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華晨汽車被債權人申請破產重組 沈陽中院已受理
(文/張鈺翊)事已至此,華晨汽車的未來似乎越來越悲觀了。11月16日最新消息,有國外媒體報道稱寶馬在中國的合資夥伴華晨汽車控股公司表示,其母公司華晨汽車集團在一位債權人向法院提出申請後,可能會進行重組。
而車友頭條查閱全國破產重整案件信息網發現,華晨汽車集團控股有限公司的確已經被申請破產重整,申請人為格致汽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與此同時,沈陽中院已受理該案。
接下來,華晨汽車會如何發展,是否真的會走向破產重組?車友頭條將持續關注。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2. 華晨集團重整草案提交延期至明年6月 寶馬收購案還未最終做實
日前,金杯汽車發布公告稱,公司收到沈陽市汽車工業資產經營有限公司出具的《告知函》,沈陽市中級人民法院裁定華晨汽車集團控股有限公司等12家企業實質合並重整計劃草案提交期限延長至2022年6月3日。
《告知函》內容顯示,目前有關方尚未推出對華晨集團重整的全部計劃和方案,華晨集團能否重整成功存在不確定性。重整方案可能對本公司股權結構、控制權等產生一定影響。截至本公告日,華晨集團通過其全資子公司資產公司持有金杯汽車242967345股股份,占金杯汽車總股本的18.53%;上述股份中7360.10萬股處於司法凍結狀態,7654.26萬股通過光大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信用交易擔保證券賬戶持有。公司已就華晨集團等12家實質合並重整企業相關的應收賬款、其他應收款以及擔保責任向華晨集團管理人申報債權,相關債權的受償方式、比例及時間存在不確定性。
據了解,這是該項重整計劃第二次延期。今年9月3日,沈陽市中級人民法院於裁定華晨汽車集團控股有限公司等12家企業實質合並重整案的重整計劃草案提交期限延長至2021年12月3日。
此前,有媒體報道,「中華工廠被寶馬收購的事情已經被叫停,在中華車間的寶馬相關工作人員已經撤走。原因是華晨集團內部認為寶馬以16.33億元購得華晨生產線的項目太便宜,內部不同意。」當時,華晨集團官方回應稱,目前沒有得到相關消息。外界傳言太多,有相關結果集團官方會發布公告。而與華晨集團同在一個廠區的華晨雷諾金杯內部人士則表示同樣不了解情況,生產仍在正常進行中。
3. 又一家老牌車企,被申請破產重整,華晨汽車還未來可期嗎
近日、全國企業破產重整案件信息網公布,格致汽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向遼寧省沈陽市中級人民法院申請對華晨汽車集團控股有限公司重整,案件編號(2020)遼01破申27號。
寫在最後:華晨汽車的倒下,是敲響自主品牌車企的警鍾。警示所有國產車企,如果不能持續自主創新的技術研發;如果沒有核心競爭力的產品優勢,如果不能與時俱的營銷創新服務,就算背靠大樹也會倒下去!華晨汽車具有的病態,並不是個例,而是當下許多自主品牌車企的通病,一不小心,就會成為一下重蹈華晨、力帆的命運。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4. 華晨中華重組最新完事了嗎
華晨集團歷經9個多月的破產重組終於有了最新進展。8月31日上午,華晨集團等12家企業實質合並重整案召開了第二次債權人大會。在華晨二債會上,包括寶馬中國收購「中華」汽車品牌等三項...
5. 華晨雷諾重組大概要多久
一年左右
不過最近,一位不願具名的消息人士向相關記者透露:「華晨雷諾的重整預計會在今年6月完成。」
6. 華晨汽車集團正式破產重整,重組後是否有實現重生的可能
對於華晨集團重整的方向,崔東樹認為主要是債務重組,核心是通過債轉股等方式減輕企業壓力。而一直以來,自主品牌羸弱是華晨集團的標簽,對於華晨集團重整後能否在自主能力方面能有所突破,沈萌對此持保留態度。
“自主品牌一直是國內車企的短板,沒有能和一線外資品牌抗衡的自主品牌,華晨集團並不是個案。目前華晨面臨債務重組,做大自主品牌的可能性非但很小,反而更可能突出華晨寶馬的貢獻度。”沈萌表示。
重整最可能的方式是引入大型戰略投資者注入資金並輸出管理,但目前新能源汽車遠比傳統燃油車火熱,傳統車企自身的日子過得也不容易,因此想找到合適的戰略投資者並不容易。
華晨中國稱,法庭裁定受理格致汽車提出的對控股股東華晨進行重整的申請。截至本公布日期,公司業務如常運作,公司將持續密切關註上述事件的進展,以及及時履行上市規則及證券及期貨條例下的信息披露義務。
7. 華晨中華被寶馬16.33億收購,破產重整的最新進展如何
華晨中華這個汽車品牌在破產清算之後,目前已經被德國寶馬母公司給收購,成為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外資公司,在這樣的情況下,這一次的破產重組很明顯,跟以往的收購是有很大不同之處的。最主要的地方就在於國產品牌被外資品牌看中,利用這個品牌作為跳板,成功的打入中國市場,那麼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這一次的破產重組情況。
第三,如何評價這一次的收購?
華晨中華汽車這一次完全到敗給了德國的寶馬汽車,所以才被人家給吞並,其實我並不認為這是一次破產重組,是一次有預謀的吞並案件,也希望現在的合資品牌汽車能夠看清楚外資汽車的真實目的。不要想要通過簡單的市場換技術這樣的方法來提高我們的生產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