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業生產 > 日本工業體系在哪裡

日本工業體系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2-05-26 00:32:04

㈠ 日本工業的發展史是怎樣的

日本工業化有自己的特點。第一,日本的工業化是在政府的推動和對外軍事侵略過程中發展起來的。歐美國家在工業化的過程中,政府也會起到很大作用,但是政府推動工業化在日本表現得更加明顯。日本的工業化從開始到基本完成,起主導作用的都是明治政府。明治政府通過發行「金祿公債」,設立「創業基金」和「勸業基金」,增加財政信貸以及「處理」國營企業等一系列措施,支持、扶植和保護私人資本,尤其是那些與政府關系非常密切的官商,從而形成了日本工業化中的私人資本和國家權力之間的特殊關系。在日本,財閥對政府是有依賴性的。明治政府在工業化中提供了大量的公共產品,興建了有利於軍事工業的社會基礎設施。通過公共產品的提供,進一步確立了政府在工業化中的地位。 第二,因為日本工業化有自己獨特的歷史情勢,所以其工業化道路和歐美國家有很多不同。英法等國家的工業化,一般都是從消費資料生產部門,尤其是紡織業的生產過程的機械化開始,在這些行業的機械化達到一定的水平之後,在擴展到生產資料的生產部門。日本的工業化過程則要相對復雜。消費資料生產部門和生產資料生產部門現代化是相互交錯進行的。對於私人資本而言,工業化是從以紡織業為代表的輕工業開始的,然後擴展到造船、機械機器等重工業部門。對於國家資本來講,因為已有幕藩體制下的軍工企業基礎,所以一開始就從軍事重工業開始著手工業化。 第三,日本的工業化是通過移植西方近代產業和外國的技術裝備實現的。當日本進行工業化的時候,西方的歐美國家工業化已經進行了一段時間。這樣一個情勢,使得日本可以引進當時最先進的技術設備和工業化的經營管理思想、組織形式和各種制度安排。引進大量的技術設備為工業化提供了一個好的平台,但是由於國內的工業基礎比較薄弱,特別是重工業占據主導地位的是軍事工業,所以使得日本的機器製造業較為落後。基礎的薄弱和產業結構的畸形使得日本對外國技術裝備的依賴加深,從而導致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日本都把重工業作為工業化的目標選擇。 第四,日本的工業化是非西方的工業化,其中蘊含了日本的民族精神。著名的經濟史學家戴維路S路蘭德斯認為,文化在經濟發展中所起的作用很大。他說:「任何類型的經濟發展都是復雜的,而且包括種種相互影響的因素。其中還常有機會成分。但在對這些偶然事件,或隨機事件,或由地理引起的問題作一最終分析時,『文化』則被廣泛使用。[1]」 弗朗西斯路福山也認為:「現代制度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卻不足以構成現代繁榮和社會安康的充分條件,它們還必須與某些傳統和道德習俗相結合。[2]」日本將其精神和工業化結合在一起。日本沒有基督教的傳統,「無意對創世作猜測或崇拜一個滋生萬物之神,注重自然現象,甚至敬畏出類拔萃的山川鳥獸。這種種專著於刻下環境之事物,有意受自然力量之感召,不沉湎於抽象觀念的習慣,不可能與日本人經常在技術工作中表現精研獨到的能力及個人行動易於協調沒有關系。[3]」 日本的武士道文化和等級制思想使得日本人有了崇武尚美的獨特性格。這種性格和加上島國的約束使得日本人經常有侵略意識。在日本重工業化的過程中,日本人正是通過戰爭掠奪到工業化所需要的資本。日本人善於學習,而且非常徹底,表現在它的制度變遷上。歷史上,當中國經濟獨步於世界的時候,那麼它學習中國的官僚組織架構。但是由於沒有異族侵略的威脅,所以日本沒有像中國一樣形成中央集權制,日本的戰國時代時間很久。在西方崛起以後,日本人很快便選擇「脫亞入歐」,開始學習西方各國的制度。根據本國的歷史和國情,日本人從英國、法國、美國、德國等發達國家借鑒自己所需要的東西。通過借鑒學習,從而融合到自己的經濟發展大計當中,並且成就了自己的工業化

㈡ 日本和中國的工業體系哪個更加完整

日本具有自己掌握核心技術,把生產線轉讓他國的特點,這是日本工業體系看上去不完整的原因,中國製造業是完整的,但很多都是他們轉讓給我們的,核心技術在人家手裡。

㈢ 日本在哪

日本位於亞洲東部的太平洋上,處於北緯30°~45°,東經123°~150°之間,西隔東海、黃海、朝鮮海峽,日本海與中國、朝鮮、韓國、俄羅斯相望。日本海岸線長3萬多公里,多海灣和良港。屬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6月多梅雨,夏秋季多台風。1月平均氣溫北部-6℃,南部16℃;7月北部17℃,南部28℃。日本的國名含義為「日出之國」,又有「櫻花之國」(有300多個櫻花品種)、「火山地震之邦」(全境有200多座火山,其中活火山約佔1/3)的稱號。

日本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島嶼和南部的琉球群島,小笠原群島和北方四島等3000多個島嶼組成,面積377800平方千米,相當於中國的1/26,與我國雲南省面積相近。人口12560萬,為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國家之一。居民多為大和族,唯一的少數民族是阿伊努族(蝦夷人)。日本通用日語,信奉神道和佛教。 日本的首都東京,人口1256萬零764人(截止2006年1月1日),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日本的海岸線漫長曲折,多港灣,境內山地崎嶇、河谷交錯。山地佔全國面積近80%。全國最高海拔為富士山,3776米。河流多短小,水量充沛。信濃川長367千米,利根川流域面積16840平方千米。多小而深的火口湖和瀉湖,琵琶湖面積最大。屬溫和濕潤的海洋性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8~10月常遭台風襲擊。礦種多,儲量小。森林占總面積66%。地熱和漁業資源豐富。

日本是世界經濟大國。工業和國民經濟生產總值均居世界前列。工業體系完整,工業結構為知識、技術密集型。農業實行機械化商品性生產,產品主要為稻米、小麥。漁業發達,捕魚量位世界前茅。海運、航空、鐵路、公路均極發達,鐵路長47000千米,公路長117千米。

日本的重要城市有東京、橫濱、大阪、名古屋。東京由關東地區的西南部和太平洋上的伊豆諸島、小笠原諸島這些島嶼部組成,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也是生活著1100 多萬人的日本首都。17 世紀初葉,德川家康將軍在這里建立幕府,從那以後以「居城」江戶城為中心,外圍的市民城不斷擴大,逐漸發展到今天的規模。受到1923年關東大地震、第二次世界大戰等的影響,市區許多地方曾經化為一片廢墟,然而不久又都重新修復起來。東京不僅是日本的政治、經濟中心,還是世界經濟、文化、產業的中心地。

㈣ 法國,日本,中國,德國各自的工業體系,哪

日本企業的員工關懷較好,員工忠誠度很高。
德國的工人嚴謹、細致,看看寶馬、奧迪、賓士、大眾就知道了。
美國公司的個人主義比較濃厚,不如日本忠誠,沒有德國嚴謹,但是他們有創意,有想法。
這個世界現在是創意世界,有了思想、創意在加上牛逼的工業體系,自然也不賴。
看看蘋果、微軟、IBM等世界巨頭就知道。
工業產品可以看出公司企業文化。

㈤ 日本基本概況

日本人是行小善作大惡之人。

日常小事,彬彬有禮,禮貌周到。 關鍵重大時刻,畜生不如。

侵華時期,自以為強大、勝券在握,露出鬼畜本相,四處燒殺搶奪,各地大屠殺,強迫當地的良家婦女做軍妓慰安婦,拿老百姓活人做生化武器實驗的日本731部隊。然後說這些都不存在,拒不道歉。

日常馬路上的一片紙都會撿起來,核廢水卻大海裡面一倒,污染和禍害全人類和海洋生物。再過幾十年,日本也一樣會拒絕承認有過。

太平洋真有了哥斯拉,也應該先滅了日本。

㈥ 世界最大規模鋼鐵廠和日本最大造船工業中心在哪

目前世界鋼鐵產量最大的鋼廠是 安賽樂米塔爾,(2006年安賽樂和米塔爾合並成安賽樂米塔爾鋼鐵公司。)
橫須賀、神戶、長崎、大阪是日本的主要造船工業中心;2008年01月13日 ,《日本經濟新聞》報道說,日本JFE集團和IHI(原石川島播磨重工業)開始就年內合並造船業務開始進行談判。如果雙方實現合並,將打造出日本最大的造船公司。
日本是一個工業高度發達的國家,是當今世界的經濟強國,為西方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國內有世界一流、全面、完整的工業體系。日本是世界上唯一缺乏資源的鋼鐵大國。鋼鐵工業所需要的主要原料、燃料幾乎全靠海外市場,然而日本卻是世界上最大的鋼和鋼材出口國,日本的鋼鐵工業技術在歐洲、美國等發達國家炙手可熱。其實應該說是日本五大工業區:京濱工業區、阪神工業區、中京工業區、北九州工業區和瀨戶內海工業區。其中,前4個大工業區在戰前就已形成,在戰後日本經濟迅速發展過程中,這4個老工業基地的規模迅速擴大,新的工業區相繼形成。在新形成的工業區中,規模最大的是瀨戶內海工業區。

京濱工業區位於東京灣沿岸,它以東京都和橫濱市為核心,以關東平原為腹地。從工業產品的產值看,在京濱工業區占第一位的是機械工業,其次是印刷出版業和化學工業,占第三位的是食品工業,金屬製品,鋼鐵製品。

阪神工業區以大阪灣為中心,後枕廣闊的「近畿為沖積平原」。它一方面向西,即順著尼崎、西宮、神戶、明石等沿海城市向兵庫縣擴展,另一方面向南,即順著堺、岸和田、阪南等沿海城市向和歌山縣延伸。阪神工業區的工業結構與京濱工業區既有類似之處,也有不同之處。最主要的相似之處是:在產值上占第一位的也是機械工業,最主要的不同之處在於:(1)阪神工業區的鋼鐵工業所佔比重較大。(2)紡織工業產值大大高於京濱工業區。

中京工業區南臨伊勢灣、三河灣,面對太平洋,北靠濃尾平原。藉助港灣的優勢,通過大量進口原油、鐵礦石等原材料,中京工業區的鋼鐵、化學和機械工業等迅速發展起來,特別是該地區機械工業的發展尤為引人注目。 中京工業區工業結構的一大特點是機械工業特別是運輸機械製造業非常發達。中京工業區的運輸機械製造業的規模居各大工業區之首,中京工業區運輸機械製造業的主體是汽車,日本最大的豐田汽車公司的生產基地就分布在這里。

北九州工業區位於日本九州島的北部,是日本歷史最悠久的重工業基地之一,其核心部分在福岡縣。在鋼鐵工業方面特別是在鋼鐵產品的品種、質量方面,北九州工業區佔有比較重要的地位。新日本制鐵公司就建於此。北九州工業區產值較高的工業部門依次是:機械製造業、鋼鐵工業、食品工業、化學工業、飲料和煙草業、金屬製品工業等。

瀨戶內海是位於四國島與本州島西南部之間的內灣海域,素有「日本地中海」之稱。戰後大規模的工業投資,使經濟迅速發展,原有的4大工業區日漸飽和。瀨戶內海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於50年代末開始崛起的新工業區。該工業區由環瀨戶內海的岡山縣、廣島縣、山口縣、香川縣和愛媛縣組成。從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期,該工業區利用價的進口資源,發展起了鋼鐵、化學和機械工業,在瀨戶內海沿岸建立起了大型港口和各種工廠,「日本地中海」已變成了一條「產業運河」,在日本經濟中的地位已超過北九州工業區。在該工業區內部,產值最大的行業是機械工業,其次是化學工業和鋼鐵工業,居第三位的食品工業。瀨戶內海工業區的鋼鐵、化學和有色金屬工業,已經後來居上,在產值上超過了中京工業區。

㈦ 世界上擁有最完整的工業體系是哪個國家

你要是說完整的核工業體系,哪么只有美國 俄羅斯 中國 法國 英國 日本。印度 和巴基斯坦還不具備這種能力,充其量只是有核武器而已,以色列就更不用說了,他在中東搞核武器已經是全球公開的秘密了。

㈧ 分析比較日本,印度,中國,義大利,法國,俄羅斯,美國的工業分布

日本
日本工業分布的最突出特點是臨海性。工業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地區,尤其是所謂「三灣一海」地區,即東京灣、伊勢灣和大阪灣以及瀨戶內海沿岸地區。東起東京灣東側的鹿島,向西經千葉、東京、橫濱—駿河灣沿岸—名古屋—大阪、神戶—瀨戶內海沿岸,最後直達北九州,長達1,000公里,包括京濱、中京、阪神、瀨戶內、北九州等五大工業地帶及其毗連地帶,呈東西向的條帶狀地區,通常稱之為「太平洋帶狀工業地帶」。該地帶約佔全國總面積的24%,但卻擁有日本全國人口和工廠數的 60%,工人總數的67%以上,工業產值的75%,大型鋼鐵聯合企業設備能力的95%,以及重化學工業產值的90%以上。特別是戰後新建的大量消費原料的資源型工業,全部分布在這一帶,成為臨海型工業區的典型代表。太平洋帶狀工業地帶不僅是日本、也是世界最發達的工業區之一。日本工業高度集中在這一帶狀地區的原因主要有:第一,日本發展工業的原料、燃料大部分依靠輸入,產品又大部分依靠輸出,面向國外市場是戰後日本工業布局的基本出發點。在太平洋沿岸一側的許多專業碼頭上,往往通過自動流水傳遞線,將進口的原料和燃料直接運入生產車間,就地加工;同時,所產的產品也徑直通過出口專業碼頭由海船運銷世界各地。因此,就這個意義上講,巨型船舶和港口就成了日本工業原料、燃料的來源地和產品的銷售地。這樣,既節約用地,又縮短生產周期,可獲得巨大經濟效益。戰後資源來源地域構成的變化,即由戰前和戰時主要面向日本海一側(如中國、朝鮮等),改變為戰後主要面向太平洋一側(如東南亞、大洋洲、歐洲、北美洲、非洲、拉美等),則更是工業愈加集中於太平洋沿岸的直接原因。第二,充分發揮島國位置條件的優越性。日本海岸線綿長,沿海又多優良港灣,尤其是太平洋沿岸,水深港闊,風平浪靜,潮差不大,適宜修築巨港和深水碼頭,便於大型或超級貨輪停泊。目前,太平洋沿岸的各港灣地區不僅為原料進口和產品出口提供了便利條件,而且船舶結構的日益大型化又造成海上運輸費用的低廉。第三,日本沿海地帶雖已十分密集,用地緊張,但是近些年來這里由於填海造陸,已使地價較為便宜,利於投資設廠。第四,沿海各大工業地帶是日本工業、城市和人口最為集中的地區,因而也是國內工業品最大的消費地,使生產地接近消費地的經濟原則得以實現。第五,日本在實施重點發展重、化學工業方針的進程中,在沿海地區大量投資修築公共設施和增設交通線路,從而為布局新廠提供了各種方便條件。日本工業分布的高度集中,從整體看是很不平衡的,過於集中的布局是不合理的;但就一個企業內部來說,則布局緊湊,用地少,也便於和其它企業聯系,在技術上是合理的,經濟效益較高。

但是,日本工業經過多年來的發展,原有工業地帶已擁擠不堪,處於飽和狀態,目前已提出重新布局工業的問題。工業布局開始向其它地方分散,其總趨勢是:(1)向原有工業地帶的四周及其外圍的內陸部分延伸,特別是那些技術密集型工業更是如此;(2)向消費地擴展;(3)趨向勞動力資源充足的地區;(4)在工業落後的地區建立地方性的工業據點。此外,日本還大力在海外投資建廠,就地加工原料,然後將半成品運回日本。

中國
中國經濟界把裝備重工業自身的重工業部門稱為基礎工業,是重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冶金、石油、煤炭、電力、化學、機械工業等。
以上是基礎工業的定義。根據這個定義來看,現在國內的基礎工業大部分集中在一些傳統的重工業地區,比如說是東北三省,四川,貴州,陝西等地。其中,陝西集中了大量的科研部門。四川是中國軍工廠最密集的地區。

義大利
義大利的老工業基地主要分布在西北部,以米蘭、都靈、熱那亞最為發達,是義大利的「工業三角地帶」,全國的經濟中心,主要工業以傳統工業為主,有汽車、造船、紡織、冶金、化學等部門。義大利的新興工業主要分布在中部和東北部。這里在20世紀50年代之前,一直以農業經濟為主,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他們充分利用這里的區位優勢及國內外有利條件,迅速發展成為新興工業區。為了同西北部的傳統工業區和至今工業化尚未得到普及的南部加以區別,人們把義大利的新興工業區稱為「第三義大利」。
與傳統工業區相比,具有明顯的差別。為了便於更方便地了解,我列出下表對其進行比較(如下表)。

義大利新興工業區與傳統工業區對比

新興工業區
傳統工業區

生產規模
中小型企業為主
大型企業為主

主要工業部門
輕工業
重工業

生產過程
分散
集中

資金集中程度



工業分布
分散
集中

法國
汽車工業主要集中在巴黎、里昂、斯特拉斯堡、聖艾蒂安;航空航天工業主要分布在巴黎、圖盧茲、波爾多、馬賽、特爾貝斯等;電力工業主要在布列塔尼、盧瓦爾河流域和羅衲河地區比較集中;化學工業主要有里昂、巴黎、南錫等都是傳統化學工業中心。

俄羅斯
俄羅斯是重要的工業大國,工業基礎雄厚,部門齊全,機械、鋼鐵、冶金、石油、天然氣、煤炭、森林工業及化工等重工業部門突出。俄工業結構不合理,民用工業落後狀況尚未根本改變。

俄羅斯的工業主要分布在歐洲部分,有莫斯科和聖彼得堡工業中心。
在烏拉爾一帶,建有以鋼鐵工業和機械工業為主的烏拉爾工業區。
在西伯利亞地區,則以石油,機械,森林工業和軍事工業為主。

聖彼得堡工業區:以石油化工、造紙造船、航空航天、電子為主。
莫斯科工業區:以汽車、飛機、火箭、鋼鐵、電子、為主。
烏拉爾工業區:以石油、鋼鐵、機械為主。
新西伯利亞工業區:以煤炭、石油、天然氣、鋼鐵、電力為主。
俄食品和紡織工業最發達的地區:聖彼得堡工業區
俄羅斯工業最發達的地區:莫斯科工業區。

主要燃料基地有西西伯利亞(秋明)油田,伏爾加-烏拉爾油氣田,庫茲巴斯煤田。

美國
美國工業的分布大體上分為三大地區。東北部地區是美國資本主義發展最早的地區,全國的鋼鐵、機械、汽車、化工等傳統工業大部分集中分布在這里。南部地區過去以農業為主。由於這里地價便宜,勞動力充足,環境污染較東北部小,美國工業逐漸由東北部向南部發展,形成美國新興的石油、飛機、宇航、電子等工業基地。太平洋沿岸的狹窄平原和谷地,是西部工業的集中地帶,宇航、電子、信息技術等新興工業發展較快。

印度
英國對印度的長期殖民統治,使印度的工業分布極不合理,工業高度集中在幾個沿海的大城市。沿海地區的孟買、加爾各答、阿默達巴德所在的三個邦的工業產值佔全國工業總產值的70%以上。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印度工業集中分布在沿海地區的狀況已經有所改善,工業分布趨於合理。目前,印度已經形成了五個重要的工業區。

1.加爾各答工業區。加爾各答工業區是印度形成最早、規模最大的工業區。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加爾各答工業區發展緩慢,其工業產值在印度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有所下降。現在,加爾各答工業區的工業總產值佔印度工業總產值的10/100左右。恆河三角洲是印度的黃麻產地,加爾各答是印度的麻紡織工業中心,也是機械製造工業中心。加爾各答是印度最大的城市,也是南亞地區最大的城市。

2.孟買一浦那工業區。孟買一浦那工業區是一個綜合性的工業基地,主要工業部門有棉紡工業、機械工業、化學工業、石油冶煉工業等,初步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孟買一浦那工業區棉紡織工業重要,其棉紡織工業產值佔印度棉紡織工業總產值30%。盂買一浦那工業區是印度最大的工業區,其工業產值佔印度工業總產值的16.7%。孟買是印度最大的港口,棉花及其棉紡織品的輸出地,印度第二大城市。

3.阿默達巴德工業區。阿默達巴德工業區是印度的棉花、油料產地,發達的農業為業提供豐富的工業原料,促進了工業的發展。阿默達巴德工業區以傳統工業為主,主要工業部門有棉紡織工業、油脂工業等。其中,棉紡織工業,油脂工業產值居印度首位。水泥工業、化學工業地位重要。

4.馬德拉斯一班加羅爾工業區。馬德拉斯—班加羅爾工業區是印度發展最快的一個工業區,其工業產值佔印度工業總產值的9.6%0主要工業部門有電力工業、飛機製造、造船工業、石油冶煉、電子工業、電機製造工業等,是一—個以新興工業為主的工業區。

5.那格浦爾工業區。那格浦爾工業區是20世紀50年代發展起來的傳統工業區,被譽為印度的「魯爾」區。那格浦爾工業區分布在煤炭、鐵礦產地附近,屬於「煤鐵復合體型」工業布局。煤炭、鋼鐵產量佔印度煤炭、鋼鐵總產量的75%。在煤炭、鋼鐵工業的基礎上,還發展了電力工業、機械工業、化學工業等。

㈨ 二戰前日本是怎樣建立完整工業體系的印度這10多億人口的大國70年了卻遲遲不能建立完整的工業體系。

日本當時是為了發動戰爭,所以什麼都要自己造;印度一直沒打過大戰,根本就沒有這種需求。

㈩ 日本為什麼能在製造業193個大項全部做到全球第一

日本高等教育發展歷史就是改革的歷史。二戰之後,日本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大力發展國家教育,在「科技立國」等思想指導下,致力於教育改革和科技進步。日本的高等教育的改革對日本經濟發展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日本高等教育改革的歷程包含著兩個基本過程,一個過程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日本領會、吸收、採用美國高等教育模式的過程,即日本高等教育的美國化過程;另一個過程是美國高等教育模式在日本遭遇抵抗、修正和改造的過程,即美國高等教育模式的日本化過程或它在日本的本土化過程。這兩個過程相互交織,共同構成了戰後日本高等教育的改革史。
日本積極倡導高等教育國際化,並對此提出了一系列具體的措施。高等教育國際化一方面是當今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一種趨勢,另一方面也是國際社會和國際組織積極推動的一種活動。一些學者甚至把高等教育國際化職能列為高等學校教學、科研、服務社會之後的第四職能。一般認為它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課程中的國際和世界內容;二是與培訓和研究有關的學者和學生的國際交流;三是國際范圍的技術援助與合作計劃。
為了促進高等教育國際化,提高其國際競爭力,日本大學審議會提出更進一步擴大高等教育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具體措施有:通過提高高等學校的國際通用性,實行與國外高等學校學分、學歷與學位的互認,促進高等學校的國際化;加強廣泛的國際交流,開展國際性的共同研究,支持社會各個階層的教師、學者和公民進行交流國費項目;努力建立國際合作和知識的項目和計劃,發展支持在全世界傳播知識的新技術;力爭建成在教育內容和研究水平上具有較高國際競爭力的大學;加大接受國外留學生和外籍教師與研究人員工作的力度,為國外留學生提供便捷的服務。如:獎勵優秀留學生的獎學金和留學生公寓,針對困難留學生的學費減免及房費便宜的市營公寓。同時,鼓勵國內大學生到國外進行短期留學;調整與國外相連的信息網,開辦海外分校,加大海外日語教育,在國內加大本國學生的外語教學,培養具有國際觀念和全球意識的新型人才。
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前,由於封建幕府長期奉行閉關鎖國的政策,國家處於貧困落後的狀態。但明治維新以後,日本實行了「文明開放」、「富國強兵」、「殖產業興」,而求智於世界的文教政策,努力吸收歐美等國先進的科技文化成果,使國家迅速富強起來。尤其是二戰之後,日本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大力發展國家教育,在「科技立國」等思想指導下,致力於教育改革和科技進步。使日本在戰爭廢墟上迅速崛起趕超歐美,創造了世界奇跡。可見,日本的高等教育的改革與開放對日本經濟發展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至於你要的比例只找到了20世紀80年代的,到1985年,日本的專、本科生在校生比例為0.84∶1,但專科高等學校的地位實際上低於大學。日本人的普遍思想是成為一個普通人,這點和中國人希望自己的子女出人頭地是有很大區別的,所以日本學生畢業之後一般都會從基層做起

閱讀全文

與日本工業體系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q5l和賓士glb哪個好 瀏覽:344
汽車中央通道多少錢 瀏覽:135
北京小汽車指標多久能辦下來 瀏覽:267
聯鑫電子工業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15
寶馬x5代款首付多少 瀏覽:519
純進口老款奧迪a8怎麼調年月日 瀏覽:649
寶馬日行燈怎麼換 瀏覽:218
寶馬x5電踏板多少錢 瀏覽:497
第5代寶馬3系多久停產 瀏覽:646
汽車usb介面怎麼改成3a 瀏覽:656
奧迪智能地區如何開啟 瀏覽:749
呼和浩特市哪裡賣汽車電瓶 瀏覽:590
汽車上怎麼跳 瀏覽:316
永康租輛5系寶馬多少1年 瀏覽:315
西電工業工程專業怎麼樣 瀏覽:184
汽車客車廠哪個工資高 瀏覽:822
人和哪個工業區廠多 瀏覽:276
工業除濕機如何設置除濕 瀏覽:766
工業平板哪個廠家好 瀏覽:437
准東汽車站在哪裡 瀏覽: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