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廣西崇左市管轄那幾個縣和區,分別是那些鎮、鄉、村啊
截至2019年,崇左市轄7個縣(市、區),分別是扶綏縣、大新縣、天等縣、寧明縣、龍州縣、憑祥市、江州區。
崇左市轄7個縣(市、區)75個鄉鎮(41個鎮、34個鄉)、3個街道辦事處、752個村民委員會、95個社區居民委員會。
其中:
一、扶綏縣轄8個鎮、3個鄉、 119個村民委員會、14個社區居民委員會;
渠黎鎮、渠舊鎮、柳橋鎮、東門鎮、山圩鎮、中東鎮、東羅鎮、新寧鎮、龍頭鄉、岜盆鄉、昌平鄉;
二、大新縣轄5個鎮、9個鄉、129個村民委員會、17個社區居民委員會;
桃城鎮、全茗鎮、雷平鎮、碩龍鎮、下雷鎮、五山鄉、龍門鄉、昌明鄉、福隆鄉、那嶺鄉、恩城鄉、欖圩鄉、寶圩鄉、堪圩鄉。
三、天等縣轄6個鎮、7個鄉、 116個村民委員會、8個社區居民委員會;
天等鎮、向都鎮、龍茗鎮、進結鎮、東平鎮、福新鎮、把荷鄉、都康鄉、馱堪鄉、進遠鄉、寧干鄉、上映鄉、小山鄉。
四、寧明縣轄7個鎮、6個鄉、 142個村民委員會、20個社區居民委員會;
城中鎮:中華社區、明祥社區、城南社區、三華社區、北斗社區、龍祥社區、新城社區、馱龍村、懷利村、馗塘村、松林村、納利村、夏洲村、耀達村、珠連村,北丈村、寨密村、浦爪村。
明江鎮:永平社區、峙利村、布樂村、鳳璜村、思明村、洞廊村、安馬村、百泉村、洪江村、雙龍村、祥春村、岑岳村、利江村。
海淵鎮:正街社區、新西街社區、思州村、馱鄧村、馱零村、海灣村、那才村、友福村、那功村、北岩村、那祿村、那明村、蔗園村、三台村、桐骨村、什八村、峙北村。
愛店鎮:愛店社區、那黨村、堪愛村。
亭亮鎮:亭亮社區、龍關村、龍旺村、北寧村、梅灣村、山荷村、安農村、天西村、那潭村、亭樂村、立新村、院景村、扶貧新村。
那堪鎮:那堪社區、那堪村、岜曉村、那吝村、四寨村、那錢村、垌平村、那街村、百六村、遷隆村、自衛村、峙內村、上根村、新村村、浦利村、南執村、馱樓村、垌中村。
桐棉鎮:桐棉社區、桐棉村、恭敬村、那旭村、那卻村、派時村、岑清村、那麼村、那卜村、板爛村、板油村、那馬村、那犁村、板岸村、板古村、板棉村、枯楠村。
寨安鄉:順寧社區、立門村、那雷村、板山村、板墩村、下店村、板亮村、安陽村、江蓬村、浦邱村、板祝村、渠圍村、蓮罡村、那練村。
峙浪鄉:峙浪社區、思陵村、派台村、欽加村、那密村、洞浪村、長橋村、洞漫村、那兵村。
那楠鄉:那楠社區、那陶村、平安村、古優村、那敏村、馱象村、崇站村、板溪村、康峙村、馱英村、逢留村、念柴村、小平村。
東安鄉:東安社區、板桂村、洞坡村、雙捧村、百合村、洞品村、六丈村、六審村。[4-6]
北江鄉:北江社區、東什村、峙書村、良安村、那春村、法奎村、浦峙村、林芬村、北明村、下間村、那小村。
板棍鄉:板棍社區、上松村、叫隘村、那克村、國華村、林貼村、康寧村、上蓬村。
5、龍州縣轄5個鎮、7個鄉、 117個村民委員會、10個社區居民委員會;
龍州鎮轄:康平、北門、新華、龍江、高祥、城東、利民7個社區;貫明、百農、嶺南、板門、鎮秀、新民、河屯、自清、塘巧、東合10個行政村。
下凍鎮轄:下凍居委會;布局、兩庄、那花、春秀、洞埠、扶倫、峽崗、馱江、下凍9個行政村。
水口鎮轄:水口居委會;合平、洞桂、共和、埂宜、沿山、羅回、北勝、康寧、思奇、獨山10個行政村。
金龍鎮轄:金龍、雙蒙、武聯、高山、貴平、立丑、光滿、橫羅、板梯、新興、民建、侵筆、花都、三聖、敢賽15個行政村。
響水鎮轄:新華居委會;響水、平南、龍江、圖強、紅陽、棉江、高峰、四清、鳴鳳9個行政村。
八角鄉轄:隴均、龍邊、箕斗、菊埂、四平、屏案、八角7個行政村。
上降鄉轄:上降、永恆、純仁、梓叢、江村、里城、鴨水、呼咬8個行政村。
彬橋鄉轄:紅嶺、清明、岜苗、念讀、彬橋、垌旦、彬迎、青山、俸村、繞秀、安鎮、安民12個行政村。
上龍鄉轄:新聯、武權、民權、上龍、民強、弄平、板汪、岜那8個行政村。
武德鄉轄:三聯、精威、保衛、農干、科甲、群合、近梅、武德8個行政村。
逐卜鄉轄:牌宗、三叉、廣合、崇德、錦閣、逐卜、板要、衛國、峪陽、立信、弄崗11個行政村。
上金鄉轄:聯甲、新旺、勤江、聯江、上金、進明、雲江、中山、兩岸、卷逢10個行政村。
6、憑祥市轄4個鎮、 31個村民委員會、7個社區居民委員會;
憑祥鎮市府駐地。轄屏山、南大、北大、獅子山、新華5個居委會和柳班、南山、前進、連全、竹山5個村委會。紀念地有南山烈士陵園。
友誼鎮轄卡鳳、隘口、禮荼、南山、柳班、召化、前進7個村委會。有浦寨國際商業城、弄堯中越邊貿互市點。
上石鎮轄上石、練江、板旺、油隘、燕安、馬垌、白龍、下敖、浦東9個村委會。
白雲鎮轄英陽、匠龍、屏山、連全、竹山、三聯、平而、宋城8個村委會。有龍塘屯黃金礦山。1996年撤銷與憑祥鎮合並。
夏石鎮轄夏石、新鳴、那樓、哨平、榴利、板任、浦門、白馬、豐樂、夏桐10個村委會。
7、江州區轄6個鎮、2個鄉、3個街道辦事處、98個村民委員會、19個社區居民委員會。太平鎮、新和鎮、馱盧鎮、瀨湍鎮、江州鎮、左州鎮、那隆鎮、羅白鄉、板利鄉
(1)崇左7個縣區工業有多少家工廠擴展閱讀:
崇左市的歷史沿革
秦始皇統一中國時,今崇左市轄地屬象郡。漢時屬象郡、鬱林郡。隋時屬鬱林郡。唐屬嶺南西道。宋末屬邕州。元建置為行省制,省下以路領府、府領州、州領縣,境內屬太平路、思明路、鎮安路、龍州萬戶府等。
明撤銷行省制,設府、州、縣三級制,境域分屬太平府、南寧府、思明府、思恩府等。清改司為省,省以下以府領州、縣。轄區內分屬太平府、鎮安府。
民國初年,改省、府、州(縣)三級制為省、道、縣,境內屬鎮南道等。民國18年(1929年),境內所有土廳、州、縣、司全部改土歸流,即廢除世襲土司,改行臨時任命的流官統治,在原土司地區實行和漢族地區相同的政治制度,
並入或分置為扶南、綏淥、同正、崇善、左縣、寧明、思樂、明江、龍州、上金、養利、萬承、雷平、龍茗、鎮結、向都、憑祥等縣。
民國19年(1930年),實行民團制度,境內分屬龍州、靖西、百色、南寧民團區。
民國29年(1940年),境內屬第十二行政督察區(原龍州區)。至解放前夕,境內共有17個縣,其中扶南、綏淥、同正3縣屬第四區(南寧區),鎮結、向都、龍茗3縣屬第六區(靖西區),
龍津(原龍州縣)、上金、崇善、左縣、寧明、思樂、明江、憑祥、養利、萬承、雷平11個縣屬第七區(龍州區)。
解放後,在廣西省人民政府領導下,今崇左境域和周邊地區,曾設有南寧、龍州、武鳴3個行政專員公署(專區)。1951年1月,武鳴專區撤銷。
1952年8月11日,南寧專區改稱賓陽專區,轄邕寧、橫縣、賓陽、武鳴、永淳、上林、馬山、遷江、貴縣等9個縣。
龍州專區改稱崇左專區,轄鎮都、上思、扶綏(扶南、同正、綏淥3 縣合並置扶綏縣,以扶南、綏淥2縣字首為縣名)、大新(雷平、萬承、養利3 縣合並置大新縣)、
麗江(龍津、上金2縣合並置麗江縣)、崇左(崇善縣和左縣合並置崇左縣,以崇善、左縣2縣字首為縣名,「崇左」由此而得名)、鎮南、思樂等8個縣。
1952年12月9日,桂西壯族自治區成立,轄百色、宜山、柳州、賓陽、崇左等5個專區。
1953年4月23日,賓陽、崇左兩專區合並為邕寧專區。同年,桂西壯族自治區又撤銷邕寧專區,直轄其所屬的邕寧、武鳴、橫縣、賓陽、上林、馬山、隆安、扶綏、崇左、大新、鎮都、
寧明(思樂、鎮南2 縣合並置寧明縣)、上思、龍津(因麗江縣名與雲南省麗江縣同名,政務院批准廣西麗江縣復稱龍津縣)、都安等15個縣。
1955年7月12日,桂西壯族自治區增置並直轄縣級憑祥鎮。
1956年3月2日,桂西壯族自治區改為桂西壯族自治州。11月,國務院批准撤銷憑祥鎮,設立憑祥市,直隸桂西壯族自治州。
1957年3月27日,桂西壯族自治州直轄的鎮都縣更名為天等縣。至此,桂西壯族自治州直轄邕寧、賓陽、橫縣、武鳴、上林、馬山、崇左、隆安、龍津、大新、天等、扶綏、上思、寧明等14個縣及憑祥市,管轄百色和宜山兩個地區。
12月,撤銷桂西壯族自治州,其直轄縣市由新置的邕寧專區管轄,都安瑤族自治縣改屬邕寧專區。百色、宜山兩地區亦分別改為專區,屬縣依舊。
1958年,邕寧專區轄邕寧、武鳴、橫縣、賓陽、上林、馬山、隆安、上思、扶綏、崇左、大新、天等、寧明、龍津、都安瑤族自治縣等縣和憑祥市。9月,政社合一階段,邕寧專區改稱南寧地委。11月,南寧地委改稱南寧專區。
1960年5月27日,國務院批准,龍津縣更名為龍州縣。1965年5月18日,南寧專區析出都安瑤族自治縣,劃歸河池專區管轄;6月26日,析出上思縣,劃歸欽州專區管轄。
1971年南寧專區更名為南寧地區。轄邕寧、武鳴、橫縣、賓陽、上林、馬山、隆安、扶綏、崇左、大新、天等、寧明、龍州13個縣和憑祥市。1983年10月,邕寧、武鳴兩縣劃歸南寧市管轄。南寧地區轄橫縣、賓陽、上林、馬山、隆安、扶綏、崇左、大新、天等、寧明、龍州11 個縣和憑祥市。
2002年12月23日,國務院國函〔2002〕121號批准撤銷南寧地區和崇左縣,設立地級崇左市,原崇左縣改稱江州區。
2003年1月22日,自治區人民政府下發桂政發〔2003〕4號文撤銷南寧地區,設立地級崇左市並調整南寧市行政區域,將橫縣、賓陽、上林、馬山、隆安縣劃歸南寧市管轄,崇左縣改稱江州區,地級崇左市管轄扶綏、大新、天等、龍州、寧明縣和江州區,代管縣級憑祥市。
2003年8月6日,地級崇左市正式掛牌成立。
⑵ 崇左市有幾個區
6個縣(市)和1個區統稱7個縣(市、區)
6個縣、市是:憑祥市、扶綏縣、寧明縣、大新縣、天等縣、龍州縣
1個區:江州區(市政府所在地)
⑶ 社會主義建設爬行的江州指哪些
江州區位於廣西西南部,居左江中上游,面積2901平方公里,轄7鎮2鄉和2個華僑經濟管理區,居住著壯、漢、苗、瑤等10多個民族34萬人口,其中壯族佔80%。水陸交通十分便利,縣城距首府南寧鐵路里程120公里、公路里程160公里,距邊城憑祥鐵路里程90公里、公路里程160公里,公路距出海港防城港170公里。水路經南寧可直航廣州、港澳,素來是桂西南地區交通樞紐和商品集散地。區人民政府駐新民路,郵編:532200。代碼:451402。區號:0771。拼音:Jiangzhou Qu。 江州區資源豐富。全區耕地面積165萬畝,人均4畝以上,2008/2009年榨季入廠原料蔗達518萬噸,產糖66.3萬噸;人均產蔗產糖名列全國第一,被譽為中國的"糖都"。其他農產品資源、礦產資源、水資源和森林資源也很豐富。其中龍眼等亞熱帶水果面積近10萬畝,木薯10萬畝、劍麻3萬畝,稀土礦18000多萬噸,水資源蘊藏量106萬千瓦,森林面積11.4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45%。旅遊資源豐富且神奇,環繞市區周邊的旅遊景點有78處,其中有被專家譽為"全國少有、廣西第一"的左江石景林;有"全球稀有、群體最大",其珍貴程度可與大熊貓相媲美的白頭葉猴棲息地崇左生態公園;還有世界八大斜塔之一的左江斜塔、新和水上石林、左江兩岸神奇風光等等是廣西"中越邊關風情游"和國家級左江花山風景名勝區旅遊線路的精品和集散地,具有巨大的開發價值。 江州區依託崇左中心城市,提出了"服務城市、發展江州"發展戰略,以 "一中心兩平台三基地"為支撐,打造面向東盟開放合作的區域性中心城區和崇左市"首善之區",縣域經濟綜合實力不斷增強。2005年榮獲廣西縣域經濟發展進步獎,2006年獲得了廣西縣域經濟發展"十佳縣(市、區)"。2008年,經濟社會繼續保持又好又快發展勢頭。全年完成完成地區生產總值52.93億元,增長9.5%;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44.8億元,增長11.0%;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5.0億元,增長17.1%;財政收入5.17億元,增長0.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76億元,增長17.5%;固定資產投資27.01億元,增長5.8%;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13387元,增長15.5%;農民人均純收入4063元,增長3.9%。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2.758萬噸,二氧化硫排放量0.462萬噸,基本實現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削減約束性年度目標。以上主要指標中,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三項指標總量排在全市第一,地區生產總值、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財政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四項指標總量排在全市第二,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總量排在全市第三。2008年榮獲了全國第六批"國家生態示範區"。 2009年上半年,地區生產總值完成23.25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9.19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26.4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8.95億元;財政收入完成2.89億元;外貿進出口總額累計完成1585萬美元,其中,出口990萬美元,進口595萬美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04億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完成7620元;農民人均現金收入4857元。
區域概況
全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溫度22.3攝氏度,年日照1634.4小時, 江州區
無霜期364天,年降雨量1200毫米。境內自然資源十分豐富,主要農作物有水稻、玉米、甘蔗、木薯、花生、黃黑豆、紅瓜子、龍眼、荔枝、柑橙、香蕉、西蕃蓮等,其中甘蔗年產量在200萬噸以上,是縣的主要經濟作物,是國家重要的糖料生產基地縣。主要的礦產資源有:鐵、鎢、金、鋅、磷、水晶、稀土、石灰石、大理石、花崗岩等。 水電藏量40萬千瓦,境內有水力電站四座,裝機總容量8.6萬千瓦。自然風物奇趣,人文景觀獨特,環縣城有78處景觀點,其中有"世界八大斜塔"之一的左江斜塔、"全國少有,廣西第一"的石景林以及南津古渡、黃巢城、文羊岩等著名景區,有"全球稀有,群體最大"的珍稀動物白頭葉猴。 目前左江斜塔、石景林、左江風光等已被列入廣西"中越邊關風情游"和國家級左江花山風景名勝區旅遊線,崇左生態公園已被自治區納入重點開發旅遊項目,旅遊資源具有巨大的開發潛力。改革開放以來,江州區(原崇左縣)因地制宜,大力發展蔗糖、水果經濟,促進了全縣兩個文明建設快速發展,綜合縣力顯著增強。 2000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完成16.11億元,工業總產值完成11.04億元,農業總產值完成9.33億元,財政收入完成2.07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607元,高於全地區1513元平均水平。城鎮和基礎設施建設快速發展,城市綜合功能不斷增強,縣城區綠化覆蓋率35%,街道綠化覆蓋率53%。城鄉居民居住環境和條件明顯改善。
歷史沿革
2000年,崇左縣轄7個鎮、4個鄉:新和鎮、太平鎮、江州鎮、 左江斜塔
瀨湍鎮、馱盧鎮、左州鎮、那隆鎮、和平鄉、羅白鄉、板利鄉、雷州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306242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太平鎮 48179、 新和鎮 22193、 瀨湍鎮 21819、 江州鎮 37470、 左州鎮 35484、 那隆鎮 30058、 馱盧鎮 18118 、和平鄉 23729 、羅白鄉 20353、 板利鄉 12450 、雷州鄉 36389。現在有彝族、白族、傣族、壯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納西族、瑤族、藏族、景頗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錫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諾族、德昂族、水族、滿族、獨龍族等民族分布。 2002年12月23日,國務院批准(國函[2002]121號):(1)撤銷南寧地區和崇左縣,設立地級崇左市。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江州區石林大道。(2)崇左市設立江州區,以原崇左縣的行政區域為江州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新民路。 2003年,雷州鄉與馱盧鎮合並為馱盧鎮,和平鄉與太平鎮合並為太平鎮。。 2003年江州區行政區劃一覽(7個鎮、2個鄉):(根據當年廣西行政區劃代碼整理) 100太平鎮轄:新民、沿山、城西、中渡、壺興、中山6個社區;卜寨、大村、卜利、馱逐、公益、長期、馬安、宜村、乙古、古坡、盆峒、孔甲、渠顯13個行政村。 101新和鎮轄:新和社區;那顏、新村、卜花、慶合、通康、作字、蘭山、岜岩8個行政村。 102瀨湍鎮轄:瀨湍社區;舊街、岜羊、六京、板蘭、隴豐、全鳳、渠凹、仁良、九岸、叫城10個行政村。 103江州鎮轄:江州社區;板備、保安、板麥、卜松、卜馱、渠座、淥留、那貞、布農、板崇、那麼11個行政村。 104左州鎮轄:左州社區;岜模、黃村、渠西、龍合、光坡、隴念、果坡、廣何、那坎、林村、中干、立村12個行政村。 105那隆鎮轄:那隆社區;那印、仁惕、廷內、群黎、拾義、那內、發明、仁里、岜王、那光、那練、必六、王沙、合盧14個行政村。 106馱盧鎮轄:新興、繁榮、雷州3個社區;岜白、農里、灶瓦、伏廖、那模、屯村、崇王、更蘭、連塘、渠邦、馱目、江漲、渠立、逐盎、岑豆、馱柏、譚垌17個行政村。 201羅白鄉轄:羅白社區;岜那、渠姆、強勝、渠勒、蒙井、那並、岜萌、枯隆8個行政村。 202板利鄉轄:板利社區;卜城、渠麻、那忙、福厚、那陶5個行政村。
編輯本段發展優勢
江州區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發展前景十分廣闊。自秦漢起歷來是郡、路、州、府、縣治之地,是桂西南地區交通樞紐和商品集散地,商貿雲集。現為新成立的崇左市委、市政府所在地,位於東盟自由貿易區前沿,處在中國通往東南亞國家最便捷陸路通道上。境內鐵路、公路、水路四通八達,可通邊通海連接東盟各國,水路經南寧可直航廣州、港澳,經南友高速公路至南寧市的公路距離為90公里,僅有1個小時的車程。江州區通訊發達,形成了從城區到農村的現代化通訊網路,實現村村通電話。 廣西「十五」發展計劃中把崇左作為桂西南重點城鎮來培育發展,把崇左作為桂西經濟區域左江流域交通樞紐和商貿中心、農副產品集散中心和農副產品加工中心來建設發展,江州區(原崇左縣)以此為契機,以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為主線,以改革開放和科技創新為動力,加快建設發展步伐。 近年來,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江州區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團結奮斗,開拓進取,實現了經濟和社會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十五"期間,江州區生產總值由2000年的15.94億元增加到2005年的30.16億元,增加14.22億元,年均增長13.6%;財政收入由2000年的1.97億元增加到2005年的2.80億元,年均增長7.26%;農民人均現金收入4164元,增長32.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82元,增長10.25%。先後被評為全國社會文化先進縣、全國體育先進縣稱號,被評為廣西村民自治模範縣、文明縣城、衛生縣城、園林城市;被自治區黨委、自治區人民政府、廣西軍區授予"雙擁先進區"稱號。榮獲崇左市2004年"三個文明"建設二等獎和經濟發展第三名;2005年,榮獲崇左市扶貧基礎設施項目大會戰三等獎、自治區縣域經濟進步獎等。
編輯本段經濟概況
農業:按照"穩糧、強蔗、增錢、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的思路, 江州區
積極引導農民推進農業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農業經濟建設成效明顯。上半年,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4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4.5%。一是糧食生產安全穩定。上半年,春耕生產用水略好於去年,春種糧食麵積13.8萬畝,比去年增加0.4萬畝,增長3%,預計上半年糧食產量達2350萬公斤。二是特色農業加快發展。大力實施"林果上山、甘蔗下田"工程,新增水田改蔗、低產果地改蔗2.88萬畝,共完成甘蔗種植面積90.4萬畝;木薯新種植面積9.53萬畝,劍麻2280畝,水果4120畝,蔬菜1.86萬畝;水產畜牧業發展迅速,雜交牛示範養殖取得了良好成效。上半年,完成水產品總產量3949噸,同比增長5%,肉類總產量7417噸,增長6.43%。"蔗-牛-菇"高效養殖示範項目發展快,項目覆蓋6個鄉鎮10個村屯,面積約2.2萬平方米。三是農業產業化扎實推進。大力推行"企業+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以天添乳品廠、大豐劍麻加工廠、廣西西聯生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蔗葉綜合利用科技開發項目、新澤酒精項目等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進一步構架水牛奶業、劍麻、名優特果蔬等優勢資源的產業,開辟了農民增收新領域。四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加快。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和安排,落實了馱盧鎮岜白新村、雷州社區新村屯、逐盎村渠獨屯以及伏廖村那渠屯4個村屯作為市級重點試點村屯,各鄉鎮也選擇條件較好的1至2個村屯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點。目前,已投入建設資金184.6萬元,制訂了《江州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點方案》,完成了馱盧鎮農里新村、橫龍屯等27個村屯地形圖測量及四個重點試點屯的建設規劃工作,規劃方案已報市審批。 工業:目前,江州區鄉鎮辦以上工業企業改制面已達到92%,初步形成了以兩個華僑農場為招商引資的窗口,以蔗糖業為主導,劍麻、木薯、建材、水電等特色產業加快發展的特色工業體系。上半年,江州區完成工業總產值22.5億元,增長89.8%,實現增加值8.29億,同比增長35.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總產值21.6億元,增長94.6%;實現增加值7.7億元,增長30%。 在工業經濟中,尤其以蔗糖業增長最為明顯。2005/2006年榨季,四個製糖企業總壓榨量460.3萬噸,比上榨季增加126.4萬噸;產機製糖56.6萬噸,增加14.9萬噸,製糖業實現產值17.04億元,同比增長130.46%;實現增加值6.8億元,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將近40%。
⑷ 廣西行政區劃的崇左市
轄1個市轄區、5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市人民政府駐江州區石林大道。江州區(太平鎮)憑祥市(憑祥鎮)寧明縣(城中鎮)扶綏縣(新寧鎮)龍州縣(龍州鎮)大新縣(桃城鎮)天等縣(天等鎮) 全自治區轄:14個地級市,34個市轄區、7個縣級市、56個縣、12個自治縣(共有109個縣級行政單位)。南寧市轄6個市轄區、6個縣。市人民政府駐青秀區。青秀區興寧區西鄉塘區良慶區(良慶鎮)江南區邕寧區(蒲廟鎮)武鳴縣(城廂鎮)隆安縣(城廂鎮)馬山縣(白山鎮)上林縣(大豐鎮)賓陽縣(蘆圩鎮)橫縣(橫州鎮)柳州市轄4個市轄區、4個縣、2個自治縣。市人民政府駐城中區。城中區魚峰區柳北區柳南區柳江縣(拉堡鎮)柳城縣(大埔鎮)鹿寨縣(鹿寨鎮)融安縣(長安鎮)融水苗族自治縣(融水鎮)三江侗族自治縣(古宜鎮)桂林市轄5個市轄區、10個縣、2個自治縣。市人民政府駐象山區。象山區秀峰區疊彩區七星區雁山區陽朔縣(陽朔鎮)臨桂縣(臨桂鎮)靈川縣(靈川鎮)全州縣(全州鎮)平樂縣(平樂鎮)興安縣(興安鎮)灌陽縣(灌陽鎮)荔浦縣(荔城鎮)資源縣(資源鎮)永福縣(永福鎮)龍勝各族自治縣(龍勝鎮)恭城瑤族自治縣(恭城鎮)梧州市轄3個市轄區、3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市人民政府駐萬秀區。萬秀區龍圩區(龍圩鎮)長洲區岑溪市(岑城鎮)蒼梧縣(石橋鎮) 藤縣(藤州鎮)蒙山縣(蒙山鎮)北海市轄3個市轄區、1個縣。市人民政府駐海城區。海城區銀海區鐵山港區(南康鎮)合浦縣(廉州鎮)防城港市轄2個市轄區、1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市人民政府駐港口區。港口區(漁洲坪街道)防城區(防城鎮)東興市(東興鎮)上思縣(思陽鎮)欽州市轄2個市轄區、2個縣。市人民政府駐。欽南區欽北區靈山縣(靈城鎮)浦北縣(小江鎮)貴港市轄3個市轄區、1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市人民政府駐港北區。港北區(貴城鎮)港南區(橋圩鎮)覃塘區(覃塘鎮)桂平市(桂平鎮)平南縣(平南鎮)玉林市轄1個市轄區、4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市人民政府駐玉州區東門路。玉州區(玉城街道)北流市容縣(容州鎮)陸川縣(溫泉鎮)博白縣(博白鎮)興業縣(石南鎮)百色市轄1個市轄區、10個縣、1個自治縣。市人民政府駐右江區向陽路13號。右江區(百色鎮)凌雲縣(泗城鎮)平果縣(馬頭鎮)西林縣(八達鎮)樂業縣(同樂鎮)德保縣(城關鎮)田林縣(樂里鎮)田陽縣(田州鎮)靖西縣(新靖鎮)田東縣(平馬鎮)那坡縣(城廂鎮)隆林各族自治縣(新州鎮)賀州市轄1個市轄區、2個縣、1個自治縣。市人民政府駐八步區賀州大道。八步區(八步鎮)鍾山縣(鍾山鎮)昭平縣(昭平鎮)富川瑤族自治縣(富陽鎮)河池市轄1個市轄區、4個縣、5個自治縣,代管1個縣級市。市人民政府駐金城江區新建路。金城江區(金城江街道)宜州市(慶遠鎮)天峨縣(六排鎮)鳳山縣(鳳城鎮)南丹縣(城關鎮)東蘭縣(東蘭鎮)都安瑤族自治縣(安陽鎮)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東門鎮)巴馬瑤族自治縣(巴馬鎮)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思恩鎮)大化瑤族自治縣(大化鎮)來賓市轄1個市轄區、3個縣、1個自治縣,代管1個縣級市。市人民政府駐興賓區建設大道。興賓區(來賓鎮)合山市(嶺南鎮)象州縣(象州鎮)武宣縣(武宣鎮)忻城縣(城關鎮)金秀瑤族自治縣(金秀鎮)崇左市轄1個市轄區、5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市人民政府駐江州區石林大道。江州區(太平鎮)憑祥市(憑祥鎮)寧明縣(城中鎮)扶綏縣(新寧鎮)龍州縣(龍州鎮)大新縣(桃城鎮)天等縣(天等鎮)
⑸ 崇左有幾個縣
截至2017年,崇左市轄江州區5個縣和1個市轄區,代管憑祥市。政府駐崇左市城南新區新城路1號崇左市行政中心。
5個縣分別是:扶綏縣、大新縣、龍州縣、寧明縣、天等縣。其中:
扶綏縣轄8個鎮、3個鄉、119個村民委員會、14個社區居民委員會。
大新縣轄5個鎮、9個鄉、129個村民委員會、17個社區居民委員會。
天等縣轄6個鎮、7個鄉、116個村民委員會、8個社區居民委員會。
寧明縣轄7個鎮、6個鄉、142個村民委員會、20個社區居民委員會。
龍州縣轄5個鎮、7個鄉、117個村民委員會、10個社區居民委員會。
(5)崇左7個縣區工業有多少家工廠擴展閱讀
建制沿革
解放後,在廣西省人民政府領導下,今崇左境域和周邊地區,曾設有南寧、龍州、武鳴3個行政專員公署(專區)。
1951年1月,武鳴專區撤銷。
1952年8月11日,南寧專區改稱賓陽專區,龍州專區改稱崇左專區。
1952年12月9日,桂西壯族自治區成立,轄百色、宜山、柳州、賓陽、崇左等5個專區。
1955年7月12日,桂西壯族自治區增置並直轄縣級憑祥鎮。
1956年3月2日,桂西壯族自治區改為桂西壯族自治州。11月,國務院批准撤銷憑祥鎮,設立憑祥市,直隸桂西壯族自治州。
1957年3月27日,桂西壯族自治州直轄的鎮都縣更名為天等縣。
1958年,邕寧專區轄邕寧、武鳴、橫縣、賓陽、上林、馬山、隆安、上思、扶綏、崇左、大新、天等、寧明、龍津、都安瑤族自治縣等縣和憑祥市。9月,政社合一階段,邕寧專區改稱南寧地委。11月,南寧地委改稱南寧專區。
1960年5月27日,國務院批准,龍津縣更名為龍州縣。
1965年5月18日,南寧專區析出都安瑤族自治縣,劃歸河池專區管轄;6月26日,析出上思縣,劃歸欽州專區管轄。
1971年,南寧專區更名為南寧地區。轄邕寧、武鳴、橫縣、賓陽、上林、馬山、隆安、扶綏、崇左、大新、天等、寧明、龍州13個縣和憑祥市。
1983年10月,邕寧、武鳴兩縣劃歸南寧市管轄。南寧地區轄橫縣、賓陽、上林、馬山、隆安、扶綏、崇左、大新、天等、寧明、龍州11個縣和憑祥市。
2002年12月23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南寧地區和崇左縣,設立地級崇左市,原崇左縣改稱江州區。
2003年1月22日,自治區人民政府撤銷南寧地區,設立地級崇左市並調整南寧市行政區域,將橫縣、賓陽、上林、馬山、隆安縣劃歸南寧市管轄,崇左縣改稱江州區,地級崇左市管轄扶綏、大新、天等、龍州、寧明縣和江州區,代管縣級憑祥市。8月6日,地級崇左市正式掛牌成立。
參考資料:崇左市人民政府網-行政區劃
參考資料:網路-崇左市
⑹ 六景工業區有什麼廠
多數是造紙廠,最大的是勁達興和永凱,其它的是小廠,有7-8家那麼多.其它專業的工廠也有很多,不仿自己親自去看看.
⑺ 廣西崇左有多少個縣和區
截至2019年8月21日,崇左市轄江州區1個市轄區:江州區,5個縣:扶綏縣、大新縣、龍州縣、寧明縣、天等縣。
1、江州區
江州區,崇左市轄下區,位於廣西西南部,居左江中上游,水陸交通便利,水路經南寧可直航廣州、港澳,是桂西南地區交通樞紐和商品集散地。江州區是崇左市唯一的城區,是崇左這座廣西最年輕城市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
2、扶綏縣
扶綏縣,隸屬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南部,地處北回歸線以南,介於東經107°31′~108°06′、 北緯22°17′~22°57′之間,南北最大縱距78公里,東西最大橫距55公里。總面積2836平方公里。
3、大新縣
大新縣歷史悠久,在新石器時代早期的4500多年前,就有人類在這里活動。大新是土司統治時間較長、制度比較完整的地區。2019年1月25日,入選2018年度全國「平安農機」示範縣。2019年3月,位列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2019年4月24日,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復同意大新縣脫貧摘帽。
4、寧明縣
寧明縣地處桂西南邊陲,與越南諒山省祿平縣、高祿縣、亭立縣和廣寧省平遼縣接壤,縣域面積3705平方公里,轄7鎮6鄉3家華僑農場162個行政村(社區)1086個自然屯,聚居有壯、漢、瑤等多個民族,其中壯族人口佔82.9%。
5、天等縣
天等縣地處桂西南,屬廣西崇左市。東接隆安、平果縣,南部大新縣,西接靖西縣,西北靠德保縣,北界田東縣。1952年由鎮向縣、龍茗縣合並為鎮都縣,1957年改天等縣,縣城天等鎮直線距自治區首府南寧市125公里,西南部縣界距中越邊境最近處9公里。 天等縣境東西最大橫距64公里,南北最大縱距63公里。天等縣轄6個鎮、7個鄉。
6、龍州縣
龍州縣,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轄縣,位於廣西西南部,距南寧市200千米,東鄰崇左市江州區,南接寧明縣、憑祥市,東北面與大新縣相連,西北與越南接壤,熱量豐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總面積2317.8平方千米,轄5鎮7鄉。
⑻ 廣西崇左市管轄那幾個縣和區,分別是那些鎮、鄉、村啊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截至2010年12月31日,崇左市轄江州區和扶綏縣、大新縣、龍州縣、寧明縣、天等縣5個縣,代管憑祥市。崇左市人民政府駐江州區江州鎮石林大道。 崇左市現有37個鎮,42個鄉,73個居委會(社區),762個村委會。其中江州區9個鄉鎮,98個村委會,16個居委會(社區);扶綏縣11個鄉鎮,119個村委會,13個居委會(社區);大新 縣15個鄉鎮,129個村委會,17個居委會(社區);天等縣14個鄉鎮,119個村委會,6個居委會(社區);龍州縣12個鄉鎮,117個村委會,6個居委會(社區);寧明縣14個鄉鎮,147個村委會,10個居委會(社區);憑祥市4個鄉鎮,33個村委會,5個居委會(社區)。
⑼ 崇左市有多少個水利發電廠
崇左市的水電行業經歷了三個重要的發展時期,第一個發展時期是在七十年代初期,在自治區水利廳的大力支持下,興建了大新縣那岸水電站、龍州縣鴨水灘水電站、天等縣稔底水電站、寧明縣鳩鴣水電站等崇左市第一批骨幹水電站,有力促進了當地工農業的發展,提高了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第二個發展時期是在「七五」至「九五」時期,經國務院批准,大新縣、龍州縣、江州區、寧明縣、天等縣等被列為農村水電初級電氣化建設縣。大新縣的碩龍水電站、寧明縣的派連水電站、江州區的農本水電站等均屬農村水電初級電氣化縣建設的重要項目。第三個發展時期是在我國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後,市委、市政府大力開展招商引資開發崇左市的水力資源,如中外合作開發的左江水電站,合資開發的先鋒水電站,獨資開發的山秀水電站,以及獨資合資開發的黑水河、明江、平而河的骨幹水電站。這一時期是崇左市水電行業發展最快的一個時期,在這一時期崇左市的水電站工程開工建設達11座,裝機容量22.29萬千瓦,概算投資17.336億元。
⑽ 憑祥的經濟建設
憑祥地處廣西泛北部灣經濟合作、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兩個板塊的交匯區,是南寧——新加坡經濟走廊「一軸兩翼」中的重要節點城市。憑祥與越南接壤,轄區內有憑祥(鐵路口岸)和友誼關(公路口岸)2個國家一類口岸、平而關(水路口岸)1個國家二類口岸,弄堯(含浦寨)、憑祥(叫隘)、平而、油隘4個邊民互市點,是廣西口岸數量最多、種類最全、規模最大的邊境口岸城市。
浦寨邊境貿易管理區是中越邊境線上最大的邊貿點之一,浦寨已形成中越邊境最大的紅木傢具、工藝品專業市場和水果交易市場,也是中國有名的邊貿城。
2005年,憑祥市地區生產總值11.34億元;對外貿易成交額60.84億元;財政收入1.60億元。
2007年,憑祥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8.88億元,同比增長29.9%;財政收入3.0041億元,同比增長5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7.73億元,同比增長92.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36億元,同比增長19.4%。
2010年憑祥市地區生產總值完成25.3億元,比2005年增加13.96億元,翻1.15番,年均增長17.1%;財政收入完成5.08億元,比2005年增加3.4億元,翻1.67番,年均增長2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5.2億元,比2005年增加29.52億元,翻2.63番,年均增長44.1%;外貿進出口成交額264.5億元,比2005年增加203.7億元,翻2.1番,年均增長34.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74億元,比2005年增加6.11億元,翻1.22番,年均增長18.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392元,比2005年增加10202元,翻1.27番,年均增長19.3%;農民人均純收入4281元,比2005年增加2147元,翻1番,年均增長14.9%。
2012年憑祥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36.37億元,同比增長15.2%,高出年初制定目標2.2個百分點;財政收入7.39億元,同比增長18.98%,高出年初制定目標0.98個百分點;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8.4億元,同比增長41.6%,超出年初制定目標6.4億元;外貿口岸進出口總額435.67億元,同比增長27.8%,高出年初制定目標7.8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82億元,同比增長16.5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582元,同比增長11.91%;農民人均純收入6280元,同比增長18.38%,高出年初制定目標5.98個百分點。地區生產總值、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等三項指標增速在崇左各縣(市、區)排名第一。
2012年,憑祥市產業結構調整取得重大進展,其中:第一產業4.37億元,同比增長4.9%;第二產業11.47億元,同比增長24.1%;第三產業20.53億元,同比增長13.3%;三產比例為12.0:31.5:56.5。 手工業 解放前,憑祥無現代機器工業,手工業多為家庭副業性質。民國34年(1945年)國民黨政府調查,專門從事手工業生產的有木工105人,泥水匠103人,石匠4人,其他142人。民國35年,工業有車縫10間,首飾加工1間。木器1間,鐵器8間,磚瓦1間。
1952年調查,有個體手工業50戶,234人。1956年2月,對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成立了鐵器、車縫、木器、被服、修理、磚瓦、豆腐等7個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參加合作社的有69戶,223人。全年產值17.2萬元,完成年度計劃97.4%,佔全市工業總產值65.57%。1971年手工業合作社,歸街道「革委會」領導。當年產值29.1萬元,比1967年的41.8萬元下降30.4%。1973年從街道分出,歸市手工業局領導(後改為二輕局),產值達54.3萬元,佔全市工業產值10.8%。1980年增到193萬元,為歷史最高水平,比上年增長12.9%,佔全市工業總產值28.2%。
1981年後,由於經營管理不善,產品競爭力不強,生產逐年滑坡。至1985年,手工業企業有被服廠、綜合修理廠、木器廠、五金廠、磚瓦廠、塑料廠、食品加工廠7家,職工289人,年產值63萬元,比1980年下降67.4%,佔全市工業總產值8.5%。 國企 1953年成立的大米加工廠是憑祥市國營工業的萌芽。1955年建酒廠,1956年建醬料廠。
1958年大辦工業,先後興建建築材料廠、那行水電廠、化工廠、農機廠、鋼鐵廠、芳香廠、煤礦、鐵礦、皮革廠、面條加工廠等10家企業。年工業產值30.84萬元。由於缺乏科學技術人員、熟練工人和有經驗的管理人員,以及未進行可行性論證便倉促上馬,1959年芳香廠、鋼鐵廠、煤礦、鐵礦場等相繼下馬或轉產,經濟損失達70多萬元。
1960年,大青山林場劃歸憑祥市統計產值,當年工業產值33.11萬元。1961年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調整產業結構,化工廠、建材廠下馬。「大躍進」建設的10個工業企業只剩下農機廠、那行水電廠、面條加工廠、皮革廠等4個企業了。後來吸取「大躍進」的教訓,辦廠先派人到外地對口學習或到學校學習管理和技術知識。1964年增建的印刷廠,1965年增建的舊火電廠,1967年增建的自來水廠都比較穩妥。以後雖然有下馬的現象。如1963年皮革廠、1965年鐵鍋廠下馬,但已經是個別的了。1968年後因「文化大革命」影響,工業產值連年下降,1970年比1967年下降42.6%。
70年代上馬民礦站、新火電廠、供電所、磷肥廠、木材加工廠、鐵礦、制葯廠、涼果廠等9個廠。1971年至1978年,產值連年增長,1978年比1970年增加262.57萬元。但在此期間上馬的制葯廠、磷肥廠、鐵礦相繼下馬。
1979年後,忙於自衛反擊戰支前,沒有新項目,產值與前幾年基本持平。1981年夏石公社從寧明縣劃歸憑祥市,1983年籌建夏石糖廠,1985年國營工業占工業總產值89.%。
2006年完成工業總產值4.1億元,同比增長58.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62億元,同比增長94.3%;實現工業增加值1.27億元,同比增長42.5%;實現銷售收入3.62億元,同比增長61.25%。三次產業結構比重調整為14.0:17.9:68.1,工業對GDP的貢獻率達16.39%。工業企業對全市經濟的拉動作用進一步增強,其中製糖企業2005/2006榨季產糖1.88萬噸,比上個榨季增加8000噸,同比增長74.1%;實現產值8330萬元,同比增長92.3%;實現稅利1925萬元,同比增長100%。工業園區建設取得新進展,豐浩酒精廠、三弘松香廠、中醫堂葯業等一批生產性項目陸續建成投產。
2007年,全部工業總產值完成6.90億元,同比增長68.7%。全部工業增加值完成2.09億元,同比增長47.9%。企業規模逐步擴大,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由2006年的8家增加到14家,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5.17億元,同比增長98.2%。
2010年憑祥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9.16億元,比2005年的2.51億元翻1.86番,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平均達到15.1%。
2012年憑祥市規模以上企業工業總產值完成15.36億元,同比增長39.6%。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5.58億元,同比增長34.1%。 憑祥地處邊陲,戰事不斷,加上受到土司的長期壓迫和剝削,農業生產發展緩慢,糧食生產徘徊不前。民國34年(1945年),全縣糧食總產僅331.15萬公斤。至1949年,農業(種植業)產值只有44.74萬元,占農、林、牧、副、漁(以下簡稱五業)總產值的63.33%。
解放後,經過土地改革連年增產,1955年同1951年比,糧食增產30%,產值增加14.46萬元。1956年的農業社會主義改造,變私有制為集體所有制,當年農業產值64.37萬元,比1955年增加4.7萬元,占當年五業總產值69.1%,占當年工農業總產值54%。
1957年至1978年的22年中,盡管大搞農田基本建設,興修水利和推廣科學種田等,但因受「左」的影響,1958年「大躍進」導致國民經濟三年困難。同1957年比,1961年農業產值下降34%,糧食下降11%。1966年後10年「文化大革命」期間,推行「農業學大寨」運動,搞政治工分,日糧自報公議,把社員正當的家庭副業當作資本主義來批,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農業生產增長幅度不大。1978年農業產值為170.7萬元,比1956年增加106.33萬元,平均每年僅增4.83萬元,占當年五業產值69%,占當年工農業總產值19.2%。農民農業收入僅比1956年增加6元。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尤其是1981年農業實行承包責任制後,農業生產力獲得解放。同年,夏石公社從寧明縣劃歸憑祥市,農業比重大幅度上升,農業產值占當年工農業產值62.8%。1982年,全市糧食總產達2106.50萬公斤,創歷史最高水平。1983年後,調整農業結構,糧食產量有所下降,但農業產值仍起伏增長。1985年產值為712.19萬元,比1981年增長34.1%,占當年五業總產值51.9%。五業總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65%。農民收入比1978年增加57元1比1981年增加10%。但憑祥仍屬全區48個貧困縣(市)之一,全市在貧困線以下的人口,佔全市總人口的25%。農業發展緩慢除了一般因素外,主要原因是受戰爭的影響。從援越抗法、援越抗美到自衛還擊戰,全市人民一直處於緊張的戰爭、戰備和支前狀態,肩負著繁重的支前任務,在人力、物力、財力上付出了很大代價。僅自衛還擊戰期間,全市投入支前的幹部、群眾就達4萬多人次;遭受損壞水壩、水電站48處,毀壞丟荒田地2267畝,被炸死耕牛79頭,毀壞房屋數以千間計,在邊境一線的12個行政村,99個自然屯,19786人被迫後遷。
2006年憑祥市糧食種植面積3584公頃,比上年減少1307公頃;甘蔗種植面積3340公頃,增加1222公頃;蔬菜種植面積1898公頃,減少59公頃;油料種植面積194公頃,減少3公頃;豆類種植面積162公頃,減少39公頃。全年糧食產量16899噸,比上年減產27.2%;甘蔗產量208349噸,增產55.1%;蔬菜產量1898噸,減產1.4%;果園水果產量6645噸,增長21.7%,其中荔枝產量362噸,增長9.7%;龍眼產量710噸,增長9.2%;香蕉產量441噸,減產14.9%;柑桔產量656噸,增長30.4%;油料產量254噸,增產2.8%。肉豬出欄50800頭,增長5.0%;肉牛出欄7219頭,增長4.3%;肉羊出欄12910隻,增長7.0%;家禽出欄146.08萬只,增長5.6%。全年肉類總產量6777噸,增長5.0%。其中,豬肉產量3810噸,增長5.0%;牛肉產量721噸,增長4.2%;羊肉產量194噸,增長7.2%;禽肉產量2045噸,增長5.6%。水產品產量2965噸,增長13.2%。全年木材採伐量72326立方米,增長9.5%,松脂產量3468噸,增長12.1%。
2010年憑祥市經濟作物面積由2005年的5.26萬畝增調到12.86萬畝。 1992年國務院批准憑祥市為沿邊對外開放城市後,國民經濟連年保持快速發展的勢頭。
2005年,憑祥市對外貿易成交額60.84億元,其中邊境貿易成交額32.50億元。
2006年憑祥市對外貿易成交額79.29億元,增長30.3%,其中邊貿成交額40.11億元,同比增長23.4%。口岸出入境人數29.82萬人(次),口岸進出口貨物總量153.56萬噸,繼續保持廣西第三大口岸和第一大陸路口岸的地位。
2007年,對外貿易成交總額達到125.93億元,同比增長58.82%,外貿進出口總額位居全區縣(市、區)第一。憑祥企業邊境小額貿易出口總額達57.12億元,同比增長84%,佔全區的70%,位居全區第一。屬地企業外貿進出口總額達6.83億美元,同比增長59.43%,位居全區縣(市、區)第一。口岸進出口貨物總量達213萬噸,同比增長38.9%,其中:友誼關口岸車輛進出3.02萬輛,貨物進出口29.57萬噸;憑祥(鐵路)口岸首次突破100萬噸大關,達到125.85萬噸,同比增長185.96%,是1996年中越鐵路聯運恢復以來貨物運輸量最多的一年。口岸出入境總人數達61.73萬人次,同比增長94.18%。
2010年,憑祥市外貿進出口成交額達832.4億元,外貿進出口成交額由2005年的60.8億元提高到2010年的264.5億元,年均增長34.2%,其中口岸邊境貿易進出口成交額由32.5億元提高到200.1億元,年均增長43.84%,屬地企業進出口成交額由3.6億美元提高到32.2億美元,年均增長54.99%。
2012年,憑祥外貿進出口總額完成435.7億元,同比增長27.8%,對外貿易八項主要指標繼續穩居全區第一,連續六年實現紅木傢具進口總額中國第一、連續四年實現對東盟水果進出口總額中國第一。弄懷、浦寨正被打造成為中國—東盟水果、紅木半成品、農產品、日用品等交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