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二戰後巴西的主要工業部門有哪些-作業幫
巴西是南美洲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是工業最發達的國家,二戰後,經濟迅速發展;
巴西擁有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工業發展水平很高,鋼鐵、機械、食品、紡織等工業部門地位突出;
.
B. 如果二戰蘇聯擁有完整的工業體系的話會怎樣
二戰前蘇聯的工業體系並沒有缺失啊,即便是在工業基地整體搬遷的時候,它的工業體系也是完整的,造就了源源不斷的鋼鐵洪流。如果你指的完整的工業體系,還包括輕工業,那輕工業一直都是前蘇聯到現在俄羅斯的短板。如果前蘇聯擁有的工業體系真正能夠做到面面俱到,可能二戰會提前結束。
C. 學校要求查資料,我想問中國二戰時的主要工業區分布在哪!主要生產什麼,謝謝
當時的中國工業區主要集中在東北、武漢和沿海地區,主要生產輕工業產品,重工業當時很少。當時中國無法生產重要武器,連鋼盔都需要進口,這就是當時為什麼中國需要堅持抗戰但是還是損失慘重的原因。沒有重工業基礎的國家是非常虛弱的。抗戰開始,中國的工業就幾乎被完全摧毀。
D. 建國以後國家的工業體系
1、現代的工業體系中,所有的工業總共可以分為39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完整的工業體系更注重的是大而全,而非高精尖。
2、按照工業體系完整度來算,中國以擁有39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成為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舉的全部工業門類都能在中國找到。如果一家製造業廠商在中國打半小時電話就能完成的配套工作,到其他國家可能要半個月才能搞定。
接下來是美國,具體數據以前看過,現在找不到了,不過也應該佔有94%左右,然後是俄羅斯,歐盟,日本勉強算的上一個(主要是民用製造業體系)。
3、完整的工業體系作用主要體現在對外競爭力和國防軍事力量。
在對外貿易競爭中,更完善的工業體系能夠減少工業配套生產成本,有利於生產質優價廉的產品,加強國內產品在國際貿易中的競爭優勢。由於全球化的影響,很多原材料、半成品、產品等從國外進口比國內生產更有優勢,所以保持一個完全100%的工業顯的沒有必要,反而會加重產品的成本。這就是除中國外其它國家工業體系並不絕對完整的原因。
一個100%的工業體系,其最大價值體現在戰爭中,能夠自主生產一切戰爭產品而不會被外國卡脖子。在小國和大國的戰爭中,大國完全可以以少數尖端的產品就消滅小國,但是在大國之間的戰爭,尖端技術的差距還沒大到一方完全無力反抗,所以在這種時候,能否大批量快速的生產中端武器,比慢慢生產少數昂貴的高端武器更有現實意義,例子可參見德國和蘇聯的坦克大戰。
從二戰結束以來,世界就是白人占統治地位,壟斷全球最大數量的資源和利潤,中國在這個國際體系中,就是一個異類。共產黨有一句話「以斗爭求和平,則和平存;以退讓求和平,則和平亡」。中國不但先後和美蘇兩個發生過軍事沖突乃至戰爭,甚至遇到蘇美兩國制定共同瓜分中國的情況,所以亡國的危險時刻勒在中國的脖子上,一個絕對完整,不求外人的工業體系,就成了中國最現實的選擇。
當然,到現在,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對中國的價值還是很大的,對中國的產業升級有重要意義。就算是各種被人詬病的高精尖產品,中國的技術能力很多也是排在全世界前幾名。落後與先進,要看跟誰比,更別說中國技術追趕,並購的速度那麼快。
E. 二戰時各國科技分別發展到什麼程度
二戰主要交戰國的國防工業實力和國防科技實力
整體來看,美國的國防工業實力應當是主要交戰國中最強大的。
美國強大的軍工生產能力不僅能夠滿足自身的戰爭需要,而且還被大量用來支援同盟國作戰,對盟國的物質支援其實早在美國參戰之前就開始了。我在《戰史筆記》中就曾經引述過蘇德戰爭期間美英援助蘇聯的大量軍用裝備和物資(僅美國援蘇的飛機就超過了13000架、汽車超過40萬輛),這些物資(尤其是機械化裝備)為蘇軍取得對德作戰的勝利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在隆美爾看來,只要美國的強大工業力量能夠在某個戰場上發生作用,則對軸心國而言,這個戰場便再也不會有最後勝利的機會了。戰爭的實際進程印證了隆美爾的看法。美國的參戰使同盟國對軸心國確立了真正不可動搖的壓倒性的物質優勢,這在消耗巨大、突出規模效應的二戰中是決定性的因素。可惜的是在德國的最高決策層里,並沒有多少人具有隆美爾那樣的戰略眼光,更沒有什麼人看重過美國的軍事工業實力。所以XTL對於美國人登陸北非並沒有表現出太大的擔心,殊不知,隨著美英肅清北非,軸心國陣營的瓦解已近在眼前了。
德國在十九世紀末期超越英國成為歐洲頭號的工業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工業強國。
首先,德國工業缺乏足夠的原料。後面探討戰爭潛力問題時我們將看到,德國擁有的自然資源十分有限,軍工生產需要的很多原料德國都很緊缺,這影響到了軍工產品的數量和質量。譬如德國在戰爭後期生產的噴氣式飛機的輪胎材料是人工合成的再生橡膠(因為缺乏天然橡膠來源),但這種人工產品滿足不了高速噴氣式飛機的起降需要,在降落時經常發生爆胎的。
其次,德國嚴重缺乏石油等燃料來讓它的軍工產品充分發揮作用。在嚴密科學的組織和施佩爾富有創意的領導之下,德國的軍工生產在1944年底以前竟然可以維持在相當高的產量上,前NZ德國將軍馮•梅林津在其所著的《坦克戰》一書第二十三章中引述了NZ德國軍工部長施佩爾在向紐倫堡國際法庭作證時說的話:
「也就是說,如果單純地考察軍工生產的產量數字,那麼在1944年冬季之前,德國還看不出有失敗或崩潰的跡象。然而德國一直沒有足夠的燃料讓這些可觀的裝備充分投入到戰場上,同盟國的戰略轟炸以及境外燃料來源的喪失最終使得德國的軍工生產在戰爭後期幾乎失去了意義。從軍工廠生產出來的成千上萬架的飛機、數千輛的坦克、為數眾多的潛艇都只能如廢鐵一樣擺在地面上或泊在港口裡,因為沒有燃料可供它們前往戰場。
關於德國缺乏石油等原料的情況在後面探討主要交戰國自然資源的部分還將提到。
再者,德國的戰時工業生產無法像美國那樣在完全不受干擾和破壞的環境中進行。誠如我在《戰史筆記》中曾引用過的那樣,施佩爾坦率地指出,自從1944年5月以後,德國的燃料工廠已成了盟國空軍集中攻擊的目標。此後,德國失掉了90%的燃料,這才是真正的大災難。「敵人飛機的轟炸使我們輸掉了這場戰爭,武器生產再多也無濟於事,因為新式坦克和噴氣飛機沒有燃料是沒有用的。」(見馮•梅林津所著《坦克戰》第二十三章)
如果我們比較一下軸心國和同盟國軍工生產的總體環境,就會看出一個巨大的差別,德國和義大利的工業目標在戰爭中後期一直處於同盟國戰略空軍的打擊范圍之內,經常要遭受持續不斷地轟炸,這對軍工生產和運輸都造成了不可忽視的重大破壞;相反,主要是由於地理上的原因,美國本土依仗兩個大洋的阻隔遠離軸心國武裝力量的打擊范圍,其工業設施和生產活動不會受到絲毫的影響,可以長期處於滿負荷的安全運轉狀態。同樣,蘇聯廣袤的縱深地區(如烏拉爾山脈以東)也不在NZ德軍的打擊半徑之內,英國內地(西北部)的工業生產由於德國空軍戰斗機作戰半徑小而有倖免遭德國轟炸機轟炸,而且德國轟炸機本身的載彈量普遍不足,難以對英國的工業設施造成毀滅性或實質性的破壞,英國的軍工生產能力在戰時基本上可以保證不遭到實質性的削弱,甚至還能夠明顯地得以提升。再加上同盟國占據著空中優勢,所以,同盟國的軍工生產的主要部分處於非常安全的狀態。安全環境的差異勢必直接影響軍工生產的效率和成本,而這點對於一場長期的全面戰爭來說極為關鍵。
到了戰爭的末期,尤其是進入1945年之後,德國軍工生產體系在同盟國空軍的狂轟濫炸和陸軍的不斷推進之中終於土崩瓦解,不再有能力支撐德軍的作戰。而同時期的同盟國軍工生產卻達到了歷史的最高峰。也就是說,和總的戰爭形勢一樣,德國的軍工生產是一個逐漸被削弱直到最終垮台的過程,同盟國則是越打越強。
蘇聯的工業體系在二戰中也經受住了嚴峻的考驗,眾所周知,十月Revolution之後的蘇聯用了不太長的時間就把一戰時虛弱的俄羅斯改造成了一個強大的工業化國家。根據朱可夫在其《戰爭回憶錄》中提供的數據,蘇德戰爭爆發前蘇聯的鋼產量為1830萬噸。這個數字在當時的世界范圍內僅次於美國和德國。
不過很多人以為二戰中蘇聯的工業都集中於西部地區,並且在1941年德軍的悍然入侵中被大部佔領和摧毀。實際上,斯大林早在二十年代後期起就開始了國家工業布局的戰略性調整,他早已經意識到在自己國土的東部縱深建立強大工業區的深遠意義,當XTL上台後,面對咄咄逼人的NZ德國,這種工業重心調整的必要性就顯得更加突出。
關於蘇聯在1941年時的重工業布局,英國人艾伯特•西頓在《蘇德戰爭1941-1945》的第三章里有過介紹:
除了列寧格勒和莫斯科周圍的大工業區以及烏克蘭和頓涅次盆地上的大工業區外,在烏拉爾山脈和亞洲還有一些工業區。烏拉爾山脈的工業區是以彼爾姆、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和馬格尼托哥爾斯克三點為中心向外發展,全長達數百英里。西伯利亞大鐵路沿線的鄂木斯克、新西伯利亞、托木斯克、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布拉茨克直到貝加爾湖附近的伊爾庫次克一帶,都有大型聯合企業。在靠近阿富汗和ZG邊境的阿什哈巴德、撒馬爾罕、塔什乾和阿拉木圖等地也興建了重工業。然而,西方世界在1941年卻不了解這些詳情。蘇聯重工業的重心正在向東轉移而且從1928年就開始了。
盡管表面上看,蘇聯西部的工業在戰前仍然支撐著國家的經濟基礎,但是東部工業區的存在為蘇聯提供了寶貴的戰時工業儲備,為蘇聯在蘇德戰爭初期遭受重大挫敗後繼續抵抗德軍提供了後續的支撐力。當德軍以閃電般的速度攻入蘇聯、蘇聯在三個月的時間內丟失了西部超過15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這相當於英法兩國國土面積之和的兩倍)時,斯大林大大加速了重工業東遷的工作。工業東遷是蘇聯戰時動員的重要措施,根據《三聯生活周刊》所載《蘇德戰爭經濟學》一文的數據,到1941年下半年蘇聯從西部搬遷了2593個工業企業的設備和大量物資。1942年5月,基本完成烏克蘭、白俄羅斯、波羅的海沿岸地區企業的轉移,第二階段又疏散了斯大林格勒和北高加索等南部地區企業。不少內遷企業平均不到兩個月就在新址開始運轉,有些甚至在中途或露天就部分開工。到1942年夏,蘇聯完成了國民經濟戰爭轉軌,有1200家東遷的工廠和850家新建工廠投產,東部地區工業產值的比重從1940年的28.4%上升到70%。1944年,蘇聯飛機年產量達到40300架,坦克28983輛,火炮122500門。
有數據顯示,二戰期間蘇聯共生產了10.8萬輛坦克和自行火炮(但其中有近7萬輛在戰爭中被德軍擊毀)、82.5萬多門火炮和迫擊炮,蘇聯強大的生產能力和英美的外援及時補充了這些損失。飛機生產方面的數字我們在前面分析主要交戰國的空軍實力時已介紹過,數字超過13萬架之多。平均計算,蘇聯在蘇德戰爭期間平均每年要生產出2.7輛坦克、近21萬門火炮和迫擊炮、34250架飛機,還不包括數量更為巨大的軍用車輛、輕裝備、彈葯等必要的軍需物資,毫無疑問,這個數據反映出了蘇聯非常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
英國的情況較為特殊,它是老牌的西方工業列強,擁有較強的工業製造能力。但是在二戰期間的大部分時間里,英國的主要戰場局限於海上和空中,因為它只需確保自己在海上和空中的相對優勢,就可以自保,因此其工業生產的重心自然傾向於海空裝備方面。在很長一段時期內(1943年7月登陸義大利以前),英國對德作戰的陸上戰場僅限於北非,而北非對德國來講只是個很次要的戰區,德國投入到這個戰場上的兵力非常有限(大部分時間里只有4個不整齊的師),所以英軍的陸上壓力較小,陸軍裝備的需求量不是特別大,其生產在三軍裝備生產計劃中並不佔有優先的位置。總的來講,英國具有很強的工業生產能力,但是這種能力嚴重依賴於海外資源的大量輸入,在這方面,來自美國的援助和英帝國眾多海外殖民地的貢獻是不容忽視的。
日本在二戰中表現出來的工業生產能力只能算是中等水平,這須用比較的方式才能直觀地體會到。譬如日本的飛機生產量只相當於美國的十分之一略強。數據顯示:日本的車輛生產在頂峰時為1941年的47901輛,而美國在1943年的汽車生產量卻達到了621502輛。1941-1945年,日本只生產了604門口徑大於105毫米的野戰火炮和70至105毫米口徑火炮6512門,而同一時期美國卻生產了重炮7803門,其他中型口徑火炮27082門。1941-1942年,日本只生產了1065輛中型坦克(需要指出的是,二戰中日本裝備的主戰坦克普遍輕薄,日本自己稱為「中型坦克」的坦克實際上只相當於其他主要交戰國的輕型坦克,譬如日本在戰爭期間生產裝備並投入實戰使用的最重的坦克不過15噸重,而同期德美蘇英等國的中型坦克全重都已超過30噸,而像德國裝備的「豹」式中型坦克全重甚至已經超過40噸)和1024輛輕型坦克,而美國卻生產了24997輛中型坦克和4052輛輕型坦克。海軍裝備的生產量對比前面已經介紹過。總體來看,日本的國防工業生產重心側重於海軍,其空軍和陸軍的裝備生產能力相對較弱。
最致命的是,日本比德國還缺乏資源,幾乎所有的戰略物資均要依靠進口。一旦日本失去制海權,其海外原料的輸入就會變得非常困難(到了戰爭的後期,原料的輸入幾乎完全斷絕),這將直接影響到軍工生產能否維持下去。日本的整體國防工業基礎與美、英、德、蘇相比本來就存在著差距,自然資源狀況也不及上述四國,因此戰時的日本雖全力生產,也無力改變戰場態勢。當美國人掌握了太平洋戰場上的絕對制海權和制空權後,日本的工業體系便在嚴酷的封鎖和令人窒息的戰略轟炸中不可避免地走向崩潰。
義大利二戰時的工業顯得非常的脆弱,戰爭的實際進程表明,它甚至沒有能力滿足本國軍隊的基本作戰需要。盡管墨索里尼對外把義大利吹噓得無比強大,但事實上,倘若沒有德國有力的軍事援助,義大利恐怕早在1940年底其北非殖民地被英軍輕易掃滅之時即已經崩潰了。我在《戰史筆記》的第八部分中曾經引用過蒂佩爾斯基希的介紹:1940年義大利武裝力量的武器裝備十分缺乏,且陳舊不堪,當時在亞平寧半島、撒丁島和西西里島的59個兩團制義大利師中,由於武器裝備不足,只有20個師達到戰時編制的70%,另20個師只達到50%。如要進行總動員,一切都缺乏,陸軍甚至無法讓所有後備人員穿上鞋子。
整個戰爭期間,義大利的工業生產能力太小、財力不足,其武裝力量不得不依靠德國的物資和裝備的援助才能維持作戰,因此我認為,義大利的國防工業實力在主要交戰國中顯然是最弱的。
國防科技實力對比
國防科技實力的直觀體現就是軍事裝備的質量和性能,因此對主要交戰國科技實力的比較只要觀察一番它們在戰爭中的軍事科技成就就可一目瞭然了。在這方面德國似應排在首位,我們只需列舉一下二戰時期德國取得的一些國防科技成就就可以說明問題了:
(Ⅰ)陸軍主戰裝備領域,德國先後生產出的「豹」式、「虎」式坦克在當時都屬於具有領先設計理念和最強大攻擊力的陸戰裝備。據說,庫爾斯克會戰之後,視察過德國「虎」式坦克的蘇軍元帥朱可夫曾坦率地指出:「XTL的確有理由認為他只靠這種坦克就可以贏得這次戰役」。朱可夫看到的坦克准確地講是「虎1」型,該坦克全重超過了56噸,裝備著威力巨大的88mm炮,這使它成為所有盟軍坦克危險的對手,它那厚重的裝甲使它幾乎堅不可摧。在戰爭中「虎1」式坦克擊毀了大量的盟軍坦克和其它裝備,在對手心中樹立了不可戰勝的神話,留下了威力巨大的深刻印象。這種坦克曾創造了在3900米的距離上擊毀蘇軍T-34坦克的紀錄,足見其攻擊火力之兇悍。除了「虎1」,德國在戰爭後期還生產出了更加強大的「虎2」型坦克(又稱「虎王」),「虎王」坦克全重竟然接近70噸,裝備一門二戰期間德軍坦克火炮中威力最大的KwK 43/L71型88mm加農炮,它能在2000米的距離上直接擊穿美製M4「謝爾曼」坦克的主裝甲,不僅是「謝爾曼」坦克,它幾乎可以擊穿二戰中盟軍所有型號的坦克,但這種坦克產量太小。
「豹」式坦克原是德國針對蘇軍T-34坦克而設計的對抗性裝備,但其性能已全面超越T-34,該坦克的設計非常先進,具有現代理念,製造工藝也十分精細,豹式還是最先安裝主動紅外夜視儀的坦克,開創了坦克夜戰設備的時代。「豹」式坦克被認為在性能上超越同時代盟軍各型同類坦克。甚至它的敵人——蘇軍曾給「豹」式坦克以高度的評價,把繳獲的「豹」式坦克被作為一種獎勵交給最好的坦克乘員使用。在1944年,為能更好利用繳獲的「豹」式坦克,蘇軍還印製了俄語版的「豹」式坦克手冊,分發給駕駛它的坦克手。法軍將繳獲的「豹」式坦克一直使用到20世紀50年代,此外,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南斯拉夫也在戰後使用過「豹」式坦克。「豹」式坦克對未來戰後西方坦克的設計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被認為是世界兵器史上第一種現代主戰坦克。當今德國國防軍所裝備的主戰坦克命名為「豹II」坦克,這可以視作是對二戰時期德軍「豹」式坦克的充分肯定。
基於「豹」式坦克,NZ德國後來還發展出成功的變形車——「獵豹」坦克殲擊車,該車成為「二戰時期最優秀坦克殲擊車」,火力堪與「虎2」坦克相比,裝甲防護也超過了「虎1」式,再加上同豹式一樣出色的機動性,成為德軍最有力的反坦克武器。
德軍裝甲兵器普遍具有製造精良、工藝精細的特點,這反映出德國在裝甲武器裝備的設計製造方面居於全球領先地位。但是這些性能出眾的德國裝甲戰車存在著共同的致命缺陷——生產成本過高、結構工藝復雜、維修保養困難,這就造成了它們無法進行大批量的生產,數量的嚴重不足,再加上投入戰場的時間偏晚,使它們無法從根本上扭轉戰局。尤其是對於資源稀缺的德國來講,這些王牌裝備的前述缺陷就顯得更加致命。
(Ⅱ)海軍裝備領域,德國雖然沒有時間和條件建設出一支強大的水面艦隊,但是即使在其建成的屈指可數的幾艘大型水面戰艦身上,仍然可以看到德國軍工展現出的一流製造工藝和技術水準。
[
以「俾斯麥」號為例,這艘戰爭期間建成的戰列艦引起了英國的極大恐慌,在我的《戰史筆記》中可以讀到,英國為了能擊沉它,調集了當時英國皇家海軍的眾多「王牌」戰艦(包括航空母艦)對「俾斯麥」號展開了全力圍追堵截,輪番攻擊,付出了慘重代價之後才達到目的。僅僅為了一艘戰艦,號稱頭號海上強國的英國何以要不惜血本地加以打擊呢?這恰恰說明了「俾斯麥」號的強大,據說,「俾斯麥」號的指揮官在出港時曾傲慢地聲稱:「英國海軍沒有一艘軍艦能和我們匹敵,也沒有任何一艘大型軍艦能夠在我們的炮口下倖免!只要『俾斯麥』號一旦出現在大西洋上,英國的運輸就將中斷,英國人將困死在孤島上!」如此豪言當然有誇大之詞,但從實戰中可以證實,「俾斯麥」號戰列艦的確配得上「二戰時期最精良的戰艦」的稱號,它做工精良、結構設計科學、火力強大、生存力強,體現了高超的造艦科技。在著名的圍殲「俾斯麥」號的海上戰例中,英國曾引以為榮的巨大的「胡德」號竟然在幾分鍾之內就被「俾斯麥」號精準而兇狠的火力送入海底。另一艘英國戰列艦「威爾士親王」號也身負重傷,不得不退出戰斗。最終,英國皇家海軍費了九年二虎之力,集中絕對優勢的海空兵力才終於取勝,有記載說,「俾斯麥」號在失去動力、被英國艦隊圍攻時中了七百多發炮彈都還沒有沉沒。可以設想,如果德國多幾艘「俾斯麥」號的話,英國海軍的制海權恐怕就岌岌可危了。
另外,在潛艇的製造方面,德國生產的潛艇算得上是二戰時期最優秀的潛艇了。它在大西洋上取得的令人矚目的成績以及在同盟國陣營中引發的恐懼和憂慮充分說明了這點。而戰爭後期,德國生產的新式潛艇更有能力成為可以扭轉戰局的利器,只不過由於為時過晚和資源匱乏而未能發揮太大作用。
(Ⅲ)空軍裝備領域,噴氣式飛機的成功開發和使用讓NZ德國在空戰裝備的研發上居於世界領先地位。關於這點,我已在前面分析主要交戰國的空軍實力時作過介紹。需要補充的是,除了眾所周知的Me-262,德國還曾生產出一種稱為「烏鴉」的戰斗機,其官方編號為Ta-183,1944年完成樣機,是世界上第一架後掠翼噴氣式戰斗機。它的機載武器為四門30mm機炮外加500公斤航空炸彈。飛機最大航程990公里、最大速度950公里、最大升限14000米(這些數據都是當時的盟軍飛機所無法企及的)。雖然「烏鴉」戰斗機沒有參加過實戰並且貌不驚人,但它成了在5年後的朝鮮戰場上名震天下的蘇聯米格15「比斯」型戰斗機的前身!
(Ⅳ)新式兵器領域,導彈武器的誕生也深深打上了德國印記,是德國科學家把人類戰爭帶入了遠程制導時代,V-1和V-2導彈分別成了現在為我們所熟悉的巡航導彈和彈道導彈的鼻祖,戰後,這兩種導彈又成為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發展各自導彈火箭武器的基礎。
無論是導彈,還是噴氣式作戰飛機,都是絕對具有Revolution性的武器種類,直到六十餘年後的今天,這兩種兵器仍然是各國武裝力量的核心裝備。而戰後兩個超級大國(美蘇)的導彈航天事業和噴氣式飛機計劃的發展也都是建立在對NZ德國相關技術的直接吸收的基礎之上。
(Ⅴ)核武器開發領域,德國在戰前也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從某種角度上講,世人實在應當感激XTL,如果不是他愚蠢的反猶政策以及對核物理學的輕視,則NZ肯定會首先掌握原子彈技術。1938年,德國人就發現了核裂變,當時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德國將率先造出核武器。但是NZ的反猶政策迫使許多出色的德國科學人才離開德國,為其他國家(主要是美國)效力,其中就有大名鼎鼎、在科學史上占據顯赫地位的「巨匠」愛因斯坦,這導致了NZ本土缺乏核物理人才。再加上盟軍對NZ核計劃的破壞等原因,才終於沒有讓XTL代表的邪惡世界第一個握有毀滅性的核武器。
(Ⅵ)科技人才領域,德國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出類拔萃的一批頂尖的科學家,包括馮•布勞恩在內的眾多科學人才為德國成為世界一流的工業科技強國奠定了牢固的智力基礎。前面列舉的那些國防工業成就無一不是德國科技人才的工作成果。德國在尖端科技領域的優勢也被同盟國充分注意到了,他們決定一有條件,就盡力掠取德國誘人的科技成果和寶貴的科技人才。1945年初,一支美國突擊隊突入德國,俘獲了德國第一流的火箭專家布勞恩等130名火箭高級技術人員及大量的V-2導彈,這些人被運到美國,成了美國國防高科技領域的核心人才,並且確實為美國科技的突飛猛進作出了傑出的貢獻。蘇聯自然也不會甘居人後,它在戰爭末期也從德國的導彈基地帶走了數量龐大的實物和技術資料。
我個人的感覺是,美國的國防科技實力在二戰中除了原子彈計劃(「曼哈頓工程」)外,並沒有特別突出的成就。但即使是美國人引以為榮的「曼哈頓工程」,也大量地吸收了其他國家(尤其是來自歐洲國家)的科技人才,來自德國的愛因斯坦對於美國核開發計劃的重要作用盡人皆知。總體而言,二戰之前世界科技研究的中心還是在歐洲,歐洲也是當時頂尖科技人才最集中的地區。
但無論如何,一個成功的「曼哈頓工程」已經足以將美國的科技地位提升到相當高的位置,畢竟,研製核武器本身就代表一個國家的綜合科技和工業實力很具水準,因為核開發絕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小范圍工程項目,它的成功有賴於許多相關工業和相關科技的有力支撐。
提到英國在二戰中的國防科技成就,人們很容易首先想起來的恐怕就是在不列顛戰役期間大顯神通的預警探測設備——雷達。的確,連英國人自己也承認,如果沒有雷達的有效運用,英國是打不贏不列顛戰役的。當然,不僅在防空領域,在海戰場和空中戰場上也大量裝備了雷達探測裝置用於水面作戰和反潛。雷達在戰爭史和兵器史上的重要性絲毫不亞於噴氣式飛機和導彈,它同樣是一件Revolution性的軍事裝備。雷達提供的遠程實時探測、早期預警、目標識別、方位判斷能力已成為部隊作戰所必需的基本條件,雷達使人類第一次有可能擺脫生理視覺的局限來進行遠程監測和目標信息採集,這種探測方式從根本上改變了戰爭的樣式。直到今天,雷達仍然毫無疑問是最基本的探測手段。
除了雷達,英國人開發出的另一種水下目標探測裝備也同樣關鍵,那就是聲納。出於對一戰中德國「無限制潛艇戰」給大英帝國造成的恐慌,協約國在1917年就成立了「協約國潛艇探測委員會」,專門研究尋找對抗水中隱蔽的潛艇的技術對策,戰後英國繼續投入巨資研製,利用超聲波在水中傳播的物理特性開發潛艇探測裝備。終於在30年代初期使聲納技術達到實用階段。到1935年,就已經有半數的英國艦只裝上了聲納。這一技術為同盟國最終擊敗德國潛艇戰作出了不可忽視的貢獻。
蘇聯當然是工業大國,但也必須看到,二戰期間,蘇聯在尖端國防科技領域和德美等強國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它並沒有製造出具有很高技術含量、在兵器史上具有Revolution意義的武器裝備。在戰爭中人們對於蘇軍印象最深的是它巨大的規模和頑強的戰鬥力,它在主戰重裝備方面唯一引起人們注意的莫過於T-34坦克了。但是這種坦克在綜合性能上與其他國家的同類坦克(如德軍「豹」式坦克、美軍M-4謝爾曼式坦克)相比並不佔優。T-34坦克的特點在於機動性好、性能可靠、結構簡單、易於生產,全重也大大小於「豹」式,可以被大量的生產和投入使用,據統計,戰爭期間,蘇聯總共生產了超過50000輛的T-34,和美軍M-4謝爾曼式坦克一道,成為二戰中產量最大的坦克。在東線,正是漫山遍野、如潮水般沖擊的T-34坦克淹沒了性能上遠比它強大但數量有限的「豹」式和「虎」式坦克,並最終淹沒了孤傲的****。從某種程度上說,T-34坦克成了二戰蘇軍的形象代表。
二戰時期的日本談不上是一個科技大國,它的最終失敗根本上講當然要歸因於國力不濟,但科技實力上的弱勢也是重要因素之一。這點連日本的戰爭研究者也是認可的,日本戰史專家杉之尾宜生在其所撰寫的《二次大戰日本戰敗的原因——從軍備研發的觀點》一文中開宗明義地指出:
「大東亞戰爭失敗的原因,是兩國[指日美兩國]在國力與軍力之間的差異,尤其是在物質力量上的差異。換言之,即是在科技力量的差異。這顯然是從結果所呈現的事實,而且是無庸置疑的。」
「九月三十日,美軍機動艦隊的旗艦之一列星頓號(USS Lexington)的雷達,已經發現一架日軍的大型戰機位於前方兩百公里左右並向前移動。這時的列星頓號航空母艦已裝備了能偵察來襲敵軍戰機的各式雷達系統,包括用來偵察來自水平方向敵機的SC雷達,偵察飛行中敵機的SM雷達,與防空大炮相連以擊落敵機的馬克二型(MARK II)雷達,以及用來尋找海上敵艦的SG雷達,並已准備攻擊。根據雷達系統所提供的精準信息,450架的[美軍]『地獄貓』機隊展開了出人意表的攻勢,日軍戰機也一架架地被擊落。那些打在日軍機艦的子彈都設有『可變式定時引信』。
『可變式定時引信』是一種能在15公里的范圍內,使用雷達波以在目標物的近距離爆破的設備。由於這種設備,讓日軍失去了第一戰機隊的244架,以及第二戰機隊的82架飛機。換言之,總共326架戰機之中,日軍就損失了230架飛機,與395位飛行員。」
日軍竟然沒有意識到美軍居然裝備有那樣強大的雷達探測系統,因為當時的日軍艦隊主要還是依靠傳統的作戰方法訓練的。這種傳統訓練仍舊依靠以人眼為基礎、輔以光學望遠設備來探測遠距離目標。太平洋戰爭期間,日軍不止一次地吃了雷達的大虧,但卻無力在這方面追趕上美國的水平。
義大利的國防科技實力在二戰中幾乎沒有任何展示。
綜合分析,我對於二戰各主要交戰國的國防工業實力和國防科技實力由強到弱的排序是:
第一檔次:德國。
第二檔次:美國、英國。
第三檔次:蘇聯、日本。
第四檔次:義大利。
F. 二戰之後為什麼只有中國建立了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
其實並非這樣。在二戰之前日本和西方發達國家已有相當完備的工業體系,機械化程度很高,正向電氣化時代過渡。而中國建立完整工業體系是新生力量的巨大潛力挖掘的結果。
G. 二戰時期,德國的工業體系是怎樣的
工業體系的完整也在推動某一產業的高精尖,現在的中型工業國,比如德國就是這么走過來的,在德國崛起的那個時代,也就是二戰時期,德國的工業體系就是完整的,高精尖也是建立在完整工業體系基礎之上的。
觀點粗鄙,歡迎吐槽。
H. 兩次工業革命中,給「工業化各國帶來了空前的繁榮」的新的生產方式和新能源技術分別有哪些
第一次革命:蒸汽機、火車、輪船
第二次革命:飛機、電力時代、電燈、、
在二戰中都可以看到
I. 二戰時期中國的工業為什麼很落後後來是怎麼追上來的
二戰時期的中國工業落後是因為中國當時多年的戰亂當中,沒有發展工業的機會,而且本來就落後,後來能夠追趕,是因為國家動用一切人力物力集中發展工業, 才能有今天的成果。
三、集中一切人力物力發展工業
雖然工業落後,但是國家還是要建設,於是國家集中了一切人力物力,將目標放在了工業上。所謂預先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想讓其他的行業通過發展,那麼必須要有一個堅實的工業基礎,所以在全國人民的努力下,中國的工業終於追上了世界列強。
J. 二戰中為什麼中國把重工業設在北方
二戰期間,我國的北方,包括華北、東北都在日本侵略軍的佔領下,重工業主要是在東北的「偽滿洲國」,這主要是由於自一戰後,日本長期在東北進行移民、掠奪,經營了鞍山、本溪、長春、沈陽等重要城市多年,其本心是想長期甚至永久佔領,因此對這些地區的建設也投入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