開放的思想、路線、國策、方針指導下,蘊藏在人民群眾和產業結構中的巨大生產力得到極大的解放,在百廢待興,幾乎走上崩潰邊緣,與發達國家差距巨大的基礎上,剛剛復甦的中國經濟,必然強調快發展大發展,必然強調國民生產總值。正是由於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戰略轉變,由於經濟體制改革的伴行,我國經濟發展速度突飛猛進。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社會發展狀況也有了很大改觀,貧困人口大幅度減少,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有效改善,社會公平得到有效保障和體現。這是我們引以為豪的。但是,與此同時,還存在著問題的另一方面,我國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特點具有明顯的先天脆弱性;人口數量壓力巨大,活動頻繁,規模龐大;資源和生存空間相對緊張;人均淡水、耕地、森林、草地資源和重要的礦產資源不到世界平均的一半。此外,廢水、廢氣、固體廢物等主要工業污染物的排放量繼續增加,以城市為中心的環境污染仍在繼續,並逐漸向農村蔓延。尤其是在過去的幾十年間,一些企業或單位片面追求GDP數量的增長,只注重經濟效益,極力推行掠奪性消耗自然資源的經濟增長方式,導致經濟社會發展出現了一系列問題。從總體上看,以往我國經濟增長主要是依靠增加物質資本和勞動投入,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70%,加之我國生產技術與管理水平、產業結構層次都比較低,經濟體制不合理,導致地區間低水平重復建設等原因,造成經濟增長投入大、消耗高、效益差,對環境污染加劇。據統計,我國單位生產總值綜合能耗,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3、8倍,美國的4.3倍,日本的11.3倍,工業勞動生產率只有美國的5%.因此,這樣的快速增長持續的時間越長,對資源環境的壓力越大,我們必須轉變發展方式
這些情況表明,傳統的以消耗能源和污染為代價的經濟增長方式必須改變。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不能再僅僅靠GDP數量的增長,而應當納入到社會這一大系統中去統籌兼顧,要有更為全面、更為辯證的要求,要更深刻、更自覺地把握經濟發展規律,下更大的決心、採取更有力的措施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的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提出,反映了黨中央對這一問題的高度重視,標志著我們黨對世界經濟發展和中國經濟發展的規律性認識進一步走向深化、理智和清醒。
2、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對經濟發展指導原則的新發展新跨越。
我們黨和國家在新的歷史時期已經認識到經濟發展方式的重大作用,特別是強調了從粗放式經濟向集約式經濟的轉變,為此,提出了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基本要求。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特別是對新的世紀經濟運行特點的認識的深化,十七大提出經濟發展方式的理念。這是對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新發展,新跨越。現代發展經濟學的觀點認為,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經濟增長指的是GDP或人均GDP的增加,強調的是更多的產出,是量的增加。經濟發展不僅僅包括更多的產出和量的增加,更注重質的提高,是質和量的統一,包括經濟增長、結構改善、人民群眾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環境的改善等等。經濟發展方式是指經濟發展的方法、路徑。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是要把粗放式經濟增長轉變為集約式經濟增長;把盲目地單純追求GDP量的擴張轉變到更加註重優化經濟結構、提高經濟效益和經濟增長質量上來;把見物不見人的陳舊理念轉變到以人為本,更加註重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讓廣大人民群眾分享改革發展的成果,切實維護和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新的發展理念上來。
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是辨證的聯系。經濟增長是經濟發展的基礎,沒有經濟增長就談不上經濟發展;經濟發展是經濟增長的目標,經濟增長並不必然帶來經濟發展。對我國來說,一方面,作為一個發展中的人口大國,要積極地擴大經濟總量,保持國民經濟快速增長。沒有一定的增長速度,經濟發展中的問題如就業問題、貧困問題、城鄉以及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等等都難以解決;沒有一定的增長速度,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就會落空;沒有一定的增長速度,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就難以充分體現。但同時,另一方面,我們所要實現的增長速度是在顯著提高經濟增長質量、講求效益前提下的增長速度,是扎實的沒有水分的速度,是有過硬的發展後勁的速度。就是說,我們要實現的是速度和效益的統一,我們要走的是一條既有較高發展速度又有較好效益的國民經濟發展路子。
從轉變發展方式這個意義上來說,「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與「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基本精神總體是一致的,都要求從粗放型經濟發展向集約型經濟發展轉化。但是,具體來說二者還是有遞進性、發展性的區別的。首先,經濟發展方式包含經濟增長的內容,但不是簡單的等同於經濟增長概念。發展是積極的推動,更強調經濟發展對社會的正向作用和影響,而經濟增長方式更多地強調數字的量度,它對社會既可以產生正向作用又可以產生負向作用。所以,經濟發展方式的表述較之經濟增長方式的表述,正向作用更清晰更准確。其次,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較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角度更高、范圍更廣,更注重經濟質量意識,更注重經濟發展的安全度與和諧度。最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要求注重經濟社會綜合協調發展的內涵,更全面更直接地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理念,體現了發展的偶合性、關聯性、價值性和人文性的統一。為此,我們說,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本質上就是要走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積極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在合理充分利用自然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促進經濟的發展。是保持合理適度的人口增長;維護社會秩序,為人民提供安全、公平的社會環境和良好的物質、文化生活條件;努力提升人民群眾的身體和文化素質;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讓經濟發展的成果更多地體現在改善民生上,這樣的發展實際上就是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具體內容。這樣的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是對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新發展,新跨越。
3、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要求是對新時期經濟發展的全景式覆蓋
在我國經濟發展的方針和戰略也有很多,比如,在我國經濟發展中起方針性指導作用的主要有;新型工業化道路、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擴大內需、環境保護、耕地保護、引進來走出去等等,在這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之所以成為我國經濟經濟發展的重要方針和戰略。是因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相對經濟全局而言的,是關乎整體經濟發展大局的,對各項具體工作方針起指導作用的總方針,所以是重要方針。是影響經濟發展方向的,關乎我國經濟大局長遠和未來走向的,對各項經濟方針政策起統領作用的總戰略,所以稱為重要戰略。同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任務又體現在各項具體經濟發展任務之中。
其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新型工業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工業化和信息化並舉的道路。新型工業化道路就是要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能充分發揮的道路。新型工業化道路就是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和利用的道路。新型工業化道路就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通過市場機制實現資源高效合理配置的道路。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要更為注重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來提升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通過節能減排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其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堅持城鄉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戰略。改革開放以來,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無論是東部地區、中部地區還是西部地區都有了不同程度的發展。但與城市相比,農村發展相對滯後;與東部地區相比,中西部地區發展相對滯後。城鄉之間和區域之間發展差距仍然較大。因此,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就需要堅持城鄉和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堅持不懈地實施統籌城鄉和區域發展的方針和政策,在繼續推進城市化的過程中,扎扎實實建設好社會主義新農村;在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現代化的同時,促進中部崛起、西部開發和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
其三,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進一步擴大內需。擴大內需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長期戰略方針和基本立足點,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以及水、電、氣等公共設施的投入。從提高居民的收入,完善社會保障,加快城市化步伐,調整產業結構等方面著手提高消費率,擴大消費需求。要努力調整投資消費關系,把增加居民消費特別是農民消費作為擴大消費需求的重點,不斷拓寬消費領域和改善消費環境。
其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結構調整一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在向工業化中後期轉型的階段,科學發展需要各部門、各個產業的協調發展,產生整體效益。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需要調整增長要素的投入比例,降低一般的資金、資源、人力的投入,更多地依靠科技進步的因素實現增長。而經濟發展從整體上不僅需要調整要素投入比例,還需要農業、工業與第三產業之間協調發展;工業內部的冶金、石化、機械、電子等行業的協調發展;製造業中傳統加工業與精細加工、高新技術產業的協調發展,以便推動產業結構的高級化。
其五,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通過節能減排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科學發展需要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加強生態建設。要從一次性和單一性利用資源轉向循環利用和綜合利用資源,從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經濟增長轉向以環境優化增長和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贏。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人均資源明顯不足。人均耕地低於聯合國糧農組織確定的警戒線。人均水資源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礦產資源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進口依賴程度已經超過40%。而在降低單位產值的能耗方面,我國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與此同時,我國在減少污染物排放方面任務十分艱巨,因污染物高排放引起的重大環境事件,危及了人民群眾的生活。所以,節能減排不僅是節省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問題,更關繫到可持續發展和以人為本等科學發展的全局。
3.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對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提出了更加明確的要求,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切實轉入科學發展軌道指明了方向。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加大經濟結構調整力度,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國經濟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提出的重要方針,也是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
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代替「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雖然十七大報告中只改了一個詞,但是內涵卻發生了重大變化。經濟發展不等於經濟增長。經濟增長一般是對產出總量而言,強調的是量的增加;經濟發展不僅指量的增加,更注重的是結構改善和質量提高,是質和量的統一。經濟發展包含經濟增長,但是經濟增長卻不一定包含經濟發展。我國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做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明顯成效,但是多年來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實踐表明,單純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並不能保證實現科學發展,必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把粗放型經濟增長轉變為集約型經濟增長;把盲目地單純追求GDP量的擴張轉變到更加註重優化經濟結構、提高經濟效益和經濟增長質量上來;把「物質化」的發展轉變到「人本化」的發展,更加註重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才能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關鍵是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自主創新能力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中心環節,「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要按照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要求,認真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加大對自主創新投入,著力突破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技術。廣泛應用高科技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努力打造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勢產業,全面提高產業技術水平。
要把節能減排作為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堅決抑制高耗能、高排放產業的增長,加快淘汰落後產能;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正確處理經濟增長速度與節能減排的關系,使經濟發展建立在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礎上。
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各項建設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資源和環境代價。這種情況與經濟結構不合理、增長方式粗放直接相關。只有加快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才能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要堅持以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為切入點,積極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立足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發展,把調整經濟結構作為主線,促使經濟發展由主要依靠工業帶動和數量擴張帶動向三次產業協同帶動和結構優化升級帶動轉變。
我區經濟增長中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水平、低效益的「三高兩低」問題比較突出,2005年單位GDP能耗全國最高。因此,我區在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會議精神的過程中,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新型工業化,重點處理好產業轉型與加快發展的關系、加快經濟增長速度與提高發展質量的關系、追求當前利益與謀劃長遠發展的關系,決不能走浪費資源、污染環境、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努力實現由單純追求經濟增長向科學發展轉變;由粗放型增長方式向集約型增長方式轉變;由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變;由就工業抓工業向跳出工業發展工業轉變。從更廣視野、更寬領域、更高層次上把工業化作為一個社會系統工程來抓,准確把握工業與服務業、農業之間的共生關系,工業化與城鎮化、農業產業化之間的依存關系,努力實現三次產業的協調發展和「三化」的良性互動。在推進寧夏跨越式發展的進程中,注重追求速度與質量、結構、效益相統一,經濟、人口、資源、環境發展相協調,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增強發展協調性,努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⑸ 三個轉變的三大轉變
近年來,一方面由於勞動工資增長緩慢,另一方面又由於收入差距過大,導致國內消費需求增長緩慢,新增加收入的消費傾向下降,儲蓄傾向上升,導致生產增長快,消費增長慢,擴大投資容易,擴大消費難的局面。發展下去,生產與消費不平衡,經濟將不能持續發展。因此,必須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實現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
為了增加消費,擴大內需,必須深化分配製度改革,建立和完善廣大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體制機制,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扭轉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貧標准和最低工資標准,建立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要對收入分配進行合理調節,保護合法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要擴大轉移支付,強化稅收調節,打破經營壟斷,整頓分配秩序,逐步扭轉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必須努力擴大就業,創造公平的就業環境。只有這些措施落實到位,勞動收入擴大了,生產與消費才會平衡。因為在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四類要素的收入中,只有勞動收入才會最直接地轉化為消費支出。 在產業結構上,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
在經濟發展不同階段,盡管第一、第二、第三產業之間的地位和作用會有所不同,但三次產業之間始終具有客觀的必然聯系,始終具有三者是否協調發展的問題。在我國現階段經濟中,農業的發展不僅是解決廣大人民群眾基本生活的需要,而且要為製造業提供原料,同時也是農業生產資料的市場。因此,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沒有改變,要進一步鞏固。現代社會,第三產業快速發展,是全球經濟發展的客觀趨勢,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客觀趨勢。三次產業之間的協調不僅是生產體系內部的協調,這種協調還必須符合廣大人民群眾個人消費和社會公共消費的需要,使產業結構與社會消費結構的變化和升級相適應。這樣才能實現三次產業協同帶動經濟增長,消費、出口、投資協調拉動經濟增長。
黨的十六大以來,廣東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成效突出。產業結構高級化和適度重型化取得重大進展,五年來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增長3.2倍,規模以上工業中重工業增加值比重提高8.3個百分點,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但今後的發展中仍然面臨著協調三次產業關系,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產業升級,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的艱巨任務。必須要按照黨的十七大的要求,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促進工業由大變強,淘汰落後生產能力;提升高新技術產業,提升各行各業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不斷促進經濟信息化、產業信息化和企業信息化;發展現代服務業,提高服務業比重和水平;加強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發展現代能源產業和綜合運輸體系;發展現代農業;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引導文化消費,擴大文化市場。 在要素投入上,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增長取得巨大成就,但是經濟增長成本高、代價大,效率相對較低。我國經濟的進一步增長與資源、能源稀缺的矛盾加劇,與環境承受能力的矛盾加劇,資源消耗高、環境污染大、經濟效益低的粗放型增長方式沒有根本改變。近年來,廣東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國民經濟初步呈現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增長、高效益以及城鄉居民收入持續增加的「三低兩高一增加」的良好發展趨勢。節能降耗和污染減排成績顯著,單位生產總值能耗、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以及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但是,節能減排等方面的任務還非常艱巨。
為了實現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一要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環保產業和生態產業,發展網路產業和文化產業等物質消耗少的產業部門,發展循環經濟。二要在節能減排方面實現重大突破。節能減排是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關鍵和困難的一個方面,同時又不能妨礙經濟的增長,需要多方面創造條件才能做到。三要強調科技創新,使科技創新和統籌協調成為今後一個時期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四要提高勞動者素質,使之適應現代產業發展。五要強化管理創新,向管理要效益。六要完善市場經濟體制,讓市場機制在資本、技術、勞動、信息、管理等資源配置中更好地發揮基礎性作用。七要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提高對外開放的深度和廣度,把利用外資與節能減排保護環境結合起來,發揮外資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的積極作用。
⑹ 是工業推動科技還是科技促進了工業發展,簡述理由
是工業發展的需要,推動了科技的發展,反過來,科技的發展也促進了工業的發展。工業發展到了一定時候,就會出現瓶頸,這時候就需要科技的發展來突破和帶動。一旦出現新的科技,就必然會帶動工業的進一步發展。所以說,是工業發展的需要推動了科技的發展,而科技的發展反過來也促進了工業的發展。兩者均為現代文明的基礎,工業好比土壤,科技好比種子,沒有土壤,種子沒有作用,沒有種子,土壤也是荒地,科技依靠工業發展的土壤得以壯大,種子的開花結果也回報給這片土地豐碩的收獲,兩者循環促進,交替著前進。
⑺ 黨的十七大強調經濟發展主要依靠什麼
黨的十七大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從新的歷史起點出發,針對現階段我國發展面臨的突出矛盾,圍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進行全面規劃和部署。在經濟發展方面提出很多創新思路,概括地講主要是「一個轉變」、「三個格局」、「六個體系」。
一、「一個轉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報告》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作為「關系國民經濟全局緊迫而重大的戰略任務」提出,並進一步明確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點。
一是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保持經濟協調發展,必須協調好投資、出口與消費的關系。近年來,投資、出口增速較快,而消費增速相對緩慢。要保持經濟協調發展,必須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尤其是要提高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一要堅持走內需主導型發展道路。我國這樣一個發展中的大國,不可能把發展的基點放在外需上,尤其是在當前世界經濟復雜多變、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形勢下,擴大內需具有突出的戰略意義,關繫到國民經濟的長遠發展,關繫到國家經濟安全。二要不斷擴大國內消費需求。要以增加居民消費特別是農民消費作為擴大消費需求的重點,尤其是要走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這一著「活棋」。通過新農村建設增加農民收入,擴大農村消費需求,啟動農村市場,從而帶動內需和消費。三要拓寬消費領域和改善消費環境,促進消費結構升級。
二是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我國仍處在工業化的過程中,以重化工業為主的第二產業仍呈規模發展之勢。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是要在鞏固發展第一、二產業的同時,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其中要把發展服務業放在優先地位,從加工業優先發展逐步轉向服務業率先發展。一要圍繞現有產業來延伸,促進現代製造業與服務業加快融合、互動發展。二要圍繞需求發展現代服務業,積極拓展新型服務領域。三要發展農村服務業。加快構建和完善包括生產銷售、科技、信息、金融和生活服務的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四要培育充滿活力的服務業市場主體,優化服務業組織結構。
三是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我國經濟增長仍然是通過大量消耗能源資源實現的。2006年我國國民生產總值僅佔世界的5.5%,卻消耗了約佔世界50%的水泥、30%的鋼材、15%的能源。大量消耗的能源資源主要是不可再生的礦物資源,絕大多數需要進口,大量進口我們又缺少價格話語權。因此,必須加快增長方式轉變,實現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低代價增長。提高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程度,從目前的不足30%向發達國家的70%以上提升,為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全面提高勞動者素質,這是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的關鍵因素,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環節。管理創新既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內在要求,也是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的重要條件。
⑻ 建國初期為什麼要走工業化道路
主要依靠以工業為主的第二產業拉動經濟增長,要想到2020年使GDP再翻兩番 ,就必須通過工業化道路的創新,為經濟增長做出更大的貢獻。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出發點 就在於,改變工業化的老思路,充實工業化的新內涵,提高工業化的水平和質量,進一步加快我國工業化的進程。
工業化是從以自然經濟為基礎的農業國轉向現代化國家的必由之路和重要標志,在我國四個現代化中工業化處於主導地位。在很長時 間里,我國走的基本上是傳統的工業化道路,工業和整個經濟的增長所依靠的主要是物質和 人力資源的高投入,造成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落後以及生態環境的惡化。
(8)主要靠工業帶動轉為什麼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以工業為主導,把重工業作為在我國經濟建設的重點,優先發展重工業,以逐步建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基礎工業體系和國防工業體系(這些事關國家獨立安全和國家富強)。同時必須注意發展農業和輕工業,這樣才可以為工業提供原料和市場,更好地供給人民生活的需要。
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以農輕重順序發展國民經濟。
一系列兩條腿走路的方針(發展工業和發展農業並舉、重工業和輕工業並舉、中央工業和地方工業並舉、沿海工業和內地工業並舉、大型企業和中小型企業並舉)。
⑼ 為什麼說工業化帶動城市化
工業化與城市化的變動關系,在工業化的不同階段存在著較大差別。理論分析和實證考察表明,在工業化初期,工業發展所形成的聚集效應使工業比重上升對城市化率上升具有直接和較大的帶動作用;而當工業化接近和進入中期階段之後,產業結構轉變和消費結構升級的作用超過了聚集效應的作用,城市化的演進更多地表現為非農產業就業比重上升的拉動。在這個階段,非農產業就業比重的上升明顯快於生產比重的上升,而這主要不是工業而是服務業的就業增長帶動的。也就是說,當工業化演進到較高階段之後,對城市化進程的主導作用逐步由工業轉變為整個非農產業,就業結構的變化也越來越不同於產出結構的變化並起著更大的作用,這使服務業的比重上升對城市化進程產生了更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