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工業化和生態化的關系
工業化和生態化:相輔相成,相互促進,保證生態化.
工業化和城鎮化:工業化是城鎮化的一種形式,工業化可以促進城鎮化。
城鎮化和生態化:城鎮化的進程必須要保證生態化。
2. 申論題目是「農業現代化是工業化還是生態化」
農業現代化有工業化的成份也必須是生態化的哈。
3. 新型現代化至少有四個維度,一是新型工業化,二是生態現代化,三是政治現代化,四是人的現代化。
誰知道答案!
4. 生態畜牧業的發展三階段
我國畜牧業的發展可分為傳統化、工業化、生態化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畜牧業的傳統化階段其特點是在村莊里庭院內進行零星養殖,是「老太太養雞」、「老大爺養豬」、「老爺爺養牛」,這是原始的傳統的落後的發展階段,現已逐步萎縮淘汰。 第二個階段是畜牧業工業化階段工業化是畜牧業領域的一場革命,由於採取了優良品種,全程配合飼料,先進的設備工藝等。極大地提高了畜牧業的效率,大幅度地增加了新產品的產量。在短時間內就迅速改變了中國肉蛋奶短缺的局面,歷史性地滿足了人民群眾對畜產品的消費需求,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但是,規模化、工廠化畜牧業,嚴重污染土壤、水源和大氣等環境,是江河湖泊富營養化的罪魁禍首。導致畜禽疫病、農葯與抗生素殘留等食品安全問題。危害人民群眾健康,引發國際貿易壁壘摩擦,難以持續發展。工廠化畜牧業是傳統工業文明的產物,已經過時落後。 第三階段是畜牧業生態化階段當前,影響畜牧業穩定、和諧、持續發展的突出問題,諸如飼養動物的疫病問題、農葯與抗生素殘留問題、動物福利問題、動物食品質量安全問題、飼養動物的環境適應性與抗病力問題、生物多樣性問題、草原超載過牧與退化沙化問題、土壤退化與水源污染問題、農牧林結合發展問題、氣候變暖和節能減排問題等,都屬於生態系統失衡出現的問題,只有通過生態化途經才能解決。 我國畜牧業正處在十字路口上,正在由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轉型。那麼轉型的方向在哪裡?轉型的路線圖是什麼?對於中國畜牧業轉型的大方向,黨中央已經指明,這就是按照科學發展觀和建設生態文明的要求,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畜牧業;建設人與自然和諧,以人為本的健康型畜牧業;建設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型畜牧業。在生態文明時代,生態化是畜牧產業發展的必由之路,是方向路線問題。中國特色生態型畜牧業的技術路線是生態化。堅持生態化的技術路線,我國畜牧業才能走上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自主創新之路;堅持生態化的技術路線,我國畜牧業才能走向人與自然和諧、可持續發展的光明大道;堅持生態化的技術路線,我國畜牧業才能擺脫疫病葯殘的困擾,從根本上解決畜產品的質量安全問題;堅持生態化的技術路線,採取健康的飼養方式,才能產出綠色有機食品,進而提升我國畜產品的附加價值,破除國際貿易綠色壁壘,提高市場競爭力。生態畜牧業是現代生態文明的產物,代表著未來畜牧業發展的方向。畜牧是大產業,生態是大概念,畜牧業生態化關系著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與安全。生態化畜牧業對工業化畜牧業不是全盤否定,而是否定之否定。「生態化」也不是將「工業化」推倒重來,而是揚長避短地提升。既是對工業化畜牧業的顛覆與革命,也是對工業化畜牧業的繼承和發展。
5. 舉例說明你對生態工程或產業生態化的理解
產業生態化是指產業自然生態有機循環機理,在自然系統承載能力內,對特定地域空間內產業系統、自然系統與社會系統之間進行耦合優化,達到充分利用資源,消除環境破壞,協調自然、社會與經濟的持續發展。實施產業生態化要求我們在生產中大力推廣資源節約型生產技術,建立資源節約型的產業結構體系,減少對環境資源的破壞,倡導綠色環保消費。產業生態思想借鑒的是生態系統中的一體化模式,它不是考慮單一部門與一個過程的物質循環與資源利用效率,而是一種系統地解決產業活動與資源、環境關系的研究視角。
產業生態化的實踐意義
首先能夠以生態標准開發與選擇技術創建企業;按照生態運行方式規范企業的生產與營銷行為,規范產品的質量和生態標准。
其次,依據國民經濟整體及長遠目標,規劃產業及各分支產業的發展;在產業內部按照生態運行方式進行生產力布局和企業組織,建立分支產業之間的生態聯系;在國民經濟系統內建立產業之間的生態聯系,並通過產業的生態關系建立區域之間的生態平衡關系與運行機制。
再次,按照生態運行方式和生態標准建立工業和生活廢棄物的回收、處理與資源化系統,使得企業和產業系統不僅滿足生態生產和生態消費的目的,而且對人類生存條件與自然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最小,同時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為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建立資源開采和利用的生態標准,資源利用、再生和恢復的生態機制,使其處於持久的生態平衡。
最後,將企業、產業和國民經濟系統建立在生態標準的平台上,亦可持續發展為基準,經濟發展為目標,科學技術為動力,法規政策為保障,組織管理為措施,推進我國產業和國民經濟整體發展。
6. 舊四化和新四化分別指的是
舊四化:
1954年:工業、農業、交通運輸、國防。
1964年: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現代科學技術。
新四化:
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
統籌「新四化」發展,需要平衡多方面關系。推進城鎮化,核心是人的城鎮化,關鍵是提高城鎮化質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農民。
要走集約、節能、生態的新路子,著力提高內在承載力,不能人為「造城」,要實現產業發展和城鎮建設融合,讓農民工逐步融入城鎮。要為農業現代化創造條件、提供市場,實現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輔相成。
「四化同步」的新表述,無疑是中國共產黨立足全局、著眼長遠、與時俱進的重大戰略決策,也是在中國現代化建設發展到一定階段,對現階段突出矛盾的一次求解。
(6)生態化和工業化哪個好擴展閱讀:
「四化」在中國的政治舞台上有特殊的歷史地位。早在1954年召開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實現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和國防的四個現代化」 的任務就提出來。
在1964年12月召開的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周恩來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在二十世紀內,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
1979年12月6日,鄧小平副總理在與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會談時,把四個現代化量化為「到二十世紀末,爭取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人均1000美元,實現小康水平」。鄧小平把這個目標稱為「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即「小康社會」。
從那時開始,在改革和開放的推動下,中國經濟經歷了三十年的高速增長。國家統計局經過詳細核算後在2012年8月15日發布:2011年,中國人均國內總產值達5432美元。已經遠遠超過了三十三年前設定的目標。
7. 工業化會給環境帶來什麼影響該如何解決
一、影響
1、生態環境的破壞
生態資源包括太陽能、水、土攫等. 以水資源破壞為例.地球表團總水量達13 億立方米,淡水只佔3 % ,人類直接可利用的淡水不到總量的1%. 由於捕市大型工業的發展中無計劃開采地下水及生產、生活中對地上水的大量流費, 全世界各大緘市的地下水位曾遍下降,
二、礦物資源的破壞
礦物資源也稱非再生資源,包括煤、石油、天然氣和其它各種礦藏.地球上這些資頓的儲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僅可供人類享受幾個世紀。但是,由於分布不均和人類對這些礦物資源進行掠奪性的開發及揮霍,造成了能摞危機,
有些礦物資摞已接近枯渴.能摞危機是當今世界各國所面臨的一個巨大問題,因此必須採取綜合性措施,合理地開發和利用礦物資摞,才能充分發揮有限資驚的最大效能,這樣也可減少污染。
三、環境污染
人類與環境的一個關鍵性問題是人的生產和消費活動對環撞造成的灣巢.由於工業生產的發展,煤、石洶、天然氣等能源物質的大量使用,使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氣、廢液、廢渣〈通常所說的三廢〉急劇增加。
目前人工合成的有帆物多達鼓百種,其中包括農商、化阻。這些物質被摞雷不斷地施放到環境中,未經科學處理,日積月罩最終跑過了生態系統的自目』能力,從而造成環境污染,破壞生態平衡.環境污染涉及多個方面,如大氣、土穰、水、嘖聲、食物等
二、防治舉措
1、淘汰和關閉一批技術落後、污染嚴重、浪費資源的企業。「九五」(1996-2000年)期間,國家關閉8.4萬家嚴重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小企業。
2、開展循環經濟實踐。
一是實行清潔生產,在企業生產的源頭和全過程充分利用資源,使廢物最小化、資源化、無害化,逐步建立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促進產品生態設計。
二是在工業集中地區積極發展生態工業,使上游企業的廢物成為下游企業的原料,延長生產鏈條,做到廢物產生量最小,實現「零排放」,並建設生態工業區,實現區域或企業群的資源最有效利用。
3、積極防範突發環境事件。2005年中國政府制定了《國家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 ,對突發環境事件信息接收、報告、處理、統計分析,以及預警信息監控、信息發布等提出明確要求。
4、工業危險廢物實行全過程管理制度。2003年,國家開始實施《全國危險廢物和醫療廢物處置設施建設規劃》 ,強化了工業危險廢物轉移聯單、經營許可證等各項制度
(7)生態化和工業化哪個好擴展閱讀
危害
1、工業生產中排放大量未經處理的水、氣、渣等有害廢物,會嚴重地破壞農業的生態平衡和自然資源,對農業生產的發展造成極大的危害;
2、工業「三廢」對工業生產本身的危害也很嚴重,有毒的污染物質會腐蝕管道,損壞設備,影響廠房等的使用壽命;
3、環境污染,公害泛濫,直接危害著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
4、有些污染不容易發現,發現以後造成的危害已經很嚴重。
大氣污染防治措施
1、工業布局合理:工廠不宜過分集中,以減少一個地區內污染物的排放量。
2、區域採暖和集中供熱:用設立在郊外的幾個大的、具有高效率除塵設備的熱電廠代替千家萬戶的爐灶,以消除煤煙。
3、減少交通廢氣的污染:改進發動機的燃燒設計和提高汽油的燃燒質量,使油得到充分的燃燒。
4、改變燃料構成:實行燃煤向燃氣的轉化,同時加緊研究和開辟其它新的能源,如太陽能、氫燃料、地熱資源等。
5、綠化造林:茂密的叢林能降低風速,使空氣中攜帶的大粒灰塵下降,樹葉表面粗糙不平,能吸附大量飄塵。
8. 產業生態化對中國的產業發展有什麼意義
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5-2020年「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生態城市規劃產業發展前景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
產業生態化是實現生態經濟區生產方式轉變的重要途徑
第一,推行清潔生產。依靠科技進步改造傳統產業,改變傳統的強調物質生產而忽視生態環境保護的生產方式,改造和淘汰落後工藝、設備和生產能力,變污染末端治理為生產全過程式控制制,實現資源、能源的高效利用。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與清潔生產緊密聯系起來,達到「節能、降耗、減污、增效」的效果,從而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雙贏。以清潔生產為技術創新的導向,主要包括清潔資源能源的開發、清潔生產工藝的創新、污染治理技術的創新、廢物資源化技術創新等方面。在推進清潔生產過程中發展低碳環保產業,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
第二,發展生態產業。實現產業生態化涵蓋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各個領域。生態產業是利用生態經濟原理和產業生態理論組織起來的基於生態系統承載能力,具有完整的生命周期、高效的代謝過程及和諧的生態功能的網路型、進化型、復合型產業。生態產業包括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第三產業等產業體系。在生態產業中,通過實施循環經濟的3R原則,將傳統經濟「資源——產品——廢物——末端治理」的單向式線性流動經濟模式,轉變為「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閉環流動經濟模式。通過產業調整,促使生產過程的廢物、污染物實現資源化和排放減量化,使生產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程度,達到生態整體優化。
第三,完成傳統產業的生態化改造。為了實現傳統產業向生態產業的轉變,需要按照提升產業生態效率的標准對現有產業體系進行重新設計和安排,特別是對依託江銅、新鋼等大型企業的有色、鋼鐵、汽車、石化、建材等傳統支柱產業的生態化改造。通過優化原料和產品結構與布局,實現原料和產品結構、布局的戰略性調整;加大產業技術改造和裝備更新力度,鼓勵創新,淘汰、改造落後的工藝和設備;實施清潔生產,做好污染控制和廢物資源化工作,應用現代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提高產業自動化、數字化和非物質化水平。引導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的發展路子,提高產業配套水平,促進產業集群化發展。充分利用高新技術、先進適用技術和信息技術,堅持外延擴張和內涵提升並重,推動產品向系列化、品牌化、高端化發展。
第四,推進生態工業園建設。新型工業化是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走向現代化與可持續發展的不可逾越的階段。推進新型工業化,就是要改變工業化進程中存在的粗放經營造成的資源低效率使用及由於高污染排放造成的環境破壞等問題,實現產業合理布局和結構優化,同時高效利用資源與保護環境。正在興起的生態工業園的理論與實踐給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圍繞優勢產業,建成一批高科技、高質量、高速度、高效益、低污染、生態化的產業園區,發展園區循環經濟,充分發揮其產業集聚和產業生態效應,樹立產業生態化的先進典型企業和園區,為加快實現產業生態化提供示範和借鑒,以點帶面,逐步擴大產業生態的普及面,推動產業生態化發展。
————前瞻產業研究院
9. 貴州工業強省與生態立省能兼得嗎談談你的看法
摘要 從貴州的情況看,其生態環境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不利的一面主要表現為境內沒有平原支撐,可耕地少,多為卡斯特地貌,土壤薄,由於過多開荒種地造成水土流失,森林減少
10. 生態文明與工業文明相比,有什麼特徵
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新的階段,即工業文明之後的世界倫理社會化的文明形態;生態文明是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生態文明是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
從人與自然和諧的角度,吸收十八大成果的定義是:生態文明是人類為保護和建設美好生態環境而取得的物質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總和,是貫穿於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全過程和各方面的系統工程,反映了一個社會的文明進步狀態.
生態文明特點 :
一是人與自然和諧.生態文明要求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合理開發利用自然,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而不是單純地、消極被動地順應自然,而是積極主動、自覺的適應自然,人不是自然的奴隸,自然也不是人的奴隸,兩者是兄弟朋友關系;
二是文明的新境界.生態文明是不同於傳統農業文明和近代工業文明的新的文明形態,如果把農業文比作是黃色文明、工業文明是黑色文明,那麼生態文明就是綠色文明;
三是社會形態.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文明的高級形態,不是單純的節能減排、保護環境的問題,而是要把生態文明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