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業生產 > 再工業化包含哪些

再工業化包含哪些

發布時間:2022-05-01 02:20:04

Ⅰ 再工業化和工業化的區別

再工業化可以理解是在原來工業化的基礎上向更高技術含量的領域轉型,工業化是指從農業向工業化的轉變。

Ⅱ 「再工業化」指的是什麼

再工業化,是指經濟發展要轉向可持續增長模式,即出口推動型增長和製造業增長,要回歸實體經濟,重新重視國內產業尤其是製造業的發展。 過去的「去工業化」歷程,目前已經接近結束的末端,而「再工業化」是金融瘋狂之後,美國、英國等消費型國家尋求經濟再平衡的唯一一條可走之路。 由虛擬經濟改為實體經濟。

Ⅲ 再工業化指什麼

採取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客觀必然性
一個新的工業化道路是我國經濟發展新階段的客觀要求
二是我們現有的資源約束和環境因素的客觀要求
3我們的目標是解決就業需求的矛盾
四是中國加入國際經濟大循環的客觀要求

Ⅳ 再工業化的介紹

「再工業化」不是一個新概念,多年前在對傳統工業基地的改造和振興中被廣泛應用。20世紀70年代,「再工業化」是針對德國魯爾地區、法國洛林地區、美國東北部地區和日本九州地區等重工業基地改造問題提出的。「再工業化」是西方學者基於工業在各產業中的地位不斷降低、工業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相對下降、 大量工業性投資移師海外而國內投資相對不足的狀況提出的一種 「回歸」 戰略,即重回實體經濟,使工業投資在國內集中,避免出現產業結構空洞化。

Ⅳ 再工業化的方向

新興產業是未來工業發展的一個趨勢。由於圍繞新興產業所形成的產業群可能成為下一輪全球經濟繁榮的支撐點,因此是「再工業化」的主攻方向。從長期看,為在未來的競爭中保持領先優勢,各國需要加大在新興產業領域的技術研發,推動新技術在傳統製造業中的廣泛應用;從短期看,對新興產業的投資也有利於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克服金融危機帶來的危害。

Ⅵ 再工業化的觀點

美國所指的「再工業化」絕不僅是簡單的「實業回歸」,而是在二次工業化基礎上的三次工業化,實質是以高新技術為依託,發展高附加值的製造業,如先進製造技術、新能源、環保、信息等新興產業,從而重新擁有強大競爭力的新工業體系。這對於正在試圖轉型升級的中國製造業來說,無形中增加了新的「天花板」。最近一段時間,華為、中興和三一在美國投資受阻,也流露出美國政府對本土高端製造產業的隱性保護。
然而,隨著中國投資熱情的下降和人口紅利的逐漸消失,以價格為核心競爭力的中國裝備製造業發展空間日漸收窄。我們必須意識到,中國製造的長遠出路,還是在於推動戰略轉型。我們裝備製造業應該抓住此次國家經濟結構深層次調整、改革機遇,破繭而出羽化成蝶。舍棄「低價」競爭利器之後,他們失去的只是鎖鏈。

Ⅶ 後工業化是什麼意思

後工業化是指服務業的產值和就業超過工業和農業。

後工業化是1973年由美國著名的社會學家丹尼爾·貝爾提出的。他分析了後工業社會的五大特徵,並都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得到了檢驗。

後工業社會的第一個最簡單的特點是大多數勞動力不再從事農業或製造業,而是從事服務業。經濟方面的標志是由商品生產經濟變為服務經濟;職位方面的標志是專業和技術階段處於優先地位;在決策方面,則是創造新的「知識技術」。

(7)再工業化包含哪些擴展閱讀:

服務業經濟活動最基本的特點是服務產品的生產、交換和消費緊密結合。由此而形成了其經營上的特點:

1、范圍廣泛。由於服務業對社會生產、流通、消費所需要的服務產品都應當經營。因此,在經營品種上沒有限制。服務業可以在任何地方開展業務,因而也沒有地域上的限制。在社會分工中,是經營路子最寬、活動范圍最廣的行業。

2、綜合服務。消費者的需要具有連帶性。如旅店除住宿外,還需要有通訊、交通、飲食、洗衣、理發、購物、醫療等多種服務配合。大型服務企業一般採取綜合經營的方式;小型服務企業多採取專業經營的形式,而同一個地區的各專業服務企業必然要相互聯系以形成綜合服務能力。

3、業務技術性強。

4、分散性和地方性較大。服務業多數直接為消費者服務,而消費是分散進行的。因此服務業一般實行分散經營。各地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的不同,經濟、文化發展的一定差別,特別使一些為生活服務的行業,地方色彩濃厚,因而服務業又具有較強的地方性。

Ⅷ 發達國家提出的「再工業化」與過去的「工業化」有何不同

工業化的本質是產業化和專業化,農業的產業化也是工業化的重要內容,因此不能單純地理解工業化是工業的發展。但通常工業化被定義為工業(特別是其中的製造業)或第二產業產值(或收入)在國民生產總值(或國民收入)中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以及工業就業人數在總就業人數中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工業化程度也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發達程度,一些國家憑借幾次工業化的完成一躍成為發達國家行列。
隨著發達國家工業化的完成,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佔的比重開始下降,第三產業逐步得到快速發展,這一現象被稱之為去工業化。去工業化的成因主要有:(1)大城市地區土地和工資等生產成本較高,勞動和環境保護意識較強,加上市中心區生活和環境質量的下降,導致企業家把製造工廠由發達國家大城市遷移到中小城鎮和農村地區,甚至遷移到國外;(2)資源的枯竭和生產成本的上升,工業發達國家的一些傳統產業如鋼鐵、造船、工程機械和紡織等,逐步走向衰退。這些衰退產業主要集中在一些老工業基地,由此導致這些地區製造業出現嚴重的下降;(3)隨著技術發展,企業可以把生產過程的某些部分,尤其是勞動密集型的加工裝配環節,分散到國外工資成本相對低廉的地區,而發展中國家提供的各種優惠政策又加劇了這種趨勢。
去工業化本質上,是發達國家產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但卻導致了一些重大的問題。
美國一度是全球製造業規模最大的國家,但最近數十年,其經濟總量超過80%轉向服務業,金融服務業更是在美國主導的金融自由化浪潮中飛速發展,就連以製造業為本的通用汽車公司也試圖通過金融工具增加盈利。但是在去工業化過程中,有很多學者開始認識到第二產業、尤其是製造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認為應該重視製造業的發展,不能任由虛擬經濟發展。但是並沒有得到學界和政界的重視。與此同時,美國製造業對經濟的貢獻不斷萎縮,並隨著全球產業分工調整出現了「產業空洞化」。
忽視承擔著經濟「造血」功能的製造業,把大量金錢投入到華爾街的金融漩渦中,最終引發了肆虐全球的金融危機,此次金融危機之後,這一問題得到了重新認識。美國人認清了經濟過度脫離製造業實體的危險。金融危機的爆發讓美國各界感覺到「逆轉」的必要性,同時也開始反思其產業政策和經濟結構。作為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典型代表,金融服務業和製造業在經濟結構中各自該佔多大比例成為反思的焦點之一,而重振製造業的全球競爭力,是反思帶來的一個重要思路。
今年3月,美國民主、共和兩黨11名國會議員聯名致信奧巴馬,以「美國需要一個製造業政策對抗全球競爭」為題,要求「通過發展一項全國性政策」,恢復美國製造業競爭力。此後,美國國會眾議院民主黨人推出斥資170億美元的「美國製造」一攬子計劃,製造業促進法案是其中重要組成部分。這一法案在美國國會獲壓倒性多數通過,至少說明美國國內對製造業的重要性已有了基本共識。
「再工業化」是西方學者基於工業在各產業中的地位不斷降低、工業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相對下降、 大量工業性投資移師海外而國內投資相對不足的狀況提出的一種 「回歸」 戰略,再工業化,是指經濟發展要轉向可持續增長模式,即出口推動型增長和製造業增長,要回歸實體經濟,重新重視國內產業尤其是製造業的發展。
過去的「去工業化」歷程,目前已經接近結束的末端,而「再工業化」是金融瘋狂之後,美國、英國等消費型發達國家、工業化後期國家尋求經濟再平衡的唯一一條可走之路。即經濟發展重心,由虛擬經濟傾向為實體經濟,使工業投資在國內集中,避免出現產業結構空洞化。
美國提出再工業化戰略,是現實的考量。反映了西方一些發達國家對過去那種「去工業化」發展模式的反思和重歸實體經濟的願望。盡管製造業在美國經濟中的比重只有15%左右,但由於經濟總量巨大,美國製造業在全球的份額仍高達20%左右,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的事實無法迴避。現在,美國力圖通過再工業化重振本土工業,一方面是防止製造業萎縮失去世界創新領導者的地位,另一方面是要通過產業升級化解高成本壓力,尋找能夠支撐未來經濟增長的高端產業,而不是僅僅恢復傳統的製造業。從這一點來看,美國再工業化戰略就是在加快傳統產業更新換代和科技進步的過程中,實現再一次依靠再工業化來推進實體經濟的轉身與復甦。
因此,此次再工業化從本質上講就是要求發達國家重歸實體經濟,但並不是重歸工業化過程中的傳統產業,而是製造業的轉型升級和以新興產業為核心的結構轉型。

Ⅸ 美國再工業化的含義

再工業化 是奧巴馬政府上台以來經濟重建的重要內容,是金融危機後美國政府經濟政策發生重大轉變和重要轉向的標志。長期 去工業化 導致美國經濟上的過度虛擬化、社會上的貧富分化對立、政治上的兩極化和意識形態上的 美國夢 危機,對美國國家實力造成了系統性的損害,給美國國家安全帶來了全局性、結構性的挑戰,威脅到美國在世界上的 領導地位 ,迫使美國政府不得不從國家安全的高度來看待和處理製造業問題,這是奧巴馬政府推動 再工業化 戰略的深層次原因。 再工業化 遠不止是一項經濟戰略,同時還是一項安全戰略,是美國國家安全戰略調整的具體體現,蘊含著對華戰略沖突的性質和對華貿易保護主義增強的意味。 再工業化 也不僅僅是應對金融危機的一種權宜之計,還是一次兼具長遠意義的戰略轉折。問題決定議程。盡管特朗普對 美國霸權邏輯 頗有微詞,也表現出很強的 反全球化 色彩,但特朗普上台後並沒有改變奧巴馬的 再工業化 戰略取向,只是在策略上進行了一些調整。當然,這並不是說美國政府一定會實現美國的 再工業化 目標,是否去做與能否實現是兩回事

Ⅹ 「再工業化」和「工業化」有什麼區別

美國經歷了一個工業化,去工業化,再工業化的過程,金融危機重創美國經濟,使美國意識到早年的去工業化政策並不合理,純粹以虛擬經濟繁榮的國家並不可靠,故再工業化就是指制定相應政策引導工業企業回歸國內,以解決因虛擬經濟凋零所引發的就業等問題。再工業化也指對傳統老工業基地的改造等。再工業化可以理解為對工業化的改造、升級及回歸

閱讀全文

與再工業化包含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湘潭汽車東站都是去哪裡的車次 瀏覽:243
深圳到鄭州的汽車票多少錢 瀏覽:740
汽車顯示三個燈是什麼意思 瀏覽:613
貴港市哪個工業園好 瀏覽:599
海馬汽車馬達多少錢 瀏覽:790
工業品牌傳播有哪些 瀏覽:997
汽車膜全車多少錢 瀏覽:375
上海品牌汽車裝飾工藝哪個好 瀏覽:578
工業辣椒叫什麼名字能吃嗎 瀏覽:680
沃是哪個國家的汽車 瀏覽:205
10年吉利汽車多少錢 瀏覽:410
寶馬5系輪胎是什麼牌的 瀏覽:448
奧迪寶馬轉速表哪個穩 瀏覽:689
賓士g級限量多少 瀏覽:479
工業園區結婚需要什麼手續 瀏覽:932
寶馬x1產品合格證在哪個位置 瀏覽:820
如何拆汽車頂部 瀏覽:568
汽車的汽怎麼 瀏覽:142
寶馬使用酷狗和qq音樂哪個好 瀏覽:954
洗車賓士立標如何收起 瀏覽: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