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國產業分為幾大類各產業主要部門包括哪些
中國有三大產業,分別是:農業(第一產業)、工業(第二產業)和服務業(第三產業)
第一產業是指農、林、牧、漁業(不含農、林、牧、漁服務業)
第二產業是指采礦業(不含開采輔助活動), 製造業(不含全屬製品機械和設備修理業),電力、 熱力、 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 建築業。
第三產業即服務業,是指除第一 產業、第二產業以外的其他行業。第三產業包括:批發和零售業,交通運輸、 倉儲和郵政業,住宿和餐飲業,信息傳輸、 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金融業,房地產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
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教育,衛生和社會工作,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和社會組織, 國際組織,以及農、林、牧、漁業中的農、林、牧、漁服務業,采礦業中的開采輔助活動,製造業中的金屬製品、機械和設備修理業。
部門包括:農業的農業部,工業有工業部,發改委,工信部,工商總局,國地稅。服務業有工商總局,國地稅。
拓展資料
產業部門指一切常駐的公營和私人企業的基層單位及類似的單位。它們為按正常地意在以收抵支、獲得盈利面生產貨物和提供服務,政府單位生產貨物和提供服務,雖然不是為了獲利,但產品和服務在性質上仍是商品。
政府附屬企業的活動以及自用住宅建築、自給自足的農業或公共建築工程,雖然不是為市場而生產,但其生產經營活動像產業部門一樣,使用類似的方法和資源,生產類似的貨物和服務,還有在市場上獲得金融資產和發生負債的常駐單位。
主要為企業服務並完全地或主要的受企業資助或控制的私人非營利性組織等等,在國民經濟核算中都屬於產業部門。與習慣上把物質生產部門 (一、二產業) 當作產業部門。
B. 工業都包括哪些行業
工業結構就由輕工業、重工業構成。
《中國統計年鑒》中對重工業的定義是: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物質技術基礎的主要生產資料的工業。輕工業為:主要提供生活消費品和製作手工工具的工業。在研究中,如上文所述,常將重工業和化學工業合稱為重化工業。
重工業:是指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物質技術基礎的主要生產資料的工業。按其生產性質和產品用途,可以分為下列三類:
1、採掘(伐)工業,是指對自然資源的開采,包括石油開采、煤炭開采、金屬礦開采、非金屬礦開采和木材採伐等工業;
2、原材料工業,指向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基本材料、動力和燃料的工業。包括金屬冶煉及加工、煉焦及焦炭、化學、化工原料、水泥、人造板以及電力、石油和煤炭加工等工業;
3、加工工業,是指對工業原材料進行再加工製造的工業。包括裝備國民經濟各部門的機械設備製造工業、金屬結構、水泥製品等工業,以及為農業提供的生產資料如化肥、農葯等工業。
輕工業:指主要提供生活消費品和製作手工工具的工業。按其所使用的原料不同,可分為兩大類:
1、以農產品為原料的輕工業,是指直接或間接以農產品為基本原料的輕工業。主要包括食品製造、飲料製造、煙草加工、紡織、縫紉、皮革和毛皮製作、造紙以及印刷等工業;
2、以非農產品為原料的輕工業,是指以工業品為原料的輕工業。主要包括文教體育用品、化學葯品製造、合成纖維製造、日用化學製品、日用玻璃製品、日用金屬製品、手工工具製造、醫療器械製造、文化和辦公用機械製造等工業。
C. 製造業服務業還有什麼業
產業裡面我國主要分為三大產業模塊。
第一大產業便是農業,農業裡麵包含林業,畜牧業,漁業,種植業;
第二大產業是工業,工業裡面又分重工業和輕工業,製造業屬於工業裡面;
第三產業是服務業,服務業是比較廣泛的,主要是旅遊、餐飲這一類。
拓展資料:
製造業(Manufacturing instry)是指機械工業時代利用某種資源(物料、能源、設備、工具、資金、技術、信息和人力等),按照市場要求,通過製造過程,轉化為可供人們使用和利用的大型工具、工業品與生活消費產品的行業。
製造業直接體現了一個國家的生產力水平,是區別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重要因素,製造業在世界發達國家(developed countries)的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份額。
根據在生產中使用的物質形態,製造業可劃分為離散製造業和流程製造業。
製造業包括:產品製造、設計、原料采購、設備組裝、倉儲運輸、訂單處理、批發經營、零售。
為適應產業經濟學的各個領域在進行產業分析時的不同目的的需要,可將產業劃分成若干層次,這就是「產業集合」的階段性。具體地說,產業在產業經濟學中有三個層次:
(1)第一層次是以同一商品市場為單位劃分的產業,即產業組織,現實中的企業關系結構在不同產業中是不相同的。
產業內的企業關系結構對該產業的經濟效益有極其重要的影響,要實現某一產業的最佳經濟效益須使該產業符合兩個條件:首先,該產業內的企業關系結構的性質使該產業內的企業有足夠的改善經營、提高技術、降低成本的壓力;其次,充分利用「規模經濟」使該企業的單位成本最低。
(2)第二層是以技術和工藝的相似性為根據劃分的產業,即產業聯系。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內所進行的社會再生產過程中,各個產業部門通過一定的經濟技術關系發生著投入和產出,即中間產品的運動,它真實地反映了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比例關系及變化規律。
(3)第三層次是大致以經濟活動的階段為根據,將國民經濟劃分為若干大部分所形成的產業,即產業結構。
D. 工業有哪些分類
重工業可以分為下列三類:
1、採掘(伐)工業,是指對自然資源的開采,包括石油開采、煤炭開采、金屬礦開采、非金屬礦開采和木材採伐等工業;
2、原材料工業,指向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基本材料、動力和燃料的工業。包括金屬冶煉及加工、煉焦及焦炭、化學、化工原料、水泥、人造板以及電力、石油和煤炭加工等工業;
3、加工工業,是指對工業原材料進行再加工製造的工業。包括裝備國民經濟各部門的機械設備製造工業、金屬結構、水泥製品等工業,以及為農業提供的生產資料如化肥、農葯等工業。
輕工業可分為兩大類:
1、以農產品為原料的輕工業,是指直接或間接以農產品為基本原料的輕工業。主要包括食品製造、飲料製造、煙草加工、紡織、縫紉、皮革和毛皮製作、造紙以及印刷等工業;
2、以非農產品為原料的輕工業,是指以工業品為原料的輕工業。主要包括文教體育用品、化學葯品製造、合成纖維製造、日用化學製品、日用玻璃製品、日用金屬製品、手工工具製造、醫療器械製造、文化和辦公用機械製造等工業。
(4)工業大類行業有哪些擴展閱讀:
電力工業主要包括5個生產環節。
1、發電,包括火力發電、水力發電、核能和其他能源發電;例如中國火電主要集中分布在中國北方產煤區,以利用煤炭為主。水電主要集中分布於南方水能豐富的河源區。核電分布還不是很典型。
2、輸電,包括交流輸電和直流輸電:例如,中國最大的輸電工程有西電東送工程等。
3、變電;
4、配電;
5、用電,包括用電設備的安裝、使用和用電負荷的控制,以及將這5個環節所存在的設備連接起來的電力系統,此外,還包括規劃、勘測設計和施工等電力基本建設,電力科學技術研究和電力機械設備製造。
E. 工礦企業包括哪些行業
工礦企業包括林區、礦區、油田和化工、交通運輸、軍工、地質和儲備行業。工礦企業,是工業和采礦業統稱,兩類企業都有具體的產品,不同的是采礦業的產品更原始一些,采礦業也屬於工業范疇,二者都屬於第二產業。
工礦行業說明
工礦企業,與第一產業(農業)和第三產業(服務業)有所不同。比如某某鐵礦就屬於采礦業,其主要產品是鐵礦石,但它同時也屬於工業,而某某煉鋼廠屬於工業,其產品就是將鐵礦生產的鐵礦石通過高爐煉成鋼材。
工業(instry)是指採集原料,並把它們加工成產品的工作和過程。工業是社會分工發展的產物,經過手工業、機器大工業、現代工業幾個發展階段。工業是第二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分為輕工業和重工業兩大類。
F. 工業包括哪些行業
重工業指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物質技術基礎的主要生產資料的工業。重工業按生產性質和產品用途
可以分為三類:
(1)採掘(伐)工業,是指對自然資源的開采,包括石油、天然氣開采、煤炭開采、金屬礦開采、非金屬礦開采和木材採伐等工業;
(2)原材料工業,指向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基本材料、動力和燃料的工業。包括黑色和有色金屬冶煉及加工、煉焦及焦炭、化學、化工原料、水泥、人造板以及電力、石油和煤炭加工、玻璃纖維原料、鋸材及人造板工業等工業;
(3)加工工業(製造工業),是指對工業原材料進行再加工製造的工業。包括裝備國民經濟各部門的機械設備製造工業、電子工業、化肥、金屬結構、水泥製品、其他建築材料製造等工業,以及為農業提供的生產資料如化肥、農葯等工業。
重工業產品大部分用於生產,少部分用於生活消費,如電力、生活用煤、小轎車等。
G. 工業包括哪些行業
中國的製造業分為三類:
一類是輕紡工業,包括食品、飲料、煙草加工、服裝、紡織、皮革、木材加工、傢具、印刷等,占我國製造業比重為30.2%。
一類為資源加工工業,包括石油化工、化學纖維、醫葯製造業、橡膠、塑料、黑色金屬等,佔33%。
還有一類為機械、電子製造業,其中包括機床、專用設備、交通運輸工具、機械設備、電子通訊設備、儀器等,約佔35.5%。
(7)工業大類行業有哪些擴展閱讀:
製造業是指機械工業時代對製造資源(物料、能源、設備、工具、資金、技術、信息和人力等),按照市場要求,通過製造過程,轉化為可供人們使用和利用的大型工具、工業品與生活消費產品的行業。
製造業直接體現了一個國家的生產力水平,是區別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重要因素,製造業在世界發達國家(developed countries)的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份額。
根據在生產中使用的物質形態,製造業可劃分為離散製造業和流程製造業。
製造業包括:產品製造、設計、原料采購、設備組裝、倉儲運輸、訂單處理、批發經營、零售。
H. 20個行業類別分別是什麼
國家統計局20個行業分類中鎮政府屬於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和社會組織的分類。
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和社會組織的分類分別是:
1、中國共產黨機關;
2、國家機構;
3、人民政協、民主黨派;
4、社會保障;
5、群眾團體、社會團體和其他成員組織;
6、基層群眾自治組織及其他組織。
國家統計局20個行業分類分變為:
1、農、林、牧、漁業;
2、采礦業;
3、製造業;
4、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
5、建築業;
6、批發和零售業;
7、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
8、住宿和餐飲業;
9、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
10、金融業;
11、房地產業;
12、租賃和商務服務;
13、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
14、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
15、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
16、教育;
17、衛生和社會工作;
18、文化、體育和娛樂業;
19、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和社會組織;
20、國際組織。
I. 41個工業大類是什麼
現代的工業體系中,所有的工業總共可以分為39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完整的工業體系更注重的是大而全,而非高精尖。
按照工業體系完整度來算,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39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而中國擁有聯合提到所有工業門類成,為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舉的全部工業門類都能在中國找到。
按照工業體系完整度來算,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39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而中國擁有聯合提到所有工業門類成,為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舉的全部工業門類都能在中國找到。如果一家製造業廠商在中國打半小時電話就能完成的配套工作,到其他國家可能要半個月才能搞定。
在對外貿易競爭中,更完善的工業體系能夠減少工業配套生產成本,有利於生產質優價廉的產品,加強國內產品在國際貿易中的競爭優勢。由於全球化的影響,很多原材料、半成品、產品等從國外進口比國內生產更有優勢,所以保持一個完全100%的工業顯的沒有必要,反而會加重產品的成本。這就是除中國外其它國家工業體系並不絕對完整的原因。
J. 屬於工業方面的行業有哪些
屬於工業方面的行業有重工業和輕工業,其中:
1、重工業按其生產性質和產品用途,可以分為下列三類:
(1)採掘(伐)工業,是指對自然資源的開采,包括石油開采、煤炭開采、金屬礦開采、非金屬礦開采和木材採伐等工業;
(2)原材料工業,指向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基本材料、動力和燃料的工業。包括金屬冶煉及加工、煉焦及焦炭、化學、化工原料、水泥、人造板以及電力、石油和煤炭加工等工業;
(3)加工工業,是指對工業原材料進行再加工製造的工業。包括裝備國民經濟各部門的機械設備製造工業、金屬結構、水泥製品等工業,以及為農業提供的生產資料如化肥、農葯等工業。
2、輕工業按其所使用的原料不同,可分為兩大類:
(1)以農產品為原料的輕工業,是指直接或間接以農產品為基本原料的輕工業。主要包括食品製造、飲料製造、煙草加工、紡織、縫紉、皮革和毛皮製作、造紙以及印刷等工業;
(2)以非農產品為原料的輕工業,是指以工業品為原料的輕工業。主要包括文教體育用品、化學葯品製造、合成纖維製造、日用化學製品、日用玻璃製品、日用金屬製品、手工工具製造、醫療器械製造、文化和辦公用機械製造等工業。
(10)工業大類行業有哪些擴展閱讀:
相關報道:我國工業的急速增長
2018年9月5日報道,國家統計局4日發布的改革開放40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報告顯示: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我國工業從此插上了騰飛的翅膀,以前所未有的生機和活力快速發展。40年來,我國建立了門類齊全的現代工業體系,躍升為世界第一製造大國。2017年工業增加值接近28萬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1978年增長53倍,年均增長10.8%。
工業實力:從基礎薄弱到世界第一製造大國
改革開放前,我國工業基礎比較薄弱,1978年工業增加值僅有1622億元。改革開放後,工業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工業實力空前增強,產品競爭力顯著提升,我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全球製造大國。
1990年,我國製造業佔全球的比重為2.7%,居世界第九位;2000年上升到6%,位居世界第四;2007年達到13.2%,居世界第二;2010年佔比進一步提高到19.8%,躍居世界第一。自此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一。
1992年,我國工業增加值突破1萬億元大關,2007年突破10萬億元大關。2017年,我國工業增加值接近28萬億元。
工業經濟實力的迅速壯大,為中華民族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為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作出了巨大貢獻。
工業產品:由短缺到豐富充裕
改革開放前,我國工業產品生產能力十分有限。經過40年的發展,主要產品的生產能力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實現了由短缺到豐富充裕的巨大轉變。
很多產品產量從小到大。原煤、發電量等能源產品產量2017年比1978年分別增長4.7倍和24.3倍;乙烯、粗鋼、水泥等原材料產品產量分別增長46.9倍、25.2倍和34.8倍;汽車產量已達2900多萬輛,連續9年蟬聯世界第一。
很多產品生產從無到有到蓬勃發展。空調、冰箱、彩電、洗衣機、微型計算機、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等一大批家電通信產品產量均居世界首位。
1980年,我國工業製成品出口占出口總值不足一半,2000年以後上升到90%以上。技術密集型的機電產品逐漸超越勞動密集型的輕紡工業品成為出口主力。2017年,我國機電產品出口額為8.95萬億元,占我國貨物出口總額的58.4%,高於同期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20.1%的比重。
轉型升級:加快向工業強國邁進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相繼實施了優先發展輕紡工業、重點加強基礎產業、大力振興支柱產業、積極發展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等政策,產業結構不斷得到調整優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斷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工業經濟發展由數量規模擴張向質量效益提升轉變。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速加快。據測算,2015年至2017年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較上年分別增長10.0%、10.5%和11%,增速分別高於規模以上工業3.9、4.5和4.4個百分點。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大力支持新興產業發展壯大的同時,注重加強對傳統產業優化升級。2013—2015年,全國共計淘汰落後煉鐵產能4800萬噸、煉鋼產能5700萬噸等。在此基礎上,2016年、2017年兩年又化解鋼鐵產能1.2億噸、煤炭產能5億噸,全面取締1.4億噸「地條鋼」,淘汰停建緩建煤電產能6500萬千瓦以上。
通過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大力提升傳統動能。開展質量提升行動,推進消費品工業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通過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製造強國戰略,加快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步伐,工業向中高端水平持續邁進。
所有制結構:從單一到多種經濟成分競相發展
改革開放前,我國工業所有制結構比較單一,主要為國有工業和集體工業。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央提出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方針,多種經濟成分在市場經濟中競相發展。
改革開放40年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國有企業體制機制發生了重大變革,與市場經濟融合更加緊密,國有企業素質和競爭力不斷增強,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頂樑柱。2016年,國有控股工業企業擁有固定資產原價合計293839億元,較1978年的3193億元,增長91倍。
國有企業核心競爭力不斷增強,在載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探測、高速鐵路、商用飛機、特高壓輸變電、移動通信等領域,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重大科技創新成果,「天眼」探空、「蛟龍」探海、神舟飛天、高鐵賓士、北斗組網、大飛機首飛等驚艷全球。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對非公有制經濟的認識及相關政策的制定經歷了一個從探索到逐步完善的過程。民營企業不斷煥發生機活力,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2017年,私營工業企業已發展到285.9萬家,佔全部工業企業法人單位的78.4%。在穩定增長、促進創新、增加就業、改善民生等諸多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外商投資企業從無到有,成為改革開放以來崛起的一支重要力量。1980年,在中國大陸落戶的外資企業僅有3家,到2017年末,規模以上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工業企業已發展到5萬家,吸納就業人數達2088.6萬人,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比重分別達12.9%和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