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業生產 > 媒介生產的工業化表現有哪些

媒介生產的工業化表現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6-03 08:25:39

① 相比.新型工業化中的新型表現在哪些方面

(1)與傳統工業化相比,新型工業化中的新型表現在:一是科技含量高,二是經濟效益好,三是資源消耗低,四是環境污染少,五是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前四條是適應世界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以及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第五條則是根據中國人力資源特別豐富的國情提出來的。
(2)我國面臨著實現工業化和信息化的雙重任務,根據我國的國情和當今世界發展的總趨勢,最好的方案就是將工業化和信息化有機地結合起來,將信息產業化和產業信息化有機地結合起來。信息化是世界發展的潮流,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可以有效地提升傳統產業,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有效地協調勞動密集型產業與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的發展。工業化可以為信息化的發展提供先進設備,推動信息產業發展。
(3)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實施兩大戰略,可以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

② 工業化的特徵

機器大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發展並取得優勢地位的過程 ,也即通過發展科學技術,採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和科學管理方法,使各項工業技術經濟指標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過程。 工業化是一個世界性概念。只有在商品生產有了一定程度發展的基礎上形成了世界市場,並且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具有世界性的情況下,才會有工業化過程;衡量一個國家的工業化程度,也只能在和世界各國的橫向比較中進行 。工業化是一個歷史性概念。在人類歷史上,工業的發展已經歷過3次科學技術革命 , 每一次科學技術革命都不同程度地推進了工業化過程;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在不同的歷史時代,工業化又必然具有不同的內涵。工業化是一個整體性概念。工業化是一個國家整個國民經濟中工業發展程度 ,與世界上先進的工業發展程度相比較的指標體系,而不是工業中某一部門、行業或某種產品的工業發展程度。 工業化的主要內容有:①勞動資料的現代化。在主要工業部門實現生產過程的機械化、自動化,採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和最新科技成果。②工業管理的現代化。在工業管理中,採用現代化的管理體制、合理化的生產組織、科學化的管理方法和電子計算機化的管理手段,達到優化資源配置,取得最佳經濟效益的目的。③勞動者和管理者知識結構的現代化。勞動者和管理者的科學文化水平和專業知識普遍提高,在業職工構成發生變化,即在整個工業人員中,技術人員的比重將不斷上升,直接生產工人的比重將逐漸下降 ;在工業管理人員中,具有專業知識的人員會迅速增加,而非專家職業的人數會減少。④工業部門結構的現代化。技術密集型工業的比重日益提高、新興工業部門的建立與發展,是工業部門結構高度化的主要標志。⑤主要技術經濟指標達到當代世界先進水平。例如,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勞動生產率、主要原料和能源的消耗水平、資金佔用、先進機器設備的自給率等一些指標,都應該達到當代世界先進水平。工業化的這5項主要內容是互相聯系 、不可分割的 。勞動資料的現代化是工業化的核心,工業管理的現代化與勞動者和管理者知識結構的現代化,是實現勞動資料現代化的基礎,工業部門結構的高度化和主要技術經濟指標達到當代世界先進水平 ,則是工業化在結構上和功能上的綜合反映。因此,必須從整體上把握這五項主要內容,才能全面地了解工業化發展進程。

③ 什麼是工業化歷史上的工業化模式有哪些特點

1.什麼是工業化?歷史上的工業化模式有哪些特點?

答:(1)工業化的定義有許多種,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較窄的定義,認為工業化是指工業(特別是製造業)的發展。這一定義可見之於許多有關工業化和經濟發展的文獻。巴

格奇(A.K.Bagchi)為《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撰寫的辭條「工業化」就採用了類似的定義:「工業化是一種過程。下面是一種明確的工業化過程的一些基本特徵。首先,一般說來,國民收入(或地區收入)中製造業活動和第二產業所佔比例提高了,或許因經濟周期造成的中斷除外。其次,在製造業和第二產業就業的勞動人口的比例一般也有增加的趨勢。在這兩種比例增加的同時,除了暫時的中斷以外,整個人口的人均收人增加了。」
另一類定義較為寬泛,中國經濟學家張培剛即持此種觀點。張培剛把「工業化」定義為「國民經濟中一系列基要的生產函數(或生產要素組合方式)連續發生由低級到高級的突破性變化(或變革)的過程」。

(2)歷史上的工業化模式:

我們所謂「歷史上的工業化模式」是指歐美發達國家歷史上經歷過的工業化模式。這些國家的工業化模式的共同特徵為:

第一,這些國家的工業化都以建立在城市的大規模工業企業為載體。工業集中於城市,可以充分利用各種「外部經濟」;大企業可以發揮規模經濟優勢。工業化過程中,人口不斷地向城市流動,社會逐漸城市化。

第二,在這些國家中,大多數國家的工業化是民間發動的。所謂民間發動的工業化就是主要由個人積累資本和進行投資而推動的工業化,這種工業化一般表現為一種進化的、比較均衡的經濟進步過程。

第三,這些國家的工業化大多是消費品導向的;工業化起步於消費品工業,最早的重大機器發明是機器紡織,然後逐漸擴大到投資品工業,其進程可劃分為三個階段:消費品工業占優勢的階段、投資品工業的相對增加階段和投資品工業漸占優勢的階段。

概括地說,發達國家的工業化模式是追隨市場的模式,表現為自發的進化過程,政府幹預造成的扭曲較少,資源配置較為合理,但這一過程往往十分漫長。

④ 媒介形象的媒介形象的生產特徵

鮑德里亞關於媒介形象的絕對自在化和模擬化的觀點,缺少社會基礎的根源說明。這一局限性,無助於我們藉此揭示媒介形象的生產性特徵、媒介形象與社會生產方式的內在關聯。在關於媒介形象的本質屬性的判斷上,有必要重新回到馬克思主義的分析立場。 按照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論和政治經濟學的觀點,生產是以一定的交往形式為前提的,而一定的交往形式又是由生產決定的。媒介形象的生產特徵,概指媒介在形象(符號產品)生產中的作用,以及形象在媒介化的社會生產中的作用兩個方面。
形象(符號產品)作為特殊的人類創造物,是社會生產的結果。在市場經濟的時代,形象成為獨立的外觀,它作為品牌、市場、文化的社會識別系統,意味著一種界標,界定了權力和利益的范圍。形象作為一種不可復制的壟斷的資源,的確是人類文明的偉大創造。
德波指出:「以現代工業為基礎的社會決非偶然的或表面的就是景觀的,相反,景觀恰恰是這一社會最根本性的出口。在景觀? ?統制經濟秩序的視覺映像中,目標是不存在的,發展就是一切。景觀的目標就在於它自身。」景觀即形象資源,與其他的經濟要素不同的地方在於,它是通過作用於觀念的力量來調節物質要素和人的關系及行為要素。鮑德里亞僅僅看到了形象(符號)資源的無限的擴張性和虛擬性,卻沒有看到形象(符號)僅僅是生產關系中的一個特殊的存在形式,也是產品的特殊的存在形式。其特殊性主要表現為它必須通過觀念的作用來調節物質性要素。形象(符號)即便是在網路經濟的時代,也不可能純粹作為一種虛擬本體而構成社會的實在性。
他所謂後現代社會是符號「內爆」的社會的基本看法是虛無主義的,抽離了社會發展的實在根基。我們認為「內爆」僅僅是形象(符號)作用於經濟活動和文化活動的表象。
形象與媒介的結合是現代性的一個重要表徵。媒介的技術擴張無疑是社會生產力高度發展的產物。媒介從來也沒有像今天這樣在生產中發揮如此關鍵的作用。信息的生產、傳達、存儲、安全、開發決定了社會生產組織的高效率;同時也決定了在這個生產過程中,生產者的地位、作用和行為方式。當我們考慮媒介形象的運行特點的時候,不應當忽略,在媒介形象背後仍舊是人的存在的現實基礎,並非是媒介形象本身在虛空地運行。媒介形象的表面上的神話有著實在的社會生產內涵。
媒介與形象的結合具有如此明顯的必然性:媒介需要形象,因為媒介自身生產能力的膨脹,需要吸納更多的媒介產品的消費者。媒介產品消費無限膨脹的趨勢決定了媒介必然成為社會「奇觀」的製造者和推動者。另一方面,形象也需要媒介。在媒介成為生產力總體結構的軸心或樞紐的發展階段,任何形象都必須通過媒介系統而重新確證其存在,在傳播環境中獲得生存和發展空間。這種雙向需求的現實性和必然性,決定了媒介形象的產生。
隨著媒介技術的進步,媒介運營和媒介市場的高度組織化,形成了新的生產關系。當媒介形象成為市場極力追逐的目標的時候,全面控制媒介生產的各個環節,保證媒介形象生產鏈的高度有效的運行,規避形象資源流失、超前或過度消費、化解貶值危機等等,都需要在一個系統化的策劃和設計中加以評估,並通過高度集中化的媒介生產組織加以保障。這也就說明,媒介形象,無論其是否具有原創性,都勢必進入大生產系統;不能進入大生產系統的任何形象設計其價值都將消失殆盡。問題在於,大媒介生產本身是具有嚴格的時空制約、政治權力制約、市場制約的組織化過程,已經遠不是自然媒介(語言、圖像、聲音等可以任由個體操控的)的運演程序。伊尼斯曾經用「傳播的偏向」來描述媒介的特點以及對於文明的作用。我們今天面臨的嚴峻現實是「形象的偏向」。我們所說的「形象的偏向」就是指形象(符號)的表意性和可傳播性在媒介生產的機制中發生嚴重背離。表意性日益讓位於可傳播性,由此造成媒介形象的虛空化。
大媒介生產對於形象的選擇、創造、建構、維護、延展、後續開發具有全面的掌控力。它完全是根據形象的可傳播性來判斷其生產性價值。媒介形象的可傳播性與表意性之間的紐帶關系開始解除。過去人們判斷一個媒介形象是否具有可傳播的價值,其標准就是表意性,是形象的意義內容。今天人們判斷媒介形象是否具有可傳播的價值,主要是看它的外觀形象以及對於消費者來說可能發揮的眩惑作用。表意性的退場的結果,必然導致的是眩惑作用替代了審美作用。媒介在形象生產過程中,高度限制甚至遏制了表意創造的自由。因此,媒介形象的內在的空洞化,是難以避免的。
媒介形象的另一個「偏向」是關於價值和市場價值的「偏向」。媒介形象從創意設計到生產復制,經過了一個完全的生產流程。和其他產品一樣,媒介形象的價值也可以用「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尺度來衡量。但是,和一般的物質產品所不同的是,媒介形象乃是精神產品,它的可利用性(或者說它的消費折舊)不是一個物質過程,而是一個精神過程。僅僅用「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不足以完整的表述其價值。因此,需要使用文化心理的「時間」概念。
媒介形象的價值,表現為分散的時間片段(閑暇的時間片段)的高度集中化。非生產性的「時間」向生產性的「時間」轉化,閑暇向消費的轉化,決定了媒介形象的價值的「時間刻度」。可以說,媒介形象的價值,既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集合(就其生產過程來說),更是「社會非必要勞動時間向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轉化」的集合(就其傳播、流通和消費來說)。後者甚至比前者更具決定性質。由於媒介形象的價值本身具有如此的矛盾組合,那麼在市場價值的表現形式上,發生對於價值的背離便是顯而易見的。
媒介形象的生產性特點表現為它作為形象營銷的基本形態。在所謂市場自由的生產和消費的時期,人們被形象所表達的「產品內涵」所說服,所誘導。媒介形象作為載體而存在,是從生產到消費轉換的中介形式。媒介形象不僅僅以其外觀的形式,還以其引導附加值的再創造而顯得彌足珍貴。形象與附加值之間的關系,將產品(商品)的市場價格遠遠地拋離開社會平均價格。這是資本獲取效益的最大化,獲取更多的超額利潤的重要途徑。媒介形象活躍在廣告、新聞、娛樂節目上,是決定社會注意力和社會想像力的關鍵法寶。
人們出於獲取信息或娛樂的目的與媒介形象發生接觸,在不知不覺中受到隱藏在媒介形象背後的各種力量的影響。格拉斯哥媒介研究小組認為:「媒介再現能夠結晶和表現那些界定一定時期或類型社會的關系的關鍵之處。在這種意義上,媒介形象歷史性地增長,並且置身於物質世界之上。但它們也能擴展、合法化或者評估這些關系。」從這個意義上說,媒介形象本身就意味著一組生產關系,意味著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的生產。
媒介形象生產,不只是為了攫取商業利潤,更是資本再生產和權力再生產所特別需要的新型的「意識形態的生產」。大眾傳播時代形象資源表現為表面的「公共性」特徵。這種「公共性」並非是具有人類解放和啟蒙意義的公共性,而是一種對於社會公眾行為實行廣泛控制的「公共性」,是將一般受眾轉化為特定消費者群的「公共性」。現代性社會在意識形態的建構上,直接表現為一個物質化的過程。
這和傳統社會的意識形態建構有著明顯的不同。媒介作用力和生產力是意識形態物質化的關鍵力量。尼爾·戴揚和伊萊休·卡茨在《媒介事件》一書中把電視媒介對大的社會事件的現場直播看成是一種儀式,它通過「競賽」、「征服」和「加冕」三種類型方式表述和塑造「英雄」形象,編輯了受眾的社會認知和集體記憶。從一個電視片生產的微觀過程看是如此,從整個媒體生產體制來看更是如此。
意識形態的建構,成為社會精神生產定製的一個預先的策劃設計,這里不僅僅設計了基本的目標,還邏輯性地設計了全部形象符號系統,確定了角色定位和表達方式。意識形態的生產是一個巨型的社會化大生產的過程。如果說,傳統社會的意識形態依靠時間綿延與空間整合的話,現代社會的意識形態完全依靠有目的有策略的生產組織。媒介形象天然的屬於社會意識形態生產的結果。

⑤ 媒介生產的特徵是什麼

什麼是媒介生產?

⑥ 中國工業化進程中表現出來的三個重要特徵是什麼

中國工業化進程中表現出來的三個重要特徵:
1、中國的工業化是一個具有十幾億人口大國的工業化,中國的人口超過了所有工業化國家和地區人口的總和。
2、中國的工業化是一個長期、快速推進的工業化,世界上還很少有國家能夠長期保持如此高的工業化速度。
3、 中國的工業化是一個低成本的出口導向的工業化,幾乎在世界的每個角落都能夠找到價廉物美的中國製造產品。
補充:
出口導向和進口替代是後發國家實現工業化過程中常採用的兩種發展戰略,各有不同的優缺點。由於進口替代發展戰略在我國實施中產生了許多弊端,以及日本和亞洲「四小龍」運用出口導向發展戰略獲得成功的示範作用,我國逐漸地從進口替代轉向了出口導向發展戰略。長期以來,我國的勞動力成本一直是比較低,我國環境污染是低付費的,我國依靠引進為主的技術進步也是低成本的,我們人民幣幣值是低估的,這構成了我國低成本比較優勢,成為企業競爭力的主要源泉,也是我國可以實施出口替代戰略的基礎。

⑦ 結合實例闡述新媒體新聞在內容生產上有什麼特徵

一、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的內涵
「節目」,最早是指文藝演出的藝術作品。廣播電視誕生後,以其電子傳播的速度和覆蓋面的巨大優勢,迅速成為大眾傳播的主要媒體。幾乎所有的藝術節目都藉助它的優勢得到迅速傳播,因而「節目」一詞也從廣播電視中的文藝演出作品引申為電台電視台播放的一切項目。美國學者約翰·菲斯克認為,「節目是電視所輸出的有明確界定與標識的部分。它具有明確的時間與形式界線,與其他節目有類別上的相似之處,更有著明顯的差異。我們知道廣告不是電視節目中的一部分。我們知道一個節目什麼時候結束,另一個節目什麼時候開始。節目是穩定的、也是固定的實體,是以商品形似和生產和出售的,是由節目編排人員安排播出的。」由此可見,從廣義上,節目可以理解為不同媒介傳播的內容和形式。不過,這種理解過於寬泛,我們可以藉助相關學者對電視節目形態的研究,從狹義上,更好地理解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的內涵。
關於電視節目形態的定義,有多種不同的理解。有研究者認為:「電視節目形態指的就是與電視節目內容相對應的電視節目表現形式,他是電視節目製作方式的核心,提供著適用於不同內容的電視處理方法」。也有研究者認為,電視節目形態是電視節目內容存在的樣式和運動狀態,包括節目的名稱、主題、內容、形式、時長等,但不容忽視的是「電視節目形態在當代還被賦予了新的意涵——所謂節目形態,就是電視節目設計的基本模式」。還有研究者認為:「節目形態是構成一個廣播電視節目的各個形式要素依照不同的組合方式、不同的功能指向,而最終形成的節目的存在形態,具有相對穩定的外部形式和內部構造」。
歸納相關學者的研究,電視節目形態的內涵大致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電視節目形態是電視節目內容的表達形式與結構方式;②電視節目形態處於不斷發展變化的運動狀態之中;③電視節目形態還有電視節目設計模式的涵義。這些對於電視節目形態的研究,對於更好地理解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具有重要的借鑒作用。
如果我們用一種歷史的的眼光看待視聽新媒體節目的話,所謂「視聽新媒體節目」應該是伴隨著視聽新媒體的誕生與發展,逐漸形成的不同於傳統廣播電視的節目內容和服務功能。此類節目要麼在結構形式上具備與傳統廣播電視節目不同的模式,要麼在服務功能上對傳統廣播電視節目有新的拓展。總之,視聽新媒體節目應該是傳統廣播電視播出平台上所沒有的內容、形式或服務。因此,即使是在新媒體平台上播出的傳統電視節目內容,如電視劇和電視欄目等等,也並不屬於視聽新媒體節目。
簡要總結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的內涵如下:第一,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是指與傳統廣播電視節目不同的內容、形式或服務,其突出特徵是基於互聯網技術的交互性。第二,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是指在數字新媒體平台播放的節目或提供的服務。第三,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處於不斷的運動發展變化中,新的品類將隨著視聽新媒體的發展不斷涌現和成熟完善。
二、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的類型
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的研究目前才剛剛開始,沒有現成的分類標准可循。筆者認為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的類型既可以按照播出平台分類,也可以按照技術應用分類,還可以按照內容創新分類。但是,無論按照什麼標准分類,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都應該是「傳統廣播電視媒體播出平台上沒有的節目形態」。遵循這個基本前提,綜觀目前廣播電視與互聯網融合過程中出現的各種新的節目內容和服務功能,本文嘗試為各種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進行分類。
按照視聽新媒體播出平台分類。目前,視聽新媒體節目的播出平台主要是傳統電視與互聯網融合所產生的新媒介形態,主要有電視與互聯網融合產生的網路視頻、IPTV,電視與移動互聯網融合產生的手機電視。相應地,產生了網路視頻欄目、IPTV與互動電視內容、手機電視節目等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
按照視聽新媒體節目內容分類。在視聽新媒體發展過程中,由於傳者與受眾之間關系的變化,受眾參與程度的增強,微型碎片化內容增多,以及技術應用創新等因素,出現了公民視頻新聞、微電影、新媒體劇、富媒體廣告、電子游戲等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
這些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都是目前傳統廣播電視播出平台上所沒有的,它們在新媒體發展過程中誕生,或者在傳統電視節目內容啟發下融合了視聽新媒體的技術特點從而煥發出勃勃生機。前者如公民視頻新聞、IPTV與互動電視內容、電子游戲、富媒體廣告等,後者如微電影、新媒體劇、網路視頻欄目、手機電視節目等。每一種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都有其不同的誕生、發展歷程和典型特徵。
1、微電影
微電影是一種短時長、低投入,可依託多元媒介平台製作播放的影像藝術內容產品。在共享、交互、傳播的新媒體時代,微電影的本質是一種參與和傾訴的影像方式。微電影的類型可以分為:廣告微電影、明星微電影、定製微電影、游戲微電影等。微電影之所以能成為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的一種,最為重要的原因是在網路時代,「微內容」廣受歡迎。網路播出平台的出現,「微內容」創作和傳播的雙重繁榮,改變了新媒體的內容生態環境,YouTube、優酷、土豆、六間房等視頻網站的崛起,UGC(用戶自製內容)的繁盛,社會專業製作力量的加入,讓「微電影」享用著「微時間」,成為大眾文化消費的新寵。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是網路的平台和空間造就了「微電影」,使之成為一種當之無愧的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
2、新媒體劇
新媒體劇是依託新媒體環境完成製作和傳播,具備觀看自由靈活、類型豐富等特徵的影視劇節目類型。新媒體劇囊括網路劇、手機劇、公共視聽載體劇等多種類型,具有生產周期短、製作門檻低、投資風險小等特點。國外的網路劇發端於20世紀90年代,一般認為,植入了蘋果公司等信息產品的品牌廣告《地點》是美國第一部網路劇。2000年,我國一部原創網路劇《原色》上傳網頁。2005年,上海文廣和上海移動聯合推出了手機劇《新年星事》。2006年,優酷網、酷6網等視頻分享網站紛紛上線,越來越多的網路劇涌現出來。究其實質,新媒體劇是傳統電視劇在網路視頻、手機視頻和移動電視播出平台上的「變種」。其時間短的特性,成為新媒體劇不同於傳統電視劇的顯要特徵。一般來講,新媒體系列劇的單集時長10分鍾左右,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移動環境下用戶觀賞的「微時間」所決定的。同時,專門針對網路用戶的群體特徵和視聽新媒體播出平台的量身打造,也成為新媒體劇成為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之一的質的規定性。
3、公民視頻新聞
公民視頻新聞是由普通公眾拍攝、製作,發布在互聯網平台上,運用畫面與聲音符號體系對新近或正在發生的事實進行反映、報道、記錄、調查的視頻短片。吳信訓、王建磊將公民視頻新聞分為公共領域、親身經歷、主動調查、事先策劃和視頻合成五大類;蔡麗霞認為公民新聞的來源有現場見聞、自身事件、調查報道、自我報道四類。在表現形態上,公民視頻新聞和傳統電視新聞具有很大的差異。比如:公民視頻新聞一般沒有出鏡記者,沒有主持人,不設新聞導語;畫面因非專業設備拍攝而不甚清晰,鏡頭時而搖晃不穩,推拉搖移的運用也不甚合理等等。但是,恰恰由於公民自身對於新聞價值的判斷、非專業化的采訪攝制、音樂和字幕的運用與成熟的電視新聞不同,其獨特的節目形態特徵才愈加突出和明顯。公民視頻新聞的興起,一方面是由於數碼攝像機和電腦編輯系統等技術設備的普及,一方面顯現出公民社會參與意識的增強。目前,這種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已經反向發展到傳統電視的播出平台上,顯現出旺盛的生命活力。
4、網路視頻欄目
網路視頻節目發展到一定的階段時,出現了一種固定網站播出、固定節目時長、固定主持人等欄目化特徵明顯的網路視頻欄目,此類欄目屬於網路原創節目,不在傳統電視台播出。如搜狐網2007年1月開播的自製網路綜藝娛樂節目《大鵬嘚吧嘚》、人民網人民電視頻道於2009年底推出的原創新聞評論欄目《小六磚頭鋪》、中國傳媒大學在讀博士研究生林白(網名「林中白狼」)主持的原創網路脫口秀欄目《麻辣書生》、騰訊網2011年7月推出的原創紀實專題欄目《記錄》等等。2012年英國倫敦奧運會期間,鳳凰新媒體推出奧運原創節目《鏘鏘五環行》和《倫敦下午茶》同步在河南衛視、深圳衛視CUTV(城市聯合網路電視台)旗下的10餘家成員台的黃金時段落地播出,成為網路視頻節目逆襲傳統電視播出平台的最新例證。
5、IPTV與互動電視內容
所謂「IPTV與互動電視內容」是指,在以電視機為接受終端的 IPTV或雙向互動的有線數字電視上呈現的,區別於傳統電視媒介互動節目形式的,以網路技術為基礎的新型互動節目和服務項目。比如在電視機上實現的電視上網、互動游戲、虛擬社區、遠程醫療、可視通話、報刊訂閱等等。IPTV與雙向互動的有線數字電視融合了傳統電視內容和互聯網內容,用戶既可選擇影視直播、影視點播、時移電視,也可以瀏覽信息、家庭學習、休閑娛樂、視頻通信等。一般來講,IPTV互動內容可以分為「人機互動」與「人際互動」兩大類。我國現階段IPTV與雙向互動的有線數字電視主要以視頻點播的人機互動為主,以電視機為中介的人際互動也正在逐漸增多。
6、手機電視節目
手機電視節目是指在手機電視上播出的內容項目。手機電視節目無論是在節目編排、畫面鏡頭、音效、字幕,還是視覺傳達和節目模式方面,都與傳統電視節目具有明顯的差異,成為一種獨立的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我國的手機電視業務始於2003年11月在海南舉行的博鰲亞洲論壇,當時由海南電視新聞中心製作的近70條相關視頻新聞通過移動、聯通兩家手機電視網路進行了業務傳輸。2005年,上海東方龍手機電視公司投資拍攝了中國第一部用高清攝像機拍攝的手機電視劇《白骨精外傳》。手機電視是一種嶄新的視聽新媒體,在傳播環境和受眾需求方面與傳統電視區別較大,隨著數字多媒體廣播的普及和發展,符合手機媒介特點的短視頻節目越來越受市場青睞。目前在世界范圍內,獨立於傳統電視節目之外,符合手機媒介傳播特點、傳播環境以及手機電視受眾接受生理和心理特性的新型視頻節目越發受到重視。
7、電子游戲[9]
電子游戲是一種基於計算機平台和數字技術的,鼓勵玩家以獲得身心愉悅為目的自願參加並要求玩家遵從特定的規則與目標的獨立於日常生活的娛樂活動。體驗是電子游戲的核心,電子技術對游戲體驗的影響有屏幕帶來的視覺體驗、輸入技術的革新帶來的觸覺體驗、互聯網帶來的交互體驗等,同時,電子技術的發展還會給玩家帶來更為沉浸的游戲體驗。玩法的革新、交互的簡化、美術的創新、音樂的豐富,游戲科技的發展可以使玩家更容易進入沉浸環境,從而深化游戲體驗。作為一種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電子游戲賦予了參與者角色扮演的功能,傳統電視的「觀眾」變成了「演員」,在設計好的規定情境和游戲規則中表演或競技。這種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對傳統視聽節目的超越顯而易見。由於電子游戲與商業結合緊密,其類型化開發程度很高,產業化發展步伐很快,目前已經出現了在電視屏幕上進行遙感互動的游戲新品類。
8、富媒體廣告
隨著技術進步以及消費市場的成熟,出現了具備聲音、圖像、文字等多媒體組合的媒介形式,人們普遍把這些媒介形式的組合叫做富媒體(Rich Media),以此技術設計的廣告叫做富媒體廣告。簡而言之,富媒體廣告是運用多種網路技術製作而成的具有與用戶互動功能的互聯網廣告節目形態。網路技術發展為富媒體廣告提供了技術支持,巨大的市場空間為富媒體廣告帶來了不竭的動力,新媒體藝術的成熟確保富媒體廣告的創意完美呈現。彈出式、浮動式、互動式、flash、Java、3D、視頻等富媒體廣告的出現,豐富和擴展了傳統電視廣告的視聽表現和想像空間,最終讓富媒體廣告成為互聯網平台上的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
三、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的特徵
由於新的播出平台的特性要求、新技術的應用、傳播理念的變化等因素,目前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不斷地創新與演變,逐漸顯現出一些基本的特徵。
1、新的播出平台
新的播出平台,決定了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的相應變化。以手機電視節目為例,移動互聯網把手機從單純的移動通話工具轉變為具有上網功能的移動視聽多媒體,手機上網、手機電視、手機報等功能齊備於一身。由於這種「帶著體溫」的第五媒介,有便攜性、隨身性、實時性、直接消費性等傳播屬性,智能手機終端實現了快速的數量增長和市場普及。相應地,手機電視也得到了快速發展,成為跨屏傳播時代傳統電視隨時隨地的「補償性媒體」。但是,由於手機電視的使用環境多是室外或者嘈雜的車站碼頭等公共場所,手機電視的節目內容和形態也需要在傳統電視節目基礎上做出調整,以適應這種移動媒介平台和受眾接收環境發生的變化。比如,手機電視移動收視的傳播特性決定了單個手機電視節目的時長應該縮短,大篇幅、長時段的傳統影視劇不宜在手機上照搬播出。目前國內外慣常使用的方法是抽取傳統影視劇作品中的段落精華,改編製作成5分鍾以內的手機短視頻系列節目播放。再如,手機屏與電視屏相比較小,這就決定了傳統電視節目中普遍使用的字型大小較小的屏幕文字不適用於手機電視。不僅如此,在專為手機電視編輯製作的各類節目中,也應多為手機電視受眾考慮,盡量多用特寫和近景,少用遠景和大遠景,方便受眾在手機屏上的觀賞。可見,手機媒介的傳播特性決定了作為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之一的手機電視節目與傳統電視節目形態的差異。不同的播出平台對視頻節目的不同要求,引導著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創新和演進的方向。
2、新的技術支持
視聽新媒體是媒體技術與信息技術發展相結合的產物,並隨著各類相關技術的交叉與融合不斷成熟和完善。當前,媒體技術和信息技術整體呈現數字化、網路化、融合化的發展態勢,其中寬頻化、IP化、更高層面的智能化成為這個時代的技術亮點,這些技術變革不斷推動著媒介形態的創新,推動著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相應地,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也在新的技術支持下,逐漸向數字化、網路化、互動化、智能化、應用軟體化方向發展,愈加顯現出與傳統電視節目的區別。
新技術改變了傳統廣播和電視的結構、傳遞、運營、製作、節目、內容以及接收。雖然傳統的廣播和電視接收器已發展得越來越便攜了,但還是受到來自黑莓(BlackBerry)、iPod、可視電話(Videophones)和智能手機(Smartphones),以及其他能夠通過互聯網接收音頻和視頻信號或數字信號的設備的競爭。更為矚目的是,在新興技術的支持下,包括「網路視頻短片」(Webisodes)在內的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挑戰了廣播系統的根本屬性。
隨著媒介融合的深度發展,視聽內容傳播的應用軟體化趨勢在視聽新媒體終端的威力越發明顯。智能手機的嵌入式操作系統、嵌入式應用軟體等技術應用,目前已經越過手機、電腦和平板,向智能電視、互聯網電視、IPTV終端快速滲透。數字晶元的信息處理能力越來越強,軟體嵌入技術應用越來越廣,這些技術的創新和應用為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的創新和演變帶來強勁的發展動力。
3、新的互動參與
馬克·波斯特把互聯網主導的「雙向的去中心化的交流」稱為「第二媒介時代」,以此來區分由電視主導的「播放型傳播模式」。[13]這種劃分,意在強調新媒體互動、參與的傳播特性。在這種思路的啟發下,我們也可以從受眾角度把視頻內容的傳播劃分為:「受眾接收型傳播」和「受眾參與型傳播」。在「受眾接收型傳播」中,受眾是被動的,主要是接收電視單向傳播的內容;而在「受眾參與型傳播」中,受眾是主動的,除了接收信息外,還可以搜索信息,甚至為其他用戶上傳自己製作的內容以供分享。這種互聯網的雙向互動傳播特性給受眾的互動參與帶來極大的便利,雙向化和互動性成為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不同於傳統電視節目的鮮明特徵。比如,公民視頻新聞。這種受眾自己採制的視頻內容信息,通過受眾的主動參與和上傳分享,逐漸形成了一種不同於電視播出新聞的「非專業化」特徵明顯的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成為公民自製的參與式「草根報道」。再如,IPTV與互動電視內容。通過在電視機終端植入部分互聯網互動功能,IPTV實現了「虛擬社區」的新應用,觀眾之間可以實現視頻通話、卡拉OK、私信、留言等,甚至通過與銀行合作實現用戶在家裡就能直接「刷卡」的電視購物、電子支付等服務,大大拓展了「人機互動」的空間和范圍,部分實現了通過電視機終端的「人人互動」。此外,還有電子游戲類節目的沉浸式體驗和角色扮演的功能,都充分體現了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受眾互動參與的鮮明特性。
4、新的表現形式
視聽新媒體節目應該是在結構形式上與傳統廣播電視節目有所區別,或者在服務功能上對傳統廣播電視節目有新的拓展。從這一概念的內涵來看,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應該具備不同於傳統廣播電視節目的新的表現形式,這是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的質的規定性。試舉例說明:微電影、新媒體劇、手機電視節目等可以歸為「微視頻」,其突出的特點是單個節目時間短,適合受眾利用碎片化時間欣賞觀看;網路視頻欄目、公民視頻新聞等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的突出表現是製作較傳統電視節目略顯粗糙,甚至不夠專業,在音樂、字幕運用方面與傳統電視節目有較為明顯的差別;IPTV與互動電視內容,在「人機互動」、「人際互動」以及通信服務功能拓展上大大豐富和超越了傳統電視節目內容;電子游戲和富媒體廣告,則從根本上超出了傳統電視節目的范疇,從節目形態到技術應用都是對傳統電視節目全新的、互動的創新與演進。

閱讀全文

與媒介生產的工業化表現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杭州汽車發動機廠有哪些 瀏覽:544
廣州花都汽車檢驗標志在哪裡拿 瀏覽:402
工業酒精標准裡面水佔多少比例 瀏覽:230
奧迪A5多久的車 瀏覽:686
賓士檢測到事故怎麼消掉 瀏覽:441
柳州哪個城市工業好 瀏覽:896
寶馬x5怎麼調節音響 瀏覽:889
國產工業品質量如何 瀏覽:137
汽車溶劑油能用多久 瀏覽:204
寶馬740後尾聯動桿如何更換 瀏覽:549
大眾汽車金融通過後多久可以提車 瀏覽:489
工業現在怎麼樣了 瀏覽:688
汽車燈罩如何防皸裂老化 瀏覽:262
什麼牌子的工業機器人 瀏覽:758
q7和寶馬530哪個好 瀏覽:217
觀瀾到沙井汽車站多少錢 瀏覽:40
賓士3004m多少錢 瀏覽:985
天津市有哪些輕工業 瀏覽:27
濰坊哪裡有雪佛蘭汽車專修 瀏覽:487
方舟生存進化手游工業熔爐怎麼做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