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德陽有哪些大工廠
2011年度德陽市重點工業企業及成長型中小企業名單
一、市重點龍頭企業(20戶)
中國第二重型機械集團公司
東方電氣集團東方汽輪機有限公司
東方電氣集團東方電機有限公司
四川省煙草工業有限責任公司什邡分廠
益海(廣漢)糧油工業有限公司
四川龍蟒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四川得陽特種新材料有限公司
四川劍南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四川宏達(集團)有限公司
四川金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四川宏華石油設備有限公司
四川蜀中制葯有限公司
特變電工(德陽)電纜股份有限公司
東方電氣集團東汽投資發展有限公司
四川廣漢三星鋁業有限公司
四川藍劍飲品集團有限公司
四川鎣峰實業有限公司
四川森普管材股份有限公司
四川宏華友信石油機械有限公司
四川德陽聯益石油天燃氣勘探開發有限公司
二、重點骨幹企業(40戶)
1、旌陽區(5戶)
四川德陽新場氣田開發有限責任公司
四川美豐化肥有限責任公司
四川元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德陽市旌東電纜廠
德陽東佳港機電設備有限公司
2、廣漢市(10戶)
四川廣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廣漢市順發有限責任公司
廣漢川油井控裝備有限公司
四川華儀電器有限公司
四川廣漢士達炭素股份有限公司
廣漢金達隧道機械有限公司
四川源基制葯有限公司
四川米老頭食品工業有限公司
四川漢舟電氣有限公司
廣漢正大飼料科技有限公司
3、什邡市(5戶)
四川利森建材集團有限公司
四川川恆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華潤雪花啤酒(德陽)有限責任公司
四川省金河磷礦
四川科新機電股份有限公司
4、綿竹(7戶)
四川省綿竹澳東水泥有限責任公司
四川綿竹鑫坤機械製造有限責任公司
四川綿竹川潤化工有限公司
德陽市東汽實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
德陽昊華清平磷礦有限公司
四川綿竹市盤龍礦物質有限責任公司
綿竹紅運酒業有限責任公司
5、中江縣(3戶)
四川雄健實業有限公司
德陽市眾品食業有限公司
四川逢春制葯有限公司
6、羅江縣(2戶)
羅江利森水泥有限公司
四川省玻纖集團有限公司
7、市經濟技術開發區(8戶)
四川得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德陽立達機電設備有限公司
德陽萬力重型機械有限公司
東方阿海琺核泵有限責任公司
四川德鋼實業有限公司
四川英傑電氣有限公司
四川藍星機械有限公司
四川琪達實業集團有限公司
三、重點優勢企業(40戶)
1、旌陽區(5戶)
德陽市德清鍛業製造有限公司
四川省德陽市中瑞實業有限公司
德陽金力機械有限公司
德陽宏源機電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德陽鈺鑫機械製造有限公司
2、廣漢市(11戶)
四川華旗鋼結構有限責任公司
四川航空液壓機械廠
聖戈班(廣漢)陶粒有限公司
四川省廣漢市宏南棉紡織有限責任公司
四川省廣漢華威鋁業有限公司
四川民盛特鋼鍛造有限公司
四川新升塑膠實業有限公司
四川華僑鳳凰紙業有限公司
四川科力特硬質合金股份有限公司
四川德陽市力協有限責任公司
四川泰華堂制葯有限公司
3、什邡市(3戶)
四川威德福石化裝備有限責任公司
四川美大康葯業股份有限公司
什邡市明日宇航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4、綿竹市(6戶)
四川金瑞電工有限責任公司
綿竹金盛源生物化工有限責任公司
四川省綿竹桂蘭水泥有限責任公司
四川省綿竹金泉鋼材有限公司
四川省綿竹興遠特種化工有限公司
德陽新源電器有限責任公司
5、中江縣(7戶)
四川省中江縣金輝紡織有限公司
四川萬鳳糧油有限公司
中江涌德電子有限公司
四川宏發電聲有限公司
德陽市恆達燈具製造有限公司
四川省百味園食品有限責任公司
四川佛蘭印務有限公司
6、羅江縣(4戶)
四川德陽金八角水泥有限公司
四川德陽振雲塑膠有限公司
德陽伯康機械有限公司
四川天泉電子材料有限公司
7、市經濟技術開發區(4戶)
德陽萬達重型機械設備製造有限公司
維達紙業(四川)有限公司
四川美豐復合肥有限責任公司
四川聯塑科技實業有限公司
四、成長型中小企業(120戶)
1、旌陽區(27戶)
德陽市宏霸飼料有限公司
德陽市祥松革業製品有限公司
德陽玉龍機械有限公司
四川愛通電子線纜製造有限責任公司
德陽市天河建材有限公司
德陽市東聯機械成套設備廠
德陽明誠電站設備製造有限公司
德陽市立生機電設備製造有限公司
德賽爾化工實業有限公司
德陽市順昌重工機械製造有限公司
德陽市建發商品砼有限公司
德陽市天吉重型機械製造有限公司
德陽市漢江機械製造有限公司
德陽市宏盛機械有限責任公司
四川聖德鋼纜有限公司
德陽惠源電子有限公司
德陽市華建機械設備有限公司
四川省德陽市陽安工業泵廠
德陽市旌陽區揚嘉齒輪廠
德陽嘉龍機械製造有限公司
德陽銀興工礦機械製造有限公司
德陽市秦康機械製造有限公司
德陽豐源復合化肥廠
德陽市秦南鑄鍛鋼製造有限公司
德陽市旌陽區天元亭江機械廠
德陽市雙全玻璃鋼製品有限公司
四川德陽錦盛紡織有限責任公司
2、廣漢市(21戶)
廣漢科峰電子有限責任公司
四川新川航空儀器有限責任公司
廣漢市錦程石油機械有限公司
廣漢石油機械化工總廠
四川廣漢三興化纖有限責任公司
四川通園制葯有限公司
廣漢亞浦耳照明電器有限公司
四川雙益線纜集團有限公司
四川德力鐵道有限公司
廣漢市景泰源紡織有限公司
四川百世旺家門窗有限公司
廣漢華夏鐵路配件有限公司
廣漢東興羽絨製品有限公司
四川精控閥門製造有限公司
四川東泉機械設備製造有限公司
四川艾迪鋼結構有限公司
四川東方軸承製造有限責任公司
四川路通路橋工程有限公司
四川金葯師制葯有限公司
四川威爾達化工有限公司
四川省廣漢市包裝裝潢有限責任公司
3、什邡市(17戶)
什邡市金川化工有限公司
什邡市龍騰植物原料有限責任公司
什邡市同佳機械有限公司
什邡市今日紙業有限公司
四川新日鋼有限公司
什邡宏華石油設備製造公司
什邡玉鑫葯業有限公司
什邡桂湖水泥有限公司
什邡金達化工有限公司
什邡鴻升化工有限公司
什邡添彩印務有限公司
什邡玉龍建材有限公司
什邡金地亞美化工有限公司
什邡瑩華山純天然食品有限公司
什邡泡菜廠
什邡市華鑫機械設備製造有限公司
什邡靈江化工有限公司
4、綿竹市(17戶)
四川安費爾高分子材料有限責任公司
綿竹仟森紙業有限公司
四川省東聖酒業有限公司
綿竹市楚峰羽絨有限公司
綿竹三溪香茗茶業有限公司
綿竹三佳飼料有限公司
綿竹市漢生化工有限責任公司
綿竹市天健機械製造有限公司
綿竹市漢興宏萍有限公司
綿竹博韜機械製造公司
綿竹畢升印刷有限公司
綿竹豐源機電有限公司
綿竹恆豐糧油有限責任公司
綿竹金正興酒業有限公司
綿竹無機鹽化工有限公司
四川省綿春貢酒業有限公司
綿竹市雄劍玻璃製品有限公司
5、中江縣(7戶)
四川新凱紡織發展有限公司
中江縣南華鎮顏氏糧油製品廠
中江縣三鑫糧油有限責任公司
四川德陽市年豐食品有限公司
四川銳騰電子有限公司
四川興銅金屬材料有限公司
德陽耀發鑄鍛有限公司
6、羅江縣(10戶)
四川艾華電子有限公司
四川振強模鍛有限公司
四川嘉家香糧油有限公司
德陽市川塔線纜有限責任公司
四川同輝鋼結構有限公司
四川朗烈五金製品有限公司
德陽致達電子有限公司
德陽成業電子有限公司
德陽宏川機械有限公司
四川泰裕機電有限公司
7、經開區(21戶)
德陽市利通印刷機械有限公司
德陽市中恆重工機械有限公司
四川威卡自控儀表有限公司
德陽市益友冶金設備製造有限公司
德陽匯川科技有限公司
德陽市新泰自動化儀表有限公司
四川德陽德儀電子儀器有限公司
德陽海普制蓋有限公司
四川實維塑膠門窗型材有限公司
金星石油化工裝備製造有限公司
德陽久重重型機械製造有限公司
德陽市德東電工機械製造有限公司
德陽思遠重工有限公司
德陽迪泰機械有限公司
德陽東方卓越電工設備有限公司
德陽應和機械製造有限責任公司
德陽東鋼鋼繩有限公司
四川德陽泰豪科技有限公司
德陽市新德聯機械製造有限公司
四川耐特閥門有限公司
德陽南邡有色金屬有限公司
2011年2月25日
㈡ 四川中江縣與南部縣經濟發展的區別
中江是農業大縣,但是近幾年工業發展快,而且比南部更靠近成都。境內交通發達,經濟繁榮,個人覺得是比較有潛力的。
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對您有幫助!
㈢ 中江所有電子廠的名稱、工資待遇!急需
哪個說的不要男孩子哦
㈣ 中江的經濟發展
2009年,面對繁重的災後重建任務和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全縣人民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堅持「工業強縣、農業固縣、三產活縣、開放興縣」的總體取向和「一個中心、兩條軸線」發展戰略,搶抓機遇,克難奮進,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全力做好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各項工作,在災後重建中推進了經濟社會的跨越與提升,邁出了建設四川丘區強縣的堅實一步。 省批復我縣災後重建項目1329個,總投資179.6億元。我們按照災後重建「三年任務兩年基本完成」的要求,堅持民生優先、發展為重的原則,精心組織,全力推進。
健全機制,有序重建。健全組織領導、項目管理、督查督辦機制,明確任務,細化措施,強化考核。通過建立「三帳兩圖兩表」管理模式,實現了全過程、精細化管理。
統籌兼顧,科學重建。編制基礎項目1.3萬余個,建立了覆蓋縣域的項目庫。對縣城總體規劃進行修編,編制鄉鎮集鎮建設規劃,用科學規劃引領災後重建。採取統分結合、分層負責,試點示範、梯次推進方式實施重建項目。突出抓好項目統籌、資源整合,提高了項目、資金效益。
主動服務,高效重建。狠抓建材保障、市場監管,強化規劃、選址和技術服務,在城鄉住房重建中創造了幹部對口聯系、電子台帳管理的「中江經驗」。在重建項目推進中,優化審批程序,壓縮辦理時間,強化環節管理,積極主動服務,加快了災後重建步伐。
嚴格監管,陽光重建。制定並嚴格執行重建項目造價控制、資金管理、工程變更、競爭性談判、工程質量、施工安全等十餘項管理制度,監察、財政、審計等部門全程監管,做到了「提速不越軌,加快不違規」。
至2009年底,重建項目開工1207個,開工率90.8%,其中完工899個,完工率67.6 %。城鄉住房重建卓有成效,農房重建完工42044戶,完工率99.9%;城鎮住房重建完工1294戶,完工率88%。公共服務設施重建扎實推進,256個教育項目開工254個,其中完工182個;53個衛生項目開工49個,其中完工46個;文化、廣電、政法、基層政權設施重建全面推進。產業重建深入實施,119個工業災後重建項目全部開工,其中完工90個。基礎設施重建進展順利,S106線中江縣城至雙龍段、會龍至樂至界,S101線金堂中江界至中江三台界改造工程等一批交通重建項目完工;農業、水利、農機等災後重建項目扎實推進。防災減災能力、生態恢復重建等取得階段性成效。樂山市對口援建輯慶鎮的輯慶鎮中學、樂山大道等援建項目全部完成。 2009年,預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45.5億元,增長14.1%,三次產業增加值分別為45.2億元、58.5億元、41.8億元,分別增長4.5 %、23.5%、12.9%。三次產業比例調整為31.1:40.2:28.7。預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90億元,增長212.5%;農民人均純收入4937元,增加400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77元,增長14.4%。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規劃各項經濟指標。
工業經濟提速增效。優化工業區域和產業布局,打造載體,強化服務,著力加快重點優勢產業發展,預計實現全部工業增加值51.8億元,增長22.1%。規模以上工業萬元增加值綜合能耗下降8.3%。
重點產業和企業快速發展。食品醫葯、輕工紡織、電子機械三大產業預計實現總產值56.9億元,增長36.1%;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5.8億元,增長35.8%。20家市、縣重點優勢企業預計實現工業總產值33.2億元,增長30.3%;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2.5億元,增長31%。新增銷售收入過3億元企業2家、過2億元企業4家、過億元企業5家,銷售收入過億元企業達到20家。恆達燈具公司「明生牌」商標被評為四川省著名商標,「明生牌」燈桿、「雄健豐田牌」麵粉、「凱豐牌」水稻種被評為第九屆四川名牌產品。
工業園區建設扎實推進。加強園區基礎設施建設,縣城工業集中區爭創省級開發區取得積極進展。2009年底,集中區及鄉鎮特色工業小區規模以上企業107家,佔全縣規模以上企業總數的71.3 %;預計實現工業總產值66.2億元,佔全縣總量的76.5%,增長54.7%。縣城工業集中區規模以上企業54家,預計實現工業總產值39.5億元,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8.8億元,分別增長47.3%、45.3%。
企業技術進步成效明顯。積極實施技術創新項目,全縣20個技術創新項目完成投資2億元。狠抓企業技術中心建設,逢春制葯、雄健實業創建為省級企業技術中心,恆達燈具、金輝紡織等4家企業創建為市級企業技術中心。
規模以上企業群體壯大。規模以上企業達到150家,比2008年底增加18家。預計規模以上企業實現增加值28.1億元,增長33%,增速位居全市前列;實現主營業務收入84.5億元,增長42.5%。
農村經濟穩步發展。深入貫徹各項強農惠農政策,深化農村改革,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全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83.6億元,增長4.6%。
農業產業化進程加快。全年糧食總產83.3萬噸,增長1.3%,再創歷史新高,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稱號;油料總產7.1萬噸。建成生豬養殖小區7個、生豬養殖萬頭村5個,預計全年出欄生豬164.4萬頭,增長2.8%;出欄肉牛8.2萬頭,增長5.6%;出欄小家禽畜3148.3萬只,增長6.6%。大力發展特色產業,種植食用菌3.2億袋(平方尺)、中葯材6.8萬畝,榮獲「四川省優勢特色效益農業丹參基地」稱號,優質蠶桑、蔬菜、經濟林木等產業穩步發展。全縣轉移勞動力46.7萬人,實現勞務收入28.5億元。農民專合組織發展壯大,新建農民專合組織20個。
農業生產條件進一步改善。投資2.8億元,實施都江堰灌區節水改造、提灌站建設、標准糧田建設、新村扶貧等各類工程12669處。新建機耕道45公里,補貼購置各類農業機械5489台,農業機械化綜合水平達到25%。成功創建「四川省綠化模範縣」。
農村改革不斷深化。集體林權制度主體改革全面完成。農村土地承包小集中試點取得成功。
惠農政策全面落實。共落實中央各項惠農補貼1.4億元,增長14.1%。
第三產業生機蓬勃。商貿流通、餐飲娛樂、交通運輸等傳統服務業煥發生機,量質提升。建成1家三星級賓館、1家院線電影院;「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深入實施,新建農村商貿服務中心2個、農家店242家;「家電下鄉」廣泛開展,全年銷售家電60925台(部);農村商務信息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全面完成。旅遊、中介等新興服務業加快發展。社會消費全面上揚,預計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1.5億元,增長19.2%。
金融運行勢頭良好。積極推進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努力為災後重建和應對金融危機提供支持。金融機構年末各項存款余額157億元,比年初增長28.6%;各項貸款余額43.3億元,比年初增長34.5%。
外貿工作實現新突破。外貿出口高速增長,創匯1760萬美元。
財政實力不斷增強。大力培植稅源,強化稅收征管,財政收入增長迅速、結構優化。全年實現財政總收入5.6億元,增長27.8%。實現財政總支出50.6億元,增長38.4%。加強債務管理,化解政府性債務4721萬元。全面推行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管理。規范了公務員津補貼,實施了義務教育學校教師績效工資。
招商引資成效突出。抓住國際國內產業轉移和升級的有利時機,用好災後重建和擴大內需政策,創新機制,搞好服務,共引進項目126個,到位資金13.5億元,增長15.4%。 大力推進新型城鎮化,切實抓好新農村建設,突出重點,統籌兼顧,加快了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進程。
中心城區面貌一新。按照35平方公里、30萬人口中等城市目標,高起點、高標准進行縣城總規修編。投資2億元,完成東一環道路、西二環一期道路、北塔南北幹道、伍城幹道人行道改造、東一環小東河橋、城區道路改造等重點工程。污水處理廠、小東街安置房、西二環二期道路、銅山大橋等重點工程順利實施。凱北、凱西居住區建設成片推進,南塔公園、玄武公園等市民休閑場所投入使用,城市景觀亮點紛呈。城市功能不斷完善,人居環境、聚集能力全面提升。
重點鄉鎮加快發展。通過政策、項目支持,扎實推進倉山、輯慶、黃鹿三個市級區域重點鎮發展,城鎮開發加速推進,基礎設施不斷改善。擴權鎮因地制宜加快發展,進一步增強了對周邊區域的輻射帶動能力。
新農村建設取得積極進展。省級新農村重點推進村南華鎮湧泉村、通濟鎮河珠村建設項目全面完成,7個市、縣新農村示範村建設順利推進。倉山鎮響灘村等21個村成功申報省級新農村建設示範片項目。加快農村公路建設,建成通鄉水泥路105.2公里、通村公路257公里,農村通行條件不斷改善。
城鄉環境綜合治理深入推進。大力開展「七進」活動,切實解決「五亂」問題,狠抓鄉容村貌、交通沿線、重點部位集中整治,完善「五大設施」,打造示範鄉鎮、街道、村社、院落,城鄉環境明顯改善。積極探索城市管理領域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新模式,著力構建環境綜合治理長效機制。
四、和諧中江建設成效顯著
精神文明建設不斷深化。大力弘揚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和繼光精神。以創建省級文明縣城為重點,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切實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和諧社區、文明村鎮、文明單位建設取得新進展。國防教育、國防後備力量建設得到加強。
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國家科技富民強縣項目、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等重大科技專項順利實施。著力提升教育質量,2009年高考本科上線人數突破2000人,中江中學成為全市唯一高考本科上線過千人的中學;加快職教發展,中江職業中專學校綜合辦學實力躍居全省第三;進一步鞏固「兩基成果」,重視幼教事業,規范民辦教育,各類教育協調發展。鞏固完善新農合制度,進一步健全縣、鄉、村三級衛生服務體系;加強重大傳染病防控,有效應對甲型H1N1流感疫情。大力開展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成功舉辦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系列文化活動,傳統體育項目在比賽中屢獲殊榮。廣播劇《愛的守望》榮獲四川省第十一屆「五個一工程」獎,紀錄片《家》榮獲第十屆四川國際電視節最佳短紀錄片獎。廣播電視覆蓋率和覆蓋質量進一步提高。殘疾人工作取得新成效。完成第二次全國經濟普查、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田野調查工作。續修《中江縣志(1986—2006)》工作進展順利。
「八項民生工程」順利實施。「八項民生工程」共投入資金8.1億元。新增城鎮就業2389人,下崗失業人員和失地無業農民實現再就業603人,在崗培訓15000人。幫助扶持1845名農村貧困人口改善了生產生活條件,開展農村和城鎮大病醫療救助3316人次,解決了6.7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全部免除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免費向12.1萬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提供教科書,資助經濟困難家庭高中生8410名。城市低保累計月人均補助146元,農村低保累計月人均補助59元;五保對象集中供養4159人,集中供養率42%。城鎮居民醫療保險覆蓋人數7萬人;參加新農合農民113.3萬人,參合率89.5%。農村特困群眾危房戶減災安居工程220戶、廉租住房700套全部完工,發放廉租住房租賃補貼1006戶。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2平方公里,天然林保護和退耕還林工程扎實推進。
「十件為民實事」全面完成。「十件為民實事」共投入資金13.6億元。完成中廣路連接線改造,實施小街小巷整治6.5公里,安裝路燈150柱,鋪設和改造人行道5.8萬平方米,新增城區綠化面積3000平方米。建成鄉鎮場鎮垃圾填埋場20個,倉山水廠、黃鹿水廠改擴建工程基本完工。資助特困群眾、重度殘疾人和農村五保戶55328人參加新農合,組織實施貧困白內障患者復明手術520例,為殘疾人贈送輪椅80輛。新建校舍25.4萬平方米。南塔、北塔維修工程全面竣工。婦幼保健院遷建、倉山中心衛生院改擴建工程進展順利。完成天網工程二期建設,新建派出所23個。26個村新村扶貧工程全面完成。
人口計生、生態環保、國土資源管理工作取得新成效。全面落實計劃生育各項政策,加強流動人口管理,穩定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長率1.5‰。完成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和《中江生態縣建設規劃》編制,環境保護和節能減排工作扎實推進。嚴格落實耕地保護政策,積極推進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安置和防治工作,「金土地」工程和第二次土地調查工作順利實施。
社會保障不斷加強。深入開展社會保險擴面工作,參加社會保險29.3萬人,新增5.2萬人。失地農民進社保工作有序推進。
穩定安全工作深入扎實。加強維穩基礎工作,深化「平安中江」建設,依法嚴厲打擊各類犯罪行為,強化社會面控制,社會治安形勢穩定。積極構建矛盾糾紛「大調解」工作機制,深入開展大下訪、大接訪活動和涉法涉訴積案化解活動,切實落實領導包案責任制,依法及時處置涉穩、涉災信訪等突出問題。全面貫徹移民後扶各項政策,切實做好庫區穩定工作。認真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強化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全縣安全生產形勢平穩。完善應急預案體系,加強應急演練和宣傳教育,提高了應急處置能力。
㈤ 中江縣倉山鎮有些什麼工業
繼光的路過,年輕人出來看看世界,別窩在家裡,這對你很重要
㈥ 英雄故里德陽市中江縣的發展前景怎麼樣
十一五」對中江縣來說是最為關鍵的5年。中江縣要把握住有利時機,乘勢而上,破除一個「怨」字,增強一個「進」字,發揚繼光精神,敢於勝利。
中江縣將堅持用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緊緊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以市場為導向,以加快發展為主題,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科技進步為動力,大力實施特色農業立縣,工業經濟強縣,第三產業活縣,對外開放興縣,統籌城鄉發展,全力推進工業化和城鄉一體化進程,全面提升縣域綜合實力,促進人與經濟、社會、自然協調發展,構建和諧中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中江未來5年的總體目標是:復位、升位兩步走,建成四川丘區經濟強縣。具體內涵是:第一步,經濟社會持續發展,把中江在全省丘區縣排位恢復到歷史較好水平;第二步,在第一步發展的基礎上,經濟社會發展全面提速升位,建成全省丘區經濟強縣。到2010年,全縣經濟總量達到145億元,年均遞增13%以上;三次產業結構順序由2005年的一、三、二調整為二、三、一;財政收入達到2.5億元;農村勞動力培訓率達到20%以上,城鎮職工培訓率達到25%以上;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175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000元。
㈦ 德陽市的主導產業是什麼靠什麼經濟產業發展
德陽,川西平原上一顆璀璨的明珠,是中國重大技術裝備製造業基地,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兩院院士在德陽考察後一致認為,德陽代表國內甚至世界機械製造業最高水平。德陽是是四川省重點規劃的百萬人口大城市之一,是「成德綿」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西部魯爾」「東方布達佩斯」「古蜀秘境 重裝之都」等美譽。
德陽是中國重大技術裝備製造業基地,聯合國清潔技術與再生能源裝備製造業國際示範城市,國家優秀旅遊城市,省級園林城市,旌湖兩岸生態環境獲「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德陽市古蜀文化的發源之地之一,農村改革的發源地之一,素有「天府糧倉」之稱,是典型的「天府之國」的縮影。
德陽是國家重要的工業城市,是中國重大技術裝備製造業基地。擁有中國二重、東方電機、東方汽輪機等一批國內一 流、世界知名的重裝製造企業。化學工業主要形成了四川金路、四川宏達、四川龍蟒、美豐化工等一批大型骨幹企業。食品工業歷史悠久,享譽中外,有50多種食品被評為全國、部、省優質產品,其中劍南春、藍劍啤酒、德陽醬油、天府花生、長城雪茄已成為國內外知名品牌和暢銷產品。醫葯工業能生產化學制劑、原料葯、中成葯、保健品等若干大類、十餘種劑型,有300多種葯品獲得國家批準的生產文號。服裝工業年生產加工能力超過4000萬件(套),得福、琪達、都通企業名列全國服裝「雙百強」企業。2005年,全市實現工業增加值164.17億元、銷售收入484.68億元、利稅82.08億元、利潤47.73億元,分別增長27.6%、32.93%、42.98%和67.9%,四項指標總量均居全省第二。
德陽農業生產條件較好,大部分地區屬都江堰自流灌區,是四川省重要的糧、棉、油、豬、蠶、菸的生產基地。2005年,全市農業總產值達151.49億元,同比增長5.53%;年產值在1000萬元以上的龍頭企業51家,3000萬元以上的25家,其中國家、省、市級重點龍頭企業26家;已建成蔬菜、生豬、家禽、食用菌、葯材等十大優質農副產品基地,是國家級苗畜、苗禽基地市、省級優質瘦肉型生豬出口基地市和省級優質糧油生產基地。形成了綠科蔬菜、火花米、旌晶食品、明陽種子等一批知名農業品牌。
德陽旅遊資源得天獨厚。境內有「沉睡數千年、一醒驚天下」的三星堆古蜀文化遺址,有西部第一、全國第三的德陽孔廟,有中國四大年畫之一的綿竹年畫。此外,三國遺蹤龐統祠、中國德孝城、特級英雄黃繼光紀念館、鎣華山風景區等一大批人文自然景觀也極具開發價值。2005年,實現旅遊總收入29.28億元,增長20.84%;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實現143.3億元,增長14.63%。
德陽縣域經濟特色突出。什邡、綿竹、廣漢、旌陽分別位居全省「十強」縣二、三、八、十位,中江是全國農業百強縣,全市有51個鄉鎮進入全省200強。
「十一五」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德陽的發展目標是,到2010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900億元,力爭達到1000億元;全市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降低20%以上;工業銷售收入跨「千億」,民營經濟比重超過60%;「一中心三片區」組團城市群建成百萬人口大城市;把德陽建設成為「發展最有活力、就業最充分、城鄉差別最小、社會治安最好、生態環境最佳、市民文明素質最高」的西部最和諧城市。
㈧ 德陽市有哪些工業區
德陽經濟技術(國家級)開發區、天元開發區、什邡開發區、綿竹開發區、羅江開發區、中江開發區、廣漢開發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