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業生產 > 清朝工業產量多少

清朝工業產量多少

發布時間:2022-04-29 13:00:14

❶ 清朝的gdp是世界第一嗎

「鴉片戰爭前的清朝GDP世界第一」,這一說法在中國流傳很廣。追根溯源,最早提出這一觀點的似乎是英國學者麥迪森,他的一項推測稱,1820年中國GDP佔全球總量的33%(英國為5.2%),他的論述被專業人士普遍認為不嚴謹。但在中國,很多非專業人士看重這種說法對思想的啟發性,加入傳播行列,最終導致輿論場對它深信不疑。

GDP是現代經濟概念,能夠相對准確地對現代國家經濟狀況進行描述,反映它們之間的競爭力。用這套體系來做歷史研究需要很小心。比如文獻顯示,1820年清朝的財政收入只有白銀4000萬兩,而英國則摺合白銀1.5億兩。兩國的產業差距更大,1820年的英國已進入蒸汽化時代,支柱產業為機械紡織業、鋼鐵等,而中國仍以絲綢、瓷器、茶葉為大宗。

然而這種說法能在中國流傳開來,雖然可以視為國人對於民族復興的一種情結,但是在網路上被隨意引證,甚至作為一些錯誤觀點的證據。大的原因或許有兩個,一是部分知識分子的專業精神出了大窟窿,二是輿論場需要這樣的顛覆性信息,用以表達對現實的不滿。

經常可以看到這樣一種表述就是:清朝的GDP佔世界20%—30%,居全球第一,但還是落後挨打...我們知道美國的GDP是世界第一,只聽說美國打哪個國家,沒聽過哪個國家打美國。於是,我們不禁要問:清朝的GDP真的是全球第一嗎?

相對於世界的發展,清朝的落後從康熙時代就開始了,「康乾盛世」只是一種意淫罷了。清朝的挨打卻是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的,此後直到1911年清朝滅亡,一直都是被列強騎在頭上,任人宰割。這樣的國家其GDP顯然不可能是世界第一。

1840年代-1890年代清朝的年財政收入從白銀4500萬兩增加到9000萬兩,但是還是少於同期的日本。跟當時世界經濟頭號大國美國、英國比起來更是差了十萬八千里。同期美國的財政收入約100億美金(等同1億兩黃金,相當約15億兩白銀),可以看到,美國當年的財政收入是清朝的約15倍。其經濟總產值(GDP)必然也是大大於清朝(因為只有非常大的經濟產值才會有非常多的財政收入)。事實上,由於當時清朝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佔主導,跟英美等工業國家相比完全不是一個時代,其GDP絕對不可能比英、美多。1890年代中期,清朝財政收入在世界上連不入流的日本都比不了,是當時世界第一的美國的5%(1894年美國工業總產值超越英國居世界第一), 是當時世界第二的英國的6.7%, 是當時世界第三的法國的財政收入的10%。

1870年法國輸了普法戰爭,賠償德國50億法郎(約合7億多兩白銀),法國人用了3年就賠完了,對比30年後辛丑條約中國賠8國聯軍4億多兩白銀,要39年才能還清。可見中國國力之弱、財力之弱。

由於清朝科技水平及其落後、國家又極其龐大,統計GDP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清朝末年連自己的國家有多少人口都不清楚,更不可能統計國內總產值了)。一定要估計清末的GDP,只能參考當時的國家財政收入了。而比較清朝及英美等德日等國當時的財政收入,我們可以知道:清末的GDP絕對不可能是全球第一,清朝的GDP還不到英美等國的十分之一。

現在,我們可以更好的理解清朝末年為什麼挨打了,除了科技落後之外,一個總產值(GDP)不到人家十分之一,財政收入不到人家十五分之一的國家必然是阻擋不住列強的巨艦大炮。

❷ 康乾盛世到底怎樣

說「康乾盛世」是一個鬧劇,其實有一定道理:

一是因為「康乾盛世」的規模只有量的增加沒有質的增加。宋朝的時候,雖然領土不如清朝大,但是宋朝的經濟佔了全球的70%,而明朝的工業產值也佔了全球的三分之二,所以不管是宋朝還是明朝,都是全方位吊打西方世界,但是到了所謂的「康乾盛世」時期,全國的經濟只能佔全球的三分之一,較之於宋、明兩朝有了極大的縮水,可見,「康乾盛世」只停留在表面。

當然,也有人說「康乾盛世」時期清朝的人口較之於明朝翻了幾番,然而實際上,清朝人口之所以增長得如此之快,是因為引進了番薯,所以也有人說「康乾盛世」就是「番薯盛世」。

❸ 1840、1895年清朝的gdp分別佔世界多少日本、英國、法國呢請提供真實的結果

1.1840年時,按蘇聯式工農業總生產值MPS演算法計算,中國約為英國的六倍,法國的十倍,日本的五十倍。但按照歐美式GDP演算法計算,中國的GDP僅為英國的40%。約與法國相當。約為日本的18倍。

2.1894年時,按蘇聯式工農業總生產值MPS演算法計算,中國約與英國相當(不含英屬印度帝國),如包括印度,約為英國的70%。約為法國的2倍,日本的9倍。
但按照歐美式GDP演算法計算,中國的GDP僅為英國的6%。法國的10%。約為日本的120%。

3.77事變時GDP核演算法:日本工業總產值約合58億美元,中國為3.6億美元。其中重工業占工業的比重,日本為61%,中國為11%。以工農業總生產值MPS演算法計算,中國農業產值約為日本三倍,而工業產值為日本一半。但以國民生產總值GDP演算法計算,中國農業產值約為日本的41%,而工業產值為日本的16%。原因在於,GDP演算法更科學的計算了實際的國力,將各種重復計算,和自我消耗剔除了

❹ 清朝前期工商業繁榮表現在哪些方面

清朝前期工商業繁榮表現在:
1、手工業的發達
明末清初,因長期戰亂,手工業生產也遭到嚴重破壞。大約經過五六十年的光景,到康熙中期以後,手工業才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
(1)絲織業在清代手工業中佔有重要地位。
當時江寧、蘇州、杭州、佛山、廣州等地的絲織業發達。雖然清朝統治者在江寧、蘇、杭設有織造衙門,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江南絲織業的正常發展,但清代民間絲織業還是發展很快。如江寧的織機在乾、嘉時達到三萬余張,而且比過去有許多改進,"織緞之機,名目百餘",所產絲織品暢銷全國。即使在偏遠的貴州,絲織業也得到很大發展。道光時,貴州遵義綢"竟與吳綾、蜀錦爭價於中州",招致了秦、晉、閩、粵各省客商競來購買販運。但整體而言,清代絲織業已落後於明代。
(2)清代的棉織業在江南一些地區也日益發達。
棉紡織工具有顯著改進。如上海的紡紗腳車,可"一手三紗,以足運輪(名腳車),人勞而工敏"。織布機也有一些改進和革新。當時的棉布生產,無論數量或質量都比以前有很大提高。上海的"梭布,衣被天下,良賈多以此起家"。蘇州的"益美字型大小",因大家譽其"布美,用者競市","一年消布,約以百萬匹",結果"十年富甲諸商,而布更遍行天下","二百年間,滇南漠北,無地不以益美為美也"。蘇布"名稱四方",可見信譽之廣。無錫也盛產棉布,乾隆時,"坐賈收之,捆載而貿於淮、揚、高、寶等處,一歲所交易,不下數十百萬",有"布碼頭"之稱。
(3)清代江西景德鎮仍是全國制瓷業的最大中心。
到乾、嘉時,不說官窯,單"民窯二三百區,終歲煙火相望,工匠人夫不下數十餘萬"。除景德鎮外其它各地的制瓷業也都發展起來。據統計,乾隆時全國著名陶瓷品產地共有四十餘處,遍布各地。如直隸武清、山東臨清、江蘇宜興、福建德化、廣東潮州等地的窯場,都有很大的規模,所產瓷器色彩鮮艷,精美異常。
(4)製糖業在台灣、福建、廣東、四川等地都很發達。
康熙至乾、嘉之際,台灣的種蔗製糖極盛,每歲產蔗糖"六十餘萬簍","簍一百七八十斤",內銷京津及江浙各省,外運南及呂宋,東至日本等國。廣東的蔗糖也販運四方。此外,浙江、江西、江蘇等省的甘蔗種植和製糖行業,也日益發展起來。
(5)礦冶業在清代也有進一步發展。
雲南的銅礦,貴州的鉛礦,廣東、山西、河南、山東的鐵礦,開採的規模都比較大。
如雲南的銅礦,至乾、嘉極盛時,全省開辦的銅廠有三百多處。其中有官督商辦的大廠,也有私營的小廠。"從前大廠(砂丁)率七八萬人,小廠亦萬餘人,合計通省廠丁,無慮數百十萬,皆各省窮民來廠謀食"。1740年(乾隆五年)至1811年(嘉慶十六年)間,雲南銅礦的最高年產量達到1467萬余斤。
乾隆時,貴州鉛礦年產黑鉛也達到1400多萬斤。廣東的鐵冶規模也很大。廣東佛山鎮的鐵器製造業也很發達。那裡有鑄鍋業、炒鐵業、制鐵線業、制釘業和制針業等行業,而尤以鑄鍋業最為有名。所鑄鐵鍋不僅行銷國內各地,而且也大量輸出國外。
2、商業的繁榮
商業的持續繁榮是商人階層日趨穩定的表現。
(1)清代前期,商業貿易十分繁榮,各種商品行銷海內外,四方流通聯系更加密切。
如河南、東北的棉花供銷各地,而棉花卻又仰給於外省。廣東佛山鎮的各種鐵器,行銷全國,當時有"佛山之冶遍天下"的說法,其他如蘇州的絲、棉織品,南京的綢緞,景德鎮的瓷器,廣東、台灣的蔗糖,安徽、福建、湖南的茶,也都行銷各地。
(2)特別是江南絲織品,清代比明代有更廣大的國內外市場。例如南京所產的綢緞,幾乎行銷遍全國。當時中國的手工業產值佔全世界工業、手工業產值的30%。
棉桑等經濟作物只准種在"不可以種植五穀之處"。糧食以外的作物尚且要禁,何況工商。清朝皇帝認為"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則田畝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多次表示"招商開廠……斷不可行","礦廠除嚴禁之外,無二議也"(中國歷代君主都是這樣認為的,主要是由於當時生產力所決定) 。
(3)北京是全國性的貿易城。
(4)最活躍的是徽商。
徽州人外出貿易的傳統根深蒂固:「其俗,男子受室後,尊者即督令行賈,無贏折皆不得速歸,久者數十年,近亦逾紀。」
①故「起家至陶猗者不可指屈」
②其經營的種類很多。
(5)晉商。
康熙二十八年(1689),玄燁南巡途中的上諭指出:「夙聞東南巨商大賈,號稱輻輳,今朕行歷吳越州郡,察其市肆,貿遷多系晉省之人。」
①然而晉商的活動地區也並不限於吳越。 再次是陝商。「陝地繁華,以三原、涇陽為第一,其人多服賈吳中」
②陝商在江浙地區經營棉布業,歷史悠久,規模並不亞於晉商。此外,陝西鄰近四川,當時蜀中移民,首推湖廣,陝西次之,因而陝商在四川頗有勢力。清代前期,四川井鹽發展較快,但「川省各廠井灶,秦人十居七八,蜀人十居二三」
③自流井的錢庄業肇始於雍乾之際,大半為陝商操縱,著名的西秦會館(今自貢鹽業歷史博物館),亦為陝商集資修建,捐銀商號多達152家。他們既投資鹽井鑽鑿,又從事井鹽販運,兩者皆獲利甚豐。

❺ 清朝的鼎盛時期, GDP是多少是世界第一嗎

清朝的鼎盛時期最高的年份達到8000萬兩白銀,高居世界第一。

清朝曾占據世界GDP總量的1/3。最早提出這一觀點的似乎是英國學者麥迪森,他的一項推測稱,1820年中國GDP佔全球總量的33%(當時強盛的英國為5.2%)。

千百年來中國對外貿易的主要貨源是陶瓷,茶葉,絲綢。你看看這些東西,用現在的話說全是高附加值的產品,土燒一燒就流光溢彩,樹葉摘下來炒一炒味道神秘,最神奇的絲綢,外國人簡直無法想像是如何製造出來的。

(5)清朝工業產量多少擴展閱讀:

康乾盛世又稱康雍乾盛世、康雍乾之治、康乾之治,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後一個盛世,同時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迴光返照。

該時期經歷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持續時間長達一百三十四年,是清朝統治的最高峰,在此期間,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在原有的體系框架下達到極致,改革最多,國力最強,社會穩定,經濟快速發展,人口增長迅速,疆域遼闊。

康乾時期國庫財政儲備充足,最高的年份達到8000萬兩,常年保持在6000到7000餘萬兩。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恢復到世界的三分之一,大規模蠲免錢糧,康熙、乾隆兩朝曾五次全免全國農業錢糧近3億兩白銀。 當時中國的工業產量,佔世界的百分之三十二; 即使是工業革命之後中國和印度的製造技藝雖落後,但似乎並不比歐洲任何國家落後多少。

❻ 清朝在1840年工業產量佔世界的多少

1840年清朝工業GDP為零,農業GDP佔了整個國家GDP的百分之九十,中國近代在洋務運動(1867年)之前工業的產量一直都是零。
望您採納

❼ 清朝被侵略前人民生活水平怎樣

當時人口暴增與鄉村土地兼並嚴重,使得許多農民失去土地,階級矛盾激化,民變四起。

清朝從乾隆末年開始有衰落的現象。乾隆六下江南,並仿製江南園林廣修園林,勞民傷財,政治日漸腐敗。

當時人口暴增與鄉村土地兼並嚴重,使得許多農民失去土地;加上貪官和珅等官員腐敗,於乾隆晚期到嘉慶時期陸續爆發民變。

1795年,乾隆帝禪位於第十五子顒琰,即嘉慶帝。乾隆至1799年去世,嘉慶帝方得以親政。然而嘉慶帝未能解決弊端,清朝繼續走向衰落。階級矛盾激化,民變四起。

(7)清朝工業產量多少擴展閱讀

我國清朝時期的GDP佔世界總量的比重相當大,而當時英國的GDP只佔世界的5%,結果清政府還是被迫簽訂了割地賠款條約。

原因在於,英國的GDP是由工業產品構成的,清朝的GDP則是由茶葉、蠶繭、瓷器等構成的。其次,災害對GDP的影響是正效應。

在西方經濟學看來,車禍對GDP都是正的效應,因為隨之而來的救護車、醫生、意外事故服務中心等的服務,以及對道路的修理等都可以增加GDP,雖然所有這些行為並沒有提高生活水平,甚至蒙受了巨大損失。同理,環境污染、把大樓拆了建建了再拆都可以增加GDP。

最後,GDP中的出口並未在製造過程中被消費,用出口所得去償還債務國的債務和利息,會使出口國的經濟發展更加被動,資源環境狀況更加不堪重負。

❽ 古代各朝代的商業工業和農業情況 全面點 必採納

農業:
1 在原始階段經歷了「刀耕火種」的落後方式
2 傳統農耕方式是小農戶的個體經營,長期以來耕作技術沒有革命性的進步
3 賦稅和徭役壓抑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進而阻礙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4 土地高度集中,農民與地主矛盾激化,起義不斷
5 歷朝歷代的水利興修抵禦了自然災害,推動了經濟不斷向前發展

手工業:
1 手工業生產部門不斷增加,勞動分工越來越細
2 手工業生產技術不斷進步
3 手工業生產規模不斷擴大
4 官營手工業、私營手工業、家庭手工業三種經營形態並存
5 經濟重心南移與手工業生產布局呈相應變化
6 中國古代手工業生產長期領先於世界,產品不僅供國內消費,而且還遠銷亞、非、歐等許多國家,廣受歡迎和贊譽

商業:
1 商業產生之後不斷發展,到宋元時期空前繁榮
2 商業活動的形式有國內貿易、邊境貿易和對外貿易
3 類似於銀行的櫃坊、紙幣很早就出現了
4 政府對商業的控制逐漸減少
5 官營和專賣長期存在
6 商人的社會政治地位低下 希望對你有幫助
補充:
1、 農業
(1)歷代農業生產工具的改革與進步
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處在石器時代和金石並用時代,北京人和山頂洞人處在舊石器時代;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處在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開始進入了金石並用時代。
奴隸社會生產工具有了進步,西周晚期出現鐵器;春秋時期,開始使用鐵農具和牛耕,標志著我國社會生產力的顯著提高。
戰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得到推廣,牛耕的運用是我國農業技術史上農用動力的一次革命。
兩漢時,牛耕廣泛使用,並有了改進,出現了兩牛抬杠式和一牛挽犁式,鐵農具和牛耕都向邊疆傳播;西漢時發明了翻土、碎土的犁壁,這比歐洲早一千多年;西漢農學家趙過發明了播種機械耬車。
三國時,魏國馬均發明了灌溉工具翻車;
唐朝,發明了灌溉工具筒車和曲轅犁。
認識:工具改進是生產力發展的最顯著的標志,經濟發展最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是社會變革最活躍的因素,是推動生產關系和社會進步的決定力量。我國從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過渡,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都由於生產力的進步(即生產工具的進步)引起的。
(2)歷代政府重視農業發展的措施
春秋,齊國管仲改革,發展生產;
戰國時,秦國商鞅變法重農抑商,獎勵耕織;
兩漢時,推行休養生息,輕徭薄賦,獎勵農耕;
三國時推行屯田制;
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
隋唐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重視生產工具的革新,重視興修水利;
北宋王安石變法中的農田水利法,有利於農業的發展;
明清統治者調整生產關系,鼓勵生產,如明朝的「一條鞭法」、康熙的「更名田」、雍正的「攤丁入畝」的賦稅制度,都有利於農業的發展。
認識:
封建經濟的特點是自然經濟,這種經濟的主要部門是農業,它關系國計民生和國家興衰存亡,因此,歷代統治者都十分重視農業,「農本」 和「以農立國「思想是歷代統治者一貫的指導思想,從戰國的商鞅變法,到清朝統治者,都在推行「重農抑商」政策,這種做法,是中國古代封建自然經濟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發展的產物,它的實行,在封建社會初期,對國家安定、新興地主階級政權的鞏固和社會經濟的發展起過一定積極作用,應該給予肯定,但該政策把工商業和農業對立起來,進行壓制,其結果必然是阻礙商品經濟的發展,使農業長期停止在自然經濟的低水平上,其弊端在明清時期更加嚴重,它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是中國落後於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國古代政府採取的鼓勵、重視農業發展的措施,直接目的是為了發展經濟,根本目的是為了鞏固統治。
一般說來,每個王朝建立的初期,統治集團比較奮發向上,勵精圖治,都有自己的治理目標,他們的政策往往行之有效,也充分說明了生產關系對生產力、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
(3)水利事業
春秋時期:淮河流域,楚相孫叔敖修的芍陂;連接淮水和長江流域的運河;
戰國時期:鄭國渠和都江堰;
秦朝:靈渠溝通湘水和灕水;
兩漢時期:農田水利的地區特色明顯,黃河流域以營建灌溉渠為主,著名的工程如六輔渠、白渠、龍首渠等;江淮、江漢之間以修建天然陂池為主;西北修築坎兒井;
漢武帝和漢明帝都進行了大規模的治理黃河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隋唐時期:隋朝的大運河;唐朝設專職官員管理水利事業,各地興修的水利超過六朝的總和;
北宋時期:王安石變法推行農田水利法,興修水利工程一萬多處;
元朝:開鑿了會通河和通惠河將幾大水系貫通起來。
認識:中國歷代王朝都重視水利工程建設,這與水利在古代經濟中的地位是分不開的,因為古代中國最重要的生產部門是農業,農業受自然因素影響極大,在生產力不發達,人們抵禦自然災害能力低下的情況下更是如此。同時,興修水利不僅直接關繫到農業生產的發展,而且可以擴大到交通運輸和商業的發展,因此,修築水利工程,是古代中國國家管理經濟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內容和職能的體現。
(4)重要的土地制度
井田制:是西周時實行的奴隸社會土地國有制,周王將土地分賜給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享用,不能買賣,必須向周王納貢,跟隨周王作戰,服從周王的命令。井田制是分封制的經濟基礎;春秋時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諸侯爭霸戰爭,井田制逐漸瓦解,被封建土地私有制代替。
屯田制:東漢末年以來,戰亂頻繁,社會動盪,經濟凋敝,為了恢復發展農業生產,曹操在許下實行屯田制,以後,三國都實行屯田制,統治者招募流亡農民,按軍事編制,開墾荒地,並設官管理。屯田民只有土地使用權,沒有所有權,他們按比例向官府交納一定的收獲物,它是封建社會的土地國有制,它使流民與土地結合,穩定了社會秩序,促進了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
均田制:西晉以來,北方戰亂頻繁,經濟破壞嚴重,為了恢復發展經濟,北魏孝文帝實行均田制,隋唐時繼續沿用,唐中期由於土地兼並現象嚴重被破壞。它是一種比較完備的土地制度,是封建社會的土地國有制,有利於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保證了國家兵役、徭役的征發和國家的財政收入。
認識:封建土地私有制大體分為三種類型:即國有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農民土地所有制。其中地主土地所有制佔主要地位,是封建生產關系的基礎。土地國有制在封建社會總歸要被破壞,因為封建土地制度的本質是土地私有,只要有土地所有制存在,土地兼並是不可能抑制的,而土地兼並現象的發展必然要使土地國有制破壞,因而井田制、屯田制和均田制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但隨著土地所有制的產生、發展,它們必然被破壞。
(5)重要的賦稅制度:
春秋時期:齊國管仲實行的「相地而衰征」和魯國的「初稅畝」實質是承認土地私有,促進了井田制的瓦解。
編戶制度:是漢代對百姓的一種嚴格的管理制度,也是比較完備的賦稅制度。被編入戶籍的平民百姓稱為「編戶齊民」,他們依據人口和資產向國家人口稅、田租、徭役和兵役,國家對他們控制十分嚴格。
租調役制:北魏均田制規定受田農民必須向國家租即土地稅和調即戶稅,還要服兵役和徭役。
租庸調制:隋朝沿用北魏的租調役制,後規定50歲以上可以繳納一定絹代替勞役,叫「庸」。唐朝在隋的基礎上實行輕徭薄賦的思想改革賦稅制度,「庸」不再有年齡限制。
這樣,保證了農民的生產時間,減輕了農民的賦稅負擔,有利於農業生產的發展,也保證了國家的賦稅收入。
兩稅法:天寶年間,土地兼並嚴重,均田制無法實行,租庸調制也無法維持,國家的財政收入得不到保證,為了解決國家的財政困難,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楊炎的建議,實行兩稅法,即按照土地和資產向交稅,每戶按資產交戶稅,按土地交地稅,一年分夏季和秋季兩次納稅。它的實行是我國賦稅制度的一次重大變革,改變了戰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征稅標准,表面封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鬆弛了。擴大了稅源,保證了國家的財政收入,也相對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但土地兼並不再受到限制,均田制和租庸調制正式廢除。
一條鞭法:為了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緩和階級矛盾,1581年,明朝內閣首輔張居正在全國推行,將原來的田賦、徭役、雜稅,「並為一條」,折成銀兩,分攤在田畝上,按人丁和田畝的多寡來分擔。「一條鞭法」是我國賦稅制度的一大變革,納銀代役的規定,相對減輕了農民的負擔,說明農民對封建國家的人身依附關系的鬆弛;賦役征銀的辦法,適應了商品經濟的發展需要,有利於農業商品化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
「攤丁入畝」的「地丁銀」:雍正帝規定,把丁稅平均攤入田畝,徵收統一的地丁銀,這樣,我國的人頭稅制度廢除了,封建國家對農民的控制進一步鬆弛,隱蔽人口的現象也逐漸減少,它的實行,對我國人口的增長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有重要意義。
認識:我國的賦稅制度與土地制度相適應,隨土地制度的變化而變化。我國賦稅制度的變化呈現出兩種趨勢:一是以人丁為主逐漸變為以土地為主,說明封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逐漸鬆弛;一是納稅物品由實物和力役為主逐漸變為貨幣地租,說明我國商品經濟在不斷的發展。
2、 手工業
(1)紡織業的發展概況:
絲麻織業:半坡氏族時,產生了麻紡織業;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絲織技術有了進步,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絲織業的國家。以後經歷歷代尤其是漢代、唐朝、宋代和明清幾個重要的發展階段,絲麻織業不斷發展,水平不斷提高。例如兩漢,能織出錦、綉、羅、紗等許多品種;西漢的長安、臨淄等擁有全國最重要的官營手工業;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素紗單衣以及絲綢之路大量絲綢遺物的出土等都充分說明漢代絲織業的成就。絲織業的發展,為著名的絲綢之路的開辟提供了物質條件;唐代絲麻織品遍布全國各地;明清時期絲織業空前發展,並產生了新的生產關系??資本主義萌芽出現。
棉織業:漢代時棉織業產生,如新疆地區種植棉花;會嵇地區出產的葛,是當地著名的越布漢光武帝將它列為貢品;南宋時,棉織業擴展到江南地區,逐漸取代麻布,成為主要的衣料;元朝時,松江成為棉紡織中心,江南的一批小鎮也因棉紡織業而興盛起來。
認識:中國是一個傳統的男耕女織的封建國家,紡織業歷史源遠流長,它的發展特點大體是:北宋以前,中國紡織業以絲麻織業為主,南宋以後,棉布逐漸成為人們的主要衣料;紡織業主要體現封建自然經濟的特點,是中國自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明中期以後,以生產商品為目的的紡織業逐漸興盛起來,並且紡織業的發展由量變到質變,產生了新的生產關系即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但由於封建生產關系的阻礙,它始終得不到健康成長。
(2)陶瓷業:
原始社會如半坡的彩陶、大汶口的黑陶和白陶等都是精美的工藝品;商周時期是我國陶瓷發展史上的一次飛躍;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創制出白瓷,為我國制瓷業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前景;隋唐時,瓷窯分布於中原和江南許多地區著名的唐三彩和青瓷中的秘色瓷在唐朝出現;北宋的制瓷業水平大大超過前代水平,出現定窯、汝窯等五大名窯,江西景德鎮的青白瓷行銷海內外,南宋元朝時它成為全國著名的瓷都。
認識:中國陶瓷業的產生、發展源於生活,為生活服務,實現了實用性和觀賞性的統一,同時又是對外交往中的重要物品,為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對外經濟文化交流作出了貢獻。
(3)造紙業
發明:西漢發明了造紙術,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繪有地圖的紙是目前世界上所知的最早的紙;
改進:105年東漢蔡倫改進了造紙術。
發展:魏晉南北朝時,紙張白度增加質地細薄,產量大增,逐漸取代簡牘,成為最主要的書寫材料;
傳播:幾個世紀後,向東傳到朝鮮、日本;唐朝時向西傳到大食(阿拉伯),經阿拉伯傳到歐洲、北非。
四大發明是我國成為文明古國的重要標志,造紙術的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發展和進步作出的重大貢獻。
(4)冶鐵業:
西周時開始使用鐵器;
春秋戰國時期,發明了鑄鐵柔化處理技術,是世界冶鐵史的一大成就,比歐洲早兩千多年;
兩漢:西漢時冶鐵業分為官營和私營。煤成為冶鐵的燃料,人們發明了淬火技術;東漢時,杜詩發明水排,使中國冶鐵水平長期領先世界。宛和鞏是著名的冶鐵中心;
隋唐時期:普遍採用了切削、拋光、焊接等工藝;
遼宋時期:遼和金的冶鐵業水平較高;
明朝中後期,廣東佛山冶鐵業,一天出鐵六七千斤。
認識:在農業文明時代,冶鐵業的發展是生產力進步的明顯標志,它有力地推動著社會的變革和進步。
(5)造船業
秦漢時期,造船業發展迅速,漢代時發明了擼、舵和布帆,還使用錨,表面造船航海技術已經成熟;
隋唐時期:能造使用推進器的戰艦,這是最早使用機械動力的輪船。能造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船。唐初僅在洪州就造海船500多艘;
兩宋:造船技術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長江航船最大的可載萬石以上;南宋的明州、泉州、廣州是造船中心,造的遠洋海船,可載糧食幾萬石;
明朝:鄭和的船隊反映了明朝高超的造船技術。
認識:中國古代造船業的發展與國家的航海事業和對外關系聯系密切,相輔相成,當統治者重視發展對外關系,重視發展航海事業,造船業就發達,如漢、唐、宋元時期,對外交往頻繁,造船業也就發達;明中期以後到清朝時,由於統治者實行海禁政策,造船業受到影響。
在古代的手工業中,除以上五大行業外,還要注意制漆業、制鹽業和青銅業等。在這里需要說明的是:盡管中國古代的手工業很發達,在世界上曾經居於領先地位,但由於統治者都推行重農抑工商政策,它始終為農業文明經濟的發展服務而處於從屬地位,雖然在明清時期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產生並有了緩慢發展,但又由於封建生產關系的阻礙,始終沒有進入手工工場時代,對中國的近代化進程無疑是產生了消極影響。
3、 商品經濟
(1)國內貿易和城市發展的階段特徵:
商朝重視商業的發展,商民重視經商,後世將經商的人稱為「商人」;商朝以貝作為貨幣;商朝的都城已經成為繁榮的商業都市;夏商周的都城是全國政治、交通中心。
戰國時期:商品種類多,各地土特產在中原市場上相互交流;中原形成了統一的市場,規模大,輻射廣,四方產品在中原市場上都可以買到;封建城市成為繁榮的商業中心,如臨淄、邯鄲、郢等。
兩漢:商業呈現空前繁榮局面。城市都設有專供貿易的「市」,如長安有東、西九市,市內商肆整齊有序;各民族之間貿易繁榮;貨幣以黃金和銅錢為主幣,到漢武帝時通用五銖錢;一些名都大邑相當繁榮,除長安外,還有洛陽、成都、邯鄲、臨淄和宛,當時稱為「五都」。各地較小的都會,更是不勝枚舉。
隋唐:發達的水陸交通,商人足跡遍布全國;統一貨幣,隋朝仍用五銖錢,唐高祖時廢五銖錢,統一使用開元通寶,它成為唐朝通用的貨幣;城市經濟發達,管理嚴格、規范,市內有邸店和櫃坊,市場的買賣有嚴格的時間和地點限制,有「日中為市」的規定,唐中期以後出現了夜市;城市興旺,長安和洛陽是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全國的商業大都會,唐中期以後,長江流域的成都和揚州成為東西兩個中心,經濟地位超過了長安和洛陽。
北宋:城市已經突破坊和市的界限,營業時間也不受限制;市內有娛樂貿易場所叫「瓦子」;東京是最大的商業都會;城市中行會組織進一步發展,行會保護和壟斷本行業的商業利益;農村中逐漸形成固定的集鎮;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與邊疆少數民族的榷場貿易很繁榮。
元朝:都市以大都、杭州和泉州最為著名;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國際性的商業大都會;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業和手工業中心。
明清:商品經濟空前活躍,大量農產品、手工業產品投放市場;區域間的長途販運貿易發展較快,北京和南京是全國性的商貿城市;全國出現了數十座城市;商品經濟向農村延伸,市鎮如雨後春筍蓬勃興起。
認識:商業貿易的發展與城市經濟的發展密切相關;農業生產的發展分工是城市發展的根本動力;隋唐以前,我國的城市基本上是政治和經濟中心的統一,隋唐以後,出現了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的分離,如揚州和成都;明代以後商業貿易已經接近人民的日常生活,商品經濟開始侵蝕自然經濟,農民和市場的聯系開始逐漸密切起來。但由於歷代統治者都實行「重農抑商」政策,商品經濟的發展步履維艱。
(2)對外貿易:
漢代:開辟了著名的絲綢之路,中國的絲和絲織品運到安息,再從安息運到歐洲的大秦;漢朝與朝鮮、日本和越南有頻繁的貿易聯系;漢武帝以後還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最遠抵達印度半島,加強了中國與東南亞、南亞各國的往來。
隋唐時期:對外交通發達,海上和陸路「絲綢之路」並進,與西亞、南亞、東亞和東南亞國家有密切的交往,並與歐洲和非洲國家有貿易聯系;唐朝政府實行開放的外交政策,鼓勵外商到中國貿易,長安、洛陽是當時的國際大都會。
明朝:鄭和下西洋,與亞非30多個國家直接貿易,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
清朝:實行閉關政策,禁止海外貿易。
認識:國家安定、統一、強盛是對外貿易發展的前提條件,而統治者的外交政策對對外貿易的發展有直接的影響;對外貿易隨著隨著封建社會的興起而興起,強盛而強盛,衰落而衰落;對外貿易先以陸上絲綢之路為主,隋唐時期水陸並進,南宋時以海路貿易為主,元朝時海陸並進,明朝中後期起,對外政策由開放趨向閉關政策;對外貿易伴隨經濟文化交流,有利於中外經濟文化的就和發展;而明朝中後期到清朝實行的閉關政策,是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發展的產物,是中國自然經濟發展的產物,它阻礙了正常的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阻礙了中國的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是近代中國落後於世界潮流的重要根源之一。
總之,中國古代的商品經濟,主要是指自然經濟佔主導地位下的小商品經濟,它既不等於資本主義經濟,又與自然經濟在本質上相互對立,在自然經濟下,商品經濟的發展一方面受到封建專制統治的限制,另一方面導致資本主義萌芽,不斷地瓦解自然經濟,促使封建社會解體
4、資本主義的萌芽的產生和緩慢發展
(1)產生:隨著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商品經濟空前活躍,明朝中後期,在江南一些絲織業發達的城市如蘇州,在絲織行業產生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
(2)緩慢發展:清朝時有了緩慢發展,范圍擴大,部門增多,手工工場的規模擴大。
(3)局限性:它始終在萌芽狀態中徘徊,整個生產始終未能進入工場手工業階段,其力量遠不足以分解封建生產方式,在全國范圍內,自然經濟仍佔主導地位。
(4)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的不利因素:
市場因素:農民的貧困,購買力低;閉關政策很難形成海外市場;自然經濟的封閉性和頑固性造成國內市場狹窄。
資金因素:重農抑工商的政策,使得地主商人把賺來的錢往往大量買房置地,嚴重影響手工業的擴大再生產。
政策因素:重農抑工商的政策,對商品徵收重稅,並嚴格限制手工業生產規模,對外推行閉關政策,這都不利於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
觀念因素:傳統的觀念和習俗。
認識: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和發展,說明在中國封建社會產生了新的生產關系,是中國封建社會衰落的重要表現,對明清政府政治經濟的發展,對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產生都有重要的意義。但落後的封建生產關系嚴重阻礙著它的發展、成長,說明封建生產關系不能容納新的生產關系。
專題復習目標
了解中國古代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歷代重要的經濟政策和「農本」思想及其對中國社會產生的影響;
注意掌握各時期生產力發展水平,把握其發展線索,並認識它對生產關系的決定作用;
了解古代土地制度的發展變化,正確認識中國古代土地制度的變化實質和影響;
掌握賦稅制度發展變化的情況、特點和走向,了解它對中國古代社會發展帶來的影響;
了解歷代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發展的情況及其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
分析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條件、緩慢發展的表現及其原因,深刻理解「重農抑商」和「閉關政策」產生的原因和影響。

閱讀全文

與清朝工業產量多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奧迪原產地什麼地方產的 瀏覽:63
如何取回汽車被扣押 瀏覽:516
奧迪q7泡水車修要多少錢 瀏覽:175
工業風哪個好點 瀏覽:198
汽車節氣門臟了什麼故障 瀏覽:519
奧迪ETKA如何裝 瀏覽:592
本溪小市工業園區怎麼走 瀏覽:777
領克汽車水溫過高是哪個圖標 瀏覽:238
賓士g63護衛特別版多少錢 瀏覽:337
a65系賓士e哪個養車成本低 瀏覽:873
小汽車上怎麼畫花紋 瀏覽:334
汽車安檢門不報警是什麼原因 瀏覽:943
怎麼調好汽車漆 瀏覽:402
工業園區可收什麼費 瀏覽:263
寶馬hd是什麼崗位 瀏覽:205
賓士PTCU控制器在哪裡 瀏覽:143
賓士標志後面是什麼 瀏覽:832
龍壁工業區哪裡好玩 瀏覽:215
什麼工業會用到豬油 瀏覽:581
汽車輪胎側面有裂痕還能用多久 瀏覽: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