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近代工業的起步開始於什麼時候
開始於19世紀洋務運動。中國的第一家股份制企業——輪船招商局的股票,不僅是當時中國人實業救國努力的見證,也是近代中國工業化開始起步的標志。
B. 誰能概括一下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歷程
1、近代工業的產生:1840年鴉片戰爭後,西方資本主義入侵中國,在中國設立工廠,是中國近代工業之始.這時期的外資工業主要是為外商對華貿易服務的.從1843~1894年,外國在華一共設立了191個工業企業,其中116個屬於船舶修造業和絲茶等出口商品加工工業.外國在華工業投資,據估計到1894年止約近2000萬元,而投放到船舶修造和出口加工兩項的便達1500萬元,占總投資額的75%.其餘75家工廠分別屬於印刷、食品加工、水、電、煤氣、火柴、服皂、制葯、造紙、木材、玻璃、水泥等行業,共擁有資本約500萬元,大多規模狹小. 外國在華創辦工業後20餘年,清政府開始創建用機器生產的工業.從1861~1894年,清政府一共經營了21家軍用工廠(包括一家船廠),所費資金從低估算在5000萬兩左右.其中江南製造總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機器局和湖北槍炮廠,規模較大,設備比較齊全,是中國近代工業創建時期的大型工廠.軍用工業是非商品生產企業,與社會經濟發展的聯系不甚密切,但它促進了19世紀70年代民用工業的興起.到1894年甲午戰爭前夕,由中國人自辦的工業企業大抵有船舶機器修造廠27家,機器繅絲廠約113家,機器綿紡織廠8家,其他輕工業工廠47家,共約195家.其中多數規模很小,資本額不詳,有不少甚至在籌建期中或投產後不久便告歇業.設備比較完備的企業大多為官辦或官督商辦企業,如上海機器織布局、武昌織布官局和蘭州織呢局(見彩圖)等.商辦工廠如陳啟源經營的繼昌隆絲偈為華南繅絲業的發展起了引導作用;商辦船舶修造廠大多是從原來手工作坊基礎上添置一二部車床發展起來的,而到80年代逐步發展到修理和製造繅絲車和軋花機.以上近代工業的創辦,也標志著中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逐步確立.
2、民族工業的初步發展:甲午戰爭後,民族矛盾日趨激化,抵制外貨,設廠自救的呼聲遍及全國.1895~1913年,中國近代民族工業進入初步發展時期,並且在1896~1898年和1905~1908年出現了兩次投資工業的熱潮.這19年中,國內新創辦的、資本在1萬元以上的工廠共有468家,平均每年增設24.6家,新投資總額達9822萬元,平均每年新投資為516.9萬元.值得指出的是,新投資本中80%以上屬於商辦企業,改變了甲午戰爭前以清政府投資為主的特點,民族資本成為本國工業資本的主體.同時在工業企業的地區配置上,開始越出沿海、沿江口岸,逐漸向內地城市伸展.唯初步發展時期的工業主要是輕工業,重工業才見露頭,如創建於1889年的漢陽鐵廠,幾經改組,於1904年與大冶鐵礦、萍鄉煤礦合組為漢冶萍煤鐵廠礦有限公司,但1913年僅生產生鐵 9.7萬噸、鋼4.2萬噸. 在民族工業稍見發展的時節,外資在華工業憑借特權有了更為迅速的增長.據統計,這一時期中,外國在華設立的資本在10萬元以上的工廠共達104家(其中以外國資本為主中外合辦的有18家),資本額4952萬元,為甲午戰爭前50年間投資總額的5倍以上.所以,在這段時間里,與外國在華工業投資激增速度相比較,本國工業仍處於劣勢地位.
3、民族工業的進一步發展:914年,發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爭的主要參加者英、德、法等帝國主義國家轉入戰時經濟,放鬆了對遠東市場的追逐.中國民族工業遂獲得一個發展時機,從1914~1919年,新開設資本在1萬元以上的工業企業(包括礦場)共379家,資本額8580萬元,平均每年開設63家,新投資1430萬元.據1920年的統計,新設工廠的單位資本額在10萬至 100萬元之間的約占當時工廠總數的36%,而1914年則只佔11%,可見發展的速度和規模都超過了大戰前19年間所達到的水平.如果不是由於日本、美國利用歐洲列強無力東顧而乘虛加緊侵略,中國民族工業會有更大的增長.這一時期,日本加強了對華經濟侵略.它利用中國的廉價勞動力和原料、燃料,在上海、天津、漢口、青島等地設立紡織廠.戰前的 1913 年,日本在華紗錠為11.1萬余錠,到1919年增加到32.2萬余錠,增加幾近2倍.在麵粉業方面情況也相似.1916~1920年,日資麵粉廠增設了4家,還有中日合辦的5家,設廠地點自東北而擴及天津、青島、濟南等地.外國侵略的加劇,激起了1915年反對日本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的群眾抗議運動和1919年的「五四」運動.這些愛國運動也推動了民族工業的發展.
4、民族工業的短暫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西方列強卷土重來,中國民族工業普遍地遇到了外國勢力爭奪市場的壓力.戰時發展迅速的綿紡織業這時出現了引人注目的變化.一方面,在相當多的中、小型棉紡織廠虧累擱淺的同時,若干大的民族資本紡織集團開始形成;而在另一方面,這些民族資本紡織集團又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外國壟斷資本的滲透和侵蝕,呈現了半殖民地中國工業活動中資本集中的復雜局面.值得指出的是,由民族危機引發的 1925 年的「五卅」運動和1928年「五三」抵貨運動,也曾給這一時期的民族工業如紡織、麵粉、卷煙等業的發展以有力的推動.據估計,1920~1928年,新投入的工業資本在3億元左右.中國工業的發展到20世紀30年代遇到了市場危機的威脅.國民黨發動的反人民內戰削弱了廣大人民的消費能力;東北廣大市場和資源被日本侵略者霸佔;西方列強為了轉嫁經濟危機,跌價傾銷進口商品;連同日本在華北的嚴重走私等等,造成國內市場購買力銳減,出現了物價下跌而銷售遲滯的景象,迫使工廠停工減產.1933年,棉紗價格跌落之巨為10年來所未見,全國紗廠虧多盈少;同年,上海麵粉價格狂落,存貨堆積,使部分工廠停工.這種景況一直持續到1935年.1936年,由於國民黨政府的法幣政策、通貨貶值的刺激,物價轉升,市場購銷情況有所改善,工業生產開始上升.可是1937年7月,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沿海、沿江戰火波及地區,工業設施迅遭嚴重破壞.僅上海一地,據當時上海社會局調查:受損害的工廠約2000餘家,損失總額在8億元左右.中國民族工業遂因戰爭的破壞而中落.這一時期,除了東北地區已全部淪為殖民地經濟以外,國民黨統治區外國資本的力量也在迅速膨脹.1936年的統計表明:外國資本大體上已經控制了中國生鐵產量的95%,鋼產量的83%,機器採煤的66%,發電量的55%,在紡織工業中則佔有紗錠數的46%和織布機數的55%.十分明顯,正是在這一時期中,外國在華工業資本確立了壟斷地位.
5、抗日戰爭以後的萎縮工業: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展開後,戰區工廠內遷,連同大後方新設工廠,比較偏僻的西南地區逐漸成為民族資本工業的陣地,重慶成了後方工業中心.其他如四川的成都、萬縣、瀘州、宜賓,雲南的昆明,貴州的貴陽,廣西的桂林、柳州,湖南的衡陽、祁陽、芷江、沅陵,陝西的西安、寶雞,甘肅的蘭州等城市都陸續發展成為後方的新工業區.就資本狀況看,當時以四川和雲南的私營工廠規模較大,而湖南、廣西的工廠規模較小,總的說來都較戰前為弱.但由於國民黨政府推行錯誤政策,使一度興起的後方工業,到1943年便陷於停工關廠的困難境地,其後幾年中艱難竭蹶的情景更見嚴重.抗日戰爭時期,表現在中國經濟上的一個突出現象,是官僚資本的形成和膨脹.國民黨統治集團憑借國家政權,巧取豪奪,特別是在抗戰時期,利用戰時經濟統制,借用「公營」名義,控制工業企業.1942年後方共有工廠3758家,官營工廠在數量上雖只佔17.4%,但所擁資本額占總資本額69.5%,所擁動力設備佔全部動力的42.2%,官營工廠平均每廠動力有100匹馬力,而民營廠只有26.7匹馬力.其後數年,官、私工廠在這些方面的差距越來越大.及至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沒收日偽財產和德、意的法西斯投資.其中接收日偽工廠便有2411家,作價標賣的不過10%,其他絕大部分成為國民黨政府的官營工業.1948年,官僚資本佔有全國產業資本的80%,控制了全國鋼產量的90%,煤產量的33%,電力的67%,石油和有色金屬的100%,水泥的45%,紗錠的38%,織布機的60%,棉布的73%,棉紗的39%,毛織品的50%,食糖的65%,紙張的30%.在這種情況下,民營工業處於受壓制和被排擠的地位.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官僚資本主義是一種腐朽的生產關系,它投靠帝國主義,嚴重地壓制國內生產力的發展.中國民族工業在帝國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下,處於十分艱難的境地. 原因:1官僚資本主義的阻撓 2美貨的泛濫 3 內戰的影響
6、新中國對民族工業的改造:新中國成立以後,通過人民政府的沒收官僚資本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19世紀末以來,贛閩粵邊區各縣相繼降生的近代工業絕大部分轉變為國營企業.例如,1949年,瑞金縣人民政府接管民國政府員工印刷所的設備開辦瑞金新華印刷所,1956年,"昌明"、"福興"私營印刷所並入,新華印刷所更名為江西瑞金印刷廠1950年,長汀縣人民政府接管舊政府田賦處的碾米設備,籌建了縣 近代機器辦第一家國營工廠--第一碾米廠;興寧縣第一染織廠則是1951年由西庄、睦仁、霖興、大同、福利、農業、勤信、合眾、集泰等9家全縣較大的私營布廠合營的,1955年被批准為公私合營,定名為"地方國營興寧第一染織廠".1924年創辦的妙培爐鐵廠,1950年為平遠縣人民政府接管,易名為妙培爐人民鋼鐵廠,後來發展成為平遠縣國營鋼鐵廠.1955年,通過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梅縣共有海源、復興卷煙廠、光明電燈公司等13家私營工廠先後參加了公私合營;1956年,增加到18家;1958年至"文革"初期,上述工廠全部轉變為國營工廠;其中由海源煙廠、復興煙廠合並的公私合營企業--梅縣卷煙廠就是1960年過渡到地方國營企業的.於是,新中國成立以後,在贛閩粵邊區各縣建立的地方國營工業企業中,清末民國以來邊區降生的近代工業很快實現了所有權的轉制,成為人民政府所有的經濟實體和新中國公有經濟的主體.這些公有制純度高的工業經濟,在後來的城鄉分割與計劃經濟體制下,弱化了其對農村經濟發展應有的影響力.在80年代中期以後,它成為三邊地經濟改革主要對象,並在實現轉制轉軌中逐步融入世紀末三邊地區工業化與市場化的歷史進程中.對於這一部分工業企業,本書後面將不再另外給予更多的關注.
C. 中國工業近代化發展的軌跡
(一)起步階段(1840~1895年),主要是地主階級領導的洋務運動。
1840年發生鴉片戰爭以後,傳統受到了現實的嚴峻挑戰,中國人對近代化的探索開始了。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的慘敗,表明以洋務運動為代表的清政府的近代化探索失敗。
1、階段性的成果:
(1)經濟上:①地主階級改革派林則徐、魏源「師夷長技以制夷」;②地主階級洋務派領導了洋務運動;③民族資產階級開始創辦近代工業。
(2)政治上:洋務派堅持「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並未將政治體制的近代化提上議事日程。總理衙門的設立,標志中國外交走向近代化。
(3)思想文化上:開始了「西學東漸」,創辦新式學堂,培養科技人才。
2、階段特徵:
這一時期,本階段擔負近代化任務的主角是地主階級洋務派;領域主要在經濟領域,學習西方先進技術。政治體制近代化尚未提上議事日程,以軍事工業為主體的工業化有所進展,並經歷了由重工業到輕工業、由軍需到民用、由國營到民營的發展過程。投資形式也由官辦、官督商辦到商辦,經歷了從一元到多元的轉變。同時,由於洋務運動的需要,近代化開始由經濟領域逐漸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領域滲透。
(二)整體發展階段(1895~1927年),也是最重要的階段。
1、階段性的成果:
(1)政治上(民主化):政治體制的近代化有了重大突破,民族資產階級登上政治舞台,其上層維新派發動了戊戌變法,其下層革命派則成立了資產階級政黨,領導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有力地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
(2)經濟上(工業化):在「實業救國」的浪潮下,民族工業有較大發展,以工業化為主體的經濟近代化有了長足發展,它分為兩個時期;
(3)思想文化上(理性化):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開始由傳統文化向近代化轉型,向西方學習已從生產技術領域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2、階段特徵:
本階段擔負近代化任務的中堅力量是資產階級;學習西方先進的科技文化與變革社會制度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中國近代化向前邁進了一大步。「整體發展」體現在近代化在經濟、政治、文化領域的全面展開,近代化內涵的全面體現和資產階級在近代化過程中的主角地位的充分體現。最突出的領域是在政治領域;
(1)中國政治體制的近代化呈現出波浪式推進的特點:
①從清政府來看,經歷了從鎮壓維新變法到推行「新政」 和「預備立憲」的失敗;②從資產階級內部來看,發動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發生了保皇派、立憲派與革命派的斗爭;③從北洋軍閥的統治來看,對內專制獨裁,對外投靠帝國主義,中國的近代化進程遇到了逆流;④從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來看,制定民主革命綱領,領導工農運動,進行國共合作,開創了中國政治、經濟、思想和文化近代化的新紀元。
(2)思想的近代化有了長足發展,開始由傳統文化向近代化轉型。主要表現在:西方文化大量湧入,「西學東漸」達到高潮,向西方學習,已從生產技術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①資產階級維新派:以進化論為理論基礎,主張變法維新實行君主立憲;②資產階級革命派:則把從西方學到的國家學說發展為三民主義,並把理論學習和革命宣傳變為實際行動,發動了辛亥革命;③資產階級激進派:則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學,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動搖了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在社會上掀起了一股思想④初步具有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大力宣傳馬克思主義。五四運動後,馬克思主義開始成為新思潮的主流,為中國社會的變革提供了科學理論。
(3)文化領域現代化:①教育:新式學堂興辦、科舉制廢除和教育部的設立;②文學:文學革命等;③史學:史學革命。
(三)曲折前進階段(1927~1949年):——國民政府統治時期
1、概況:
(1)國民政府統治前期,是中國近代化事業有所發展的十年。
這一時期國民政府的一系列政策推動了工業、商業及整個經濟領域近代化的進程。但官僚資本的形成和壟斷又在一定程度上排擠了民營工業的發展。同時,國民政府對日本侵略的退讓,對共產黨和工農群眾的血腥屠殺等都影響了民主制度的正常發展。
(2)抗戰期間:中國近代化的進程被打斷,原有的工業在日本軍國主義的大舉侵略下遭到嚴酷摧殘。
(3)抗戰勝利後:美國壟斷資本與四大家族官僚資本相結合,又把中國近代化事業推入絕境。
(4)新民主主義經濟產生並發展:
首先,體現在無產階級成為近代化重要角色。其次,近代化的政治內容由實現資產階級民主共和轉變為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再次,五四運動後,馬克思主義開始成為新思潮的主流,為政治民主化的新發展提供科學理論。
2、階段特徵:
在階級斗爭和民族斗爭極為尖銳復雜的歷史環境下,近代化艱難地進行。由於國民政府的內外政策,官僚資本、日本的侵華、美國的侵略等因素,使中國近代化的進程歷經曲折,幾乎陷入絕境。同時,增加了新的內涵:中國無產階級開始擔負起中國近代化的任務,中國近代化進入全新發展階段。
(四)騰飛階段(新中國成立後)
1、表現
(1)社會形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結束,由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邁進;
(2)政治上: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建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民主協商的政治制度建立;
(3)經濟上:從計劃經濟體制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經濟建設取得巨大成就;
2、新中國成立後的現代化進程
(1)走蘇聯的路:
從論十大關系開始毛澤東就探索建設中國現代化的道路,但是由於沒有堅持八大的正確方針,連續在政治和經濟領域出現左傾錯誤,偏離了經濟建設為中心,沒有擺脫蘇聯的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模式,使得現代化遭遇重重挫折
(2)走自己的路:
中共在理論和實踐上找到了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理論上:關於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十一屆三中全會、十二大、十三大、十三屆四中全會、十四大、十五大等的主要理論
實踐上: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三大步:1978年農村經濟體制改革、1985年城市經濟體制改革、1992年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的提出);對外開放(1978年—1999年對外開放新格局的形成、本世紀初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和實施西部大開發是中國新一輪的對外開放)
(3)經驗教訓:
①要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堅持從實際出發,從國情出發。②要把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原理與中國的革命和建設實踐相結合,不能照搬他國的模式。③要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正確認識中國的主要矛盾。④要勇於創新。
3、特徵:中國現代化突飛猛進
D. 中國近代產業都有什麼拜託各位了 3Q
只是資料而已 參考以下吧 1840~1949年間在中國設立的使用機器和機械動力生產的製造工業。 近代工業的創辦 1840年鴉片戰爭後,西方資本主義入侵中國,在中國設立工廠,是中國近代工業之始。這時期的外資工業主要是為外商對華貿易服務的。從1843~1894年,外國在華一共設立了191個工業企業,其中116個屬於船舶修造業和絲茶等出口商品加工工業。外國在華工業投資,據估計到1894年止約近2000萬元,而投放到船舶修造和出口加工兩項的便達1500萬元,占總投資額的75%。其餘75家工廠分別屬於印刷、食品加工、水、電、煤氣、火柴、服皂、制葯、造紙、木材、玻璃、水泥等行業,共擁有資本約500萬元,大多規模狹小。 外國在華創辦工業後20餘年,清政府開始創建用機器生產的工業。從1861~1894年,清政府一共經營了21家軍用工廠(包括一家船廠),所費資金從低估算在5000萬兩左右。其中江南製造總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機器局和湖北槍炮廠,規模較大,設備比較齊全,是中國近代工業創建時期的大型工廠。軍用工業是非商品生產企業,與社會經濟發展的聯系不甚密切,但它促進了19世紀70年代民用工業的興起。到1894年甲午戰爭前夕,由中國人自辦的工業企業大抵有船舶機器修造廠27家,機器繅絲廠約113家,機器綿紡織廠8家,其他輕工業工廠47家,共約195家。其中多數規模很小,資本額不詳,有不少甚至在籌建期中或投產後不久便告歇業。設備比較完備的企業大多為官辦或官督商辦企業,如上海機器織布局、武昌織布官局和蘭州織呢局(見彩圖)等。商辦工廠如陳啟源經營的繼昌隆絲偈為華南繅絲業的發展起了引導作用;商辦船舶修造廠大多是從原來手工作坊基礎上添置一二部車床發展起來的,而到80年代逐步發展到修理和製造繅絲車和軋花機。以上近代工業的創辦,也標志著中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逐步確立。 民族工業的初步發展 甲午戰爭後,民族矛盾日趨激化,抵制外貨,設廠自救的呼聲遍及全國。1895~1913年,中國近代民族工業進入初步發展時期,並且在1896~1898年和1905~1908年出現了兩次投資工業的熱潮。這19年中,國內新創辦的、資本在1萬元以上的工廠共有468家,平均每年增設24.6家,新投資總額達9822萬元,平均每年新投資為516.9萬元。值得指出的是,新投資本中80%以上屬於商辦企業,改變了甲午戰爭前以清政府投資為主的特點,民族資本成為本國工業資本的主體。同時在工業企業的地區配置上,開始越出沿海、沿江口岸,逐漸向內地城市伸展。唯初步發展時期的工業主要是輕工業,重工業才見露頭,如創建於1889年的漢陽鐵廠,幾經改組,於1904年與大冶鐵礦、萍鄉煤礦合組為漢冶萍煤鐵廠礦有限公司,但1913年僅生產生鐵 9.7萬噸、鋼4.2萬噸。 在民族工業稍見發展的時節,外資在華工業憑借特權有了更為迅速的增長。據統計,這一時期中,外國在華設立的資本在10萬元以上的工廠共達104家(其中以外國資本為主中外合辦的有18家),資本額4952萬元,為甲午戰爭前50年間投資總額的5倍以上。所以,在這段時間里,與外國在華工業投資激增速度相比較,本國工業仍處於劣勢地位。 民族工業的進一步發展 1914年,發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爭的主要參加者英、德、法等帝國主義國家轉入戰時經濟,放鬆了對遠東市場的追逐。中國民族工業遂獲得一個發展時機,從1914~1919年,新開設資本在1萬元以上的工業企業(包括礦場)共379家,資本額8580萬元,平均每年開設63家,新投資1430萬元。據1920年的統計,新設工廠的單位資本額在10萬至 100萬元之間的約占當時工廠總數的36%,而1914年則只佔11%,可見發展的速度和規模都超過了大戰前19年間所達到的水平。如果不是由於日本、美國利用歐洲列強無力東顧而乘虛加緊侵略,中國民族工業會有更大的增長。 這一時期,日本加強了對華經濟侵略。它利用中國的廉價勞動力和原料、燃料,在上海、天津、漢口、青島等地設立紡織廠。戰前的 1913 年,日本在華紗錠為11.1萬余錠,到1919年增加到32.2萬余錠,增加幾近2倍。在麵粉業方面情況也相似。1916~1920年,日資麵粉廠增設了4家,還有中日合辦的5家,設廠地點自東北而擴及天津、青島、濟南等地。外國侵略的加劇,激起了1915年反對日本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的群眾抗議運動和1919年的「五四」運動。這些愛國運動也推動了民族工業的發展。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西方列強卷土重來,中國民族工業普遍地遇到了外國勢力爭奪市場的壓力。戰時發展迅速的綿紡織業這時出現了引人注目的變化。一方面,在相當多的中、小型棉紡織廠虧累擱淺的同時,若干大的民族資本紡織集團開始形成;而在另一方面,這些民族資本紡織集團又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外國壟斷資本的滲透和侵蝕,呈現了半殖民地中國工業活動中資本集中的復雜局面。 值得指出的是,由民族危機引發的 1925 年的「五卅」運動和1928年「五三」抵貨運動,也曾給這一時期的民族工業如紡織、麵粉、卷煙等業的發展以有力的推動。據估計,1920~1928年,新投入的工業資本在3億元左右。 中國工業的發展到20世紀30年代遇到了市場危機的威脅。國民黨發動的反人民內戰削弱了廣大人民的消費能力;東北廣大市場和資源被日本侵略者霸佔;西方列強為了轉嫁經濟危機,跌價傾銷進口商品;連同日本在華北的嚴重走私等等,造成國內市場購買力銳減,出現了物價下跌而銷售遲滯的景象,迫使工廠停工減產。1933年,棉紗價格跌落之巨為10年來所未見,全國紗廠虧多盈少;同年,上海麵粉價格狂落,存貨堆積,使部分工廠停工。這種景況一直持續到1935年。1936年,由於國民黨政府的法幣政策、通貨貶值的刺激,物價轉升,市場購銷情況有所改善,工業生產開始上升。可是1937年7月,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沿海、沿江戰火波及地區,工業設施迅遭嚴重破壞。僅上海一地,據當時上海社會局調查:受損害的工廠約2000餘家,損失總額在8億元左右。中國民族工業遂因戰爭的破壞而中落。 這一時期,除了東北地區已全部淪為殖民地經濟以外,國民黨統治區外國資本的力量也在迅速膨脹。1936年的統計表明:外國資本大體上已經控制了中國生鐵產量的95%,鋼產量的83%,機器採煤的66%,發電量的55%,在紡織工業中則佔有紗錠數的46%和織布機數的55%。十分明顯,正是在這一時期中,外國在華工業資本確立了壟斷地位。 抗日戰爭以後的工業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展開後,戰區工廠內遷,連同大後方新設工廠,比較偏僻的西南地區逐漸成為民族資本工業的陣地,重慶成了後方工業中心。其他如四川的成都、萬縣、瀘州、宜賓,雲南的昆明,貴州的貴陽,廣西的桂林、柳州,湖南的衡陽、祁陽、芷江、沅陵,陝西的西安、寶雞,甘肅的蘭州等城市都陸續發展成為後方的新工業區。就資本狀況看,當時以四川和雲南的私營工廠規模較大,而湖南、廣西的工廠規模較小,總的說來都較戰前為弱。但由於國民黨政府推行錯誤政策,使一度興起的後方工業,到1943年便陷於停工關廠的困難境地,其後幾年中艱難竭蹶的情景更見嚴重。 抗日戰爭時期,表現在中國經濟上的一個突出現象,是官僚資本的形成和膨脹。國民黨統治集團憑借國家政權,巧取豪奪,特別是在抗戰時期,利用戰時經濟統制,借用「公營」名義,控制工業企業。1942年後方共有工廠3758家,官營工廠在數量上雖只佔17.4%,但所擁資本額占總資本額69.5%,所擁動力設備佔全部動力的42.2%,官營工廠平均每廠動力有100匹馬力,而民營廠只有26.7匹馬力。其後數年,官、私工廠在這些方面的差距越來越大。及至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沒收日偽財產和德、意的法西斯投資。其中接收日偽工廠便有2411家,作價標賣的不過10%,其他絕大部分成為國民黨政府的官營工業。1948年,官僚資本佔有全國產業資本的80%,控制了全國鋼產量的90%,煤產量的33%,電力的67%,石油和有色金屬的100%,水泥的45%,紗錠的38%,織布機的60%,棉布的73%,棉紗的39%,毛織品的50%,食糖的65%,紙張的30%。在這種情況下,民營工業處於受壓制和被排擠的地位。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官僚資本主義是一種腐朽的生產關系,它投靠帝國主義,嚴重地壓制國內生產力的發展。中國民族工業在帝國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下,處於十分艱難的境地。
採納哦
E. 中國近代工業的起步開始於什麼時候
你好!中國近代工業起步於1861年(咸豐十年底開始)至1894年的洋務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