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工業互聯網
工業互聯網是全球工業系統與高級計算、分析、感應技術以及互聯網連接融合的結果。「工業互聯網」(Instrial Internet)——開放、全球化的網路,將人、數據和機器連接起來,屬於泛互聯網的目錄分類。 它是全球工業系統與高級計算、分析、感測技術及互聯網的高度融合。
將這些元素融合起來,將為企業與經濟體提供新的機遇。例如,傳統的統計方法採用歷史數據收集技術,這種方式通常將數據、分析和決策分隔開來。伴隨著先進的系統監控和信息技術成本的下降,工作能力大大提高,實時數據處理的規模得以大大提升,高頻率的實時數據為系統操作提供全新視野。機器分析則為分析流程開辟新維度,各種物理方式之結合、行業特定領域的專業知識、信息流的自動化與預測能力相互結合可與現有的整套「大數據」工具聯手合作。最終,工業互聯網將涵蓋傳統方式與新的混合方式,通過先進的特定行業分析,充分利用歷史與實時數據。
工業互聯網是指全球工業系統與高級計算、分析、感應技術以及互聯網連接融合的結果。它通過智能機器 間的連接並最終將人機連接,結合軟體和大數據分析,重構全球工業、激發生產力,讓世界更美好、更快速、更安全、更清潔且更經濟
Ⅱ 各省市、各個地區應該如何發展工業互聯網,有哪些主要任務
自2017年國務院印發《關於深化「互聯網+先進製造業」 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指導意見》之後,各地紛紛加快工業互聯網的建設與發展步伐。發展工業互聯網,網路體系是基礎,平台體系是關鍵,安全體系是保障。各省市、各地區應緊緊系統構建網路、平台、安全三大體系,打造人、機、物全面互聯的新型網路基礎設施,全力推進七大任務:
1.夯實網路基礎
夯實工業互聯網的網路基礎,應圍繞網路改造升級、提速降費、標識解析,推進三方面的工作:
第一,以IPv6、工業無源光網路(PON)、工業無線、時間敏感網路(TSN)等技術,改造工業企業內網;
第二,以IPv6、軟體定義網路(SDN)以及新型蜂窩移動通信技術(即5G技術),實現工業企業外網的升級改造;
第三,推進標識解析體系建設,圍繞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國家頂級節點,推動行業性二級接機點的建設與連接。
2.打造平台體系
第一,培育工業互聯網平台,以企業為主導,構建跨行業、跨領域平台,實現多平台互聯互通。
第二,開展工業互聯網平台試驗驗證。支持產業聯盟、企業與科研機構合作共建測試驗證平台,開展技術驗證與測試評估。
第三,推動、吸引企業上雲。鼓勵工業互聯網平台在產業集聚區落地,通過財稅支持、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鼓勵中小企業的業務系統向雲端遷移。
第四,培育工業APP,支持軟體企業、工業企業、科研院所等開展合作,培育一批面向特定行業、特定場景的工業APP。
3.加強產業支撐
要加強產業支撐,必須加大關鍵共性技術攻關力度,提升產品與解決方案供給能力:
第一,關鍵共性技術支撐。鼓勵企業和科研院所合作,圍繞工業互聯網核心關鍵技術、網路技術、融合應用技術開展聯合攻關,促進邊緣計算、人工智慧、增強現實、虛擬現實、區塊鏈等技術在工業互聯網應用。
第二,系統解決方案支撐。圍繞智能感測器、工業軟體、工業網路設備、工業安全設備、標識解析等領域,推廣一批經濟實用的微服務化系統解決方案。
4.促進融合應用
融合創新工作應圍繞大型企業和中小型企業兩大主體開展:
針對大型企業,加快工業互聯網在工業現場的應用;開展用於個性需求與產品設計,生產製造精準對接的規模化定製;
針對中小企業,實現業務系統向雲端遷移;開展供需對接、集成供應鏈、產業電商、眾包眾籌等創新型應用。
5.完善生態體系
第一,構建創新體系:有效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創新資源,圍繞重大共性需求與行業需要,面向關鍵技術與平台需求,開展產學研協同創新。
第二,構建應用生態,鼓勵工業互聯網服務商面向製造業企業提供咨詢診斷、展示展覽、行業資訊、人才培訓、園企對接等增值服務。
第三,構建企業協同發展體系,以需求為導向,基於工業互聯網平台,構建中介型共享製造、眾創型共享製造、服務型需求共享製造、協同型共享製造等新型生產組織方式。
第四,構建區域協同發展體系,建設工業互聯網創新中心、工業互聯網產業示範基地。
6.強化安全保障
安全保障是發展工業互聯網的底線,必須切實提升安全防護能力,建立數據安全保護體系,推動安全技術手段建設。此外,各地區還應大力發展信息安全產業,推動標識解析系統安全、工業互聯網平台安全、工業控制系統安全、工業大數據安全等相關技術和產業發展,開展安全咨詢、評估和認證等服務,提升整體安全保障服務能力。
7.堅持開放合作
第一,加強地區乃至國際的企業協作,形成跨領域、全產業鏈緊密協作的關系。
第二,建立政府、產業聯盟、企業等多層次溝通對話機制。
第三,積極參與國際組織的協同與合作,參與工業互聯網標准規范與國際規則的研討與制定。
Ⅲ 工業互聯網平台行業落地要抓三個視角中什麼是主線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0-13
Ⅳ 產業互聯網是誰提出的覆蓋哪些領域
「產業互聯網」概念最早由星河提出。星河互聯早在2009年創立之初就開始聚焦於產業互聯網,現已形成產業互聯網矩陣,公司垂直細分20個事業部,縱軸是代表新技術新模式的9個事業部,包括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企業服務、物聯網、金融科技等;橫軸是互聯網加產業的11個事業部,包括互聯網銀行、工業互聯網、互聯網物流、互聯網汽車、互聯網教育等。
Ⅳ 如何推動"互聯網+"更好的落地
馬雲有一個形象的比喻,「坦克裝上翅膀未必是飛機,坦克就是坦克,只有飛機和坦克完全的結合,才能有未來」,「互聯網+」當然也不是簡單的「互聯網+傳統產業」,而是利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傳統產業與互聯網結合,不僅要進行要素重組,而且要產生一系列「化學反應」。
在中國,「互聯網+」首先從技術依賴比較弱的領域開始突破。這些領域往往具有如下特徵:市場化程度較高,比如零售、餐飲、物流等行業;大量剛需得不到滿足,老百姓不滿意的行業,比如醫療、教育、城市交通等。而在真正核心的工業生產部門,「互聯網+」的突破還不是很明顯。
「互聯網+」取得突破依賴於兩點:一是技術,二是政策。技術的重要性無須贅述,互聯網目前所取得的成績,大都依賴於此。「互聯網+」要改造傳統產業的生產方式,同樣必須依靠技術突破。在各路資本的「重賞」之下,只要發揮好市場的作用,技術一定能取得突破。需要引起重視的,是政策的突破。
參考文獻:「互聯網+」網路解釋:http://ke..com/link?url=KObSWfjva79-oV5a
Ⅵ 工業互聯網的發展前景如何
1、中國工業互聯網行業競爭格局
從軟體企業來看,工業互聯網主要代表企業有用友、東方電信等,以Saas服務轉型為戰略目標。在製造業企業中,以三一重工、海爾等企業為代表,其優勢是熟悉生產製造流程但雲計算技術較為薄弱;在互聯網企業,以BAT為代表,雖然雲技術領先但是缺乏專業和全面的工業知識;在系統解決方案服務商方面,華為和寶信軟體等帶領行業可以製造企業提供基礎設施、平台、應用服務等整體信息化服務,但雲計算技術稍弱;此外,初創企業以昆侖數據、樹根互聯等代表企業為主,其領域專注度高,創始團隊通常來自頭部信息科技和工業企業,但資金實力較弱。
—— 以上數據來源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工業互聯網產業發展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Ⅶ 海爾總裁論工業互聯網,工業互聯網有助於推動哪些技術的發展
工業互聯網通過系統構建網路、平台、安全三大功能體系,打造人、機、物全面互聯的新型網路基礎設施,形成智能化發展的新興業態和應用模式。“作為互聯網的‘下半場’,工業互聯網大有可為。未來10年,投資者最大的機會之一就來自於它!”IDG資本合夥人牛奎光道出了資本對工業互聯網的青睞。
《工業互聯網平台白皮書(2019)》數據顯示,全國各類型工業互聯網平台數量總計已有上百家,具有一定區域、行業影響力的平台數量也超過了50家。其中,有阿里、騰訊等互聯網企業打造的底層技術平台;有航天雲網、海爾、寶信、石化盈科等傳統工業技術解決方案企業面向轉型發展需求構建的平台;也有徐工、TCL、中聯重科、富士康等大型製造企業孵化獨立運營公司運營的平台;還有優也、昆侖數據、黑湖科技等各類創新企業依託自身特色打造的平台。
政府的重要工作是扶持中小企業。針對中小企業缺資金、少人才的短板,建議政府投資建設工業互聯網產業技術開發服務中心,委託第三方經營,作為非獨立法人,免費開放給中小企業。政府通過考核經營方的服務能力,給予運行費用補貼。
Ⅷ 工業互聯網的應用技術包括什麼
工業互聯網的本質和核心是通過工業互聯網平台把設備、生產線、工廠、供應商、產品和客戶緊密地連接融合起來。Ⅸ 工業互聯網項目建設背景及市場前景分析
行業發展背景
1、中國成為全球製造業第一大國
中國製造業發展迅速,根據IHS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佔世界製造業產出的比值第一次略高於美國,成為全球最大製造國。盡管體量巨大,但中國製造的綜合實力與發達國家仍有較大差距,目前以勞動密集型的低端製造為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中國製造業長期發展。高端製造能力不足、創新能力和製造能力不強、發達國家製造業迴流、東南亞等國家低端製造業產能轉移和國內人口紅利下降給中國製造業發展帶來巨大挑戰。長期來看,中國人口老齡化必將導致人力成本的提升,削弱國內製造業的成本競爭力優勢,加速製造業向印度、泰國、越南等國低人力成本國家轉移。
—— 以上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工業互聯網產業發展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