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英國一戰前成為工業強國的條件:政治上,---經濟上,----科技上,---殖民活動 ---
政治:較早地進行資產階級革命,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
經濟: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極大地提高生產力,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並於19世紀中期成為世界第一工業強國
科技:科技領先
殖民活動:對外殖民擴張,擁有世界上最多的殖民地,號稱日不落帝國;擁有充足的勞動力,豐富的廉價工業原料,巨大的傾銷商品的市場(英國為「世界工廠」)。
⑵ 英國通過什麼革命成為頭號工業強國
英國在18世紀成為頭號跡型工業強國的原因
英國是工業革命的發源地。這場革命從18世紀60年代開始,到19世紀40年代基本完成。英國之所以能成為工業革命的起點,是因為它具備了深刻的政治、經濟和科技前提。
政治前提
17世紀中期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封建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和土地貴族聯盟為基礎的君主立憲制度。資產階級利用國家政權推行資本主義政策和措施,促使工業革命所需條件迅速形成。
經濟前提
資產階級通過大規模對外掠奪和國內的國債及消費稅政策積累了大量財富,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必要的貨幣資金。同時,圈地運動提供了大量「自由」勞動力和廣闊的國內市場。
科技前提
工場手工業的發展培養了大批熟練工人,為機器的發明和應用奠定了基礎。自然科學的進步,尤其是牛頓的力學和數學成就,為機器的發明提供了科學理論基礎。
生產需求
工場手工業的產量雖增加,但無法滿足不斷擴大的市場需求。這促使了一場生產手段的革命,即工業革命的出現喊州兆。鄭租
工業革命的起點
工業革命首先在棉紡織業中出現。1733年,凱伊發明了飛梭,提高了織布效率。1765年,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紗機」,大幅增加了棉紗產量,引發了技術革新的連鎖反應。
動力革命
隨著機器生產的增加,傳統動力如畜力、水力和風力無法滿足需求。1785年,瓦特製成的改良型蒸汽機在伯明翰投入使用,提供了更便利的動力,推動了機器的普及和發展,使人類社會步入「蒸汽時代」。
生產組織形式
隨著機器生產逐漸取代手工操作,工廠成為新型的生產組織形式。
工業革命的結果
到1840年前後,英國的大機器生產基本取代了手工業生產,工業革命宣告基本完成。英國因此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
⑶ 十九世紀上半期英國成為工業強國的因素有哪些
工業革命是發起於英國
以蒸汽機的發明為標志的工業革命推動了英國的現代化進程,經過這場革命,英國的生產力大幅提高,經濟迅速增長,為成為工業強國打下了基礎。
你搜一下「工業革命」,有更詳細的說明。
工業革命發源於英格蘭中部地區。1765年,珍妮紡紗機的出現,標志著工業革命在英國乃至世界的爆發。18世紀中葉,英國人瓦特改良蒸汽機之後,由一系列技術革命引起了從手工勞動向動力機器生產轉變的重大飛躍。隨後傳播到英格蘭到整個歐洲大陸,19世紀傳播到北美地區,後來,工業革命傳播到世界各國。 英國首先進行工業革命的原因主要是因為資產階級在英國的統治。其次,英國通過圈地運動,聚集了大量勞動力,同時也擴大了英國的國內市場,以及多年的海外貿易和殖民擴張,為英國積累原始資本和提供了廣闊的原料地和市場,更有先進的技術和經驗。這是後來的法國,德國等,都無法比的。然而,隨著市場需求的增大,手工生產已無法滿足需求,於是,一場機器生產革命必然爆發。 工業革命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所決定的。(1)資產階級革命廢除了封建制度,消除了不利於資本主義發展的種種束縛,為工業革命創造了重要的政治前提;(2)消除農業中的封建制度和小農經濟,為資本主義大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充分的勞動力和國內市場;(表現在英國即圈地運動)(3)資本主義原始積累過程,提供了資本主義大工業所必需的大批自由勞動力和巨額的貨幣資本(殖民);(4)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長期的發展,為大機器生產的出現准備了技術條件。 一般認為,蒸汽機、焦炭、鐵和鋼是促成工業革命技術加速發展的四項主要因素。工業革命都是以輕工業開始,向其他部門發展。在瓦特改進蒸汽機之前,整個生產所需動力依靠人力和畜力。伴隨蒸汽機的發明和改進,工廠不再依河或溪流而建,很多以前依賴人力與手工完成的工作自蒸汽機發明後被機械化生產取代。工業革命是一般政治革命不可比擬的巨大變革,其影響涉及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使人類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革,對人類的現代化進程推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把人類推向了嶄新的蒸汽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