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二戰蘇聯工業生產實力真的是德國三倍嗎,如果是,德國工業能在二戰中追上蘇聯嗎
蘇聯的工業生產能力其實不大可能是德國的三倍,但肯定大大超過德國。因為為了在戰爭中鼓舞士氣,穩定軍心民心,蘇聯政府所做的政治宣傳向來較為誇張,說蘇聯的生產能力是德國的三倍,這也可以理解。
而蘇聯生產能力超過德國的原因主要有:1、蘇聯在斯大林上台之後國家優先發展重工業,蘇聯的軍工實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在二戰之前其的工業產值已經和德國相當。2、蘇德戰場開始後,德國後方城市屢屢遭到美國,英國等盟國的空襲,工業生產受到了很大影響,導致其生產能力下降。3、蘇德戰場中後期德軍屢屢遭到打擊,人員減員嚴重,為了彌補人員上的劣勢,德軍經常從工廠里直接抓人去服役,也影響了工業生產。4、因為德國極端的民族政策,導致愛因斯坦等眾多其他民族的優秀科學家被迫逃離德國,使德國的科技實力也大幅下降。
個人認為不可能追上蘇聯,這是因為納粹本身體質的不合理。德國政府官僚機構重重疊疊,科技發展計劃雜亂無章,希姆萊的黨衛軍甚至有自己獨立的科研機構。在這種情況下,你說德國的工業水平能得到多大的發展呢?
2. 求二戰蘇德戰場兩軍兵力對比變化或技術裝備力量對比,速度!!
巴巴羅薩計劃初期蘇德雙方實力對比基本相當,當然德軍肯定佔有一定優勢,因為德軍是進攻准備者,蘇軍的劣勢是肯定的,但是不至於初期的一敗塗地,初期德軍基本是在摧枯拉朽,直到43年下半期蘇軍的頹勢才有所逆轉,沒有諾曼底,沒有阿拉曼,蘇德戰場真的很難說。簡而言之,蘇軍的前期實力對比並不至於之後如此的一敗塗地,為什麼會敗成那樣,殘暴的統治,就是根本,前期很多被蘇聯強占的土地人們都視德軍為解放者,土匪斯大林的大清洗基本上師一級的統帥都死於他的屠刀,試問一支部隊沒有合適的領袖怎麼能打好仗,還有就是戰略的失誤,把二戰當一戰打,打塹壕戰,單一防線,沒有縱深,這對閃擊戰的坦克部隊是致命的,想想看,一支撕破對方單一防線的先頭坦克部隊在漫無邊際的敵方縱深會做什麼,打擊補給,運輸,這樣防線就稱不上防線 時間 蘇軍 東線軸心國軍隊
1941年10月 325萬人 430萬人
2715輛坦克 2270輛坦克
1460架飛機 3000架飛機
4.3萬門火炮,迫擊炮 2萬多門火炮,迫擊炮
1942年5月 510萬人 619.8萬人
3900輛坦克 3229輛坦克
44900火炮,迫擊炮 56941火炮,迫擊炮
2200架飛機 3395架飛機
1943年7月 661.2萬人 532.5萬人
10199輛坦克(自行火炮) 5850輛坦克
10252架飛機 29870架飛機
105000火炮迫擊炮 54300火炮迫擊炮 蘇聯坦克在1943年夏全面落後於德國,蘇聯戰斗機性能卻在1943年大大提升。輕型戰斗機方面,紅軍新式的雅克-9D已經接近Bf109G-6;而拉-5FN,從官方數據看,機動性還明顯優於德軍FW-190。不過官方數據畢竟只是官方數據。按照德國人的標准,粗糙的蘇聯戰斗機可靠性依然很差,瞄準具過於簡單。這一切無疑也會影響作戰效能的發揮。整體而言,蘇聯戰斗機依然落後於德國。1943年,為了支援日益激烈的坦克對抗,蘇聯和德國空軍都配備了空心裝葯的反坦克炸彈,在飛機上安裝了23、30毫米的航炮,37毫米的反坦克炮。德國人甚至嘗試過把75毫米反坦克炮也送上天!為了在即將到來的庫爾斯克裝甲對抗中占據優勢,蘇德雙方從地面到空中,都可謂竭盡所能。而參加這次會戰的龐大軍隊以及眾多裝備,也在1943年7月初基本部署完畢。蘇德裝甲簡要介紹:在蘇德裝甲對抗中,除了實際厚度外。裝甲材質、化學成分、製造工藝和外形,也對毀傷效果起著制約作用。戰前,蘇聯坦克裝甲質量並不低劣。1941年T-34的炮塔裝甲,表面布式硬度360~375,車體為370~400(也有的據說超過400)。加上60度傾斜效應,容易迫使小口徑炮彈跳彈。但在對抗大口徑反坦克炮彈時,則顯得比較脆。戰爭的突然爆發以及德軍的迅速推進,使蘇聯失去了烏克蘭的資源地區(包括錳礦)和工業中心,精壓鋼供應也一度中斷。使用鎳鉻錳合金鋼的蘇聯坦克,防護質量明顯下降。加上裝甲鋼的鑄造技術缺陷,殘存的氣泡導致裝甲變脆。而在實戰中,T-34的傾角裝甲優勢,也常被坦克炮的俯角較小所抵消。一旦遭遇起伏地形,T-34往往被迫採取前傾姿勢,導致裝甲傾角優勢消失。而德國坦克則開到棱線上,實施俯射。蘇方則很難採取此種戰法。1944年,由於紅軍奪回了礦產資源,包括重要錳產區尼科波爾,蘇聯坦克鋼質量也大大提高。其裝甲k值(裝甲抗彈能力系數)可能達到2200-2400。德國常用裝甲鋼,表面208—269布氏值。鎳鉻合金鋼217—269布氏值。「虎」的裝甲質量最高,據英國測試,為285-345。但德國坦克裝甲的k值不低。蘇德戰爭初期的德軍中型坦克,K值據說可達2250。1943年,德軍推出了「黑豹」坦克。由於稀有金屬缺乏,尤其是後期裝甲鋼不再採用鎳,德國人對「黑豹」採用摻碳、加熱燃燒、電硬化等手段進行表面處理。「黑豹」D型的K值雖然比「虎」有所下降,但依然達到2100。但到了1944年,德國坦克裝甲鋼質量進一步下降,而且由於將金屬碎屑融化後進行焊接,也導致強度不足。1944年8月,蘇聯對繳獲的德國「虎王」坦克裝甲進行了測試,認定其要大大劣於初期生產的「虎」、「黑豹」和「菲迪南德」。這時期「黑豹」G、「虎王」的k值為1900-1950。本書所涉及的1943年夏季,蘇德兩軍坦克的K值,估計在2050-2200之間。但從德軍「黑豹」坦克普遍在1500-2000米距離擊穿T-34,甚至在3000米擊穿KV,而「黑豹」D卻在100米外抗禦住85毫米炮打擊的記錄看,德軍裝甲此時依然要優於蘇聯。
3. 二戰蘇德工業哪個發達些
應該是德國強.
蘇聯占優關鍵還是西方的援助. 戰爭其間航空汽油蘇聯自產只有181萬噸,而西方(主要是美國)援助了258.6萬噸。用於飛機製造的鋁,蘇聯自產了26.3萬頓,而西方援助了32.8萬噸。要是沒有這些鋁,一半以上的蘇聯飛機只能用木頭來做,那蘇德空中交鋒的結局可想而知。蘇聯用於粘合木飛機用的膠水也是需要進口的。
裝甲鋼西方盟國提供的數量超過了蘇聯在戰爭期間生產的總和。要是蘇聯的坦克數量下降一半,戰爭結局將會如何。
汽車西方盟國一共提供了501660輛,蘇聯在戰爭期間生產的"嘎斯"軍用汽車343624,才5%。沒有這些汽車,俄國人就沒有摩托化部隊,也無法機動大炮。
要是蘇聯沒有這些工業物資援助,堅持戰斗的能力要減一半.而德國因為缺少工業物質,生產能力無法發揮.沒有物質保證數量只能設法提高質量.
4. 蘇德戰爭前蘇聯和德國的工業哪個強
當時的德國技術最高,蘇聯規模更大,世界第二(美國當時第一,軍工技術也很爛)。
5. 二戰前夕德國和蘇聯誰發展更快最好能給出數據說明。
人口:蘇聯鼎盛時期擁有3000多萬20歲至40歲的男性。同時德國人有1550萬人,而在1941年前,德國已經有175萬外國勞工以及127萬戰俘為勞動力。並且德國在歐洲還有十六個盟國的軍隊。工業:德國煤和鋼優勢較大,德國二戰期間直接統治區共生產了4億噸煤、3180萬噸鋼鐵、而蘇聯卻只生產了1億五千萬噸煤和1790萬噸鋼鐵。充足的煤使德國擁有700億度電力,而蘇聯只有480億度,並且德國開動了126萬台金屬切割機床,蘇聯只有58萬台,德國的機器製作工人幾乎是蘇聯機器製作工人的兩倍。同時整個西歐幾乎在為德國生產,那裡有4800多個兵工廠,僅法國(淪陷後)就為德國每年提供1300輛卡車和100萬發炮彈。但是,德國較缺乏稀有金屬,尤其是缺乏工業的血液——石油,1941年德國及其佔領國開採石油190萬噸,從煤中
合成燃料410萬噸,還獲得了法國、比利時、瑞士等一系列國家的儲備的石油。截止194年初德國在佔領區收入額大約為四百七十六億六千三百一十萬馬克,這是一筆巨大的經濟收入。
----------
在1933~1939年9月的德國政府收入中,國內稅收、海關關稅等佔了818億馬克,「冶金研究所」信貸105億馬克,稅票31億馬克,加上短期信貸69億馬克,長期信貸167億馬克,共1190億馬克,其中軍費開支佔了600億馬克。1939年9月~1945年5月的戰爭期間,德國軍費開支總額達6220億馬克,占同期國家預算的92%,全部稅收累計為1827億馬克,國家預算赤字平均每年34%,1945年春,國債總額達3793億馬克。盡管政府負債累累,還是可以通過徵用令其獲得所有物資,代價是戰爭結束時貨幣體系已面臨崩潰邊緣。但納粹並不依靠高稅率,因為這可以給大眾一種穩定的假象,1941年,1萬馬克個人年收入的所得稅率為13.7%。
德國的另一個財源是「要大炮不要黃油」政策。「熟練的工人進兵工廠,不熟練的修高速公路」,軍工及相關產業的繁榮解決了德國嚴重的失業問題,社會總體購買力得以增加,成為第三帝國標榜的成就之一。當然納粹的首要目標並非改善生活,食品生產由國家控制,德國人之所以樂於接受納粹所提倡的農民式簡朴生活,很大程度上出於和大蕭條的對比,以及對納粹勾畫的強大帝國美好未來的期待。
1932~1938年,德國生鐵產量由390萬噸提高到1860萬噸,鋼產量由560萬噸上升到2320萬噸。1934年初,德國國防工作委員會批准了動員24萬家工廠供應戰爭訂貨的計劃。1933~1936年,德國新建300多家兵工廠,包括55家飛機廠、40家汽車和坦克廠、70家化工廠、15家造船廠和80家火炮廠。到1939年入侵波蘭前夕,德國工業產量已超過英國,僅次於美蘇。
汲取「一戰」時期食品嚴重不足造成後方不穩的教訓,德國到1938年已實現糧食自給,並將糧食儲備從上年的308萬噸激增至913萬噸,足夠全國食用兩年多,油脂儲備也從13萬噸增至47萬噸,土豆儲備高達1546萬噸。
但擴軍備戰並不能真正解決危機,反而使1939年德國出口下降,財政惡化,外匯和黃金儲備僅五六億馬克,國債卻高達600多億馬克。希特勒在1937年11月5日說:「對德國來說,經濟上的困窘也同樣變成了推動力。通過軍備生產去刺激世界經濟的做法,絕不能在一個長時間里為經濟的安排奠定基礎……惟一的,或許對我們值得夢想的補救辦法,就是要爭取獲得更大的生存空間。」戰爭已不止是一種誘惑,也是一種必然。
1940年7月31日開始准備侵蘇時,德軍估計需要120個師,8月2日總參謀長凱特爾要求戰時經濟與軍備局制訂裝備180個陸軍師的軍備計劃。到1941年2月,半年之內德國軍火生產增加近60%,其中彈齤葯增加100%,坦克增產25%,全國及佔領區鋼產量3180萬噸,石油480萬噸,煤4.39億噸,整個西歐還有4876家工廠在為德國生產軍火,一時間德國工業基礎超過蘇聯50%以上。同年,德國獲得812萬噸燃油,基本滿足軍隊需要,加上法、比、荷等國880萬噸的石油儲備,可以維持7個月的戰爭。
蘇德戰爭爆發前,德國已控制247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為本國領土的三倍,人口2.7億,其歐洲盟國還有80萬平方公里領土和7800萬人口。在兵員方面,雖然蘇聯20~39歲男性為3150萬,同年齡段德國男性只有1550萬,但德國可以利用仆從國軍隊和被外籍勞工、戰俘替換出來的工業勞動力。
--
蘇聯的備戰
蘇聯的備戰要追溯到1926年的工業化。作為利用「一戰」亂局革齤命成功的惟一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的和平建設帶有超強的備戰色彩。
1928年開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標志著蘇聯工業化的全面展開,1931年世界機器設備出口總額有1/3是蘇聯購買的,次年更高達50%,這一年工業在總產值中的比重也上升到70.7%。1933年開始的「二五」計劃建成工業企業4500個,工業總產值增加1.2倍,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戰前13年,蘇聯累計國防開支1701億盧布,只略低於1850億盧布的工業投資總額。
蘇聯工業布局也充分考慮了戰略縱深。「一五」計劃在烏克蘭、高加索、白俄羅斯和哈薩克等地建立了新的工業基地,「二五」計劃將半數的重工業投資用於東部,「三五」計劃以伏爾加河流域、烏拉爾和西伯利亞為重點。
1927年斯大林在講話中斷言:「新的帝國主義戰爭,這一問題是現時的基本問題,這是幾乎不能懷疑的了。」蘇聯將面臨「一場長期的、殘酷的競賽,交戰雙方的全部經濟和政治基礎都將在這場競賽中受到考驗」。1933年他又表示:敵人「隨時都可以利用我國技術上、經濟上的弱點來進攻我們」。戰前一個月,斯大林在紅軍指揮學員畢業典禮講話中明確指出:「德國將是敵人。」
蘇軍的戰爭准備,特別是計劃的機械化裝備規模之大,在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已達脫離實際的地步。蘇軍人員從1933年的85.5萬擴編到1939年初的194.3萬人後,1941年6月增加到500餘萬人,陸軍計劃從98個師增加到303個。1941年3月,蘇軍總參謀部擬定了工業轉入戰時生產的計劃,但裝備生產嚴重滯後。改編要求坦克部隊擴充到61個坦克師和31個摩步師,每個師分別應配備375和275輛坦克,共計31400多輛,戰前一共只得到7000多輛,其中新型坦克只有26%。改編要求一年內新建25個航空兵師部和106個航空兵團,其中半數裝備新式飛機,但到1941年夏,蘇聯航空工業生產能力比德國高約50%,總產量特別是新機型產量卻遠遠跟不上需要,直到德軍入侵時,也只有19個團完成改裝。年初開始組建的5個空降軍技術兵器嚴重不足,新的防空體系也尚未真正建成。結果戰爭爆發一個月,蘇軍原有編制計劃就被迫大幅縮減,航空兵師由4~6個團減為兩個團,每團飛機從61架減為22~32架,步兵編制縮小25%,火炮減少52%,汽車減少64%,摸索之中的機械化軍則全部撤銷。
1940年3月,勉強取勝的蘇芬戰爭,暴露了蘇軍在大清洗後的虛弱與混亂。「肅反」後提拔的大批軍官缺乏訓練和作戰經驗,造成許多部隊訓練水平下降。德軍作戰部隊中最年輕的士兵是1940年秋入伍的,1941年春入伍的派往後備軍團。而蘇軍士兵一入伍就充實到一線,戰前邊境軍區竟有2/3以上士兵是第一年服役的,其中又有一半當年才入伍。
------------
雙方的實力
人口
德國戰前,控制了近250萬平方公里土地和2億人口,其中德國人有5000萬左右,蘇聯戰前,包括入侵芬蘭和波蘭後新並入了一些地區,共擁有200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人口接近2億。去掉佔領區人口,蘇聯人口是德國的4倍。
按一般的人口比例計算,蘇聯當時擁有3000萬20歲至40歲的男性人口。以此類推,同狀態德國人,應該不會超過700萬人。
這些人口的差距到了戰爭後期十分明顯,蘇聯紅軍雖然損失慘重,但仍有源源不斷的後備兵員,支持其一直打到柏林,但反觀損失遠遠小於蘇聯的德國,雖然運用了獨特而有效的動員方法,且把徵兵年齡寬限到17至61歲,但也只動員起了1000萬人,之後就再也無法動員起任何人力了,可以說是耗竭了兵員,導致戰敗。
國力軍工生產力
德國的生產能力和軍工生產能力不及蘇聯,以德軍的進攻主要依賴於裝甲部隊的坦克生產量為例,按照「閃電戰」之父古德里安將軍的要求,為完成德國開戰以後所要達到的進攻目標,德國的軍工廠需要將坦克產量達到800-1000輛/月,最低也不能低於600輛/月,然而即使在希特勒的強烈要求下,軍工廠一再努力,也只能將坦克產量提高到230輛/月。
而蘇軍,戰前德國派到蘇聯的一個觀察團就曾吃驚地發現,蘇聯僅一個坦克工廠在一天內就能生產的坦克22輛,而全蘇聯坦克的月產量是驚人的1500輛,這種工業能力是德國望塵莫及的,這種差距在戰爭爆發以後還會進一步的放大,成幾何級數的放大。
戰略資源
德國是一個資源嚴重缺乏的國家,特別是稀有金屬,尤其缺乏工業的血液——石油,1941年德國及其佔領國開採石油190萬噸,從煤中合成燃料410萬噸,還獲得了法國、比利時等一批國家的儲備880萬噸石油。但除了羅馬尼亞油田以外德國缺乏穩定的產油地。
蘇聯國土面積廣闊,各種資源,稀有金屬一應俱全,並有高加索有點源源不斷地原油供應,且高加索油田一直比較安全,德軍在43年斯大林格勒戰役前後曾經接近,但未能拿下,甚至沒能影響到它源源不斷地運出原油。
外來援助
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雙方所獲得的外援。德國從其盟國和仆從國也獲得了不少的援助,比如法國的卡車,捷克的槍械和羅馬尼亞的石油,但這些遠遠不能和蘇聯在戰爭中獲得的援助成正比,不可否認蘇兩衛國戰爭的勝利,英美等西方國家的援助起了相當關鍵的作用。以下是蘇聯所獲得的一部分援助的簡單清單:
飛機18865架:美國援助15,481架,英國提供3384架。總共援助18,865架飛機,其中作戰飛機大約有17,000架。
坦克1.3萬多輛:美國提供了7057輛,英國和加拿大援助了5480輛。另外,也是最關鍵的西方提供了極其先進的光學瞄準器具及火炮技術,使蘇聯坦克的質量上了一個台階。特別是在蘇德戰爭初期,數天內蘇軍就損失了數千輛坦克,英美及時地向蘇聯提供了1000多輛坦克。其中英國750輛,美國180輛。這些坦克直接參加了莫斯科保衛戰。
大炮:15000門 ,其中美國援助了7944門紅軍最缺乏的高射炮。
另外英美等西方國家還向蘇聯提供了許多其他作戰物資:據不完全統計包括42萬多輛卡車和吉普車和11,075節車廂, 8700多輛拖拉機,4.7億多發子彈和炮彈,1981輛機車和35萬多台機床,汽車輪胎高達3,606,000件。35,800台無線電設備、1196部雷達和329部聲吶。
還有不計其數的軍裝軍靴禦寒裝備,僅英、美根據莫斯科議定書就給蘇聯運送了150萬雙軍靴,10500噸制靴皮革。各種戰略物資,鋼鐵稀有金屬也源源不斷的輸往蘇聯。包括87,600噸銅。
雖然這些數字是英美等國單方面提供的,有很多誇大和不實的成分,但可以說英美在自己也十分困難的情況下盡了自己的能力幫助紅軍,也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戰後出於政治原因蘇聯否認了這些。這些也曾經得到了紅軍傳奇式英雄朱可夫元帥的認可。
兵力裝備
有人把德軍初期的勝利歸結為兵力和裝備的壓倒性優勢,這也符合「多兵之旅必勝」的基本戰爭觀念,但這並不是事實,我們來比較一下雙方的兵力兵器的優劣。
戰前,德軍在蘇德戰線上擁有190個師550萬人,其中19個坦克師,14個摩托化師,他們裝備有坦克4300輛,火炮42000門,作戰飛機4980架。
蘇聯擁有180個師540萬人,其中有60個坦克師和摩托化師,他們裝備有坦克24000輛,火炮3.75萬門,作戰飛機7000架。
雙方兵力基本相當,火炮德國占優,飛機蘇聯占優,但差距都不是很大,坦克更是佔了絕對優勢,這還沒有考慮,蘇聯的生產能力,在戰前蘇聯的飛機月產量就達到了1200架,動員以後的能力可以翻倍,甚至幾倍。
坦克
我們提出坦克,這個在蘇德戰場上作用最關鍵的,也是一般被認為德國最強的兵器來比較一下。不僅在數量上蘇聯大大占優,達到6:1,且質量上的優勢更大。
6. 蘇德戰爭時,蘇聯工業生產能力有多強
我是「非本色」,這個問題算是問對了。
持續了四年之久的蘇德戰爭,是二戰期間納粹德國和蘇聯之間爆發的一場大規模戰爭,為二戰中規模最龐大、戰況最激烈、傷亡最慘重的戰場。在這場巔峰對決中,蘇聯最終贏得了戰爭的勝利。實際上,我們了解了戰時蘇聯工業的生產能力,就會明白一切了。
其實,戰時德國人力資源動員程度不僅遠低於蘇聯,還遠低於英國。同一時期,1943年德國女性就業率是46.1%,而英國婦女就業率就達到60.5%,蘇聯婦女就業率更是達到極限。我們可以想像,當蘇聯婦女們高負荷勞作的時候,大多數德國婦女卻待在家照看孩子。
1942年,德國戰時的勞動力人數的缺口,遠超100萬,阿爾貝特·施佩爾《第三帝國內幕—阿爾貝特·施佩爾回憶錄》描寫道:(德國政府)不但沒有增加婦女就業人數來彌補缺口,反而「為了顯著減輕德國家庭主婦,尤其是多子女母親的負擔並不致危害她們的健康。」於是,德國政府專門從烏克蘭「招來」50餘萬婦女作保姆。
反觀蘇聯,據《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史》描述:蘇聯早在戰前的1938年就將孕婦產假由112天降至70天,戰時大量增加托兒所、幼兒園使婦女參加工作。而阿爾貝特·施佩爾《第三帝國內幕—阿爾貝特·施佩爾回憶錄》也描寫道:戰前1939年6月英國家庭女傭人數為120萬,德國同期家庭女傭人數為158.2萬?1943年6月,英國女傭降至40萬人,為戰前的1/3,而德國女傭仍高達144.2萬人,與戰前沒有什麼區別。
為什麼戰時德國女性就業率一直很低呢?根據《第三帝國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分析:納粹德國一直宣傳婦女應該重家庭,不讓婦女參與繁重的勞作。當然,給軍屬婦女的較高補貼也是為了補男子上前線的工資,討好民眾,於是婦女不用上班掙錢養家糊口。
最後,要提一下的是,納粹德國的這種反對增加女職工的做法,是得到戈林和希特勒支持的,誰敢說不呢?
寫了這么多,飄過的也給個苦力贊唄。
7. 1941年蘇德兩國軍事實力對比,是怎樣的
在1941年的時候,德國已經基本佔領了整個西歐,為了徹底的征服世界,希特勒發動了對蘇聯的戰爭。在戰爭爆發前,蘇聯對於戰爭的准備並不如德國充分,斯大林始終認為德國沒有條件,也沒有借口入侵蘇聯,但是希特勒他是個瘋子。蘇聯擁有強大的軍工體系,是世界排名第二的工業國,在戰爭開始後,裝備源源不斷的運送到了戰場上去。戰爭潛力的強大,彌補了蘇聯在前期的軍事實力缺陷,這也是德國為什麼會敗給蘇聯的主要原因。
8. 1941年12月7日在蘇德戰場上,蘇德兩國軍事實力到底孰弱孰強
從裝備來看,德國軍隊的裝備齊全,部隊裝備了足夠的沖鋒槍和重武器,蘇聯軍隊大部分都是裝備的老舊步槍,重武器數量遠不如德國。在空軍方面德國也有非常大的優勢,作戰飛機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強國蘇聯。
蘇聯的地域廣口,資源豐富,兩千多萬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各種資源都能自給自足,德國土地狹小,資源情況一般,根本不能像蘇聯這樣大批量的生產物資。
蘇聯擁有強大的軍工體系,是世界排名第二的工業國,在戰爭開始後,裝備源源不斷的運送到了戰場上去。戰爭潛力的強大,彌補了蘇聯在前期的軍事實力缺陷,這也是德國為什麼會敗給蘇聯的主要原因。
9. 蘇德二戰前的工業實力到底誰厲害一點有人有數據嗎
德國厲害些,
10. 歷史上蘇聯不是第二大工業國嗎為什麼蘇軍的裝備給養不如德軍不合理啊
第一,斯大林格勒三個人分把槍是有歷史依據的。當時蘇聯大量工廠正在遷往烏拉爾山,重新組織生產,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武器的匱乏。此外,由於糟糕的計劃和運輸,前方武器的確緊缺
這個東西在赫魯曉夫的20大報告中有,赫魯曉夫說:當時我們設計了很多新式的武器,但由於斯大林的問題,沒有生產(大意如此,原文忘了,你可以查一下)
第二,為什麼不用SVT40的問題。SVT40的確不錯,技術先進,但缺點在於對保養的要求比較高。不符合毛子的操作習慣。當時生產了100多萬只,但部隊不喜歡。這槍不好好保養就很容易卡殼
在部隊的要求下,換回了老式的莫辛納甘步槍(這槍皮實,志願軍曾將此槍戲稱為腳蹬槍,卡殼時用腳蹬即可)
喜歡SVT40的部隊,主要是訓練有素的陸戰隊、傘兵,另外德國人對這種槍的評價也很高
第三,關於坦克生產問題。首先,毛子的坦克追求數量而忽略質量,有機會去軍博看看那裡放著的T34和IS2,看看那炮塔就知道了,鑄造炮塔上全是沙眼,不少足有小指頭大
這種坦克挨上一炮,即便不完蛋,裡面就是鐵渣亂飛
再說毛子的坦克炮和光學設備,都不如德國人
最後說說坦克組乘員,德國人走的是精兵路線,像豹的車長原則上都要軍士長以上的人員擔任,乘員車組原則上不拆散以保證協調
毛子這邊都是沒訓練幾天就上去了,素質沒法比
相比之下,毛子只能走暴兵路線,蟻多咬死象,靠數量淹沒對方
至於第二大工業國的威力還是發揮出來了,至少在迫擊炮生產上,毛子的暴兵可見一斑。當時毛子迫擊炮生產量是德國的5倍,而德國的迫擊炮產量就已經相當於其他各參戰國的總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