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2011年中國GDP構成,例如機械製造業佔GDP比例,2010年的都行
請下載2011中國統計年鑒(2010年數據),一看便知。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21051649.html?retcode=0
『貳』 中國機械工業技術發展現狀,與日本、德國、美國相差多少年
一、產業規模躍居世界首位
「十一五」期間,機械工業的產業規模持續快速增長。2010年機械工業增加值佔全國GDP的比重已超過9%;工業總產值從2005年的4萬億元增長到2010年的14萬億元,年均增速超過25%,在全國工業中的比重從16.6%提高到20.3%;規模以上企業已達10萬多家,比「十五」末增加了近5萬家,從業人員數達到1752萬人,資產總額已達到10.4萬億元,比「十五」末翻了一番。2009年,我國機械工業銷售額達到1.5萬億美元,超過日本的1.2萬億美元和美國的1萬億美元,躍居世界第一,成為全球機械製造第一大國。
二、裝備保障能力顯著增強
「十一五」以來,在高速增長的需求拉動下,我國機械產品的水平有了長足的進步,機械產品的國內市場佔有率已經由2005的80%提高到了2010的85%以上,重大技術裝備自主化取得了較大突破,對國民經濟各行業的保障能力明顯增強。
1.電力裝備方面:已能基本滿足國內需求,技術水平和產品產量已經進入世界前列。已可批量生產60萬及100萬千瓦級超臨界、超超臨界火力發電機組;水電設備最大單機容量已由30萬千瓦升級到70萬千瓦,機組效率進入世界先進水平;已具備自主生產百萬千瓦級二代改進型壓水堆核電站成套設備的能力,三代核電站裝備的成套製造技術正在研發,並已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果;兆瓦級風電機組已實現批量生產,5MW海上風電機組已研製成功,我國已進入世界風電設備生產大國行列;1000KV特高壓交流輸變電設備和±800KV直流輸電成套設備研製成功,綜合自主化率分別達到90%以上和60%以上,我國已成為世界上首個特高壓輸變電設備投入工業化運行的國家。
2. 冶金礦山設備方面,可自主提供年產1000萬噸級鋼鐵企業用常規流程的成套設備;年產2000萬噸級露天礦、年產60~70萬噸級金屬礦、年產600萬噸級井下煤礦、年處理400萬噸級選煤廠、年處理300萬噸級選礦廠、日產4000~10000噸級熟料干法工藝水泥廠成套裝備。
3.石化通用設備方面,30萬噸/年合成氨設備已實現國產化;百萬噸乙烯裝置所需的關鍵「三機」(裂解氣壓縮機、丙烯壓縮機和乙烯壓縮機)及多股流低溫冷箱已研製成功;6萬立方米/時等級大型空分設備已實現國產化並出口,正在研製8.5萬立方米/時空分設備;石油鑽機已由9000米升級到12000米,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並正在由陸上鑽機向海上鑽機拓展。
4.汽車行業:2010年中國汽車產銷量分別達到1826萬輛和1806萬輛,高居世界第一。目前自主品牌乘用車的銷售比重已提高到46%,其中自主品牌轎車的銷售比重佔31%。
大型施工機械方面:2000噸履帶起重機、500噸全路面起重機、72米臂架混凝土輸送泵車、直徑11.22米的泥水平衡盾構機等特大型工程機械研製完成。
農業機械方面:除少數高端產品尚需進口外,國產農機已基本能滿足國內農業的需求。180馬力大型拖拉機已研製成功,小麥聯合收割機已經普及並開始向大喂入量機型發展,3-4行玉米聯合收割機批量供應市場,水稻種植和收獲機械技術基本成熟,4行半喂入式水稻聯合收割機研製成功,油菜、牧草和甘蔗收獲機械、節水灌溉、秸稈還田和復式作業機具研究也都取得重大進展。
5.工作母機方面:大型、精密、高速數控機床以及為之配套的數控系統和功能部件進步很快,數控機床自給率達到60%,開發出了五軸聯動龍門加工機床、五軸聯動葉片加工中心、五軸落地式數控鏜銑床、七軸聯動重型立式車銑復合加工機床、超精密加工機床、柔性製造系統及大型沖壓自動生產線;自主研發的數控系統可靠性明顯提高,平均無故障時間達到2萬小時。
6. 大型鑄鍛件方面:我國30萬、60萬千瓦火電機組高中壓轉子國內市場滿足率已提高到60%左右,低壓轉子國內市場滿足率已提高到45%,發電機大軸國內市場滿足率已提高到30%,掌握了超超臨界火電機組轉子製造技術並實現批量生產;100萬千瓦級三代核電設備成套大型鍛件已研製成功,壓力殼、蒸發器、主管道等具有代表性的關鍵鍛件的技術攻關已相繼取得突破。
三、結構調整取得一定進展
1.在資本結構方面:已實現多元化,行業內生的發展活力越來越強。國有大型企業在重大技術裝備研製和生產中繼續發揮著主力軍的作用;民營經濟表現出很強的抗風險能力,對機械工業增長的貢獻率超過了50%,對機械工業的平穩發展功不可沒。
2.在組織結構方面:企業小而散的局面有所改觀,主要行業的生產集中度不斷提高,尤其是汽車、工程機械、發電設備等行業更加突出。上汽、東風、一汽、長安產銷量在全行業中佔比已達70%,前十大企業的生產集中度已達86%;哈爾濱、東方、上海三大集團產量在發電設備行業佔比達到68.7%,華銳、金風、東汽在風電設備產量中的佔比也已達70%左右;徐工、中聯重科、三一、柳工、龍工、山推已約佔中國工程機械市場總銷售額的半壁江山。
3.在產品結構方面:新產品產值始終保持兩位數增長,科技創新成果成為推動行業持續發展的強勁動力。2010年,機械工業新產品產值超過2萬億元,約佔全國工業新產品產值的40%。重大技術裝備向大型化、高參數化發展,部分產品的效率已接近世界先進水平,量大面廣的通用機電產品效率也有很大提高。
4.在資產結構方面:「十一五」期間,機械行業固定資產投資持續高速增長,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7281億元,年均增速達到約38%,2010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額高達1.9萬億元。高強度的投資使得全行業的裝備水平大為提高,生產條件大為改善,行業固定資產的新度系數由「十五」末的61%提高到2009年的64%。一批行業排頭兵企業的裝備水平已達到或接近世界同行先進水平。
與美、日、德差距較大,與德國差距有30年左右。
『叄』 機械製造生產成本構成各項各佔百分比
工業企業生產成本一般占售價的百分比在多少是合理的的問題是沒有確切的數字,一般情況下與下列因素有關:
1,經營方式有關
2,經營品種有關
3,競爭能力有關
4,產品技術含量有關
但是要是按照正常生產情況下,和當前市場供需情況下,應該以下比例:
1,材料費占售價的50%、
2,人工費占售價的20%、
3,機械費占售價的10%、
4,管理費占售價的3%、
5,稅金占售價的5%
6,利潤占售價的12%
『肆』 機械行業的現狀與前景
機械工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性產業,也是國民經濟的裝備產業,承擔著為國民經濟各部門、各行業提供技術裝備和生產工具的任務,機械工業的發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甚至決定著相關產業部門的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水平。
機械工業增加值增速放緩
近年來,我國機械工業增加值增速有所放緩,根據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16-2020年上半年,中國機械工業增加值增速整體呈下降趨勢,2019年為5.1%,低於同期全國工業平均水平(5.7%),也低於上年機械工業6.3%的增速。2020年上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我國機械工業增加值增速同比下降1.5%。
——以上數據來源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塑料機械行業產銷需求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
『伍』 機械製造在國民經濟當中的地位和作用
正文:機械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2004年機械製造業工業總產值32711億元,同比增長17.41%;工業增加值8635億元,同比增長22.5%;產品銷售收入31902.3億元,同比增長27.7%,創下生產總量和產品銷售收入超過3萬億元的歷史記錄。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152.51%,比2003年的143.16%提高9.35個百分點。機械製造業一直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國際上普遍認為,一個產業增加值超過GDP的5%,就是支柱產業。 2004年,我國機械製造業工業增加值占同期國內生產總值136515億元的比重約為6.3%。
拓展資料:
1、機械製造業在許多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的國民經濟中也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美田68%的財富來自製造業,日本總產值的49%是由製造業創造的。中國製造業也占工業總產值的40%。就就業人口比例而言,大約 1 / 4 的人口來自在製造業和非製造業中,大約一半人員的工作性質與製造業密切相關。可以說,沒有發達的製造業收入,就沒有真正的國家繁榮富強。
2、1999年在第46屆國際生產工程學會CIRP年會上,大會主席日本吉川教授在總結中指出,世界發達國家的經濟競爭主要是製造業的競爭。技術。在各國企業生產力構成中,製造技術一般佔55%~65%。日本和亞洲是「四小龍」,它們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製造技術的重視。這些國家非常重視從世界各地購買高新技術開發專利,通過製造技術形成獨特、特、高、大、精、尖、質、價廉的產品,滿足廣大用戶的需求。不同層次,佔領市場。這就是他們崛起 飛翔的秘訣。
3、大多數人只看到機械製造行業必須依靠信息科學和材料科學來改造自己。這只是問題的一方面。另一方面,信息科學和材料科學也必須依託鼎產線設備的製造技術才能取得新的進步。因為科學的基本任務是認識世界,所採用的基本方法是分析最終結果的基本表現形式是各種發現和啟示;技術的基本任務是改造世界,基木方法是綜合的,最終結果的表現形式是發明、創造和改進。眾所周知,計算機的發展日新月異,但計算機發展的關鍵問題是高密度大規模集成電路和存儲器件的生產,這取決於製造技術的發展。
4、美國、日本、歐洲等工業發達國家的專家教授將製造科學、信息科學、材料科學和生物科學列為時代四大支柱科學之一。有數據顯示,近幾十年來,美國曾(約1970年代和1980年代)對製造科學缺乏重視,認為製造業是夕陽產業,主張經濟重心應從製造業轉向高科技產業,第三產業。結果,美國的生產線沒落,很快跌至歷史最低點。其結果是,美國在國際舞台上的競爭力被嚴重削弱,並導致美國在 1990 年代初經濟衰退。為了改變這種狀況,美國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戰略措施,制定並實施先進製造技術計劃和製造技術中心計劃
『陸』 中國國內機械行業分析
機械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現代製造業正在改變著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經營管理模式乃至社會的組織結構和文化。由於中國潛在的巨大市場和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世界的製造業正在向中國轉移,中國正在成為世界的製造大國。我國在家電等若干產品的產量已居世界第一位。但是在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設計、先進製造工藝和裝備及現代化管理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大差距。一、中國機械製造業管理現狀與特點中國機械製造業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已經具有相當的規模,積累了大量的技術和經驗。但是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形成,由於中國潛在的巨大市場和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國外的技術、資金、產品大量湧入中國,中國企業面臨前所未有的國內外激烈的競爭局面。競爭要求企業產品更新換代快、產品質量高、價格低、交貨及時、服務好。這些市場競爭的武器與企業管理的模式、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組織結構、業務流程密切相關。然而相當部分中國企業及人們的思想意識仍然受計劃經濟的影響,上述競爭武器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1)生產計劃控制的模式落後尚未實施ERP的機械製造企業幾乎100%採用台套計劃的方式。即以產品最長生產周期作為構成產品各種物料的采購提前期和生產提前期。過分誇大的提前期是造成庫存和在製品儲備高,流動資金佔用大的根本原因。生產計劃與采購計劃脫節,零件成套水平差,不能准時交貨。或者用高儲備來保交貨期。距離現代管理方法物料需求計劃MRP、准時生產JIT、供應商管庫房VMI、同步生產相差甚遠。(2)企業應變能力差今天的市場瞬息萬變,需求多樣化。按訂單裝配MTO,按訂單製造MTO,按訂單設計MTD,大規模定製MC。品種規格繁多,生產、采購異常復雜。從客戶—銷售—設計—生產—采購—財務—成本,需要一個完整的供應鏈管理,才能動態快速地響應客戶需求,適應千變萬化市場和客戶定製化的要求。(3)成本計算不準確,成本控制差人工成本核算一般只能計算產品成本,無法計算零部件成本。成本費用分攤很粗,大量成本數據採集是人工歸集的,數據准確性很差,使得成本計算不準確。一般不進行標准成本的計算,也很少進行成本分析,因此成本控制差。(4)信息分散、不及時、不準確、不共享製造業產、供、銷、人、財、物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他們之間存在大量信息交換。然而人工管理信息分散、缺乏完善的基礎數據,信息分散、不及時、不準確、不共享、大大影響管理決策的科學性。(5)多層式的組織機構而不是面向業務流程的扁平化的組織,一般業務流程不合理,業務流程的管理和控制不規范,隨意性大。(6)缺乏標准化、規范化、制度化、程式化的管理,管理的優劣因人而異。盡管通過ISO9000制定了一系列的程序文件,執行的效果可因企業和管理者而異。(7)管理工具落後,大部分企業仍處於手工分散管理或微機單項管理的階段。有的企業也建立了全廠的計算機網路,但應用仍是分散的,沒有實現信息的共享和資源的優化配置。(8)現代化管理的新思想、新方法、新技術的應用差。例如:敏捷製造AM、虛擬製造VM、准時生產JIT、客戶關系管理CRM、供應鏈管理SCM、商業智能BI、電子商務EC、企業資源計劃ERP等。機械製造業與其它製造業的管理具有共性也有個性;機械製造業本身隨著生產類型,生產批量,生產組織方式不同其管理方法存在差異;中國的製造業與發達國家相比,由於企業文化、法律、制度的不同也有其特殊性。(1)機械製造業是典型的離散製造業,其管理軟體根據企業的生產類型,生產批量,生產組織方式不同,需要不同的解決方案。這些製造類型的特徵:離散製造——不同的物料經過非連續的移動,通過不同路徑,生產出不同的物料和產品。如汽車、機床、飛機、計算機、家電等。流程工業——物料經過混合、分離、成型或者化學反應,物料大多連續地通過相同路徑,生產出有價值的產品。它又分為連續生產、批量生產和混合製造幾種類型。在管理上要求配方管理、副產品、聯產品、多種計量單位,同一物品多個質量等級、批號跟蹤、保質期等特點,一般用專業流程工業軟體。·單件生產——產品按訂單設計、按客戶需求生產,產品很復雜。產品生產周期一般都很長。有時一個合同按部件多次交貨。如三大動力廠(大電機、汽輪機、鍋爐)重型機械、造船等。生產組織按工藝劃分,設備是通用的。生產管理中除應用多品種小批量生產的整套方法外,需增加網路計劃(項目管理),關鍵資源排序。這里CRM就並不重要。·多品種小批量生產——產品是標準的或選配的。需求可以是預測,或按訂單生產,按訂單裝配。生產組織按工藝特徵分車間、工段、班組,如鑄、鍛、鉚、焊、車、銑、刨、磨、裝配等。生產計劃的特徵是典型的MRPII加配置控制。他們也需要CRM,SCM等。·大批量生產——產品是標准或少數選配。需求主要靠預測,也考慮訂單。生產設備是以物料(零件、部件)為對象組成一條條流水生產線。生產計劃的特徵是將傳統MRPII與JIT混合製造,中長期計劃和批量生產的零件採用物料需求計劃MRP,執行計劃採用JIT、看板(電子看板)、反沖庫存、條碼物料跟蹤等計劃。CRM,電子商務就很重要。·大規模定製——將多品種小批量生產以滿足不同客戶個性需求和大批量生產提高生產率,降低成本的優勢相結合。生產組織仍是流水線,但產品配置是多種多樣。在生產計劃控制方面它需要結合MRP、JIT、配置控制等綜合應用。是前兩種的混合製造模式。所以,企業生產類型不同,在選擇ERP軟體時要按這些不同的管理特徵去尋找滿足企業需求的軟體。你是個年產10萬輛汽車的生產廠,軟體中沒有JIT我看就不合適。你是個重型機械廠,他產品中沒有項目管理,關鍵主件質量跟蹤,我看也不行。另外,不同的企業管理的重點也不盡相同,有的企業銷售非常復雜,但生產簡單。有的采購和生產製造非常復雜,但一年只有幾個合同,銷售管理並不重要。所以,一定要辯證施治、對症下葯。(2)由於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使得我們必須重新審視西方ERP系統在中國的應用問題。西方以「法」為重心的管理模式,所以西方ERP系統是根據以法為重的企業文化、政府的政策法令、規章制度、稅收政策、設計開發的;比較重時間進度,重計劃,以保證交貨期為目標,以時間計劃為主線,以標准化為基礎,強調在正確的時間將正確的物料按正確的量送到正確的地方。軟體功能和邏輯符合所在國政府的政策法令、規章制度、稅收政策。人們嚴格遵守合約,重計劃、守紀律。應當說,ERP較好地解決了發達國家的製造企業的集成化管理問題。東方以「情」為特質的管理哲理,這種管理由於偏重於人的作用和價值實現,卻忽略制度效應和條例管理,從而表現出在強調人事關系方面理性精神表現得充分,而在強調任務和規則方面,理性精神表現得不充分。因此,法規制度的不嚴,人事關系過多,理性精神不足,正是中國式管理的缺陷和不足之處。其在管理上的表現,就是較多考慮「後果」。所謂的「主人翁」精神,否認是管理者還是被管理者,都注重自己行為的價值標准,他們重承諾,輕合約;重調度,輕計劃;重情感,輕制度;隨意性強,守時性差。所以西方ERP在中國的應用必須注重對人的價值觀的管理。所以建立責權利相結合的,全面進行企業績效管理是非常必要的。(3)ERP這個現代製造業的管理工具,它有其社會屬性和自然屬性兩個方面。就其自然屬性而言,中外企業沒有多大差別。它們都追求最大限度的縮短生產製造周期,降低成本,降低庫存,准時交貨,快速響應客戶需求。因此ERP的普遍原理是中外適用的。但就其社會屬性而言,企業管理受國家政策法令、規章制度、稅收政策、市場環境的影響。因此ERP一定要考慮國情化。例如,ERP中的財務軟體,它必須符合中國財政部頒布的會計准則和會計電算化的要求。在現階段還要處理「三角債」;以物易物的「磨帳」處理;在成本核算中保留計劃價逐步接轉,差異分攤的方法;既有財務應收帳,還要記錄銷售應收帳;雙重工時定額。。。等。(4)中國機械製造業的管理是最復雜的。機械製造業由於物料品種規格多,生產不連續,生產製造過程復雜,所以機械製造業的管理比其他製造業復雜。另外,中國機械製造業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仍然是大而全,小而全的生產組織模式,專業化分工沒有像國外那樣細,中國企業內部的管理相對國外要復雜,所以中國機械製造業的管理是最復雜的。二、信息化技術在機械製造業管理中的作用上述目前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嚴重地影響著企業管理水平、管理效率和企業的競爭能力。採用現代化的管理思想、方法和計算機網路通信技術,實現機械製造企業的管理創新、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是擺在每個企業面前刻不容緩的任務。所以建立聯接廠內外的計算機網路通信系統,選擇先進、成熟、適合企業管理需求的企業資源計劃ERP、客戶關系管理CRM、供應鏈管理SCM、商業智能BI、電子商務EC等軟體系統,通過管理咨詢和業務流程重組,優化設計企業的組織機構、管理模式、業務流程,應用上述軟體系統,實現企業管理的信息化。以克服目前企業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提高企業管理水平、管理效率和企業的競爭能力,是企業面對知識經濟和全球經濟一體化做出的必然選擇。系統建設的目標是:(1)建成一個覆蓋全公司的計算機網路化的管理信息系統。該系統使企業的生產經營實現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和工作流的高度統一與並行運作,並通過Intranet、Internet實現企業內、外部充分的信息交流及企業與外界的聯系,形成有效的敏捷供需鏈系統。(2)採用先進的生產計劃控制方法。打破台套計劃的方式,按各種物料的采購提前期和生產提前期編制物料需求計劃。建立一個有效、靈活的由主生產計劃、物料需求計劃和車間作業計劃的三級計劃所組成的生產計劃管理體系,最大限度的縮短產品生產周期、采購周期、准時交貨,快速響應客戶需求,最大限度的降低庫存和成本,提高售後服務水平。有條件的企業推行准時生產JIT、供應商管庫房VMI、同步生產等先進管理方法。(3)實現全公司基礎數據(如物料數據、產品結構數據、產品設計工藝數據、生產能力數據等)統一生成、統一維護和統一管理,供經授權的各相關部門使用,真正做到數出一家、數據共享,避免冗餘。通過ERP系統的建立和實施進一步理順企業的管理程序,做到管理的制度化、規范化和科學化。(4)針對目前各管理部門中信息分割的情況,建立以客戶為中心的動態信息反饋和監控體系,實現對每項任務從合同簽訂、設計、生產、采購、成本核算到成品發貨全過程的動態跟蹤,使每項任務處於有效的監控之下。(5)加強財務管理和健全成本核算功能。真正建立起二級成本核算體系,採用先進的成本核算方法,較為准確地核算出零部件成本和產品成本,為銷售報價和財務核算提供可靠依據。進行成本分析,找出降低成本的因素,有效降低成本。(6)使用計算機加強質量數據的統計分析。充分利用質量檢測數據,利用多種分析方法,進行深入的統計和分析。有力地監督和提高質量水平。(7)通過計算機實現企業的信息化管理,將廣大管理人員從繁瑣的手工勞動中解放出來,使他們有機會學習管理理論和提高管理技能,從本質上提高企業管理人員的管理水平。三、機械製造業管理信息化的發展趨勢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新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不斷涌現,計算機和網路通信技術高速發展,特別是國際互聯網路滲透到世界的每個角落。作為機械製造企業管理信息化的重要工具---企業資源計劃ERP系統,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和發展。下面我們從管理思想、系統性能和軟體開發平台三個方面講述其發展趨勢。(1)管理思想的發展1)在網路系統支持下,新的ERP系統將給世界帶入這樣一種境界:消費者或客戶通過互聯網路在電子商場了解產品性能、價格,通過電子商務給生產廠商下達訂單;生產者通過ERP系統下達物料采購和生產製造指令,通過電子商務完成物料采購、支付活動;經過生產製造,最後將商品按時送交用戶,在網上完成交易和結算。它使供應商、生產者、分銷商、客戶,通過供應鏈緊密集成,物料不間斷的流動,達到減少庫存,最大限度減少經營成本,快速響應客戶需求,提高企業市場競爭能力和經濟效益。所以供應鏈管理SCM,電子商務EC將必不可少。2)由於市場競爭加劇,製造商要從過去的「以產品為中心」轉向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策略。客戶關系管理CRM它為企業提供全方位的客戶視角,賦予企業更完善的與客戶交流的能力,是一種最大化客戶收益率的方法。它在充分了解客戶的特殊需求基礎上,進行「一對一」的個性化服務,提高客戶對企業的滿意度和忠誠度,使企業取得競爭優勢。其目的在於建立一個系統,使企業在客戶服務、市場競爭、銷售及支持方面形成彼此協調的全新的關系。CRM既是技術,又是一種新型的管理哲理和機制。3)支持敏捷製造和虛擬製造。敏捷製造是使企業具有卓越的自適應能力,在多變的環境中占據競爭主導地位的總體戰略。在經營管理范疇中其實現的技術手段包括:准時生產JIT,精良生產LP,並行工程CE,業務流程再造BPR,虛擬製造VM等。通過快速建模工具和參考模型庫,加快業務流程再造的過程。採用基於瀏覽器/服務的體系結構和軟構件技術,通過標准虛擬專用網VPN技術,完全可以構建虛擬製造的環境,支持虛擬企業和虛擬製造的管理需求。4)企業績效管理EPM(Enterprise Performance Management)。EPM根據企業的戰略目標和經營目標,設置各個部門的目標,並將這些目標層層分解為每個員工的目標,通過ERP系統採集其執行情況,並與分配的目標進行比較,以確定員工的報酬和獎勵。並對整個公司、部門和員工的績效進行分析。EPM包括計劃、管理和分析的全過程。以建立完善的激勵機制,促成公司目標的實現,提高企業的績效。5)ERP要走專業化的道路。鑒於不同行業在管理細節上存在較大差異,需要針對不同的行業特點、運作機理,設置相應的業務流程、搭建相應的組織結構並設計相應的軟體架構去實現。不能指望用一個通用解決方案去適用所有行業,特別是在涉及到生產、銷售、采購和成本這樣的企業業務細節時,必須擁有專注於某一行業的方案才能有效解決不同應用環境的信息化問題。另外專業化的ERP軟體產品其開發周期短、升級換代快、實施容易、成本低等特點。(2)系統性能的要求1)為了適應不斷變化的組織結構和業務流程,ERP系統需要發展商務過程管理(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和工作流管理,支持業務流程重組和企業動態建模。針對企業的不同需求,實現功能可裁剪、系統可配置、流程可重構、過程可管理。2)為了使廣大供應商、客戶、合作夥伴、廣大員工進入應用系統,ERP系統必須提供對內對外的可集成性和靈活性。對內ERP系統要與CIMS、OA、立體倉庫、條形碼,數據挖掘等系統緊密集成。對外與供應商、客戶、合作夥伴的異構系統集成,充分實現信息共享;支持移動辦公和無線接入。3)支持集團公司業務。支持多公司、多組織,跨地域的商業運作模式。
(3)軟體開發平台的要求為了實現上述管理功能和系統性能的要求,ERP軟體開發平台必須採用以下技術:1)基於瀏覽器/伺服器的多層體系結構。為了使用戶在任何地方、任何時候操作數據成為可能,大大拓展客戶范圍,將客戶擴展到整個Internet網路上,採用J2EE或.NET開發平台,實現客戶端的瀏覽器層、Web層、業務邏輯層和資料庫層的多層體系結構是非常必要的。為了實現模塊之間的互通、互操作,管理構件的搭建與跨環境的部署和管理,都需要中間件的支撐。2)為了使ERP系統具有良好的可移植性、可集成性、互操作性,必須採用符合工業標準的開發語言、開發工具、通信協議和資料庫系統。使應用軟體真正做到獨立於操作系統(NT,UNIX,Linux),獨立於資料庫(ORACLE,SQL SERVER,Sybase,DB2)自然也獨立於硬體平台。3)為了實現系統可配置、流程可重構,軟體開發要採用軟構件技術。4)支持分布式應用系統。新一代的管理軟體系統是超大規模的,也可根據需要剪裁成中小型應用系統。它將不再是集中在同一區域網絡伺服器上的系統,因此支持分布式應用和分布式資料庫是未來管理軟體的一個特徵。6.ERP、CRM、SCM他們之間是什麼關系? 在製造業管理信息系統的技術領域是一個概念倍出,名詞滿天飛的領域。從它誕生的那天起叫物料需求計劃MRP,後來叫製造資源計劃MRPII,企業資源計劃ERP,現在出現客戶關系管理CRM,供應鏈管理SCM。。。還說ERP過時了,提出什麼ERPII,EAM。。。作者在《都是名稱惹的禍》一文中作了闡述。無論是MRPⅡ還是ERP他們為製造業企業提供了從銷售、生產、采購、售後服務整個供應鏈上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業務流的科學的管理模式,它是製造業企業管理需求的真實反映,不是憑空捏造或強加的。我們至今還沒有發現它們中的哪一個構件現在是完全不能用了,所以ERP沒有過時。但是ERP要與時俱進,社會和科學技術總是不斷發展的,適應知識經濟的新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不斷涌現:敏捷製造、虛擬製造、精良生產、客戶關系管理、供應鏈管理、電子商務、商業智能,現在又提出了商業過程管理、企業績效管理產品生命周期管理…不一列舉。ERP必須與時俱進,不斷增加新內容,以滿足管理的新需求。ERP的軟體開發平台、開發工具和所有軟體一樣,總是伴隨著計算機和網路通信技術的發展而發展的。從主機/終端系統發展到客戶/伺服器到今天的瀏覽/伺服器,開發工具從COBOL、C、PB、VB到JAVA,為了應用最新技術成果,人們要不斷地重寫或升級軟體,這是不爭的事實。但是我們不能因為管理功能的增加和開發平台的變化而不斷的修改名稱,這將是永無止境的。對於製造業而言,CRM、ERP、SCM之間有很多的功能是交叉和重疊的,傳統ERP產品包括了許多CRM,SCM的內容,在擴展ERP的軟體系統中已經包括了完整的CRM和SCM的內容,而且他們與ERP之間是無縫集成的。現在社會上有許多獨立的CRM和SCM軟體,這就給製造業企業提出一個問題,他們是選一家的軟體好還是選不同供應商的軟體?我建議要選擴展ERP軟體。因為不同的軟體其設計思想、開發平台、開發工具都不相同,集成談何容易!再說他們之間有許多功能是冗餘的。對於非製造業的企業而言情況就不同了。例如現在CRM用得比較好的企業在哪裡?電信、銀行、保險,他們的CRM用得很好,他們有幾百萬的用戶,CRM對怎麼樣研究這幾百萬用戶的消費偏好,用戶的流向,發展他們的產品,滿足大家的要求,對留注客戶起到很好的作用。這樣的行業不需要ERP。對於那些大型的零售、批發商來說,供應鏈管理SCM就很重要。像全世界最知名的零售業巨頭沃爾瑪,它向客戶供應八萬種商品,4000個連鎖店,靠的是天上一顆星,地上一張網,送貨一條龍這樣一個完美的供應鏈管理系統。從科學的供應鏈管理里節約了大量的成本,所以可以給客戶提供最好的服務和商品。像沃爾瑪這樣的企業它也不需要ERP。所以是集成還是概念分立要首先考慮你是什麼行業,如果你是製造業,你還是要找擴展ERP,做成一個非常完整的集成系統,減少集成的費用。「集成」兩個字說起來非常簡單,但實際上沒那麼容易。如果你是非製造業,例如銀行業、電信業或者零售業你就獨立地採用CRM或SCM。這就是我的建議。綜上所述,機械製造企業是管理非常復雜的企業,目前管理中存在諸多的問題,非常不利於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利用信息技術實現管理創新、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提高管理水平是不容置疑的。文章講述了機械製造企業管理信息化的特點,從管理思想、ERP系統性能要求和軟體開發平台三個方面談了技術發展趨勢,談了CRM,SCM,ERP之間的關系,供ERP軟體供應商開發軟體和機械製造企業制定信息化方案時參考。
『柒』 建築施工行業的成本人工材料機械佔比一般是多少呢,不同施工類型佔比不一樣,請教一下地基市政這些佔比都
材料45%
人工25%
機械使用15%
可以按照這個比例參考一下。
『捌』 我國製造業、金融業、房地產、住宿和餐飲等行業,佔GDP的比重是多少呢
2021年一季度,在去年同期的低基數效應,各項激勵措施,外圍需求強勁復甦等多種因素綜合影響下,我國經濟實際增速達到了18.3%,完成的名義GDP達到24.931萬億元人民幣,摺合3.845萬億美元,並繼續成為全球經濟回暖的主要貢獻者。
另外,建築業在一季度完成的GDP為12017億元,增長22.8%,占國民經濟比例為4.82%;房地產行業完成的GDP為19460億元,增長21.4%,占國民經濟比例為7.81%;金融業為23074億元,佔比9.26%。
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農林牧漁業等不再一一介紹。總之,我國主要行業均已從疫情中走出來了,其龐大需求預計將對全球經濟回暖起到非常重要的拉動作用。本文由【南生】整理並撰寫,無授權請勿轉載、抄襲!
『玖』 目前我國工廠發展到哪一階段,自動化生產大概佔比多少,請問有相關資料嗎
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已基本實現工業機械化,但距離工業自動化還有很大差距。
根據國際比較共識的時間劃分,工業化進程大致如下:
工業1.0時代(1760-1860)主要標志是水力和蒸汽機,實現了機械化;
工業2.0時代(1861-1950)主要標志是電力和電動機,實現了電氣化;
工業3.0時代(1951-2010)主要標志是電子和計算機,實現了自動化;
工業4.0時代(2010- )主要標志是智能化、信息化和個性化;
從上面的劃分我們可以看到,工業1.0走了100年,工業2.0走了90年,工業3.0走了60年,工業4.0肯定會更短。
『拾』 工業發展現實基礎、發展潛力、發展成效,把三者對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程度進行排序,以及所佔的比重
摘要 機械工業的經濟總量占國內裝備製造業的三分之二以上,佔全國工業的五分之一以上。在黨的領導下,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國內良好的宏觀環境和相關政策措施的推動下,全行業勠力同心、攻堅克難,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有力地保障了國民經濟現代化建設的需求。與此同時,機械工業也逐漸由持續多年的高速增長走上了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