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四大家魚怎麼養的、、資料詳細點
中國的四大家魚分別是鯖魚、草魚、鰱魚、鱅魚。其中
一、青魚
青魚是我國四大家魚之一, 又名烏青、螺螄青、青鯇、黑鯇、烏鯇、黑鯖、烏鯖、銅青、青棒、五侯青等。是鯉科、雅羅魚亞科中的大型魚類。分布於我國長江、珠江及其支流、黃河、黑龍江及其他北方水系中,種群較小。在江河中最大個體可達70千克,常見個體可達15-25千克,在池塘中可長到10-15千克。
青魚棲息於水中下層,生長快,肉味鮮美,是一種經濟價值較高的飼養魚類。青魚的食物以軟體動物中的螺螄(包括湖螺、椎實螺等)為主,也攝食蜆子、淡水殼菜、扁螺等。小青魚有時也吃底棲蜻蜓幼蟲、搖蚊幼蟲以及薹蘚植物等,在魚苗階段,則以攝食浮游動物為主。青魚由於是肉食性魚類,故腸管不長,大約為體長的1.2-1.4 倍。由於軟體動物生活在水底污泥中,因此青魚也逐漸成為底棲魚類。近幾年河湖中螺螄資源大量下降,為了發展青魚養殖,目前很多單位主要投喂人工配合飼料。
青魚的天然產卵場分布很廣,在長江、西江、珠江的產卵期為4-6月,東北地區稍遲。天然產卵以長江、西江最繁盛。現在,青魚苗主要依靠人工繁殖。選擇成熟親魚適時催產,這是搞好青魚人工繁殖的關鍵。青魚的催產期一般在6月上旬至6月下旬,水溫為22-30℃,最適溫度為25-28℃。青魚懷卵量為:13千克的親魚可達100 萬粒;18 千克為157 萬粒;34 千克可達336 萬粒。
青魚成長較快,1齡魚可達0.4-0.5千克;2 齡魚可達1.5-2.5 千克;3 齡魚可達3-4千克甚至5 千克以上。由於飼料不足,因此青魚逐漸不作為主養魚,除江蘇、浙江一帶外,北方和南方都養得不多,北方更少。作為主養魚時,每畝放養60-80 尾。作為配養魚時,每畝放養10-20尾,飼料不足時,僅放養3-5 尾或5-10尾。
二、草魚
草魚是我國四大家魚之一,又名鯇、草青、草根(東北)、腝、白鯇、混子、腞(《本草綱目》)。屬鯉形目、鯉科。分布很廣,北自東北平原、南到海南島都產此魚。草魚生長快,肉味鮮美,細刺少,素為廣大群眾所喜愛。草魚以食草而得名,飼料來源廣,飼養方便,養殖非常普遍。
草魚的食性隨各個發育階段而不同。幼魚階段以攝取動物性餌料生活,體長到1厘米的魚苗,以小型浮游動物為主要餌料,那時腸也相應增長,並逐漸轉為攝食輪蟲、枝角類和搖蚊幼蟲及其他浮游甲殼類。5厘米以上的幼魚,逐漸轉為典型的草食性魚類,但早期階段(魚種階段)主要是食蕪萍、浮萍及其他一些較嫩的水草或人工切碎的旱菜。草魚成魚則以高等水生植物為主要食料,所食種類很廣,隨水體環境而不同。通常,草魚最喜食苦草、輪葉黑藻、眼子菜、浮萍以及嫩的蒿草,實際上大多數水生植物草魚都可攝取作為食料,但有些水生植物(如水浮蓮、水葫蘆、水花生等)則草魚不吃,必須經過發酵糖化或切碎加工後才能投喂草魚。草魚喜食各種旱草,如狼尾草、狗尾草、稗草等。草魚也喜食各種人工栽培的高產牧草,如宿根黑麥草、苦蕒菜、蘇丹草、鵝菜等。草魚還食各種商品飼料,如麩皮、糟類、粕類等。
草魚的產卵場分布很廣,除長江、淮河、珠江、錢塘江外,北至東北的黑龍江都有。長江幹流的草魚產卵季節在4月下旬到5月下旬,長江地區的草魚懷卵量為:6千克重為30萬粒;10 千克重約100萬粒。草魚的人工繁殖目前已在全國普及。只要親魚培育得好,草魚人工催情的效果較好,催產率、孵化率、下塘率都可達到70%-90%。
草魚在很多地區是作為主養魚的品種,其原因之一,是利用草魚的糞便肥水,促進混養的鰱、鱅魚生長。作為主養魚時,每畝放養80-100尾;作為配養魚時,每畝放養20-30 尾,放養規格最適的是2齡魚種(每尾0.25-0.5千克),這樣的魚當年可長到1.5-2.5千克,再養1 年(3齡魚)可達3-4千克,甚至超過4千克。草魚在飼養過程中,要特別注意飼養管理,為減少草魚爛鰓、腸炎等疾病,一定要堅持貫徹「四定」(定時、定量、定質、定位)投飼,要及時防病治病。草魚喜清流水,因此近幾年來草魚也作為工業化養魚和網箱養魚的主養品種。
三、鰱魚
鰱魚是我國四大家魚之一,又名白鰱、跳鰱、鰱子魚等。屬鯉科、鰱亞科。分布很廣,我國自南到北都能生長。
鰱魚棲息於水的中上層,在天然的江湖中,最大個體可達到20千克以上,在池塘中,最大個體為10-15千克。鰱魚具有生長快、疾病少、不需專門人工投飼的特點。因此,雖肉味沒有青魚、草魚好,但目前仍是池塘養殖特別是城郊養魚的主體魚,產量居首位,特別是在江蘇、浙江一帶池塘中,產量占養殖總產量的40%-60%。
鰱魚以食浮游植物為主(包括黏附在藻類上的細菌)。在魚苗階段(體長15毫米左右)食浮游動物,也食人工投喂的豆漿。鰱魚攝食方法是一種特殊的類型,它的鰓耙和鱅魚不一樣,每根鰓耙與相鄰之間有骨質小橋,其外面還覆蓋著海綿狀的篩膜。因此,微小的浮游植物(藻類)不能隨水濾出體外,而成為食物。鰱魚是攝取藻類的典型魚類,其吞食的主要成分是各種硅藻、甲藻、金黃藻、黃藻等,在腸管中也出現有輪蟲和小型甲殼動物、原生動物等。較大型的枝角類和橈足類則很少被食。近年來關於鰱魚的食性問題,有一些新的發現,即在鰱魚的食物中腐屑和細菌是十分重要的。據有關報道,某些浮游植物貧乏的池塘,2齡鰱魚整個夏季以池底藍藻腐屑為主,腐屑占其食物重量的90%-99%。當水中浮游植物很低,或者小平裂藻之類的藍藻占優勢時,鰱魚停止在水層濾食而轉以底生藻為主。
鰱魚在長江、西江、珠江、黑龍江均有天然產卵場,生殖季節在4-5 月,南方較早,北方較遲。目前,鰱魚苗主要來自人工繁殖。鰱魚親魚成熟年齡為3齡,近幾年,有些退化的鰱魚也有2齡成熟的。最適的催產年齡最好在3齡以上,體重3-6千克。鰱魚的懷卵量為:4.8千克為20 萬粒;10千克可達170 萬粒。
鰱魚的成魚養殖比較普遍,特別是缺乏草料和螺螄的地區,多以鰱魚為主體魚,有些地區雖以草魚為主,但實際放養數量還是鰱魚大於草魚。一般作為主養魚的放養數,每畝為200-300 尾,最多可放養到500 尾;作為配養魚時,每畝放100-150 尾或80-100尾。鰱魚的一般生長速度為:當年魚可長到13.2厘米左右(每畝放養8000尾左右);2 齡魚長到0.5 千克左右(若培育2 齡鰱魚種,則只能長到0.25千克左右);3齡魚可長到1.5-2.5千克。在稀養精養的條件下,當年魚可長到0.5千克左右的商品規格。飼養鰱魚通常以糞便、草糞、堆肥為主,但也可適當投些糠、麩、糟等精料,以加速生長。
四、鱅魚
鱅魚是我國四大家魚之一,鱅(Aristichthys mobilis)屬鯉形目,鯉科,鰱亞科,鱅屬。俗稱:花鰱,胖頭魚,黑鰱,黃鰱,松魚,鰫魚,大頭魚。英文名:Bighead , Bighead crap 。
鱅魚體側扁,頭極肥大。口大,端位,下頜稍向上傾斜。鰓耙細密呈頁狀,但不聯合。口咽腔上部有螺形的鰓上器官,眼小,位置偏低,無須,下咽齒勺形,齒面平滑。鱗小,腹面僅腹鰭甚至肛門具皮質腹棱。胸鰭長,末端遠超過腹鰭基部。體側上半部灰黑色,腹部灰白,兩側雜有許多淺黃色及黑色的不規則小斑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