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業生產 > 前蘇聯的工業有哪些

前蘇聯的工業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6-01 21:02:35

『壹』 前蘇聯四大工業區是哪四個

最大的工業區是卡拉干達工業區,還有就是位於烏茲別克的中亞工業區,也是前蘇聯四大工業區之一、冶金業等重工業和軍事工業發達中亞地區的采礦美國的五大湖工業區, 德國的魯爾工業區 法國的阿爾薩斯-洛林工業區 日本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工業區 當然現在還有俄羅斯 以及中國等國的工業區。

『貳』 基輔和明斯克在蘇聯時期有什麼主要的產業前蘇聯時期這兩座城市的地位如何

主要以拖拉機廠和大量農用機械.明斯克的會有一些武器生產廠.至於在前蘇聯時期的地位.可以說非常低.主要是由於兩座城市離北約太近.而且在二戰期間.在烏克蘭和白俄羅斯斯大林的五年計劃導致三百多萬人死亡.所以烏克蘭人和白俄羅斯人對蘇聯恨之入骨.所以這兩座城市.蘇聯並不看好

『叄』 前蘇聯的重工業分布

蘇聯的重工業發達,受礦產分布影響,主要工業區有:

1、莫斯科工業區

2、烏拉爾工業區

3、頓巴斯工業區(烏克蘭)

4、新西伯利亞工業區

5、貝加爾工業區

『肆』 蘇聯解體之後,大部分的重工業都在哪個地方

蘇聯解體是上個世紀最重大的國際事件。擁有69年歷史的超級大國蘇聯的解體曾一度決定了世界的未來。蘇聯建立的令人驚嘆的重工業體系被拆除,此後俄羅斯再也沒有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現在介紹分布在前蘇聯國家的繼承產業。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從工業體系的分配中獲得了什麼白俄羅斯從來就不是一個真正的國家,但自從蘇聯解體以來,俄羅斯也見證了一些美好的事情。它是前蘇聯重型卡車的發源地,以其貝拉斯采礦卡車而聞名於世。白俄羅斯也以明斯克拖拉機聞名,但明斯克最著名的是它的導彈發射器。白俄羅斯也是蘇聯電子工業的基地,在微電子、激光、光電子和計算機領域處於國際先進水平。

『伍』 蘇聯時期,俄羅斯哪些工業發展迅速

鋼鐵和農業

『陸』 20世紀30年代蘇聯工業化的主要成就

l.大量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和設備。

30年代蘇聯主要以外國商號和工程師、專家為媒介大量引進西方的先進技術和工藝,使蘇聯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1933年8月14日,蘇聯雜志《為了工業化》上寫道:「美國的商業和科學與布爾什維克的智慧相結合,在三四年內已經產生了巨大的效果……」〔1〕(pp.1-2)1929年10月,蘇聯政府批准七十多個有關外國技術援助和技術咨詢的協議,其中美國佔55個,為蘇聯接受援助項目的 78%〔2〕(p.207)。1930年執行的 104個技術援助協議中,約有84個是和美國、德國公司簽訂的。1929至1945年間,蘇聯和外國公司之間約有200個技術援助協議在執行中〔1〕(p.16)。可以說,30年代蘇聯所有的骨幹大型企業都是利用外國的先進技術武裝起來的。1944年6月,斯大林就曾經告訴美國人,在蘇聯約有2/3的大型企業是在美國的幫助或技術援助下建成的,其餘的1/3是在德國、法國、英國、瑞典、義大利、捷克、丹麥、芬蘭和日本的「幫助或技術援助下」建成的。

蘇聯的三大鋼鐵廠,馬格尼托哥爾斯克鋼鐵廠、庫茲涅茨鋼鐵廠和札波羅熱鋼鐵廠都是美國援建的。其中馬格尼托哥爾斯克鋼鐵廠是以當時世界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美國鋼鐵公司的格里工廠為模型設計的,而其餘20個原有的鋼鐵廠也在外國的幫助下進行了技術改造。蘇聯最大的第聶伯河水電站是引進美國技術設備,僱用美國技術專家,於1933年建成的。著名的高爾基汽車廠是30年代初由美國福特汽車公司援建的新廠,而莫斯科和雅羅斯拉夫爾這兩個老廠則是得到了擴充,用新的外國工作母機全部重新裝備。這三個廠加上1940年開工的一個較小的莫斯科裝配廠,構成了二戰前蘇聯汽車工業。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是整套建於美國,再拆運至蘇聯的,約有80家美國廠商為該廠製造了所有設備,並由美國人及德國人在蘇聯加以組裝。哈爾科夫拖拉機廠也是由外國援建的,設備是德國和美國製造的,並由美國人擔任建設總工程師。在飛機和發動機的生產方面,美國供應蘇聯飛機或飛機附件,並給予技術援助。

蘇聯除了在重工業方面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外,同時在輕工業、農業和交通運輸業方面大量引進西方先進的技術和設備。例如,蘇聯的棉織品的生產是在德國的援助下重振旗鼓的,並由美國大通銀行提供資金輸入美國原棉。後來,蘇聯產棉集中地區土爾克斯坦和外高加索的土地灌溉工程,曾得到擔任過巴拿馬運河建設顧問和美國農墾局局長的著名灌溉工程師戴維斯的幫助。戴維斯早在1913年就已經勘測過灌溉中亞細亞的「飢餓草原」卡拉甘荒地的可能性,並建議俄國當局進行更深入的勘測和設計工作。1929年6月,他被邀請到莫斯科並被告知,他的計劃已在進行。他留下來,擔任蘇聯棉花總管理局的總顧問,負責中亞細亞灌溉計劃的整個工程。

2.引進西方的技術人員和專家。

蘇聯在大量引進西方先進技術的同時,亦大量引進西方技術人員和專家。「1936年蘇聯的一個文件報導,1932年在重工業部門工作的各種外國專家約有6800人,另一個蘇聯文件報導,約有1700名美國工程師在重工業部門工作。」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約有400-500名美藉芬蘭人在蘇聯工作。在1932年,有200名德國人在馬格尼托哥爾斯克,有730名美國工程師和專家於不同時期在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工作過。1933年前英國大都會——維克公司有350名建設人員在蘇聯工作。

3.引進資金,解決資金困難。

在經濟危機發生以前,蘇聯被排斥、孤立,很難得到西方國家支持的貸款。在1926年以前,蘇聯只從西方得到數量不大的短期公司貸款,而且利率高達15%-20%。危機發生以後,1929年英國開始實行對蘇出口的信用保證制度。1930年,義大利提供國家擔保對蘇2億里拉的貸款,1937年又增加至3.5億里拉。德國、瑞典、丹麥、挪威大都提供了這類信貸。1935年,蘇聯從德國獲得它歷史上得到的第一筆財政貸款,期限5年,利率僅6%。1936年英國給予蘇聯的一筆貸款利率又下調為5.5%。1939年8月,納粹德國與蘇聯又簽訂了一項貿易協定,貸款給蘇聯以進口德國的設備。莫洛托夫說:「這種協議對我們有利,因為它的信貸條件(7年期限)使我們能夠訂購到我們迫切需要的、額外的大量設備。」〔1〕(p.3)這些信貸的獲得解決了蘇聯進口設備的資金問題,為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的發展提供了資金保障。

『柒』 蘇聯工業化的成就是什麼

:(1)形成了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基本上實現了以重工業為中心的國家工業化,增強了綜合國力;(2)到1937年,蘇聯工業總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全國基本上完成農業集體化,(3),一度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經濟高速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4)維護了蘇維埃政權的統治.
斯大林在列寧逝世後組織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聯共(布)十四大(1925年)上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的重心是實施重工業建設,把重工業建設放在首位.此後,即1927年召開的聯共(布)十五大上提出農業集體化方針,實施集體農庄.到1937年蘇聯的工業總產值已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緊次於美國.
蘇聯的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第一、國民經濟恢復基本完成後,蘇聯仍然是一個只能輸出農產品、輸入機器裝備的落後農業國.為了用現代技術改造落後的工業農業,為了增強國防力量以維護民族獨立,為了給社會主義建立強大的物質技術基礎.1925年12月召開的聯共(布)「十四大」通過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方針,決定把蘇聯從農業國變為工業國.這次大會,標志著有計劃、大規模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時期的開始.社會主義工業化是在十分艱難困苦的歷史條件下進行的.國際上蘇聯受到帝國主義的包圍和威脅,國內原有的經濟文化和技術基礎十分落後,資金又十分短缺,而且社會主義工業化在人類歷史上是史無前例的事業,沒有成功的經驗可供借鑒.蘇聯黨和人民在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道路上勇於探索,開拓前進.從1928年至1985年,除1941年蘇聯衛國戰爭爆發,第三個五年計劃被迫中斷外,完整地執行了10個五年計劃,取得了巨大成就.1932年,「一五」計劃完成時,蘇聯的工業產值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已達到70%,已從農業國變成了工業國,建立了獨立的國民經濟體系.同時,工業的社會主義成分佔了99%以上.據蘇聯官方統計,「二五」計劃的完成,蘇聯的工業總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1937年,機床已基本自給,進口的機器只佔需要量的0.9%,拖拉機等產品已開始出口.第二、1927年末,蘇聯的工業生產達到並超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最高水平.然而,以落後的個體小農經濟為基礎的農業,不能適應工業的迅速發展.1927年12月,聯共(布)「十五大」通過了逐步開展農業集體化的方針.1929年,在蘇聯全國范圍內,開展了大規模的農業集體化運動.1930年1月,聯共(布)中央的決議指出:農業集體化的基本形式是享有土地使用權和主要生產資料公有的集體農庄.決議要求在運動中堅持農民自願參加的原則.1933年1月,聯共(布)中央宣布:「把分散的個體小農經濟納入社會主義大農業的軌道的歷史任務已經完成」.農業集體化的實現,為蘇聯農業機械化、現代化開辟了廣闊道路,為蘇聯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創造了條件.

『捌』 前蘇聯著名航空發動機設計與製造商具體有哪些

前蘇聯航空發動機設計局:克里莫夫設計局(RD-33渦扇發動機)、伊索托夫設計局(TV3-117渦軸發動機)、索洛維也夫設計局(D-30渦扇發動機)、科列索夫設計局(RD-36渦噴發動機)、庫茲涅佐夫設計局(NK-321渦扇發動機)、留里卡設計局(AL-31F渦扇發動機)、圖曼斯基設計局(P-29渦噴發動機)、伊夫琴科設計局(AL-25渦扇發動機)。
隨著前蘇聯的解體,前蘇聯的航空發動機行業已經進入非常困難的階段。

『玖』 俄羅斯工業有哪些特點

俄羅斯工業主要是大型重工業,森林工業,軍事工業,油氣開發為主,分布於東歐平原,烏拉爾山以西以及遠東地區。其工業建立在豐富礦產資源的基礎上,因此,工業主要分布在內陸的礦產產區,優先發展重工業才能為前蘇聯創建一個獨立的國民經濟體系,並為工業、農業的全面技術改造提供必要的物質技術基礎,才能迅速發展國防工業,加強國防實力,才能建立一個雄厚的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工業區分布:
1、聖彼得堡工業區。聖彼得堡是俄羅斯最大工業區。又稱中央工業區。主要是加工製造業。
2、莫斯科工業區。主要為加工製造業。
3、新西伯利亞工業區。主要是石油、煤炭生產加工區。
4、烏拉爾。主要為黑色金屬、有色金屬生產加工區。是俄羅斯最的冶金工業區。
5、頓巴斯。主要為煤炭生產區。
6、庫茲巴斯。主要為煤炭、石油生產加工區。
7、卡拉干達。主要為各種有色金屬生產加工區。
8、埃基巴斯圖茲。主要為資源生產加工區和石油、煤炭生產加工區。
9、庫爾茨克。主要為加工工業區。
10、埃斯克--啊欽斯克。能源、資源、加工綜合工業區。
俄羅斯80%的礦產資源、能源在亞洲部分。製造業集中在歐洲部分。
俄羅斯遠東地區的重要工業點有:1、伊爾庫茨克。2、伯力。3、海參崴。

『拾』 前蘇聯的工業門類

蘇聯是世界上主要能源生產國之一。1983年能源產量和消費量分別佔世界的23%和19%。能源工業是蘇聯重點發展的基礎工業部門,1971~1984年佔全國工業總投資的31.3%。能源生產由50年代以煤炭為主逐步過渡到60年代煤炭與石油並重、70年代以石油和天然氣為主。1983年一次能源生產結構為:石油佔43.4%,天然氣佔30.8%,煤炭佔24.2%,其他佔1.6%。 煤炭工業是傳統的能源部門。1984年全國煤炭產量7.12億噸,其中硬煤佔78%。煤炭開采主要集中在七大基地:頓巴斯、庫茲巴斯、埃基巴斯圖茲、卡拉干達、坎斯克-阿欽斯克、伯朝拉和莫斯科附近煤田(1983年合計佔全國煤炭產量的77.5%),其中頓巴斯和庫茲巴斯均為世界大型煤田,產量分別佔全國的27.7%和20.5%。 石油、天然氣占蘇聯一次能源產量的74.2%和消費量的64.5%(1983)。含油氣盆地主要分布在西西伯利亞、俄羅斯、前高加索、圖蘭和東西伯利亞5個地區。1984年全國原油產量6.13億噸,天然氣產量5874億立方米,分別居世界第一、二位。其中西西伯利亞是蘇聯最大的油氣儲集區和產區,含油、氣面積達 170萬平方公里,原油探明儲量48億噸(1980),天然氣17.1萬億立方米(1976),分別佔全國原油及天然氣探明儲量的46%和68%;自60年代中期大規模開發以來,油、氣產量增長迅速,1984年原油產量佔全國的61.7%,天然氣佔55.2%。伏爾加-烏拉爾油區(第二巴庫)在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一直是蘇聯最大石油產區,由於長期開采,資源逐漸枯竭,1984年原油產量下降為佔全國的24.3%。其他主要油氣產區尚有裏海東岸的曼格什拉克半島和西岸的巴庫及其周圍海域、科米自治共和國、北高加索和土庫曼。 50年代以來,通過興建大電廠、安裝大機組,大力開發東部地區的水力資源和加速電力網建設等措施,電力工業有了較大的發展。1984年,全國電廠總裝機容量達30369萬千瓦,發電量14921億度,均居世界第二位。在總發電量中,火電佔79.5%,水電佔14.1%,核電佔6.4%(1981)。其中西部地區發電量約佔71.5%(1983),較集中於烏克蘭、以莫斯科為中心的中部區、烏拉爾、伏爾加河流域、列寧格勒周圍及波羅的海沿岸區,以火電為主,百萬千瓦以上的大型電廠所佔比重較大。東部地區煤炭、石油、天然氣及水力等能源資源豐富,且分布集中,開發的經濟效益也較高。50年代以來,東部地區電力工業發展速度較西部地區為快,在全國總發電量中所佔比重由1940年的9%上升到1983年的28.5%,水電發展尤快,佔全國水電總裝機容量的2/3(1980),擁有7座100萬千瓦以上的大型水電廠,其中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和布拉茨克水電站裝機容量分別為609.6和450萬千瓦。東西部地區間通過70年代末建成的全蘇統一電網連接起來。 冶金工業為蘇聯主要的基礎工業部門之一。門類齊全,包括鋼鐵及有色金屬工業兩大部門。後者又可分為輕、重、稀、貴四大類,生產約70種金屬。冶金工業原材料及燃料資源豐富,絕大多數立足於國內。許多金屬產量在世界上佔有重要地位,多數產品自給有餘。 蘇聯是世界上最大的鋼鐵生產國。1984年產鋼總量15423.8萬噸,約佔世界鋼產量的1/5。鋼鐵工業所需的鐵、錳、鉻礦石及煉焦煤等資源儲量大,分布較集中,開采條件亦較好。1984年,68%的鐵礦石來自南烏克蘭的克里沃羅格、中部區的庫爾斯克以及哈薩克西北部的庫斯塔奈,3/4以上的煉焦煤產自頓巴斯和庫茲巴斯。鐵礦石品位不高(平均38%),富礦僅占探明儲量的1/6。同時,除南烏克蘭外,大部地區煤、鐵資源在地域上結合不好,西部鐵礦多,但缺乏焦煤,東部焦煤多而鐵礦不足,介於其間的烏拉爾則煤、鐵皆缺,導致鋼鐵工業原料、燃料的長途運輸。鋼鐵工業分布較集中,擁有烏克蘭、烏拉爾、西西伯利亞、中央區及哈薩克五大鋼鐵工業基地,其中烏克蘭和烏拉爾是歷史較久、點多、規模較大的老基地,鋼產量分別佔全國的36.3%和28.4%(1980)。其他 3個新基地尚處於形成階段。主要鋼鐵工業中心有:烏拉爾的馬格尼托哥爾斯克、下塔吉爾、車里雅賓斯克,烏克蘭的日丹諾夫、克里沃羅格、扎波羅熱、第聶伯羅捷爾任斯克、西西伯利亞的新庫茲涅茨克,西北區的切列波韋茨、中央區的利佩茨克和哈薩克的卡拉干達等。 鋁礦資源不足,高品位鋁土礦更缺,自給率不到一半,每年需進口大量優質鋁土礦及氧化鋁。煉鋁工業是隨著東部地區水力資源的大規模開發而迅速發展起來的。1982年產原鋁192萬噸,僅次於美國。 主要分布在大型水電站集中的東西伯利亞。大型煉鋁中心有東西伯利亞的布拉茨克、克拉斯諾亞爾斯克、舍列霍夫和西西伯利亞的新庫茲涅茨克,以及烏拉爾地區卡緬斯克和克拉斯諾圖林斯克。 銅礦主要分布在東西伯利亞、哈薩克、烏拉爾、烏茲別克、亞美尼亞及科拉半島等地,其中東西伯利亞的烏多坎山銅礦佔全國探明儲量的1/5。1982年全國精銅產量152萬噸。居世界第二位。 銅礦的開采與冶煉緊密結合,主要中心有中哈薩克的傑茲卡茲甘,巴爾喀什湖北岸的巴爾喀什,烏拉爾山東坡的上佩什馬、列夫達、克什特姆,烏茲別克東北部的阿爾馬雷克,東西伯利亞北部的諾里爾斯克等。 鉛、鋅資源以多金屬共生礦為主。主要分布在東哈薩克的阿爾泰山區和南哈薩克,其次為烏茲別克東部、烏拉爾、大高加索山北坡和遠東區南部。1983年產精鉛65萬噸,粗鋅87.5萬噸,主要冶煉中心有哈薩克的烏斯季-卡緬諾戈爾斯克(鉛、鋅)、奇姆肯特(鉛)、列寧諾戈爾斯克(鉛、鋅),烏拉爾的車里雅賓斯克(鋅),中亞的阿爾馬雷克(鋅),北高加索的奧爾忠尼啟則(鉛、鋅)等。此外,鎳、鎂、鈦、釩、鎢、鉬、稀土以及金、銀、鉑族金屬的產量,均居世界前列。 機械工業在各工業部門中發展速度最快,從業人數最多,產值最大。每年生產3萬多種產品,其中以重型機械、動力機械、拖拉機與農機、運輸機械製造等部門較重要。機械工業集中在西部地區,其產值佔全國機械工業產值的4/5以上。重型機械製造由於產品的金屬單耗較大,又不便運輸,主要分布在金屬產地附近,如烏克蘭、烏拉爾、西西伯利亞、中央區的大型鋼鐵工業基地及周圍地區。烏拉爾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和克拉馬托爾斯克是全國最大的綜合性重型機械製造中心。動力機械製造由於對勞動力、技術及協作條作要求較高,分布較集中。列寧格勒為全蘇最大的動力機械製造中心,70年代末期,渦輪機產量佔全國的60%,渦輪發電機產量佔一半以上。其他主要中心尚有哈爾科夫、斯維爾德洛夫斯克、新西伯利亞及高爾基等。 拖拉機與農機製造業大多接近各主要農業區。主要中心有明斯克、哈爾科夫、伏爾加格勒、車里雅賓斯克、巴甫洛達爾等(拖拉機製造)和羅斯托夫、塔甘羅格、圖拉等大型農機製造。 運輸機械製造業包括汽車、機車車輛及艦船製造等部門。由於歷史、技術等原因,分布也較集中。莫斯科與高爾基是30年代發展起來的老汽車工業中心,而伏爾加河流域的陶里亞蒂和卡馬河畔的切爾內則是70年代初、中期依靠外資興起的新中心。艦船製造業主要分布在波羅的海、黑海及北冰洋沿岸的列寧格勒、尼古拉耶夫和北德文斯克。機車車輛製造業主要分布在烏克蘭、烏拉爾等鋼鐵工業基地及其外圍,如烏克蘭的伏羅希洛夫格勒、哈爾科夫(內燃機車),北高加索的新切爾卡斯克(電力機車)。70年代末,烏克蘭和烏拉爾共佔全國鐵路貨運車輛產量的85%。 蘇聯自20世紀50年代末提出加速發展化學工業和實行國民經濟全面化學化的方針以來,化學工業有了較大的發展,年平均增長速度僅次於機械工業。1984年化肥產量為3080.8萬噸(按有效成分計算),居世界首位;硫酸、純鹼、合成橡膠產量僅次於美國。但有機合成工業起步較晚,主要產品產量及生產水平均落後於美國、日本及西歐工業發達國家。在布局上,老化工基地大多接近化工礦物原料產地或與煤炭、冶金基地相結合。前者如同鉀鹽開采相結合的鉀肥工業(烏拉爾、白俄羅斯)和與礦鹽開采相結合的純鹼、氯鹼工業(伏爾加河流域、頓巴斯、烏拉爾);後者則同焦化工業以及回收有色冶金工業的副產品密切結合,形成了綜合性的煤炭-冶金-化工基地。6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石油、天然氣工業的發展,化工原料已由過去的煤炭、化工礦物、糧食、木材等為主逐步過渡到以石油、天然氣為主,形成了新興的有機合成工業和大批新化工基地,而且大多與大型石油加工企業相結合,組成石油化工中心(如烏法、古比雪夫、高爾基、鄂木斯克、安加爾斯克等),或布局在接近大型石油加工中心和干線輸油、輸氣管附近(如下卡姆斯克、陶里亞蒂、喀山、薩拉瓦特、斯捷爾利塔馬克等)。 紡織工業為蘇聯最主要的輕工業部門,產值占輕工業的60%以上,1984年蘇聯棉、毛、麻織物產量居世界首位,絲織品產量次於美國和日本。紡織工業主要分布在遠離中亞產棉區的西部消費區。中央區為全國最大的紡織工業基地,生產的棉、毛、絲、麻織品分別佔全蘇產量的70%、50%、45%和65%。其次為伏爾加河流域、西南區、西北區和中亞。主要紡織工業中心有:莫斯科(棉、毛、絲、麻紡織)、伊萬諾沃(棉、絲、麻紡織)、加里寧(棉、絲紡織)、弗拉基米爾(棉、麻紡織)、科斯特羅馬(麻紡織)等。

閱讀全文

與前蘇聯的工業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重慶哪個地方的工業區比較多 瀏覽:954
傑德如何給汽車斷電 瀏覽:202
汽車剃須刀式換擋什麼樣子 瀏覽:343
上海萬幫之星汽車銷售服務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516
帝豪gl像奧迪什麼車 瀏覽:406
汽車上放錢可以存放多久 瀏覽:508
汽車達到報廢標准用什麼字母代替 瀏覽:912
寶馬525前大燈多少錢 瀏覽:922
奧迪怎麼樣開不缺機油 瀏覽:3
氧化鈣是什麼工業的廢渣 瀏覽:504
奧迪a3行車電腦顯示屏是什麼 瀏覽:917
奧迪RS藍色叫什麼 瀏覽:396
購買了賓士怎麼發朋友圈 瀏覽:879
工業挑大樑經濟有哪些 瀏覽:155
奧迪a6與軒逸舒適度哪個好 瀏覽:257
寶馬3系加裝哈曼卡頓等多久 瀏覽:132
汽車漆面有油漆怎麼辦 瀏覽:378
為什麼特供汽車好 瀏覽:73
汽車反光遮陽板怎麼用 瀏覽:170
長城車和奧迪車哪個好 瀏覽: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