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工業現場常用的匯流排
通訊協議是軟體上的區別,接線是一樣的。
Modbus還是Profibus都比較常用
B. 設備之間通過匯流排來通信,匯流排都有什麼類型的
匯流排按功能和規范可分為三大類型:(1) 片匯流排(Chip Bus, C-Bus)又稱元件級匯流排,是把各種不同的晶元連接在一起構成特定功能模塊(如CPU模塊)的信息傳輸通路。(2) 內匯流排(Internal Bus, I-Bus)又稱系統匯流排或板級匯流排,是微機系統中各插件(模塊)之間的信息傳輸通路。例如CPU模塊和存儲器模塊或I/O介面模塊之間的傳輸通路。(3) 外匯流排(External Bus, E-Bus)又稱通信匯流排,是微機系統之間或微機系統與其他系統(儀器、儀表、控制裝置等)之間信息傳輸的通路,如EIA RS-232C、IEEE-488等.
其中的系統匯流排,即通常意義上所說的匯流排,一般又含有三種不同功能的匯流排,即數據匯流排DB(Data Bus)、地址匯流排AB(Address Bus)和控制匯流排CB(Control Bus)。有的系統中,數據匯流排和地址匯流排是復用的,即匯流排在某些時刻出現的信號表示數據而另一些時刻表示地址;而有的系統是分開的。51系列單片機的地址匯流排和數據匯流排是復用的,而一般PC中的匯流排則是分開的。
按照傳輸數據的方式劃分,可以分為串列匯流排和並行匯流排。串列匯流排中,二進制數據逐位通過一根數據線發送到目的器件;並行匯流排的數據線通常超過2根。常見的串列匯流排有SPI、I2C、USB及RS232等。
按照時鍾信號是否獨立,可以分為同步匯流排和非同步匯流排。同步匯流排的時鍾信號獨立於數據,而非同步匯流排的時鍾信號是從數據中提取出來的。SPI、I2C是同步串列匯流排,RS232採用非同步串列匯流排。
C. 什麼是工業匯流排
所謂工業匯流排,就是在模塊之間或者設備之間傳送信息、相互通信的一組公用信號線的集合,是系統在主控設備的控制下,將發送設備發送的信息准確地傳送給某個接收設備的信號載體或公共通路。在中國:一般常見匯流排晶元無非是485通訊晶元,CAN通訊晶元,其實這種高低壓電平方式傳輸的通訊匯流排並不穩定,用在工業產品上不是很適合的。但有人問:為什麼有那麼多少人在用呢?那是因為485和CAN進入中國已經有幾十年了,那個時候中國還沒有自己的匯流排技術,先入為主嘛,工程師們也熟悉了這兩種匯流排技術。我也是一名工程師,據我了解,現在中國也是有自己的集中匯流排通訊晶元的,例如:我目前在使用的北京強聯通訊技術有限公司出的POWERBUS二匯流排晶元,就是一種比485和CAN更加優秀的匯流排技術。
還有些國產仿M-BUS的晶元,但這種晶元只能提供小電流。
D. 什麼是匯流排匯流排有哪些類型匯流排中傳輸的信號有哪幾種
匯流排(Bus)是計算機各種功能部件之間傳送信息的公共通信干線,它是由導線組成的傳輸線束, 常見的數據匯流排為ISA、EISA、VESA、PCI等。
按照計算機所傳輸的信息種類,計算機的匯流排可以劃分為數據匯流排、地址匯流排和控制匯流排。三大匯流排的信息都是以廣播形式發送的,但只有地址匯流排上對應編址的設備可以抄收。
(4)常用的工業通信匯流排有哪些擴展閱讀
匯流排傳輸的基本原理
匯流排的基本作用就是用來傳輸信號,為了各子系統的信息能有效及時的被傳送,為了不至於彼此間的信號相互干擾和避免物理空間上過於擁擠,其最好的辦法就是採用多路復用技術,也就是說匯流排傳輸的基本原理就是多路復用技術。
評價匯流排的主要技術指標是匯流排的帶寬(即傳輸速率)、數據位的寬度(位寬)、工作頻率和傳輸數據的可靠性、穩定性等。
E. 什麼是匯流排匯流排分為哪幾類
匯流排(Bus)是計算機各種功能部件之間傳送信息的公共通信干線,它是由導線組成的傳輸線束。匯流排是一種內部結構,它是cpu、內存、輸入、輸出設備傳遞信息的公用通道,主機的各個部件通過匯流排相連接,外部設備通過相應的介面電路再與匯流排相連接,從而形成了計算機硬體系統。
匯流排的分類:
1、數據匯流排(Data Bus):在CPU與RAM之間來回傳送需要處理或是需要儲存的數據。
2、地址匯流排(Address Bus):用來指定在RAM(Random Access Memory)之中儲存的數據的地址。
3、控制匯流排(Control Bus):將微處理器控制單元(Control Unit)的信號,傳送到周邊設備。
4、擴展匯流排(Expansion Bus):外部設備和計算機主機進行數據通信的匯流排,例如ISA匯流排,PCI匯流排。
5、局部匯流排(Local Bus):取代更高速數據傳輸的擴展匯流排。
(5)常用的工業通信匯流排有哪些擴展閱讀:
匯流排的特性如下:
(1)物理特性:
物理特性又稱為機械特性,指匯流排上部件在物理連接時表現出的一些特性,如插頭與插座的幾何尺寸、形狀、引腳個數及排列順序等。
(2)功能特性:
功能特性是指每一根信號線的功能,如地址匯流排用來表示地址碼。數據匯流排用來表示傳輸的數據,控制匯流排表示匯流排上操作的命令、狀態等。
(3)電氣特性:
電氣特性是指每一根信號線上的信號方向及表示信號有效的電平范圍,通常,由主設備(如CPU)發出的信號稱為輸出信號(OUT),送入主設備的信號稱為輸入信號(IN)。
通常數據信號和地址信號定義高電平為邏輯1、低電平為邏輯0,控制信號則沒有俗成的約定,如WE表示低電平有效、Ready表示高電平有效。不同匯流排高電平、低電平的電平范圍也無統一的規定,通常與TTL是相符的。
F. 工業機器人abb目前所能提供的現場匯流排的通訊方式分別有哪幾種
工業機器人abb目前所能提供的現場匯流排的通訊方式包括:Profinet、DeviceNet、EthernetIP等,如果通訊方式與主控設備不符合不同,還能通過使用通訊轉換器來轉換將主控設備與工業機器人連接。
現場匯流排主要解決工業現場的智能化儀器儀表、控制器、執行機構等現場設備間的數字通信以及這些現場控制設備和高級控制系統之間的信息傳遞問題。
由於現場匯流排簡單、可靠、經濟實用等一系列突出的優點,因而受到了許多標准團體和計算機廠商的高度重視。
現場匯流排是以數字通信替代了傳統4-20mA模擬信號及普通開關量信號的傳輸,是連接智能現場設備和自動化系統的全數字、雙向、多站的通信系統。
(6)常用的工業通信匯流排有哪些擴展閱讀:
現場匯流排的特點:
1、現場控制設備具有通信功能,便於構成工廠底層控制網路。
2、通信標準的公開、一致,使系統具備開放性,設備間具有互可操作性。
3、功能塊與結構的規范化使相同功能的設備間具有互換性。
4、控制功能下放到現場,使控制系統結構具備高度的分散性。
G. 常見的現場匯流排有哪幾種各有什麼主要的優缺點。
常見的現場匯流排有:PROFIBUS、EtherCAT、Lightbus、Interbus、CANopen、ControlNet、SERCOS interface、Ethernet、PROFINET、USB、Modbus、RS232/RS485、CC-Link、AS-Interface、LON、EIB、SNMP、QOS、CAN、MECHATROLINK。
匯流排優點:現場匯流排使自控設備與系統步入了信息網路的行列,為其應用開拓了更為廣闊的領域;一對雙絞線上可掛接多個控制設備, 便於節省安裝費用;節省維護開銷;提高了系統的可靠性;為用戶提供了更為靈活的系統集成主動權。
匯流排缺點:網路通信中數據包的傳輸延遲,通信系統的瞬時錯誤和數據包丟失,發送與到達次序的不一致等都會破壞傳統控制系統原本具有的確定性,使得控制系統的分析與綜合變得更復雜,使控制系統的性能受到負面影響。
匯流排本質
不同的機構和不同的人可能對現場匯流排有著不同的定義,不過通常情況下,大家公認在以下六個方面:
1、通信網路
用於過程自動化和製造自動化的現場設備或現場儀表互連的現場通信網路。
2、設備互聯
依據實際需要使用不同的傳輸介質把不同的現場設備或者現場儀表相互關聯。
3、互操作性
用戶可以根據自身的需求選擇不同廠家或不同型號的產品構成所需的控制迴路,從而可以自由地集成FCS。
4、分散功能塊
FCS廢棄了DCS的輸入/輸出單元和控制站,把DCS控制站的功能塊分散地分配給現場儀表,從而構成虛擬控制站,徹底地實現了分散控制。
5、通信線供電
通信線供電方式允許現場儀表直接從通信線上攝取能量,這種方式提供用於本質安全環境的低功耗現場儀表,與其配套的還有安全柵。
6、開放式互聯網
現場匯流排為開放式互聯網路,既可以與同層網路互聯,也可與不同層網路互聯,還可以實現網路資料庫的共享。
H. 匯流排一共分幾種啊
PC機的系統匯流排又可分為ISA、EISA、MCA、VESA、PCI、AGP等多種標准。 一、ISA/EISA/MCA/VESA匯流排 ISA(In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是IBM公司為286/AT電腦制定的匯流排工業標准,也稱為AT標准。ISA匯流排的影響力非常大,直到現在仍存在大量ISA設備,最新的主板也還為它保留了一席之地。MCA (Micro Channel Architecture)是IBM公司專為PS/2系統開發的微通道匯流排結構。由於要求使用許可證,違背了PC發展開放的潮流,因此還未有效推廣即告失敗。 EISA(Extended In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是EISA集團(由Compaq、HP、AST等組成)專為32位CPU設計的匯流排擴展工業標准,向下兼容ISA,當年在高檔台式機上得到一定應用。VESA(Video Electronics Standards Association),是VESA組織(由IBM、Compaq等發起,有120多家公司參加)按Local Bus(局部匯流排)標准設計的一種開放性匯流排,但成本較高,只是適用於486的一種過渡標准,目前已經淘汰。 二、PCI匯流排 90年代後,隨著圖形處理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在以Windows為代表的圖形用戶介面(GUI)進入PC機之後,要求PC具有高速的圖形及 I/O運算處理能力,這對匯流排的速度提出了挑戰。原有的ISA、EISA匯流排已遠遠不能適應要求,成為整個系統的主要瓶頸。1991年下半年,Intel 公司首先提出了PCI(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的概念,並聯合IBM、Compaq、AST、HP、等100多家公司成立了PCI集團。PCI是一種先進的局部匯流排,已成為局部匯流排的新標准,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匯流排結構。 PCI匯流排是一種不依附於某個具體處理器的局部匯流排,從結構上看,PCI是在CPU和原來的系統匯流排之間插入的一級匯流排,需要時具體由一個橋接電路,實現對這一層的智能設備取得匯流排控制權,以加速數據傳輸管理。 三、AGP匯流排 雖然現在PC機的圖形處理能力越來越強,但要完成細致的大型3D圖形描繪,PCI匯流排結構的性能仍然有限。為了讓PC的3D應用能力能同圖形工作站相比,Intel公司開發了AGP(Accelerated Graphics Port)標准,主要目的就是要大幅提高高檔PC機的圖形尤其 D圖形的處理能力。嚴格說來,AGP不能稱為匯流排,因為它是點對點連接,即連接控制晶元和AGP顯示卡。AGP在主內存與顯示卡之間提供了一條直接的通道,使得3D圖形數據越過PCI匯流排,直接送入顯示子系統。這樣就能突破由於PCI匯流排形成的系統瓶頸,從而達到高性能3D圖形的描繪功能。PCI及 AGP插槽外觀見圖1。標准介面的類型 在微機系統中採用標准介面技術,其目的是為了便於模塊結構設計,可以得到更多廠商的廣泛支持,便於「生產」與之兼容的外部設備和軟體。不同類型的外設需要不同的介面,不同的介面是不通用的。以前在8086/286機器上存在過的ST506和ESDI等介面標准都已經淘汰,目前在微機中使用最廣泛的介面是:IDE、EIDE、SCSI、USB和IEEE 1394五種。 一、 IDE/EIDE介面 IDE的原文是Integrated Device Electronics,即集成設備電子部件。它是由Compaq開發並由Western Digital公司生產的控制器介面。IDE採用了40線的單組電纜連接。由於把控制器集成到驅動器之中,適配卡已變得十分簡單,現在的微機系統中已不再使用適配卡,而把適配電路集成到系統主板上,並留有專門的IDE連接器插口。IDE由於具有多種優點,且成本低廉,在個人微機系統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增強型IDE (Enhanced IDE)是Western Digital為取代IDE而開發的介面標准。在採用EIDE介面的微機系統中,EIDE介面已直接集成在主板上,因此不必再購買單獨的適配卡。與IDE 相比,EIDE具有支持大容量硬碟、可連接四台EIDE設備、有更高數據傳輸速率(13.3MB/s以上)等幾方面的特點。為了支持大容量硬碟,EIDE 支持三種硬碟工作模式:NORMAL、LBA和LARGE模式。 二、Ultra DMA33和Ultra DMA66介面 在ATA-2標准推出之後,SFFC又推出了ATA-3標准。ATA-3標準的主要特點是提高了ATA-2的安全性和可靠性。ATA-3本身並沒有定義更高的傳輸模式。此外,ATA標准本身只支持硬碟,為此SFFC將推出ATA-4標准,該標准將集成ATA-3和ATAPI並且支持更高的傳輸模式。在 ATA-4標准沒有正式推出之前,作為一個過渡性的標准,Quantum和Intel推出了Ultra ATA(Ultra DMA)標准。 Ultra ATA的第一個標準是Ultra DMA33(簡稱UDMA33),也有人把它稱為ATA-3。符合該標準的主板和硬碟早在1997年便已經投放市場,目前幾乎所有的主板及硬碟都支持該標准。 Ultra ATA的第二個標準是Ultra DMA66(或者Ultra ATA-66)是由Quantum和Intel在1998年2月份提出的最新標准。Ultra DMA66進一步提高了數據傳輸率,突發數據傳輸率理論上可達66.6MB/s。並且採用了新型的CRC循環冗餘校驗,進一步提高了數據傳輸的可靠性,改用80針的排線(保留了與現有的電腦兼容的40針排線,增加了40條地線),以保證在高速數據傳輸中降低相鄰信號線間的干擾。 目前,有Intel 810、VIA Apollo Pro等晶元組提供了對Ultra DMA66硬碟的支持。部分主板也提供了支持Ultra DMA66硬碟的介面。而新出的大部分硬碟都支持Ultra DMA-66介面。 三、SCSI介面 SCSI的原文是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即小型計算機系統介面。SCSI也是系統級介面(外觀如圖2),可與各種採用SCSI介面標準的外部設備相連,如硬碟驅動器、掃描儀、光碟機、列印機和磁帶驅動器等。採用SCSI標準的這些外設本身必須配有相應的外設控制器。SCSI介面早期只在小型機上使用,近年來也在PC機中廣泛採用。 最新的Ultra3 SCSI的Ultra160/m介面標准,進一步把數據傳輸率提高到160MB/s。昆騰也在1998年11月推出了第一個支持Ultra160/m介面標準的硬碟Atlas10K和Atlas四代。SCSI對PC來說應是一種很好的配置,它不僅是一個介面,更是一條匯流排。相信隨著技術的進一步發展, SCSI也會像EIDE一樣廣泛應用在微機系統和外設中。 四、USB介面 USB(Universal Serial Bus)介面(外觀如圖3)的提出是基於採用通用連接技術,實現外設的簡單快速連接,達到方便用戶、降低成本、擴展PC機連接外設的范圍的目的。目前PC中似乎每個設備都有它自己的一套連接設備。外設介面的規格不一、有限的介面數量,已無法滿足眾多外設連接的迫切需要。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是,提供設備的共享介面來解決個人計算機與周邊設備 的通用連接。 USB技術應用是計算機外設連接技術的重大變革。現在USB介面標准屬於中低速的界面傳輸,面向家庭與小型辦公領域的中低速設備。比如鍵盤、滑鼠、游戲桿、顯示器、數字音箱、數字相機以及Modem等,目的是在統一的USB介面上實現中低速外設的通用連接。PC主機上只需要一個USB埠,其他的連接可以通過USB介面和USB集線器在桌面上完成。USB系統由USB主機(HOST)、集線器(HUB)、連接電纜、USB外設組成。下一代的USB介面,數據傳輸率將提高到120Mbps~240Mbps,並支持寬頻寬數字攝像設備及新型掃描儀、列印機及存儲設備。 五、IEEE 1394介面 IEEE 1394是一種串列介面標准,這種介面標准允許把電腦、電腦外部設備、各種家電非常簡單地連接在一起。從IEEE 1394可以連接多種不同外設的功能特點來看,也可以稱為匯流排,即一種連接外部設備的機外匯流排。IEEE 1394的原型是運行在Apple Mac電腦上的Fire Wire(火線),由IEEE採用並且重新進行了規范。它定義了數據的傳輸協定及連接系統,可用較低的成本達到較高的性能,以增強電腦與外設如硬碟、列印機、掃描儀,與消費性電子產品如數碼相機、DVD播放機、視頻電話等的連接能力。由於要求相應的外部設備也具有IEEE 1394介面功能才能連接到1394匯流排上,所以,直到1995年第3季度Sony推出的數碼攝像機加上了IEEE 1394介面後,IEEE 1394才真正引起了廣泛的注意。 六、Device Bay Device Bay是由Microsoft、Intel和Compaq公司共同開發的標准,這一技術可讓所有設備協同運作,包括CD-ROM、DVD-ROM、磁帶、硬碟驅動器以及各種符合IEEE 1394的設備。 由於Device Bay技術能夠處理類型廣泛的設備,所以它可創建一種新PC:主板將僅包括CPU,所有驅動器和設備都在外部與計算機相連,並包括所有數字家電,例如電視和電話。 盡管Device Bay的規范已於1997年制定完畢,但由於這一技術研發經費開銷過高,因此很可能會擱淺。迄今Microsoft還沒有準備在未來的操作系統中,支持DeviceBay的具體計劃。
I. 何謂匯流排通常有哪幾種匯流排
系統各個節點傳送信息的通路就是匯流排。工業系統常用的匯流排很多。像CAN, 485的四匯流排或者KNX, POWERBUS 這樣的二匯流排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