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工業革命導致社會矛盾激化的表現
形成了工業資產積極和無產階級,導致雙方的矛盾激化
Ⅱ 工業革命浪潮使人類獲得巨大進步的同時,也產生諸多新的社會矛盾。你認為,工業革命時期有哪些社會矛盾
人依附於機器(階級矛盾、加劇貧富差距等);經濟危機;破壞環境;殖民掠奪 |
Ⅲ 英國工業革命後期出現了哪些社會問題
1、機器大量運用,所需人工逐漸減少,失業率上升2、生產相對過剩,導致經濟危機3、急需大量生產原料及市場,必須向外擴張(侵略!)4、由於上一條之故,必須大力發展軍火科技,熱兵器得到發展
Ⅳ 英國工業革命帶來哪些社會問題
社會貧富差距加大,工人階級受到嚴重剝削,人際關系冷漠,唯利是圖。
另外,蒸汽機的廣泛使用,加大了煤炭的使用量,使得環境遭到嚴重污染。
Ⅳ 工業革命時間有哪些社會矛盾
工業革命工業革命引起生產組織形式的變化,使用機器為主的工廠製取代了手工工場。
城市化和人口向城市的轉移。
將人類帶入工業時代,但是有貧富分化,城市人口膨脹,住房擁擠,環境污染等弊端。
出現了兩大隊里的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資產階級(就例如工廠主)佔有了大部分的生產資料,而辛辛苦苦勞動的無產階級(就好像工人)卻只有微薄的工資,而且還要忍受住房擁擠以及家庭的壓力。這時候的社會矛盾就是階級的矛盾。
Ⅵ 工業革命在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的社會矛盾,主要表現在哪裡
1.造成環境污染,且資源有限
2.造成商品相對過剩,引發經濟危機
3.西方工業國家為了掠奪原料和拓展市場不斷爭奪殖民地,最終導致兩次世界大戰
4.工人淪為機器的附庸
Ⅶ 工業革命的影響
工業革命的影響:
1、工業革命引起生產組織形式的變化,使用機器為主的工廠製取代了手工工場。
2、工業革命帶來了城市化和人口向城市的轉移。
3、工業化和城市化也產生了新的社會問題。比如貧富分化,城市人口膨脹,住房擁擠,環境污染等弊端。
4、工業革命使人感覺「人定勝天」,各種物質對人思想的沖擊很大。
5、工業革命的大工業物質化,社會矛盾對立,導致了馬克思主義的產生。
6、物質的大量富餘和人民的相對貧困,使社會矛盾加劇,革命思潮洶涌,英國等國通過改革實行「民主」,使近代國家體制真正產生。
7、工業化國家的民眾日益分為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
8、英國因為工業革命更加強大,法國因為工業革命也在歐洲保持地位,普魯士更加強盛,奧地利、俄羅斯、西班牙則日益衰落。
9、工業發展使二氧化碳,氟利昂,一氧化碳排放量急劇增加。
10、增加生產用地,使大量動物瀕臨或已經滅絕,生物鏈遭到破壞。
(7)工業革命激發了哪些社會矛盾擴展閱讀:
人類史上的三次工業革命
1、第一次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又叫產業革命,是指資本主義由工場手工業過渡到大機器生產,它在生產領域和社會關繫上引起了根本性變化,18世紀60年代首先發生在英國,是從發明和使用機器開始的,到19世紀上半期,機器本身也用機器來生產,標志著工業革命的完成,英國之後,法、美等歐美各國也相繼進行了工業革命。
2、第二次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是指19世紀中期,歐洲國家和美國、日本的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的完成,促進了經濟的發展。19世紀60年代後期,開始第二次工業革命。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
第二次工業革命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科技和生產力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資本主義生產的社會化大大加強,壟斷組織應運而生。
3、第三次科技革命
20世紀四五十年代以來,在原子能、電子計算機、徽電子技術、航天技術、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等領域取得的重大突破,標志著的科學技術的到來,這次科學技術在人類歷史上被稱為第三次技術革命。
參考資料:網路-工業革命
Ⅷ 工業革命影響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間的矛盾斗爭的事件有哪些是第一次工業革命,謝謝!預備中考用
第一次工業革命是指18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中期(1760-1860左右),這一時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集中在歐洲,德意兩國這時尚未統一、俄國還是農奴時代,美國獨立剛剛,所以主要矛盾集中在英法兩國之間。有英法對世界殖民地的爭奪(北美和印度等)、法國大革命、拿破崙與歐洲各國之間的戰爭,這一時期還應注重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台,以巴黎公社運動和歐洲革命為標志。
Ⅸ 工業革命對社會的有什麼影響
1.生產力
工業革命大幅度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豐富了人們的物質生活,提高了人們的生產水平,鞏固了資本主義各國的統治。最先完成工業革命的英國被稱為「世界工廠」,倫敦成為世界金融和貿易中心。1851年,英國舉辦了第一屆世界博覽會。
2.城市化
工業革命加快了城市化進程。工廠逐漸集中,形成了許多工業城市。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進入城市,城市在國家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同時影響社會習俗的變化。
從人類生產方式看工業革命後,工業文明逐漸取代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的出現,又引發了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出現了城市化的浪潮。可以引導學生探究比較工業文明與農業文明的不同特點,城市化帶來的效益和問題,進而理解人類社會進步中的代價與陣痛,滲透社會和諧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3.社會關系
工業革命引起了社會結構的兩大變革,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成為社會的兩大階級。隨著工業資產階級經濟實力的增長,他們要求獲得更多政治權利。
4.生產組織形式
工廠製取代手工工場。工業革命開始後,工人相對集中、分工明確、紀律嚴格、使用機器大生產的工廠成為工業生產的主要組織形式。
5.思想文化
工業革命促進了科學、教育事業的發展和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工業革命開始後,需要許多新式人才,如工程設計、機器製造、機器修理、工廠管理等,而這些新人才都需具備科學知識,以及專門的技術訓練等。
歐美各國逐漸加強科技的研究和教育。法國在1747年設立了一個專門研究建築橋梁的工程專科學校,後來各國紛紛仿效,設立各種工程學校,或在大學里添設專門的工程課程,進而發展為工學院,科技教育發達起來。
6.世界格局
加快了殖民擴張和殖民掠奪的步伐,使東方從屬於西方;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傳播到世界各地,推動了世界工業化的進程和世界市場的形成。
對外推行「炮艦政策」,用堅船利炮打開了其他民族國家緊閉的大門,強制推行自由貿易,迫使全世界為英國商品打開門戶。工業革命結束了民族地域性歷史,實現了從民族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
7.經濟思想
要求自由經營、自由競爭和自由貿易的自由放任政策取代「重商主義」。
1776年,亞當·斯密發表《國富論》,系統地闡述了自由主義經濟理論,主張減少政府在經濟事物中的操控,讓市場機制發揮調節資源的作用。
1852年,英國議會發表聲明,宣稱自由貿易是英國的國策。進行法制化建設,廢除阻礙經濟發展的一系列舊法令,建立社會福利制度,維護資本主義自由貿易、自由競爭和自由生產的原則。
8.經濟結構
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相對減少,工業逐漸取代農業成為國民經濟中佔主導地位的產業部門,工業資本取代商業資本開始佔主導地位。大部分勞動力從農業生產中擺脫出來,轉入工業生產。然後相當多的勞動力又因機器的使用而直接從生產中被排擠出來,為第三產業的發展准備了條件。
9.消極影響
環境污染、資源枯竭、工人遭受剝削日益嚴重。
10.對中國的影響
歐美列強發動兩次鴉片戰爭,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成為西方國家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並推動中國近代工業產生。
第一次工業革命不僅是一次技術改革,更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以蒸汽機作為動力機被廣泛使用為標志。
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織機」;瓦特改良型蒸汽機的投入使用,人類社會由此進入了「蒸汽時代」;英國人史蒂芬孫發明了「蒸汽機車」,他親自駕駛著一列托有34節小車廂的火車試車成功,從此人類的交通運輸頁進入一個以蒸汽為動力的時代;
英國的大機器生產基本上取代了傳統的工廠手工業,工業革命基本完成,所以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稱為日不落帝國。
第二次工業革命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
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製成了發電機;到70年年代,實際可用的發電機問世;19世紀七八十年代,以煤氣和汽油為燃料的內燃機相繼誕生,90年代柴油機創製成功,內燃汽車、遠洋輪船、飛機等得到了迅速發展;電器開始用於代替機器,成為補充和取代以蒸汽機為動力的新能源。
隨後,電燈、電車、電影放映機相繼問世,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19世紀70年代,美國人貝爾發明了電話,90年代義大利人馬可尼試驗無線電報取得了成功,都為迅速傳遞信息提供了方便。世界各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聯系進一步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