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工業互聯網的發展內容是什麼
隨著企業逐步將互聯網技術應用到工業生產而形成的工業互聯網革命已經開展。這場革命將再次改變我們的世界將全球工業系統融合,發展開放的計算和通信系統,開辟了新的領域以加快提高效率,減少低效和浪費,加強人的工作經驗。盡管如此,我們還遠低於工業互聯網的應用極限。為此,本書基於全球經濟和社會的視角,分析了工業互聯網的特點、發展規律及其所帶來的改變,帶領我們一覽正在發生的未來 。
『貳』 簡述工業互聯網的發展現狀並分析其內涵
中國工業互聯網產業總體規模
根據信通院的數據顯示,2018年、2019年我國工業互聯網產業經濟總體規模分別為1.42萬億元、2.13萬億元,同比實際增長分別為55.7%、47.3%。預計2020年,工業互聯網產業經濟總體規模約為3.1萬億元,同比實際增長約為47.9%。
——更多數據請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工業互聯網產業發展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叄』 互聯網技術與工業過程式控制制有哪些關系,可以舉例說明
互聯網技術與工業構成控制,由相互相成的關系,有些他必須要依賴於工業,有些要依賴於互聯網技術
『肆』 用工業思維做工業互聯網怎麼理解
這是2021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聯重科黨委書記、董事長詹純新的建議。
用工業思維做工業互聯網,推動工業化和信息化在更廣范圍、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實現融合發展,工業製造當前正處於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依託工業互聯網發展工業,是實現工業強國的關鍵。
近年來,我國工業互聯網雖然呈現蓬勃發展的態勢,但詹純新認為,工業互聯網的發展還是在一定程度上沿用消費互聯網的思維和模式,對工業互聯網的屬性體現不足,在專注、專業、專家等方面存在差距,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國工業的轉型和升級。
「工業屬性是工業互聯網的本質屬性,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根本在於發展工業,打造工業產品。但目前工業互聯網還被普遍認為是處於風口的相對獨立的行業,追求流量和跨行業全覆蓋,有消費互聯網發展模式的傾向。」詹純新說。
詹純新表示,我國工業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在部分領域已經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工業互聯網領域的底層核心技術還存在一定差距,並且與製造工藝、產線設計、企業管理結合不緊。如何加快將人工智慧、區塊鏈、物聯、互聯、5G、大數據等底層技術應用於產品和產線之中,是當前發展工業互聯網亟待突破的專業瓶頸。
詹純新認為,我國工業互聯網的發展具備獨特的優勢和潛力,擁有完整的工業體系、龐大的工業企業和領先的互聯網生態。但互聯網科技人才多集中在消費互聯網領域,且少有既懂互聯網又懂工業製造、工藝和產品的專家人才。目前,除了少數製造龍頭企業針對業務場景進行專門的投入和「原生」的人才培育、研究外,很多企業只能以「嫁接」的方式利用互聯網企業的通用平台,在工業互聯網方面的專家人才缺乏。
結合多年在推進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發展的實踐與思考,詹純新認為,工業互聯要在「專注、專業、專家」方面強化工業思維,基於工業製造的全流程、全產業鏈去運用互聯技術,從底層往上、從產業端做起、從產品做起、從車間做起,以新技術疊加工業思維,推動工業互聯網的發展。
詹純新建議,發展工業互聯網要強化工業思維,要注重從具備工業底蘊的工業企業中培育優秀的工業互聯網公司,加大對其的扶持力度,以推動工業化和信息化在更廣范圍、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實現融合發展。
『伍』 工業互聯網到底是什麼
工業互聯網(Instrial Internet)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與工業經濟深度融合的新型基礎設施、應用模式和工業生態,通過對人、機、物、系統等的全面連接,構建起覆蓋全產業鏈、全價值鏈的全新製造和服務體系,為工業乃至產業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發展提供了實現途徑,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重要基石。
工業互聯網不是互聯網在工業的簡單應用,而是具有更為豐富的內涵和外延。它以網路為基礎、平台為中樞、數據為要素、安全為保障,既是工業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轉型的基礎設施,也是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應用模式,同時也是一種新業態、新產業,將重塑企業形態、供應鏈和產業鏈。
發展工業互聯網: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興起,工業互聯網作為數字化轉型的關鍵支撐力量,正在全球范圍內不斷顛覆傳統製造模式、生產組織方式和產業形態,推動傳統產業加快轉型升級、新興產業加速發展壯大。
我國工業經濟正面臨發達國家製造業高端迴流和發展中國家中低端分流的雙重擠壓,迫切需要加快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步伐,推動工業經濟從規模、成本優勢轉向質量、效益優勢,促進新舊動能接續轉換,快速構建我國製造業競爭新優勢,搶占未來發展主動權。
『陸』 工業互聯網平台產業發展分析
行業發展背景
1、中國成為全球製造業第一大國
中國製造業發展迅速,根據IHS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佔世界製造業產出的比值第一次略高於美國,成為全球最大製造國。盡管體量巨大,但中國製造的綜合實力與發達國家仍有較大差距,目前以勞動密集型的低端製造為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中國製造業長期發展。高端製造能力不足、創新能力和製造能力不強、發達國家製造業迴流、東南亞等國家低端製造業產能轉移和國內人口紅利下降給中國製造業發展帶來巨大挑戰。長期來看,中國人口老齡化必將導致人力成本的提升,削弱國內製造業的成本競爭力優勢,加速製造業向印度、泰國、越南等國低人力成本國家轉移。
—— 以上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工業互聯網產業發展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柒』 工業互聯網與智能製造到底是什麼關系
人口紅利的消退催生工業互聯網。目前,中國人口紅利已經開始逐漸消退。未來,勞動力將變成愈加稀缺的資源,昂貴的人力成本將改變我國整個工業、製造業等生態環境。而工業互聯網便是在這個背景之下孕育而生的。也正是因為這樣,國家對其給予了其大量的支持,並成立了
現智能自動化。近些年來,在國家供給側改革政策的推動下,工業領域的需求在持續復甦。這些下游產業的復甦也將繼續推動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持續進行。但在人們對於物質品質需求不斷提高、人力成本不斷上漲以及上游材料成本提升等多重因素下,企業的盈利難度較過去也在不斷提升。因此,這種現狀也在逼迫企業不斷向智能化靠攏。
『捌』 工業互聯網有哪些特性
可以參考 SAP提出工業互聯網及工業4.0前沿研究報告https://www.sap.cn/procts/supply-chain-management/instry-4-0.html,工業互聯網的特性『玖』 各省市、各個地區應該如何發展工業互聯網,有哪些主要任務
自2017年國務院印發《關於深化「互聯網+先進製造業」 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指導意見》之後,各地紛紛加快工業互聯網的建設與發展步伐。發展工業互聯網,網路體系是基礎,平台體系是關鍵,安全體系是保障。各省市、各地區應緊緊系統構建網路、平台、安全三大體系,打造人、機、物全面互聯的新型網路基礎設施,全力推進七大任務:
1.夯實網路基礎
夯實工業互聯網的網路基礎,應圍繞網路改造升級、提速降費、標識解析,推進三方面的工作:
第一,以IPv6、工業無源光網路(PON)、工業無線、時間敏感網路(TSN)等技術,改造工業企業內網;
第二,以IPv6、軟體定義網路(SDN)以及新型蜂窩移動通信技術(即5G技術),實現工業企業外網的升級改造;
第三,推進標識解析體系建設,圍繞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國家頂級節點,推動行業性二級接機點的建設與連接。
2.打造平台體系
第一,培育工業互聯網平台,以企業為主導,構建跨行業、跨領域平台,實現多平台互聯互通。
第二,開展工業互聯網平台試驗驗證。支持產業聯盟、企業與科研機構合作共建測試驗證平台,開展技術驗證與測試評估。
第三,推動、吸引企業上雲。鼓勵工業互聯網平台在產業集聚區落地,通過財稅支持、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鼓勵中小企業的業務系統向雲端遷移。
第四,培育工業APP,支持軟體企業、工業企業、科研院所等開展合作,培育一批面向特定行業、特定場景的工業APP。
3.加強產業支撐
要加強產業支撐,必須加大關鍵共性技術攻關力度,提升產品與解決方案供給能力:
第一,關鍵共性技術支撐。鼓勵企業和科研院所合作,圍繞工業互聯網核心關鍵技術、網路技術、融合應用技術開展聯合攻關,促進邊緣計算、人工智慧、增強現實、虛擬現實、區塊鏈等技術在工業互聯網應用。
第二,系統解決方案支撐。圍繞智能感測器、工業軟體、工業網路設備、工業安全設備、標識解析等領域,推廣一批經濟實用的微服務化系統解決方案。
4.促進融合應用
融合創新工作應圍繞大型企業和中小型企業兩大主體開展:
針對大型企業,加快工業互聯網在工業現場的應用;開展用於個性需求與產品設計,生產製造精準對接的規模化定製;
針對中小企業,實現業務系統向雲端遷移;開展供需對接、集成供應鏈、產業電商、眾包眾籌等創新型應用。
5.完善生態體系
第一,構建創新體系:有效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創新資源,圍繞重大共性需求與行業需要,面向關鍵技術與平台需求,開展產學研協同創新。
第二,構建應用生態,鼓勵工業互聯網服務商面向製造業企業提供咨詢診斷、展示展覽、行業資訊、人才培訓、園企對接等增值服務。
第三,構建企業協同發展體系,以需求為導向,基於工業互聯網平台,構建中介型共享製造、眾創型共享製造、服務型需求共享製造、協同型共享製造等新型生產組織方式。
第四,構建區域協同發展體系,建設工業互聯網創新中心、工業互聯網產業示範基地。
6.強化安全保障
安全保障是發展工業互聯網的底線,必須切實提升安全防護能力,建立數據安全保護體系,推動安全技術手段建設。此外,各地區還應大力發展信息安全產業,推動標識解析系統安全、工業互聯網平台安全、工業控制系統安全、工業大數據安全等相關技術和產業發展,開展安全咨詢、評估和認證等服務,提升整體安全保障服務能力。
7.堅持開放合作
第一,加強地區乃至國際的企業協作,形成跨領域、全產業鏈緊密協作的關系。
第二,建立政府、產業聯盟、企業等多層次溝通對話機制。
第三,積極參與國際組織的協同與合作,參與工業互聯網標准規范與國際規則的研討與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