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新中國取得的世界之最有哪些
主要糧食產量都是世界第一或第二,小麥、稻子、玉米第二等
主要油料產量都是世界第一如花生、大豆。
糖類產量都是世界第一
主要工業世界第一,鋼材等
主要礦業世界第一,稀土礦
主要能源世界第一或前列,煤,石油世界第五
外匯第一
經濟高速增長持續時間第一
人口第一
超100萬大城市第一
城市人口世界第一
輕工業世界第一,服裝、鞋帽等
化工第一
煙草第一
吸煙人口第一
汽車事故死亡第一
豬牛羊肉類產、吃第一
蛋類產、吃第一
禽肉第一
大學生培養第一
工程師培養數量第一
❷ 舉出三個誕生在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新中國的第一~~~
1、大慶油田
2、第一汽車製造廠
3、長春電影製片廠
❸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工業取得成就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工業取得的成就是第一製造大國、完整的工業體系、創新驅動發展、兩化深度融合、中小企業蓬勃發展。
一、第一製造大國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業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根據世界銀行數據,2010年我國製造業增加值超過美國,標志著自十九世紀中葉以來,經過一個半世紀後我國重新取得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的地位。
二、完整的工業體系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高度重視工業體系的建設,從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就把有限的資源重點投向了工業部門,為此後的工業化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經過70多年的發展,目前我國已經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形成了獨立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
三、創新驅動發展
新中國成立以來,企業作為我國創新的主體,不斷加大研發投入。在此推動下,我國技術創新水平不斷提高,成為促進我國持續快速發展的根本動力和源泉。
四、兩化深度融合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進一步加快,智能製造發展取得了積極成效。製造業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水平不斷提升。
五、中小企業蓬勃發展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中小企業、民營企業蓬勃發展,從小到大,由弱到強,在增加就業、穩定增長、促進創新方面發揮了獨特的重要作用,作為國民經濟生力軍的作用也日益凸顯。
❹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工業取得了哪些成就八年級地理
我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前完成。
1949-1957年是國民經濟的恢復發展時期,也是社會主義改造時期。1949-1954這一時期,由於新中國剛剛成立,共產
黨從國民黨手中接過的是一個爛攤子,國民經濟正待恢復。這一時期我國經濟明顯發展,到1954年底國民經濟根本好轉。1953-1957年是社會主義改造時期,也是在探索中發展的時期。這一時期,我國經濟都明顯的向社會主義過渡,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建立了國家工業化的初步基礎。(記得初中歷史教科書上有很多,比如第一輛汽車,第一台車床,第一個無縫鋼管廠......中國研製成功104型電子計算機,運算速度每秒1萬次。
容國團在西德的多特蒙德舉行的第25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男子單打決賽中,榮獲男子單打冠軍。
中國發現大慶油田.
原子
彈爆
炸成功。1.1956年7月.沈陽飛機廠試製成功我國第一架噴氣式飛機.
2.1957年7月.昆明機床廠試製成功我國第一台高精度電應坐標鏜床.
3.1957年10月.鞍鋼第二初軋廠試製成功我國第一台1150毫米初軋機.
4.1958年6月.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試製成功中國第一輛國產高級轎車.
5.1958年6月.在前蘇聯的幫助下.我國建成第一座實驗性原子反應堆.
6.太陽能發電的研製始於1958年.目前全國約有38個單位和大學從事光伏的研究
和與發展工作.
❺ 這一時期的成就誕生了新中國工業史上的多個第一圖中只列出一部分你還知道哪些
你的材料呢?不過看題面直接答一五計劃的成就就可以了
「一五計劃」取得的成就概括為
一、工業方面取得的成就
1953年底,鞍山鋼鐵公司大型軋剛廠等三大工程建成投產;1956年,中國第一個生產載重汽車的工廠——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生產出第一輛解放牌汽車;中國第一個飛機製造廠試製成功第一架噴氣試飛機;中國第一個製造機床的工廠——沈陽第一機床廠建成投產。
二、交通方面取得的成就
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同時修建了川臧、青藏、新藏公路。
三、工業基地的建設
形成了以鞍山鋼鐵公司為中心的東北工業基地;華北和西北也建成了一批新的工業基地;沿海地區的工業基地得到加強。
❻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工業化取得的主要成就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工業化取得的主要成就
(一)工業生產綜合能力顯著提升
1.工業經濟快速增長。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工業經濟快速發展,工業生產能力穩步提升。經過70年的發展,主要產品的生產能力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實現了由短缺到豐富充裕的巨大轉變,很多產品產量從小到大。主要經濟指標迅速提升,工業增加值由1952年的11
9.8億元上升至2018年的305160.2億元,年均增長1
2.61%,高於同期國民收入增長率
1.1%;工業利潤總額由1952年的2
8.3億元上升至2017年的74916億元,增長2647倍;工業企業單位數由1952年的1
6.95萬個上升至2017年的3
7.27萬個,增長約
2.2倍;工業企業資產由1978年的4525億元上升至2017年的112288
1.5億元,增長約248倍。
2.工業生產體系完備。目前,我國工業有41個大類、207個中類、666個小類。空調、冰箱、彩電、洗衣機、微型計算機、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等一大批家電通信產品產量均居世界首位;原煤、發電量等能源產品產量2017年比1978年分別增長
4.7倍和2
4.3倍;乙烯、粗鋼、水泥等原材料產品產量分別增長4
6.9倍、2
5.2倍和3
4.8倍;汽車產量已達2900多萬輛,連續9年蟬聯世界第一。
3.製造業連續多年穩居世界前列。1990年我國製造業佔全球的比重為
2.7%,居世界第九位;2000年上升到
6.0%,位居世界第四;2007年達到1
3.2%,居世界第二;2010年佔比進一步提高到1
9.8%,躍居世界第一,自此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一。世界經濟論壇《2015—2016年全球競爭力報告》顯示,2015年,中國的國際競爭力在140_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28位,比2012年提高1位,在發展中國家名列前茅。這其中,工業領域的國際競爭力表現尤其突出。據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工業競爭力指數最新結果顯示,中國與德國、日本、韓國、美國等國家一並成為全球5個最具工業競爭力的國家。2016年,中國、美國和德國被列為世界最具製造業競爭力的前3個國家。
(二)工業生產結構優化,轉型升級成效明顯
建國以來,我國產業政策經歷了改革開放前重工業優先發展,到改革開放後優先發展輕紡工業、重點加強基礎產業、大力振興支柱產業、積極發展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等,產業結構不斷得到調整優化。
1.淘汰落後產能。不斷加大鋼鐵、煤炭、石化、建材等傳統行業的過剩產能減量調整,破除無效供給,工業經濟效益明顯好轉。2013—2015年,全國共計淘汰落後煉鐵產能4800萬噸、煉鋼5700萬噸、電解鋁110萬噸、水泥(熟料和粉磨能力)
2.4億噸、平板玻璃8000萬重量箱。在此基礎上,2016年、2017年兩年又化解鋼鐵產能
1.2億噸、煤炭產能5億噸,全面取締
1.4億噸「地條鋼」,淘汰、停建、緩建煤電產能6500萬千瓦以上。
2.新興產業快速崛起。據測算,2015年至2017年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較上年分別增長
10.0%、
10.5%和1
1.0%,增速分別高於規模以上工業
3.
9、
4.5和
4.4個百分點。部分新興產業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集聚效應。據統計,在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所包含的七大產業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規模居於首位,2016年其增加值占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比重超過1/4;節能環保產業、生物產業和新材料產業增加值占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的比重均在18%左右。
3.「兩化」融合日益深化。堅持走中國特色的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兩化融合」的新型工業化道路。製造業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重點行業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取得了明顯進展。據工信部統計,2017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關鍵工序數控化率、生產設備數字化率、數字化設備聯網率已分別達到6
3.3%、4
6.4%、4
4.8%和39%,培育了一批工業互聯網平台,製造業智能主導的特徵日趨明顯。
4.發展方式轉變明顯。加快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步伐,大力提升傳統動能,工業發展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技術改造投資成為促進製造業轉型升級的主要力量。2013-2016年,製造業技術改造投資年均增長1
4.3%,2017年技改投資依然保持較高增長水平,增長1
6.3%,增速比製造業投資高1
1.2個百分點,佔全部製造業投資比重達4
8.5%,比上年提高
4.6個百分點。
5.單位產品能耗明顯降低。2017年與2012年相比,在統計的年耗能1萬噸標准煤及以上的重點耗能工業企業中,噸鋼綜合能耗下降
5.3%、機制紙及紙板綜合能耗下降1
1.0%、燒鹼綜合能耗下降1
2.6%、電石綜合能耗下降
2.4%、合成氨綜合能耗下降
5.7%、水泥綜合能耗下降
4.5%、平板玻璃綜合能耗下降
9.1%、電廠火力發電標准煤耗下降
3.9%。按照統計的25個重點耗能產品、108項單耗指標測算,五年累計形成直接節能約
1.0億噸標准煤,佔全社會節能量的近10%。
(三)製造業競爭力逐步提升,深度參與全球產業鏈分工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工業產品進出口貿易持續增長,工業產品生產與製造融入全球產業鏈分工。工業產品進口金額由1999年的165699萬美元上升至2018年的213563
7.29萬美元,年均增長1
4.40%。其中初級產品進口金額由1999年的26846萬美元上升至2018年的213563
7.29萬美元,年均增長1
8.74%;初級產品進口佔比由1999年的1
6.20%上升至2018年的3
2.85%。初級產品進口集中在非食用原料、礦物燃料、潤滑油及有關原料。工業製成品進口額由1999年的138853萬美元上升至2018年的143402
4.78萬美元,年均增長1
3.07%;工業製成品進口佔比由1999年的8
3.80%下降至2018年的6
7.15%。工業製成品進口集中在機械及運輸設備。
工業產品出口金額由1999年的194931萬美元上升至2018年的2487400.74萬美元,年均增長1
4.34%。其中初級產品出口金額由1999年的19941萬美元上升至2018年的13508
5.83萬美元,年均增長
10.59%,初級產品出口佔比由1999年的
10.23%下降至2018年的
5.43%。初級產品出口集中在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動物、礦物燃料、潤滑油及有關原料。工業製成品出口額由1999年的174990萬美元上升至2018年的235202
1.25萬美元,年均增長1
4.65%。
來源:中國樂山市委黨校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