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業生產 > 輕重工業比例多少算均衡發展

輕重工業比例多少算均衡發展

發布時間:2022-05-09 18:19:53

Ⅰ 相對指標的數值表現形式有哪兩種簡答題

網站上找的不曉得對不對 1)按其反映總體內容的不同,分為總體單位總量和總體標志總量,前者是總體內所有單位的總數,後者是總體中各單位標志值的總和。總體單位是標志的直接承擔者,標志總量不會獨立於單位總量而存在。在一個特定的總體內,只存在一個單位總量,而同時並存多個標志總量,構成一個總量指標體系。同一總量指標在不同情況下可有不同的性質。例如對各企業工人總數指標來說,當研究企業平均規模時,以企業為總體單位,企業總數為單位總量,各企業工人總數為標志總量;當研究企業勞動效益時,以工人為總體單位,各企業工人總數為單位總量,這時企業的總產量成為標志總量。所以說總體單位總量和總體標志總量並不是固定不變的,二者隨研究目的不同而變化。
(2)按其反映時間狀況的不同,分為時期指標和時點指標。時期指標是反映某種社會經濟現象在一段時間發展變化結果的總量指標;時點指標是反映社會經濟現象在某一時間(瞬間)狀況上的總量指標。
(3)按其所採用計量單位的不同分為實物指標、價值指標和勞動量指標。實物指標是以實物單位計量的統計指標;價值指標是以貨幣單位計量的統計指標;按實物單位計算的指標最大的特點是它直接反映產品的使用價值或現象的具體內容,能具體表明事物的規模和水平,但指標的綜合性能較差,無法進行匯總。按價值單位計量的最大優點是它具有最廣泛的綜合性和概括能力,可以表示現象的總規模和總水平,但它脫離了物質內容。二者要結合應用。勞動量指標是以勞動單位即工日、工時等勞動時間計量的統計指標。
3、總量指標的作用
(1)總量指標是對社會經濟現象總體認識的起點。
(2)總量指標是編制計劃,實行經營管理的主要依據。
(3)總量指標是計算相對指標和平均指標的基礎。
二、相對指標
1、相對指標的概念和表現形式
相對指標又稱統計相對數。它是兩個有聯系的現象數值的比率,用以反映現象的發展程度、結構、強度、普遍程度或比例關系。相對指標就是應用對比的方法,來反映社會經濟現象中某些相關事物間數量聯系程度的綜合指標,其表現形式為相對數。相對指標可以反映現象之間的相互聯系程度,說明總體現象的質量,經濟效益和經濟實力情況,利用相對指標可使原來不能直接對比的數量關系變為可比,有利於對所研究的事物進行比較分析。
2、相對指標的種類和計算
(1)結構相對指標結構相對指標是在對總體分組的基礎上,以總體總量作為比較標准,求出各組總量占總體總量的比重,來反映總體內部組成情況的綜合指標。
計算結構相對指標能夠反映總體內部結構和現象的類型特徵。
(2)比例相對指標比例相對指標是總體中不同部分數量對比的相對指標,用以分析總體范圍內各個局部、各個分組之間的比例關系和協調平衡狀況。
(3)比較相對指標比較相對指標是不同單位的同類現象數量對比而確定的相對指標,用以說明某一同類現象在同一時間內各單位發展的不平衡程度,以表明同類實物在不同條件下的數量對比關系。
(4)強度相對指標強度相對指標是兩個性質不同但有一定聯系的總量指標之間的對比,用來表明某一現象在另一現象中發展的強度、密度和普遍程度。它和其他相對指標根本不同的特點,就在於它不是同類現象指標的對比。強度相對指標以雙重計量單位表示,是一種復名數。
強度相對指標的分子分母位置可以互換,因而有正指標、逆指標之分。實際應用時應注意與平均指標的區別。
在掌握了幾種常用的相對指標的概念、作用及計算後,要注意區分不同的相對指標。
結構相對指標是以總體總量為比較標准,計算各組總量占總體總量的比重,來反映總體內部組成情況的綜合指標。如:各工種的工人佔全部工人的比重。比例相對指標是總體不同部分數量對比的相對數,用以分析總體范圍內各個局部之間比例關系和協調平衡狀況。如:輕重工業比例。比例相對指標和比較相對指標的區別是:
⑴子項與母項的內容不同,比例相對指標是同一總體內,不同組成部分的指標數值的對比;比較相對指標是同一時間同類指標在空間上的對比。
⑵說明問題不同,比例相對指標說明總體內部的比例關系;比較相對指標說明現象發展的不均衡程度。比較相對指標是不同單位的同類指標對比而確定的相對數,用以說明同類現象在同一時期內各單位發展的不平衡程度。如:甲地職工平均收入是乙地職工平均收入的1.3倍。主要區別是:
⑴其它各種相對指標都屬於同一總體內的數量進行對比,而強度相對指標除此之外,也可以是兩種性質不同的但又有聯系的屬於不同總體的總量指標之間的對比。
⑵計算結果表現形式不同。其它相對指標用無名數表示,而強度相對指標主要是用有名數表示。
⑶當計算強度相對指標的分子、分母的位置互換後,會產生正指標和逆指標,而其它相對指標不存在正、逆指標之分。
(5)計劃完成程度相對指標計劃完成程度相對指標是用來檢查、監督計劃執行情況的相對指標。它以現象在某一段時間內的實際完成數與計劃數對比,來觀察計劃完成程度。
此指標根據下達計劃任務時期的長短和計劃任務數值的表現形式不同,而有多種計算方法,實際應用時需注意區別。公式中分子減分母的差額表示計劃執行的絕對效果。
三、平均指標
1、平均指標的概念、特點和種類
平均指標又稱統計平均數,用以反映社會經濟現象總體各單位某一數量標志在一定時間、地點條件下所達到的一般水平的綜合指標。
平均指標的特點:
(1)把總體各單位標志值的差異抽象化了;
(2)平均指標是個代表值,代表總體各單位標志值的一般水平。
平均指標的種類有:算術平均數、調和平均數、幾何平均數、眾數和中位數。前三種平均數是根據總體所有標志值計算的所以稱為數值平均數,後兩種平均數是根據標志值所處的位置確定的,因此稱為位置平均數。
平均指標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它可以反映總體各單位變數分量分布的集中趨勢,可以用來比較同類現象在不同單位發展的一般水平;用來比較同一單位的同類指標在不同時期的發展狀況;還可以用來分析現象之間的依存關系等相對指標數值的表現形式有有名數和無名數兩種。
強度相對指標與平均指標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以下兩點:
(1)指標的含義不同。強度相對指標說明的是某一現象在另一現象中發展的強度、密度或普遍程度;而平均指標說明的是現象發展的一般水平。
(2)計算方法不同。強度相對指標與平均指標,雖然都是兩個有聯系的總量指標之比,但是,強度相對指標分子與分母的聯系,只表現為一種經濟關系,而平均指標是在一個同質總體內標志總量和單位總量的比例關系。分子與分母的聯系是一種內在的聯系,即分子是分母(總體單位)所具有的標志,對比結果是對總體各單位某一標志值的平均。
2、平均指標的計算
(1)算術平均數的計算算術平均數是計算平均指標的最常用方法,它的基本公式形式是總體標志總量除以總體單位總量。在實際工作中,由於資料的不同,算術平均數有兩種計算形式:即簡單算術平均數和加權算術平均數。
簡單算術平均數適用於未分組的統計資料,如果已知各單位標志值和總體單位數,可採用簡單算術平均數方法計算。
加權算術平均數適用於分組的統計資料,如果已知各組的變數值和變數值出現的次數,則可採用加權算術平均數計算。加權算術平均數的大小受兩個因素的影響:其一是受變數值大小的影響。其二是受次數分配值即各組次數占總次數比重的影響。加權算術平均數中的權數,指的就是標志值出現的次數或各組次數占總次數的比重。在計算平均數時,由於出現次數多的標志值對平均數的形成影響大些,出現次數少的標志值對平均數的形成影響小些,因此就把次數稱為權數。在分組數列的條件下,當各組標志值出現的次數或各組次數所佔比重均相等時,權數就失去了權衡輕重的作用,這時用加權算術平均數計算的結果與用簡單算術平均數計算的結果相同。
(2)調和平均數的計算在實際工作中,有時由於缺乏總體的單位數資料,而不能直接計算平均數,這時就可採用調和平均數計算。因此在統計工作中,調和平均數常常被作為算術平均數的變形來使用。調和平均數也有簡單調和平均數和加權調和平均數兩種形式。
應用平均指標必須注意的問題有:
⑴計算和應用平均指標,必須注意現象總體的同質性;
⑵用組平均數補充說明總平均數;
⑶計算和運用平均數時,要注意極端數值的影響,因為算術平均數受極端數值的影響很明顯。
(3)眾數和中位數眾數和中位數是兩個位置平均數,在一定條件下用它們反映變數數列的一般水平是非常有效的。
眾數是總體中出現次數最多的變數值。在單位數不多或一個無明顯集中趨勢的資料中,眾數的測定沒有意義。一般來講,只有根據分組數列才能確定眾數。
中位數是將總體各單位標志值按大小順序排列後,處於中間位置的那個數值。根據未分組資料和分組資料都可確定中位數。
4、變異指標
變異指標又稱標志變動度,它綜合反映總體各個單位標志值的差異程度或離散程度。以平均指標為基礎,結合運用變異指標是統計分析的一個重要方法。變異指標的作用有:反映現象總體總單位變數分布的離中趨勢;說明平均指標的代表性程度;測定現象變動的均勻性或穩定性程度。
變異指標包括以下幾種:全距、平均差、標准差和變異系數。
全距是測定標志變異程度的最簡單的指標,它是標志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反映總體標志值的變動范圍。用公式表示為:全距=最大標志值-最小標志值從計算可知,全距僅取決於兩個極端數值,不能全面反映總體各單位標志值變異的程度,也不能拿來評價平均指標的代表性。
平均差是各單位標志值對其算術平均數的離差絕對值的算術平均數,反映的是各標志值對其平均數的平均差異程度。其計算方法有簡單和加權兩種形式。
標准差是總體中各單位標志值與算術平均數的離差平方的算術平均數的平方根,又稱為均方差。它是測定標志變動程度的最主要的指標。標准差的實質與平均差基本相同,只是在數學處理方法上與平均差不同,平均差是用取絕對值的方法消除離差的正負號然後用算術平均的方法求出平均離差;而標准差是用平方的方法消除離差的正負號,然後對離差的平方計算算術平均數,並開方求出標准差。標准差的計算也有簡單和加權兩種形式,要注意區別運用。
變異系數是以相對數形式表示的變異指標。它是通過變異指標中的全距、平均差或標准差與平均數對比得到的。常用的是標准差系數。變異系數的應用條件是:當所對比的兩個數列的水平高低不同時,就不能採用全距、平均差或標准差進行對比分析,因為它們都是絕對指標,其數值的大小不僅受各單位標志值差異程度的影響,而且受到總體單位標志值本身水平高低的影響;為了對比分析不同水平的變數數列之間標志值的變異程度,就必須消除數列水平高低的影響,這時就要計算變異系數。變異系數反映的是單位平均水平下標志值的離散程度,因而通過計算變異系數為水平高低不同的兩個數列提供了對比的基礎。

Ⅱ 相對指標數值的表現形式

相對指標的數值表現形式有百分數和倍數兩種。
相對指標是質量指標的一種表現形式。它是通過兩個有聯系的統計指標對比而得到的。

因為相對指標是運用對比的方法揭示現象之間的聯系程度。所以,其指標的原始形式是分子分母。數值表現形式有百分數和倍數兩種。

Ⅲ 1979年蘇聯的重工業 輕工業的比列是多少

「重化工業化」之辨與我國當前的產業發展導向
重化工業化階段在一些國家的工業化過程中比較普遍地存在,這一點有經濟史料為證。1880-1975年間,以總產值計算美國工業增長了218倍,其中重工業增長了415倍,輕工業增長了114倍,重工業增長明顯快於輕工業增長。從1909年到1970年,日本的輕工業在工業中的比例由80.4%降到了37.8%,重工業由19.6%上升到了62.2%。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國際工業研究中心根據聯合國統計處的資料對製造業中輕重工業的比例變化做出如下結論:「1955年以來,(到1976年)一切經濟類型國家的生產總趨勢是重工業的比重增加,這一變化在發展中國家尤為明顯。」

Ⅳ 輕,重工業 完成工業增加值 各是多少

2015年貴州省規模以上工業(統計口徑為全部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工業)增加值3550.13億元,比上年增長9.9%,
2015年貴州省工業強省戰略進展明顯,工業保持平穩較快發展,工業帶動促進作用增強。
具體情況如下:
——工業經濟規模擴大。面對持續加大的工業經濟下行壓力,貴州省深入實施工業「百千萬」工程,扎實開展「雙服務」行動,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拓寬產業發展空間。2015年貴州省規模以上工業(統計口徑為全部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工業)增加值3550.13億元,比上年增長9.9%,「十二五」時期年均增長14.3%,高於「十一五」時期0.2個百分點,高於全國同期4.7個百分點。
——工業快速增多。2015年末,貴州省規模以上工業數量達到4145戶,比上年末凈增250戶。隨著數量較快增加,工業產品覆蓋面進一步拓寬。2015年末,貴州省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大類行業全覆蓋,中類行業覆蓋率為82.1%,共生產工業統計范圍內的工業產品282種,產品覆蓋率為49.7%。
——輕重工業同步增長。貴州省立足產業優勢,加快以「五張名片」為首的輕工業發展,輕重工業呈協調發展之勢;立足資源優勢,穩定重工業發展。2015年貴州省規模以上輕工業增加值1374.19億元,比上年增長8.3%;重工業增加值2175.94億元,增長10.9%。「十二五」時期,貴州省規模以上輕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4.5%,重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4.3%。
——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競相發展。2015年貴州省煤電煙酒四大傳統行業實現增加值2069.06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為58.3%。其中,酒、飲料和精製茶製造業增加值716.05億元,比上年增長10.2%;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增加值684.68億元,增長5.6%;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增加值364.53億元,增長4.2%;受國家計劃控制,煙草製品業增加值303.81億元,下降2.3%。新興產業蓬勃發展,引領產業轉型升級。2015年貴州省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02.0%,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增加值增長19.0%。

Ⅳ 一五計劃中,國家對輕工業和重工業的投資比例為1:9,由此可見

答案:C
解析: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是國家獨立富強的客觀要求和必要條件。中央提出,從1953年起,開始執行國家建設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並指出經濟建設工作在整個國家生活中已經居於首要的地位。第一個五年計劃確定的指導方針和基本任務是: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

Ⅵ 國民經濟中最重要的比例關系是什麼比例關系

國民經濟中最主要的比例關系有:
首先,積累與消費的比例關系。
這是國民經濟首要的一個重大比例關系,是經濟計劃工作需要正確處理的一個重大原則性問題。積累與消費這一比例關系,實際上是涉及正確處理國家建設和人民生活的關系問題。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要逐步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國家要積累;但人民原來很窮,生活需要改善,這是一個矛盾。「一五」計劃在緒言中提出:「照顧到積累資金和改善人民生活兩個方面,既要注意擴大資金積累,保證國家建設,為不斷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建立物質基礎;同時在發展生產和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基礎上逐步地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減少失業現象為了正確認識和了解這個比例問題,這里要消除理論界的一個誤會。「一五」計劃是1955年7月一屆人大二次會議通過的,此前計劃工作限於水平,還沒有對國民收入進行計劃和計算,沒有對積累和消費的比例關系進行具體安排,只在「一五」計劃緒言中作了上述原則規定。國家計委和國家統計局是從1956年起,才開始試算國民收入以及積累和消費的比例關系。因此,有人說「一五」計劃對積累和消費的比例關系安排得比較合理,完成得比較好,這里前一句是不符合實際的。
第二、工業和農業的比例關系
這是國民經濟中另一個重要的比例關系。馬克思曾經研究過資本主義制度下工農業的比例關系,並指出李嘉圖把這一歷史現象,轉化為一個永久的法則了。「這個歷史現象就是工業(真正的資產階級的生產部門)比農業發展快。農業生產率提高了,但是比不上工業生產率提高的程度。在工業生產率提高到10倍的地方,農業生產率或許提高到2倍。因此,農業生產率,盡管絕對地說提高了,相對地說卻降低了。這一點僅僅證明資產階級生產的極其古怪的發展和它固有的矛盾。……隨著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農業勞動同工業勞動相比生產率相對地降低,這只是意味著,農業生產率不是以同樣速度和同樣程度發展。
第三、輕工業和重工業的比例關系
輕工業主要是製造日用消費品的工業部門,重工業主要是製造生產資料的工業部門。因此,輕重工業的比例關系,實際上是反映人民消費與擴大再生產的關系。對這一比例關系,是根據馬克思擴大再生產理論和當時的具體情況進行安排。「一五」計劃緒言提出,力求使重工業和輕工業之間的發展保持適當的比例,避免彼此脫節。據此,「一五」在速度上,安排輕工業平均每年增長12.4%,重工業平均每年增長17.8%,兩者的比例為1:1.4;實際執行的結果,輕工業平均每年增長12.9%,略高於原定計劃速度;重工業平均每年增長25.4%,超過原定計劃速度較多,兩者的比例為2:1。在投資上,原來安排輕工業投資占工業基本建設投資的12%,重工業投資佔88%,兩者的比例為1:7.3。後來調整為輕工業佔11.2%,重工業佔88.8%,兩者的比例為1:7.9。對此,「一五」計劃文件指出:「投資的比例關系必須根據生產資料優先增長的原理來決定,而在每個發展時期中,這種比例關系的具體規定,又應該照顧到當時的具體條件。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規定重工業投資的比重特別大,這是因為我國需要積極地擴大重工業的基礎以促進國民經濟的全面發展;同時,我國國營和私營的輕工業,在現在以還有相當大的潛在力量,並且還有廣大的手工業可以作重要的補充。因此,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關於輕重工業的投資比例的規定是合適的。」(「一五」文本第24—25頁)「一五」投資計劃執行的結果,輕工業投資占工業基本建設投資的14.9%,重工業投資佔85.1%,兩者的比例為1:5.7,低於原來的設想。
第四、技術力量的供應與需求的平衡問題
國民經濟的比例關系,包括人力、物力、財力的平衡。技術力量供需的比例關系,是人力平衡的一個重要方面。隨著國家大規模建設的進行,工農業生產、交通運輸、物資流通的擴大,以及文教衛生工作的開展,需要大量的幹部,特別是工業技術幹部。「一五」期間,國民經濟各部門和國家機關需要補充高等學校和中等技術學校畢業的專門人才共約100萬人左右,其中僅工業和交通兩個部門就需要增加技術人員39.5萬人,但高等學校和中等技術學校的畢業生僅為28.6萬人,相差近11萬人。「一五」期間,高等學校和中等技術學校實際畢業生達144.8萬人,超過原定計劃數;但其中高等學校理工科和中等技術學校工科畢業生共計只有27.7萬人,少於原定計劃數,差額比原來估計數還要大。「一五」計劃擬定過程中,曾經估計到,技術力量不足,會影響到建設的進度、產量的增加和質量的提高。這個問題估計十年內很難完全解決。但決不能等到培養好了技術幹部以後,再從事建設。李富春在「一五」計劃的報告中引用毛主席的話:「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革命戰爭是民眾的事,常常不是先學好了再干,而是干起來再學習,干就是學習。」[10]從事革命戰爭是這樣,從事建設也是這樣。為了解決幹部不足的問題,這五年內在興辦各類高等學校和中等專業學校的同時,要充分利用企業和機關的有利條件,訓練培養各類建設人才,提高在職幹部的業務技術水平。
第五。建設資金的需要與來源的平衡問題。
財力平衡是確定國民經濟比例關系的一個重要方面。「一五」計劃的建設規模很大,需要的資金很多,五年全國經濟建設和文化教育建設的支出總額為766.4億元,摺合黃金7萬萬兩以上。用這樣大量的資金來進行國家建設,這在中國過去的歷史上,是不可想像的。陳雲在1954年5月主持五年計劃綱要草案工作小組第二次會議上,指出:「中國還很窮,計劃搞到現在這樣的建設規模已經不得了了,不可能再增加投資。我們要避免冒險主義,當然,也要防止有錢不用的保守主義。」[11]
資金的需要量這么大,使用的方面這么廣,錢從哪裡來?根據毛澤東思想「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的方針,「一五」計劃安排所需資金主要靠自己積累,當時蘇聯東歐社會主義國家也給予我們以適當貸款。「一五」計劃財政收入的實際執行情況,最能鮮明的說明這個問題。五年國家財政收入共計1354.9億元,其中國外貸款36.4億元,佔2.7%;本國自己積累為1318.5億元,佔97.3%。
「一五」計劃所需資金絕大部分是靠內部積累的,來之不易,因此規定了極嚴格的節約制度,不容許任何微小的浪費。當時規定的節約措施,主要有:1、大大削減非生產性建設的支出。「一五」計劃的第二年,1954年在全國的基本建設投資中,非生產性投資佔24.3%,而蘇聯「一五」工業部門的非生產性投資只佔全部投資的14.5%,李富春在「一五」計劃報告中提出,我們必須改變這種不合理的投資比例。當時對非生產性房屋建築,規定了「適用、經濟、在可能條件下注意美觀」的原則,但許多地方違反這一原則,盲目追求所謂「民族形式」,大量採用貴重的材料,造成驚人的浪費。單就「大屋頂」來說,長春地質學院是出名的豪華建築,搞了好多不必要的裝飾,被稱為「地質宮」,每平方米造價達300元,而國家的規定為125元。北京市內各機關建築的39座房屋因蓋「大屋頂」浪費了540萬元,國家計委在三里河的辦公樓的「大屋頂」也在這時被砍掉了。2、大大降低生產性建設的成本。有些工業建設單位不按基建程序辦事,情況沒弄清,准備工作沒作好,甚至建設方案尚未確定,就盲目備料,侖促施工。因而普遍發生浪費資金,積壓器材的嚴重現象。邊設計、邊施工,是造成損失浪費的重要原因。3、大大加強各生產部門、運輸郵電部門和商業部門的經濟核算制,減少浪費,減少廢品,降低消耗定額,降低成本和流通費用,減少非生產人員。4、進一步縮減國家機關的行政管理費。為了厲行節約,國務院規定:「一五」後三年生產性建設的建築安裝造價,應比原計劃至少節約10%;各種非生產建設的造價,應比原計劃至少節約15%;無論生產性或非生產性建設的成本,每年力求降低2-3%,或者更多一些。這樣,就將至少為國家節約20億元,就可建設一個年產150萬噸鋼鐵的冶金企業,或30個5萬千瓦的電站,由此可見節約對社會主義建設的重大作用。
第六。社會購買力與商品供應的平衡問題。
「一五」計劃認識到,商業活動在過渡時期中,對於發展城鄉物資交流,促進工農業產品的合理分配,保證市場的供應,負有重要的任務。為此,「一五」計劃安排了社會購買力與商品供應的平衡。這一比例,關繫到人民生活與市場穩定的問題。根據恢復時期的經驗,安排這一比例,最好是商品供應額略多於社會購買力,以保證市場穩定,和居民對商品有挑選的餘地,但當時估計「一五」時期做不到這一點

Ⅶ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各項指標標準是什麼

根據《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督導評估辦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各項指標標准如下:

第六條資源配置評估通過以下7項指標,重點評估縣域義務教育學校在教師、校舍、儀器設備等方面的配置水平,同時評估這些指標的校際均衡情況。具體包括:

(一)每百名學生擁有高於規定學歷教師數:小學、初中分別達到4.2人以上、5.3人以上。

(二)每百名學生擁有縣級以上骨幹教師數:小學、初中均達到1人以上。

(三)每百名學生擁有體育、藝術(美術、音樂)專任教師數:小學、初中均達到0.9人以上。

(四)生均教學及輔助用房面積:小學、初中分別達到4.5平方米以上、5.8平方米以上。

(五)生均體育運動場館面積:小學、初中分別達到7.5平方米以上、10.2平方米以上。

(六)生均教學儀器設備值:小學、初中分別達到2000元以上、2500元以上。

(七)每百名學生擁有網路多媒體教室數:小學、初中分別達到2.3間以上、2.4間以上。

每所學校至少6項指標達到上述要求,余項不能低於要求的85%;所有指標校際差異系數,小學均小於或等於0.50,初中均小於或等於0.45。

第八條教育質量評估通過以下9項指標,重點評估縣域義務教育普及程度、學校管理水平、學生學業質量、綜合素質發展水平。具體包括:

(一)全縣初中3年鞏固率達到95%以上;

(二)全縣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達到95%以上;

(三)所有學校制定章程,實現學校管理與教學信息化;

(四)全縣所有學校按照不低於學校年度公用經費預算總額的5%安排教師培訓經費;

(五)教師能熟練運用信息化手段組織教學,設施設備利用率達到較高水平;

(六)所有學校德育工作、校園文化建設水平達到良好以上;

(七)課程開齊開足,教學秩序規范,綜合實踐活動有效開展;

(八)無過重課業負擔;

(九)在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中,相關科目學生學業水平達到Ⅲ級以上,且校際差異率低於0.15。

以上9項指標均要達到要求。

擴展資料

根據《國務院關於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意見》,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基本目標是:

每一所學校符合國家辦學標准,辦學經費得到保障。教育資源滿足學校教育教學需要,開齊國家規定課程。教師配置更加合理,提高教師整體素質。學校班額符合國家規定標准,消除「大班額」現象。率先在縣域內實現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縣域內學校之間差距明顯縮小。

到2015年,全國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3%,實現基本均衡的縣(市、區)比例達到65%;到2020年,全國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5%,實現基本均衡的縣(市、區)比例達到95%。

Ⅷ 輕重工業的合理比例(結合政治)

對國家來說結合自身的綜合國力,國防和微電子及宇宙工程,重工業佔有相當一部分重要的比例,就是"國家的脊樑" 但輕工業也十分重要,它集中體現的國民生產的總體水平,應合理分配,各佔1/2才附合平衡發展的理念. 呼..

閱讀全文

與輕重工業比例多少算均衡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奧迪新款q3什麼時候上市 瀏覽:513
平頂山到蘇州坐汽車要多久 瀏覽:921
汽車人聲多少赫茲 瀏覽:153
汽車長期不開電瓶能堅持多久 瀏覽:863
寶馬哈曼卡頓聽輕音樂怎麼調 瀏覽:551
河北工業氯化銨要多少錢 瀏覽:94
哪裡的工業廢水處理設備 瀏覽:170
汽車吊折價如何算 瀏覽:631
寶馬之悅怎麼樣值得購買嗎 瀏覽:190
文縣汽車站到全國哪裡發車 瀏覽:364
新型工業園區能享受什麼政策 瀏覽:973
吉利的汽車怎麼樣質量怎麼樣 瀏覽:615
張之洞主張什麼工業 瀏覽:520
寶馬528過戶多少錢 瀏覽:716
寶馬啟停電瓶電壓是多少 瀏覽:773
奧迪q7mini如何注冊 瀏覽:561
寶馬7什麼顏色最好看 瀏覽:612
日本德國汽車哪個好 瀏覽:450
歷下區董家鎮工業園都有哪些企業 瀏覽:474
下雨天汽車內飾如何清洗 瀏覽: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