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新中國工業的搖籃」是______
故被稱為「新中國工業的搖籃」、能源、飛機,本題選a、化工,奠定了中國工業化的初步基礎、軍工等重大工業項目、重型機械、造船、汽車a
試題分析,布局在東北三省的鋼鐵:東北三省是新中國成立後建成的第一個重工業基地
B. 為什麼遼寧沈陽被稱為共和國長子,新中國裝備部,東方魯爾,機器人的搖籃,中國工業的搖籃等美譽
這主要是因為東北的重工業很發達,所以才有這樣的美譽。
C. 沈陽為什麼被稱為共和國長子,東方魯爾,中國工業的搖籃,中國機器人之都,機器人的搖籃這些美譽
中國現代化進程所需要的鋼材,大部分都是沈陽製造出來的。改革開放之後,沈陽的重工業發展的也很穩健。
D. 中國最大的重工業城市是哪個
中國最大的工業城市是上海。
1、上海,上海從解放前開始就一直是中國的經濟中心。上海的經濟輻射力,工業門類,技術水平均遠遠在北京之上。從高科技和重工業方面來說,航空航天(火箭、衛星,中國的運載火箭基本上都是上海造的,像風雲系列衛星都出自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之手),造船(江南、滬東、中華造船廠,江南廠還是李鴻章時期辦的,號稱中國民族企業的搖籃,長興島的新江南廠應該也是中國規模、技術能力最強的造船企業),冶金(寶鋼規模和自動化水平遠比首鋼高,是中國第一的鋼鐵企業),汽車(上海大眾、通用等等),改革開放後,在上海落戶的世界500強企業(中國總部)也比北京多。其他的行業,如微電子、軟體、制葯、化工、電子、電氣、紡織、機械上海都不弱。
2、上海,簡稱「滬」,四大直轄市之一,位於中國大陸海岸線中心的長江入海口,東臨東海,隔海與日本九州島相望,南瀕杭州灣,西與江蘇、浙江兩省相接,共同構成以上海為龍頭的中國第一大經濟區「長三角經濟圈」。上海是中國的經濟商業中心,2012年地區生產總值在大中華區城市中居首位,最重要的產業為商貿流通、金融、信息、製造等。上海是中國的鐵路與航空樞紐,其港口為世界最大的集裝箱港。上海正在致力於建設成為國際經濟中心、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貿易中心及國際航運中心。
3、上海經濟發達的主要原因:
a.位置:沿海城市,長江入海口,中國大陸海岸線的中點,地理位置優越。
b.交通:陸海空交通樞紐,交通極其發達,鐵路方面京滬線、滬杭浙贛線等在上海交匯,水運方面上海是河港兼作海港,航空方面上海是亞洲乃至世界重要的航空港。
c.勞動力:上海及長江三角洲地區人口密集勞動力眾多,且上海及周邊的江蘇浙江等省教育發達,故來到上海的勞動力數量很多而且素質過硬。
d.歷史文化基礎:上海在19世紀便被西方列強所開發,西方的先進技術首先由此進入中國。工商業氣息濃厚,居民受西方海派文化影響,熱衷於發展經濟、科技與文化。
e.科技教育:上海知名高等學府和科研地區雲集,大量人才湧入上海,使其科學技術處於領先。
f.市場:上海面向的市場非常廣闊,消費群體龐大,由於其交通便利,故即可以將產品銷往內陸地區,也可以通過海運空運銷往國外。
g.政策:中央政府給了上海特殊的政策(如保稅區、免稅區等等),這些政策有利於上海吸引外資和經濟的發展。
E. 遼中南工基地是不是新中國的重工業搖籃
遼中南工業基地是我國最大的重工業基地.是「新中國工業搖籃」;根據題意.
故選:C.
F. 在新中國成立之初,為什麼選擇東北地區作為發展重工業的地區
東北地區地大物博,物產豐富,而且經歷了東北軍閥和日本人多年的經營建設,無論是基礎交通設施還是重工業生產所需的設備技術以及鐵礦煤礦等礦產,都是名列共和國前茅的。就拿當時的鐵路來說吧,日本偽滿時期已經基本建成了目前東北鐵路網的框架。並且,東北緊鄰當時社會主義陣營的老大哥——蘇聯,無論是語言還是交通各種條件,都適合就近接收蘇聯援助。有段時期,東北地區學校教育的第二語言是用俄語教學。以上種種原因,使東北地區成了新中國重工業的搖籃。
G. 為什麼中國的重工業都在東北
因為東北具有大量的礦產資源。東北地區在三十年代建成完整的工業體系,成為東北亞最先進的工業基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由於原有的工業基礎和緊鄰蘇聯的關系,許多重工業建設項目也都被安排在東北。東北地區一度佔有中國98%的重工業基地。
東北地區主要有沈大工業帶、長吉工業帶、哈大齊工業帶三個工業帶。 形成了遼中南城市群、哈長城市群兩大城市群 。主要工業城市有沈陽市、大連市、鞍山市、本溪市、撫順市、吉林市、長春市、哈爾濱市、齊齊哈爾市、大慶市。
沈陽經濟區:國務院批准設立的第八個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秦皇島都市圈:以河北秦皇島為核心,輻射葫蘆島、錦州、朝陽、承德、赤峰等地的經濟圈。
五點一線:「五點」即:遼寧沿海岸線上的大連長興島臨港工業區、大連花園口工業園區等五個重點區域、丹東臨港產業園區、遼西錦州灣沿海經濟區、遼寧(營口)沿海產業基地。「一線」即:遼寧將建設1443公里的濱海路。通過打造沿海公路網,連接沿黃海和渤海的「五點」。
(7)重工業搖籃是哪個城市擴展閱讀:
作為新中國重工業的搖籃,東北老工業基地曾經書寫過光榮與夢想。「共和國長子」有過輝煌,也有過低迷。習近平曾說,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已到了滾石上山、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此次在東北地區考察,從北大荒的萬頃良田,到企業繁忙的生產線,習近平看得細、問得實、想得深,為東北發展打氣鼓勁,為東北振興凝心聚力。
在這次座談會上,習近平再次給出了關於東北振興整體性的方法論。那就是「瞄準方向、保持定力,揚長避短、發揮優勢,一以貫之、久久為功,擼起袖子加油干,重塑環境、重振雄風」。
在2016年3月7日,習近平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黑龍江代表團審議時就指出,東北振興要「要瞄準方向、保持定力、一以貫之、久久為功」,要「要揚長避短、揚長克短、揚長補短」。可見,對於東北振興的思考,也是「一以貫之」的。
東北地區,包括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以及內蒙古自治區的東部五市盟,區域總面積約佔全國的15%,人口約佔全國的9%,經濟總量約佔全國的9%。這里有著廣袤的黑土地、雄厚的工業基礎、豐富的資源,發展空間和潛力巨大。這是東北振興的重要支撐。
另一方面,從2003年中央第一次提出「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到2016年出台《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干意見》,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是國家既定戰略,中央也一直對東北振興非常重視,就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作出系統部署、制定專門政策。這是東北振興的強大底氣。
有支撐、有底氣,就有自信,就能保持定力。有了定力、有了目標,才能一以貫之、久久為功,最終重塑環境、重振雄風。
東北如何振興?習近平曾為東北振興找到過三張牌:市場牌、改革牌、創新牌。無論是區域、產業還是企業,要想創造優勢、化危為機,這都是必須打的三張牌。
他還提出過東北振興的「加減乘除法」:加法——投資、需求、創新,減法——淘汰落後產能,乘法——創新驅動,除法——市場化程度。可謂系統性的思考。
在此次座談會上,習近平進一步對東北振興提出了六個方面的要求:
一是以優化營商環境為基礎,全面深化改革。
二是以培育壯大新動能為重點,激發創新驅動內生動力。
三是科學統籌精準施策,構建協調發展新格局。
四是更好支持生態建設和糧食生產,鞏固提升綠色發展優勢。
五是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建設開放合作高地。
六是更加關注補齊民生領域短板,讓人民群眾共享東北振興成果。
這六個方面的要求,是總書記為東北「揚長避短,發揮優勢」提出的具體葯方。包括了改革開放,也包括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
可以說,這六個方面的要求,可以總結成一句話:堅持改革開放,堅持以新發展理念為行動先導。這與市場、改革、創新的要求,也是一脈相承的。
改革關頭勇者勝,氣可鼓不可泄。越是形勢困難,越要鼓足精氣神;越是在滾石上山關鍵期,越要咬住一口氣。方法論定下了,下一步,就是「擼起袖子加油干」,把各項改革部署落到實處,以新氣象新擔當新作為,奮力走出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新路子。
H. 被譽為重工業搖籃的是
10上解析:東北三省是新中國成立後建成的第一個重工業 基地,是「新中國工業的搖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