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基本實現工業化是哪一年
中國基本實現了社會主義工業化是1958-1978的20年間,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前,中國是一個生產力水平低下、經濟落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
建國後,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一直在為實現中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而奮斗。建國頭三年,就迅速恢復了遭受嚴重破壞的國民經濟。
從1953年開始,執行以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逐步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為內容的過渡時期總路線,開展了大規模的、有計劃的經濟建設。
1956年,基本上完成了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
1957年,超額完成了第一個五年國民經濟建設計劃。按可比價格計算,如以1952年為100,1957年工農業總產值增加到167.8,農業總產值增加到124.8,工業總產值增加到228.6,其中輕工業總產值增加到183.3,重工業總產值增加到310.7。
在這個期間,不僅經濟發展比較快,而且各重要經濟部門之間的比例也比較協調,經濟效益較好,市場繁榮,人民生活普遍得到顯著改善。
這表明,中國已經建立了工業化的初步基礎,在由落後的農業國轉變為先進工業國的道路上跨出了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
2. 中國進行工業化時間有多少 知乎
這里按照新中國來計算,以免產生誤解。 新中國的工業化起步是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 基本任務:(一)集中主要力量進行以蘇聯幫助我國設計的156個建設項目為中心、由694個大中型建設項目組成的工業建設;(二)建立我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發展部分集體所有制的農業生產合作社,以建立對農業和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基礎,基本上把資本主義工商業分別納入各種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的軌道,以建立對私營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基礎。 意義: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後的面貌,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
3. 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是在什麼時候實現的
社會主義工業化是一個過程。是在社會主義性質的我國,使機器大工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取得優勢地位,使社會主義國家由落後的農業國轉變為先進的工業國的過程。目前我國還沒有實現完全的工業化,我國的工業化總體上處於中期階段,但已出現向後期階段過渡的明顯特徵,據專家預測,2020年左右基本實現工業化。
在時間節點上,從1953年開始,執行以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逐步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為內容的過渡時期總路線,開展了大規模的、有計劃的經濟建設。1956年,基本上完成了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性質上轉變為社會主義的工業。
1957年,中國已經建立了工業化的初步基礎,在由落後的農業國轉變為先進工業國的道路上跨出了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隨後我國在前進中經歷了一系列的曲折,但1958~1978的20年間,經過全國人民的艱苦奮斗,仍然建成了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社會主義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發展了鋼鐵、機械、化工、煤炭、電力、石油、輕紡等傳統工業,建立了汽車、飛機、電子、原子能、宇航、石油化工、合成材料、自動化儀表儀器等新興工業。
當前,我國工業化達到了較高水平,呈現出了新特徵.我國已經進入 工業化中期接近後期階段,國內生產總值(GDP)總量居世界第二、人均GDP快速向世界平均水平邁進,工業經濟迅速發展、比重提高,已形成龐大與完整的工業體系, 生產性服務業快速發展,部分重大工業技術突破並居世界領先水平,成為世界工廠、製造業基地以及第一製造業出口大國。
4. 社會主義工業化完成了嗎
中國基本實現了社會主義工業化是1958—1978的20年間。(預計在2020年基本實現工業化)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前,中國是一個生產力水平低下、經濟落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
建國後,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一直在為實現中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而奮斗。建國頭三年,就迅速恢復了遭受嚴重破壞的國民經濟。
從1953年開始,執行以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逐步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為內容的過渡時期總路線,開展了大規模的、有計劃的經濟建設。
相關如下:
社會主義工業化:是指變落後的農業國家為先進的社會主義工業國家。
社會主義工業化是在無產階級政黨領導下取得革命勝利的國家,用機器大工業裝備國民經濟各部門,使國家由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通常以現代工業在國民經濟中占優勢為其實現的標志。
我國在1952年制定的過渡時期總路線中,把「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作為全黨和全國人民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努力奮斗的「總任務」之一,並在隨後的實踐中找到了一條適合中國情況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
5. 社會主義工業化和三大改造時間
1953-1956年是社會主義工業化和三大改造時期。
1956年底,隨著第一個五年建設計劃的實施和社會主義工業化的起步,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也在有步驟地向前推進。
其中,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創造了不由國家付出大批贖金,而是在相當一段時期讓資本家繼續從企業分的一部分紅利和股息的「贖買 」辦法,不僅有利於資本家接受改造,而且能繼續發揮私營工商業在擴大生產、搞活流通、維持就業、增加稅收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都已確立。至此,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建立起來了。
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意義
社會主義工業化,是各國無產階級尤其是原來經濟落後的國家的無產階級取得政權以後所面臨的共同任務。只有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才能用它提供的先進生產資料來裝備、改造工業、農業、運輸業和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盡快提高勞動生產率,滿足社會主義建設和人民生活日益增長的需要。
只有在人民現時生活已經有所改善的條件下,盡力增產節約,去建設我國的工業特別是重工業,才能大規模地發展農業,才能從根本上改善工人、農民和全體人民的生活,這是長遠的利益所在;只有把我們眼前生活中的局部的利益,服從於國家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長遠的利益,這才是全體人民最高的根本的利益。6. 中國建立工業基礎,用了多少年
摘要 70年代,經過兩個十年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已基本上形成了中國自主的工業體系了
7. 中國工業化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我國的工業化建設開始於第一個五年計劃。
1953年,這個東方大國在內戰的洗禮之後,已經儼然是紅色陣營中的代表。在新政府的規劃下,它對經濟的暗中發力已經准備了三年。
在蘇聯的幫助下,中蘇簽訂了156項工業建設工程,從國防,機械,電子和能源工業彌補了中國工業的空白,打響了中國工業的奠基之役。
1955年7月,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一五」計劃:集中主要力量,進行以蘇聯幫助我國設計的156個大型建設項目為中心的工業建設,建立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基礎。
(7)我國實現工業化用了多少年擴展閱讀:
早在1949年6月,劉少奇率領中共代表團訪蘇時,就提到了邀請蘇聯技術專家來華的相關事宜,並帶回了200餘名蘇聯專家。
然而對於全面鋪開的新中國經濟建設,編制「一五計劃」這樣的鴻篇巨制,這些專家顯然不夠。1952年8月,周恩來總理專程赴莫斯科與斯大林商談,要求增派專家800名。
此外,中方還希望蘇聯提供各種工業標准和技術資料,用於「一五計劃」的制訂和實施。於是,1950~1953年間,蘇聯專家帶來了大量科學文獻和技術資料,總重量達600噸。
在蘇聯幫助下,中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使中國大地上形成了獨立自主的工業體系雛形。中國的五年計劃雖然是國家意志的體現,但它在中國崛起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8. 中國何時成為了工業國,教科書上有沒有說中國已經是工業國
中國從1995年到2015年,20年,從農業國家過渡到工業國家
9. 中國實現工業化的時間
高速增長的中國離實現工業化還有多遠?我們現在處於工業化什麼階段?這是全國人民長期以來一直十分關注的重大問題。
日前中國社科院發布的《工業化藍皮書》稱,到2021年,中國的工業化水平綜合指數將達到100,中國將實現工業化。中國的工業化水平綜合指數在2005年達到50,這意味中國工業化進程進入中期的後半階段。
從對四大經濟板塊工業化水平的綜合評價看,到2005年,東部的工業化水平綜合指數已經達到了78,進入工業化後期的前半階段,東北地區工業化水平綜合指數為45,進入工業化中期前半階段,而中部和西部的工業化水平指數為30和25,還處於工業化初期的後半階段。由此可見,東、東北、中部、西部工業化水平呈現遞減,區域發展不平衡性明顯。
從七大經濟區工業水平來看,長三角、珠三角工業化水平綜合指數分別為85和80,同處於工業化後期的後半階段,不但遠高於全國整體水平,而且也高於東部水平。環渤海的工業化水平綜合指數為70,處於工業化後期的前半階段。
我國已進入工業化中期的後半階段,表明中國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工業經濟大國,但從產業內結構看,還不是一個工業經濟強國,要實現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的轉變,需從多方面戰略選擇上來保證。
新聞鏈接
工業化水平綜合指數主要通過選擇人均GDP,第一、二、三產業產值比,製造業產值占總商品比重,人口城市化率,第一、二、三產業就業比等五個指標來衡量地區工業化進程,並將整個工業化進程劃分為工業化初期、中期和後期三個階段。(陸培法) 人民日報
10. 中國的工業化是從1949年算起也只用了72年對嗎
不對。應該7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