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業生產 > 中國重工業和綜合國力哪個好

中國重工業和綜合國力哪個好

發布時間:2022-04-29 01:24:04

㈠ 中國在世界的綜合國力處於什麼位置

世界上綜合國力最強的前十國家是哪十個

目前世界上綜合國力最強的前十國家一般認為
以下是全球綜合國力排名前十的國家(不僅僅是經濟實力GDP排名),供參考:
NO.1:美國
美國擁有現今整體實力最強大的軍隊,同時其軍費也名列世界第一,約佔全世界總軍費開支的43%;陸地面積915.9萬,整體上相當富饒,另有諸多海外領地,戰略空間龐大;人口3.15億,大學普及率77%,每萬人中有科學家工程師41人,人口質量相當高;人均GDP49922美元,總量156847.5億美元(2012年)國際匯率,世界第一;在美國工業中,製造業佔了全國生產總額的四分之三,就工業基本金屬鋼鐵來說,美國產量佔世界五分之一,戰爭潛力巨大;至於美國的政治制度的相對優越性是不用解釋的。
NO.2:俄羅斯
俄羅斯繼承了蘇聯的主體部分,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軍事大國,擁有著強大的軍事實力和強大的核武器庫。
俄在普京執政後,俄對聯邦主體的控制力日益加強,憑借世界最大的領土(1707.54萬平方公里,佔地球陸地面積的11.4%)與豐富的資源持續的恢復發展經濟,人均GDP已達14247美元(2012年)國際匯率,GDP總計2.02196萬億美元(2012年)國際匯率。
俄工業、科技基礎雄厚,部門全,航空航天、核工業具有世界先進水平,俄的武器銷售份額佔了全球軍售的24%(美國佔世界的30%)。但俄工業結構不合理,重工業發達,輕工業發展緩慢,民用工業落後狀況尚未根本改變。
NO.3:中國
中國乃文明古帝國的唯一倖存者,世界第一人口大國,擁有著有完整的基礎工業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土面積世界第三(實際控制土地面積不如美國)。
但中國在外族征服後,民族性被扭曲,漢文化被閹割,劣幣淘汰良幣,至今未能匡復好華夏道統。中國是世界上僅存的三個社會主義國家之一,在特定的時期具有一定的辦事能力,主義的僵化從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國家的發展。
NO.4:日本
N0.5:英國
NO.6:法國
N0.7:德國
N0.8:巴西
N0.9:印度
N0.10:義大利

㈡ 中國目前的綜合軍事實力在世界上到底屬於什麼水平

首先說海軍,在世界上排名第6.次於美;俄;英;法;日.但是中國擁有10艘以內的核潛艇,威懾能力足夠,海上作戰部隊實力就不敢恭維.

空軍:3000多架作戰飛機,其中第三代或者第三代半數量由於是機密,保守估計有400架,如果殲-10確實已經正式投產的話,現代飛機應該就達到700架以內.在亞洲佔有很大的優勢,性能和日本F4屬於等等級,但是殲-10造價比F4便宜多.

陸軍:200萬陸軍總數,9000輛左右的坦克,其中第三代坦克99式大概在200~300輛,由於價格昂貴,所以未大量投產.服役數量最多的當屬59式,比較落後,但是性能優良的88和98依然有千餘的在役數量.中國陸軍規模可以震撼歐美亞,但是比較尷尬的是,中國有必要打的國家剛好都不和中國相連,而我們落後的海軍實力有規定了我們無法登陸他國,所以數百萬陸軍只起到防禦作用.

導彈部隊:我們引以為豪的導彈部隊十分出色,彈道導彈儲備量世界第三,次於俄羅斯美國,巡航導彈儲備量2年前就已經聽說世界第一的,真實性我不肯定,但是不會比美國少.但是致命的是,性能方面,只能說良好.中國被敵人雷達陣包圍,導彈一出領海就會有雷達跟蹤,接著被擊毀.我們導彈部隊如果要攻擊目標,只能以數量優勢砸向對方,不然白射了.

綜合了以上數據,我們得出結論:2樓吃到史,1樓史吃多了.很常識的問題,軍事力量和政治力量是成正比的,你軍事越強,外交態度也就越強,你這種憤青對中國的貢獻就是每天吃太多史,優化中國環境.你出生在中國不夠強大的年代,你就冷嘲熱諷,要是出生在抗戰時期你TM還不是漢奸?外國比中國強大你就不支持政府你除了漢奸還能做什麼?我們連日本的團結程度都比不上,還妄想打敗日本?哦愛國主義來到中國就無敵了,外國都不愛國的,靠精神力量就能打贏了,白痴.好了言歸正傳:
以進攻日本為例,中國如果有先進的反導彈技術,那麼就可以在開戰初期就以導彈襲擊和空中打擊的方式,摧毀日本艦隊,登陸日本本土.但是問題是中國沒有,那麼就必須先打擊日本本土,摧毀日本導彈發射架,這樣延誤戰爭進程是很致命的,其他不說,單單美軍趕來支援了中國的進攻計劃都要失敗.中國只要登陸就有把握打贏日本,問題是沒有把握登陸,那就一切白搭,管你有多少導彈,妄想依靠導彈和空軍就征服一個強國是不可能的,更別說別人的反導彈是世界最先進的.我們龐大的陸軍無用武之地,單靠海空導彈部隊,仗根本沒法打,除非10億同胞用愛國意志力把幾百萬陸軍和坦克瞬間變到日本,不然我們只能接受現實:多方面數據都比日本強,卻打擊不了日本,反而自找滅亡.所以如果憤青可以給我們50年或者30年甚至20年哪怕是10的時間,就忙你的別嚷嚷,坐著說話不腰疼,那麼我們就有實力改變中國現狀,否則順你們的意開戰了,後果不堪設想,不光我們這一代毀了,我們的子女,子孫都不要再想著中國還會有如今的軍事經濟實力,和國際地位.

㈢ 強大的工業對中國究竟有多重要

以下摘自《完整的工業體系對中國究竟有多重要》

作者:陳經


一、完整的工業體系作用主要體現在對外競爭力和國防軍事力量。

在對外貿易競爭中,更完善的工業體系能夠減少工業配套生產成本,有利於生產質優價廉的產品,加強國內產品在國際貿易中的競爭優勢。由於全球化的影響,很多原材料、半成品、產品等從國外進口比國內生產更有優勢,所以保持一個完全100%的工業顯的沒有必要,反而會加重產品的成本。這就是除中國外其它國家工業體系並不絕對完整的原因。

一個100%的工業體系,其最大價值體現在戰爭中,能夠自主生產一切戰爭產品而不會被外國卡脖子。在小國和大國的戰爭中,大國完全可以以少數尖端的產品就消滅小國,但是在大國之間的戰爭,尖端技術的差距還沒大到一方完全無力反抗,所以在這種時候,能否大批量快速的生產中端武器,比慢慢生產少數昂貴的高端武器更有現實意義,例子可參見德國和蘇聯的坦克大戰。

從二戰結束以來,世界就是白人占統治地位,壟斷全球最大數量的資源和利潤,中國在這個國際體系中,就是一個異類。共產黨有一句話「以斗爭求和平,則和平存;以退讓求和平,則和平亡」。中國不但先後和美蘇兩個發生過軍事沖突乃至戰爭,甚至遇到蘇美兩國制定共同瓜分中國的情況,所以亡國的危險時刻勒在中國的脖子上,一個絕對完整,不求外人的工業體系,就成了中國最現實的選擇。

當然,到現在,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對中國的價值還是很大的,對中國的產業升級有重要意義。就算是各種被人詬病的高精尖產品,中國的技術能力很多也是排在全世界前幾名。落後與先進,要看跟誰比,更別說中國技術追趕,並購的速度那麼快。

為什麼完整工業體系對一個國家如此重要。這是因為,如果工業體系對外依賴,那麼這個國家的整個經濟體系在沖突中,就有可能受到嚴重的損害。

不要看中國很多東西仍然需要進口(比如晶元),如果真的被切斷了供給,中國仍然可以生產低端晶元可供使用,盡管良率比較低、功耗高、速度慢,但是支撐工業體系還是夠的。

所以,完整工業體系在國家安全方面的意義非常顯著。無論哪個國家想要威脅該國,他們都沒有能力通過貿易禁運就打垮該國的經濟體系。這使得一個國家在國際沖突中占據了有利地位。

從經濟發展的角度講,由於一國產業比較齊全,外國投資時,很容易就能從本地找到生產廠家,大大降低了產品生產的成本(從外國進口零件不但需要支付運費,往往還要支付關稅)。這使得中國即便勞動力成本已經明顯高於很多發展中國家,大量的產業還是不得不留在中國(當然,完善的基礎設施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因此,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不但對國家安全有好處,還對經濟發展有著很大的助益。


二、世界上現在具備完整工業體系的,恐怕只有中國、美國、歐盟,俄羅斯比較勉強。日本算半個,受自然資源限制比較嚴重。其中美國和歐盟最強,基本上各個領域都能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中國在基礎材料、精密儀器、電子等方面水平雖然堪用,但確實較差。俄羅斯退化較嚴重。

美國很多東西不生產,並不是它不能生產。只是生產無利可圖。具體的技術,它仍然是有的。必要時刻,美國依然能夠恢復相關的生產能力。

特別是「巴統」的存在,八十年代末開始武器禁運。北航買不到正版的adobe,美國前些日子禁止了英特爾向中國出口XEON處理器。呵呵,自由市場下居然有禁運。(坐觀君[ID:china_2049]插播:同學們知道「巴統」是啥嗎?我來給你解釋一下。巴統是巴黎統籌委員會的簡稱,正式名字是「輸出管制統籌委員會」,是1949年11月在美國的提議下秘密成立的,因其總部設在巴黎,通常被稱為「巴黎統籌委員會」。宗旨是限製成員國向社會主義國家出口戰略物資和高技術。列入禁運清單的有軍事武器裝備、尖端技術產品和稀有物資等三大類上萬種產品。1994年4月1日,巴統正式宣告解散。然而,它所制定的禁運物品列表後來被瓦森納協定所繼承,延續至今。)

製造業。據說某五軸出來後,外國的產品價格直接腰斬。而且,國產五軸據說還各種糙。

但這東西差100年,那是別人吃肉你喝西北風。差60年是別人吃肉你喝剩湯。差10年,你還是喝湯,但人家也只能跟著喝湯了。

這東西急不來,就耗著吧。要做好繼續虧本幾十年的決心。看的不是自己的產品賺多少,而是進口產品價格能不能腰斬再腰斬。

再舉通信行業的,來說說交換機吧。15年前,一塊板20萬。10年前,10萬。這是正常的技術進步。但請注意,並不是用到的科技多NB。都是成熟了十幾年的技術。但人家技術壟斷,就可以5年才減少一半的價格。

不過最坑的是導流板,就一個鐵板,用來填補空槽位,引導氣流,控制設備溫度的。35美金一塊。1斤重。還不是不銹鋼。。。。多年不降價。你能說這是技術好么?但人家壟斷交換機技術,別的牌子人家不認,你敢自己裝,人家整台機器不保修了。

10年前國產交換機開始有中高端產品了。BUG超多。但是價格低,所以自一些小城市開始用。用了3年,穩定一些了,故障率是歐美產品的1半了。這個結果一出來,進**換機價格就開始了跳水過程了。

10萬的板子,5年後1萬,再5年。。。很多歐美廠已經倒閉不見了。。。。

至於那塊35美金的鐵板?免費送。後來明確說,其實沒有鐵板也沒事,就別配了……

這就是現實。重要的不是自己的產品是否精緻。而是自己的能力能不能讓老外老老實實降價。

後進者是很悲哀的,只能隱忍著。所謂的雙贏。其實是美麗的謊言。

一開始是落後的沒能力,人家說一萬就一萬。後來落後者有一些能力了。人家說我讓利5000吧,你的產品別出來搶市場了。。。。嗯,雙贏。。。。

以前我們的國家產業水平較低。水泥廠的磨機用減速機,當年國外的減速機賣1000萬一台,國內減速機還開發不出來穩定的產品。等到國產化之後,國外的大型減速機已經基本退出國內市場。因為國產可能只要三百萬。同樣的整個體系的各種設備價格都降下來了。然後才有了國內水泥產業的大發展,然後到了今天水泥價格已經快降成了白菜價。再然後水泥行業大發展才有了中材國際這個全球最大的水泥工程總包商的技術積累,造就了今天中材國際的海外總包業務佔了自己百分之八十的業務。再反過來造就了非洲,東南亞水泥行業大發展。你能想像五年前非洲沒有幾個水泥廠,只有水泥進口商的時代么?所以,聽別人說中國是發達國家粉碎機,我聽了很爽。歐洲人的生活不是憑空出來了,當中國人不能造東西的時候,他們能把五塊錢的東西賣成五十塊的時候,有沒有想過你一輩子工作,其中百分之八十是交給了歐美國家養著他們可以休閑度假。可以讓他們長著一張沒被欺負的臉。

還是減速機行業的。看看歐美國家如何以君子之腹度小人之心的。2005年西門子並購了一家公司,對於巨頭來說沒什麼大不了的,12億歐元的收購案,說大不大,說小不小。但是卻深刻影響了世界減速機行業的格局。被收購的公司叫弗蘭德,是減速機行業的第一把交椅。被西門子收購後西門子填補了自己在這塊的空白。但是對於與西門子在眾多領域有廣泛競爭的GE來說卻是個很可怕的事情。尤其是在風電領域,風電主機的關鍵部位就是減速機,而之前GE主要是跟弗蘭德買,而GE和西門子在這個領域是最直接的對手。這兩家一個是美國巨頭,一個是德國巨頭,弗蘭德也是德國公司。就算不合作無間也不至於影響GE和弗蘭德的合作吧,故事的結尾應該是大家一起走向幸福的生活才對。只是那是故事。GE最直接的反應是在中國找了一家企業合作,斷掉了與弗蘭德的合作因為他們怕西門子在關鍵時候卡自己的脖子,於是培養了一家中國企業,短短幾年讓這家企業從產值從十幾億變成百億級別,風電主機出貨量全球第一。國際巨頭都知道被人卡脖子要不得,我就在想,中國這么多產業被中國人攻陷後發現原來老外賺了這么多錢,這種例子舉不勝舉的情況下,很多人還是以一種純真的眼光看待老外,該說傻呢還是天真呢?


三、你以為製造業,是你有錢就能買來的?是你想買就能買來的?

我想說的是,一種儀器,如果國產沒有,那麼國外產品會以翻一番的價格賣給你。唯有真正有競爭力的國產產品生產出來,他們的價格才會不約而同地大幅下降。

無法工業化就意味著需要在國際市場上高價采購,隨時面臨技術封鎖和禁止出口。無法工業化就意味著國內龐大的采購需求最後僅僅養肥了一批買辦,而我國工科學生只有頂尖的一批人能夠加入國際高精尖企業拿高薪,其他人只能苦逼兮兮的去加入代工廠。

舉大家熟知的行業舉例,並進行粗淺的討論。

1、集成電路行業國產化。

無論精密機床、數控機床等基礎工業,還是導彈、雷達、艦艇、航空航天等尖端產業,都需要集成電路作為核心。在上世紀80年代初,8086的晶元都需要進口,那個時候全國才有多少外匯?靠出口紡織品工藝品出口傢具之類換回來的外匯,再花高價從國際市場上購買8086/8088這種成本微乎其微的晶元,而且高端晶元動輒遭到「巴統」的封鎖,這種酸爽,簡直讓人忍無可忍。

中科院微電子所、清華微電子所、復旦微電子所等一批微電子所的主要工作,就是應對很多國家對中國微電子行業主流製造技術實施的技術封鎖,那一階段,微電子所的主要工作是開發集成電路的生產工藝。簡而言之,當某微電子所做出了0.6um的集成電路生產工藝後,我們就會展示給美帝和巴統一個信息:我國已經掌握這項技術,貴國如果繼續封鎖0.6um工藝的晶元出口我國,或者賣高價給我國,那麼鄙國將用五年時間自行開發並生產,不再進口貴國晶元。於是美帝的行業協會就會游說國會批准開放此項產品的對華出口。

現在中國仍然在進口大量的晶元,但是一方面,中端及以下晶元絕對能夠國產,只進口高端晶元。

給大家講個故事,我們做模擬集成電路和射頻電路的時候,如果想借鑒國外某些重要晶元的話怎麼辦呢?我們會先打磨掉封裝,然後拆出晶元;用蝕刻的方式一層層的脫掉晶元上層的覆層,然後照相,人工扒版圖,分析出電路,用Spectrum模擬工具進行模擬,Ohyeah!鄙國的學習、理解、消化能力笑傲全球。

就靠這樣的野蠻生長的手段,從90年前後開始發展集成電路產業,行業先以掌握先進製造工藝為目標進行尖端研發,獲得新型晶元的進口權;然後通過多個渠道尋求世界先進的晶元代工廠落戶中國,遂有了台灣人張汝京2000年開始在北京亦庄搞了中芯國際(SMIC),04年開始鼓勵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各大高校每年至少培養2000名以上的工程師輸送到IC行業。07年時候西安那邊的英飛凌、奇夢達等IC企業也發展得紅紅火火。

不知道09年金融危機時候,有沒有哪家公司收購了國際上的IC行業核心技術,但我知道的是到2014年,在集成電路產業發展了25年後,北方微電子公司自主研發的12英寸28納米等離子硅刻蝕機全面通過中芯國際(SMIC)生產線全流程工藝驗證,並獲得訂單。這TMD就是零的突破!

2、軌道交通設備國產化

跟上國際社會發展的腳步非常困難,中國不能長期處於國際產業鏈的低端,在關鍵技術和關鍵設備上更不能長期受制於人。中國無法從國外買來一個現代化。(除非13億人民加班加點種地紡織搞代加工來支撐5千萬上等人的現代化生活)

軌道交通領域就是一個標準例子。記得到2010年,發改委一共批了25+10共35個城市50條地鐵線路的建設,每條地鐵的成本大約為200億,其中機電設備(機車、軌道、盾構機、接觸網、屏蔽門、自動售檢票等等)至少80億,50條線就是4000億。只有形成我國軌道交通裝備研發製造體系,才能有效降低地鐵造價。

如果購買全進口設備,機電設備成本至少要上浮50%,而花了這么多錢,有哪些人得到好處呢?國際產品生產商啊!他們的毛利至少在50%以上,所以產品生產商的工程師才能每周工作5天,每天工作5個小時,一年有一個多月假期,到中國都是商務艙+五星酒店。產品代理商花了5%的商業成本拿走8%左右的利潤,增值稅17%(地鐵建設就是中央和地方政府投資,增值稅就是左手倒右手),進口退稅,清關報關什麼的,代理商做了4000億的生意,只留下300億的利潤,僅僅直接創造了3000人左右的就業崗位。

如果實現國產化,4000億的工業銷售額額會養活多少人?反正華為2013年有2390億元銷售額,有15萬員工(華為的員工工資還很高),為華為做外包或者下包的配套企業也不計其數;4000億的機電設備采購直接創造40萬人以上的工作崗位,我認為是比較保守的。

40萬高收入人群的消費又能帶動多大的餐飲娛樂家電汽車住房市場?

所以,工業界建立完整工業體系,在關鍵技術和設備上實現國產化,才是真正共同富裕的方法。否則只有一小撮人富裕起來。

隨便講個AFC(自動售檢票系統)國產化的故事。主角是上海華虹。上海軌道交通1、2號線的AFC全部從美國CUBIC公司的產品,於1998年9月完成1號線調試。1999年3月運營。但是全部進口的缺點有造價昂貴、運營費用高、關鍵技術保密導致系統維護和升級困難、備品備件不足、資深維保人員要從美國飛過來,而且工時費從美國出發時開始計算。於是在3號線招標時候,政府就要求國外供應商提供國產化措施,遂由上海華虹和西班牙INDRA公司聯合體中標,在實施中逐步實現應用軟體本地化,維修零部件的國產化。

其實這個時候上海華虹的水平還有限,但是架不住政府扶持——政府認為上海華虹初步具備了獨立設計和製造的能力,於是在2001年末1號線北延線的AFC招標中,上海華虹用6000萬的價格幹掉了CUBIC公司,並且實打實的在2004年把活幹完了,而且培養了一票人,被高新現代、上海郵通、上海華騰之類的單位再高薪一挖——到2008年時,國內AFC行業就基本沒外國公司什麼事了。

一條線一個億的合同額,50條線就被上海華騰、上海華虹、南京熊貓、高新現代、北大方正、浙大網新這些單位給瓜分了大頭。

而且這個時候,上海華虹還跟復旦微電子(你看我第一個說的就是微電子嘛!)合作,可以整系統的提供國產化產品,還帶動了微電子行業的發展。

這個故事厲害的地方在於,從引進技術到踢開老外,只用了8年不到的時間,而且還培養了一大批從業人員。

3、石油化工領域設備國產化

前面兩個例子的規模都不算大,真正大頭的在這里呢!

請問:一個百萬人口地區的基本生產需要哪些工業

回答:小煤礦、小鋼鐵廠、小機械廠、小化肥廠、小水泥廠、小發電廠、小紡織廠、小印刷廠、小食品廠。

其實是1970年國家制訂第四個五年計劃的時候所提出來的一個方案,具體內容是由中央財政撥出80億元的專項資金,扶持各省區發展小煤礦、小鋼鐵廠、小化肥廠、小水泥廠和小機械廠等五類工業項目。

當時進行了第二次大規模成套技術設備的引進,對外實際簽訂的項目共26個,其中投資在10億元人民幣以上的有遼陽石油化纖總廠(29億人民幣)、武鋼的一米七軋機(27.6億人民幣)、大慶化肥廠(日元貸款,匯率調整,投資增加到26.7億人民幣)、上海石油化工總廠(20億人民幣)、天津石油化纖廠(13.5億人民幣)

注意啊,這是1970年的116.5億,那時的官方匯率是人民幣兌美元是2.46哦!47億美元哦!!!1970年外匯儲備花得只剩2000萬美元,直到1975年才有5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另外,1979年中國貨幣供應量為26億元,GDP為272億美元(數字均來自網路,請有識之士打臉)

中國那點外匯,拿來引進乙烯化肥裝置都不夠,還想要買什麼電視機?


20世紀70年代引進的13套大型化肥裝置一覽表:

1、齊魯第二化肥廠1974年4月開工,1976年7月建成,投資26303萬元;

2、四川化工廠1974年5月開工,1976年12月建成,投資16012萬元;

3、瀘州天然氣化工廠1974年4月開工,1977年3月建成,投資20642萬元;

4、大慶化肥廠1974年5月開工,1977年6月建成,投資267447萬元;

5、滄州化肥廠1973年7月開工,1977年12月建成,投資24312萬元;

6、遼河化肥廠1974年6月開工,1977年12月建成,投資34342萬元;

7、雲南天然氣化工廠1975年1月開工,1977年12月建成,投資18759萬元。

8、棲霞山化肥廠1974年9月開工,1978年10月建成,投資32128萬元;

9、安慶化肥廠1974年3月開工,1978年12月建成,投資40526萬元;

10、赤水河天然氣化肥廠1976年1月開工,1978年12月建成,投資17185萬元;

11、洞庭氮肥廠1974年4月開工,1979年7月建成,投資31329萬元;

12、湖北化肥廠1974年10月開工,1979年8月建成,投資29875萬元;

13、廣州化肥廠1974年12月開工,1982年10月建成,投資50739萬元;

以上13套裝置中,除洞氮、安慶、枝江三套裝置以石腦油為原料外,其餘均以天然氣為原料。

以天然氣為原料的10套裝置主要的技術進口國為美國和荷蘭,合成氨裝置採用美國凱洛格生產工藝,尿素裝置採用荷蘭斯塔米卡邦二氧化碳汽提生產工藝。部分企業採用了日本東洋工程公司的合成氨/尿素工藝。

一畝地一年要用10公斤化肥,引進了390萬噸化肥生產設備,約能滿足2.6億人的化肥需求。

大家就是靠著當年的引進裝備加技術,抽調人力進行攻關,如11萬噸乙烯設備攻關,30萬噸乙烯設備攻關,大化肥攻關等等,靠著當年那幫善於借鑒、學習、研究的前輩的努力,一口一口的啃下來石油化工裝置的生產線,直接或間接地解決了吃飯的問題。

別不當回事,沒有這些基礎工業體系,光一台低精度的精密車床就能要你300萬,高端的還禁運,更別提搞什麼螺旋槳、潛艇、大飛機了。到老百姓這里,就一輩子跟綠皮車打交道吧。

第一個,液晶面板行業。

2004年,我在某國企當15inch面板的產品經理。當時我才是研究生畢業剛工作不到兩年的愣頭青。整個團隊花了3個月做設計,一個月做mask定材料,2個月試做,正式投產前我們的預估成本是每片220美金。這時候市場價格260美金。6個月後我們大概有了全球25%的15inch市場份額,這時候市場價是可怕的160美元,我們的成本是180美元,虧的姥姥家都不認識。

咱可以去看看BOE的財報,嗯基本上三年盈利一次呵呵。按市場經濟的說法,這種企業應該關門?但是你算一下,大致的關系在2005年,中國面板行業每虧損1塊錢,中國的液晶顯示器和電視機企業就會成本下降20塊錢。這就是國產化的力量。

感謝BOE、tianma、SVA、TCL這些年的努力和付出,沒有面板業國家的巨大投入,就沒有國產電視機行業的成功。中國政府在液晶面板行業的投入大約是1000億,而2014年中國液晶電視產量1.4億台,多少年的投入幾個月電視機行業就賺回來了。

第二個例子是新能源。

2010年,我們和所有的氣體國際巨頭,包括linde,AL,AP,都是世界五百強級別的公司談一種烷烴類氣體的供應。他們的報價很接近,45000一公斤,即使我們知道他們背後的供應商成本在25000以下。然後我們努力培養了福建的一個國內供應商,成本高一些,28000的水平吧,我們用31000的價格買。然後不到一年,這些五百強又來找我們了,說27000賣給你們。那按某些自由市場經濟信徒的觀點,我們應該拋棄國內廠家,和國外大企業合作?鬼才這么干。我們很清楚等國內這家死了,這些國外大鱷會毫不猶豫的漲價到40000以上的。順便提一句,和我們談判的,都是這些國際大公司中國子公司的中國籍買辦。

再舉一個例子,2013年,我們收購了一家美國公司,這家公司債務纏身,假如中國土豪不出手,絕對死的透透的。即使這樣,這筆收購受到了美帝議會的反壟斷調查,收購拖延了三個月。而所謂的反壟斷,過程中美帝議員真正關心的,並不是壟斷,而是我們企業和中國政府的關系,以及由此導致的技術軍事應用。

這家公司的生產技術需要使用0.5毫米厚的卷繞式鋼板,當我們國產化之後希望在中國生產時,美國和日本的供應商都表示不能對中國出口,因為根據巴統規定,這是戰略物資對中國禁運。而在我們和寶鋼達成一致由寶鋼開始生產這種鋼板樣品6個月後,美帝果斷取消了這種鋼板對中國的禁運。

所以為什麼要工業化國產化?因為這個世界從過來不是自由市場經濟,仍然是典型的叢林法則。任何時候,只有你能造的出來,別人才和你談自由市場。當你造不出來,面對的或者是高價傾銷,或者是徹底禁運。

當然,假如我們的目標不是工業化,僅僅是發展發展服務業,目標是人力和原材料輸出國外加高級產品傾銷地,那國產化什麼的確實沒什麼必要。


------------------------第四、五章請見附件。

㈣ 中國工業經濟 世界經濟哪個好

第四.中國經濟總量世界排名由第六位晉升到第四位。最近幾年,我國國民經濟保持快速增長,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四。2003-2006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年均增長10.4%,大大超過世界經濟平均增長4.9%的水平。2006年,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的180個國家和地區中,我國經濟增長速度居第11位。同時,我國的經濟總量(GDP)迅速增加。按匯率法計算,2006年已達26452億美元,居世界的位次由2002年的第6位上升到第4位,佔世界GDP總量的比重由2002年的4.4%提高到5.5%。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人均國民總收入翻了一番,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顯著提高。繼2002年突破1000美元後,2006年我國人均國民總收入突破2000美元,達2010美元,比2002年翻一番,居世界的位次由132位上升到129位。同時,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顯著提高。2006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02年實際增長52.7%。目前,我國主要工農業產品產量穩居世界前列。2003-2006年,主要工業產品中,煤、水泥和化肥產量連續四年居世界第1位;鋼、發電量和布的產量基本保持在世界前2位;原油產量居世界第5位。主要農產品中,穀物、肉類、棉花、花生、油菜籽、水果產量連續居世界第1位;茶葉產量升為世界第1位;甘蔗產量連續位居世界第3位,大豆產量穩居世界第4位。我國進出口貿易快速發展,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居世界前列。2003-2006年,我國貿易總量在世界貿易中所佔比重逐年提高,在世界各國的位次不斷提升。2006年我國貨物進出口貿易總額達17604億美元,比2002年增長近2倍,在世界的位次從第6位提升到第3位。在此期間,我國共吸引外商直接投資(FDI)達1865億美元,一直是發展中國家中吸引FDI最多的國家。國際入境旅遊人數和國際旅遊收入增長迅猛,外匯儲備躍居世界第一。2005年,我國國際入境(過夜)旅遊人數達4681萬人次,居世界的位次由2002年的第5位升為第4位。同時,國際旅遊收入佔世界國際旅遊收入總額的3.7%,比2002年提高0.1個百分點。2006年底我國外匯儲備突破萬億美元大關,達到10663億美元,超過日本成為全球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隨著我國綜合國力大大增強,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進一步提升,促進了世界經濟增長,中國經濟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之一。根據世界銀行公布的數據,2003年至2005年,我國經濟增長對世界GDP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高達13.8%,僅次於美國排名世界第二。中國物美價廉的商品輸往世界各地,提高了進口國居民的實際收入水平,促進了消費的增長。同時,我國進口規模的快速擴大,為其他國家提供了廣闊的市場,創造了就業機會。

㈤ 現在的中國和俄羅斯比綜合國力誰更強

俄羅斯已經日薄西山了:

注意,不是那個禿頭的短的,那是PL10格鬥彈,也不是那三個粗長的,那是副油箱……

性能差不多的導彈,可以做的更細長,輕巧,這意味著:1.電子技術的進步;2.控制技術的進步;3.設計水平的進步(同時又代表了人才的進步);4.化學水平的進步;5.加工水準的進步,等等。而以上這些都是需要錢的……

㈥ 我國連續11年位居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我國的製造工業有多強大

"中國製造"一詞,始於20世紀50年代,中國工業化程度大大提高,綜合國力迅速增強,在中國製造的許多工業產品上,也開始出現"中國製造"四個大字,並隨著中國向世界輸出援助而出現,這就是"中國製造"四個字的由來,體現了中國人民堅定不移地走工業化道路的偉大成就。在中國,有大量的工業產品,如飛機、大炮、坦克、汽車、各種工業母機、冶金等,零部件的生產基本上都是在國內完成的,只是生產能力和自主研發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這不僅是當時的任務,而且也是今後我們必須堅持不懈。

在全球化時代,工業生產能力是全球配置的,通俗地說,零部件來自世界各國,哪個國家的零部件質量好,價格最低,即所謂的“性價比”最合適,就用哪個國家的,這樣生產出來的產品,不僅性能好,而且市場大,對各國經濟發展具有很強的帶動性。目前,中國製造的一些工業製成品,在全球化的條件下,不可能全部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國產化,即所有零部件,哪怕是一個小小的螺絲釘,都要堅持立足國內,如果一味地發展,那就意味著中國不再堅持全球化。外國公司的優勢產品也一定會加入中國製造,目的就是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進步,為世界提供最好的產品。

“全球化”並不意味著中國只能生產產業鏈上的低端產品,絕對不能,如果中國一直處在產業鏈的中下游階段,那麼在中美貿易、中歐貿易中,中國順差絕對不會超過美國、歐盟,也沒有理由頻繁揮動關稅大棒。在國際市場上,中國的工業製成品具有很強的競爭力,這是西方國家所無法比擬的。

㈦ 新中國成立後為什麼推行工業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優先發展對新中國發展的利弊。。。求解。。。。

當時共產黨連火柴都造不好(是造不好,不是造不了),造不好及其易燃。現在好多農村還把火柴叫洋火,把水泥叫洋灰。就更別說涉及都鋼材的重工業了。優先發展重工業是對的,你不發展重工業,坦克飛機你都沒辦法製造,武器上不去,綜合國力就不行,沒准哪天人家不高興還打你。

㈧ 目前中國和俄羅斯誰綜合國力更強

綜合國力更強的是俄國。

俄國重工業和高端工程技術發達,國土面積大,資源極為豐富,而且關鍵是人口受教育程度很高。

他的短板是輕工業很弱,但是這點並不致命。除此之外,比較致命的弱點是就其國土面積而言人口實在太少。但是這點也很好解決,畢竟地盤大,多給點錢使勁生就好了。

和中國比起來,俄國賬面上的GDP不夠看的。但是問題是俄國能自給自足不說,資源還賣不完。馬上北冰洋化凍以後,俄國還能再分一杯羹。
而中國已經深度融入美國同盟體系所主導的全球市場,說是與虎謀皮也不為過,自給自足能力有限,限制了國力發揮。除此之外,雖然輕工業很發達,但高端重工業離美俄這種第一梯隊仍有一段距離。

所以綜上所述俄國排名要靠前。

㈨ 中國綜合國力「到底」排第幾

A 2014世界各國綜合國力排名前10


NO.1:美國

美國擁有現今整體實力最強大的軍隊,同時其軍費也名列世界第一,約佔全世界總軍費開支的43%;陸地面積915.9萬,整體上相當富饒,另有諸多海外領地,戰略空間龐大;人口3.15億,大學普及率77%,每萬人中有科學家工程師41人,人口質量相當高;人均GDP49922美元,總量156847.5億美元(2012年)國際匯率,世界第一;在美國工業中,製造業佔了全國生產總額的四分之三,就工業基本金屬鋼鐵來說,美國產量佔世界五分之一,戰爭潛力巨大;至於美國的政治制度的相對優越性是不用解釋的。

NO.2:俄羅斯

俄羅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軍事大國,擁有著強大的軍事實力和強大的核武器庫。

俄在普京同志執政後,俄對聯邦主體的控制力日益加強,憑借世界最大的領土與豐富的資源持續的恢復發展經濟。俄工業、科技基礎雄厚,部門全,航空航天、核工業具有世界先進水平,俄的武器銷售份額佔了全球軍售的24%(美國佔世界的30%)。但俄工業結構不合理,重工業發達,輕工業發展緩慢,民用工業落後狀況尚未根本改變。

俄羅斯是教育大國,自然科學和基礎研究方面,高等教育的水平居世界領先地位,航空航天、軍事工業等工程技術領域亦屬世界一流;每千人(15歲以上)中高等教育以上158人,不完全高等教育31人,中等職業教育271人,普通中等教育302人。但俄是世界上人口減少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1991年蘇聯解體以來,俄人口形勢持續惡化,從1993年的1.486億減少到2012年的1.431億人),有民族193個,其中俄羅斯族佔77%。

從一定程度上講俄國的人口問題是相對容易解決的,雄厚的基礎工業、較高素質的人口與再度執政的強勢領導人足以支撐俄羅斯位列第二!

NO.3:中國

中國乃文明古帝國的唯一倖存者,世界第一人口大國,擁有著有完整的基礎工業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土面積世界第三(實際控制土地面積不如美國)。

但中國在外族征服後,民族性被扭曲,漢文化被閹割,劣幣淘汰良幣,至今未能匡復好華夏道統。中國是世界上僅存的三個社會主義國家之一,在特定的時期具有一定的辦事能力,主義的僵化從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國家的發展。中國的經濟整體上仍然處於世界產業鏈的中下游,買辦集團阻礙了自主研發與產業升級,人均GDP仍然低於世界平均值,東西部發展失衡。中國整體上人口質量不佳,缺乏優生保護法,計生使得優秀的個體不能很好的為種群的進步作貢獻,老齡化日趨嚴重,人口上後繼乏力。軍事水準有待驗證。中國奠定的工業基礎使得中國還是有相當大的發展與戰爭潛力的。

NO.4:日本

日本有巨大的經濟總量(5.984萬億美元,2012,世界第三),先進的軍事技術(沒有核武器,但軍事科研水平先進),較高素質的人口(學習並傳承了唐朝的部分民風,大學普及率64%,每萬人中有科學家工程師50人),科技發達(以前用機器人逐步代替產業工人,最近又研製出了殺人機器人,等到其成熟量產,缺乏創造性的人口到成累贅了)。

日本最大的問題是生存空間不足,國土縱深小,能源與市場嚴重依賴海外。

N0.5:英國

英國有較強的經濟實力(GDP總計:2.674 萬億美元,第5名),先進的科技(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強韌的軍事實力(軍事工業健全而發達,有島國的防禦優勢),遠大的國際影響力(在語言、文化、政治上對其前殖民地保留了巨大的影響力)。

不得不承認英格蘭人是近現代最具優勢的民族(源於日耳曼人),英國乃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家之母國,二戰以來與美國保持著特殊關系,協助美國主宰世界並從中獲益!

英國本土狹小,持續發展力受限,有待與歐盟或諸兄弟之國整合。

NO.6:法國

法國政治體制上相對集權,經濟發達(GDP總計:2.86萬億美元,人均:46,016美元),為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農業基礎穩健,工業先進,科技水平高,教育較好;軍事工業全面,軍事科研水平高,有獨立的作戰指揮能力和作戰系統,具有在遠距離地域投擲兵力的力量,擁有核武器。

法國擁有5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中西歐領土第一大國,在超級大國——美國的陰影下,有待與歐盟整合並與之爭奪利益。

N0.7:德國

德國是世界第四大經濟體(GDP總計:3.667萬億美元,人均:44,460 美元)、世界第一大商品出口國和第二大商品進口國;德國同時在科學技術的多個領域中處於世界領先地位,農業基礎好,交通發達,教育極好。奧地利乃德國的純正的兄弟之國,有待合並,縱然近來幾無可能。

德國以建設一支能保證其和平、自由和獨立的軍隊為目標,但其軍事科研水平和軍事裝備先進。國民軍事訓練好。

德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喪師失地,僅保留有35.7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人口為中西歐最多。其地緣政治相對復雜,有待在歐盟進行整合。

N0.8:巴西

巴西有龐大的領土面積(851萬KM2,參網路),豐富的自然資源,經濟增長速度較快(GDP總計:2.493萬億美元,拉美第一,人均:12,788美元,2011),較多的人口(1.92億)。

巴西70年代建成了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主要工業部門有鋼鐵、汽車、造船、石油、水泥、化工、冶金、電力、紡織、建築等。核電、通訊、電子、飛機製造、軍工等已跨入世界先進國家的行列。軍事力量並不是很強大,但發展迅速,這幾年巴西政府加大了軍購。

巴西沿海與內陸開發失衡,工業層次較低,有色種人的比例超過了白種人(混血兒的質量有待驗證)。

N0.9:印度

印度擁有龐大的軍事力量,較大的領土空間(298萬平方公里),巨大的發展潛力(人口12.1億,人均GDP:1485美元,2012)。

印度一直保持著巨額的軍事采購,計劃在未來5年內采購300億美元以上的軍事硬體和軟體,擁有核武器和航空母艦,南亞頭號軍事強國。

印度種姓、宗教矛盾尖銳,社會財富分配極度不平衡,人口的增長難以遏制,工業水準有待提高。

N0.10:義大利

義大利在歐洲具有社會、政治及軍事上的重要影響力,人口6074萬(2011年),GDP總額

計2.198萬億美元(2011年),國土面積301333平方公里.

義大利工業十分發達,生產技術較為先進,且規模龐大,歷來是歐洲乃至世界重要的鋼鐵生產國,四分之三的能源供給和主要工業原料依賴國外進口,而產品的1/3以上供出口。

義大利國土面積狹小,北南經濟發展不平衡,有待在歐盟中整合。

㈩ 大學生進:輕工業和重工業哪個好,中國哪個行業各方面發展最均衡健康

首先,得看,你是男人,還是女人,一般,男孩,去輕工業,女孩去重工業,比較好。

好處一:重工業,男人多一些,女人的工種,會比較干凈輕松。
輕工業,女人比男人多一些,男人會比較輕松。
好處二:你要是男孩,就去輕工業吧,好找對象,那裡女孩多。
你要是女孩,就去重工業吧,男孩會把你象,公主一樣重視。

閱讀全文

與中國重工業和綜合國力哪個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740寶馬車如何掛空擋 瀏覽:645
賓士glc加油按哪個按鈕 瀏覽:134
迷你車型和奧迪q3哪個更好 瀏覽:468
中國為什麼用工業品換國外糧食 瀏覽:841
郴州工業有多少 瀏覽:725
工業增加指標是什麼 瀏覽:695
奧迪a4流量有多少g 瀏覽:209
奧迪a8逆變器怎麼拆 瀏覽:433
蘇州到上海汽車多少錢 瀏覽:900
奧迪加裝導航怎麼換 瀏覽:860
賓士和帕薩特買哪個 瀏覽:216
煙台冰輪的工業空調怎麼樣 瀏覽:223
龍頭寺汽車北站是哪個廣場 瀏覽:266
山東遠通集團有哪些奧迪4s店 瀏覽:529
競拍工業用地到哪裡去競拍 瀏覽:430
賓士gla胎壓監測燈亮怎麼消除 瀏覽:123
奧迪q7汽車多久大保養一次 瀏覽:737
工業風扇味道大如何清洗 瀏覽:476
福建工業限電是什麼原因 瀏覽:615
寶馬5系怎麼放入多個碟片 瀏覽: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