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有誰知道宜昌LED顯示屏生產廠家
有,湖北匡通電子有限公司
匡通電子LED,LED,LED照明,LED燈飾發光二極體,二極體,光耦,晶元,中國最大封裝,封裝,射燈,燈杯,球泡燈,5MM,3MM,吸頂燈,日光燈,燈管,LED燈管,湖北封裝,SMD,3528,...
中國最大的LED製造商-----《湖北匡通電子有限公司》_
地址、:宜昌市秭歸縣茅坪鎮九里工業園區城東大道,百麗鞋業對面。
② 安徽省績溪家德鋼結構有限責任公司怎麼樣
簡介:本公司(原安徽省績溪金屬結構廠)座落於世界自然文化遺產--黃山的東麓、交通便利,皖贛鐵路和省道慈張公路傍廠並行而過。績溪縣是徽學研究的重地,人傑地靈,不僅是世界文化先驅者……胡適和紅頂商人胡雪岩的故里,還是當今中共中央總書記**的故里,山青水秀,風光旑旎,更難得一見的徽雕珍品--胡氏宗祠,堪稱江南第一祠古跡完好無損。
本公司創建於1987年,現已擁用資產1000餘萬元,佔地面積13000平方米,建築面積8000平方米,生產設備140(台)套,建有理化檢驗室、物理檢驗室和探傷檢驗室。由我公司獨資創辦的天馬廣告公司充分利用企業優越的生產條件,廣告業績顯著。
我公司生產的鋼結構產品表面防腐均採用熱浸鍍鋅或噴砂噴鋅防腐。確保30-50年不生銹,質量保證。價格低於同行,資質證件齊全,其產品被國家經貿委列入「兩網改造推薦產品目錄」。2008年5月獲輸電線路500KV全國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8月順利通過輸電線路鋼管塔110KV合格證書換證。
我公司領導明確提出以顧客滿意為中心的服務宗旨,最大限度提高顧客滿意度。
我公司的質量方針:
精心製作,嚴控過程,確保產品出廠無隱患;
持續改進,完善體系,質量爭創同行業先進。
質量目標:產品一等品率達90%,並逐年上升1%;
顧客滿意度達90%,並逐年上升1%。
法定代表人:許家德
成立日期:2002-04-12
注冊資本:5000萬元人民幣
所屬地區:安徽省
統一社會信用代碼:913418241535411158
經營狀態:存續(在營、開業、在冊)
所屬行業:製造業
公司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人員規模:100-500人
企業地址:績溪縣生態工業園區徽山大道6號
經營范圍:輸電線路鐵塔、廣播通信鐵塔及桅桿、鋼管塔(桿)、鐵附件、鐵構件、電氣化鐵路接觸網鋼支柱、高桿燈桿、路燈桿、大廣告鋼架、壓力鋼管、閘門、鋼結構廠房、大型網架結構、機械製造、安裝;熱浸鍍鋅防腐。(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③ 績溪縣的經濟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開局之年,也是全縣發展經受嚴峻考驗、取得新成就的一年。全縣人民在市委、市政府和縣委的堅強領導下,以「六年齊抓、三城同創」為抓手,把握「好為標准、快字當先」工作導向,扎實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全縣經濟發展平穩健康,社會大局和諧穩定。預計,全年完成生產總值54億元,比上年增長8%以上;財政收入8.54億元,增長3.6%;固定資產投資96億元,增長1.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2.25億元,增長12%;進出口總額8070萬美元,增長1.5%;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1萬元、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00元,均增長10.5%;完成節能減排年度任務。
我們狠抓產業發展,經濟轉型邁出新步伐。提速推進現代服務業發展。電子商務產業取得重大突破,成為全省首批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互聯網「聚土地」模式在全國引起轟動,被首屆中國縣域經濟和電子商務峰會總結為「績溪模式」;制定加快電子商務發展的若干意見,推動電子商務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四方電商產業園躋身全省首批電子商務示範園區,建成全省首個公用型電子商務保稅倉庫,完成全市跨境電商第一單業務;全縣新增電商企業52戶,實現網路交易額6億元。文化旅遊產業迅猛發展,胡開文墨業成為全國文化產業示範基地,3戶企業入選安徽民營文化企業100強;17個文化旅遊重點項目進展良好,龍川和園溫泉度假中心主體工程完工,華商碧水灣、黃山機場績溪候機樓全面施工,登源省級服務業集聚區獲省發改委批復;龍川村入選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上庄村、湖村被評為中國傳統村落,「中國最美古村落」品牌效應進一步顯現;成功舉辦「油菜花節」、「安苗節」及全國攝影大賽,全年旅遊接待量500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24億元,分別增長24%和33%。徽商銀行、華夏保險在我縣設立分支機構,金融機構新增貸款7.83億元,增幅達到19.8%,居全市前列。 清、民國時期縣內工業以個體手工業和作坊為主體。
民國8年(1919)從業人員2162人,佔全縣人口的1.95%。
1949年工業總產值126萬元(折1980年不變價)。以糧油加工、陶器、鐵鍋及鐵木農具為主。
1956年對手工業和私營工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建立手工業合作社和地方公私合營工業。
1982年後社隊工業異軍突起,發展較快。
1985年列入省重點扶持縣,補助資金,增加貸款,增撥鋼材,改造老企業,上新項目。重點發展絲綢工業,新建和擴建機械、化工、食品、建材、皮革、服裝工業。
1985年冬國務院批文,接收上海市駐績「小三線」企業,縣內工業基礎壯大。1987年共有獨立核算企業171個。其中全民27個,集體144個;重工業75個,輕工業96個。共有職工9134人,其中全民(國營)4392人,集體4742人。縣直屬企業固定資產凈值3461.2萬元,其中全民(國營)3198.6萬元,集體262.6萬元。全縣工業產值7008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60.9%,比1949年增長54.62倍,年遞增率11%。
2014年,績溪縣穩步推進新型工業發展。成立縣工業經濟改革發展領導組和4個幫辦服務組,向企業提供擔保資金8330萬元、應急轉貸資金超億元;預計完成規模工業增加值16.8億元,增長9%左右,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佔比上升幅度位列全市前茅。13個重點工業技改項目全面完成,泰昂電力、合一電氣等二期工程達產達效;新開工工業項目37個,新增省級工程技術研發中心1家、高新技術企業3戶、高新技術產品6個、省名牌產品1個、著名商標2個。省級經濟開發區獲批籌建,園區擴容提質取得積極進展,園區工業污水處理廠開工建設,轉產不銹鋼企業8戶,新增入園企業15戶。 績溪山多耕地少,常年糧食不夠自給,需調進補充。種植作物以水稻、小麥、油菜為主,一年兩熟居多。農民勤於耕作,受條件所限,民國以前產量較低,建國後廢除了封建土地制度,解放了生產力,糧食產量逐步提高。80年代進行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推廣農業科技,糧食生產有突破性發展。
自50年代至70年代,強調以糧為綱,忽視經濟效益。人均年純收入不足百元。
1979年後,縣委和縣政府制定以糧為主,發展多種經營,提高經濟效益的方針。1983年,農民人均收入增至198元,1985年338元,1987年410元。全縣農業總產值,1987年比1953年增長3.32倍,年增長率4.2%。1983年,種植業產值2072萬元,1987年增至2699萬元。
建國後,縣財政每年投放支農款項少則數十萬元,多則百餘萬元,用於興修水利,治理沙化和科技興農事業。1981年至1987年累計達718.28萬元,其中1984年134.5萬元。縣農行每年亦給農貸資金,扶持貧困地區發展生產,脫貧致富。僅1982年就貸出363萬元。縣內商品糧收購量,隨著生產發展而增加。
1949年收購393.7萬斤,1979年增至1046萬斤,1984年2021萬斤。1985年後改統購為合同定購,定銷量減少,曾出現賣糧難。少數農戶將部分糧田改種經濟作物。農業人口平均糧食佔有量1949年339斤,1984年680斤,1987年615斤。
2014年,績溪縣扎實推進現代農業發展。成功創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茶葉)標准化生產基地。新增專業大戶84個、家庭農場53家、農民專業合作社44家,天路山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被評為國家級示範社。加大徽菜山珍等五大特色產業扶持力度,新建徽菜原材料基地2000畝、油茶1萬畝、山核桃4500畝、標准化優質茶園1060畝,優質煙葉、菊花種植面積分別發展到5000畝和6000畝,「績溪黑豬」獲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全縣農業加工企業發展到108戶,完成農產品加工產值50億元,增長20%。徽菜文化園成功爭創國家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五星級示範園區,家朋梯田景觀獲「中國美麗田園」稱號,仁里村成為「中國最美休閑鄉村」。 我們狠抓項目建設,擴大投入躍上新台階。高頻開展項目調度,總投資468億元的27個重點項目推進有力。
抽水蓄能電站完成4個標段建設,上下水庫大壩工程啟動實施。合福高鐵全面竣工,杭黃鐵路開工建設,高鐵站房基本完工,新站綜合體通站道路等配套設施同步推進,績溪即將跨入高鐵時代。績寧高速通車運營,省道215升格為國道233,東遷工程華龍公路至湖裡段路基工程基本完成,湖裡至臨溪段開工建設。揚溪源水庫、天然氣輸氣管道項目進入核准公示階段,風力發電、光伏發電、垃圾發電等新能源項目前期工作加快。29個項目列入省「861」行動計劃,完成投資35.63億元,增長27.8%。著力招大引強,成立縣招商引資重點項目評審委員會,設立駐浙江、廣東招商辦事處,全年引進省外資金58億元。
④ 工業園區的建設局長如何干好
2008年國家生態工業園區建設的主要措施和經驗 借鑒一下吧 2008年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區建設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以循環經濟理念為依託,在生態工業模式構建、基礎設施建設和共享、節能減排、環境管理能力建設和宣傳和公眾參與等方面進行了探索,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主要表現在: 第一、通過產業布局和結構優化,促進工業園區污染減排 生態工業園區建設主要是通過企業內部清潔生產、企業間共生合作和基礎設施共享、區域產業結構優化等途徑實現工業園區或工業集聚區資源能源利用的最大化和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2008年,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區建設試點示範的經驗表明,生態工業園區的建設直接為工業園區的節能減排做出顯著的貢獻。 煙台經濟技術開發區2008年啟動清潔生產審核企業14家,截至目前,已有41家企業開展清潔生產審核,東岳汽車、樂金電子部品等29家企業完成清潔生產審核。氨綸股份等企業按照計劃開展了持續的清潔生產。氨綸股份有限公司在2007年持續清潔生產的基礎上,2008年又投資1260萬元,實施了精製塔再沸器改造等12項中高費方案,年節約蒸汽43200噸,節約成本580萬元,提高了鍋爐給水溫度,降低了能源消耗,解決了原料漏料問題。企業通過清潔生產審核,都取得了明顯的經濟、社會、環境效益。斗山工程機械投資121萬元,實施35個清潔生產方案,年節省成本453.4萬元,節電22.28萬千瓦時,減排廢水3.4萬噸,減排COD2.03噸。正海磁材有限公司將釹鐵硼磁材壓型工序由手動操作改造為自動稱量、壓制,提高粉末利用率0.5-1%,年節約成本112萬元。 揚州經濟開發區共實施清潔生產方案188個,實現年節水約23萬噸,節約標煤約10萬噸,節電1.34億度電,COD減排197噸,SO 2 減排240噸;新增揚州第二發電有限責任公司、揚州海克賽爾新材料有限公司、江蘇先豐光電有限公司等3家市環境友好企業,5家規模化企業通過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目前園區規模以上企業通過ISO14000認證率已達25%以上。 無錫新區在生態工業園區建設中,不斷調整優化產業結構。1~9月全區服務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27.6%,比去年底提高了1.6個百分點。通積極落實生態工業園區建設重點支撐項目,加快了污水處理廠提標擴容工程、再生水回用工程、企業提標工程以及截污、納污工作的力度,為完成2008年區域污染減排任務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經測算,截至10月底,完成全年上報項目計劃的103.95%;合計完成COD減排1256.75噸,預計到年底可完成COD減排1500噸。 濰坊濱海經濟開發區將生態工業園區建設作為節能減排的重要措施,結合生態工業園區建設目標的實現,一是積極推行企業清潔生產審核和環境管理體系認證,不斷提升園區管理水平。2008年開發區管委會下發了《山東濰坊濱海經濟開發區2008年清潔生產審核和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工作實施方案》,確定對區內20家企業進行清潔生產審核和環境管理體系認證,並在實施過程中嚴格檢查督導,已有7家企業開始了清潔生產審核,8家企業開展了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工作;二是重點開工建設了一批節能減排的大項目和技改項目,2008年共投入資金約3億元開展了13個COD減排工程、2個SO 2 減排工程。SO 2 凈減排2000噸,COD凈減排60噸,確保了節能減排任務的完成。如海化集團實施電機變頻改造、配電系統濾波無功補償改造等一系列大的節電改造項目,年節電940萬千瓦時;熱電分公司實施了抽凝機組循環水採暖改造,利用循環水的余熱供生活區取暖,每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100噸,廢渣排放6000噸,節煤3萬多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量480噸,增效1000多萬元。三是通過企業間生態工業鏈的構建,取得了良好的環境和經濟效益。如熱電廠排放的清水用作純鹼廠工藝冷卻用水,年節約海水1000萬立方米,節電350萬千瓦時,回收化工余熱摺合原煤3.3萬噸,摺合效益達2800萬元;山東海化股份公司投資5.2億元新上綜合利用廢棄物改造純鹼生產裝置項目,每年可消化氯鹼樹脂公司的電石泥548萬方,利用石化分公司的二氧化碳廢氣0.88億方,年可節約標准煤3.3萬噸;濰坊聯興炭素有限公司實施了30萬噸蒸汽的余熱利用項目,年可節約3.87萬噸標准煤。 其它園區也根據自身特點,在生態工業園區建設過程中推行企業清潔生產,培育和引進循環經濟項目。據不完全統計,在2008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區創建期間共有300餘家企業通過清潔生產審核。 節能減排任務是我國未來工作的重點,區域節能減排的任務既是開展生態工業園區建設的目的,也是檢驗生態工業園區建設成效的重要依據,我國已開展建設的生態工業園區均按照循環經濟理念,通過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先進生態工業技術的應用以及配套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在資源能源節約利用和減少污染物排放方面取得了成效顯著。 第二、逐步完善生態工業網路,提高產業發展的環境友好性。 2008年,各園區在產業鏈有延伸和廢物代謝效率的提高方面積累了一些經驗。 崑山經濟技術開發區生態工業建設以區內現有的電子信息業、精密機械加工業、民生用品業3大門類1000多家企業作為生態系統的結構成員,通過構建開放的柔性生態網路加以實現。柔性生態網路的形成、豐富和完善將在開發區建設過程中通過市場機制構建產業鏈、減量化措施及綠色招商等重點工程因地制宜逐步形成。目前已初步構成以下四大產業鏈。 2008年魯北化工園區根據建設規劃,啟動實施了一批循環經濟生態示範項目。包括:火電廠煙氣脫硫石膏、灰渣資源化示範工程、魯北40000噸/日反滲透海水淡化工程、化工領域循環經濟關鍵節能技術研究與示範、氧化鋁赤泥廢渣資源化利用等多項國債項目以及粉煤灰綜合利用提取氧化鋁工程、48MW風力發電項目、環氧氯丙烷、四氯化鈦等項目,使園區發展循環經濟工作落到了實處,並形成了磷銨、硫酸、水泥聯產,海水「一水多用」,鹽、鹼、熱電聯產,生態電業,油、煤、鹽「三化合一」,鈦白粉清潔生產六條完整的循環經濟生態產業體系。 在廢物鏈方面,煙台經濟技術開發區通過政策引導、技術支持和資金扶持等手段,依託優勢產業和龍頭企業,積極引進和培育資源再生和循環利用項目,形成資源再生產業良性發展格局。建成了綠環再生資源廢物資源化等十一個生態工業鏈條,培育了綠環再生資源、永旭環保等多家「吃廢」企業,實現企業之間廢物的交換和資源化利用。宏華勝精密電子公司產生的蝕刻液、剝掛架廢液和高濃度更新液,全部由超鼎再生資源有限公司駐廠回收製取氧化銅,回收效率達99%。煙台希爾德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利用相關化學廢液通過酸溶、萃取、反萃、濃縮、置換等方法提取含量為90%以上的金屬粗銦,經過電解形成純度達到99.995%以上的精銦,通過銦、錫反應制備ITO導電粉末。東誠生化是一家利用水產品加工業廢物為原料的制葯企業,利用酶剪切技術從魚皮魚鱗扇貝邊等水產品下腳料中提取膠原蛋白和牛磺酸用於葯品、保健品、化妝品的生產。通用東岳汽車、通用東岳動力總成、鴻富泰精密電子產生的各種不合格產品和廢舊包裝物,由綠環再生資源公司進行專業化加工再生,2008年加工處理線路板邊角余料、廢木材、廢紙箱、廢塑料等廢物10萬噸,實現產值2.5億元,成為機械汽車和電子信息產業廢物的「加工中轉站」。 揚州經濟開發區注重產業鏈招商和完善循環經濟產業鏈條,從招商引資到整體規劃,每一個環節都按照循環經濟的科學理念進行開發建設,區內各大企業的生產裝置和產品前後連接,上游企業的產品甚至廢料就是下游企業的原料和能源,整體打造「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的「靜脈產業鏈」。如引進的亞東水泥、金秋建材項目共同消化二電廠的粉煤灰、渣;引進麥拓卡夫特漿料有限公司回收單晶硅漿料夜等,對現有生態產業鏈進行了補充和完善,構建了5條生態產業鏈。 其它園區也不程度地根據自身產業特點,優化和完善生態工業鏈網,部分園區生態工業鏈網已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良好態勢。 第三、強化園區環境管理能力,保障生態工業園區建設穩定運行。 完備的環境保護管理職能是生態工業園區建設順利開展和穩定運行的重要保障,通過生態工業園區的建設,大部分開發區在環境管理能力的建設方面都有長足的進步。目前正在建設的綜合類生態工業園區中,其中4個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9個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包括3 個已通過驗收獲得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區命名的開發區環境管理能力有很大提高,生態工業園區建設對各類各級開發區環境管理其能力的加強的作用日益凸顯。 此外,各園區還通過基礎設施的完善,在生態工業園區建設中不斷提高環境監測和監管能力。 上海莘庄工業區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近千萬元,為集中供熱全面實施煙氣脫硫項目和煙氣在線監測項目。其中煙氣在線監測項目已在07年11月26日拿到了市環保局的正式書面通知通過驗收,12月1日起正式納入上海市環保局固定源煙氣連續監測系統。而煙氣脫硫項目現在已完成施工,處於試用調試階段,脫硫效率在85%以上,計劃今年年底前通過市環保局的驗收。工業區污水集中外排管網建設工程和企事業單位雨污水分流工程已基本完成。新建及改造污水管網近20公里,131家企業進行了廠區內部雨污水分流改造工程,目前工業區內企業污水納管率已達100%。 第四、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實現區域污水排放最小化。 提高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擴展中水利用途徑等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措施在生態工業園區建設得到了廣泛地實踐。 煙台經濟技術開發區採用BOT投資模式,在西區規劃建設2座10萬噸污水處理廠,出水水質達到一級B。其中首期2萬噸的大季家污水處理廠已於6月份投入正式運行,古現污水處理廠也於10月份通水調試。同時投資1900萬元,建設配套再生水系統工程,在新區預埋中水管網46公里,服務面積達117平方公里。要求該區域內新建企業建設中水回用對接埠,鼓勵企業通過中水回用、企業梯級利用等手段,減少廢水排放。在建築工程項目中,明確規定規模居住小區必須建設中水設施。目前,共計40多個中水工程項目開工建設,20家中水工程已建成,其中蔚藍海岸小區、新時代大酒店等8家單位中水設施已投入運行,年減少COD排放200噸。 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在水資源循環系統建設方面成績顯著,產水能力為1萬噸/日的海水淡化一期工程已建成並投入試運行;為區內企業提供去離子水的新水源一廠改擴建項目已完成並穩定運行,目前再生水生產能力已達到4萬噸/日,位居全國綜合類工業園區領先水平。此外,包括中水回用設計在內的西區污水處理廠(一期)通過項目驗收並正常運行,化學工業區污水處理廠(一期)已經投入試運行。 紹興袍江工業區紡織印染行業的水資源消耗佔全區水資源消耗總量的80%左右,廢水排放占整個園區廢水排放總量90%以上,是園區水資源消耗和廢水排放大戶。為減少資源能源消耗,園區印染行業大力推行企業內水循環利用。企業積極開展中水回用工作,促進減排。明業印染、立盛印染和鑫和平印染分別形成了日回用污水10000噸/日、 6000噸/日和 3000噸/日的能力。 無錫新區加快推進污水廠提標擴容工程,完成了梅村、新城污水處理廠二期擴容建設,水處理能力已達到14萬噸/日。新城污水處理廠(9萬噸/日)、梅村污水處理廠(3萬噸/日)、碩放污水處理廠(2萬噸/日)除磷脫氮升級提標改造工程於相繼完工,正式進水調試,改造後的出水全部由一級B標准提升為一級A標准。2008年,無錫新區大力推廣再生水回用工程,委託無錫市市政設計院編制的《新區再生水回用規劃》已順利通過專家組評審和論證,作為區內再生水回用示範工程的德寶水務公司再生水示範工程一期建成投運,二期將在年底竣工投產。 第五、加大宣傳力度,擴大生態工業園區建設的影響。 通過宣傳、試點建設等形式,拓展政府、企業和公眾之間信息交流渠道,提高公眾對生態工業園區建設的認知和參與。 上海金橋出口加工區以碧雲國際社區為試點,建立「全分類全分流」的生活垃圾收集模式,強化居民生活垃圾源頭分類和回收利用的責任感和意識。對家庭廚余垃圾、大件木質垃圾、大件電子垃圾建立獨立的收集系統。廢舊電池、廢燈管等危險廢物專門收集;對家庭廚余垃圾進行就地資源化示範,開展建築節能改造,採用高效節能照明設備;探索適合社區的中水回用方式,深化社區景觀、居民的中水回用、分質使用,開展多方位的節水實踐;開展形勢多樣,內容豐富的綠色社區主題活動。
求採納
⑤ 晉雲有幾個工業區
摘要 縉雲有省級工業園區,在新碧.主要是永康輻射過來的企業,有門業,五金,燈管,儀表,輪轂,鋼板及電動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