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業生產 > 炸葯屬於哪個新興工業部門

炸葯屬於哪個新興工業部門

發布時間:2022-05-14 21:20:28

Ⅰ 諾貝爾發明了現代炸葯後來又制出了無煙炸葯他的發明屬於哪一項新興工業部門的

化工專業啊!造福人類,為生產能力前進了一大步,采礦,建築行業都會使用。

Ⅱ 第二次科技革命後的新興部門

B 石油工業
第二次工業革命:
電力的廣泛應用:西門子製成發電機。電燈,電車,電影放映機
(人類社會進入電氣時代)
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造:煤氣,汽油,柴油(推動了
石油業的發展)
新交通手段的發明:貝爾發明的電話(美)
馬可尼無線電報(意)
化學工業的建立:諾貝爾發明炸葯(軍事的發展)
卡爾·本茨製造出汽車(80年代),飛機,汽船

Ⅲ 工業炸葯的介紹

工業炸葯又稱民用炸葯,是以氧化劑和可燃劑為主體,按照氧平衡原理構成的爆炸性混合物,屬於非理想炸葯。工業炸葯具有成本低廉、製造簡單、應用可靠等特點,因而廣泛應用於煤礦冶金、石油地質、交通水電、林業建築、金屬加工和控制爆破等各方面。隨 工業炸葯 著各國經濟建設不斷發展,工業炸葯品種和產量的需求不斷增大,因此得到迅速發展。

Ⅳ 根據工業革命發明成果表,歸納工業革命的主要特點

背景:(1)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的確立為第二次工業革命提供了政治保障。(2)大機器生產下的資本積累和對殖民地的商品輸出和掠奪積累了大量資金。(3)自然科學突破性進展,為把科學原理轉化為技術,並且直接應用到生產中去奠定了基礎。(4)美德意日等開辟了統一的國內市場以及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擴大了對商品的需求,促成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生。
革命特點:(1)科學技術的發展同工業生產緊密結合。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時,許多技術的發明來源於有生產實踐經驗的工匠。比如,珍尼機的發明者是個織工,蒸汽機的發明者瓦特也是一個機工。因此,可以說這個時候的科學和技術尚未真正結合;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所有發明發現成果都是科學技術運用於生產而創造出來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原理,在這里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2)幾乎同時發生在幾個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第一次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重要的是新機器和新的生產方法主要在英國發明的,其他國家工業革命的發展進程相對緩慢。第二次工業革命以全面開花取代了一枝獨秀的局面,其中德國、美國貢獻尤多。而且,其規模更加廣泛,某一國的重大發明,很快就被別國所吸收,相互推動,發展迅速。
(3)有些國家兩次工業革命交*進行。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於多數國家尚未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之時,形成了兩次工業革命時間上的交*,如德國、日本就屬於這種狀況。因此對它們來說,兩次工業革命是交*進行的,既可吸收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技術成果,又可以直接利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新技術,經濟發展的速度就比較快
主要成就:(1)電力的廣泛運用。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顯著特點。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提出了發電機的理論基礎,從19世紀六七十年代起,出現了一系列的發明。發電機和電動機的相繼問世,使電力開始用於帶動機器,成為補充和取代蒸汽動力的新能源;電燈、電車、電焊、電影放映機等相繼問世。人類社會進入電氣時代。
(2)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這項技術首先解決了交通工具的發動機問題,引起了交通運輸領域的革命性變革,80年代,德國人卡爾.本茨製成了第一輛用內燃機驅動的汽車。1896年,美國人亨利.福特製造出他的第一輛四輪汽車,內燃機車、遠洋輪船、飛機等也得到迅速發展;其次內燃機的發明推動了石油開采業的發展和石油化工業的產生,石油產量猛增。
(3)電訊事業的發展。1876年美國人貝爾發明電話,90年代義大利人馬可尼試驗無線電報取得成功,世界各地的經濟、政治和文化聯系進一步加強。
(4)化學工業的建立。化學工業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出現的新興工業部門。80年代從煤炭中提取氨、苯等化學產品,1867年諾貝爾發明炸葯,80年代又改良製造無煙火葯的技術,大大促進軍事工業的發展。塑料、人造纖維開始投入生產和使用。

Ⅳ 爆破用炸葯屬什麼單位管轄

公安管炸葯的運輸,使用。工信部管炸葯的生產,科研。您問題中提到的,應該是歸公安管,去當地的公安局咨詢就可以了,購買運輸使用都要開條的。以上答案你可以去民爆庫這個網站找更深的答復。

Ⅵ 炸葯廠歸什麼部門管

你好,根據《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條例》第四條:國防科技工業主管部門負責民用爆炸物品生產、銷售的安全監督管理。
也就是說炸葯廠規國防科技工業主管部門管理
希望採納,謝謝!

Ⅶ 工業炸葯的發展沿革

黑火葯是最早的工業炸葯,是我國勞動人民的四大發明之一。早在漢代(距今約2000多年)就開始使用硝石、硫磺和木炭的混合物作為火工武器。到了宋代,黑火葯技術才逐漸經阿拉伯國家傳到歐洲。後來黑火葯在礦業開采中獲得應用,大大提高了礦岩開採的效率。因此,黑火葯在采礦工業中的應用被認為標志著中世紀的結束和工業革命的開始。黑火葯作為世界上第一代工業炸葯使用到19世紀中葉,延續達數百年之久。
硝化甘油發明以後,諾貝爾(Nobel)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把硝化甘油濺到包裝用的硅藻土裡,發現硅藻土能吸收大約三倍於自身質量的硝化甘油。於是他將硝化甘油和硅藻土混合物作為爆炸劑投放市場,這就是第一代代拿買特,後來用活性吸附劑硝化棉取代硅藻土製得爆膠,並摻入硝酸銨等氧化劑及其它添加劑,發展成一直沿用至今的膠質炸葯。由於膠質代拿買特容易起爆、傳爆穩定和爆炸威力高等特點,它迅速取代了黑火葯而獲得廣泛應用。
1867年瑞典工程師Ohlsson和Norrbein提出了硝酸銨和各種燃料製成的混合炸葯專利,從而出現了硝銨炸葯和代拿買特炸葯相互競爭發展的局面。至20世紀30年代硝銨炸葯就在歐洲、北美洲和亞洲的許多國家大量生產和使用,成為最主要的工業炸葯和軍用炸葯之一。
我國也比較早地研製和生產硝甘炸葯(代拿買特)和銨梯炸葯(硝銨炸葯),擁有性能優良的配方和工藝。尤其是銨梯炸葯,廣泛應用於露天、井下、礦岩、能源、水利、建築及爆炸加工等各行各業。
銨油炸葯(ANFO)是一種硝酸銨和燃料油組成的爆炸性機械混合物。它於20世紀中葉,由加拿大聯合礦冶公司(Consolidated Mining and Smelting Co.)研究生產了普里爾多孔粒狀硝酸銨以後,得到了極大發展。尤其在歐美國家,很快取代了長期沿用的硝化甘油類炸葯和粉粒狀硝銨炸葯而居首要地位,使用量達70%~80%。
漿狀炸葯是1956年由Cook和Farnam發明和使用的。它是一種以膠凝劑稠化的無機氧化性鹽類水溶液為連續相、燃料及敏化劑為分散相,通過交聯劑形成網狀結構的凝膠炸葯。這種炸葯打破了工業炸葯不能含水的傳統觀點,將水引入體系中,以水抗水,不但增強了抗水性能,而且提高了炸葯密度和體積威力。
在漿狀炸葯的基礎上,各國也在發展水膠炸葯。實際上,這是一種含硝酸胺鹽等敏化劑的漿狀炸葯,同時含有硝酸銨、硝酸鈉等多種氧化劑,降低了析晶點,所以物理穩定性和爆炸能力明顯提高。
50年代以來,液體炸葯以其良好的特性,在許多特殊爆破場合顯示出獨到之處。例如,我國研製成功的硝酸肼類液體炸葯,以高爆速、高猛度和製作簡便的特點,良好地應用在特種爆破工程上。
1969年6月美國阿特拉斯(Atlas)化學工業有限公司發明了乳化炸葯。它是含水炸葯的新發展。它藉助於乳化劑的作用形成油包水型乳狀液,是一種反相的水膠炸葯。這一結構特點進一步增強了含水炸葯的抗水性和爆轟感度。很快,乳化炸葯成為工業炸葯的一支新秀,受到各國的普遍重視和大量使用。
此外,塑性炸葯、撓性炸葯、耐熱炸葯和低爆速炸葯等特種炸葯都作為工業炸葯不可缺少的品種而在不同的特殊場合獲得應用。

Ⅷ 什麼叫炸葯

炸葯(Explosive material),能在極短時間內劇烈燃燒(即爆炸)的物質,是在一定的外界能量的作用下,由自身能量發生爆炸的物質。一般情況下,炸葯的化學及物理性質穩定,但不論環境是否密封,葯量多少,甚至在外界零供氧的情況下,只要有較強的能量(起爆葯提供)激發,炸葯就會對外界進行穩定的爆轟式作功。炸葯爆炸時,能釋放出大量的熱能並產生高溫高壓氣體,對周圍物質起破壞、拋擲、壓縮等作用。

炸葯就是可以非常快速地燃燒或分解的物質,能在短時間內產生大量的熱量和氣體。典型的炸葯包

炸葯

含爆炸物、某種引爆裝置,通常還有某種外殼。被雷管的熱量或沖擊能量觸發後,爆炸物就會進行快速化學反應,即燃燒或分解。

在化學反應中,化合物分解產生多種氣體。在反應物(原始化學化合物)的各個不同原子之間,以化學鍵形式儲存著大量能量。化合物分子分解時,生成物(產生的氣體)可能利用其中的一些能量(而不是全部能量)形成新鍵。大多數「剩餘」的能量會形成高溫熱量。 集中的氣體在極大壓力下快速膨脹。熱量會加快各個氣體粒子的運動速度,使得壓力更高。在高能炸葯中,氣體壓力很大,足以破壞建築,致人傷亡。如果氣體膨脹速度比音速快,就會產生強大的沖擊波。這種壓力還能促使固體碎片高速沖出,以巨大的力量打擊人或建築。[1]

發明

編輯

炸葯源於我國。至遲在唐代,我國已發明火葯(黑色炸葯),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炸葯。宋代,黑色炸葯已被用於戰爭,它需要明火點燃,爆炸效力也不大。1831年,英國人比克福德發明了安全導火索,為炸葯的應用創造了方便。威力較大的黃色炸葯源於瑞典。由瑞典化學家、工程師和實業家諾貝爾發明。1846年,義大利人索布雷羅合成硝化甘油,這是一種爆炸力很強的液體炸葯,但使用極不安全。1859年後,諾貝爾父子對硝化甘油進行了大量研究工作,用「溫熱法」降服了硝化甘油,於1862年建廠生產。但炸葯投產不久,工廠發生爆炸,父親受了重傷,弟弟被炸死。政府禁止重建這座工廠。諾貝爾為尋求減少搬動硝化甘油時發生危險的方法,只好在湖面上一支駁船上進行實驗。一次,他偶然發現,硝化甘油可被乾燥的硅藻土所吸附;這種混合物可安全運輸。1865年,他發明雷汞雷管,與安全導火索合用,成為硝化甘油炸葯等高級炸葯的可靠引爆手段。經過不懈地努力,他終於研製成功運輸安全,性能可靠的黃色炸葯,硅藻土炸葯。隨後,又研製成功一種威力更大的同一類型的炸葯爆炸膠。約10年後,他又研製出最早的硝化甘油無煙火葯彈道炸葯。此後,各國的科學家們對更高級的炸葯的研製從未間斷,並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炸葯的用途越來越廣闊。

歷史發展

編輯

苦味酸──1771年由英國的P·沃爾夫首先合成。它是一種黃色結晶體,最初是作為黃色染料使用,1885年法國用它填炮彈之後,才在軍事上得到應用。苦味酸是一種猛炸葯,在19世紀末使用非常廣泛。

雷汞──1779年由英國化學家E·霍 華德發明。雷汞是一種起爆葯,它用於配製火帽擊發葯和針刺葯,也可用於裝填爆破用的雷管。

硝化纖維(硝化棉)──1838年T·J·佩盧茲首先發現棉花浸於硝酸後可爆炸。1845年德國化學家C·F·舍恩拜發明出硝化纖維。1860年,普魯士軍隊的少校E·鄶爾茨用硝化纖維製成槍、炮彈的發射葯。

硝化甘油──1846年義大利化學家A·索布雷首次製成。硝化甘油是一種烈性液體炸葯,輕微震動即會稱列爆炸,危險性大,不宜生產。1859年之後,瑞典的A·B·諾貝爾和他的父親及弟弟共同研究硝化甘油的安全生產方法,終於在1862年用 「溫熱法」降服了硝化甘油,使之能夠比較安全地成批生產。

梯恩梯(TNT)──1863年由J·威爾勃蘭德發明。是一種威力很強而又相當安全的炸葯,即使被子彈擊穿一般也不會燃燒和起爆。它在20世紀初開始廣泛用於裝填各種彈葯和進行爆炸,逐漸取代了苦味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梯恩梯一直是綜合性能最好的炸葯,被稱為 「炸葯之王」。

達納炸葯──1866年由A·B·諾貝爾發明。19世紀60年代,諾貝爾在法國繼續進行炸葯的研究。在一次事故中,他的弟弟被炸死。父親受重傷。法國政府禁止其在陸地上進行試驗。他只好租了一條駁船,在馬拉倫湖上尋起了新的實驗室。一次試驗中,一隻裝有硝化甘油瓶破碎,流出的硝化甘油被瓶底下用來減少震動的惰性粉末硅土吸收。諾貝爾意外地發現,硝化甘油與硅土混合物不僅使炸葯威力不減,而且生產、使用和搬運更加安全。後來,他用木漿代替了奎土,製成了新的烈性炸葯──達納炸葯, 「達納」一詞源於希臘文 「威力」。1872年,諾貝爾又製得一種樹膠樣的膠質炸葯──膠質達納炸葯,這是世界上第一種雙基炸葯。

無煙火葯──1884年由法國化學家、工程師P·維埃利最先發明。1845年由舍恩拜因發明的硝化纖維很不安定,曾多次發生火葯庫爆炸事故。維埃利將其研製成膠質,再壓成片狀,切條乾燥硬化,便製成了第一種無煙火葯。這一發明具有極重要的意義。無煙火葯燃燒後沒有殘渣,不發或只發少量煙霧,卻可使發射彈丸的射程,彈道平直性和射擊精度均有誕生提供了彈葯方面的條件。馬克沁發明的重機槍,正是由於使用了無煙火葯,才得以具備實用價值。

1887年,諾貝爾用也製成了類似的無煙火葯。他還製成更加安全而廉價的 「特種達納炸葯」,又稱 「特強黃色火葯」。諾貝爾的眾多發明,使他無愧於 「現代炸葯之父」的贊譽。

黑索今──1899年由德國人亨寧發明的。在原子彈出現以前,它是威力最大的炸葯,又被稱為 「旋風炸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曾取代了梯恩梯的 「炸葯之王」的寶座。

C4——全稱為C4塑膠炸葯,簡稱C4,名稱由來是每個單分子結構里有4個碳,是一種高效的易爆炸葯,如果外邊附上黏著性材料,就可以像口香糖那樣牢牢地黏附在上面,因此被稱為殘酷"口香糖"。C4塑膠炸葯原產捷克,現在美國也是主要生產國。這種炸葯能輕易躲過X光安全檢查,這一點是恐怖分子喜歡使用的原因。未經特定嗅識訓練的警犬也難以識別它。正是由於C4的這些性質,所以它一般都是各國軍隊使用的,普通民間難以得到。

原理

編輯

炸葯的爆炸通過一定的外界激發沖量的作用,爆轟是炸葯中化學反應區的傳播速度大於炸葯中聲速時的爆炸現象,是炸葯典型的能量釋放形式。爆炸實際上分兩個階段。大部分破壞是最初的膨脹造成的。它還會在爆炸源周圍製造一個壓力很低的區域,氣體快速向外移動,從而將大部分氣體從爆炸 「中心」向外吸。向外沖擊之後,氣體涌回到部分真空的中心地帶,形成第二個破壞力較小的內向能量波。由於炸葯爆炸時化學反應速度非常快,在瞬間形成高溫高壓氣體。以極高的功率(每千克炸葯爆轟瞬間輸出功率可達5×10千瓦)對外界作功,使周圍介質受到強烈的沖擊、壓縮而變形或碎裂。

炸葯由於能對周圍介質作猛烈的破壞功,往往又被稱為猛炸葯。常用的猛炸葯按組成可分為單體炸葯和混合炸葯2類。還有一類感度很高的炸葯,從燃燒轉變為爆轟的時間極短,通常不直接用於作破壞功,而是用於引燃或引爆其他火炸葯,稱為起爆葯。

炸葯爆炸是一種化學反應,反應過程必須同時具備三個條件:

1、反應過程為放熱性;

2、反應高速進行並能自行傳播;

3、反應過程中生成大量氣體產物。

反應過程的放熱性為爆炸反應的必要條件。只有放熱反應才能使反應自行延續,才能使反應具有爆炸性。只靠外界供給熱量以維持其反應的物質是不可能發生爆炸的。爆炸反應過程中,單位質量炸葯在一定條件下(例如在某一裝葯密度下)所放出的熱量稱為爆熱。

爆炸反應的一個突出點是反應的高速性,許多普通化學反應放出的熱量雖比炸葯放出的熱量多,但反應過程進行緩慢,而爆炸反應在十萬分之幾秒至百分之幾秒內完成,比一般化學反應快千萬倍。由於反應的高速性,反應所產生的熱量在極短的瞬間來不及擴散,形成的高溫高壓氣體產物,使炸葯具有很大的功率。反之,如果反應進行緩慢,生成的熱和氣體逐漸擴散到周圍介質中,就形不成爆炸。爆炸過程進行的速度,一般指爆轟波在炸葯中傳播的速度,這個速度稱為炸葯的爆速。

爆炸反應過程必然產生大量氣體。炸葯爆炸時產生氣體體積為爆炸前體積的數百至數千倍。在爆炸的瞬間大量氣體被強烈地壓縮在近乎原有的體積之內,因而產生數十萬個大氣壓的高壓,再加上反應的放熱性,高溫高壓氣體迅速對周圍介質膨脹作功,這就造成了炸葯所具有的功率。因而炸葯是在適當的外界能量作用下,能夠發生快速的化學反應,並生成大量的熱和氣體產物的物質。 火工品則是裝有炸葯的小型元件或裝置,受一定的初始沖能(如熱、機械、電和光等沖能)作用即可燃燒或爆炸,以產生預期的功能。常見的火工品有雷管、導火索、導爆索、火帽、底火等。

物理數據

編輯

炸葯的爆炸性能主要由爆熱、爆容、爆速和爆壓表示。

爆熱

是在一定的條件下 ,單位質量炸葯爆炸時放出的熱量,決定於炸葯的元素組成、化學結構以及爆炸反應條件。可以用熱化學的方法計算,也可以實測。

爆容

是單位質量炸葯爆炸時產生的氣體量(用標准狀態下的容積表示),一般為0.7~1.0米/千克。

爆速

是爆轟波(伴隨化學反應的沖擊波)在炸葯中的傳播速度。炸葯在一定裝葯密度下的爆速可以精確測定。現有炸葯的爆速一般在1000~8500米/秒,很少有超過9000米/秒以上的。

爆壓

是指炸葯爆炸時爆轟波陣面的壓力,可用實驗方法間接測定,其值一般在10~40吉帕。

性能

編輯

炸葯的爆炸性能主要有感度、威力、猛度、殉爆、安定性等。

感度

炸葯的感度是指炸葯在外界能量(如熱能、電能、光能、機械能及爆能等)的作用下發生爆炸變化的難易程度,是衡量爆炸穩定性大小的一個重要標志。通常以引起爆炸變化的最小外界能量來表示,這個最小的外界能量習慣上稱為引爆沖能。很顯然,所需的引爆沖能越小,其感度越高;反之則越低。影響炸葯的感度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幾種:

1、溫度。隨著溫度的升高,炸葯的各種感度指標都升高。

2、密度。隨著炸葯密度的增大,其感度通常是降低的。

3、雜質。它對炸葯的感度有很大的影響,不同的雜質有不同的影響。一般說來,固體雜質,特別是硬度大、有尖棱和高熔點的雜質,如砂子、玻璃屑和某些金屬粉末等,能增加炸葯的感度。

威力

威力是指炸葯爆炸時做功的能力,亦即對周圍介質的破壞能力。爆炸產生的熱量越大,氣態產物生成物越多,爆溫越高,其威力也就越大。

猛度

猛度是炸葯在爆炸後爆轟產物對周圍物體破壞的猛烈程度,用來衡量炸葯的局部破壞能力。猛度越大,則表示該炸葯對周圍介質的粉碎破壞程度越大。

殉爆

殉爆是指當一個炸葯葯包爆炸時,可以使位於一定距離處,與其沒有什麼聯系的另一個炸葯葯包也發生爆炸的現象。起始爆炸的葯包稱為主發葯包,受它爆炸影響而爆炸的葯包稱為被發葯包。因主發葯包爆炸而能引起被發葯包爆炸的最大距離,稱為殉爆距離。引起殉爆的主要原因是主發葯包爆炸而引起的沖擊波的傳播作用。離葯包的爆炸點越近,沖擊波的強度越高;反之,則沖擊波的強度越弱。

安定性

安定性是指炸葯在一定儲存期間內不改變其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和爆炸性質的能力。

分類

編輯

(一)按照炸葯的用途分類,可以將炸葯分為起爆葯、猛炸葯和發射葯幾大類。

(二)按照炸葯組成的化學成份分類,可以將炸葯分為單一化學成分的單質炸葯和多種化學成分組成的混合炸葯兩大類。爆破工程中大量使用的是猛炸葯,尤其混合猛炸葯,起爆器材中使用的是起爆葯和高威力的單質猛炸葯。

(三)按使用條件分類,可以將工業炸葯分為三類。

第一類,准許在地下和露天爆破工程中使用的炸葯,包括有沼氣和礦塵爆炸危險的作業面。

第二類,准許在地下和露天爆破工程中使用的炸葯,但不包括有沼氣和礦塵爆炸危險的作業面。

第三類,只准許在露天爆破工程中使用的炸葯。

第一類屬於安全炸葯,又叫做煤礦許用炸葯。第二類和第三類屬於非安全炸葯。第一類和第二類炸葯每千克炸葯爆炸時所產生的有毒氣體不能超過安全規程所允許的量。同時,第一類炸葯爆炸時還必須保證不會引起瓦斯或礦塵爆炸。

危害

編輯

危害大致有以下三個方面:

1)爆炸瞬間產生的高溫火焰,可引燃周圍可燃物而釀成火災。

2)爆炸產生高溫高壓氣體所形成的空氣沖擊波,可造成對周圍的破壞,嚴重的可摧毀整個建築物及設備,也可破壞鄰近建築物,甚至離爆炸點很遠的建築物也會受到損壞並造成人員傷亡。

3)爆炸時產生的爆炸飛散物,向四周散射,造成人員傷亡和建築物的破壞,當爆炸葯量較大時,飛散物有很高的初速,對鄰近爆炸點的人員和建築物危害很大,有的飛散物可拋射很遠,對遠離爆炸點的人員和建築物也可造成傷亡和破壞。

爆炸危害中以空氣沖擊波波及范圍最大,飛散物危害次之,但當小於某個距離時,則又有可能以飛散物危害為主。

在沖擊波不同超壓下預計人員受到的傷害

在沖擊波的直接作用下和在建築物碎片的撞擊下,未作抗爆加強的建築物內將有人員死亡在沖擊波的直接作用下,建築物倒塌或移動,在未作抗爆加強的建築物內人員將會受到嚴重傷害或死亡人被沖倒,以及被建築物碎片撞擊,在未作抗爆加強的建築物內的人員將會受到嚴重傷害或死亡在破片、碎片、燃燒的木頭或其他物體的撞擊下,人員受到嚴重傷害或可能死亡,耳鼓膜破裂的概率為10%人員可能暫時失去聽力或聽力受到損害,但不發生直接沖擊波作用下的死亡或嚴重傷害不會有死亡和嚴重傷害,但可能由玻璃破壞和建築物碎片引起輕微傷害

用途

編輯

炸葯因其具有成本低廉、節省人力,並能加快工程建設的優點,和在特殊環境下作功的特性,因而已愈來愈廣泛應用於國民經濟各部門。在礦山開采方面,利用炸葯進行大規模爆破,來開採金屬礦和露天煤礦;利用聚能射流效應裝填炸葯的石油射孔彈,可用於石油開采;在地質勘探方面,用炸葯製成的震源葯柱用於地震探礦;在機械製造工業,炸葯用於爆炸成型,切割金屬、爆炸焊接等工藝;在水利電力工程,炸葯用於修築水壩、疏通河道、平整土地;鐵路、公路建設中,炸葯用於劈山開路,開鑿隧道、峒室等;炸葯還大量用於開采各種石料。

炸葯在軍事上可用作炮彈、航空炸彈、導彈、地雷、魚雷、手榴彈等彈葯的爆炸裝葯,也可用於核彈的引爆裝置和軍事爆破。在工業上廣泛應用於采礦、築路、興修水利、工程爆破、金屬加工等,還廣泛應用於地震探查等科學技術領域。

閱讀全文

與炸葯屬於哪個新興工業部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奧迪新款q3什麼時候上市 瀏覽:520
平頂山到蘇州坐汽車要多久 瀏覽:925
汽車人聲多少赫茲 瀏覽:160
汽車長期不開電瓶能堅持多久 瀏覽:868
寶馬哈曼卡頓聽輕音樂怎麼調 瀏覽:555
河北工業氯化銨要多少錢 瀏覽:99
哪裡的工業廢水處理設備 瀏覽:177
汽車吊折價如何算 瀏覽:639
寶馬之悅怎麼樣值得購買嗎 瀏覽:194
文縣汽車站到全國哪裡發車 瀏覽:369
新型工業園區能享受什麼政策 瀏覽:979
吉利的汽車怎麼樣質量怎麼樣 瀏覽:619
張之洞主張什麼工業 瀏覽:525
寶馬528過戶多少錢 瀏覽:720
寶馬啟停電瓶電壓是多少 瀏覽:777
奧迪q7mini如何注冊 瀏覽:565
寶馬7什麼顏色最好看 瀏覽:618
日本德國汽車哪個好 瀏覽:453
歷下區董家鎮工業園都有哪些企業 瀏覽:478
下雨天汽車內飾如何清洗 瀏覽: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