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三次工業革命的特徵
1、第一次工業革命:
是工場手工業發展到機器大生產的一個飛躍。它不僅是一場生產技術上的革命,也是一次深刻的社會革命,引起了生產關繫上的重大變革。
2、第二次工業革命:
19世紀,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自然科學研究工作取得重大進展,1870年前後,由此產生的各種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並被迅速應用於工業生產,促進經濟的發展。
3、第三次科技革命:
是人類文明史上繼蒸汽技術革命和電力技術革命之後科技領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飛躍。不僅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領域的變革,而且也影響了人類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使人類社會生活和人的現代化向更高境界發展。
是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影響最為深遠的一次科技革命。
(1)工業革命前後有哪些風格擴展閱讀:
工業革命的意義:
(1)工業革命是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實現了從傳統農業社會轉向現代工業社會的重要變革。
(2)從生產技術方面來說,它使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工廠代替了手工工場。
(3)工業革命創造了巨大生產力,使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工業革命同時也是一場深刻的社會關系的變革。它使社會明顯地分裂為兩大對立的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
(4)為資本主義最終戰勝封建主義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5)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逐步確立起對世界的統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進、東方落後的局面。
(6)帶來了工業污染。環境問題在19世紀中葉以後逐漸成了嚴重的問題。
(7)開始了城市化進程。
(8)使弱小國家緩慢地走上了工業化進程。
㈡ 文藝復興到工業革命前的設計藝術風格主要有哪三個
文藝復興是承接中世紀的近代文化大變革,主要階段為15世紀到17世紀末,其重要特徵是文化領域的復古、創新和宗教改革;
工業革命是現代文明的發端,首次工業革命為18世紀下半葉,以紡織工業革命和瓦特蒸汽機的發明(蒸汽革命)為重要起點;
第二次工業革命是19實際末,以電話電報為代表的電氣革命為主要特色;
第三次工業革命大致從20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也可以說延續到現代,主要特徵是現代科技知識的全面開發,核能和電子計算機的應用是重要標志。
㈢ 改變世界的工業革命經歷了幾次浪潮各有特點
第一次浪潮主要包括第一次工業革命、歐洲農業革命和運輸革命,其中工業革命是第一次浪潮的核心。在經濟現代化的第一次浪潮里,只有極少數國家成為贏家,少數國家緊緊跟進,多數國家仍然停滯在農業經濟階段。1820~1870年間,英國成為歐洲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
第二次浪潮發生在1870~1913年間。與第一次工業革命相比,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中心已經轉移到歐洲大陸和北美,而不再是在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以技術為基礎,以煤、蒸汽機和機械化為特點,而第二次工業革命以科學為基礎,以電、內燃機和電氣化為特點。
第三次浪潮發生在1946~1970年間,包括工業化國家的黃金時代和農業國家的經濟現代化。主要的技術創新領域有:人工合成技術、電子工業、工業自動化、新材料、新能源和航空航天工業等。在此期間,西歐和日本的經濟增長大大快於美國,勞動生產率和人均GDP接近美國。
第四次浪潮發生在1970年以後。前三次浪潮都是由工業革命推動的,第四次浪潮是由知識革命推動的。工業革命導致工業比重的上升和農業比重的下降,知識革
命導致工業比重的下降和知識產業比重的上升。所以這次浪潮具有經濟革命的性質,而且波及全球。第四次浪潮的知識革命,包括科學革命、高技術革命、信息革
命、學習革命和國家創新體系等內容,預計發達國家的第四次浪潮大體將在2020年前後結束。
㈣ 分別概括出兩次工業革命的特點
第一次工業革命是18世紀60年代,進入蒸汽時代,
第二次工業革命是19世紀,進入電器時代
或者
時間 第一次珍妮紡紗機的出現 18世紀中葉 第二次 1870年
主要國家 第一次 英國 第二次,主要的幾個資本主義國家
發明 第一次珍妮紡紗機(揭開了工業革命的序幕) 1779年 克倫普敦 走錘紡騾(騾機) 1807年富爾頓造出用蒸汽機做動力的輪船 1825年斯蒂芬森發明的蒸汽機車試車成功
第二次
發電機 汽車 飛機 內燃機 新式煉鋼法 化學工業
1、工業革命引起生產組織形式的變化,使用機器為主的工廠製取代了手工工場.(第一次獨有)
兩次共有
2、工業革命帶來了城市化和人口向城市的轉移. 3、工業革命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觀念帶來了巨大的變化. 4、但是,工業化和城市化也產生了新的社會問題.比如:貧富分化,城市人口膨脹,住房擁擠,環境污染等弊端. 5、工業革命同時引起社會結構的改變. 6、從根本上說,後來出現的波瀾壯闊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正是工業革命的直接產物. 7、生產力飛躍 8、出現了兩大直接對立的階級:工業資產階級與工業無產階級.
啟示
:①科學技術是巨大的生產力;②在發展新科技的同時注意保護環境;③我們要學習科學家勇於創新,努力探求科學奧秘的精神品質.
㈤ 兩次工業革命各有什麼特點
第一次工業革命
第一次工業革命生產關系的變化使得社會矛盾激化,而社會矛盾並不是一件壞事,它也可以帶來非常大的發展和很多的進步。第一次工業革命生產關系調整主要是結束了封建社會中種植土地和擁有土地者之間的關系,進而產生了使用機器和擁有機器者之間的生產關系。
第二次工業革命
首先,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許多技術發明都來源於工匠的實踐經驗,科學和技術尚未真正結合:而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自然科學的新發展,開始同工業生產緊密地結合起來,科學在推動生產力發展方面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它與技術的結合使第二次工業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5)工業革命前後有哪些風格擴展閱讀:
20世紀後半期,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人類進入科技時代,生物克隆技術的出現,航天科技的出現,歐美有稱為21世紀系統與合成生物學將引發第三次工業革命,也即生物科技與產業革命)。
美國引發的金融危機波及全球,既是危機,也是機遇。產業模式或產業結構轉型,往往是新經濟新產業時代特徵,技術革命帶來的是產業革命。自從英國中西部啟動的第一次工業革命,歐美幾乎同期發生的第二次工業革命,社會產業結構的形成與經濟的增長又發展到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20世紀科技方法論從實證分析向系統綜合轉型,人工智慧、微電子技術的發展,導致了電腦、電訊等信息產業革命(即信息革命、資訊革命),帶來基因組計劃、生物信息學的發展。
㈥ 第二次工業革命前後,工業組織各有什麼特點
生產關系,壟斷與壟斷組織形成,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
③經濟結構,重工業有長足發展,逐步佔主導;
④工業布局,形成西歐和北美兩大工業地帶
⑤世界經濟格局,英國喪失了世界工廠的地位,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㈦ 第二次工業革命前後,工業組織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各有什麼特點
變化:由中小企業佔多數轉變為大企業時代到來。
前者特點是規模不大,工人不多,生產和資本分散,企業主既是資本所有者,又是經營管理者。
後者特點是規模大,工人數以萬計,控制一個或多個部門,企業的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
第二次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起於19世紀七十年代,以電力和內燃機的使用為主要標志,這一時期,科學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各種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並被迅速應用於工業生產,大大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又稱為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當時,科學技術的突出發展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即電力的廣泛應用、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新通訊手段的發明和化學工業的建立,第二次科技革命人類跨入了電氣時代。19世紀七八十年代,以煤氣和汽油為燃料的內燃機相繼誕生,90年代柴油機創製成功。內燃機的發明解決了交通工具的發動機問題,還推動了石油開采業的發展和石油化工工業的產生。(導致了列強開始爭奪石油。)
第二次工業革命對世界的影響:
1、經濟層面:
(1)促進生產力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
(2)壟斷與壟斷組織形成,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
(3)產業布局發生變化汽車製造業,化學工業等興起;
(4)生產管理制度發生變化;
(5)世界經濟格局發生變化,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2、政治層面:
(1)資本主義制度完善,形成比較健全的以代議制民主、政黨政治和公民自由為特徵資本主義政治模式;
(2)工人階級進一步壯大,促進了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的新發展和列寧主義誕生;
(3)各大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開始對外擴張,瓜分世界殖民地;
(4)各國民族解放運動此起彼伏;
3、社會層面:
(1)改善日常生活,尤其在衣和行方面;
(2)思想觀念發生改變,現代化的思想體系逐步形成。
㈧ 工業革命前後出現哪些藝術風格
梵高為代表的抽象派
㈨ 三次工業革命的特點有哪些
三次工業革命對世界發展的共同影響 ①都大大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帶來了工業布局的新變化。 ②都引起了社會關系的重大變革:第一次導致近代社會兩大對立的階級即工業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產生,並開始了城市化進程。第二次,壟斷組織產生,並與國家政權結合。自由資本主義過渡到壟斷資本主義。第三次,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強化,使第三產業比重上升。 ③都對世界格局產生巨大影響;第一次,確立了資本主義對世界的統治,殖民擴張造成東方從屬於西方。第二次,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殖民體系最終形成,世界成為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第三次,推動了國際經濟結構的調整,世界各國經濟相互依存,聯系日益緊密。 (4)後兩次工業革命對東亞地區的影響 第二次:日本兩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壟斷組織出現,成為亞洲強國,東方其他國家淪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列強加緊對各國的資本輸出。 第三次:日本成為世界第二號經濟大國。中國改革開放,建立了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韓國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成為世界經濟發展最快的地區。東亞國家經濟發展特別引人注目,為世界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機遇與挑戰並存。 (5)第三次科技革命與前兩次相比最大的不同點 科學技術在推動生產方面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科技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的速度越來越快。 (6)美國在第二、三次科技革命領先的原因及對美國政治經濟的影響 美國在第二次科技革命中領先一步。因為:①南北戰爭中工業資產階級的勝利為工業革命的開展提供了政治保證。②西部的開發擴大了對商品的需求。③歐洲剩餘資本源源而來。④歐亞移民帶來了先進的科學技術。⑤愛迪生、福特、萊特、貝爾等人的眾多發明使美國在電力、交通運輸、遠程通訊等領域領先。 第三次科技革命中領先一步的原因:①20世紀初原子、電子方面的理論就出現重大突破。②一戰後美國逐漸掌握了世界經濟霸權,二戰未影響美國本土,因而具有開展科技革命的雄厚物質基礎。③二戰中贏得戰爭的迫切需求使其政府和資本家注重科技投入。④第二次世界大戰推動美國首先突破了原子能的應用,發明了電子計算機。⑤戰後西歐國家的恢復和新興國家的發展,客觀上為美國提供了廣闊的市場。 共同影響:①大大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19世紀末美國工業產量躍居世界第一。二戰後至70年代初是以美國為中心的世界經濟格局。②導致了生產關系的調整。19世紀晚期美國產生了壟斷組織,生產和資本集中程度最高。二戰後國家壟斷資本日益加強。③上層建築的變化。19世紀晚期美國進入帝國主義階段,號稱托拉斯帝國主義。二戰後過渡到國家壟斷資本主義。④為美國爭霸世界創造了條件。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把侵略矛頭從拉美指向亞洲太平洋地區。二戰後美國稱霸資本主義世界,妄圖在全球建立霸權
㈩ 列舉工業革命前主要的設計風格
很多,從古典風格開始。後來到了中世紀,有了尖頂彩色玻璃窗的哥特式風格,再後來富麗堂皇的巴洛克風格,然後是纖細的腿而注重裝飾的洛可可風格。最後到了1851年的水晶宮博覽會,一直還是洛可可風格為主流的。
然後是工藝美術運動新藝術運動就到了工業革命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