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汽車的重量減輕有什麼好處
省油唄 重量輕了 動力性就會更好的體現啊
㈡ 減輕車的載重量,真的會對省油有所幫助嗎
對車了解不是很豐富的小夥伴來說,在購車時關注的可能是品牌、是動力、是外觀,但幾乎不會關注一件事,那就是汽車的重量。但其實汽車的整備質量對於汽車的影響是巨大的。
在未來,鋁材料會更多的應用到車身材料當中,這是因為鋁材的特性決定的。鋁材本身比重比較低,做出來的產品包括汽車的車身、相關的零部件就會比較輕,同時材料的強度也能滿足汽車設計師和製造商的要求,從安全性來講沒有任何問題。同時也擁有非常好的抗腐蝕性,保證了汽車的耐用性。這幾年國產車發展的非常迅速,也有很多車廠在使用鋁制的車身覆蓋件,包括新能源汽車廣泛的認同和使用。
通過這次汽車輕量化大會可以看出,即使追求輕量化對於廠商的技術要求非常高,不是所有的車企都具有成熟的技術,並且輕量化的價格也十分高昂,但在國家的大力推動下,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國車企也能將輕量化做到世界領先水平。
㈢ 為什麼現在很多汽車都要輕量化設計呢 比如像法拉利和蘭博基尼等超跑品牌用全鋁或碳纖維車身有什麼好處
汽車的輕量化對節能減排的作用是非常明顯的,據相關資料表示,汽車減輕100公斤,每百公里可節約燃油0.25L~0.5L,在燃料價格高昂和緊缺的今天很可觀。輕量化發展就像早期汽車從木輪胎到鐵輪胎再到現在的橡膠輪胎一樣。是一種趨勢。
現在汽車輕量化設計主要是用高強度鋼代替普通鋼材,高強度鋼的優點是,重量比普通鋼鐵輕一些,而剛性和硬度都要比普通鋼好很多。完全可以用1.5毫米的高強度鋼板代替2.5毫米的普通鋼板。試想一下,如果把全車的鋼材都換成高強度鋼,那減輕的質量可想而之。但是現在的高強度鋼還很貴,尚不能普及全車。
除了車身以外還有很多地方可以減重的,像用鍛鋁的輪圈代替普通鋁合金。4個車輪可減輕20公斤左右;用全鋁發動機代替早期的鑄鐵發動機,質量可減輕50公斤以上;用多連桿懸掛替換半獨立懸掛 等等。
暫未聽說輕量化過有什麼缺點。有人說車輕了或者說鋼板薄不安全,其實是一個很大的誤區,「皮厚不等於安全」這是奧迪和馬自達最先提出的觀點。事實證明這個觀點完全正確!
我感覺馬自達和奧迪這兩個品牌做得比較好,馬自達睿翼運用了大量的高強度鋼板,強度達到了1480Pa以上,在有效降低自重的同時,還增強了車身強度;那試問睿翼被動安全性怎麼樣?!在嚴格的歐洲E-NCAP碰撞測試中睿翼獲得了五星級最高成績。可見輕量化後汽車的安全性更高了。
奧迪則做的更好,例如A5,突破技術難題,採用了鋁鋼混合技術,有效減輕自重350公斤,省油1L以上,百公里加速時間明顯加快,操控性更佳!
㈣ 全鋁車身到底好在哪除了輕還有什麼優勢
說到汽車的全鋁車身,繞不開的特點就是「輕」,除了那些價格不菲的頂尖超跑會大量運用碳纖維外,汽車輕量化設計多半都是靠大比例使用鋁合金來實現的。但除了輕以外,全鋁車身還有什麼值得細究的特點呢?或許我們從最基本的材料層面開始,一起好好嘮嗑一下這個話題吧:
什麼是全鋁車身?真的就是100%的鋁嗎?
應該沒有還會把全鋁理解成純鋁的吧?其實全鋁車身這個概念,是指車身結構部分主要是由鋁合金來製造,不僅僅允許部分非鋁制零件的存在,而且鋁在這里頭也是以合金形式出現的。
而鋁合金並不是指一種合金,實際上類別也挺多的,國際通行的規則是用一個四位數字加一個字母打頭的狀態代碼來區分鋁合金的種類,比如建築行業常用的6063-T5,第一位數字是1就代表是純度高於99%的純鋁,2-8分別代表鋁和銅、錳、硅、鎂、鎂+硅、鋅和其他元素組成的合金,9是備用組。後面的數字主要用於區分,就不再贅述具體邏輯,總之每一種配方的鋁合金都有特有的標號,對應特有的特性。目前汽車全鋁車身用到的主要是5系列和6系列,都屬於密度低,抗拉強度和抗疲勞性好的材料,可以在遠低於鋼材重量的情況下實現更高的強度,包括奧迪ASF全鋁車身等都廣泛應用。另外2系列和7系列也也有少量應用,2系銅鋁合金硬度較高,會用在一些車身鈑金件上;7系列主要應用是航空和軍工領域,屬於超硬、耐腐蝕、耐磨損的材料,當然價格也很感人,國內目前7系列鋁材主要依賴進口。所以7系鋁合金很多時候都會只用在關鍵的地方,例如蔚來ES8就只有縱梁等部分採用7003鋁材,其餘部分則還是用常規的5系、6系和鋁鑄件(HDPC)。
目前市面上入門級的電動車續航里程普遍不高,更多的用於城市通勤。走高端化路線的寶馬i系列直接用上了碳纖維車身,底盤結構採用鋁合金材料,已經推出的i3和i8售價都比較感人。再有就是運用全鋁車身的特斯拉Model S/X和蔚來ES8,而更入門的Model 3已經放棄了全鋁車身,採用成本更低的鋁/鋼混合材料。在可預見的未來,續航里程會長期是純電動車最重要的指標之一,鋁制車身帶來的數百公斤的減重必然會是定位高端的電動車十分看重的一點,而全鋁車身更大范圍的應用或許能夠有助於這一技術降低成本,未來逐步下沉到更入門一些的車型。
總結:
鋁合金材質在性能層面表現是遠好過鋼材的,同等條件下全鋁車身能給車輛帶來安全性、操控性、燃油(耗電)經濟性、耐久性等全方位的提升,問題就是成本仍然很高,所以非豪華車很少能用到全鋁車身。福特F-150用上全鋁車身算是很平民化的一次進步了,不過那是美國的平民車,在中國還是豪車。
㈤ 汽車輕量化後,會導致汽車安全性能和穩定性能降低嗎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車的銷售量也比之前增加了很多,但是多品牌多種類的汽車廠商也相繼研發出不同種類的汽車,彼此之間存在比較激烈的競爭,這就推動了汽車製造工藝不斷發展,如今汽車工業發展的一個主要的方向就是輕量化,所謂輕量化就是指在汽車製造過程中通過選擇不同的材料和不同的加工方式來減輕車身的重量,使得車身盡量輕盈。那麼,輕量化用的什麼材料呢?
汽車輕量化的材料
汽車輕量化材料分為金屬和非金屬兩大種類,金屬材料主要包括高強鋼與鋁合金,鎂合金等,非金屬材料,包括工程塑料和復合材料。這些新材料,在實際應用時會遇到多種多樣的問題,比如替換材料和汽車的安全性、舒適性、動力性、操控性等。其中,鋁合金材料優點很多,它的密度是鋼的1/3,它的延伸性好、耐腐蝕、易回收。而且其鑄造性良好,可加工成不同形狀,是目前最為熱門的輕量化材料之一,目前很多車型,都採用了全鋁車身。
總的來說,對於輕量化車身來說,是汽車終極目標。此前所有的一切進步,都是必然必須的。消費者不要因為網上的負能量的傳播而產生過度的恐懼心理。輕量化車身不代表不安全,科學的輕量化不僅節能減排,在安全性上也有提升。
㈥ 汽車輕量化的目的和意義
現在越來越多的車企選擇輕量化的底盤設計,其實不光是汽車底盤,整個車身內飾發動機艙統統都在輕量化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至於輕量化設計到底好不好,可以給大家一個肯定的答案:好。否則車企這么多功夫不久是白費了嗎?至於為什麼輕量化的底盤設計更好呢,我們就要先了解清楚底盤的概念到底是什麼?
總而言之,汽車底盤的輕量化和整車的輕量化都是既富有積極意義的,但是希望車企能在做好輕量化的同時,一定要保證車身強度和安全,畢竟無論如何汽車安全都應凌駕於一切性能之上。
㈦ 減少汽車重量能增加電動汽車的續航能力嗎
1、回答是肯定的。目前日系車比歐美車「節油」,其實首先是前者車自重小。一般是汽車自重每降低10%,油耗就下降6—8%。電動車也一樣,自重越小,摩擦阻力就越小,消耗的發動機功率就少,同樣的電量就可以行駛更遠距離。
2、目前電動汽車的兩個發展方向是,減輕自重和增加電池的續航能力。純電動汽車電池很重,占車重的30%,可在這方面想辦法;另外車身採用輕質材料也是值得研究的。不過車重太輕,人們反而不放心,擔心一個顛簸、一陣風就難於駕駛了。這方面大有研究啊!
㈧ 小汽車的重量為什麼都那麼輕
1、 操控性更好
關於車身輕操控性更好的論證,這樣來給大家打個比方吧。你有見過非常肥胖的運動健將嗎?除了相撲和摔跤以外,運動員的身材應該都不會太肥胖吧,否則他就可能無法靈活運動。汽車也是如此,馬路上的大貨車或大客車在急轉彎或突然躲避障礙時,側翻的概率往往會比轎車大得多,主要原因就是車身重量的差異。
要知道,較輕汽車的重心可以快速移動,緊急情況下可以更靈活地安全避讓、輾轉騰挪。因此,重量比較輕的汽車,其實操控性相對來說是要更好一些的。
2、 加速性更好
同樣的道理,重量較輕的汽車,其起步和加速性能也更好。據國外某機構測試,普通轎車每減輕100kg,從靜止到達100公里/小時時可以多前進6米左右,這也就很好地印證了重量越輕加速更好的說法。
3、 制動性更好
這點很多朋友可能會搞懵,其實重量輕的汽車其行駛慣性較小,可以用較小的力量就能把汽車給停住,就像自行車比汽車更容易制動,而火車則比汽車更難停住是一個道理。此外,這也可以用物理學上的動量概念來解釋。運動的汽車具有一定的動量,其計算公式為:動量=質量*速度。
如果汽車的質量較小,那麼在同等速度下,它就具有較小的動量。說白了,制動的實質就是要"消滅"汽車的動量,將汽車的動能通過制動轉化為熱能並散發掉。因此,動量較小的汽車更容易被"消滅"掉,也就是更容易讓汽車制動停止,反之則亦然。
4、 經濟性更好
這點應該就更不難理解了,車身越重,或者汽車負載越重,輪胎所承受的滾動阻力也就越大,而滾動阻力其實等於汽車重力與滾動系數的乘積。滾動阻力與汽車重力成正比,而滾動阻力需要消耗燃油來克服,因此,可以說車身重量與燃油消耗成正比,越重的車輛其消耗的燃油也相對較高。
有媒體計算過,車身重量每減小10%,燃油消耗就會降低7%左右,對於普通汽車來說,車身重量每減少100kg,百公里油耗就可降低0.3-0.5升。
㈨ 減少汽車重量能增加電動汽車的續航能力嗎
1、回答是肯定的。目前日系車比歐美車「節油」,其實首先是前者車自重小。一般是汽車自重每降低10%,油耗就下降6—8%。電動車也一樣,自重越小,摩擦阻力就越小,消耗的發動機功率就少,同樣的電量就可以行駛更遠距離。2、目前電動汽車的兩個發展方向是,減輕自重和增加電池的續航能力。純電動汽車電池很重,占車重的30%,可在這方面想辦法;另外車身採用輕質材料也是值得研究的。不過車重太輕,人們反而不放心,擔心一個顛簸、一陣風就難於駕駛了。這方面大有研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