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歐洲第一工業強國的德國,為什麼經濟能夠如此強勁
德國作為歐洲第一工業強國,我們所熟悉很多的手錶、汽車都是 源自德國的,德國的經濟的強勁很大程度上還是依據當時工業革命的福利還有在二戰中的受益。而且德國就注重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大規模推行義務教育也讓經濟發展得到一個很好的保障。
最後在對於美國和蘇聯的冷戰時期,美國在對於德國也是支持了很多。美國在馬歇爾計劃中對聯邦德國進行了大量援助,在技術、金融、設備等方面對德國進行大力扶持,德國經濟迅速復甦。聯邦德國被納入北約,從此搭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快車,戰後僅10多年,聯邦德國經濟就重新成為世界第一。
2. 通過第一次工業革命成為世界頭號工業強國的是哪個國家19世紀40年代中國遭受的殖民侵略戰爭有哪些
英國.
鴉片戰爭,中日甲午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抗日戰爭.
3. 為什麼提起工業強國,人們都喜歡拿日本和德國作為例子,而不是美國
工業發展一直作為一個國家的脊樑,支撐的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工業的好壞與否,精緻與否,都側面體現一個國家的實力,甚至體現出這個國家的民眾精神。像大家經常提及的德國,日本工業,第一印象都是,做工精細,德國更是在工業,機械做工非常精細,日本的工業發展程度更為迅速。提及工業卻不拿美國作為比較對象,這是為什麼呢?
大家這里提起的工業強國,拿日本,德國的工業作為例子,其實下意識的將工業限制在了製造方面,拿這兩個國家作為標桿。而工業包含的種類非常之多,每個發達國家都有其發展程度比較高的工業。
4. 有關英國18世紀成為頭號工業強國的原因
第一個進行工業革命的國家
☆英國工業革命英國是工業革命的發源地。英國工業革命從18世紀60年代開始,到19世紀40年代基本完成。工業革命從英國開始不是偶然的,這是有深刻政治前提、社會經濟前提和科學技術前提的。
興起原因
①17世紀中期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英國的封建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和土地貴族聯盟為基礎的君主立憲制度。資產階級利用國家政權加速推行發展資本主義的政策和措施,促進了工業革命各種前提條件的迅速形成。
②資產階級通過大規模地對外掠奪以及在國內實行的國債制度和消費稅政策,積累了巨額財富,為工業革命提供了所必須的貨幣資金;大規模的圈地運動,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勞動力和廣闊的國內市場。
③工場手工業的蓬勃發展,培養了大批富有實踐經驗的熟練工人,為機器的發明和應用創造了條件;自然科學的發展及其成就,特別是牛頓的力學和數學,為機器的產生奠定了科學理論基礎。
④蓬勃發展的工場手工業,積累了豐富的生產技術知識,增加了產量,但仍然無法滿足不斷擴大的市場需求。於是,一場生產手段的革命呼之欲出。
工業革命首先出現於工場手工業新興的棉紡織業。1733年,機械師凱伊發明了飛梭,大大提高了織布速度,棉紗頓時供不應求。1765年,織工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紗機」,大幅度增加了棉紗產量。「珍妮紡紗機」的出現首先在棉紡織業中引發了發明機器、進行技術革新的連鎖反應,揭開了工業革命的序幕。此後,在棉紡織業中出現了騾機、水利織布機等機器。不久,在採煤、冶金等許多工業部門,也都陸續有了機器生產。
隨著機器生產的增多,原有的動力如畜力、水力和風力等已經無法滿足需要。在英國伯明翰,1785年,瓦特製成的改良型蒸汽機投入使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動力,得到迅速推廣,大大推動了機器的普及和發展。人類社會由此進入「蒸汽時代」。
隨著工業生產中機器生產逐漸取代手工操作,一種新型的生產組織形式——資產階級工廠了。
1840年前後,英國的大機器生產已基本取代了工廠手工業生產,工業革命基本完成。英國成為世界第一個工業國家。
5. 十九世紀上半期英國成為工業強國的因素有哪些
工業革命是發起於英國
以蒸汽機的發明為標志的工業革命推動了英國的現代化進程,經過這場革命,英國的生產力大幅提高,經濟迅速增長,為成為工業強國打下了基礎。
你搜一下「工業革命」,有更詳細的說明。
工業革命發源於英格蘭中部地區。1765年,珍妮紡紗機的出現,標志著工業革命在英國乃至世界的爆發。18世紀中葉,英國人瓦特改良蒸汽機之後,由一系列技術革命引起了從手工勞動向動力機器生產轉變的重大飛躍。隨後傳播到英格蘭到整個歐洲大陸,19世紀傳播到北美地區,後來,工業革命傳播到世界各國。 英國首先進行工業革命的原因主要是因為資產階級在英國的統治。其次,英國通過圈地運動,聚集了大量勞動力,同時也擴大了英國的國內市場,以及多年的海外貿易和殖民擴張,為英國積累原始資本和提供了廣闊的原料地和市場,更有先進的技術和經驗。這是後來的法國,德國等,都無法比的。然而,隨著市場需求的增大,手工生產已無法滿足需求,於是,一場機器生產革命必然爆發。 工業革命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所決定的。(1)資產階級革命廢除了封建制度,消除了不利於資本主義發展的種種束縛,為工業革命創造了重要的政治前提;(2)消除農業中的封建制度和小農經濟,為資本主義大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充分的勞動力和國內市場;(表現在英國即圈地運動)(3)資本主義原始積累過程,提供了資本主義大工業所必需的大批自由勞動力和巨額的貨幣資本(殖民);(4)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長期的發展,為大機器生產的出現准備了技術條件。 一般認為,蒸汽機、焦炭、鐵和鋼是促成工業革命技術加速發展的四項主要因素。工業革命都是以輕工業開始,向其他部門發展。在瓦特改進蒸汽機之前,整個生產所需動力依靠人力和畜力。伴隨蒸汽機的發明和改進,工廠不再依河或溪流而建,很多以前依賴人力與手工完成的工作自蒸汽機發明後被機械化生產取代。工業革命是一般政治革命不可比擬的巨大變革,其影響涉及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使人類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革,對人類的現代化進程推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把人類推向了嶄新的蒸汽時代
6. 德國是個工業強國嗎
德國作為歐洲第一工業強國,我們所熟悉很多的手錶、汽車都是 源自德國的,德國的經濟的強勁很大程度上還是依據當時工業革命的福利還有在二戰中的受益。而且德國就注重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大規模推行義務教育也讓經濟發展得到一個很好的保障。
德國建立的時候雖然對於第一次的工業革命沒有趕上,但是之後的第二次工業革命給德國很大 的機會。在德國統一時,第二次工業革命方興未艾,德國的第一和第二次工業革命得以交叉進行,德國省去了兩次工業革命迭代的時間和消耗,得以從高起點開始。
在德國發展到20世紀初,德國經濟實力已經僅次於美國,躍居歐洲第一。而且快速發展得到的高度的工業化為德國帶來了海量的數量技術工人,這使得德國在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後,國土雖然沒有得到擴張,反而縮水了,但是之後崛起的速度非常的快。
一戰的戰敗讓德國失去了所有海外殖民地,所以二戰時期的德國就以整個歐洲作為德國的原料產地和市場。德國在重新回到歐洲的時候,就憑借自己的實力大量的掠奪歐洲很多地方的財富,所以也成為了之後經濟快速發展的一個原因。
最後在對於美國和蘇聯的冷戰時期,美國在對於德國也是支持了很多。美國在馬歇爾計劃中對聯邦德國進行了大量援助,在技術、金融、設備等方面對德國進行大力扶持,德國經濟迅速復甦。聯邦德國被納入北約,從此搭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快車,戰後僅10多年,聯邦德國經濟就重新成為世界第一。
7. 英國迅速成為資本主義工業強國的因素有哪些
1、思想上:14—16世紀,西歐各國正在形成中資產階級提倡人文主義思想,發起了一場促使人們思想解放的資產階級文化運動——文藝復興運動,推動了歐洲文化思想領域的繁榮,為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
2、經濟上:15—16世紀新航路的開辟,(作用:)從歐洲到亞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來日益密切,使世界開始連成為一個整體,歐洲大西洋沿岸工商業繁榮起,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
3、政治上:以馬丁·路德為代表的宗教改革實質上是早期資產階級進行的反封建的社會政治斗爭。這一運動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4,1640—1688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1689年的《權利法案》,確立了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政體,為發展資本主義掃清了道路。
5,1640年,資產階級革命,確立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統治,為資本主義發展掃清道路。
18世紀後半期,成為最強大的殖民國家,為英國工業生產積累了資本,也提供了廣闊的海外市場。
18世紀60年代—19世紀上半期,英國最早開始並完成工業革命,成為世界工業強國(世界工廠)。
8. 什麼是英國最早成為資本主義工業強國的重要條件
資產階級革命是英國最早成為資本主義工業強國的重要條件。
17、18世紀,在歐洲和北美,封建主義的基礎受到沖擊,繼尼德蘭革命之後,英國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為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開辟了道路,進行改革,推行富國強兵政策,為成為資本主義工業強國埋下了伏筆。
知識點延伸:
資產階級革命,是指「由資產階級領導的反對封建社會制度的革命」,基本上是在資產階級提出的綱領、口號下進行戰斗的。英國利用地處大西洋的航路要道的有利條件,積極進行海外貿易和殖民掠奪。圈地運動積累了巨額資本,使得資本主義迅速發展。資產階級力量日益壯大,要求掌握政治權利,進一步發展資本主義。
9. 美國第二次產業革命成為工業強國的原因
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於1875年,在19世紀美國的最後25年,一系列新興工業部門迅速發展起來,其中美國的電力電氣工業從一開始就走在世界前列,到1894年,美國工業產值已居世界第一,成為世界第一工業化強國。美國在1860年以前仍屬於殖民地類型的經濟:出口農產品,進口工業製成品,工業基礎相當薄弱。那麼,美國是如何從歐洲工業的邊緣地區和模仿者一躍而成為新工業革命領導者的?這對我國抓住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歷史機遇有哪些啟發呢?
抓住新技術革命的機會窗口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與美國大量出口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新興產業產品相反,美國在棉紡織業這個第一次工業革命主導產業的技術上雖然也有很大改進,但生產仍不能滿足國內需求,一直是棉織品凈進口國。這種歷史事實說明,一國在傳統產業上落後於發達國家的情況下,在新興產業上可以一躍超過發達國家。
演化經濟學對此在理論上已經證明,落後國家利用勞動力、資源等成本要素價格低廉的比較優勢,試圖在傳統產業上實現對發達國家的追趕,將永遠不會縮小與後者的經濟差距。相反,在新技術革命剛剛興起的時候,雖然新技術最初出現在發達國家,但由於其技術體系處於最原始的早期階段,科技知識大都處於公共領域並停留在實驗室階段,知識的意會性程度很低,落後國家在這時如果能夠迅速進入新技術體系,就有可能把發達國家在早期新技術和科學基礎的領先地位轉移到本國。
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最初三十多年中,德國也是這樣崛起的,而英國卻因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時的領先地位,鎖定在舊技術經濟範式之中,導致了其工業力量的衰落。
巨大國內市場規模的關鍵作用
在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時,美國並不是新技術的最初發明者;即使是從一開始就走在世界前列的電力電氣工業,美國在技術發展上也不具有佔先優勢,基礎科學研究更是落後於英、法、德,那麼,美國是如何抓住新技術革命機會窗口的呢?
美國巨大、豐富的市場使美國在國際比較中具有獨特的優勢。許多技術創新源於歐洲,但由於可以在美國市場中實現規模經濟,其發展卻是在美國進步最快。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初期,由於本國市場狹小,歐洲技術創新在原有的技術軌道上難以開發新產品並大幅度提高生產率,而一旦被引入到美國,美國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就能夠很快開發出生產率高於歐洲的新產品和新工藝,申請新專利,開辟新的技術軌道,搖身一變成為新技術革命的領導者,並反過來佔領甚至壟斷技術先發國的市場。
最近的類似例子則是:德國的高鐵技術在國際上處於領先地位,但在德國和歐盟卻無用武之地,而在中國卻可以取得快速的技術進步。我國人口佔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超過美國、歐盟、日本和俄羅斯的人口總和,是世界上最大的內需市場,這種巨大的國內市場規模是我國抓住第三次工業革命重大歷史機遇的得天獨厚的絕對優勢,是任何國家所不具有的,除了歷史上的美國。但我們珍惜、保護並運用這種無以倫比的優勢了嗎?這無疑值得我們深思。
排斥外國直接投資,獨享巨大國內市場為美國提供的技術創新租金
美國在19世紀許多行業上技術落後於歐洲國家,但令人驚訝的是,這些行業中基本沒有外國直接投資,而直接投資卻是開發優勢技術的天然渠道。美國第28任總統伍德羅·威爾遜對此是不會感到驚訝的,因為他在1913年就指出,曾有人說拉丁美洲給外國資本以特許權,但從未聽人說美國給外國資本以特許權,這是因為我們不給他們這種權利,原因就在於投資於某個國家的資本會佔有並且統治該國。美國的這種傳統一直延續至今,華為和三一重工最近在美國的遭遇就是明證。正是由於實行了高關稅保護和排斥外國直接投資的政策,一旦國外先進技術通過「反向工程」被引進,美國巨大的國內市場就會為這種技術的進一步創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西歐的技術領導地位也就不得不讓位於美國了。
反觀我國,核心技術和關鍵設備是我國各產業長期以來的「老大難」問題,這與對外國直接投資的技術依賴具有直接的因果關系。市場重於技術,珍惜、保護並利用巨大的國內市場規模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主導部門創造領先市場,這是我國抓住第三次工業革命歷史機遇最基本的條件。
高工資戰略
由於具有巨大的國內市場規模,美國的崛起並不是通過出口導向型經濟、而是通過內向型經濟實現的,國內市場規模除了人口規模外,美國民眾的工資增長是其最重要的決定性因素。美國崛起時期的政治家認為,工業化不能像英國那樣靠剝削工人來實現,而要靠開發大自然的技術創新租金為美國人民提供高工資來實現,所以,他們絕不允許像100多年後的跨國公司那樣「把利潤帶走,把GDP留給中國」,因為這樣的話,美國人民的高工資就成了無源之水和無本之木了。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與西方主流經濟學把低工資看做是競爭優勢相反,當時的美國工業保護主義者卻把低工資看做是「禍根」,稱作是「乞丐勞動力」。他們認為,從國際比較的角度來看,機器生產將使高工資國家在單位勞動力成本上比廉價勞動力國家更低,原因就在於機器生產率的增長超過了工資的增加,因此,「不管在何處,由高收入勞動者所組成的國家都必將戰勝『乞丐勞動力』的國家」。
在美國經濟崛起過程中,美國工人的高工資刺激了用機械替代昂貴的勞動力,而機械發明導致了更高的生產率,從而使工資更高,這反過來又刺激了在更高程度上採用新的發明。因此,在技術創新與工資增長之間就形成了一種正反饋的良性循環,這是美國依靠美國人民收入的不斷增長實現經濟崛起的重要基礎,這也是美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頭四十年就脫穎而出的重要原因。
發明創造和企業家的創新精神深植於民族文化的血脈之中
這種文化的形成與美國政治家的大力提倡是密不可分的:自本傑明·富蘭克林以來,對科學技術的尊崇就成了美國文化的一個持久特徵。美國卓越的政治家亨利·克萊在鴉片戰爭爆發前就指出,一個建立在科學基礎之上的、培育實用技術和製造工藝優勢的國家在力量上必將勝過依靠勞動力數量的國家;而在鴉片戰爭150年之後的中國,政治家們一方面在津津樂道「人口紅利」,另一方面在帶頭購買外國品牌汽車,其命運的差別由此可略見一斑。法國著名政治學家托克維爾在訪問美國後,在他1836年的經典性著作《美國的民主》中由衷地贊嘆到:在美國,人們對科學中純粹實用部分的理解令人欽佩,同時又對那些在應用中直接需要的理論部分給予認真的關注,在這方面,美國總是展現出一種自由的、原創的和富於發明的心智力量。
因此,這種文化造就了對技術新動向的高度敏感,歐洲的任何技術動向,幾乎馬上在美國就有反映,其反映之快,超過歐洲大陸本身,這幾乎成為美國的一個傳統。例如,1803年,英國開始研發蒸汽動力機車,但在英國還沒試製成功的時候,1807年美國就成功地試航了蒸汽推動的輪船。歐洲人發明了電的理論,而對之理解最透徹的卻是美國的愛迪生和貝爾等人。發明和創新是人的天職。擯棄目前在我國流行的消費主義和犬儒主義的頹廢文化,大力弘揚創造主義新文化,開創一個全民創新的新時代,這是我國通過第三次工業革命實現中華文明偉大復興的必要條件。
10. 英國為什麼先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成為工業大國英國人為什麼能在海洋上稱霸
在當時的世界各國中,只有英國具備了進行工業革命的各種條件和因素。英國經過資產階級革命,確立了資產階級統治,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在爭奪殖民霸權戰爭中取得勝利,成為最大的資本主義殖民國家。工場手工業的生產已經不能滿足國內外市場不斷擴大的需求,需要在工業生產領域里進行革命。英國資產階級政權通過殖民掠奪和圈地運動,擴大了資本積累,增加了僱傭勞動力;工場手工業時期積累了大量生產技術和科學知識,這些都為工業革命創造了必要的條件。英國最先開始工業革命,是這個國家經濟、社會和政治諸多方面長期發展的必然產物。與法、德、俄等大陸國家比較起來,英國封建割據勢力相對弱小,較早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國家政權,實現了政治統一,並形成了統一的民族市場,為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社會條件。法國實現統一和建立中央集權國家的時間雖不比英國晚,但因疆域比英國大、封建割據的殘余勢力相對強大,地區間的隔絕狀態繼續存在了一個較長時期。德國1871年才實現政治統一,各地區間關卡林立,缺乏統一市場,嚴重地阻礙了工商業的自由發展。 英國在17世紀中期進行了資產階級革命,消滅了不利於商品經濟自由發展的專制統治,使經濟有了比其他國家更自由的發展空間;財產和私人企業的安全得到了更多的保障;廢除了騎士領地制和對圈地的法律限制,促進了農村資本主義的發展;革命後形成的社會政治、宗教和經濟觀念比較有利於經濟變革。革命期間所採取的種種革命措施,打破了封建主義的桎梏,掃清了工商業發展的主要障礙。在這方面,英國比其他主要歐洲國家早一、二百年。 英國社會相對穩定,較少受戰爭破壞。17世紀中葉的內戰以後,英國本土未發生過大的戰爭,英國雖多次捲入國際戰爭,但因本土被海峽與大陸隔開,戰爭基本上在境外進行,不像大陸國家經常受戰爭和社會動亂的破壞。 英國自然條件比較好,煤鐵資源豐富,氣候溫和,土地肥美,適於種植業和畜牧業的發展;有眾多的河流和港口,有發展內河航運和海運的良好條件;通向美洲的新航路開辟以後,英國所處的地理位置十分有利,便於向海外發展。 16世紀末期至18世紀中葉,英國先後通過對西班牙、荷蘭、法國等國的商業戰爭和殖民戰爭,打敗了殖民掠奪和海運方面的主要競爭對手,取得了制海權,掠奪了大量財富和海外殖民地,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國、海上霸主和奴隸貿易國,獲取了豐富的原料來源和廣闊的海外市場。 英國社會比較開放,英國人在同外國人交往的過程中,善於吸收別國的先進技術。英國實行比較寬容的宗教政策,使非國教徒能在革新技術和發展工業方面發揮自己的才智。根據對隨意挑選的一批工業革命時期的發明家和企業家的宗教信仰所作的考察,他們中的49%都是非國教徒,而非國教徒在總人口中的比例還不到5%。英國還向大陸受迫害的新教徒敞開大門,大批新教徒遷居英倫三島,帶來了資金和技術,為英國工業,特別是紡織工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英國早已在基本的採煤工業和煉鐵工業中領先。由於英國的保存林正被耗盡,它很早就開始用煤作燃料,利用煤末冶煉鐵。法國大革命時,英國每年大約生產1 000萬噸煤,而當時有人已意識到這種無限的動力之源對英國工業的意義。英國還率先發展起高爐;這種高爐迥然不同於舊時的熔鐵爐,能成批生產鐵。1780年,英國的鐵產量是法國的三分之一,到1840年,卻是法國的三倍多。所有這一切都意味著,英國正在生產被大規模消費的、其需求量又大又穩定的商品方面向前推進。 英國還擁有更多的、可作工業革命的資金用的流動資本。源源流入英國的商業利潤比流入其他任何國家的多。英國的宮廷支出和軍費較法國的低,英國征稅較少,政府的財政狀況較好。此外,銀行業在英國發展得更早、更有效,為個人企業和社團企業提供了共同基金。到17世紀末,倫敦已在與世界的借貸中心阿姆斯特丹競爭;倫敦的證券交易所於1698年建立,而巴黎直到1724年才有正式的證券交易所。 英國獲得了充裕的流動勞動力。由於行會較早瓦解及其多方面限制的消失,使採用分散在家庭加工的制度和建立擁有動力機械的工廠更為容易。圈地於16世紀開始,繼續了三個世紀,在18世紀後期和19世紀初葉達到最高潮。自耕農時常不得不出賣勞動力。1714至1820年間,英國有600萬英畝以上的土地被圈佔。這意味著嚴重的混亂和苦難。貧窮的農民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當租地人或做散工的人,否則,就不得不去城裡尋找工作。英國自耕農被大批地逐出家園,這一現象把關心社會的個別人嚇壞了,他們直言不諱地起來反對。雖然圈佔土地的過程是使人不安、令人不快的,但就工業革命而言,它履行了兩個必不可少的職責──它為工廠提供了勞動力,為城市提供了糧食。因此,圈地可以看作是英國工業在19世紀居首位的一種先決條件。圈地也在歐洲一些別的國家發生過,但在程度上要小得多。例如,在法國,法國革命為農民提供了更多的土地,從而增加了他們對故鄉的依戀,使他們不願意收拾行李上別處。 培根、牛頓等開創了現代實驗科學,使英國在近代科學中處於領先地位,為技術革命准備了必要的智力條件。法國雖也有許多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但因社會條件欠佳,在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方面落後於英國。由於英國具有以上種種優勢,它的工業革命開始和完成的時間都比其他國家早,一躍而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強國。1820年,英國在世界工業生產中的比重高達50%,法國其次,佔15~20%。工業革命不僅是一次技術革命,也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對人類社會的各個方面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工業革命推動了世界市場的形成。第一次工業革命「首次開創了世界歷史」,它所帶來的機器大工業為把國際間的交流推向全球化提供了必要的條件,為全球各地區、各國和各民族的溝通和未來全球一體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礎。蒸汽機的發明,汽船的航運、鐵路的暢通,是國家間、民族間交流所不可或缺的基本技術條件。更為重要的是,它為國際交流提供了經濟前提。隨著機器大生產取代手工勞動,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獲得迅猛發展,廉價的、新奇的、優質的商品成為打開別國門戶、換回工業原料的利炮,由此初步形成了世界市場,並為最終形成世界經濟打下了基礎。英國取得海上霸權的時候要早於第一次工業革命。正是英國的海上霸權取得的貿易、殖民地資源也奠定了其率先開始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基礎。十六世紀,為了進一步擴張,攫取更多的利益和財富,英國開始向海洋進軍,組織了強的的海軍,並與同樣是海上霸主的西班牙進行了決戰,從而建立了自己的海上霸權。1588年英國海軍和西班牙無敵艦隊進行的一場大規模海戰,以無敵艦隊的徹底失敗而告終。英國的這場勝利牢固地樹立起了作為世界頭號海軍大國的地位,直到20世紀它還保持著這種海上霸王的地位。 </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