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汽車中的A級曲面是什麼意思
在整個汽車開發的流程中,有一工程段稱為 Class A Engineering,重點是在確定曲面的品質可以符合A級曲面的要求。
所謂A級曲面的定義,是必須滿足相鄰曲面間之間隙在 0.005mm 以下(有些汽車廠甚至要求到 0.001mm),切率改變 ( tangency Change ) 在0.16度以下,曲率改變 (curvature change) 在0.005 度以下,符合這樣的標准才能確保鈑件的環境反射不會有問題。
a-class包括多方面評測標准,比如說反射是不是好看、順眼等等。當然,G2可以說是一個基本要求,因為g2以上才有光順的反射效果。但是,即使G3了,也未必是a-class,也就是說有時雖然連續,但是面之間出現褶皺,此時就不是a-class
通俗一點說,class-A就必須是G2以上連接。G3連續的面不一定是CLASS-A曲面。
汽車業界對於a class要求也有不同的標准,GM要求比TOYOTA ,BMW等等要低一些,也就是說gap和angle要求要松一些。
關於A-class surfaces,涉及曲面的類型的二個基本觀點是位置和質量。
位置——所有消費者可見的表面按A-Surface考慮。汽車的console(副儀表台)屬於A-surf,內部結構件則是B-surf。
質量——涉及曲面拓撲關系、位置、切線、曲面邊界處的曲率和曲面內部的patch結構。
有一些意見認為「點連續」是C類,切線連續是B類,曲率連續是A類。而我想更加適當地定義為C0、C1和C2,對應於B樣條曲線方程和它的1階導數(相切=C1)和它2階導數(曲率=C2)。
因此一個A-surf有可能是曲率不連續的,如果那是設計的意圖,甚至有可能切線不連續,如果設計意圖是一處摺痕或銳邊,(而通常注塑或沖壓不能有銳邊,因此A-suuf一定是切線連續(C1)的)。
第二種思想以汽車公司和白車身製造方面的經驗為基礎,做出對A-surf更深刻的理解。他們按獨立分類做出了同樣的定義。
物理定義:A-surf是那些在各自的邊界上保持曲率連續的曲面。
曲率連續意味著在任何曲面上的任一"點"中沿著邊界有同樣的曲率半徑。
曲面是挺難做到這一點的
切向連續僅是方向的連續而沒有半徑連續,比如說倒角。
點連續僅僅保證沒有縫隙,完全接觸。
事實上,切連續的點連續能滿足大部分基礎工業(航空和航天、造船業、BIW等)。基於這些應用,通常並無曲率連續的需要。
A-surf首先用於汽車,並在消費類產品中漸增(牙刷,Palm,手機,洗機機、衛生設備等)。
它也是美學的需要。
*點連續(也稱為G0連續)在每個表面上生產一次反射,反射線成間斷分布。
*切線連續(也稱為G1連續)將生產一次完整的表面反射,反射線連續但呈扭曲狀。
*曲率連續(也稱為G2連續的,Alias可以做到G3!)將生產橫過所有邊界的完整的和光滑的反射線。
在老的汽車業有這樣一種分類法:A面,車身外表面,白車身;B面,不重要表面,比如內飾表面;C面,不可見表面。這其實就是A級曲面的基礎。
但是現在隨著美學和舒適性的要求日益提高,對汽車內飾件也提到了A-Class的要求。因而分類隨之簡化,A面,可見(甚至是可觸摸)表面;B面,不可見表面。
Ⅱ 汽車術語中接近角和離去角是什麼意思
1、接近角是水平面與切於前輪輪胎外緣(靜載)的平面之間的最大夾角。前軸前面任何固定在車輛上的剛性部件不得在此平面的下方。接近角越大,汽車在上下渡船或進行越野行駛時,就越不容易發生觸頭事故,汽車的通過性能就越好。
2、離去角是指汽車滿載、靜止時,自車身後端突出點向後車輪引切線與路面之間的夾角,即是水平面與切於車輛最後車輪輪胎外緣(靜載)的平面之間的最大夾角,位於最後車輪後面的任何固定在車輛上的剛性部件不得在此平面的下方。它表徵了汽車離開障礙物(如小丘、溝窪地等)時,不發生碰撞的能力。離去角越大,則汽車的通過性越好。
相對於接近角用在爬坡時,離去角則是適用在下坡時。車輛一路下坡,當前輪已經行駛到平地上,後輪還在坡道上時,後保險杠會不會卡在坡道上,關鍵就在於離去角。離去角越大,車輛就可以由越陡的坡道上下來,而不用擔心後保險杠卡住動彈不得。
Ⅲ 汽車大燈切線
美標海拉五切線是這樣的,正常
Ⅳ 汽車的接近角和離去角是什麼意思
兩者意思如下:
一、接近角(APPROACH ANGLE)是指在汽車滿載靜止時,汽車前端突出點向前輪所引切線與地面的夾角。即水平面與切於前輪輪胎外緣(靜載)的平面之間的最大夾角,前軸前面任何固定在車輛上的剛性部件不得在此平面的下方;
二、離去角就是車輛在滿載時,水平面與後輪輪外邊緣之間最大的夾角。
Ⅳ 自動變速箱車有鈍錯會不會是離合片的問題
變速箱故障一般有以下幾種:
1、變速箱打滑,加速無力:
汽車在行駛過程中,加油門提速過程有發動機空轉的聲音,車子速度沒有提升,感覺整個車子無力,這種現象多數是由於離合器片有燒損引起。
2、掛D/R檔沖擊,行駛沖擊:
行駛過過程中車輛換檔沖擊、發沖,也是自動變速箱常見的故障現像,這有可能由於變速箱油過臟,導致閥體卡滯而引起。
3、入檔無反應:
掛D或者R檔,然後松開剎車後,車輛並不動。這種情況多是由於輸入軸或者倒檔離合器損壞,或者D/R制動器損壞造成。
4、入檔發動機熄火:
掛入D或者R,發動機熄火這種故障可能是鎖止電磁閥損壞或鎖止控制閥發卡造成。
5、變速箱異響:
車輛在行駛過程中,變速箱位置有異常響聲,這種現象多數是由於零件磨損引起,或者是安裝變速箱時安裝不到位引起。
6、變速箱漏油:
變速箱殼體或者油底殼處有油滲出,一個原因是由於密封件老化,密封不良引起;另一個原因是製造工藝不良造成殼體有沙眼。
7、變速箱進水:
變速箱因外部原因造成進水,導致變速箱工作不正常,這個可能是由於水箱串油,或者有水從變速箱透氣帽處進入。
8、變速箱鎖檔保護:
鎖檔——電腦無法正常控制是所起動的特殊模式(失效保護),具體表現形式為不能換檔。此種故障是由於變速箱的輸入、輸出信號不正確或者是各元件本身或線路不良導致,有時也會有變速箱電腦和其他系統電腦的通信有問題而產生。
Ⅵ 汽車扭矩是什麼意思
馬力與扭力哪一項最能具體代表車輛性能?有人說「起步靠扭力,加 速靠馬力」,也有人說「馬力大代表極速高,扭力大代表加速好」,其實這些都是片段的錯誤解釋,其實車輛的前進一定是靠引擎所發揮 的扭力,所謂的「扭力」在物理學上應稱為「扭矩」,因為以訛傳訛的結果,大家都說成「扭力」,也就從此流傳下來,為導正視聽,
本文以下皆稱為「扭矩」。
扭矩的觀念從小學時候的「杠桿原理」就說明過了,定義是「垂直方向的力乘上與旋轉中心的距離」,公制單位為牛頓-米(N-m),除以重力加速度 9.8m/sec2之後,單位可換算成國人熟悉的公斤-米(kg-m)。英制單位則 為磅-呎(lb-ft),在美國車的型錄上較為常見,若要轉換成公制,只要將lb-ft的數字除以7.22即可。
汽車驅動力的計算方式:
將扭矩除以車輪半徑即可由引擎馬力-扭力輸出曲線圖可發現,在每一個轉速下都有一個相對的 扭矩數值,這些數值要如何轉換成實際推動汽車的力量呢?答案很簡單,就是「除以一個長度」,便可獲得「力」的數據。舉例而言,一 部1.6升的引擎大約可發揮15.0kg-m的最大扭力,此時若直接連上185/ 60R14尺寸的輪胎,半徑約為41公分,則經由車輪所發揮的推進力量為15/0.41=36.6公斤的力量(事實上公斤並不是力量的單位,而是重量的單位,須乘以重力加速度9.8m/sec2才是力的標准單位「牛頓」)。
36公斤的力量怎麼推動一公噸的車重呢?而且動輒數千轉的引擎轉速更不可能恰好成為輪胎轉速,否則車子不就飛起來了?幸好聰明的人類發明了「齒輪」,利用不同大小的齒輪相連搭配,可以將旋轉的速度降低,同時將扭矩放大。由於齒輪的圓周比就是半徑比,因此從小齒輪傳遞動力至大齒輪時,轉動的速度降低的比率以及扭矩放大的倍數,都恰好等於兩齒輪的齒數比例,這個比例就是所謂的「齒輪比」。
舉例說明,以小齒輪帶動大齒輪,假設小齒輪的齒數為15齒,大齒輪的齒數為45齒。
當小齒輪以3000rpm的轉速旋轉,而扭矩為20kg-m時,傳遞至大齒輪的轉速便降低了1/3,變成1000rpm;但是扭矩反而放大三倍,成為60kg-m。這就是引擎扭矩經由變速箱可降低轉速並放大扭矩的基本原理。
在汽車上,引擎輸出至輪胎為止共經過兩次扭矩的放大,第一次由變 速箱的檔位作用而產生,第二次則導因於最終齒輪比(或稱最終傳動 比)。扭矩的總放大倍率就是變速箱齒比與最終齒輪比的相乘倍數。舉例來說,手排六代喜美的一檔齒輪比為3.250,最終齒輪比為4.058,而引擎的最大扭矩為14.6kgm/5500rpm,於是我們可以算出第一檔的最 大扭矩經過放大後為14.6×3.250×4.058=192.55kgm,比原引擎放大了13倍。此時再除以輪胎半徑約0.41m,即可獲得推力約為470公斤。然而上述的數值並不是實際的推力,畢竟機械傳輸的過程中必定有磨 耗損失,因此必須將機械效率的因素考慮在內。
論及機械效率,每經過一個齒輪傳輸,都會產生一次動力損耗,手排變速箱的機械效率約在95%左右,自排變速箱較慘,約剩88%左右,而傳動軸的萬向接頭 效率約為98%,各位自己乘乘看就知道實際的推力還剩多少。整體而 言,汽車的驅動力可由下列公式計算:
扭矩×變速箱齒比×最終齒輪比×機械效率
驅動力= ————————————————————
輪胎半徑(單位為公尺)
馬力亦非「力」乃「功率」的一種
了解如何將扭矩經由變速箱的齒比放大成為實際推力之後,接著可以研究什麼叫做「馬力」。馬力其實也不是一種「力」,而是一種功率 (Power)的單位,定義為單位時間內所能做「功」的大小。盡管如此,我們不得不繼續使用「馬力」這個名字,畢竟已經用太久了,講「功率」恐怕沒幾個消費者聽得懂?
功率是由扭矩計算出來的,而計算的公式相當簡單:功率(W)=2π× 扭矩(N-m)×轉速(rpm)/60,簡化計算後成為:功率(kW)=扭矩(N-m) ×轉速(rpm)/9549,詳細的推導請參看方塊文章。然而功率kW要如何 轉換成大家常見的「馬力」呢,這又有一段故事得講。
英制或公制?
1PS=735W;1hp=746W
馬力定義竟然不一樣!
談到引擎的馬力,相信不少人會直覺地想到什麼DIN、SAE、EEC、JIS等等不同測試標准,到底這些標準的差異在哪兒,以後有空再研究;有點誇張的是由於英制與公制的不同,對「馬力」的定義基本上就不一樣。英制的馬力(hp)定義為:一匹馬於一分鍾內將200磅(lb)重的物體拉動165英呎(ft),相乘之後等於33,000ft-lb/min;而公制的馬力(PS)定義則為一匹馬於一分鍾內將75公斤的物體拉動60公尺,相乘之後等於4500kg-m/min。經過單位換算,(1lb=0.454kg;1ft=30.48cm)竟然發現1hp=4566kg-m/min,與公制的1PS=4500kg-m有些許差異,而如果以功率W(1W=1Nm/sec= 9.8kgm/sec)來換算的話,可得1hp=746W;1PS=735W兩項不一樣的結果。
同樣是「馬力」,英制馬 力與公制馬力的定義竟然不一樣!難道英國馬比較「有力」嗎?
到底世界上為什麼會有英制與公制的分別,就好像為什麼有的汽車是右駕,有的卻是左駕一樣,是人類永遠難以協調的差異點。若以大家 比較熟悉的幾個測試標准來看,德國的DIN與歐洲共同體的新標准 EEC還有日本的JIS是以公制的PS為馬力單位,而SAE使用的是英制的 hp為單位,但為了避免復雜,本刊一率將馬力的單位標示為hp。近來,越來越多的原廠數據已改提供絕對無爭議的KW作為引擎輸出的功率數值。
不過話說回來,1PS與1hp之間的差異僅1.5%,每一百匹馬力差1.5匹,差異並不大。一般房車的馬力多半僅在200匹馬力以下,兩者由於定義的差異也僅3匹馬力左右,因此如果您真要「馬馬計較」,就把SAE 標準的數據多個1.5%吧!不過SAE、JIS、DIN、EEC各種測試標准之 間亦有些許差異,這個老問題已經爭論過很多次了,單位之間不能真正劃上等號,然而在差別不怎麼多的情況之下,就當作相同吧!因此 管他是PS或hp,都差不多可以視為相等。
終於可以做結論了!將上述獲得的馬力與功率換算方式代入功率與扭矩的換算公式,並且將扭矩的單位換算為大家熟悉的kg-m之後,可得下列結果:
英制馬力hp=扭力(kg-m)×引擎轉速(rpm)/727
公制馬力PS =扭力(kg-m)×引擎轉速(rpm)/716
知道這些公式之後有什麼用呢?從「馬力hp=扭力×轉速/727」看來, 如果能增加引擎轉速,扭力不變的情況下,便能增加馬力。例如若能 將轉速從6000rpm增加到8000rpm,等於增加了33%,但因為凸輪軸的 限制使得8000rpm時的扭力下降了10%,則仍能使馬力增加19.7%,這 說明了時下改裝計算機的為何能在解除斷油後大幅增加馬力。
所以不要被「增加??匹馬力」的廣告所著魔。
讓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來想:如果在同樣的轉速下,增加20匹馬力,代表能增加多少推力呢?以最大扭力點發揮於5000rpm的情況下,將公式稍微變換一下,可發現增加的扭力=20hp×727/ 5000rpm=2.9kgm。再將這個結果代入汽車驅動力的公式,同樣以喜美 的一檔計算,2.9×3.250×4.058/0.41=93公斤。對於一噸重的車身而言,影響似乎也不怎麼大;再者如果相差5匹馬力的話,推力更僅增加23公斤,可見相差5匹馬力,根本也沒差多少,所以能「增加5匹馬力」的產品,到底應該花多少錢去改裝,您自個兒會拿捏了吧?
大馬力決定真性能!
到底大馬力的車子跑得快,還是大扭力的車子跑得快?從公式可以知 道大馬力的原因是「高轉速的時候仍保有高扭力數值」,也就是說要 有大馬力,不只是低轉速的扭力要好,連高轉速的扭力都得繼續維持 ,這表示扭力與馬力的爭論根本是多餘的,只要能做到高馬力,除了表示各轉速區域的扭力都很大之外,更代表材料技術的優越性,將活塞、進排氣閥門的材質與重量予以強化與輕量化,才能將引擎轉速提高。
扭矩與功率的換算公式推導
假設一圓的半徑為r(單位為m),扭矩為T(單位為N-m),則圓周上切線 方向的力F=T/r,由於功率的定義為「每秒鍾所作的功」,對於圓周?動而言,每旋轉一圈所作的功為:F×圓周總長2πr 將F=T/r代入計算,每一圈所作的功Work=F×2πr=(T/r)×2πr=2πT
再乘上引擎轉速rpm就是每分鍾所作的功,但功率P的單位是N-m/sec ,所以需除以60,轉換成每秒所作的功。代入公式:P=T2πrpm/60,將常數整理後,則可得P(kW)=Trpm/9545。
由上文可見,一台車的動力由發動機傳輸到車輪,需要經過多組齒輪因此有所損耗,如果德制馬力測的是傳遞到車輪上的動力,那麼同樣發動機用在不同車型上的動力輸出應該不同,試拿bmw330和bmw530做比較,其功率均是225hp/5900rpm;結論,要麼bmw在數據上造假,要麼它測的是發動機輸出凈值。
Ⅶ 什麼是切線運動啊它的概念是什麼啊
比如汽車車輪運行時拋出的地面石子,它飛出時的運動就是切線運動。還有沙輪打磨時飛散的火星,也是切線運動。
概念是:以圓周的切線作為運動軌跡的運動。
Ⅷ 汽車大燈切線
汽車燈光切線規范如下,兩個燈的水平切線調整在水平面上,兩個燈光的照射面調整結合就行了 ,或者調整透鏡大燈的切線首先把車燈開起來,在車燈上部找一下調節標志,然後就可以進行調節了。
自己是無法調整透鏡的切線的,需要到專業的4S店調整的,透鏡大燈的光型是透鏡決定的,只能調試高低,左右,照射角度。 高低,左右的話在總成附近有調節的螺絲。照射角度的話就要到改燈店才行。
透鏡大燈的作用有:
1、假如是LED燈泡的話本身就是散光,會把影響到對面來車的視線,很不安全;
2、假如是透鏡大燈的話,它可以非常好集中光源,而並不是散射光,與此同時滿足汽車照明的規范要求;
3、在車輛的燈光中,透鏡燈頭的光形是最規范的,有很顯著的明暗切割線,非常好地解決了散光的問題。
Ⅸ 汽車的最大接近角,和最大離去角,是什麼意思
接近角(APPROACH ANGLE)是指在汽車滿載靜止時,汽車前端突出點向前輪所引切線與地面的夾角。即水平面與切於前輪輪胎外緣(靜載)的平面之間的最大夾角;離去角是指汽車滿載靜止時,自車身後端突出點向後車輪引切線與路面之間的夾角,即是水平面與切於車輛最後車輪輪胎外緣(靜載)的平面之間的最大夾角。這兩個參數的單位都是度(°)。接近角用在爬坡,離去角用在下坡。都是衡量車子通過路面的能力,接近角越大,車子越不容易發生跟斜坡的觸頭事故。離去角越大,車子由陡坡下來時,後保險杠越不容易被斜坡蹭到或卡住。
Ⅹ 汽車駕駛中的切線是什麼意思
切線,將每個彎的行車線順滑的連接起來,以得到更大的速度和穩定性。「切線」來源於數學名詞,數學對切線的定義:直線與圓相交於一點,接觸點稱為切點,而該線稱為切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