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在兩次工業革命時各有什麼成就
一、第一次工業革命對中國的影響
18世紀60年代起,以英國為首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先後進行了工業革命。為滿足工業生產的需要,它們在世界范圍內搶占商品市場,強占原料產地,傾銷工業品,將亞、非、拉廣大地區納入資本主義體系。中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而清政府政治腐敗,經濟落後,軍備廢弛,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把侵略矛頭指向中國,給中國帶來了巨大影響:
1.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兩次鴉片戰爭,使中國由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並且程度進一步加深。兩次鴉片戰爭給中國帶來了深重災難,造成中國長期貧困落後。
2.中國人民英勇抗爭
兩次鴉片戰爭中,愛國官兵和中國人民不斷抗爭,農民階級掀起了太平天國運動。
3.中國新思想萌發
魏源、林則徐等地主階級開明知識分子,開始注目世界,探求新知,尋求強國禦侮之道,萌發了一股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
4.中國近代化起步
地主階級洋務派發起了洋務運動,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同時中國近代工業、科技、教育起步,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
二、第二次工業革命對中國的影響
19世紀70年代,第二次工業革命興起,西方國家需要在更廣闊的范圍內開展殖民活動,爭奪商品市場、原料產地和投資場所。在全世界領土已被瓜分完畢的情況下,中國則成了它們掠奪的中心,這次工業革命對中國歷史的影響是:
1.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從邊疆危機到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從強占租界地、劃分勢力范圍、瓜分狂潮到八國聯軍侵華,中國承受著深重災難。《辛丑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2.中國人民的抗爭和探索
邊疆危機、中法戰爭和甲午戰爭中的愛國官兵英勇抗爭;農民階級的義和團運動;資產階級維新派的維新變法運動;資產階級革命派的辛亥革命。
3.中國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
甲午戰爭後簽訂《馬關條約》,使外國在華投資設廠合法化。列強競相對華輸出資本,加劇經濟侵略,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為維新變法運動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提供了社會基礎和階級基礎,這是世界歷史發展潮流所產生的必然結果。
4.中國近代科技進一步發展
西方列強的侵略,客觀上也傳播著進步和文明,促進了中國近代科技的發展。
❷ 第二次工業革命是如何發生的它對世界歷史有什麼重大影響
前言
我們現在的生活無疑是十分的便利的,那你知道嗎,其實在二百多年之前,甚至連電都沒有,現代生活的便利主要得益於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生。第二次工業革命是如何發生的呢?它對世界又產生了什麼深遠的影響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第二次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也被稱為是第二次科技革命和電氣革命,時間是從1870年到1914年。其中西方國家和美國以及日本等國家的工業在此期間得到了飛速的發展。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力的大規模應用為代表,點燈的發明為標志。
❸ 中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有哪些重大科技成就
很遺憾,前兩次工業革命沒中國什麼事情,不然我們就不至於被列強打開國門,淪為半殖民地
1、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就:
(1)電的廣泛使用。從19世紀六七十年代起,出現了一系列電氣發明。電力作為一種新能源的廣泛應用,不僅為工業提供了方便而價廉的新動力,而且有力地推動了一系列新興工業的誕生。電力工業和電器製造業迅速發展起來,人類跨入了電氣時代。
(2)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19世紀七八十年代,以煤氣和汽油為燃料的內燃機相繼誕生,90年代柴油機創製成功。內燃機的發明解決了交通工具的發動機問題。19世紀80年代,一種新型的交通工具──汽車誕生了。從90年代起,許多國家都建立起汽車工業。內燃機車、遠洋輪船、飛機等也得到迅速發展。內燃機的發明,還推動了石油開采業的發展和石油化工工業的產生。
2、第二次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起於19世紀七十年代,以電力和內燃機的使用為主要標志,這一時期,科學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各種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並被迅速應用於工業生產,大大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又稱為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當時,科學技術的突出發展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即電力的廣泛應用、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新通訊手段的發明和化學工業的建立,第二次科技革命人類跨入了電氣時代。19世紀七八十年代,以煤氣和汽油為燃料的內燃機相繼誕生,90年代柴油機創製成功。內燃機的發明解決了交通工具的發動機問題,還推動了石油開采業的發展和石油化工工業的產生。(導致了列強開始爭奪石油。)
❹ 前兩次工業革命時中國分別正處於什麼時期
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中國處於乾隆、嘉靖、道光三位清朝皇帝統治時期。
當時中國正處於封建社會的晚期,
文化方面文字獄鼎盛、傳統文化斷絕;
經濟方面閉關鎖國,徹底斷絕了走上資本主義的可能;
政治方面君臣都沉醉在大國美夢中,不思進取,窮奢極欲。
第二次工業革命始於19世紀中期,中國開始受到西方列強的侵略,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到20世紀早期第二次工業革命結束,此時中國已經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❺ 第二次工業革命對中國有什麼影響
第二次工業革命對中國的影響:
1、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化程度加深。
2、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再一次得到發展,實業救國的口號開始出現,後來在辛亥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達到短暫的春天。
3、中國近代化進程進一步加快 。
4、中國不但學習歐洲先進的技術,也開始接受先進的思想,這為後來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和辛亥革命的展開提供了必要的基礎。
5、中國資本主義開始領導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結果:
19世紀70年代,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動下,資本主義經濟開始發生重大變化,資本主義生產社會化的趨勢加強,推動企業間競爭的加劇,促進生產和資本的集中,少數採用新技術的企業擠垮大量技術落後的企業。
生產和資本的集中到一定程度便產生了壟斷。在競爭中壯大起來的少數規模較大的企業之間,就產量,產品價格和市場范圍達成協議,形成壟斷組織,壟斷最初產生在流通領域,如卡特爾,辛迪加等壟斷組織,後來又深入到生產領域,產生托拉斯等壟斷組織。
大量的社會財富也日益集中在少數大資本家手裡,到19世紀晚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都出現壟斷組織19世紀70年代,壟斷組織的出現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它生產後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生產。
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出現的新興工業如電力工業丶化學工業丶石油工業和汽車工業等,都要求實行大規模的集中生產,壟斷組織在這些部門中便應運而生了,壟斷組織的出現,使企業的規模進一步擴大,勞動生產率進一步提高。
托拉斯等高級形式的壟斷組織,更有利於改善企業經營管理,降低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壟斷組織的出現,實際上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此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速度加快。
同時,控制壟斷組織的大資本家為了攫取更多的利潤,越來越多地干預國家的經濟丶政治生活,資本主義國家逐漸成為壟斷組織利益的代表者。壟斷組織還跨出國界,形成國際壟斷集團,要求從經濟上瓜分世界,促使各資本主義國家加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步伐。
19世紀末20世紀初,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美、德、英、法、日、俄等相繼進入帝國主義階段。
參考著資料來源:網路 --第二次工業革命
❻ 前兩次工業革命時中國分別正處於什麼時期
兩次工業革命中國處用什麼情況:
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中國處於乾隆、嘉靖、道光三位清朝皇帝統治時期。當時中國正處於封建社會的晚期,文化方面文字獄鼎盛、傳統文化斷絕。經濟方面閉關鎖國,徹底斷絕了走上資本主義的可能。政治方面君臣都沉醉在大國美夢中,不思進取,窮奢極欲。
第二次工業革命始於19世紀中期,中國開始受到西方列強的侵略,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到20世紀早期第二次工業革命結束,此時中國已經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❼ 第二次工業革命對中國的影響
19世紀70年代以後,開始了第二次工業革命,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19世紀70年代以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開始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
對中國的影響:(1)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加緊了對落後國家的掠奪,彼此之間也展開了分割殖民地的爭斗。在這種國際背景下,中國的鄰邦和邊疆地區遭到侵略者更加嚴重的蠶食鯨吞。當時中國邊疆出現新危機:美日對台灣的侵略、俄英對新疆的侵略、英對西藏的侵略等,1883—1885年法國侵略中國,挑起中法戰爭,中國不敗而敗。
(2)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德、英、法、日、俄等國都陸續成為帝國主義國家,1894年,日本又發動了對中國的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被迫簽訂了《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同時也說明洋務運動沒有是中國走上富強。而日本則利用巨額戰爭賠款瘋狂擴充軍備,使自己擠進了帝國主義列強的行列。19世紀末20世紀初,由於帝國主義經濟政治發展部平衡的加劇,後起帝國主義國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加緊了對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廣大地區的侵略,這一時期對外擴張的經濟形勢以資本輸出為主,並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3)甲午戰後,帝國主義列強以開設銀行、強迫貸款、投資鐵路、開礦設廠等方式,對中國加劇經濟侵略,並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之後,美國又提出「門戶開放」政策,美國在中國的侵略勢力一天天膨脹起來。
(4)甲午戰後,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得到初步發展,面臨中國帝國主義瓜分的危機,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發動和領導了一場救亡圖存的愛國運動——「戊戌變法」,主張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建立資本主義君主立憲制,但由於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封建頑固勢力的阻撓和破壞,以失敗告終。
(5)同時期農民自發的反帝愛國運動——義和團運動,打破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迷夢,但最終也被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為鎮壓中國的義和團運動,保護帝國主義各國在華侵略利益,八個帝國主義國家聯合發動了旨在瓜分中國的大規模侵華戰爭,戰後,帝國主義強迫清政府簽訂了《辛丑條約》,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6)戊戌變法和義和團運動失敗後,尤其《辛丑條約》簽訂後,使人民看清了清政府已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人民同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矛盾,集中表現在反對清朝統治的斗爭上,以孫中山為代表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了反清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帝國主義為了維護其在華侵略利益,極力破壞中國革命,武昌起義後,帝國主義看到清政府難以繼續維持,就從封建統治集團內部選中袁世凱,作為他們統治中國的工具。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統治的局面,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但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袁世凱在帝國主義支持下,篡奪辛亥革命的果實,開始了北洋軍閥統治時期,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民主派為保衛辛亥革命的成果進行了反對北洋軍閥統治的斗爭: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等。袁世凱死後,帝國主義失去了在中國的共同的代理人,各自扶植地方軍閥作為代理人,在帝國主義的支持下,中國出現軍閥割據紛爭的局面。
❽ 兩次工業革命分別與中國近代史上的哪些事件有關
第一次工業革命發生後,英國國內實力大為增長,為了傾銷自己的剩餘材料向中國等地進行殖民侵略,發生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的外來戰爭鴉片戰爭。 第二次工業革命過後應該中國式逐步開展了一些洋務運動或者維新變法之類的,主要是出現了外國列強向中國入侵,逐漸淪為半殖民半封建的國家。
❾ 第二次工業革命是19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在這時間段我國有哪些歷史事件發生
左宗棠收復新疆 中日甲午戰爭 八國聯軍侵華(辛丑條約) 洋務運動 戊戌變法 辛亥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