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綠色發展,包含哪些內容
一是綠色經濟理念。是指基於可持續發展思想產生的新型經濟發展理念,致力於提高人類福利和社會公平。「綠色經濟發展」是「綠色發展」的物質基礎,涵蓋了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經濟要環保。任何經濟行為都必須以保護環境和生態健康為基本前提,它要求任何經濟活動不僅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而且要有利於環境的保護和生態的健康。另一方面,環保要經濟。即從環境保護的活動中獲取經濟效益,將維系生態健康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實現「從綠掘金」。要求把培育生態文化作為重要支撐,協同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和綠色化,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把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作為基本方針,把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作為基本途徑。
二是綠色環境發展理念。是指通過合理利用自然資源,防止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的污染和破壞,保護自然環境和地球生物,改善人類社會環境的生存狀態,保持和發展生態平衡,協調人類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以保證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的共同發展。
⑵ 綠色生態理念是什麼
1、推進綠色富國。富國為強國之基,資源環境為富國之本。綠色發展理念鮮明提出綠色富國的重大命題,彰顯了我們黨對新時期富國之道的科學把握。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是當今時代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發展領域;節能環保產業是方興未艾的朝陽產業,我國在這方面潛力巨大,可以形成很多新的經濟增長點。
2、推進綠色發展、綠色富國。
將促進發展模式從低成本要素投入、高生態環境代價的粗放模式向創新發展和綠色發展雙輪驅動模式轉變,能源資源利用從低效率、高排放向高效、綠色、安全轉型,節能環保產業將實現快速發展,循環經濟將進一步推進,產業集群綠色升級進程將進一步加快。
綠色、智慧技術將加速擴散和應用,從而推動綠色製造業和綠色服務業興起,實現「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綜合來看,綠色發展已成為我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調整優化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動力,成為推動中國走向富強的有力支撐。
3、推進綠色惠民。
治政之要在於安民,安民必先惠民。綠色發展理念以綠色惠民為基本價值取向,彰顯了我們黨對新時期惠民之道的深刻認識。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生態環境一頭連著人民群眾生活質量,一頭連著社會和諧穩定;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障民生,改善生態環境就是改善民生。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們對生態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生態環境質量在幸福指數中的地位不斷凸顯。但是,當前我國生態環境質量還不盡如人意,成為影響人們生活質量的一塊短板。
生態環境惡化已成為突出的民生問題,搞不好還可能演變成社會政治問題,「這裡面有很大的政治」。堅持綠色發展、綠色惠民,為人民提供干凈的水、清新的空氣、安全的食品、優美的環境,關系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關系中華民族發展的長遠利益,是我們黨新時期增進民生福祉的科學抉擇。
4、推進綠色生產。
綠色生產方式是綠色發展理念的基礎支撐、主要載體,直接決定綠色發展的成效和美麗中國的成色,是我們黨執政興國需要解決的重大課題。面對人與自然的突出矛盾和資源環境的瓶頸制約,只有大幅提高經濟綠色化程度,推動形成綠色生產方式,才能走出一條經濟增長與碧水藍天相伴的康莊大道。
⑶ 綠色發展的三大系統是指什麼
綠色發展的三大系統是指,社會、經濟和自然系統。綠色發展不僅僅關涉人與自然的關系,而且通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綠色發展的核心是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
綠色發展的相關介紹
這並不意味著綠色發展僅僅是局限於自然系統的發展,而是要實現經濟,社會,自然三大系統的有機統一,也即要將綠色發展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及黨的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
以綠色發展為主題,以綠色工業革命為主線,以綠色發展理論為基礎,以中國綠色發展實踐為佐證,展現了中國的偉大綠色創新,展望了人類走向綠色文明的光輝前景,設計了中國綠色現代化的目標與藍圖。
⑷ 什麼叫綠色發展,綠色發展的意義
綠色發展和綠色發展的意義分別是:
1、綠色發展:
綠色發展是以效率、和諧、持續為目標的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方式。 當今世界,綠色發展已經成為一個重要趨勢,許多國家把發展綠色產業作為推動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舉措,突出綠色的理念和內涵。
2、綠色發展的意義:
中國共產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強調要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加大生態和環境保護力度,提高生態文明水平,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綠色發展指數年度報告的研究在國內尚屬首次,填補了中國在這方面的研究空白,使中國能夠有根據地參加關於這一問題的國際對話,有助於提高全民的綠色發展自覺,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綠色發展的措施:
1、促進經濟發展方式加速轉變,積極培育以低碳排放為特徵的新的經濟增長點,關注調整改造傳統產業和發展新能源、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注重推動生產、流通、分配、消費和建設等環節的節能增效,加強保護生態環境。
2、建立和完善有利於綠色發展的體制機制,積極研究綠色投資政策,促進重點產業的綠色化生產,從再生產全過程制定環境經濟政策,推動資源性產品的價格改革,建立相應的統計、跟蹤和評價機制,科學預測綠色發展趨勢,為更好地制定綠色發展相關政策提供有效支持。
3、加快建立綠色技術創新體系。促進綠色發展,綠色技術是支撐。環保部門將對綠色技術發展給予一定的資金和政策扶持,促進綠色生產技術開發示範,進一步加快環境友好型技術的產業化進程,為推動綠色發展提供相應的技術支撐。
⑸ 如何發展綠色工業——清潔生產
綠色工業是指的是實現清潔生產、生產綠色產品的工業,即在生產滿足人的需要的產品時,能夠合理使用自然資源和能源,自覺保護環境和實現生態平衡。其實質是減少物料消耗,同時實現廢物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一切工業污染都是因為工業生產過程中對資源利用不當或利用不足所導致。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在征服自然的歷程中逐步走向輝煌,與此同時也遭到了自然界可怕的報復:「藍天白雲」對不少城市人已經陌生,人們已習慣於呼吸污濁的空氣,承受天降酸雨的痛苦,人類生存的地方成了自然界最大的垃圾箱,這些不能不引起人們反思。經濟學家赫爾曼·戴利認為:「人類對地球做了長達半個世紀的商業性清理大拍賣,這一過程結束時將給人類留下一個備受污染、骯臟不堪的污星。」而丹尼斯·海斯則提出一個反問題:「我們怎麼會斗爭得這么艱苦?我們已經打贏了許多戰役,為何最後卻發現自己正處於失敗的邊緣呢?」答案在於我們未能改變導致環境惡化和資源枯竭的人類活動模式。為了改變這一失敗的現實,環境科學家們提出了「清潔生產」這一新概念。隨著人們環境意識的加強,「清潔生產」不再陌生。
⑹ 工業綠色發展的基本原則及目標有哪些
基本原則:
一、創新驅動,標准引領
二、政策引導,市場推動
三、改造存量,優化增量
四、全面推進,重點突破
目標:
一、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二、提高資源利用水平
三、提升清潔生產水平
⑺ 綠色工業發展
長安汽車北京基地~~
京西重工減震器項目~~
北控太陽能(CPV)項目~~
北車軌道交通產業基地~~
中核北京科技園~~
港中旅(北京)長陽溫泉城~~
FUNHILL智匯城~~
中國航天科工房山產業園~~
西門子「雲計算」中心~~
雲居寺文化景區項目~~
中國北京農業生態谷~~
北京青龍湖國際紅酒城項目~~
看到這一長串的項目有些不可思議吧,對,這就是北京房山區2010年的重大投資項目!篇幅所限,還遠遠沒有列完呢綠色工業發展,年初以來綠色工業發展,房山區把大力發展實體經濟作為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方向,推進了一大批高端產業項目綠色工業發展,這些只是其中最富代表性的。
2010年,房山區固定資產投資項目有600個,其中投資億元以上的項目有100個,投資百億元以上的項目就有8個。今年重點抓的100個總投資億元以上項目今年已開工41項;計劃年底前還能開工11項,明年一季度能開工28項;另有20項正在積極爭取早日落地。這些項目遍及金融、高科技、製造業、旅遊、農業等領域,對房山的經濟、文化,以及民生都有極大的發展推動,是房山「三化兩區」的具體體現和項目支撐。
那麼為什麼會有這么多的重大項目躋身房山呢?我們可以做一個分析,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提到「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商人,也就是投資者到一個城市投資興業,首要考慮的肯定是能否獲得利潤(我們不能責難商人的趨利性,因為商業行為繁榮了經濟,帶動了地方發展,可以說是互惠互利)。那如何判斷投資行為能否獲利呢?這又跟一個地區大的商業投資環境息息相關。這樣說來,房山能有如此之多的重大投資項目,肯定是投資商看好房山的商業環境。投資環境的改善就是重大項目躋身房山的誘因。
房山的投資環境到底有哪幾個方面的改善呢?我們來看看。房山旅遊資源、礦產資源豐富,交通便利,區位優勢突出。自實行「三化兩區」以來,房山無論是在城市基礎建設、還是在經濟、文化、教育、生態環境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績,大大改善了房山投資的基礎環境。在改善了投資硬環境的同時,房山區又努力打造商業投資軟環境。第一是招商政策,區政府對落地建設的重大項目都給予了大力的政策扶持,包括土地、稅收、基礎設施建設等等,保障投資項目「進得來,留得住」;第二就是對高等教育,對人才培養的投入。具體體現在對FUNHILL智匯城的建設上,智匯城為知名高校為基礎,以智庫型產業為發展核心,為投資企業提供更高端更優秀的創造型人才,保障人才鏈的暢通。
良好的商業投資環境吸引了眾多投資項目的落地,而一個個的項目建設,亦將促使房山的投資環境更趨成熟,在這種良性循環下,房山在未來幾年內,必將成為一個處處充滿商機的活力新城,成為北京「世界城市」背景下的繁榮城際中心。
⑻ 如何理解綠色化工,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綠色化工的內涵
綠色化學的含義:綠色化學又叫做環境無害化學,環境友好化學,清潔化學,也是一種可持續發展化學。綠色化學是以綠色意識為指導,其發展目的是利用化工原理從源頭消除化工過程中對環境的污染,並且設計新的化學合成方法和化工產品來根除污染源。其理念是採用「原子經濟」反應,即原料中的每一原子都轉化成產品,不產生任何污染環境的廢物和副產品[2];同時也不採用有毒有害的原料、催化劑和溶劑,並生成環境有好的產物[3]。
2.1綠色化學的產生從1960起,人們開始注意到人口的急劇增長,工業的高度發達,資源的極度消耗,污染的日益嚴重,使人類不得不面對嚴重的環境危機。在積累了30餘年治理污染的經驗後,人們提出了污染預防這一新的概念,最後美國環保局提出了「綠色化學」這一「新化學嬰兒」。
2.2綠色化工
2.2.1綠色化工的的內涵
綠色化工以元素經濟性和零排放作為兩個終極目標,即所有化學成分能夠完全被利用,及產生的所有廢物都能夠變成資源重新利用。我們所說的綠色化工一般有狹義和廣義兩層:狹義的綠色化工是建立在綠色化學之上的化學工業,在其基礎上創新的技術為綠色技術、環境友好技術、環境安全技術或潔凈技術,由此生產的產品為綠色化工產品、環境友好產品和環境安全產品。其核心是利用化學原理從反應源頭上根除化工生產中產生的對環境的污染,其產品的使用也不會造成二次污染。因此無論是從科學觀點、環境觀點及經濟觀點上看,它都符合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廣義的綠色化工所要求的可持續發展,不僅指利用綠色化工來減少或消除對環境的污染,更包含了化工企業對於健康、安全、環境以及社會的全方位負責的態度,同時極大地降低了治理環境污染的社會成本,使社會在單位時間內積累的財富更多。
2.2.2綠色化工的發展意義與應用
我國公眾第一次較為普遍的了解綠色化工,始於2006年10月在天津召開的首屆綠色化學科學與工程和科學過程系統工程國際論壇。論壇上國內外專家共同呼籲,要大力發展綠色化工,以解決資源和環境問題。綠色化工作為一個新鮮概念,受到廣泛關注。化學工業有幾百年的發展歷史,為我們提供了方便,但也給資源,環境帶來了巨大災難。從長遠看,綠色化工必將使化工市場產生深刻變革.企業要生存和發展,必須首先降低能源和原料等成本,並要求企業採用更先進的技術生產更優質的產品來佔領市場,而新技術和新產品都要更利於環保.綠色化工技術的應用在不斷增多。如農業、人類保健的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的開發利用,這對於維護國家和人民的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3.綠色化工可持續發展的意義發展綠色化工是構建和諧社會和建設節約型社會的一個重要方向。所以,未來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要求傳統化學工業必須向了綠色化學化工方向發展,綠色化工的發展必須以可持續發展為基礎。
3.1綠色化工是人類和化工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進人21世紀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涉及生態、環境、資源、經濟等各方面的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我國的基本國情是人口眾多,自然資源短缺,生態環境脆弱,污染日趨嚴重.戰略資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銳.環境、資源與就業壓力加大,經濟社會發展和安全面臨新的挑戰。在這多重製約因素作用下.要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小康社會,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4]。
3.2綠色化工是人類和化工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客觀選擇可持續發展的實質是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強調的是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要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最有效的措施就是降低成本,提高資源利用率及轉化率。綠色化工通過對新資源和新材料的開發,工藝技術和設備的革新,來預防和控制化工生產中的污染,達到從源頭控制污染產生及無排放、無浪費的零污染的目的。這樣將合理利用資源、降低物耗、提高經濟效益和易於環境保護有機地結合起來,實現以盡可能小的環境代價和最少的能源、資源消耗,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
4.綠色化工可持續發展的途徑
開展綠色化工的技術途徑與思路應該是:採用分子設計技術和產品生命周期全程綠色化控制的策略來設計和生產化工新產品,改革傳統化工產品體系,利用可再生資源和生物化工方法尋求無污染的新產品或替代品,從源頭上控制化工污染的發生。同時,還應該開展綠色化工的教育、宣傳、信息交流和人才培養工作,對新建項目進行全過程環境影響評價,鼓勵化工企業推進綠色化工生產。作為未來的化工科技人員,培養綠色化工意識,增強綠色化工發展的使命感和緊迫感是十分必要的。
⑼ 怎樣推動工業經濟的綠色發展
「一個驅動」即創新驅動。實現工業綠色發展,必須探索全方位的創新道路,從理念、技術和制度3個層面開展創新。理念創新是綠色發展的重要前提。世界經濟正在加速邁向低碳化和綠色化,綠色經濟時代即將來臨,人類將實現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的大跨越。這勢必改變工業發展的傳統模式,工業生產不再單純追求規模擴張,而是更加註重質量效益和可持續發展,這需要提出並踐行新的發展理念。技術創新是工業綠色發展的關鍵。綠色技術涉及諸多學科和領域,前沿性強,需要持續地大規模研發投入,不確定性和風險較大。這就要求政府加強規劃、戰略和政策引導,為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的研發應用提供強有力的制度和資金供給。與此同時,工業技術的綠色創新既要大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新技術和新興綠色產業,也要高度重視對傳統產業的綠色改造升級。制度創新是工業綠色發展的保障。從國際國內經驗來看,加快工業綠色轉型、培育壯大新興綠色產業,必須堅持市場主導,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決定性作用,政府則在戰略規劃、財稅金融產業政策、環境規制等方面加大制度供給力度,建立健全有利於促進綠色發展的政策體系和管理體制。
「五個轉變」即要素投入、主導能源、製造方式、發展模式和治理體系的轉變。在要素投入轉變方面,從主要依靠資源能源、勞動力、土地、資金等傳統生產要素的消耗,向主要依靠知識、信息等新型生產要素的投入轉變。在主導能源轉變方面,從煤炭、石油等傳統化石能源向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轉變。在製造方式轉變方面,從傳統的材料消耗高、生產效率低的減材製造、非智能製造,向新型的材料集約利用、生產效率大幅提升的增材製造、智能製造轉變。在發展模式轉變方面,從傳統的要素投入型、規模擴充型的發展模式,向新型的集約節約型、質量效益型的發展模式轉型。在治理體系轉變方面,從傳統的政府管理,向政府、產業、企業和社會公眾共同參與的工業綠色治理體系轉變。
為此,筆者提出如下幾點建議:
首先,制定國家工業綠色發展戰略,科學制定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總量、強度指標,形成中長期目標約束和政策誘導。制定國家工業綠色發展戰略,並根據各行業特點制定行動路線圖。根據各地區不同發展水平和發展特點,因地適宜,分類施策,建立以單位GDP能耗和單位GDP污染物排放為核心的約束性指標體系,完善相關獎懲問責機制,倒逼地方政府走綠色低碳發展的路子。進一步完善節能環保技術標准和相關法律法規,不斷健全節能減排的市場化機制和雙向激勵機制,促進工業領域的節能減排。大力開發利用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優化能源結構,加快能源轉型。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強生活垃圾和廢舊物質回收,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效率。
其次,加快工業結構調整,加大綠色投資力度,大力發展新興綠色產業。在保持國家工業體系完整性的前提下,積極化解產能過剩,淘汰鋼鐵、有色、建材、化工等行業的高耗能高污染產能,推進企業兼並重組,推動落後產能和僵屍企業退出。加快傳統產業綠色改造升級,加大投資支持力度,打通傳統產業與綠色技術之間的通道,將綠色技術、綠色工藝滲透應用到傳統產業各環節。大力發展新興綠色技術和產業,將發展新興產業作為加快工業綠色轉型的突破口,加大對新興綠色產業基礎技術、前沿技術和共性技術的研發支持力度,加強對新興綠色產業的財政金融支持。
第三,對接三大戰略,推動產業梯度轉移和國際產能合作,優化工業布局。落實「一帶一路」發展戰略,通過「走出去」和國際產能合作轉移部分產能,在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工業化進程的同時,降低我國東部地區工業特別是重化工業的分布密度和排放強度。落實「長江經濟帶」和「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完善促進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以及各項沿海、區域開發戰略的配套政策,優化國內工業布局,協調地區之間的綠色轉型進程,縮小轉型成果分配的差距,緩解工業綠色轉型中的地區不平衡矛盾。
第四,提升綠色供給,培育綠色需求,從供給和需求兩端同步牽引工業綠色轉型。積極推進互聯網等信息技術與製造業的協同融合,大力發展智能製造,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在要素創新和配置方式上的作用,提升工業整體勞動生產率和質量效益。實施綠色製造工程,面向重點領域、重點區域開展清潔生產改造,實施能源清潔高效利用行動計劃,強化工業資源綜合循環利用,推進產業綠色協同鏈接,培育再製造產業。引導社會公眾形成綠色消費和生態消費的理念和文化,實施綠色政府采購計劃,利用市場機制創造更多的綠色需求。
第五,重點推進政績評價考核、資源品價格、環境生態補償三方面的體制機制改革。進一步改革政府和官員的政績考評制度,加強環境污染損失核算,建立並完善基於SEEA(環境與經濟綜合核算體系)的綠色GDP核算體系,將其作為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引導各地區根據資源稟賦和資源條件適度發展。打破資源型行業壟斷,推進資源品價格形成機制改革,理順資源價格體系,建立以市場為導向,充分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環境損害成本的資源價格形成機制。完善區域生態補償機制,拓寬生態補償資金渠道,鼓勵探索資源交易等市場化的生態補償模式,鼓勵異地開發等新型區域生態補償方式。
⑽ 誰知道什麼叫「綠色工業」呢
中教聯盟老師:這是網路上的答案,綠色工業是指的是實現清潔生產、生產綠色產品的工業,即在生產滿足人的需要的產品時,能夠合理使用自然資源和能源,自覺保護環境和實現生態平衡。其實質是減少物料消耗,同時實現廢物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因為一切工業污染都是因為工業生產過程中對資源利用不當或利用不足所導致。
人類歷史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後,世界各國先後實行工業可持續發展戰略,《中國21世紀議程》也明確指出: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總目標是根據國家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和布局;運用科學技術特別是以電子信息、自動化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使傳統產業生產技術和裝備現代化有重點地發展高技術,實現產業化;推動清潔生產的發展;提高產品質量,使工業產業盡快步入可持續發展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