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新的四化的內容是什麼
新的四化的內容是: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
提出新四化的依據:
「新四化」的提出有足夠的依據:首先,中國仍然有剩餘的農業人口,需要靠工業化來進一步消化;第二,中國的傳統工業要依靠信息化來提高效率,才能與國際同行處於同樣的競爭平台上;第三,城市必須容納日益增加的參與工業化的農村人口,讓農民工變成市民;第四,農業產出必須從「強調數量、解決溫飽」轉向「強調質量、滿足品味」,適應消費者從小康走向富裕的需要。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新四化
B. 人類經過了4次工業革命,其標志是()()()()的出現,前3次都與什麼有關
第一次工業革命,以蒸汽機的改良為標志.
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標志 .
第三次技術革命,以電子計算機的發明為標志.
前三次都與工業有關。
有人認為工業革命在1750年左右已經開始,但直到1830年,它還沒有真正蓬勃地展開。大多數觀點認為,工業革命發源於英格蘭中部地區。1765年,英國工人哈格里夫斯發明的珍妮紡紗機的出現,標志著工業革命首次在英國出現。18世紀中葉,英國人瓦特改良蒸汽機之後,由一系列技術革命引起了從手工勞動向動力機器生產轉變的重大飛躍。隨後工業革命傳播到英格蘭再到整個歐洲大陸,19世紀傳播到北美地區。後來,工業革命傳播到世界各國。
第一次工業革命
18世紀60年代--19世紀中期(人類開始進入蒸汽時代)
工業革命不能僅僅歸因於一小群發明者的天才。天才無疑起了一定的作用,然而,更重要的是18世紀後期起作用的種種有利力量的結合。除了在強有力的需要的刺激下,發明者很少作出發明。作為種種新發明的基礎的許多原理在工業革命前數世紀已為人們所知道,但是,由於缺乏刺激,它們未被應用於工業。例如,蒸汽動力的情況就是如此。蒸汽動力在希臘化時代的古埃及已為人們所知道,甚至得到應用,但是,僅僅用於開關廟宇大門。不過,在英國,為了從礦井裡抽水和轉動新機械的機輪,急需有一種新的動力之源。結果引起了一系列發明和改進,直到最後研製出適宜大量生產的蒸汽機。
第二次工業革命
19世紀下半葉--20世紀初(人類開始進入電氣時代,並在信息革命、資訊革命中達到頂峰)
18世紀後期開始的工業革命已穩步地、不懈地繼續到現在。因此,將其發展過程劃分為不同的時期,實質上是武斷的。然而,若把1870年看作一個過渡日期,還是可以作一劃分。正是在1870年前後,出現了兩個重要的發展——科學開始大大地影響工業,大量生產的技術得到了改善和應用。噸和16251213噸。
第三次工業革命
時間不定,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人類進入科技時代,生物克隆技術的出現,航天科技的出現,歐美有稱為21世紀系統與合成生物學將引發第三次工業革命,也即生物科技與產業革命)。
第四次工業革命即將來臨
18世紀中葉以來,人類歷史上先後發生了三次工業革命,發源於西方國家及衍生國家,並由他們所創新所主導。第一次工業革命所開創的「蒸汽時代」(1760-1840年),標志著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的過渡,是人類發展史上的一個偉大奇跡;第二次工業革命進入了「電氣時代」(1840-1950年),使得電力、鋼鐵、鐵路、化工、汽車等重工業興起,石油成為新能源,並促使交通的迅速發展,世界各國的交流更為頻繁,並逐漸形成一個全球化的國際政治、經濟體系;兩次世界大戰之後開始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更是開創了「信息時代」(1950-),全球信息和資源交流變得更為迅速,大多數國家和地區都被捲入到全球化進程之中,世界政治經濟格局進一步確立,人類文明的發達程度也達到空前的高度。第三次信息革命方興未艾,還在全球擴散和傳播。前三次工業革命使得人類發展進入了空前繁榮的時代,與此同時,也造成了巨大的能源、資源消耗,付出了巨大的環境代價、生態成本,急劇地擴大了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進入21世紀,人類面臨空前的全球能源與資源危機、全球生態與環境危機、全球氣候變化危機的多重挑戰,由此引發了第四次工業革命——綠色工業革命,一系列生產函數發生從自然要素投入為特徵,到以綠色要素投入為特徵的躍遷,並普及至整個社會。21世紀發動和創新第四次綠色工業革命,中國第一次與發達國家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C. 什麼是第四次工業革命應該如何應對
所謂第四次工業革命,大致可以劃分第一次是蒸汽技術革命,第二次是電力技術革命,第三次是信息技術革命,第四次工業革命,用現在的詞叫做「物理信息融合」,其實就是「物聯網+」,主要是以互聯網產業化,工業智能化,工業一體化為代表,以人工智慧,清潔能源,無人控制技術,量子信息技術,虛擬現實以及生物技術為主的全新技術革命。
第四次工業革命,將是一個高度開放與共享的時代,將是一個世界各國在創新領域百花齊放、爭奇斗艷的時代,如果把第四次工業革比喻為快速行駛的火車,命希望中國能駕馭得了這列火車的火車頭。
D. 一二三四次工業革命的標志是什麼
第一次:18世紀60年代——19世紀中期(人類開始進入蒸汽時代)。
第二次:19世紀下半葉——20世紀初(人類開始進入電氣時代,並在信息革命、資訊革命中達到頂峰)。
第三次:20世紀後半期,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人類進入科技時代,生物克隆技術的出現,航天科技的出現,歐美有稱為21世紀系統與合成生物學將引發第三次工業革命,也即生物科技與產業革命)。
第四次:2013年的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正式推出, 其核心目的是為了提高德國工業的競爭力, 在新一輪工業革命中佔領先機。
工業革命(The Instrial Revolution)開始於十八世紀六十年代,通常認為它發源於英格蘭中部地區,是指資本主義工業化的早期歷程,即資本主義生產完成了從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過渡的階段。工業革命是以機器取代人力,以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工場手工生產的一場生產與科技革命。
由於機器的發明及運用成為了這個時代的標志,因此歷史學家稱這個時代為「機器時代」(the Age of Machines)。18世紀末19世紀初,英國人瓦特改良蒸汽機之後,由一系列技術革命引起了從手工勞動向動力機器生產轉變的重大飛躍。隨後向英國乃至整個歐洲大陸傳播,19世紀傳至北美。
一般認為,蒸汽機、煤、鐵和鋼是促成工業革命技術加速發展的四項主要因素。英國是最早開始工業革命也是最早結束工業革命的國家。
E. 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悄然到來
2014年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4月7日至11日舉行。全球65個國家和地區的5000多家廠商參展。中國以近600家參展商規模成為東道主德國以外的最大參展國。在為期五天的展會中,「工業4.0」概念受到關注。輿論認為,作為工業領域的全球領先展會,漢諾威工業博覽會對推動「第四次工業革命」發揮了重要作用。參展商和觀眾對本屆展會都給予高度評價。
德國聯邦科研部專家伯伊爾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為加強德國作為技術經濟強國的核心競爭力,早在2006年,聯邦政府就通過了《高技術戰略2020》,該戰略文件重點是《未來項目—「工業4.0」》。聯邦政府從2010年到2013年為高技術戰略共投入270億歐元,對未來項目的專項投資達83億歐元。為了進一步落實「工業4.0」計劃,最近德國三大工業協會—德國信息技術、通訊、新媒體協會,德國機械設備製造業聯合會以及德國電氣和電子工業聯合會(以下簡稱「三大協會」)決定,三大協會共同建立一個名為「第四次工業革命平台」的辦事處,該平台已正式啟動,旨在推動實施聯邦政府制定的高科技戰略未
漢諾威工博會負責人柯克勒認為,「工業4.0」在本屆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已成為核心題目,在未來10年至15年,製造業的綜合整合將對全球產業產生巨大影響。第四次工業革命已經悄然到來。
18世紀中葉以來,人類歷史上先後發生了三次工業革命,發源於西方國家及衍生國家,並由他們所創新所主導。第一次工業革命所開創的「蒸汽時代」(1760-1840年),標志著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的過渡,是人類發展史上的一個偉大奇跡;第二次工業革命進入了「電氣時代」(1840-1950年),使得電力、鋼鐵、鐵路、化工、汽車等重工業興起,石油成為新能源,並促使交通的迅速發展,世界各國的交流更為頻繁,並逐漸形成一個全球化的國際政治、經濟體系;兩次世界大戰之後開始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更是開創了「信息時代」(1950-),全球信息和資源交流變得更為迅速,大多數國家和地區都被捲入到全球化進程之中,世界政治經濟格局進一步確立,人類文明的發達程度也達到空前的高度。第三次信息革命方興未艾,還在全球擴散和傳播。
前三次工業革命使得人類發展進入了空前繁榮的時代,與此同時,也造成了巨大的能源、資源消耗,付出了巨大的環境代價、生態成本,急劇地擴大了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進入21世紀,人類面臨空前的全球能源與資源危機、全球生態與環境危機、全球氣候變化危機的多重挑戰,由此引發了第四次工業革命——綠色工業革命,一系列生產函數發生從自然要素投入為特徵,到以綠色要素投入為特徵的躍遷,並普及至整個社會。
21世紀發動和創新第四次綠色工業革命,中國第一次與發達國家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在過去200多年世界工業化、現代化的歷史上,我們曾先後失去過三次工業革命的機會。在前兩次工業革命過程中,中國都是邊緣化者、落伍者,急劇地衰落,由於錯失工業革命機會,中國GDP佔世界總量比重,由1820年的1/3下降至1950年不足1/20。之後中國在極低發展水平起點下,發動國家工業化,同時進行了第一次、第二次工業革命。即使是在上世紀80年代以來的信息革命中,我們也僅僅是僥幸上了末班車,還是個「後來者」,因為對外開放才成為「追趕者」。但是中國實現了成功追趕,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ICT(信息通信技術)生產國、消費國和出口國,正在成為領先者。進入21世紀,中國第一次與美國、歐盟、日本等發達國家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在加速信息工業革命的同時,正式發動和創新第四次綠色工業革命。
這是一場全新的綠色工業革命,它的實質和特徵,就是大幅度地提高資源生產率,經濟增長與不可再生資源要素全面脫鉤,與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脫鉤。以歷史視角觀察,用工業化的角度觀察,使我們清晰地認識到,世界第四次工業革命,即綠色革命已經來臨。中國能趕上這一革命的黎明期、發動期,是不易的、也是萬幸的。
F. 中國工業化演變過程
中國工業化發展路徑的演變歷程_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績效與路徑研究
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根植於我國的工業國情和科技國情,與發達國家或新興國家相比,有著巨大的差異。這就構成了研究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路徑的獨特起點。也只有弄清楚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基礎起點,才可能設計出符合我國實際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律的具體路徑。
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是我國工業化演進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地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延續了工業化發展的路徑,是在已有工業化成果基礎之上的再發展。因此,探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路徑有必要深入考察我國工業化發展的歷程。從發展路徑特徵上來看,我國工業化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起步階段、重啟階段、飛躍階段和轉型階段。這四個階段各有其自身的發展特徵,都在不同階段為我國工業化做出了獨特的貢獻。
1)建國初期的工業化起步階段
建國以後,我國走上了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但與此同時,與同期世界主要國家相比,我國工業基礎十分薄弱。1949年的國民經濟總產值中,工業產值只佔10%;在製造業產值中,使用機器的工業產值只佔27%。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後,在全面模仿蘇聯模式的背景下我國開始系統地建設社會主義工業。雖然我國工業基礎十分薄弱,並且1978年之前內外環境也不夠穩定,但是全國各族人民仍然排除萬難,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初步建立了現代化的工業體系,為日後進一步的工業化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這一階段我國工業發展的路徑特徵為進口替代戰略和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其中進口替代戰略是發展中國家普遍選擇的工業發展模式,旨在通過限制工業品的進口來保護本國幼稚工業的發展,以保障產業鏈的完全發育。但我國進口替代戰略除了經濟發展方面的考慮之外,也與當時的國際政治環境有關。一邊倒的外交政策,使得我國全面學習蘇聯,客觀上限制了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蘇聯在我國進口國中的壟斷地位,反而加重了對外經濟的依賴和風險。
也正因為全面學習蘇聯經驗,我國也開始以國有企業為載體,優先發展重工業。建國初期,我國通過計劃經濟體制集中社會資源,雖然快速構建了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但是計劃經濟束縛供給和創新的弊端也很快顯現出來。對於要素配置的全面行政干預造成我國經濟缺乏活力,供給增長遠遠落後於需求發展,短缺成為經濟的常態。另一方面,資本品的稀缺和工業發展訴求的矛盾還造成了對工資、利率和匯率等價格的全面管制,人民生活水平長期得不到顯著改善,社會矛盾不斷累積。而在工業生產方面,國有經濟佔有壓倒性優勢,但是由於生產效率低下,缺乏核心技術,造成我國工業產品在規模擴張的同時,質量難以保證。如我國只能生產粗製鋼鐵,精製鋼仍需要進口。這就造成了一方面我國鋼產品大量積壓,另一方面又需要大量進口的局面。
總結1949—1978年我國工業發展的路徑特徵為:趕超戰略下的重工業優先發展與進口替代。這一路徑選擇造成我國在構建起完整工業體系的同時,卻無法掌握核心的生產技術,國民經濟結構嚴重失衡,資源配置缺乏效率,諸多工業生產問題亟待解決。
2)改革開放之後的工業化重啟階段
改革開放使得我國全面調整了發展戰略。我國的工業生產也得以迅速恢復,並且初步實現了輕重工業的協調發展。尤其是該時期還確定了漸進式改革的發展戰略,從擴大國有企業自主權入手,實行「兩步利改稅」,逐步展開對原有經濟體系的改造,經濟活力也逐漸增強。
一方面,在經濟結構上,我國實行「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八字方針,著力改變過去輕工業與重工業、農業與工業、消費與積累嚴重失衡的狀況。1978—1982年,全國輕工業總產值平均每年增長14%,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則由43.1%上升到50.2%;同時,國民收入分配中的積累率由36.5%下降到28.8%;消費所佔的比重則由63.5%上升到71.2%。
另一方面,實行了一系列的經濟體制改革。在國有企業改革方面,1979年7月,國務院頒布了《關於擴大國營工業企業經營自主權的若干規定》等五個文件。擴大了企業的自主權,使得企業開始成為獨立的利益主體,企業的生產積極性大幅提高。在價格改革方面,1987年9月,國務院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價格管理條例》,明確規定國家現行的3種價格形式,即國家定價、國家指導價和市場調節價,進一步擴大了企業的自主定價權。在投融資體制方面,中央進行了「撥改貸」改革,成立國有資產管理局,國家建設項目投融資體制從撥款改為貸款,國家不再給新建企業投入資本金,企業投融資制度進一步得到規范。此外,為了滿足企業的融資需求,1986年和1987年先後在上海和深圳設立了股票櫃台交易市場,在此基礎之上,兩地又先後於1990年和1991年成立了規范的證券交易所。
在一系列大政方針的正確指引下,20世紀80年代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恢復性的成果,1978—1990年我國GDP的平均同比增速達到了9.28%,工業同比增速達到了10.36%。到1990年,我國棉布、煤炭、水泥的產量居世界第一,鋼鐵、發電量居世界第四,原油產量達到世界第五。
這一時期我國工業發展的路徑特徵為工業結構協調發展與對內改革帶動下的工業化恢復發展。(www.guayunfan.com)
3)出口導向戰略下的我國工業化飛躍階段
進入20世紀90年代,尤其是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之後,我國全面確立了對外開放的發展戰略,以深圳、珠海等率先試點的經濟特區蓬勃發展。在改革試點成績引人矚目的同時,我國也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工業化發展道路,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在此基礎之上,我國工業化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階段。
在工業化發展路徑的選擇上,我國主動借鑒了日韓的成功經驗,即採取出口導向型的發展戰略,充分發揮我國在勞動力和資源成本上的比較優勢,並且通過經濟往來吸收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和先進技術,取得「後發制人」的戰略優勢。
20世紀90年代是我國經濟開始全面騰飛的時期。1991—2000年我國GDP平均同比增速達到10.45%,工業產值平均增速達到了13.96%,以美元計價的對外貿易總額平均增速為15.52%,其中出口總額平均增速為15.37%、進口總額平均增速為16.05%,我國經濟開始廣泛參與全球競爭,企業的活力和競爭力得到了極大提高,初步奠定了世界製造大國的地位。
這一時期我國工業的發展路徑特徵為成本優勢推動下對外貿易和投資擴張,我國發展戰略調整為出口導向型經濟。這一時期雖然也經歷了通貨緊縮、亞洲金融危機等挑戰,但總體來說處於一個快速增長的階段。尤其是包括稅收制度、銀行體系和資本市場的一系列改革,極大補充了我國市場經濟構成要素的不足,企業的自主權進一步擴大,經濟活力全面提高,初步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市場經濟形態。
4)信息技術繁榮背景下的我國工業轉型階段
我國在2001年12月成功加入了WTO,標志著我國的對外開放進入了一個新紀元。加入WTO的意義在於鞏固了我國的對外貿易優勢,並通過相關制度的國際化進一步便利資本的進入和流出,加快了我國工業化的速度。既有的對外貿易和投資擴張帶動經濟發展的戰略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並且表現形式逐漸變化。其中,中小企業逐漸開始樹立品牌意識,對外貿易中的高科技產品比重逐步增大;投資領域中房地產逐漸成為投資的主要標的,並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境外資本也以FDI為形式持續流入,不斷擴大在華投資份額。2002年,黨的十六大提出我國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開始注重提高工業全要素生產率。2009年,國務院提出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2015年進一步提出製造業2025規劃,我國工業化進入轉型階段。
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全球掀起了信息技術的熱潮。而我國在經過了近三十年的發展之後,民營經濟積累了一定的實力,居民消費能力也逐漸增強。此時,我國的信息產業具備了市場和基本的技術基礎,並在世界發展潮流的推動下迅速發展,帶動起相關的物流、商貿、軟體開發等產業的發展,一條以互聯網為技術核心的產業鏈逐步成型。
G. 這是第四次工業革命
工業4.0 並不等同於第四次工業革命。
工業4.0 旨在提升製造業的智能化水平,將物聯網和智能服務引入製造業。三大主題:智能工廠,智能生產,智能物流。其本質依然是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成果。
「第四次工業革命」更多的是為了推動生產力發展的概念炒作,實際上世界依然在經歷以信息技術和生物技術為引導的第三次工業革命。
前兩次工業革命都持續了一百年左右,預計第三次工業革命,將於2050年左右進入尾聲。
第四次工業革命可能是以空間技術的飛躍為依託的世界各國的「星際爭霸」。人類將從深海到深空開展全方位的自有探索。
H. 社會主義工業化主要是包括哪些方面有什麼作用
社會主義工業化是逐步對農業的發展和手工業的發展以及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要能夠開展規模比較大的,經濟建設,能夠對完成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的問題,就對第一個五年計劃做出更大的經濟建設,這一改善的作用是能夠建立工業化的初步基礎,為落後的農業國家的轉變,對先進工業國家的進取跨出更大的台階。
總之,發展社會主義工業化對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和對工業化的實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就要走通常的工業化道路,這是社會主義建設和工業化建設的指導思想和方針,要能夠為社會主義的發展做出貢獻,要能夠為人民的發展作出貢獻,更要為人民的生活幸福作出更大的貢獻,所以工業化的發展對我們國家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道路,也是不可能磨滅的,堅持工業化道路是正確的發展道路。
I. 第四次工業革命主要發明成果是什麼
第四次科技革命,是繼蒸汽技術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電力技術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計算機及信息技術革命(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又一次科技革命。
第四次工業革命,是以人工智慧、石墨烯、基因、虛擬現實、量子信息技術、可控核聚變、清潔能源以及生物技術為技術突破口的工業革命。
第四次工業革命基於網路物理系統的出現。網路物理系統將通信的數字技術與軟體、感測器和納米技術相結合。與此同時,生物、物理和數字技術的融合將改變我們今天所知的世界。[1]
中文名
第四次工業革命
外文名
The fourth revolu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時間
21世紀—22世紀中葉
發起國家或組織
中國、美國、歐盟、日本、英國等
分類
人工智慧、虛擬現實、量子通信、新材料、分子工程、基因工程、核聚變等
快速
導航
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促進從生態赤字轉向生態盈餘
無紙辦公並未實現
各界觀點
第四次工業革命將要到來
2013年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4月7日至11日舉行。全球65個國家和地區的5000多家廠商參展。中國以近600家參展商規模成為東道主德國以外的最大參展國。在為期五天的展會中,「工業4.0」概念受到關注。輿論認為,作為工業領域的全球領先展會,漢諾威工業博覽會推動了「第四次工業革命」。參展商和觀眾們對本屆展會都給予高度的評價。
德國聯邦科研部專家伯伊爾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為加強德國作為技術經濟強國的核心競爭力,早在2006年的,聯邦政府就已經通過了《高技術戰略2020》,該戰略文件重點為《未來項目—「工業4.0」》。聯邦政府從2010年到2013年為高技術戰略大約投入270億歐元,對未來項目的專項投資達83億歐元。為了進一步落實「工業4.0」的計劃,最近德國三大工業協會—德國信息技術、通訊、新媒體協會,德國機械設備製造業聯合會以及德國電氣和電子工業聯合會(以下簡稱「三大協會」)決定,三大協會共同建立一個名為「第四次工業革命平台」的辦事處,該平台已正式啟動,旨在推動實施聯邦政府制定的高科技戰略。
漢諾威工博會負責人柯克勒認為,「工業4.0」在本屆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已成為核心題目,在未來10年至15年,製造業的綜合整合將對全球產業產生巨大影響。第四次工業革命已經悄然到來。
18世紀中葉以來,人類歷史上先後發生了三次工業革命,發源於西方國家及衍生國家,並由他們所創新所主導。第一次工業革命所開創的「蒸汽時代」(1760—1840年),標志著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的過渡,是人類發展史上的一個偉大奇跡;第二次工業革命進入了「電氣時代」(1860-1950年),使得電力、鋼鐵、鐵路、化工、汽車等重工業興起,石油成為新能源,並促使交通的迅速發展,世界各國的交流更為頻繁,並逐漸形成一個全球化的國際政治、經濟體系;兩次世界大戰之後開始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更是開創了「信息時代」(1950—),全球信息和資源交流變得更為迅速,大多數國家和地區都被捲入到全球化進程之中,世界政治經濟格局進一步確立,人類文明的發達程度也達到空前的高度。第三次信息革命方興未艾,還在全球擴散和傳播。
前三次工業革命使得人類發展進入了空前繁榮的時代,與此同時,也造成了巨大的能源、資源消耗,付出了巨大的環境代價、生態成本,急劇地擴大了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進入21世紀,人類面臨空前的全球能源與資源危機、全球生態與環境危機、全球氣候變化危機的多重挑戰,由此引發了第四次工業革命——綠色工業革命,一系列生產函數發生從自然要素投入為特徵,到以綠色要素投入為特徵的躍遷,並普及至整個社會。
21世紀發動和創新第四次綠色工業革命,中國第一次與發達國家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在過去200多年世界工業化、現代化的歷史上,我們曾先後失去過三次工業革命的機會。在前兩次工業革命過程中,中國都是邊緣化者、落伍者,急劇地衰落,由於錯失工業革命機會,中國GDP佔世界總量比重,由1820年的1/3下降至1950年不足1/20,落後就要挨打,這也是近代中國飽受欺凌的重要原因之一。之後中國在極低發展水平起點下,發動國家工業化,同時進行了第一次、第二次工業革命。即使是在上世紀80年代以來的信息革命中,我們也僅僅是僥幸上了末班車,還是個「後來者」,因為對外開放才成為「追趕者」。但是中國實現了成功追趕,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ICT(信息通信技術)生產國、消費國和出口國,正在成為領先者。進入21世紀,中國第一次與美國、法國、德國、英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J. 第四次工業革命,中國工業互聯網模式正在輸出海外
(圖片來自中國政府網)
所以,總理在這次參觀的致辭中提到,海爾並購FPA後,不僅在澳新市場和中國市場發展很好,給雙方都帶來了好處;而且一起攜手合作,向第三方市場北美和歐洲市場進行拓展,也給第三方市場的消費者帶來了利益,實際上是一種多方多贏的國際商務模式。
更為重要的是,在全球保護主義抬頭的趨勢之下,國內製造業企業已經有能力全球布局,在別人的企業都在逐漸收縮的時候,中國工業互聯網模式需要開展一輪全球擴張,以此確定這一輪工業革命中的地位。
作者:深幾度,轉載請保留版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