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06年我國的第三產業就業人數占就業總人數的比例
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06)》相關數據計算
從表中可以看出,從三大產業吸納的就業人員絕對數來看,從業人員在三大產業
中比重從1978年的70.5:17.3:12.2調整至2005年的44.8:23.8:31.4。第一產業勞
動就業人數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大幅度下降,由1991年的39098萬人下降到2005年
的33970萬人;第二產業絕對就業人數增長較快,由1978年的6945萬人增加至200
5年的18084萬人,增加了2.6倍,這從絕對意義上表明了第二產業的增長對就業吸
納能力的增加;與第一、二產業相比,第三產業呈現出就業增長迅速且發展潛力
巨大的特點,第三產業的就業人數由1978年的4890萬人增加至2005年的23771萬人
,增加了4.86倍,是整個經濟轉型期間就業人數增加最多的部門。
從三大產業吸納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的比重即就業吸納的相對量來看,1978年
至2005年,三大產業就業人員人數分別增長19.96%、160.39%和386.11%。其中第
一產業就業份額持續降低且降幅較大,從1978年的70.5%下降到2005年的44.8%,
這表明第一產業就業已基本達到飽和,不僅不能吸收勞動力,而且開始排斥勞動
力;第二產業部門對勞動力需求量比重一直穩定在22%左右,但也有小幅度下降趨
勢;近年對勞動力需求量較大的是第三產業部門,穩步上升到30%左右,成為名副
其實的「三分天下」。
從三大產業的就業彈性發展趨勢來看,第一產業就業彈性總體水平較低,但波動
較大,到「八五」期間就業彈性的平均數變成了負數,2003年至2005年也是負數
;第二產業的就業彈性從「六五」到「九五」呈現出快速下降的特點,2002年就
業彈性呈負值,直到2005年才上升為0.59;第三產業的就業彈性也存在著總體下
降的趨勢,「八五」期間有所回升,「九五」和「十五」期間處於較低水平,20
03—2004年間就業彈性提高較快。但與第一和第二產業相比,其下降的幅度要小
得多,而且一直保持了較高的就業彈性,即第三產業對勞動力一直保持了較強的
吸納能力。
2.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三大產業就業結構轉換滯後的原因
從靜態的角度看,我國勞動力在三大產業結構的配置上主要表現為第一產業吸納
過多的勞動力,而第二、三產業吸納勞動力不足;從勞動力配置的動態調整看,
我國存在著勞動力從第一產業轉向第二產業,再從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轉移過慢
的現象,從而使我國三大產業的結構偏差大並且趨向均衡的速度慢,造成勞動力
就業困難。
2.1第一產業剩餘勞動力過多
與第一產業中的主要產業農業產值比重下降的幅度相比,農業勞動力份額的下降
存在明顯的滯後現象。第一產業的就業彈性與其他產業就業彈性存在明顯的負相
關關系(見下圖)。當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吸納就業能力下降的時候,第一產業
的就業彈性就升高;當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吸納就業能力提高的時候,第一產業
的就業彈性就會下降。第一產業的經濟增長沒有拉動就業的增長,相反卻向其他
產業轉移了大量勞動力,這不但影響了整體就業率的提高,而且給其他產業的就
業帶來了強大的壓力,使得其他產業的經濟增長速度趕不上相應產業所需就業人
數的增長速度,於是造成其他產業的較高的失業率,從而增大了整個社會的失業
率,這就是我們看到的「雙高」現象。
三大產業就業彈性
2.2第二產業資本替代勞動,制約了其吸納勞動力的能力
國資委研究中心宏觀戰略部部長趙曉認為,目前經濟結構逐漸地脫離勞動密集型
產業進入資金密集型產業,增加相同資金帶來的勞動就業的增長比過去減少了。
另外,我國增長最快的投資基本上是資本、技術密集型的,對勞動力有擠出作用
。統計分析表明,2000—2005年全部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企業人均固定資產從
93162元增長到129729元,年均增長7.85%;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人均固定資產從
123150元增長到262102元,年均增長22.57%。值得注意的是,國有及國有控股企
業的人均固定資產凈值的絕對額和增長速度要大於全部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企
業,這意味著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更加偏好採取資本密集的生產技術,並且這種
偏
(下轉第15頁)
(上接第11頁)
好還在加強。由此表明,對於相同數量的資本,如果投入到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
,其所吸納的勞動力遠低於普通服務業和民營企業。因此,盡管近幾年來,投資
及由此拉動的GDP長時間處於高位,但其所創造的就業崗位卻沒有多少增長。
2.3第三產業發展緩慢影響了對勞動力的需求
據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每投資100萬元可提供的就業崗位,重工業是
400個,輕工業是700個,第三產業是1000個,可見第三產業的就業吸納能力較強
。依靠第三產業解決就業問題幾乎是世界各國的通用選擇,發達國家第三產業的
從業人員已佔就業總數的75%以上。然而,我國目前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進程緩慢
、內需不旺等因素影響了第三產業的發展步伐。目前,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民生
產總值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是50%左右,發達國家是60~70%,發展中國家平均水
平在40%以上,我國是第三產業比重過低的為數不多的國家之一。2002年、2003年
、2004年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占整個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分別為34.3%、33.4%和
31.9%,2005年有所提高,達40.3%。但總體上來說,第三產業創造的產值增長還
不夠快,比重提高的幅度還不夠大,從而影響了對勞動力的需求。
3.增強我國三大產業就業吸納能力的建議
我國的產業結構不合理,第二、第三產業發展水平不高是造成我國就業困難加大
的重要原因,因此我們必須重新審視我國的產業發展政策,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
伐,推動就業結構的轉變。
3.1重視對人力資本的投資,提高勞動者的素質
實踐證明,勞動力素質低下是制約勞動力主動創業和適應市場就業能力的關鍵因
素。因此,需要重視對人力資本的投資,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必須從以下方面著
手:一要加大農村義務教育普及率,改進農村義務教育質量,提升農民對義務教
育的期望收益,促進農民投資農村義務教育的積極性。二要積極實施農村社區的
成人再教育工程。三要鼓勵和提倡農民運用先進的科技和實用方法,逐步引導農
民實現有序的產業結構調整,對積極投身於科技開發的人員,加大鼓勵和嘉獎力
度。
3.2正確處理好第二產業中勞動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產業的關系
我國是人口大國,就業壓力極其繁重,需要我們在產業發展的同時考慮到就業目
標。資本密集型產業產生的就業機會變得越來越少,而勞
動密集型產業符合我國勞動力豐富、勞動力技能普遍不高、資金短缺的特點,使
就業機會大大增加。因此,我國政府、金融機構等應當支持中小企業的發展,為
中小企業創造一個平等競爭的環境,使其吸納更多就業人員,成為就業和再就業
的主要場所。
3.3重視三大產業的有機聯系,大力發揮第三產業的隱性就業效應
第一、二產業是第三產業發展的基礎,第三產業為第一、二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創
造條件。我國2005年12月6日發布的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數據顯示,到2004年末,
全國第二、三產業就業人員數為30882.8萬人。其中,第二產業就業人員為15463
.8萬人,第三產業就業人員為15419.0萬人。因此,若想使第三產業的發展能夠持
續有效地促進就業增加,當前我們一方面應十分重視第一、二產業的發展,充分
發揮它們的基礎地位,在結構調整中不能因為第三產業的就業貢獻大而忽視第一
、二產業的帶動作用,而應使通過發展第三產業解決就業問題的策略建立在與第
二產業協調發展的基礎之上。另一方面,也應加強第三產業服務於第一、二產業
的作用,提高第三產業的產出乘數,更大地發揮出第三產業的隱性就業效應。城
市應著重開發休閑健身產業、信息服務業、咨詢服務業等;農村應當因地制宜,
結合農業產業化和小城鎮的建設發展商業流通業、交通運輸業、飲食服務業等適
應農民需要的第三產業。
文章引用自:
⑵ 勞動者有哪些人
達到法定年齡,具有勞動能力,以從事某種社會勞動獲得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依據法律或合同的規定,在用人單位的管理下從事勞動並獲取勞動報酬的自然人。
1、社會定義
「勞動者」是指一個包括中小資產階級、公務員、知識分子、自由職業者、工人、農民、漁民和手工業者在內的多階級政治集合。
2、法律定義
「勞動者」具體指達到法定年齡,具有勞動能力,以從事某種社會勞動獲得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依據法律或合同的規定,在用人單位的管理下從事勞動並獲取勞動報酬的自然人(中外自然人)。但並不是所有自然人都是合法的勞動者,要成為合法的勞動者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並取得勞動權利能力和勞動行為能力,區別於「非法勞動者」,如偷渡者打工。
勞動者的權利
1、 勞動者有平等就業的權利。是指具有勞動能力的公民,有獲得職業的權利。勞動是人們生活的第一個基本條件,是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源泉。勞動就業權是有勞動能力的公民獲得叄加社會勞動和切實保證按勞取酬的權利。公民的勞動就業權是公民享有其他各項權利的基礎。
2、 勞動者有選擇職業的權利。是指勞動者根據自己的意願選擇適合自己才能、愛好的職業。勞動者擁有自由選擇職業的權利,有利於勞動者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勞動者在勞動力市場上作為就業的主體,具有支配自身勞動力的權利,可根據自身的素質、能力、志趣和愛好,以及市場資訊,選擇用人單位和工作崗位。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勞動者
⑶ 哪些工業需要大量勞動力
但目前工業對勞動力的要求還是很多的多,工業企業需要的勞動力比較多,但是也不排除某些高新工業可能就不需要那麼多勞動力!所有的行業,現除了服務業的從業人員很多外
⑷ 想知道目前中國有多少人,各個年齡階段的數據,多少腦力勞動者,多少體力勞動者……
13.7億人其他數據沒有。建議你去問國家統計總局,有些數據是baomi的。
⑸ 處於勞動力年齡人口有多少是勞動力
法定勞動年齡指年滿16周歲至退休年齡,有勞動能力的中國公民。退休年齡一般指男60周歲,女幹部身份55周歲,女工人50周歲。
《勞動法》第58條第2款規定:未成年工是指年滿16周歲未滿18周歲的勞動者。這表明,年滿18周歲的勞動者達到了訂立勞動合同的條件;年滿16周歲,不滿18周歲的勞動者依照《勞動法》的有關規定及勞動合同的約定,在勞動合同約定的權利義務關系不違背有關法律、法規的前提下可以訂立勞動合同。不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不得訂立勞動合同,其不屬於勞動者之列。
一:勞動力(labourpower),人的勞動能力,蘊藏在人體中的腦力和體力的總和。物質資料生產過程是勞動力作用於生產資料的過程。離開勞動力,生產資料本身是不可能創造任何東西的;但是,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勞動力發揮作用,除了必須具備一定的生產經驗和勞動技能或文化科學知識外,還必須具備一定量的生產資料,否則,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也是不能進行的。勞動者在生產過程中運用自己的勞動力和生產工具,作用於勞動對象,既可以創造出物質財富,也可以不斷提高自己的勞動技能。在不同的社會中,由於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結合的方式不同,勞動力的使用狀況也不同。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資本家佔有生產資料,並通過購買商品的方式佔有勞動力,促使勞動者進入生產過程與生產資料相結合,從而創造剩餘價值;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勞動力與生產資料在生產過程的結合與資本主義社會有所不同。
二:勞動力是商品,它和其他商品一樣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勞動力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和再生產勞動力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勞動力商品的價值包括三部分:維持勞動者自身生存必須的生活資料的價值,用以再生產他的勞動力;勞動者繁衍後代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用以延續勞動力的供給;勞動者接受教育和訓練所支出的費用,用以培訓適合資本主義再生產需要的勞動力。勞動力商品的價值還受歷史和道德因素的影響。但是勞動力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它的價值和使用價值具有不同於普通商品的特點。
⑹ 中國2006年三大產業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的比重
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06)》相關數據計算
從表中可以看出,從三大產業吸納的就業人員絕對數來看,從業人員在三大產業
中比重從1978年的70.5:17.3:12.2調整至2005年的44.8:23.8:31.4。第一產業勞
動就業人數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大幅度下降,由1991年的39098萬人下降到2005年
的33970萬人;第二產業絕對就業人數增長較快,由1978年的6945萬人增加至200
5年的18084萬人,增加了2.6倍,這從絕對意義上表明了第二產業的增長對就業吸
納能力的增加;與第一、二產業相比,第三產業呈現出就業增長迅速且發展潛力
巨大的特點,第三產業的就業人數由1978年的4890萬人增加至2005年的23771萬人
,增加了4.86倍,是整個經濟轉型期間就業人數增加最多的部門。
從三大產業吸納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的比重即就業吸納的相對量來看,1978年
至2005年,三大產業就業人員人數分別增長19.96%、160.39%和386.11%。其中第
一產業就業份額持續降低且降幅較大,從1978年的70.5%下降到2005年的44.8%,
這表明第一產業就業已基本達到飽和,不僅不能吸收勞動力,而且開始排斥勞動
力;第二產業部門對勞動力需求量比重一直穩定在22%左右,但也有小幅度下降趨
勢;近年對勞動力需求量較大的是第三產業部門,穩步上升到30%左右,成為名副
其實的「三分天下」。
從三大產業的就業彈性發展趨勢來看,第一產業就業彈性總體水平較低,但波動
較大,到「八五」期間就業彈性的平均數變成了負數,2003年至2005年也是負數
;第二產業的就業彈性從「六五」到「九五」呈現出快速下降的特點,2002年就
業彈性呈負值,直到2005年才上升為0.59;第三產業的就業彈性也存在著總體下
降的趨勢,「八五」期間有所回升,「九五」和「十五」期間處於較低水平,20
03—2004年間就業彈性提高較快。但與第一和第二產業相比,其下降的幅度要小
得多,而且一直保持了較高的就業彈性,即第三產業對勞動力一直保持了較強的
吸納能力。
2.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三大產業就業結構轉換滯後的原因
從靜態的角度看,我國勞動力在三大產業結構的配置上主要表現為第一產業吸納
過多的勞動力,而第二、三產業吸納勞動力不足;從勞動力配置的動態調整看,
我國存在著勞動力從第一產業轉向第二產業,再從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轉移過慢
的現象,從而使我國三大產業的結構偏差大並且趨向均衡的速度慢,造成勞動力
就業困難。
2.1第一產業剩餘勞動力過多
與第一產業中的主要產業農業產值比重下降的幅度相比,農業勞動力份額的下降
存在明顯的滯後現象。第一產業的就業彈性與其他產業就業彈性存在明顯的負相
關關系(見下圖)。當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吸納就業能力下降的時候,第一產業
的就業彈性就升高;當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吸納就業能力提高的時候,第一產業
的就業彈性就會下降。第一產業的經濟增長沒有拉動就業的增長,相反卻向其他
產業轉移了大量勞動力,這不但影響了整體就業率的提高,而且給其他產業的就
業帶來了強大的壓力,使得其他產業的經濟增長速度趕不上相應產業所需就業人
數的增長速度,於是造成其他產業的較高的失業率,從而增大了整個社會的失業
率,這就是我們看到的「雙高」現象。
三大產業就業彈性
2.2第二產業資本替代勞動,制約了其吸納勞動力的能力
國資委研究中心宏觀戰略部部長趙曉認為,目前經濟結構逐漸地脫離勞動密集型
產業進入資金密集型產業,增加相同資金帶來的勞動就業的增長比過去減少了。
另外,我國增長最快的投資基本上是資本、技術密集型的,對勞動力有擠出作用
。統計分析表明,2000—2005年全部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企業人均固定資產從
93162元增長到129729元,年均增長7.85%;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人均固定資產從
123150元增長到262102元,年均增長22.57%。值得注意的是,國有及國有控股企
業的人均固定資產凈值的絕對額和增長速度要大於全部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企
業,這意味著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更加偏好採取資本密集的生產技術,並且這種
偏
(下轉第15頁)
(上接第11頁)
好還在加強。由此表明,對於相同數量的資本,如果投入到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
,其所吸納的勞動力遠低於普通服務業和民營企業。因此,盡管近幾年來,投資
及由此拉動的GDP長時間處於高位,但其所創造的就業崗位卻沒有多少增長。
2.3第三產業發展緩慢影響了對勞動力的需求
據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每投資100萬元可提供的就業崗位,重工業是
400個,輕工業是700個,第三產業是1000個,可見第三產業的就業吸納能力較強
。依靠第三產業解決就業問題幾乎是世界各國的通用選擇,發達國家第三產業的
從業人員已佔就業總數的75%以上。然而,我國目前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進程緩慢
、內需不旺等因素影響了第三產業的發展步伐。目前,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民生
產總值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是50%左右,發達國家是60~70%,發展中國家平均水
平在40%以上,我國是第三產業比重過低的為數不多的國家之一。2002年、2003年
、2004年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占整個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分別為34.3%、33.4%和
31.9%,2005年有所提高,達40.3%。但總體上來說,第三產業創造的產值增長還
不夠快,比重提高的幅度還不夠大,從而影響了對勞動力的需求。
3.增強我國三大產業就業吸納能力的建議
我國的產業結構不合理,第二、第三產業發展水平不高是造成我國就業困難加大
的重要原因,因此我們必須重新審視我國的產業發展政策,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
伐,推動就業結構的轉變。
3.1重視對人力資本的投資,提高勞動者的素質
實踐證明,勞動力素質低下是制約勞動力主動創業和適應市場就業能力的關鍵因
素。因此,需要重視對人力資本的投資,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必須從以下方面著
手:一要加大農村義務教育普及率,改進農村義務教育質量,提升農民對義務教
育的期望收益,促進農民投資農村義務教育的積極性。二要積極實施農村社區的
成人再教育工程。三要鼓勵和提倡農民運用先進的科技和實用方法,逐步引導農
民實現有序的產業結構調整,對積極投身於科技開發的人員,加大鼓勵和嘉獎力
度。
3.2正確處理好第二產業中勞動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產業的關系
我國是人口大國,就業壓力極其繁重,需要我們在產業發展的同時考慮到就業目
標。資本密集型產業產生的就業機會變得越來越少,而勞
動密集型產業符合我國勞動力豐富、勞動力技能普遍不高、資金短缺的特點,使
就業機會大大增加。因此,我國政府、金融機構等應當支持中小企業的發展,為
中小企業創造一個平等競爭的環境,使其吸納更多就業人員,成為就業和再就業
的主要場所。
3.3重視三大產業的有機聯系,大力發揮第三產業的隱性就業效應
第一、二產業是第三產業發展的基礎,第三產業為第一、二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創
造條件。我國2005年12月6日發布的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數據顯示,到2004年末,
全國第二、三產業就業人員數為30882.8萬人。其中,第二產業就業人員為15463
.8萬人,第三產業就業人員為15419.0萬人。因此,若想使第三產業的發展能夠持
續有效地促進就業增加,當前我們一方面應十分重視第一、二產業的發展,充分
發揮它們的基礎地位,在結構調整中不能因為第三產業的就業貢獻大而忽視第一
、二產業的帶動作用,而應使通過發展第三產業解決就業問題的策略建立在與第
二產業協調發展的基礎之上。另一方面,也應加強第三產業服務於第一、二產業
的作用,提高第三產業的產出乘數,更大地發揮出第三產業的隱性就業效應。城
市應著重開發休閑健身產業、信息服務業、咨詢服務業等;農村應當因地制宜,
結合農業產業化和小城鎮的建設發展商業流通業、交通運輸業、飲食服務業等適
應農民需要的第三產業。
⑺ 產業升級,體力勞動者數量會下降嗎
如果是生產型企業,一般升級是改手工為自動,這種企業體力勞動者理論上是會下降的,但如果本身就是體力密集型企業,升級一般是擴大規模那反而需要的人會更多。
⑻ 鎮江勞動力就業現狀統計
鎮江市200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2004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緊緊圍繞富民強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在「兩率先,兩步走」的征程中,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奮發進取,率先發展。國民經濟保持快速健康發展,綜合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社會各項事業不斷進步。
2004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81.16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4.7%。人均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9235元,比上年增長14.7%,按現價匯率折算:人均為3535美元。在地區生產總值中:第一產業增加值 34.11億元,增長6.6%;第二產業增加值460.56億元,增長15.7%;第三產業增加值 286.49億元,增長14.2%。國民經濟結構調整步伐加快,三次產業增加值結構由上年的5.1:57.2:37.7調整為4.4:58.9:36.7。經濟運行質量有所提高,財政收入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由上年的11.5%上升到11.8%,比上年提高0.3個百分點。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加快,尤其是民營經濟增長明顯,民營經濟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47.6%。
2004年,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經濟結構性矛盾突出,企業技術層次較低,市場競爭力不強。電力、資金、土地等生產要素制約明顯。引進大項目不多,經濟發展後勁不足,區域經濟發展差距拉大。就業形勢依然嚴峻,市場物價上漲較快,少數低收入家庭生活比較困難。
一、農、林、牧、漁業
農業結構調整成效明顯。種植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多種經營發展步伐加快,產業化經營水平明顯提高,外向農業、有機農業、生態農業呈現基地化、規模化、特色化趨勢。2004年,全市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66.53億元,比上年增長16.4%。糧食種植面積152.88千公頃,比上年增長0.9%;糧食總產量99.04萬噸,比上年增長14.9%。棉花種植面積2.06千公頃,與上年持平;棉花總產量0.18萬噸,比上年增長13.3%。油料種植面積45.37千公頃,比上年下降4.0%;油料總產量9.14萬噸,比上年增長22.7%。
多種經營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品種結構趨於優化,特色農業生產逐步形成。在主要農產品中:肉類產量7.36萬噸,比上年增長3.5%。家禽出欄量888.4萬只,比上年增長20.2%。蛋類總產量1.82萬噸,比上年增長2.0%。水產品總產量7.1萬噸,比上年增長2.0%。茶葉、水果、花卉、蔬菜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
農業生產條件繼續改善。年末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125.02萬千瓦,比上年增長2.1%,大中型拖拉機4546台,小型拖拉機15533台,農用排灌動力機械48240台。農用化肥施用量(折純)8.57萬噸,比上年下降1.5%。農村用電量21.7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18.4%。農田有效灌溉面積135.37千公頃,防滲渠1522.5公里,年內造林面積2670公頃。
二、工業和建築業
工業保持高位增長,經濟效益明顯改善。全市完成工業增加值393.96億元,比上年增長16.9%。其中:國有及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非國有工業企業(簡稱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298.7億元,比上年增長21.9%,其中:重工業增加值202.1億元,增長27.1%;輕工業增加值96.6億元,增長13.4%。重工業生產發展明顯加快,增幅高於輕工業13.7個百分點。在規模以上工業中:國有工業增加值49.8億元,增長28.2%;集體工業增加值30.6億元,增長18.7%;股份制工業增加值83.9億元,增長29.4%;外商及港澳台工業增加值89.6億元,增長21.1%。農村工業發展加快,完成增加值155.2億元,增長27.1%。大中型工業企業發展勢頭平穩,完成增加值154.1億元,增長22.4%。全年工業用電量67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18.3%。
國有工業企業改制和結構調整成效明顯。支柱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支撐作用增強。全年高新技術產業實現工業總產值257.2億元,比上年增長25.6%。非國有工業企業呈現迅猛發展的勢頭,實現工業增加值218.4億元,比上年增長23.1%,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74.4%,其中:私營企業實現增加值82.2億元,增長22.7%。列入考核的44種主要產品產量中:增長的有25種,下降的有19種。
主要產品產量如下:
名 稱
單 位
實 績
比上年±%
機制紙及紙板
萬噸
141.48
6.7
發電量
億千瓦小時
180.22
6.5
電視機
萬部
33.57
-51.3
激光視盤機
萬部
437.56
-16.2
鋼材
萬噸
43.42
103.6
焦炭
萬噸
50.9
2.7
紗
噸
30511
-12.3
布
萬米
10684
-16.0
服裝
萬件
6964
-11.1
冰醋酸
萬噸
26.35
95.8
硫酸
萬噸
47.42
70.9
顏料
萬噸
3.99
81.0
水泥
萬噸
809.82
2.4
香醋
萬噸
9.31
-6.3
飲料酒
千升
6817
-17.9
人造板
萬立方米
49.39
262.7
農用化肥
噸
17047
-13.5
房間空氣調節器
萬台
15.61
18.9
軸承
萬套
28076
15.2
變壓器
萬千伏安
624.35
87.7
工業經濟效益不斷改善。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980億元,比上年增長25.6%。整體盈利水平明顯提高,實現利稅總額76.1億元,比上年增長23.5%,其中:利潤總額36.1億元,增長28.2%。但部分企業虧損狀況沒有得到根本扭轉,企業虧損面為17.2%,虧損企業虧損總額達4.1億元。
建築業生產平穩增長。全市完成建築業產值101億元,比上年增長3.2 %。建築業市場管理不斷完善,企業素質有所提高。全市擁有建築業資質企業371家,其中:一級資質企業40家、二級資質企業40 家。全市累計施工項目4150個,比上年增長3.3%。累計在手合同200億元,比上年增長6.0%,其中:本年新簽合同155億元,比上年增長3.5%。累計施工面積757.5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3.5%。竣工產值96.1億元,比上年增長4.1%。
三、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經歷了由高開~調整~理性的發展過程,投資結構在調整中實現了較快增長。全市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20.5億元,比上年增長35.1%,其中:工業性投資額180.5億元,比上年增長50.4%。從投資性質看:國有經濟投資117.4億元,增長10.4%;集體經濟投資30.9億元,增長21.1 %;民營經濟投資161.4億元,增長53.3 %。投資領域結構適時調整,投資規模不斷擴大。在固定資產投資中:基本建設投資105.4億元,增長33.0%;更新改造投資56.5億元,增長59.4%;房地產開發投資39.2億元,增長21.3 %。在固定資產投資中:第一產業投資額8.2億元,增長3.1%;第二產業投資額 187.5億元,增長51.5 %;第三產業投資額124.8億元,增長18.2%。
房地產市場保持平穩運行。全市擁有房地產企業182家。全年完成商品房竣工面積151.12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38.5%,其中:住宅面積124.3萬平方米,增長39.0%;實現商品房銷售面積123.9萬平方米,增長13.6%,其中:住宅面積106.7萬平方米,增長8.9%;商品房銷售額25.2億元,增長31.5%,其中:住宅銷售額19.22億元,增長25.8%。
四、交通運輸和郵電業
交通建設步伐加快,基礎設施投入加大。全年完成交通建設投資額32.1億元,比上年增長27.6%。
交通運輸生產運行正常。全年完成客運量6676萬人次,比上年增長8.6%。其中:鐵路客運量484萬人次,增長13.6%;公路客運量6168萬人次,增長8.1%;完成貨運量5187萬噸,比上年增長11.5%,其中:鐵路貨運量557萬噸,增長18.0%;公路貨運量4283萬噸,增長11.1%。全市完成港口貨物吞吐量5302萬噸,比上年增長43.7%,其中:長江港貨物吞吐量4806萬噸,增長57.8%。
郵電通訊業持續快速發展。全市完成郵政電信業務總量42.85億元,比上年增長29.8%。全市擁有郵政局(所)133處,郵政報刊圖書銷售亭(點)382處,郵政線路總長度達3422公里。年末擁有電話交換機總容量153.02萬門,電話用戶122.29萬戶,其中:小靈通用戶29.10萬戶。在電話用戶中:城市電話用戶86.61萬戶,農村電話用戶35.68萬戶。全市擁有公用電話3.18萬部,每千人擁有11.9部。年末行動電話用戶67.5萬戶,互聯網用戶達13.13萬戶。
五、國內貿易和市場物價
消費品市場需求趨旺。全年實現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2.1億元,比上年增長14.2%,其中:城市實現消費品零售額148.4億元,增長15.0 %;農村實現消費品零售額43.7億元,增長11.3 %。在消費品零售額中: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157.5億元,增長11.0 %;餐飲業零售額31.4億元,增長35.0%。
市場建設取得新進展,年末擁有各類市場235個。在各類市場中:消費品市場203個,生產資料市場28個,其他市場4個。
市場物價上漲較快。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104.1,比上年上升4.1個百分點,其中:服務項目價格指數上漲4.4 %;消費品價格指數上漲4.0 %。分項目看:食品類價格上漲9.6%,其中:糧食上漲35.3%;肉禽及其製品上漲15.2 %;蛋類上漲20.5 %;水產品上漲21.5 %,鮮菜下降9.5 %。煙酒及用品類上漲0.3%;衣著類下降1.0 %;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類下降2.8 %;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類上漲1.7 %;交通和通訊類下降3.9 %;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上漲4.1 %;居住類上漲2.2 %。
六、對外經濟和旅遊
對外貿易平穩增長。全市實現進出口總額 35.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1.8 %,其中:進口總額20.1億美元,增長45.5 %;出口總額 15.1億美元,增長17.1 %。招商引資繼續推進,投資規模不斷擴大。全年新簽外商投資項目477個,其中在1000萬美元以上項目135個,比上年增加45個。合同利用外資26.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49.9 %。實際利用外資12.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50.8 %。對外經濟技術合作領域繼續擴大。全年新簽對外承包勞務合同額1.7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2.9%;完成對外承包勞務營業額1.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7.9 %;新派境外從業人員3882人。
開發區建設投入繼續增加。全市五個省級開發區,新簽合同利用外資6.91億美元,增長1.9%。實際利用外資4.25億美元,增長45.6%。基礎設施投入18.7億元,與上年持平。完成業務總收入694億元,增長42.1%。出口總額5.64億美元,增長9.1%。
旅遊經濟健康發展,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全年接待境外旅遊者 25.02萬人,比上年增長59.2 %,其中:外國人17.13萬人,增長121.3 %;港澳台同胞7.5萬人,增長10.5 %。接待國內旅遊者975萬人,比上年增長45.5%。旅遊創匯1.25億美元,增長69.3 %;國內旅遊總收入89.7億元,增長66.0 %。全市擁有旅遊星級飯店29家,其中:四星級2家。國家A級旅遊景區(點)7個,其中:4A級景區4個。旅行社53家。
七、財政、金融和保險業
財政收入保持較快增長。全年財政總收入完成92.12億元,比上年增長32.6%,其中:上劃中央財政收入36.67億元,增長14.1%;地方財政收入55.45億元,增長41.3%。在財政收入中:工商稅收完成62.49億元,增長23.5%,其中:增值稅完成38.21億元,增長9.3%;企業所得稅完成7.42億元,增長53.6%;營業稅完成8.16億元,增長25.7%。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5.9億元,增長37.5%。財政總支出61.76億元,比上年增長24.8%。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42.13億元,比上年增長14.9%。
金融形勢穩定健康發展,資金運轉效益不斷提高。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676.5億元,比年初增加95.7億元,其中:企業存款220.7億元,比年初增加32.2億元;居民儲蓄存款388.5億元,比年初增加50.3億元。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489.3億元,比年初增加78.4億元,其中:短期貸款298.9億元,比年初增加17.4億元;中長期貸款116.6億元,比年初增加33.0億元。個人住房、汽車、教育等消費貸款達39.5億元,比年初增加27.6億元。
保險市場不斷擴展,保險意識逐步增強。全市保險機構13家。全年保費收入18.14億元,比上年增長6.3%,其中:財產險收入3.88億元,增長23.3%;人身險收入14.26億元,增長2.5%。保險業務賠付總額4.62億元,比上年下降1.5%,其中:財產險1.99億元,下降3.9%;人身險2.63億元,增長0.5%。
八、科學技術和教育
科技實力不斷增強,產業化進程加快,科學研究成果顯著,技術市場較為活躍。全市擁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2.15萬人。市級以上科研開發機構24個,科技投入14億元。全市共組織市級以上各類科研項目1000項,完成600項,其中:國家級項目40項;省級項目160項。獲省級以上科技進步獎12項,獲市級科技進步獎63項。全市實施國家和省級星火計劃17項,其中:國家級4項。實施國家和省級火炬計劃63項,其中:國家級16項。
培育高新技術產品群,推動高新產業化發展。年末擁有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192家,其中: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25家。擁有省級以上高新技術產品551個。高新技術產品實現銷售收入245億元,比上年增長31.0%,利稅總額44億元,比上年增長30%。企業創新機制逐步健全。全市擁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5家。國際科技合作項目11項。技術市場交易活躍,全市技術合同金額3億元。專利事業發展較快,全市專利申請量1168件,授權專利580件。
教育事業扎實推進,辦學質量不斷提高。全市擁有普通高校5所,在校學生5.09萬人;中等專業學校5所,在校學生1.73萬人;普通中學126所,在校學生16.83萬人;職業中學19所,在校學生1.53萬人;普通小學242所,在校學生17.11萬人;特殊教育學校5所,在校學生0.06萬人;幼兒園202所,在園幼兒4.94萬人。全市各類學校教職員工3.44萬人,其中:專任教師2.54萬人。中小學教職員工2.25萬人,其中:專任教師1.88萬人。
全市幼兒入園率95.1%,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99.94%,小學畢業生升學率97.44%,初中畢業生升學率95.30%,普通高校錄取率86.01%,其中:本科錄取率46.08%。農村各類實用技術培訓達39.07萬人次,參加社會自學考試5.85萬人次。
教育現代化進展順利,布局調整逐步優化。全市90%的鄉鎮達到江蘇省教育現代化工程示範鄉鎮,教育信息網基本覆蓋全市各類學校。建成國家級示範高中5所,三星級普通高中14所,二星級普通高中2所,重點職業學校11所,一批中小學、幼兒園被評為省示範校(園)。教育投入不斷加大,辦學條件不斷改善,全年投資2.19億元,新建、改建、擴建校舍21.46萬平方米。
九、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市場健康繁榮,群眾文藝蓬勃發展。我市先後精心組織了一系列重大文化活動。成功舉辦了第四屆社區文化藝術節和第三屆農民藝術節、慶祝建國55周年《祖國頌》群眾歌詠大會、「歡樂家園」廣場文化活動等。一批具有較強藝術特色的音樂、舞蹈、戲曲、小品節目,參加各項比賽獲獎。音樂劇《快樂推銷員》被列入「江蘇藝術精品工程」,獲得了文化部頒發的「文華新劇目獎」和「編導獎」。國畫《百合》、《紅玫瑰與白玫瑰》在第十屆全國美展上分別獲得銀獎和銅獎。小品《這趟沒白來》獲得華東小品賽銀獎,歌曲《外婆家》獲得文化部「新苗杯」少兒音樂大賽金獎。整頓清理文化娛樂市場,收繳非法圖書報刊3.19萬冊,非法電子出版物2.73萬張。
廣播、電視事業發展繁榮。廣播、電視覆蓋率均達100%,市縣聯網率100%。廣播、電視節目製作和傳播質量有明顯提高,不斷推出亮點欄目和品牌欄目。自辦電視頻道3套,有線電視模擬頻道36套。在全國地級台中首家成功開辦了每日英語新聞,與省廣電總台聯合拍攝十集電視系列片《梅蘭芳》,與央視聯合舉辦「大手拉小手、少兒心連心」萬人廣場演唱活動,與中央電視台合作拍攝了大型歷史文獻片《獨領風騷———詩人毛澤東》,獲省政府特別獎。全市出版發行《鎮江日報》1328萬份、《京江晚報》1262萬份,《鎮江廣播電視報》848萬份。
年末擁有公共圖書館7個,總藏書量138.3萬冊(件)。博物館9個,總藏品4.9萬件。擁有劇院、影劇院37個。網吧308個,書店510個。
衛生條件進一步改善。全市擁有各類衛生機構880個,其中:醫院34個,衛生院72個。擁有執業(助理)醫生5405人,注冊護士3980人,擁有醫療床位8161張。加強了重大傳染病防治工作,強化公共衛生體系和城市應急機制建設,確保公共衛生安全。完成6項省級滅螺工程。兒童計劃免疫防範措施不斷加強,常見傳染病發病率得到有效控制,社區衛生服務進程加快,農村居民醫療參保率有所提高,衛生服務機構建設加快,綜合服務功能明顯增強。
體育事業蓬勃發展。全民健身工程建設力度加大,新建群眾健身場地面積30萬平方米。擁有全民健身工程20個,健身點177個。開展了全民健身周活動和「十萬人健步走」活動。成功舉辦了市第十二屆運動會、步步高全國女排大獎賽鎮江站比賽。組織參加全國少年擊劍等比賽,獲得金牌10枚、銀牌9枚、銅牌8枚。參加省級競賽11項次,獲得金牌22枚、銀牌26枚、銅牌21枚。先後組團參加美國克里夫蘭世界城市青少年運動會,日本津市「鎮江杯」乒乓球賽。全年共發行體育彩票6265萬元。
十、城市建設和環境保護
城市建設步伐繼續加快,綜合服務功能不斷完善。2004年,城市建設投入86億元。新建和改造谷陽西環路、經十二路、禹山北路、東吳路、松山路、江濱大道、象山大道、黃山東路等城區主幹道。改造街巷道路面積1.28萬平方米,危房改造1.12萬平方米。建成天然氣門站及主供氣管網,有2萬戶家庭用上天然氣。污水處理廠全面投入運行,處理污水3293萬立方米。
公用事業持續發展,城市設施不斷完善。年末擁有公共交通客運車輛534輛,其中:新增71輛,客運總量達7850萬人次。新開辟公交線路3條,優化和延伸線路4條。擁有計程車輛1256輛。市區自來水日供水能力達57.5萬立方米,自來水普及率96.8%,煤氣供應總量4674萬立方米,液化石油氣供應總量5.87萬噸,氣化率進一步提高。城市衛生狀況進一步改善。
綠化亮化建設步伐加快。全年新增綠化面積120萬平方米,新增公共綠地30萬平方米。新建蒜山公園、黨校游園、濱江旅遊風光帶、京口路、松村路、光明河、大港河風光帶等一批標志性綠地項目。城市路燈更新改造得到加強。年末市區擁有路燈3.03萬盞,市區路燈亮燈率達98.4%。
環境保護建設取得新進展。全市積極開展「創模」活動,通過3年多的努力,被國家授予「全國環境保護模範城市」。生態城市建設開始啟動,環境管理進一步加強,環境質量穩中有升,人居環境進一步改善。污染物排放總量得到有效控制。城市煙塵控制區面積124.4平方公里,覆蓋率保持100%。雜訊達標區面積94.3平方公里,覆蓋率75.8%。城市環境功能區基本達標。全年空氣質量污染指數為87,二級以上空氣質量天數達258天,生活垃圾糞便無害化處理率100%,集中式飲用水水質滿足Ⅱ類標准。市區工業廢水處理率100%,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85%,其中:危險廢物處置率100%。
十一、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得到有效控制。2004年全市戶籍總人口267.21萬人,其中:男性人口135.06萬人;女性人口132.15萬人。其中:市區總人口101.36萬人。全年人口出生率7.6‰,比上年上升0.9個千分點;人口死亡率8.4‰,比上年上升2.5個千分點;人口自然增長率呈現負增長為-0.8‰。
重視擴大就業,加強社會保障。年末全市從業人員141.24萬人,比上年增加1.41萬人,其中:在崗職工27.9萬人,比上年減少1.12萬人;私營企業從業人員16.8萬人,個體從業人員13.0萬人。全年新增城鎮就業人員2.43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7%,勞動就業培訓2.65萬人。全市參加養老保險職工35.8萬人,參加失業保險職工39.4萬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職工48.7萬人。企業離退休人員養老金實現社會化發放,支付養老金8.88億元。
社會福利事業得到加強。全市最低生活保障對象2.25萬人,其中:城市享受低保10293人,農村享受低保12241人,發放撫恤補助優待金2342.8萬元。社會捐款2434.3萬元。完成「星光老年之家」項目56個。投資1439萬元,建成老年活動設施1.31萬平方米,使11.32萬老年人受益。社區建設進展順利,社區居委會依法自治達標率86%,農村村委會依法自治達標率92%。
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改善。2004年,全市居民收入明顯提高。在崗職工平均工資17736元,比上年增長16.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58元,比上年增長14.9%,人均生活消費支出7374元,比上年增長5.8%。農民人均純收入5372元,比上年增長13.5%,人均生活消費支出3683元,增長9.9%。人均儲蓄存款14538元,比上年增加1879元。城市居民住宅人均使用面積17.27平方米,農村居民住宅人均使用面積42.81平方米。
註:1、本公報數為初步統計數。
2、國內生產總值和增加值按現價計算,速度按可比價計算。
⑼ 中國的平均勞動力年齡已38.4歲,勞動力平均年齡最小的五個省份是哪些
我國的平均勞動力年齡已38.4歲,整體來說人口老齡化嚴重,尤其東北地區,勞動力平均年齡最高的三個省都在東北。勞動力平均年齡最小的五個省份是西藏、貴州、海南、新疆和廣東。
造成上述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東北地區主要是重工業為主,因此對知識水平要求不高,勞動力大多都是中老年人,年輕人都跑到高新技術產業或者服務業發達地區發展。東南沿海地區由於經濟發達,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比較多,很多年輕人奔赴此地。西藏海南等地旅遊業發達,所以也聚集了很多年輕人。這些地區的勞動力年齡就相對低很多。東北地區需要產業轉型,留住一部分年輕人,進而才能提高人口出生率,才能解決人口老齡化的問題。
⑽ 966人榮獲2022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有哪些信息值得我們關注
966人獲得全國五一勞動勛章他們有來自於全國各地各個行業的人,但是他們所在的行業基本都是基礎行業,不是基礎含量特別高的那種。一般都不是從事管理層工作的,從事一線的生產以及參與社會勞動的人群。
還是希望大家能樹立勞動最光榮的觀念,我們所說勞動最光榮不是大家做一個普通勞動者,收入水平就一定要低。我們參與的勞動方式有很多,有時單純的體力勞動搬磚,這是一種勞動,也有參與到企業的這個管理過程中的與一線生產相關,可以大大提高生產效率的這種崗位,運用自己的聰明頭腦。因為很多時候一個聰明的頭腦,一個好的想法所帶來的貢獻,比一個人辛辛苦苦工作帶來的貢獻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