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業生產 > 新興手工業在哪個朝代

新興手工業在哪個朝代

發布時間:2022-05-01 01:45:47

❶ 在秦朝,手工業技術的蓬勃發展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秦漢至宋代,中國手工業全面發展。在與飲食密切相關的手工業中,冶鑄鐵、制漆制瓷、制鹽制酒都取得了顯著的成就。

最古老的漆器是從楚墓出土的,主要包括盛食物的碗、盒、盆、放器皿的箱子、舀湯的勺子、盛蔬菜的筷子和酒具。漆器胎骨種類繁多,如木、竹皮、藤等,十分精緻。

漢末及以後,漆器在上層社會日常餐飲生活中對餐具的作用逐漸消失,但在一些日用領域作為漆器工藝品得以保存並不斷發展。漆器製作工藝復雜,成本高,使用中不方便避免鹽和酸,因此具有明顯成本優勢和實用價值的瓷器最終成為食品和生活的主流。瓷器生產技術日益提高,產量日益增加。由於瓷器比陶器更堅硬,具有釉面晶瑩剔透、潔白細膩、薄而不吸水的瓷體特點,所以用瓷土高溫燒制而成的食具不僅比陶器更精緻美觀,而且更符合食品衛生的要求。標准青瓷出現於東漢,青瓷、白瓷、彩瓷產生於魏晉南北朝。此後,中國古代食器多為瓷器,發展迅速。

唐朝時期,中國的瓷器工業有了質的飛躍。據史料記載,唐代瓷器的燒成溫度達到1200℃,瓷器白度達到70%以上,接近現代細瓷的標准。到了宋代,胎質、釉料、製作工藝都有了新的提高,瓷器燒制技術達到了完全成熟的水平。到了宋代,名窯已經遍布中國大部分地區,這是陶瓷工業最繁榮的時期。當時的鈞窯、葛窯、官窯、汝窯、丁窯被稱為五大名窯,所產瓷器各有特色。

❷ 棉紡織業成為新興手工業部門的朝代

宋朝時.我國棉紡織業成為新興手工業部門

❸ 中國古代手工業發展有哪些特徵

中國古代手工業發展的特徵
《高中歷史課程標准》要求「列舉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基本史實,認識古代手工業發展的特徵」.中國古代手工業發展有哪些特徵呢?許多同學感到很難全面認識,在此,筆者進行粗淺的分析,希望對廣大同學的學習有所幫助.
第一,歷史悠久,並且不斷發展進步.
遠古時期的陶藝,紡織和玉器製作等已經表現出相當高的工藝水平,如半坡人面網文盆、龍山文化中的玉器.在原始社會晚期,手工業就從農業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生產部門.商周時期青銅鑄造技術相當成熟.春秋戰國時期,鐵器鑄造成為重要的生產部門.漢代的煉鐵、鑄鐵和制鋼業、絲織業及造紙業的發展,是當時經濟繁榮的主要標志之一.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灌鋼法,這成為古代最先進的制鋼方法,成功燒紙出的白瓷,是制瓷技術的重大突破.隋唐五代時期,出現緙絲技藝,制瓷業成為獨立的生產部門.宋元時期,宋代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元代黃道婆發明腳踏三錠紡車,燒制出青花和釉里紅.明清時期,棉紡織業成為新興的手工業部門,燒制出鬥彩、五彩瓷、粉彩和琺琅彩.
第二,多種經營方式長期並存,其中官營手工業長期占統治地位.
在商周時期,手工業由官府經營,即所謂「工商食官」.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土地私有制的確立和小農經濟的形成,開始出現專業的私營手工業和家庭手工業,此後,官營手工業、專業的私營手工業和家庭手工業成為古代中國手工業的三種主要經營形態,呈現出長期並存的格局.官營手工業資金雄厚、規模經營、分工細致、組織形式嚴密,對產品質量要求較高,管理嚴格,推動了手工技藝的提高,代表中國古代生產技藝的最高水平.從西周到明代前期,官營手工業一直占據主導地位.
第三,古代手工業的發展與農業經濟密不可分,且始終處於農業經濟的從屬地位.
除了受資源、交通限制較大的礦業外,歷史上發達的手工業區都分布在農業上精耕細作地帶.如前期的黃河中下游地區,後期的長江中下游地區.精耕細作的農業地帶能提供與農業息息相關的中國傳統手工業大量的原料,如紡織業、製糖業、制茶業、釀酒業等,此外,手工業的發展也有利於農業經濟的發展,如金屬冶煉業的發展,尤其是冶鐵業和冶鋼業的發展,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生產工具的改進,推動了農業經濟的發展.盡管中國古代手工業很發達,但由於統治者推行重農抑商政策等原因,在手工業與農業相結合的場合,手工業服務於農業,始終處於農業經濟的從屬地位.
第四,手工業的區域分工和專業化水平受商品經濟活躍程度的影響.
早期手工業的發展和布局受自然資源分布影響較大,隨著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商業的發展,區域性和全國性統一市場的形成,手工業的發展突破了原料產地的限制,產品走向全國,這些都為手工業專業化生產中心的出現提供了條件.如宋代溫州「地不宜桑而織紉工,不宜漆而器用備」(《永樂大典》).明清時期,《天工開物》載:「凡倭緞製造起東夷,漳泉海濱效法之,絲質來自川蜀,商人萬里販來,以易胡椒歸里.」景德鎮制瓷業也是「工匠來八方,器成天下走」.可見,如果沒有活躍的商品經濟,統一的國內市場,各地區的手工業分工及專業性手工業的發展是不可想像的.
第五,手工業的發展與社會生活的變遷相互影響.
宋代在造紙業大發展的基礎上,雕版印刷得到普及,民間印書業繁榮,南方出現眾多私人刻書中心,過去「難得」的書籍作為商品周流天下,唾手可得,《百家姓》、《千字文》一類識字課本的流行,使民間教育有了很大普及,識字率提高,學術下移,促進了民間文化藝術的繁榮和發展.隨著文化的發展,為了節省印刷費用,提高印刷效率,社會迫切要求改進雕版印刷技術,推動了活字印刷術的誕生.
第六,手工業中心分布地區與經濟重心的南移呈相應變化.
大約到南宋時期,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完成了從北方到南方的轉移.隨著經濟重心的南移,有不少手工業部門、手工品的主要產地也從北方轉移到南方.以絲織業為例,西周至唐代,中國的絲織業中心都在北方,基本以長安為中心.南宋時代,蘇州、杭州、成都等地設置織錦院(官營絲織業機構),各有織機數百架,工匠數千人.民間私營作坊更多,生產大量精美絲織品,如武康與安吉的絹紗、鵝脂棉,均屬上品,嘉善魏塘的宓家所織畫絹,遠近聞名.這些表明絲織業中心由北方轉移到南方.

❹ 從春秋到戰國的手工業發展有哪些變化

什麼是手工業呢,其實就是指使用簡單工具,依靠手工勞動,從事小規模生產的工業,最初是與農業融為一體的,後來隨著農業的發展,漸漸從農業中分離出來。


冶鐵是手工業一種新興的金屬冶鑄業,大概興起於春秋末期,而在戰國時期有了很大的發展,當然這也是鐵器被廣泛應用於社會生活中的必要條件,而出土的戰國時期的鐵器,也印證了冶鐵工藝的發展,既然想要冶煉鐵,就得先找到鐵礦,具體怎麼找,古人也自有辦法。

而民營手工業大約在春秋末期開始興起,而到了戰國時期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出現了很多民營的手工業的作坊,而在鹽、鐵等重要門類中也出現了這種作坊,而這些民營的手工業大多是用於銷售,這也就促進了商品的交換和商業的發展。

❺ 元朝經濟的手工業

元朝時期有官辦手工業,官辦手工業分屬工部、武備寺、大都留守司、地方政府等部門;私營手工業經營紡織、陶瓷、釀酒等。官私手工業主要有絲織業、棉織業和氈紡業等,元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一次送納入庫的白厚氈2772尺、青氈8112尺,品種主要有剪絨花氈、脫羅氈、雀白氈、半青紅芽氈、紅氈、染青氈、等等。絲織業主要產地在建康、平江、杭州、慶元、泉州等地,產量很高,比如鎮江府一年造緞5901匹,建康4527匹,花色也很多,有 暗花、絲綢、胸背花等。棉織業在元朝中期已有攪車、彈弓、紡車、拔車、線架、織機等工具,黃道婆還傳授錯紗、配色、綜錢等方法,產品很多,印染技術也有很大的發展。其餘像麻織業、兵器業、制鹽業、制瓷業都有很大發展。
氈罽業,蒙古等北方少數民族入居中原後,將他們織造氈罽的技術傳布到內地。宮廷、貴族對氈罽的需要量很大。諸凡鋪設、屏障、廬帳、氈車、裝飾品等均有需求,因而官府、貴族控制的諸司、寺、監都生產氈罽,產量很高。如泰定元年(1324)隨路諸色民匠打捕鷹房都總管府所屬茶迭兒(■atir~■adir,蒙語意為「廬帳」)局,一次送納入庫的就有白厚氈兩千七百七十二尺,青氈八千一百一十二尺,四六尺青氈一百七十九斤。品種很多,僅隨路諸色人匠總管府所造地毯,就有剪絨花氈、脫羅氈、入葯白氈、半入白礬氈、無礬白氈、雀白氈、半青紅芽氈、紅氈、染青氈、白襪氈、白氈胎、回回剪絨氈等十三種。
元朝的絲織業的發展以南方為主,長江下游的絹,在產量上居於首位,超過了黃河流域。元朝的加金絲織物稱為「納石矢」金錦,當時的織金錦包括兩大類:一類是用片金法織成的,用這種方法織成的金錦,金光奪目。另一類是用圓金法織成的,牢固耐用,但其金光色彩比較暗淡。 棉紡織業到宋末元初起了變化,棉花由西北和東南兩路迅速傳入長江中下游平原和關中平原。加上元朝在五個省區設置了木棉提舉司,「責民歲輸木綿(棉)十萬匹」,可見長江流域的棉布產量已相當可觀。但當時由於工具簡陋,技術低下,成品尚比較粗糙。1295年前後,婦女黃道婆把海南島黎族的紡織技術帶到松江府的烏泥涇,提升了紡織技術,備尊稱為黃娘娘。
元朝的瓷器在宋代的基礎上又有進步,著名的青花瓷就是元代的新產品。青花瓷器,造型優美,色彩清新,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造船業十分發達,還有起碇用的輪車,並已經使用羅盤針導航。元朝的印刷技術,又比宋朝更有進步。活字印刷術不斷改進,陸續發明了錫活字和木活字,並用來排印蒙文和漢文書籍。自1276年以來,已使用小塊銅版鑄印小型的蒙文和漢文印刷品,如紙幣「至元通行寶鈔」。套色版印刷術應用於刻書,如中興路刊印的無聞和尚注《金剛經》。1298年王禎用木活字來印他所纂修的《大德旌德縣志》,不到一月百部齊成,其效率很高。他又發明了轉輪排字架,使用簡單的機械,提高排字的效率。最後他總結成《造活字印書法》。
棉織業,隨著植棉的推廣,棉紡業開始成為一項新興手工業。元貞年間,黃道婆自海南島返回家鄉松江烏泥涇後,推廣和改進黎族紡織技術。據王禎《農書》記載,元中期已有攪車、彈弓、卷筳、紡車、撥車、軠床、線架、織機等工具。黃道婆又傳授錯紗、配色、綜線、挈花等方法,產品有棉布織成的被、褥、帶、帨(手巾),上面有折枝、團鳳、棋局、字樣等。印染技術也大有發展,元末時松江能染青花布,有人物花草,顏色不退。
麻織業,主要集中在北方。織麻工具較前代有很大提高。如中原地區用水轉大紡車紡織,一晝夜可紡織百斤;山西使用的布機有立機子、羅機子、小布卧機子等;織布方法有毛絁布法、鐵勒布法、麻鐵黎布法。河南陳州、蔡州一帶的麻布柔韌潔白。山西的品種有大布、卷布、板布等。
兵器業,元初中央由統軍司,以後由武備寺制兵器;地方由雜造局製造兵器。除常用的刀槍弓箭外,火器發展尤為顯著。金末火炮以紙為筒,可能為燃燒性火器。元代所制銅火銃,系利用火葯在金屬管內爆炸產生氣體壓力以發射彈丸,為管狀發射火器,使中國火炮技術有了重大進步。現存至順三年(1332)、至正十年(1350)兩尊銅火銃,製作精細。
制鹽業,元代設鹽運司(轉運司、提舉司)管理鹽業,全國有兩淮、兩浙、山東、福建、河間、河東、四川、廣東、廣海九鹽運司。兩淮、兩浙、山東等處鹽運司下設若干分司。各鹽運司(或分司)下共轄一百三十七所鹽場,場下有團,團下有灶,每灶由若干鹽戶組成。產鹽之地遍於全國,有海鹽、池鹽、井鹽之分。天歷年間,總產量達兩百六十六萬四千餘引,每引重四百斤,約合十億多斤。
元朝行會組織還有應付官府需索、維護同業利益的作用,其組織的內部還更日趨周密。在元朝,「和雇」及「和買」,名義上是給價的,實際上卻給價很少,常成為非法需索。雖然各行會多由豪商把持,對中小戶進行剝削,但是由於官府科索繁重,同業需要共同來應付官府的需求,同時官府也要利用行會來控制手工業的各個行業。

❻ 我國春秋時期手工業生產的進步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生產工具和技術的改進以及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為手工業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首先,手工業日趨專業化。春秋時代,受政治形勢的影響,地區經濟有較大的發展,各個地方的手工業往往具有自己的特色。比如說吳國的劍、鄭國的刀、宋國的斤,都聞名於當世。
其次,出現了大量的新興手工業。新興的手工業有煮鹽、冶鐵、漆器等。冶鐵業是一項重要的手工業,從已經發現的冶鐵遺址來看,春秋時期冶鐵的規模已經相當大、產品種類和數量很多,質量也很好。北方發現的鐵器以農具和手工工具為主,南方發現的鐵器以兵器居多。這一時期青銅業仍有進一步的發展,河南新鄭出土的蓮鶴方壺代表了當時的最高水平,突破了呆板的舊傳統。楚國的漆器最出名,長沙春秋楚墓中出土的一系列漆器都是價值很高的工藝品;齊國的紡織業非常發達。

❼ 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基本史實

陶器的製作,可以說是人類最早的一項手工生產勞動,早在距今7000—8000年的新石器時代的早期,我國境內的先民們就已經開始了陶器的製作,其起源甚至還可追溯到更遠古的年代。新石器時代出現陶器,是和農業的發展有極密切聯系的,因為穀物的貯藏和飲用水的搬運,都需要這種新興的容器——陶器;此外,沒有陶器,肉類和穀物就不易成為熟食。與此同時,陶器的出現促進人類進入金屬時代,因為陶器除作烹煮食物的用具之外,還因它的耐火性能而被用來作為冶煉金屬之用具。

中國社會到了商代,進入了有文字(甲骨文)記載的歷史階段,手工業不僅己從農業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手工業生產部門,而且各種手工業之間又有了分工。大約在公元前十六世紀的商代中期,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燒制白陶器和印紋硬陶器的實線中,在不斷改進原料選擇與處理,以及提高燒成溫度和器表施釉的基礎上,創制出了我國目前已經發現的時代最早的原始瓷器。原始瓷器的出現,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一項重大創造,是陶瓷手工業發展史上的一次飛躍,它為我國瓷器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西周時期的各種手工業生產較前有了很大的發展,開始設立職位對各種手工業進行管理。原始瓷器的燒制工藝,在商代後期的基礎上有了新的發展和提高,而且出產的地區也較前更為擴大了。在這一階段,對我國制陶手工業產生重大影響的是已開始把陶器的應用擴大到建築方面,如板瓦、筒瓦、瓦當、瓦釘等等,磚瓦從此成為建築中的重要材料,燒制磚瓦成了陶業中的重點業務。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原始瓷器的發展達到鼎盛時期,其燒制和使用的數量,約占同期陶瓷器總數的一半左右。同時,戰國時期的建築用陶也有了相應的發展。我國古代建築中使用的磚瓦的幾種基本類型如筒瓦、板瓦、瓦當、大小方磚和長方磚等,這時己大都具備,空心磚的生產更是戰國陶工的一項重要創造。戰國時期的陶瓷業,隨著工商業的發達,城邑規模的擴大和商品交換的發展,生產更加集中,更加專業化,開始有私營作坊出現。

秦漢是我國陶瓷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各地發現的秦漢時期的陶俑,如西安的兵馬俑,以完美的藝術形式,生動逼真的神態,深刻地揭示了各種人物的內心世界,體現了我國雕塑藝術現實主義傳統久遠和雕塑藝術的高度發展。陶制建築材料的生產,無論是製品質量和花色品種,還是生產規模和燒造技術,都比戰國時期有了顯著的進步和擴大,在當時的陶業中也佔有重要的位置。低溫鉛陶釉的發明,是漢代陶瓷工藝的又一重大成就,它的應用和推廣,為後來各種不同色調低溫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在這個時期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口的增加,商業的發達和城市的繁盛,更由於兩漢近四百年的政治統一和文化的積累,制陶手工業表現了卓越的創造性。終於在東漢中、晚期,原始瓷發展為瓷器,取得了我國陶瓷生產史上劃時代的偉大成就.完成了陶瓷工藝的一大飛躍。

由原始瓷發展為瓷器,既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一項重大發明和創造,也是對世界物質文明的貢獻,由於瓷器比陶器堅固耐用,清潔美觀,又遠比銅、漆器的造價低廉,而且原料分布極廣,蘊藏豐富,各地可以因地制宜,廣為燒造,滿足民間日用之需,這在客觀上為瓷器的出現和發展創造了條件,瓷器製作日益精美.最後在日用器物的領域中逐漸取代了部分銅器和漆器的地位,成為十分普遍的日常生活用具。給此後的三國、兩晉、南北朝瓷業的空前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從三國到南北朝的360餘年中,在南方,社會經濟的發展,交通發達,商業繁榮和重要都市的建立,為瓷器等手工業生產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東漢晚期出現的新興的制瓷工業迅速地成長起來,制瓷工匠們對胎釉原料的選用、成型、施釉方法、窯爐結構和裝燒技術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進和革新,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江南的瓷器生產呈現了遍地開花的局面。北方的陶瓷手工業在南方制瓷工藝的影響下,首先燒製成功了青瓷,以後進一步地發展了黑瓷和白瓷。白瓷的出現,是我國勞動人民又一重大的成就,它是後來各種彩繪瓷器的基礎,沒有白瓷,就不會有青花、釉里紅、五彩、鬥彩、粉彩等各種美麗彩瓷的出現。因此可以說,白瓷的出現是制瓷手工業的又二個飛躍,是陶瓷發展史上新的里程碑,為我國制瓷工業開拓了一條廣闊的發展道路。

隋唐時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經濟、文化突出發展的時期。陶瓷發展到隋唐,也進入一個繁榮成長的階段。表現在:第一,瓷器在隋唐普遍用較高溫度燒成,胎質更為緻密;第二,部分漆器、金屬器及銅器的使用逐漸為瓷器所代替,瓷器生產得到社會各階層的注意;第三,到了唐代,正式出現「窯」的專稱,象徵著產量的增長。由於隋朝歷年短促,隋代的陶瓷工藝不曾表現出超越前代的建樹,表明隋代在陶瓷史上開始了一個新時期的是北方的瓷業有了新的發展。

唐代,隨著社會的一時安定和經濟的繁榮,陶瓷的製作在隋代的基礎上更躍進了一步,通常用「南青北白」來概 1人2人評論(0)人隱藏評論 回答時間 2007-04-06 21:12:46 提問者對最佳答案的評價: 默認好評! 其他網友回答 蒼狼 ゃōゃ進士 春秋戰國是手工業大發展的時期。鐵器的普及和科技進步,提高了手工業生產水平,大規模手工業作坊相繼出現,手工業的分工也更精細。冶鐵、煮鹽、木器製造、皮革、紡織、漆器製造等新興產業不斷涌現。西周舊有的「工商食官」的格局被打破,出現了官營手工業與私人手工業並存的局面。

春秋戰國時代,各國政府仍然控制著以部分手工業的生產經營權。官營手工業種類多、規模大、人數多、分工細;工匠之間實行分工協作,出現產業化的趨勢,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產品的質量;官營手工業還在生產過程中家裡了嚴格的產品質量責任制----三級管理監造制度。將造器者、主造者和監造者的名字都銘刻在器物上,一旦發現問題,將嚴懲負責生產和監制的人。

官營手工業作坊的工匠地位很低,多為定期服役者,也有被官府臨時僱傭的。他們專業技能的培訓主要有三種途徑:一是工匠們長期在一起勞動,彼此觀摩學習。二是世代相傳,這是主要途徑。三是通過學徒制度傳授。

春秋戰國時代,除了官營手工業外,還出現了農民個體家庭手工業、獨立小手工業。個體農民為衣食的需要,必然從事耕織,家庭手工業對農民的生活水平有很大影響,它不但是個體農民經濟的重要支柱,也成為整個社會的手工業生產部門。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社會分工進一步擴大,為了滿足人們對手工業品的需要,出現了專門從事手工業生產的小手工業者。經營有方者,可以憑此而發家致富。到戰國時期,這些獨立的小手工業者已經作為一個社會階層而廣泛出現。農民與手工業者的產品交換也更為頻繁和普遍。私人手工業的產生,進一步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春秋戰國時代的私人手工業,除了農民個體家庭手工業,獨立小手工業以外,還有豪民經營的大工礦業。這些富豪大多「工商一體」、「富甲天下」,他們依靠自己擁有的財富,既從事商業活動又控制著鹽鐵、丹砂等大型手工業的生產,從中賺取巨額利潤;官府則通過向他們徵收賦稅來控制他們。這些富豪並不親自從事采礦、冶鐵等手工業生產,而是僱用那些失去土地的貧苦農民為其勞作。

❽ 中國古代私營手工業興起和占據主導地位分別是在 A.春秋戰國、明中期以後 B.春秋戰國、隋唐

那當然是A。

手工業與農業分離是原始社會後期的事(於是有人脫離農業種植,專門給人做農具,廚具),夏商西周屬於奴隸制社會,手工業官營壟斷。春秋戰國時期,伴隨著井田制逐漸瓦解,出現了兩種新的手工業模式:家庭手工業(作為農業副業,可用於交納賦稅或者家庭內自我消費,譬如紡織業),民營手工業(私人經營,生產供民間消費。)

由於官營手工業是政府集中大作坊生產,並且動用國家權力,生產成本直接可以壓死私營,質量上乘。因此在封建社會長期過程中一直手工業以官營為主。

但是自宋開始,生產力大發展後,手工業生產部門日益增多,分工也更為細化,技術還向前進步,私營手工業也開始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模式的僱傭關系,開始有了一定規模的工場手工業,這就有了和官營競爭資本。

但因為種種原因,一直是到了明朝中期開始,官營手工業才終於因管理模式陳舊,勞動者生產積極性弱,逐步走向衰落,後期就連皇宮用度,也開始使用私營產品。、

❾ 中國古代手工業發展情況(朝代、概況)

古代手工業的發展
(1)紡織業的發展
戰國:長沙楚墓出土的麻布殘片,纖維相當細密。
三國兩晉南北朝:曹魏在紡織業中心襄邑、洛陽等地設有專門的織造機構。吳國培育出八輩之蠶,繅絲質量很高。蜀漢所產的蜀錦,行銷魏吳。後趙的鄴錦與蜀錦齊名,前秦的回紋錦深受人們喜愛。北魏在紡織業發達的河北地區集中了大批工匠,紡織品產量大增。
隋唐:①產地分布廣:絲麻織品遍布全國各地。②生產規模大,產量多:定州出產的高級絲織品,每年僅上貢朝廷的就達1500多匹。③分工細,品種多,有不少新產品;官營絲織業僅織染部門就有25種作坊,絲織品有綾、錦等十幾類,每類又分為許多品種,其中的綾就有20多個品種。④技藝水平高,且融入了外來的風格:從發掘出來的絲織品看,顏色多達20多種,至今色彩鮮麗,圖案也很新穎,有些還吸收了波斯的風格和手法。
明清:如江南「織造尚松江,織染尚蕪湖」。明中期以後,以生產商品為目的的紡織業逐漸興起,並在江南一些地區發展成為獨立的手工業工場。
(2)冶鑄業的發展
商周時期:青銅鑄造業的發展。
春秋戰國:鑄鐵柔化技術是世界冶鐵史上的一大成就;青銅鑄造工藝出現金銀錯和雕鑄技術。
三國兩晉南北朝:冶鐵業仍以官營為主。後趙、南燕等都設有冶鐵場,北魏相州以製造軍刀著稱。東晉南朝時,揚州成為冶鑄中心,謝平、黃文慶兩位匠師號稱中國絕手。魏晉時期,煉鋼技術已經相當成熟,又發明了灌鋼法。
隋唐:鐵的產地在全國有一百多處。冶鑄業已普遍採用了切削、拋光、焊接等工藝。
明清:明朝中後期,廣東佛山冶鐵業每一爐場,一日可出鐵六七千斤。
(3)陶瓷業的發展
原始社會:半坡人有較高的制陶工藝水平。他們製造的陶器,稱為彩陶。如大汶口文化的白陶和黑陶。
商周:遺址里出現了原始瓷器;這是我國陶瓷發展史上的一次飛躍。
秦朝:多次集中於鳳翔,鳳翔的畫磚最為出色。
三國兩晉南北朝:當時南方盛產青瓷,後來製作技術傳到北方。北方創制出白瓷,也有黑瓷。
隋唐:瓷窯分布於中原和江南許多地區陶瓷業的新產品有白瓷、唐三彩和青瓷的秘色瓷。
遼宋夏金:①北宋制瓷業大大超過前代,產地分布更加廣泛,定窯、汝窯、官窯、鈞窯等是當時著名的瓷窯。江西景德鎮以生產青白瓷著稱,產品行銷海內外。②南宋景德鎮稱為全國著名的陶瓷中心,產品有「饒玉」之稱。③遼代生產的瓷器雞冠壺、鳳首瓶等便於馬上攜帶反映出契丹人善於騎射的民族本色。④金代制瓷業相當進步。
元代:青花瓷,胎釉燒造和彩繪技術,都達到很高水平。
明清:江南景德鎮至此也就有舂土、澄泥、造坯、自畫等十幾道工序。
(4)制漆與造船
原始社會:河姆渡遺址中出土紅漆碗
制漆業 周朝:漆工藝大量用於車的製造
戰國:出現採用夾紵技術的精巧漆器
造船業:隋唐:能製造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船,能製造使用推進器的戰艦。
(5)其他方面
造紙業:西漢前期已有紙張,東漢蔡倫改進了造紙術;魏晉南北朝時期,紙取代簡牘成為主要書寫工具。
春秋戰國:池鹽、井鹽和海鹽
兩漢時期:鹽鐵專賣

閱讀全文

與新興手工業在哪個朝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汽車顯示三個燈是什麼意思 瀏覽:613
貴港市哪個工業園好 瀏覽:599
海馬汽車馬達多少錢 瀏覽:790
工業品牌傳播有哪些 瀏覽:997
汽車膜全車多少錢 瀏覽:375
上海品牌汽車裝飾工藝哪個好 瀏覽:578
工業辣椒叫什麼名字能吃嗎 瀏覽:680
沃是哪個國家的汽車 瀏覽:205
10年吉利汽車多少錢 瀏覽:410
寶馬5系輪胎是什麼牌的 瀏覽:448
奧迪寶馬轉速表哪個穩 瀏覽:689
賓士g級限量多少 瀏覽:479
工業園區結婚需要什麼手續 瀏覽:932
寶馬x1產品合格證在哪個位置 瀏覽:820
如何拆汽車頂部 瀏覽:568
汽車的汽怎麼 瀏覽:142
寶馬使用酷狗和qq音樂哪個好 瀏覽:954
洗車賓士立標如何收起 瀏覽:674
寶馬與駿馬哪個值錢 瀏覽:595
寶馬雙閃燈怎麼使用 瀏覽: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