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在中國生產的汽車跟在日本生產的有什麼區別
1、道路和燃油適應度不同
通常在國內生產的汽車,部分會根據國內燃油質量和道路質量做特殊的設計。而日本生產的汽車,對國內的道路和燃油適應不好。
2、質檢方面不同
中國生產的汽車在部件生產上的一些小誤差會忽略不計;而日本生產汽車非常嚴苛,比如說內飾的縫線,車窗的密閉,部件的尺寸允許的誤差范圍是特別小的,機器上甚版至誤差在幾微米,如果超過誤差整個部件會被重做甚至銷毀。
3、駕駛席不同
中國生產的汽車駕駛席在左;而日本生產的汽車駕駛席在右。
(1)日本車和中國汽車有什麼不同擴展閱讀:
80年代,世界上20個最大的工業企業中有6個是汽車製造公司。1980年,全世界汽車保有量約為3.35億輛,其中轎車為2.65億輛,貨運汽車和客車為7000萬輛。
70年代,世界上20多家規模最大的汽車公司約有職工500萬人,與汽車有關的職工,如駕駛員、修理技工、推銷員和加油站職工等,約有2500萬人。
美國在60年代,如包括公路運輸系統和石油、橡膠等企業的職工在內,則全國每7個職工中即有1人與汽車有關,1/6的企業與汽車的製造、銷售、服務和使用有關。70年代生產的鋼帶的36%、冷軋鋼板的44%、鉛的43%、鋅的61%和合成橡膠的62%,都用於汽車的生產和維修。
日本國民經濟總收入的 1/7與汽車有關。美、英、法、聯邦德國、日、意和加拿大等 7國,在1978年生產的汽車約為3500萬輛。
⑵ 日產車和國產車哪個好
國產的好。從以下幾方面評估:
NO.1:技術差距
自主品牌發動機都是采購自三菱發動機,雖然技術並不領先,但勝在穩定性不錯,所以成為沒有研發能力車企的首選,二線自主品牌將三菱發動機搭載在他們發布的新車上。而像奇瑞、長安、吉利等一線車企。
由於起步時間較早,公司流動資金較為充裕,再加上內部高層有遠見,所以經過幾年的開發,擁有一套屬於自己的發動機技術。比如說奇瑞的ACTECO 1.6T發動機,最大馬力197匹,已經能媲美許多合資品牌低功率發動機。
不過,在發動機「黑科技」方面,自主品牌相比日系品牌就存在明顯差距。比如說搭載在QX50、天籟上那具2.0T可變壓縮比發動機,能通過改變曲軸工作狀態來實現壓縮比8:1-14:1之間的無縫切換,動力油耗同時兼顧。再有就是馬自達可控壓燃發動機以及兩田混合動力系統,兩者都是業界數一數二的水平。所以對比下來,自主品牌還欠缺火候。
另外在變速箱方面更不用多說,日本愛信是全球聞名的汽車變速箱製造廠家,國內不少車企也都是采購自他們家產品,另外本田也有能力單獨製造變速箱。
無論是早期搭載在雅閣的平行軸AT變速箱還是如今首台橫置10AT,都得到市場極高的認可度。國內車企由於對手動變速箱認識較深,並且雙離合與手動變速箱結構原理非常接近,所以自主品牌對於雙離合變速箱吃的還比較透徹,但CVT、AT變速箱因為結構原理完全不同,所以自主品牌少有涉及。
NO.2:品牌認可度
如果詢問身邊購買日系車的朋友,我相信10個當中有9個是因為它的皮實耐用口碑打動了他們,剩下一個或許是老一輩強烈意願之下而不得不選擇妥協。除此之外,日系品牌車主最喜歡在網上發的一句話就是:我這車開了5年,啥也沒學會,就學會了加玻璃水。
反觀自主品牌,雖說一線車企如今新車故障率少了不少,但二線乃至三線的國產車,它們故障率依然停留在十多年前的狀態。俗話說: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況且現在也不止一顆。所以在產品質量口碑方面,自主品牌遠不及日系品牌。
NO.3:品牌形象
我想不單單在中國,放眼全世界,汽車已經不再是交通工具,在它身上有了許多附加屬性,最為明顯的就是面子加成,為什麼賓士敢在40萬的E級用1.5T。
只要價格合理,消費者也會心甘情願為之掏錢。同樣道理應用在自主品牌和日系品牌身上,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同等價格之下,消費者寧可選擇配置更低的日系車,而放棄選擇配置更高。空間更大的國產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