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日產頹勢難挽 CEO內田誠被辭退或成「定局」
日產CEO內田誠的軍令狀,或為他的「下課」埋下伏筆。
2019年,內田誠「臨危受命」,上任日產汽車CEO。隨後,內田誠在股東大會上立下「軍令狀」稱,自己如果不能扭轉日產汽車的頹勢,願意接受被解僱的結局。
種種跡象表明,內田誠正在接近那個「結局」——近日路透社報道稱,一直處於「負面漩渦」的日產汽車,將撤出歐洲和其他地區,集中資源把重點放在中國、美國和日本市場。
縮小戰線范圍無疑是日產控製成本的一大舉措,自2017年以來,日產汽車的處境一直是內外交困。除了「戈恩事件」的爆發之外,日產還經歷了銷量下滑、聯盟進程被擱置等一系列的負面事件。
臨危受命
2019年10月,日產汽車董事會宣布,原日產汽車公司高級副總裁、東風汽車有限公司總裁內田誠擔任日產汽車公司代表執行官兼首席執行官。內田誠也因此成為日產汽車在三年內更換的第三位CEO。
2018年,內田誠負責的日產中國取得了銷量同比增長2.9%至156.4萬輛的成績,支撐起公司當年近三分之一的營收。更早時他還負責了雷諾-日產聯盟的采購工作,這意味著他在處理聯盟關系時更有優勢。
內田誠接手時,日產汽車正處於「內外交困」的嚴峻境地。
2018年11月,日產前董事長卡洛斯·戈恩和前代表董事格雷格·凱利因涉嫌金融犯罪被捕,公司管理混亂、內部腐敗內斗嚴重、業績下滑等問題被全面暴露,公司經營隨之陷入動盪。
日產內部調查結果顯示,戈恩因瞞報薪酬、挪用公司資金等不當行為給公司造成了多達350億日元的實際損失。在另一份調查報告中,這家日本車企認為,戈恩個人權力的高度集中給公司內部管理造成重大缺陷,包括行政管理不透明,內部監督、審計、制衡功能的失效等。
戈恩積極擴張的「Power88」策略也受到詬病。日產內部認為,戈恩在全球市場採取過度的降價促銷手段以換取市佔率和銷量短期增長的方式,削弱了日產的品牌價值和盈利能力,從而導致公司業績不佳。
此外,戈恩將大量資金投入到新興市場,進行工廠產能的擴張,而新車型開發的預算則被大幅縮減,導致產品老化問題嚴重。獨立汽車分析師張翔也表示,車型老化問題是日產亟需解決的問題。
戈恩激進的增長目標並未兌現。
根據日產的估算,公司有多達40%的產能未被利用或利用不足。商業策略錯誤的直接結果就是公司業績出現下滑,在2018財年,日產汽車的利潤率僅為2.7%,遠低於競爭對手的水平(同一時期豐田利潤率為8.2%,大眾利潤率為5.9%)。
聯盟擱置
曾身兼日產CEO、雷諾CEO、雷諾日產三菱汽車聯盟主席的戈恩被捕,也在一定程度上惡化了雷諾和日產的關系。2019年4月,日產汽車回絕雷諾謀求合並的邀約,聯盟的主要職能部門業務也隨之停止推進。
對此,里昂證券汽車分析師克里斯托弗·里克特認為,截止到2019年上半年,雷諾-日產聯盟已經名存實亡。
公開資料顯示,日產汽車只持有雷諾汽車15%的無表決權股份,雷諾汽車實際持有日產汽車43%的具有表決權的股份,且雷諾的大股東為法國政府。
「不平等」的關系使日產汽車迫切意識到需要加強對雷諾的股權控制來扭轉現狀。
2015年,法國政府具備對雷諾的雙倍投票權;2018年,法國政府施加壓力,以連任雷諾CEO為條件,要求戈恩促成雙方合並。2018年4月,戈恩表示將整合雙方業務;11月,戈恩被日本警方逮捕。中國青年報文章認為,戈恩成為日法兩國爭奪汽車產業的犧牲品。
與此同時,全球車市也進入不景氣的階段。LMC Automotive的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主要市場的汽車銷量下降4.4%至9030萬輛,相比2018年跌幅(-0.8%)進一步擴大。
2019年6月,以CEO西川廣人為首的日產管理層已經啟動了一系列改革方案:新設立「指名」、「監查」和「報酬」3個委員會,對公司的人事任命和薪酬制度擁有決策權,且半數以上成員以及會長均為社外董事,從而加強外部監督經營職能。
西川廣人還在2019年7月制定了一系列成本控制計劃,包括在2023年以前在全球裁員12500名員工,削減10%的產品線並降低產能(涉及英菲尼迪、日產和達特桑三個品牌共60款車型),減少廣告營銷預算,以期實現節省4800億日元的目標。
然而,西川廣人隨後也被捲入「丑聞」當中。2019年9月,他因被指控通過股票增值權操作獲取不當報酬,而被迫宣布辭職。
立「軍令狀」
2019年12月,正式就任日產汽車CEO後,內田誠發表演講提出了恢復公司業績,重獲客戶信任的各項任務。包括重塑企業文化、給員工制定具有挑戰性但可實現的目標計劃、加強雷諾-日產-三菱聯盟間的協作等等。
管理架構方面,內田誠與新任首席運營官阿西瓦尼·古普塔(Ashwani Gupta)、副首席運營官關潤採用集體領導的方式,共同承擔業績復甦的責任。
在2020年2月的臨時股東大會上,公司進一步明確了三項工作重點:專注於企業核心競爭力,並建立更堅實的財務基礎(確保選擇和優先次序,並調整高成本結構);更好的執行力和更快的實施力度(快速決策和簡化流程);確定企業宗旨和價值,對企業文化進行改革。
也正是在這次的股東大會上,內田誠強調稱,自己如果不能扭轉日產汽車的頹勢,願意接受被解僱的結局。
2020年2月初,雷諾日產三菱聯盟宣布達成全新框架協議,進一步強化其商業模式與組織架構,戰略互補,提高各成員公司的競爭力。聯盟的中期戰略計劃將於2020年5月公布。
內田誠也曾表示將於2020年5月宣布明確的重組計劃,該計劃是在去年7月制定的方案基礎上進行調整。
財經網汽車就「在整體實施改革的背景下,公司准備採取哪些戰略舉措」等問題向日產汽車求證,截至發稿未獲回復。
據路透社報道,新的重組計劃很可能會削減100萬輛的2020年度銷量目標(此前西川廣人設定的目標為600萬輛)。為此,日產需要關閉三到四家裝配廠,並裁撤上千個工作崗位。
內田誠在接受彭博社采訪時表示,為進一步削減成本,所有的可能性都在考慮范圍內。如果公司業績得不到改善,工廠、員工工資等固定成本的調整也將被提上日程。
2020年3月,日產宣布退出印尼市場,將當地的生產銷售工作轉移給三菱汽車。據了解,2018年日產在當地的市場份額已經降至2%以下。
負擔加重
內田誠積極籌備改革計劃的同時,日產汽車因長久積累的經營惡化、管理動盪等問題所導致的負面效應仍在繼續擴大。
根據2月份公司發布的財季數據,2019財年前三季度(2019年4月-12月),日產汽車銷量為370萬輛,同比降低8.1%,低於全球車市水平(5.0%)。除在中國市場表現與去年同期持平外,在其他區域市場的銷量均有下降。
2019年前三財季的營收為75073億日元,比去年同期下滑12.5%;經營利潤為543億日元,同比暴跌82.7%,且經營利潤率僅為0.7%;凈收益為393億日元,同比暴跌87.6%。
僅第三財季,日產的凈虧損就達到260億日元,這是繼2009年金融危機以來公司首次出現單季度虧損的情況。
日產汽車不得不將2019財年總銷量預期下調至505萬輛,較2019年11月提出的預期下調3.6%;凈收益預期下調至650億日元,較此前預期下調41%。
2020年初,疫情在全球的蔓延進一步加重了日產汽車的經營負擔。自2月份以來,其位於日本、中國、北美、歐洲的工廠陸續停產減產。
4月21日,日產宣布將在4月27日至5月1日暫停部分日本工廠的生產,僅維持最低水平的基本業務運營,這一舉措將影響約1.5萬名員工。路透社報道稱,由於市場需求不足,日產計劃將5月份日本本土的汽車產量同比減少78%至13400輛。
另據《日本經濟新聞》4月7日報道,由於疫情擴散導致工廠停產時間一再延長,日產對北美的1萬名員工實施停薪休假,這幾乎是這家公司在該地區的全部雇員數量。此外,北美工廠的停工時間也延長至5月中旬。
在歐洲市場,日產位於英國和西班牙的工廠也對員工採取了停薪休假措施,受影響員工數量約為9000人。
停工停產等舉措意味著日產的大部分經營活動已經陷入停滯狀態。數據顯示,該公司在3月份的產量和銷量分別降低41.4%和42.6%,財年累計產銷量分別降低14.5%和13.2%。
4月28日,日產再次下調財年業績預測,認為公司的營業利潤可能比2月預測的數字(850億日元)減少1200億~1300億日元,凈利潤將比2月預測的數字(650億日元)減少1500億~1600億日元。這一預期結果還未考慮公司調整改革的影響,意味著虧損還有進一步擴大的可能。
日產無疑將面臨自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最糟糕的業績表現。
外部唱衰
據路透社報道,日產正在緊急尋求46億美元的信貸額度,以應對疫情帶來的沖擊。
目前來看,日產仍擁有一定資金來支持改革方案的實施。截至2019年12月,日產汽車的凈現金為8475億日元。
但是疫情的出現無疑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日產汽車爬出泥淖的難度。據研究機構IHS Markit預測,2020年全球汽車銷量將同比下滑12%。這意味著日產必須進行更大規模的成本削減,來彌補銷量下行的壓力。
除此之外,新組建的管理層也出現了變動。2019年12月,日產汽車業績復甦的關鍵成員關潤宣布辭職,這距離其就任副首席運營官不足一個月時間。關潤和日產均拒絕透露離職的具體原因。
據路透社報道,2019年11月關潤團隊曾建議公司採取更激烈的成本削減措施,例如降低高管薪酬。但在內田誠領導期間,上述建議被擱置。至於退出印尼的舉措,也是內田誠在董事會及下屬的敦促之下才做出的決定。
路透社援引多名內部人士消息稱,內田誠目前還處在「試用期」,他必須在幾個月的時間里向董事會證明自己有能力加速削減成本和恢復利潤,以及修復與雷諾的合作關系。但隨後,日產發言人否認了所謂「試用期」的說法。
張翔告訴財經網汽車,內田誠一直在日產內部工作,「眼界」不免受到限制。對於日產來說,及時趕上車聯網和新能源兩個行業趨勢是相對較難的,所以短期內,日產沒辦法走出困境。
彭博社分析師TatsuoYoshida認為,從外部看,內田誠需要修復公司與雷諾的關系,恢復日產汽車的品牌形象;從內部看,他需要解決員工和管理層之間存在的鴻溝。SBI證券分析師Koji Endo則認為,日產無法為改革等待一到兩年的時間,內田誠需要在半年內就取得業績成效。
不過,利好消息是,日產在中國的工廠與經銷商目前已全面復工,歐洲工廠也已於5月4日起陸續重啟。
結語:近兩年日產汽車既有來自內部的矛盾,也有來自外部的施壓。新任CEO內田誠上任後曾頂著各方壓力立下「自己如果不能扭轉日產汽車的頹勢,願意被解僱」的軍令狀。不過在「內憂外患」的大環境下,等待內田誠的或許真的是「被解僱」的命運。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㈡ 日產:2025年後在華或將全面禁售燃油車
其實我知道,近兩年來各家車企都在布局新能源方面的未來。但是要說玩的大,還是日產玩的最大,因為他們在未來或將直接停產所有燃油車。
寫在最後
畢竟話說回來,日產在純電動領域里,已經算得上是一個先行者——日產聆風八年,在全球的銷量已經34萬台。再加上此前一經亮相便備受好評的日產日產全新純電動車Ariya將於2021年正式發售,勢必會為其拉一波好評,那麼讓我們對於日產在純電動領域的表現,拭目以待。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㈢ 日產汽車或退出歐洲 聚焦中美日三大市場
財經網汽車訊 日產汽車新三年戰略規劃疑曝光,或將退出歐洲市場。
據路透社援引消息人士報道,日產汽車新三年戰略規劃曝光,或將退出歐洲和其他地區,重點放在中國、美國和日本三大市場。
日產汽車的新三年戰略規劃也可稱為「運營績效計劃」。上述知情人士透露,該計劃將於5月28日公布。
根據規劃,日產的目標是恢復與經銷商的關系,並更新產品線,以重新獲得定價能力和盈利能力;削減成本;重新調整業務重心,聚焦核心市場。
消息人士表示,「這不僅僅是一個削減成本的計劃。我們正在對業務進行合理化調整,重新確定優先順序,重新調整業務重心,為未來發展打基礎」。
對於路透社的報道,日產、三菱以及雷諾均未給予置評。
日產新CEO內田誠接任後,就有意修繕日產與雷諾之間的關系。據彭博社報道,內田誠媒體見面會上曾表示,將致力於與最大股東加強聯盟關系。
在今年2月,雷諾、日產及三菱達成全新框架協議,重申聯盟在各自戰略及競爭力上的重要性,並進一步強化聯盟商業模式與組織架構。在會議上,聯盟運營委員會通過了五項重要決定,提到三家公司將在5月左右同時公布中期計劃。
據消息人士透露,日產將使用三菱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技術;三菱將聚焦中國和日本以外的亞洲市場;雷諾則專注於電動車技術和歐洲市場。
內田誠還立下「軍令狀」,在1月18日舉行的股東大會表示,如果他不能扭轉這家日本第二大汽車製造商的頹勢,願意接受被解僱。
官方數據顯示,日產汽車2019年銷量為5,176,189輛,相比2018年同期下滑8.4%。其中,中國市場2019年銷量為154.68萬輛,同比下降1.1%。而且受疫情影響,日產汽車3月全球銷量大幅下滑,為315,194輛,同比下滑43%。為此,日產汽車調整了5-6月工廠產能計劃,其5月日本國內工廠產量相比去年同期減少78%。
由於全球市場市場需求下降,日產汽車或將年度銷量目標再削減100萬輛。
在日產汽車的新規劃中,中國市場是重要一環。
在產品和營銷層面,日產汽車或將為滿足中國消費者需求,量身打造新車型。日產汽車還有意重新定位東風啟辰品牌,以便更好地實施本土化戰略。
目前,日產中國在華銷量有所回暖。
日產中國3月銷量為7.33萬輛。1-3月銷量為206,551台,較去年同期相比下降39.9%。
日產汽車合資公司東風日產已公布4月終端銷量數據,截止4月29日,其銷量為82,588輛,超越2019年同期,1-4月銷量為23.89萬輛。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㈣ 日產2025年在中國不再銷售純燃油車,野心是否太大
近日,日產汽車正式宣布了有關中國地區的車型規劃信息,根據計劃,日產將在2025年實現中國市場全面電氣化,不再銷售純燃油車型。說實話,日產汽車的野心還是不小的,當然也是順應了時代發展潮流。
今年9月,日產在中國正式發布了e-Power混合動力系統,並表示將率先搭載於軒逸車型上;而後天籟、奇駿等車型也將陸續引進此項混合動力系統。按日產的規劃來看,到2023年時,日產汽車旗下近半數的產品線將完成電動化轉型工作。
不出意外,日產今後在中國推出的車型,都會使用多種動力系統。比如說全新的奇駿,海外版新奇駿搭載新的2.5L自吸發動機,最大功率181馬力(現款為186馬力),匹配CVT自動變速箱和手動擋變速箱,並提供四驅系統可選。國產版全新一代奇駿,還有望搭載VCTurbo1.5T三缸發動機以及1.5Te-Power動力系統。
傳統能源的車型和新能源的車型肯定會共存一段時間,給消費者慢慢適應,然後在逐漸向著取消燃油車的方向發展。
根據規劃,2025年前,日產將在中國推出9款全新電動化車型,其中包括純電、混動以及e-POWER動力系統。日產首款純電動SUV車型Ariya此前已正式亮相,新車也將實現本土化生產。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㈤ 裁員、關閉工廠!日產全球大潰敗,中國市場成「救命稻草」
糟糕的業績令日產不得不收縮戰線。
據路透社援引消息人士報道稱,日產汽車將撤出歐洲和其他地區,集中資源把重點放在中國、美國和日本市場。這一計劃代表著深陷困境的日產定了全新戰略方向。
大咖分析發現,日產汽車並非今年才做出這個決定,這幾年一直在縮小其他市場的業務。在2018年,日產結束在歐洲和俄羅斯的兩款緊湊型車(Pulsar和?Almera)的銷售,因為消費者的喜好正逐漸轉向SUV。去年日產汽車決定於2020年初將高級汽車品牌英菲尼迪撤出歐洲市場,該公司位於英國北部桑德蘭的日產工廠於2019年6月前後停止英菲尼迪的生產。
據透露,日產汽車有望在5月28日正式發布全新發展規劃。屆時日產雷諾三菱聯盟將會根據自身特點,重點進軍部分區域。其中雷諾將專注於歐洲市場,三菱將專注於日本、中國以外的亞洲市場,而日產將聚焦中國、美國、日本以及大部分地區與國家,並將對墨西、俄羅斯、南非、巴西等國家產品規劃進行重新調整。
目前看來,日產汽車調整規劃的一大重點是降低成本,將更多的資源聚焦在其三大重點市場。這就意味著日產會通過裁員、關閉工廠來縮減開支。去年日產就決定,削減國內外14家工廠的產能,加速壓縮成本。此外,還要在全球總共將裁員1.25萬人,約占員工總數的10%。這聽起來讓人瑟瑟發抖。
但這是不得已的保命舉措。日產汽車在4月28日宣布下調2019財年合並財報預期,反映最終盈虧的凈損益或虧損850億日元(約人民幣56億元)~950億日元(約人民幣63億元)左右。
要知道,日產上次全年呈現虧損發生在2008財年,凈虧損為2337億日元。
在全球市場一篇凄風冷雨之中,中國市場成為其救命稻草。東風日產2019年累計終端銷量達117萬輛,同比增長0.3%。在連續銷量下滑的國內汽車市場,東風日產全年突破百萬輛的銷量。10月8日,日產汽車宣布任命公司高級副總裁兼東風汽車有限公司總裁內田誠(Makoto Uchida)擔任日產首席執行官(CEO),顯然,中國市場的出色表現,是支撐內田誠成為新CEO的一大動力。
大咖點評:
這兩年日產汽車壓力巨大,車企決定收縮戰線,將撤出歐洲和其他地區,是面對全球新形式下不得已的保命舉措。希望日產能盡快走出危機。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㈥ 《韓系動向123》韓國抵制日本車一周年,把日產逼的退出韓國
去年,由於日本和韓國之間的貿易戰爭不斷的升級,升級之後波及到了電子產業和汽車產業。我們都知道韓國是一個特別團結的民族。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時候,韓國國民為了幫助政府擺脫金融危機,就將自己家的黃金全部捐出來給政府渡過難關。而這次日本和韓國之間的貿易爭端,韓國人民也是團結了起來,開始抵制日本汽車。
如今,時間過去1年了,日系車在韓國生存如何?本篇文章,就告訴大家答案。
【1】豐田,本田繼續加大對韓國消費者的福利政策
其實消費者抵制日本車,往往是因為個人的情緒化,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情緒也就慢慢的減小了。因此在今年2月,豐田和雷克薩斯都針對韓國市場進行了特別營銷活動。
雷克薩斯在2月推出了緊湊型SUV UX 250h F SPORT車型,並發起了「 RX,UX,NX Campaign」,這是一個會為期近一年的活動。雷克薩斯還通過引入名為「 Lexus Auto Care Lease(雷克薩斯汽車維修租賃)」的新租賃計劃來加強其營銷活動。
豐田公司將首爾瑞草展覽中心搬到瑞草車站附近。地上5層,地下1層,面積888平方米。 1樓和2樓的陳列室可擺放9輛車,在2樓設有專用休息室供遊客休息。最多可停放20輛車。豐田目前在韓國設有24個展覽中心和23個售後服務中心。
本田免費提供牽引事故車輛的服務。將向長期行駛10萬公里的客戶提供優惠券。到2020年6月底,諸如機油,機濾等更換等維護保養給與9折優惠。另外,消費者還可以最高可獲得200,000韓元(1000元人民幣)的禮品券。
本田摩托車還將加強客戶滿意度服務,例如使用車輛診斷設備和對到店的客戶車輛進行免費的定期檢查。本田摩托車計劃推出一種從未在韓國市場銷售過的新型摩托車。
因此,由於去年下半年以來抵制日本汽車的抵制,韓國市場的銷售活動已經低迷了一年左右。因此今年,日系品牌開展了一系列自救行動,包括發布新車,進行媒體試駕和增強客戶服務。
對此,來自進口汽車行業的消息人士表示:「到目前為止,日本汽車品牌似乎一直在被動地維持其營銷活動(考慮到抵制日本汽車的影響)。」然而,日產和英菲尼迪終於宣布退出韓國市場。對於日本汽車品牌如雷克薩斯,豐田,本田等造成更大的危機感。」考慮到這種危機感正在加劇,這可能是日本汽車品牌進行更積極的營銷活動(以恢復銷量)以克服當前危機的一種方式。
【2】日產,英菲尼迪退出韓國市場
上個月的28日,日本知名品牌日產和英菲尼迪宣布退出韓國市場,目前已經在韓國市場的車,持續銷售到今年12月。日產自2004年進入韓國市場以來,已經有16年的歷史了。
日產汽車和英菲尼迪表示,退出韓國市場的決定是全球戰略改進計劃的一部分。從中長期來看,這是總公司在全球市場上確保良好的利潤結構並建立可持續業務基礎的最終決定。
盡管日產和英菲尼迪宣布了這一消息,但由於抵制日本車從去年下半年開始蔓延,日產和英菲尼迪仍被認為是韓國市場抵制,帶來銷量急劇下降。
2017年,日產和英菲尼迪在韓國的銷量為8,982輛。2018年銷量為7183輛,2019年為5049輛,到今年5月,僅售出了1263台。今年要突破2000年的銷量並不容易。
日產和英菲尼迪品牌撤出後,日產韓國約40名員工也被迫離職,截至本月,預計韓國的15個展廳和27個售後中心將按順序停止運營。
豐田韓國公司的一位官員說:「(最近,由於日產和英菲尼迪宣布退出韓國市場)這就是為什麼我要努力工作的原因。」
他補充說:「(到目前為止,豐田和雷克薩斯都是品牌),我們將一如既往地通過擴大網路,為客戶提供便利和客戶滿意度,為我們的客戶做到最好。」
本田韓國一位官員說:「由於新冠肺炎的影響已經逐漸過去,最近一段時間交付需求增加,本田摩托車的銷量相對增長,但本田(汽車行業)的銷量卻減少了近一半,從而增加了銷售風險。」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