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工業品都有什麼具體的商品商品除了農產品就是工業品嗎
除了供家庭和個人的消費品(農業產品和日用品),其餘商品都是工業品,比如五金工具、儀器儀表、勞保用品、電動工具等等。工業品可以分為兩大類:
第一類工業中間品,也可以稱為中間型工業品(如原輔材料、零部件等),如閥門、管件、儀表、工具等,以服務於下游工業品企業為目的,但最終的產品可能是工業品也可能是消費品。
第二類是最終工業品,主要服務於工業或工程,但亦有可能是民用產品。根據參與生產過程的程度和價值大小角度也可劃分為材料和部件、資本項目、供應品和服務三大類。
工業品和消費品的區別
工業品和消費品的最根本區別在於服務對象和使用范圍的不同,在形態上也有較大區別,由於有工業品是用以製造其他商品的,如化學原料、汽車底盤、手機晶元等,所以工業品還包含很多半成品或者稱之為中間品。
服務對象的不同使得工業品和消費品具有明確的劃分界線,如手機屬於消費品,而手機廠家對上游采購的原材料就屬於工業品,對於產業鏈上的不同產品是如此,對於同一產品也會有這種情況,如有的大型豪宅採用中央空調,此時的中央空調應該屬於消費品。
❷ 服務行業包括哪些行業
1、商業服務,指在商業活動中涉及的服務交換活動,包括專業服務、計算機及其有關服務、研究與開發服務、房地產服務、無經紀人介入的租賃服務及其他的商業服務,如廣告服務等。
2、通信服務,包括郵政服務、快件服務、電訊服務、視聽服務。
3、建築及有關工程服務,包括建築物的一般建築工作、安裝與裝配工作、建築物的完善與裝飾工作等。
4、銷售服務,包括代理機構的服務、批發貿易服務、零售服務、特約代理服務及其他銷售服務。
5、教育服務,包括初等教育服務、中等教育服務、高等教育服務、成人教育服務及其他教育服務。
6、環境服務,包括污水處理服務、廢物處理服務、衛生及其相關服務、其他的環境服務。
7、金融服務,包括保險及與保險有關的服務、銀行及其他金融服務(保險除外)。
8、健康與社會服務,包括醫院服務、其他人類健康服務、社會服務及其他健康與社會服務。
9、與旅遊有關的服務,包括賓館與飯店、旅行社及旅遊經紀人服務社、導游服務等。
10、娛樂、文化與體育服務,包括娛樂服務、新聞機構的服務、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及其他文化服務、體育及其他娛樂服務。
11、運輸服務,包括海運服務、內河航運服務、空運服務、空間運輸、鐵路運輸服務、公路運輸服務、管道運輸服務及所有運輸方式的輔助性服務。
(2)哪些工業產品歸類於供應和服務擴展閱讀:
查《現代漢語詞典》:「為人服務,使人生活上得到方便的行業,如飲食業、旅遊業、理發業、修理生活日用品的行業等。」
服務業,指利用設備、工具、場所、信息或技能為社會提供服務的業務,包括代理業、旅店業、飲食業、旅遊業、倉儲業、租賃業、廣告業和其他服務業。
服務業概念在理論界尚有爭議。一般認為服務業即指生產和銷售服務產品的生產部門和企業的集合。服務產品與其他產業產品相比,具有非實物性、不可儲存性和生產與消費同時性等特徵。在我國國民經濟核算實際工作中,將服務業視同為第三產業,即將服務業定義為除農業、工業之外的其它所有產業部門。 2013年5月第二屆京交會暨全球服務論壇北京峰會上,李克強指出要最大限度「松綁」服務業。
網路-服務業
❸ 工業品的基本分類
從生產目的的角度,工業品可以分為兩大類:第一類工業中間品,也可以稱為中間型工業品(如原輔材料、零部件等),如柴油機、杜邦萊卡、AMD處理器等,服務於下游工業品企業,但最終的產品可能是工業品也可能是消費品,其中消費品可能是耐用消費品也可能是快速消費品;第二類是最終工業品,主要服務於工業或工程,但亦有可能是民用產品。 根據參與生產過程的程度和價值大小角度也可劃分為材料和部件、資本項目、供應品和服務三大類:
(1)材料和部件(Material and parts)。材料和部件指完全參與生產過程,其價值全部轉移到最終產品的那些物品,又可以分為原材料以及半製成品和部件兩大類。
(2)資本項目(Capital items)。資本項目指輔助生產進行,其實體不形成最終產品,價值通過折舊、攤銷的方式部分轉移到最終產品之中的那些物品,包括裝備和附屬設備。
(3)供應品和服務(Supplies and services)。供應品和服務指不行成最終產品,價值較低、消耗較快那類物品。
❹ 39個工業大類是指哪些類
中國擁有39個工業大類,有:煤炭開采和洗選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有色金屬礦采選業,非金屬礦采選業 ,其他采礦業 ,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製造業,飲料製造業,煙草製品業,紡織業,紡織服裝、鞋、帽製造業,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製品業。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製品業,傢具製造業,造紙及紙製品業,印刷業和記錄媒介的復制,文教體育用品製造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醫葯製造業,化學纖維製造業,橡膠製品業,塑料製品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
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金屬製品業,通用設備製造業,專用設備製造業,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製造業,工藝品及其他製造業。
廢棄資源和廢舊材料回收加工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燃氣生產和供應業,水的生產和供應業。
(4)哪些工業產品歸類於供應和服務擴展閱讀:
通常的三大產業是聯合國使用的分類方法:第一產業包括農業、林業、牧業和漁業;第二產業包括製造業、採掘業、建築業和公共工程、水電油氣、醫葯製造;第三產業包括商業、金融、交通運輸、通訊、教育、服務業及其他非物質生產部門。
戰後,隨著社會經濟和科學進步,國民經濟各部門的產值和就業人員的比例不斷發生變化。其變化趨勢是:起初是第一產業的比重不斷下降,第二產業的比重不斷上升,第三產業的比重也不斷上升;隨後包括第一、第二產業的物質生產部門的比重都不同程度下降,第三產業的比重持續上升。這種變化趨勢在發達國家比較突出。
到目前為止,發達國家第三產業的產值和就業人口的比重一般都在50%以上,成為規模最大、增長最快的產業。而在發展中國家除新型工業化國家和地區以外,總的說來其產業結構層次都相對落後,轉變的進程也不快。但從變化趨勢看,發達國家同發展中國家基本上是一致的。
❺ 什麼是工業產品
業企業生產活動所創造的、符合於原定生產目的和用途的生產成果。按生產活動成果的形式,可分為物質產品和工業性作業。在物質產品中,按其完成程度,又可分為成品、半成品和在製品。
❻ 什麼是工業用品
工業品(Instrial Procts)是購買以後用於加工生產或企業經營用的產品。消費品和工業品的區別就在於它們的購買目的。如果一個消費者買一台割草機在自己的房子周圍用,這割草機就是消費品。如果這個人買割草機為的是環境整理的生意,那這割草機就是工業品。
從生產目的的角度,工業品可以分為兩大類:第一類工業中間品,也可工業品基本分類以稱為中間型工業品(如原輔材料、零部件等),如閥門、管件、儀表、工具等,以服務於下游工業品企業為目的,但最終的產品可能是工業品也可能是消費品。
其中消費品可能是耐用消費品也可能是快速消費品;第二類是最終工業品,主要服務於工業或工程,但亦有可能是民用產品。 根據參與生產過程的程度和價值大小角度也可劃分為材料和部件、資本項目、供應品和服務三大類。
(1)材料和部件(Material and parts)。材料和部件指完全參與生產過程,其價值全部轉移到最終產品的那些物品,又可以分為原材料以及半製成品和部件兩大類。
(2)資本項目(Capital items)。資本項目指輔助生產進行,其實體不形成最終產品,價值通過折舊、攤銷的方式部分轉移到最終產品之中的那些物品,包括裝備和附屬設備。
(3)供應品和服務(Supplies and services)。供應品和服務指不行成最終產品,價值較低、消耗較快那類物品。
(6)哪些工業產品歸類於供應和服務擴展閱讀:
企業購買工業品的目的是為了投入到再生產過程中去,工業品營銷不同於一般消費品的營銷。菲利浦.科特勒(1996)認為工業品營銷的主要特性為:產業客戶,團體采購,供購雙方關系密切,目標客戶群體相對明確,購買者數量少但購買量大。
工業品的采購是衍生需求,即工業品市場的需求隨消費者市場的變化而變化;從消費彈性來看,工業品的市場需求缺乏價格彈性。
在國內市場經濟發展初期,市場發展很不成熟,大多工業品供應廠商採用這種方式進行銷售,他們對自己的產品和服務不再進行細分,或者只是簡單地根據客戶檔次高低進行細分,然而由於供貨廠家相對較少,採用這種營銷模式,已經能達到較高的利潤。
邁克爾.波特在《競爭優勢》(1985)一書中認為:企業參與競爭的基本模型有兩種——低成本化與差異化。在產品同質化現象日益嚴重的今天,對於中小企業來說,由於不存在規模效應,所謂的低成本化往往就意味著低的利潤率。
但若這些中小企業採用新的營銷模式,即放棄在低成本化方向的努力而轉向差異化,對產品適用的行業進行再細分,針對某一更細分的市場精耕細作,將會在某一細分市場內做得十分出色。
因為大企業對於小的細分市場往往不屑一顧,市場反應速度慢,若小企業能抓住這一機會,快速響應終端行業,提供適應行業的產品,必將能快速樹立口碑,佔領該細分市場。
❼ 哪些是初級產品,哪些是工業製造品
一、初級農產品
1、種植業產品:煙葉,毛茶,食用菌,瓜、果、蔬菜,花卉、苗木等。
2、畜牧業產品:牲畜、禽、獸、昆蟲、爬蟲、兩棲動物類。
3、漁業產品:淡水產品,海水產品,灘塗養殖產品等。
4、林業產品:原木,原竹,原木、原竹下腳料,生漆、天然樹脂等。
5、其他植物:棉花,麻,柳條、席草、藺草,其他植物等。
二、工業產品
1、材料和部件:材料和部件指完全參與生產過程,其價值全部轉移到最終產品的那些物品,又可以分為原材料以及半製成品和部件兩大類。
2、資本項目:資本項目指輔助生產進行,其實體不形成最終產品,價值通過折舊、攤銷的方式部分轉移到最終產品之中的那些物品,包括裝備和附屬設備。
3、供應品和服務:供應品和服務指不行成最終產品,價值較低、消耗較快那類物品。
計算工業中間投入須遵循以下三條原則:
1、從企業外部購入的產品和服務的價值,不包括生產過程中回收的廢料以及自製品的價值。
2、本期投入生產,並一次性消耗的產品和服務的價值,不包括固定資產等的轉移價值。
3、工業中間投入的計算口徑須與工業總產值的計算口徑一致,即計入了工業中間投入產品和服務的價值須是計入了工業總產值的部分。
❽ 工業品是什麼
工業品(Instrial Procts)是購買以後用於加工生產或企業經營用的產品。消費品和工業品的區別就在於它們的購買目的。如果一個消費者買一台割草機在自己的房子周圍用,這割草機就是消費品。如果這個人買割草機為的是環境整理的生意,那這割草機就是工業品。
從生產目的的角度,工業品可以分為兩大類:第一類工業中間品,也可以稱為中間型工業品(如原輔材料、零部件等),如閥門、管件、儀表、工具等,以服務於下游工業品企業為目的,但最終的產品可能是工業品也可能是消費品,其中消費品可能是耐用消費品也可能是快速消費品;
第二類是最終工業品,主要服務於工業或工程,但亦有可能是民用產品。 根據參與生產過程的程度和價值大小角度也可劃分為材料和部件、資本項目、供應品和服務三大類:
1、材料和部件(Material and parts)。材料和部件指完全參與生產過程,其價值全部轉移到最終產品的那些物品,又可以分為原材料以及半製成品和部件兩大類。
2、資本項目(Capital items)。資本項目指輔助生產進行,其實體不形成最終產品,價值通過折舊、攤銷的方式部分轉移到最終產品之中的那些物品,包括裝備和附屬設備。
3、供應品和服務(Supplies and services)。供應品和服務指不行成最終產品,價值較低、消耗較快那類物品。
(8)哪些工業產品歸類於供應和服務擴展閱讀
影響工業品企業對營銷模式的選擇的最重要因素是客戶,而對客戶來說,起影響作用最主要的是企業的產品在客戶產品處的價值權重,因此價值權重是營銷模式決策的關鍵。 影響權重的因素很多,歸納以後主要有以下兩個:
(1)對客戶成本的權重---工業品的價格、服務、技術,多大程度上降低或增加了客戶的采購總成本;
(2)對客戶產品銷售力的權重---工業品的價格、技術、服務、品牌,多大程度上能夠支撐客戶產品銷售更高的價格、或者(和)更大的銷售量、或者降低傳播成本。
上述兩個因素,構成工業品相對於客戶的四種權重情況:
(1)A象限
指工業品的供應價格,占據客戶產品總成本的很大比例,比如說30%以上;工業品的質量、品牌,也較大程度上影響客戶產品的銷售力,優質供應商的高價格,降低了客戶產品的競爭力;但優質供應商的品牌力,又提高了客戶產品的競爭力。
(2)B象限
指工業品的供應價格,占據客戶產品總成本的很小比例,比如說10%以上;但工業品的質量、服務、品牌,卻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客戶產品的銷售力,
這樣的優質供應商具有強大的競爭力:客戶擁有較強的價格承受力,願意給出較高采購價格,因為較高的采購成本可以從較高的銷售價格、較大的銷售量、較低的傳播成本、較穩定的產品質量、較少的產品報廢等之中得到補償。
(3)C象限
指工業品的供應價格,占據客戶產品總成本的很大比例,比如說30%以上;工業品的質量、品牌,卻對客戶產品的銷售力沒有太大影響。供應商變得同質化,供應物的價格、質量,尤其是價格,成為采購的主要興奮點;
(4)D象限
指工業品的供應價格,占據客戶產品總成本的很小比例;工業品的質量、品牌,也對客戶產品的銷售力影響不大。采購部門對供應商是「低關心度」采購,就象居民采購日用品。
❾ 誰能告訴我工業品包含哪些產品
工業品(Instrial goods)是指那些購買者購買後以社會再生產為目的的產品,包括商品和服務。
目錄
基本分類
相關指標
價值評估
主要特性
營銷管理
展開
編輯本段基本分類
從生產目的的角度,工業品可以分為兩大類:第一類工業中間品,也可
[工業品基本分類]
以稱為中間型工業品(如原輔材料、零部件等),如柴油機、杜邦萊卡、AMD處理器等,服務於下游工業品企業,但最終的產品可能是工業品也可能是消費品,其中消費品可能是耐用消費品也可能是快速消費品;第二類是最終工業品,主要服務於工業或工程,但亦有可能是民用產品。 根據參與生產過程的程度和價值大小角度也可劃分為材料和部件、資本項目、供應品和服務三大類:
(1)材料和部件(Material and parts)。材料和部件指完全參與生產過程,其價值全部轉移到最終產品的那些物品,又可以分為原材料以及半製成品和部件兩大類。
(2)資本項目(Capital items)。資本項目指輔助生產進行,其實體不形成最終產品,價值通過折舊、攤銷的方式部分轉移到最終產品之中的那些物品,包括裝備和附屬設備。
(3)供應品和服務(Supplies and services)。供應品和服務指不行成最終產品,價值較低、消耗較快那類物品。
❿ 哪些行業屬於服務業
服務業又被稱為第三產業。自上世紀中後期以來,多數西方國家的服務業在各國國民經濟中已居主導地位,到20世紀90年代,服務業吸納就業人數比例和創造的GDP比重在發達國家都達到70%左右。我國已進入工業化中期,許多大城市的產業結構也已表現出工業化中後期的特徵,服務業在三次產業中的比重明顯提高。服務業的發展也同時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和產業結構提升的主要標志。然而,服務業的理論研究卻沒有得到與其經濟地位相應的重視。直至今天,服務經濟的真正涵義,以及與它們相關的基本理論,如服務產出計量、服務質量、生產率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等諸問題仍未有明確答案。尤其是對其內部類型的劃分至今沒有一致性的認識,這對服務業內部結構的分析和相關工作帶來了諸多不便。
上世紀5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喬治•J•施蒂格勒就曾說過,「在服務行業的界限或分類問題上,都不存在任何權威性的一致意見。」這是因為:第一,服務業是從第一和第二產業分離出來的,其分離的過程比較漫長而且難以與相應的實物產品割裂開來;第二,服務部門是被第一、二產業歸類後所「剩餘」的部門,所包含的內容甚廣,所跨越的領域繁多,所涉及的層次復雜。因而,對其類型的劃分就存在著很大的難度。
目前,國際上也有很多產業分類(包括國際產業分類標准ISIC)對不同行業內部都進行了非常細致的劃分,但更多強調的是部門歸類,服務業的內部類型經常交叉劃分,上一層次無法歸類。它們對工業和農業比較適用,不能用來分析服務業的內部結構。隨著服務業在經濟中的地位越來越突出,服務業類型的劃分也越來越受到重視。本文將深入分析服務業劃分的主要依據,從服務業的功能和出現的時間順序等角度對已有的分類進行評析,提出適應我國現階段經濟特徵的新類型劃分方案,並應用該方案說明北京市服務業內部結構的特點,以期對統一認識服務業的類型盡一點綿薄之力。
一、服務業分類的依據
服務業的分類標准很多,有人甚至說,有多少服務理論研究者就有多少服務業的類型劃分方法。可見,服務業的類型組成可以從很多不同的角度來理解。通過對其生產、消費、功能、中間需求等角度的分析,我們認為,服務業類型劃分的依據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以生產方式為依據
服務也是一種產品。因此,這種產品生產過程中技術手段的運用也是決定其生產方式是否先進的標准之一。由此而產生了傳統服務業和現代服務業之分。這種劃分依據是主要用來衡量生產力是否先進的尺度。
2.以與消費者的關系為依據
消費者是產品的最終裁決者。離消費者距離越近的產品,受市場的監督就越嚴格,其質量受到的控制也就越多。例如,維克托•R•富克斯在研究美國1929-1965年服務業的時候,將批發業和零售業作為服務業的兩大類型來對待。按這種依據所劃分出來的服務業類型可以為服務產品的質量管理提供手段。
3.以服務的功能為依據
服務業的最大特點就是通過為其它行業和個人提供最大限度的服務而產生收益。因此,可以從服務對象的劃分對其進行分類。這樣劃分出的類型可以明顯反映出對不同需求的滿足程度。
4.以中間需求環節為依據
服務業中的許多行業在從工業中分離的過程中產生的。這些行業基本是以工業生產的中間需求為其需求的。按照這種依據劃分的類型將著重強調服務業的生產服務功能,並可以反映不同行業對生產的貢獻程度。
5.以出現的時間順序為依據
服務業隨著工業化程度的加深,服務規模的擴大而逐漸形成的。隨著工業化程度的不同,其行業類別也有很大的區別。因此,就產生了新興服務業等類型。反映了社會和經濟生活在不同階段所表現出的主要內容。
6.以是否為「剩餘」部門為依據
對服務業下定義的觀點之一就是除了農業、采礦業和製造業以外所有剩餘的部門統稱為服務業。如果某個部門對國民經濟起關鍵作用,它就被排除在服務業之外。從這個角度認識服務業的分歧主要集中在交通運輸、通信等行業是否應該屬於服務業行業。
上述這些依據可以從不同角度反映服務業的內部構成,由於每項工作的目的不同,每個人在服務業類型方面會使用不同的劃分依據。這樣,雖然可以使每種分類具有一定的針對性,但對服務業類型的統一認識造成了障礙。
二、對國外主要服務業類型劃分的述評
盡管服務業的分類方法很多,結果也存在很大的不同,但總體來看,幾乎所有服務業的類型劃分都建立在英國著名經濟學家科林•克拉克(Colin Clark, 1940)三次產業的分類基礎之上,而且也都試圖尋求一種對內部分類的共識。這里選擇兩種對全球影響比較大、相對比較全面和系統的分類進行分析。
(一)辛格曼的功能分類
經濟學家辛格曼(Joachim Singelman)按照服務功能把服務業分為四類,即流通服務、生產服務、社會服務和個人服務,見表1。
表1 辛格曼的功能分類
流通服務 交通、倉儲、通訊、批發、零售、廣告以及其他銷售
生產服務 銀行、信託及其他金融、保險、房地產、工程和建築服務、會計和出版、法律服務、其他營業服務
社會服務 醫療和保健、醫院、教育 福利和宗教服務、非贏利機構政府、郵政、其他專業服務和社會服務
個人服務 家庭服務、旅館和飲食、修理房屋、洗衣服務理發與美容、娛樂與休閑、其他個人服務
資料來源:Joachim Singelman: From Agriculture to Servic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strial. Sage Publications, Inc. ,1978. 轉引自:黃少軍:《服務業與經濟增長》,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150頁。
1.流通服務是聯系生產和消費的中介,隨著商品規模的擴大而增加。
2.生產服務是指那些與生產直接相關的服務,它會隨著商品生產規模的擴大和專業化程度的加深,以及產業組織的復雜化而不斷擴大。
3.社會服務的需求主要來自消費者對它們的最終需求,它們具有公共需求的特徵,主要出現在工業化後期,是物質文明高度發展的產物。
4.個人服務大多是傳統產業,一般具有規模小、技術含量低和資本投入少的特點,也主要來自最終需求。
這種分類中每個類型的功能定位都很明確。利用對不同類型的分析可以明顯看出內部功能結構,較好地揭示了服務業內部變化和不同的服務性質以及它們與整體經濟增長的關系。但面對新經濟下的服務角色還有不少缺陷:
第一,這種分類方法只是注重服務業的「服務」特點,視服務業為寄生活動,對其在經濟體系中的主體地位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特別是對服務業的生產與新興服務業的創新等功能的認識,存在著較大的局限性。
第二,沒有反映出知識在服務業中的作用。在知識經濟背景下,人們的需求模式從以商品需求為主轉變到以服務需求為主,服務業在經濟體系中的獨立主體地位已經確立。服務業在新技術的生產、傳播和應用上所起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尤其是基於IT技術的知識密集型服務業日益成為經濟發展的領導者和驅動者。
第三,各類型的內涵比較單一。隨著服務業的迅速發展,其內涵也不斷豐富,並與製造業呈現融合趨勢:一方面服務業變得更像製造業,服務業的生產也尋求產業化和標准化;另一方面製造業已具備了許多服務特徵,從製造業分裂出一系列新的服務部門,成長為新興服務業。
因此,該類型劃分還不能完整地反映現代服務經濟的特徵。
(二)按時間順序的分類
有學者依據各服務業在不同經濟發展階段的特點,把服務業劃分為三類,即新興服務業、補充性服務業和傳統服務業。該分類法有助於研究經濟發展與產業發展的關系。
1.新興服務業:是工業化產品大規模消費後出現加速增長的部門,主要包括教育、醫療、娛樂、文化和公共服務。以前為奢侈消費品,工業化後期成為具有普遍消費需求的行業。
2.補充性服務業:這類服務業與工業化息息相關,其需求主要來自工業生產的中間環節,並隨著工業生產的進步而快速發展,在工業化後期進入穩定和成熟的發展階段。金融保險、交通運輸、通訊和商業等行業具有這樣的特徵。
3.傳統服務業:之所以稱之為傳統,其一是指在工業化以前就普遍存在,其二是指生產方式傳統。家庭服務和傳統商業是這類服務業的典型代表。
該分類方法依據各服務業在不同經濟發展階段的特點進行分類,把與工業生產聯系緊密的中間需求行業劃入補充性服務業,而將大部分最終需求型服務業劃分入新型服務業,說明並非所有的服務業發展都由中間需求帶動,即由工業化帶動,從而肯定了新興服務業的獨立主體地位。但是,此分類方法也存在不足,一是它對服務業的劃分比較粗略,細分不夠;二是它從需求的角度劃分出新興服務業,不能充分揭示新興服務業在技術創新以及對經濟發展的驅動作用;三是忽視了服務業與製造業在融合過程中所產生的新生部門,這些部門是新興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由上可見,服務業內部的分化是隨著經濟發展階段的不同,技術、資金、人才等各種要素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也在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因此,只有適應不同經濟發展階段的服務業分類才能對現實的服務經濟起指導作用,也才能得到社會的公認。
三、對服務業類型的重新界定
我國正處在經濟快速增長和結構大調整時期,新興行業不斷涌現;與此同時,經濟全球化也使服務貿易等服務經濟的形式更趨向於多樣化。因此,對服務業的類型進行重新認識,是深刻理解服務經濟地位和作用的前提,也為引導服務業更符合現代經濟要求提供依據。
(一)重新分類的原則
劃分主要遵循的原則以現階段的經濟特點為核心,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分類標準的可操作性。分類的最終目的之一是為更深刻認識服務業內部結構分析提供統計途徑,可靠的數據來源是實現這個目的的手段。因此,本分類基本按照2003年5月國家統計局印發的《三次產業劃分規定》中關於第三產業劃分類別和名稱,來確定本分類標准中的分類大項和小項,並以小項作為基本統計項。這樣,在進行不同層次的歸納和組合時可以直接從統計年鑒中獲得數據和信息,以保證數據的可獲得性。
第二,對服務業獨立主體地位給予足夠的重視。在消費者理論中,最終商品和服務兩者的消費都被看作提供效用,增加社會福利;同時,商品和服務的產出都需要資本、勞動、技術以及中間生產階段的商品和服務。因此,本分類是建立在以「商品」和「勞務」為一體條件下的類型劃分。以突出服務經濟的主體地位。
第三,全面和動態的理解服務業。服務業的分類標准在不同時期和不同的經濟條件下是有差別的。首先,各國經濟發展水平的差別會導致服務業的發展程度存在很大的差異;其次,服務業是一個動態的概念,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需求的增加,服務業內部會不斷分化和組合,傳統的服務業可以演化為現代服務業,一個獨立的服務部門也可以分化為若干個新的服務部門。因此,本次劃分旨在充分體現我國工業化中期產業結構的特點和未來服務經濟所表現出的國際化趨勢。隨著工業化程度的加深,這種劃分方法還有待於進一步調整。
(二)本方案分類的依據
從上述世界上不同的分類方案來看,每種方法都有一個比較明確的依據。本次類型劃分考慮到我國統計年鑒的習慣和現階段經濟增長的特點,所遵循的依據主要有:
首先,以2003年5月我國 「第三產業劃分標准」為基本統計單元。該劃分標准將服務業劃分為: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體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金融業,房地產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教育,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國際組織。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兩個高一級層次的歸納,以克服該標准沒有層次劃分和歸類的缺陷。
其次,突出新時期高科技因素在現代服務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現階段發展中國家工業化中期與早期工業化國家在工業化中期所表現出的最大區別在於前者應用了許多後工業化時期的現代科學技術;與此同時,目前,我國服務經濟對國民經濟的作用更重要地體現在為生產服務和與生產部門的融合。因此,本次劃分以生產方式作為一級分類的依據;在二級分類中,又將與科技相關程度作為該級別的依據。
第三,將政府公共管理部門作為一級分類,以適應政府職能轉變和配合執政能力建設的需要。在四級分類中,以管理對象為依據,將公共部門的組織管理與公共基礎設施管理區別開來。隨著政府職能的進一步明確,還可能會出現公共事業管理(如教育、衛生醫療等)與公共基礎設施管理(如,供水、供電、交通等)行業的出現。
(三)服務業類型劃分方案
遵照以上原則和依據,我們把服務業分為四級(見表2)。
表2 服務業類型劃分的一種新方案
一級分類 二級分類 三級分類 四級分類
傳統服務業 傳統服務業
(第一類) 批發和零售業 批發、零售
住宿和餐飲業 住宿餐飲
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 鐵路運輸、道路運輸、城市公共交通、水上運輸、航空運輸、管道運輸、
裝卸搬運和其他運輸服務
租賃業 機械設備租賃、文化及日用品出租
居民服務及其他服務業 家庭服務、美容保健服務、婚姻服務、
修理與維護、清潔服務等
現代服務業 成熟型服務業 (第二類) 金融業 銀行、證券、保險、其他金融活動
房地產業 房地產
電信業 電信、廣播電視傳播服務、衛星傳輸服務
基於信息技術的新興服務業
(第三類) 計算機服務和軟體業 計算機服務、軟體
商務服務業 企業管理服務、法律服務、廣告
咨詢與調查、知識產權服務
職業中介服務、市場管理、旅行社
其他商務服務、
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 研究與試驗發展、專業技術服務
科技交流和推廣服務業、地質勘查
為提高科學文化素質服務業 (第四類) 教育 教育
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 衛生、社會保障業、社會福利
文化、體育和娛樂業 新聞出版、文化藝術、會展、體育
廣播、電視、電影和音像
娛樂業
政府公共管理部門 政府公共管理 (第五類) 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 中國共產黨機關、國家機構
群眾團體、社會團體和宗教組織
國際組織
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 水利管理、環境管理、公共設施管理
一級分類包括三項,二級分類包括五項,三級和四級分類分別與統計年鑒相對應。尤其是二級分類充分反映了本方案的宗旨和目的。具體考慮如下:
1.傳統服務業:一般而言,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傳統服務業的比重會不斷下降。此外,隨著信息技術的應用,很多傳統服務項目逐漸轉變為現代服務業,如電子商務、物流業。這是我國服務業中龐大而又變化比較大的行業。
2.成熟型服務業:這類服務業在工業化前處於較低的發展水平,隨著工業化的深入,獲得快速發展並進入穩定階段。在我國現階段,其發展水平還比較低,處於迅速增長的階段,仍屬於「新興」產業之列。但為了和國際服務業發展的歷史階段劃分一致,我們還是將其歸於「成熟型服務業」的范疇之內。
3.基於信息技術的新興服務業:它是信息技術與服務產業結合的產物,最能體現高技術、知識性和新興性等現代服務業特徵。它在新技術的生產、傳播和應用上所起的作用也越來越突出,將成為現代城市發展的標志。
4.為提高科學文化素質的服務業:這些服務業能為社會和經濟發展提供精神支持和知識支持,是其他各個行業產生和發展的基礎行業和先導行業,任何時候我們都要把它們擺在優先發展的位置上。
5.政府公共管理部門:這類服務屬於公共服務領域,是政府保證履行其職能的需要。它們提供的是非生產性的服務,不能增加既定的物質財富總量,但高效率的行政運作可以保證物質資源更有效率的被支配和使用,從而提高經濟效益。它可以衡量我國政府職能轉變的程度。
此外,有必要說明的是,物流業和旅遊業這兩個發展迅速的現代服務業,並沒有出現在2003年5月國家統計局印發的《三次產業劃分規定》分類項中,而是被分解合並到了其他行業。如旅遊業就被分別劃入到住宿、餐飲業和商務服務業等行業之中。為了與《三次產業劃分規定》一致,本分類法也不單獨劃分出物流業和旅遊業。如果一定要在分類項中體現出來,物流業可作為基於信息技術的新興服務業中的一個大項,旅遊業可作為成熟型服務業中的一項。不過在參考統計年鑒的數據時,要注意避免重復計算。
四、新方案的特點
本方案旨在通過對服務業類別的統一認識,反映目前我國服務業發展的特點。因此,所劃分的類型可以反映以下特點:
(一)一級類別的特點
在一級類別中,新的分類突出了以新興服務業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業在整個服務業體系中的地位,強調服務業在技術創新中的驅動作用。同時,將政府公共管理部門作為一個行業大類,會充分體現政府職能轉變的程度,並同時可以反映公共領域服務業的發展程度。
(二)二級類別的特點
在二級類別中,將傳統服務業與成熟服務業區別開來,更有利於分析新興行業對經濟的作用。其中傳統服務業作為工業化以前的產物,在我國進入工業化中後期階段,將會不斷被新興的行業所取代。這個類別比重的降低將反應出服務業現代化程度的提高。成熟型的服務業則是指出現得比較早、技術也已日趨成熟的行業,它們在工業化中期階段仍處於快速增長時期,仍然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構成了發展中國家服務經濟的主體。這個類別比例的上升標志著新興經濟的快速成長。我國經濟保持20餘年持續快速的增長,與這個產業類別的成長是息息相關的。因此,該類別更能突出高科技和為生產服務的現代服務業類型的成長。
將基於信息技術的服務業和為提高科學文化素質的服務業單獨列出,為明確今後服務業的發展方向提供可靠的分析依據。信息化是現代化的主要標志之一,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將是我國的一項長期發展戰略。同時,教育又是中華民族目前所面臨的巨大挑戰。這兩個行業的成長狀況可以成為指導未來經濟發展的方向。
(三)三、四級類別的特點
盡管第三、四級別各項的名稱與包括的內容與統計年鑒相同,但對其的不同合並方式可以說明服務業內部結構的特點。尤其是本方案中,將政府公共管理劃分為組織管理和基礎設施管理,明顯表現出政府職能中對於公共事業的強化和對於非營利機構管理職能的弱化。隨著改革的深入,非政府公共部門將成為一支重要的社會力量,這個類別的劃分為進一步區分政府與非政府在公共事務中的作用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
五、新劃分類型的應用——對北京市服務業內部結構的分析
根據本文提出的新分類二級類別,對北京市服務業發展水平進行總體評價,以說明本方案對分析目前我國服務經濟的作用。從表3中的數據可以看出北京市的服務業的特點和存在的問題。
表3 2004年北京市服務業內部結構
類別 就業人口(人) 比重(%) 增加值
(百萬元) 比重(%) 人均增加值
傳統服務業 2267510 54.7 49003 21.8 1.0
成熟型服務業 337232 8.1 72787 32.3 10.0
基於信息技術的服務業 933221 22.5 61200 27.2 3.0
為提高科學文化素質服務業 616771 14.9 30180 13.4 2.3
政府公共管理 330312 8.0 12124 5.4 1.7
合計 4147814 100.0 225294 100.0 /
註:人均增加值一欄的數據是將傳統服務業人均增加值設定為1 的基礎上計算得出的。 資料來源:《北京市統計年鑒》,2005。
(一)傳統服務業就業人口比重過高,而且生產效率很低
根據本方案,2004年,服務業中的傳統服務業吸納了54.7%的就業人口,卻只貢獻了21.8%的增加值,人均增加值只有成熟型服務業的1/10。按照相同的分類方法,1998年OECD國家傳統服務業的就業比重是39.2%,增加值比重為35.6%(根據「 OECD:Services: Statistics on Value Added and Employment, Paris, 2000.」的數據計算得出),可見北京市傳統服務業比重過高,且生產率水平低。其根源在於北京市的第二產業發展不足,大量湧入的外地和農村人口無法被製造業吸納,只能進入城市中的門檻較低的傳統服務業。而這些行業被發展經濟學家托達羅(Michael P. Todaro)稱為「非正規部門」,主要作用是吸收勞動力,緩解越來越大的就業人口壓力,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不大。
(二)成熟型服務業吸納就業能力有限,但創造的增加值規模很大
本方案中的成熟型服務業包括金融業、房地產業和通訊業。2003年,北京市這三個行業就業人口比重是8.1%,但它們卻貢獻了32.3%的增加值。可見,成熟型服務業在北京服務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具有「新興服務業」的特徵。它們的需求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來自北京工業化過程中工業生產的中間需求;另一是伴隨著工業化,北京的城市化的廣度和深度進一步強化,從而形成的巨大需求。再者是成熟型服務業壟斷行業較多,產出效率有明顯被高估的傾向。
(三)基於信息技術的新興服務業已具備規模,但技術優勢沒有發揮出來
本方案中基於信息技術的服務業就業人口比重和增加值比重分別達到了22.5%和27.2%,體現了北京市在知識和技術方面的優勢。但其人均增加值不足成熟型服務業的1/3,又說明技術優勢沒有充分的發揮出來。新興服務業,特別是其中的信息服務業是當今世界發展最為迅速,影響最廣泛和深刻的行業,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代表未來服務業的發展方向。北京市應充分利用比較優勢,大力發展該行業。
參考文獻
1.黃少軍:《服務業與經濟增長》,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
2.聯合國:《經濟活動的國際標准產業分類(ISIC)》(第三版),紐約,1990。
3.維克托•R•富克斯:《服務經濟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
4. OECD. Services: Statistics on Value Added and Employment, Paris, 2000.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區域與城市經濟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