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工業企業財務管理中成本控制
近年來國家出台了不少經濟體制改革政策,督促我國企業加快改革步伐,而財務管理作為企業正常運轉的重要環節,在企業管理的各個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做好財務管理工作是從內部提升企業經濟效益的有效途徑,可以幫助企業提升市場競爭力,其中最重要的環節就是成本控制。成本控制的目的在於盡可能降低成本水平,減少資源浪費,重視預先控制和過程式控制制,強調全過程式控制制與全員參與。企業成本得到科學、合理、有效地控制,可以促進企業經營管理水平的提升,更好的實現預期目標。
一、財務管理目標
(一)成本控制
作為企業財務管理中最重要的方面,成本控制一定程度決定了企業產品的競爭力。工業企業在價格方面競爭十分激烈,一定水平范圍內企業的產品質量差別不大,此時產品定價就成了決定企業市場競爭力的最重要因素,其中產品的成本是最終決定因素。成本控制不是“秋後算賬”,一定要預先控製成本,同時在產品的整個生產周期內關注過程式控制制,通過有效減少成本來實現產品價格的降低,這不僅有利於提升企業產品的競爭力,還能節約社會資源。成本控制有個重要前提,就是要保障產品的品質,不能為減少成本而降低質量要求,這於視產品質量為生命的工業企業而言是因小失大,不利於企業長遠發展。
(二)投資戰略
企業要想持續發展,壯大規模,必須做好重要投資戰略項目工作,靈敏抓住發展機遇迎風而上,這也是企業財務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投資分類很多,從時間來說有短期和長期投資之分,從對象來說有對內和對外投資區別等。好的投資選擇,可以為企業創造良好經濟效益,而投資失誤可能給企業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因此財務管理中必須做好投資戰略。
(三)做好企業內部資金運轉
企業要想維持正常運轉,必須確保企業內部資金運轉正常,一旦資金運轉出現問題,如資金缺口、入不敷出等,就需要財務管理人員通過各種方法來調節,將短缺部分填補上。
(四)利潤分配
企業一方面要創造利潤,一方面也要做好利潤分配,這正是財務管理的一項重要工作。企業包含各個層次的工作人員,每個人做出的貢獻不盡相同,這就需要根據每個人的具體貢獻進行合理的利潤分配,讓員工付出的勞動得到應有報酬,這有利於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為企業的發展和進步獻策獻力。
二、財務管理和成本管理的關系及現狀
(一)二者關系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已經初見成效,其中財務管理是工業企業管理中的重點,利用價值形態實現對企業資金的綜合性管理。現代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革是不可逆轉的趨勢,其財務管理的最終目標就是最大化股東的利益,將企業價值最大化。作為工業企業,有效控製成本是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的有效途徑,成本管理目標主要有以下兩種。(1)成本控制的主要目標是實現企業預設目標,以便進一步降低企業成本;(2)在既定條件下利用各種創新措施將成本進行條件轉變,從而實現企業預定目標,最終降低企業成本。上述兩種觀點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這種重結果輕過程式控制制的做法,並不能真正實現節約社會資源。作為財務管理的源頭,成本控制的重要性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關系企業整體利潤
企業經營的根本目的還是尋求利潤最大化,其中企業利潤是企業總收入與生產成本之差。在企業市場份額沒有明顯變化的情況下,總收入基本維持不變,只能從企業成本上進行有效控制,以提高企業整體利潤。發展中企業短期內無法擴大市場份額,為提升行業中的市場競爭力,就必須控製成本以降低價格,以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
2.關乎股東利益
股東不一定是公司的運營者和決策者,但他們影響公司的戰略方向和未來發展,企業利益決定了股東利益,然後又決定著股東的行為。因此,企業經營必須充分考慮股東們的利益,在成本控制方面精益求精,努力提升企業的整體利益。
3.影響財務管理整體工作
財務管理包括了企業運營的方方面面,是一項系統的.工作,成本控制會直接影響企業的正常運轉,和整個財務管理工作息息相關。如果成本得不到有效控制,財務管理目標就很難明確,不利於現金流管理和業績審核工作的開展。
(二)管理現狀
工業企業的財務管理對投資決策管理不夠重視,投資行為比較盲目,沒有考慮到成本管理,資金管理工作存在不少紕漏和盲點,主要問題如下。(1)股東、經營者和員工的觀念沒有隨著經濟制度的改革完全轉變過來,在產權理論和制度方面存在認識差異,三者利益沖突嚴重。尤其是在大中型企業中,經營者出於私利而不顧債券人和企業員工的利益,不利於成本管理與控制。(2)企業現行的財務管理理論、制度和方法,已經不能滿足現代企業的要求,信息化、知識化理財進展緩慢。
三、提高工業企業成本控制的對策
(一)成本作業核算方法
成本作業核演算法推出之前,各類企業普遍採用傳統的成本計算方式,通常將產品成本歸成三大塊:生產物料支出、生產支出和人工支出。生產物料支出和人工支出可看作相關產品成本,生產支出則定義較模糊,歸類為間接支出,無法在產品價值中具體體現出來。先計算出一個總數,到月底依照企業自身的分配標准,按一定分配標准將其配入產品成本當中。該法效率低下,花費巨大人力和時間。成本作業法的出現,以作業核算為核心,對生產相關的全程作業活動進行跟蹤,針對作業成本進行計量以算出產品成本。通過對整個生產過程中所有的核算問題進行處理計算,科學有效的控制生產過程,提高計劃和決策的准確性,可有效提升企業競爭力,增加企業利潤。
(二)嚴管物料購買
生產物料支出是產品成本中的重要一項,關繫到企業成本限額,為了將企業所得利潤最大化,就得合理分配資源並減少企業購買方面的支出。物料購買前,要先對市場進行充分調研,可充分利用互聯網搜集資料的便利性,與同一類產品的不同供應商進行商務洽談。首先要確保物料沒有質量問題,接下來就按流程進行詢價、壓價,通過列單來比較各供應商的優缺點,慎重篩選後評估各個供應商所提供物料的性價比。網上購買則要求供應商提供部分樣品,經過質量驗證後再進行下一步洽談,因為各供應商所賣物料質量良莠不齊,在價格方面也就差距較大,要避免貪便宜購買到品質較差的物料,所有信息確認無誤後才能下價格審批單。批量購買和大宗購買採用競標方式較佳,各個供應商為了中標會盡可能提供質量過關且價格相對較低的物料,這有利於公司在保障物料質量的同時減少生產物料指出。
(三)責任會計與預算結合
現代責任會計屬於企業內部控制體系,突出優點是採用業績量化模式,該模式職責清晰且分類明確,便於考核,以責任中心作為目標,對各個分工負責的經濟業務進行核算和考評。例如按照責任會計的要求,工業企業的某具體項目財務預算要包括無形資產折舊、攤銷、工資和稅金等九項支出,其它所有支出則轉換歸類為內控責任預算,全部分解後分配到每個基層單位和科室。專項核算功能使用一套賬的方式,對企業成本中心進行單獨核算,並進行考核。該方式會明顯減輕財務會計核算和責任會計核算的工作量,縮減人力資源的支出,這可以較大提升企業財務管理的工作效率,突出責任會計在預算管理方面的優勢。
(四)構建企業信息處理平台
企業成本管理涉及生產、經營的各個方面,單純的人工操作很難做好成本控制工作。信息處理和傳遞工作的安全化、精準化是工業企業財務管理的未來發展趨勢,必須藉助計算機信息技術平台和先進的信息處理技術來構建人機交互平台,這可以極大提升成本控制中各類信息的安全性能,提高工作效率。
❷ 用GDP作為經濟衡量標準的缺陷有哪些
經濟衡量標准GDP存在著諸多局限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總的來說,GDP作為單一經濟指標,其缺陷表現在對經濟活動的全面性、質量評價、結構反映、社會公平性和環境影響等方面。因此,我們需要更全面的指標來評估經濟的健康和可持續性。
❸ 「盲流子」的含義是什麼
為逃荒、避難或謀生,從農村常住地遷徙到城市、無穩定職業和常住居所的人們,稱為盲流入人口,簡稱「盲流」。有歧視色彩和歷史遺痕。
盲流的特徵主要有:
1.沒有專業技能
2.無法適應城市
3.給社會帶來不穩定性
產生盲流的主要原因是城鄉差別的存在。中國廣大農村人多地少,存在大量剩餘勞動力;為加速積累而確定的工農業產品剪刀差制度安排,以及農業政策的不穩與波動常常侵害農民利益,客觀上形成了工業剝削農業、城市剝削鄉村的現實,從而影響和挫傷農民從事農業勞動的積極性;農業生產仍停留在相對簡單的個體化生產階段,抗拒風險能力差,現有生產力水平對自然災害的抗拒能力十分脆弱。這些都是產生盲流的具體原因。盲流影響農業生產和社會治安,增加了鐵路和其他運輸壓力。
拓展資料
在中國現行戶籍制度中,長期居民可分為城市戶口與農村戶口,盲流一般為農村戶口持有者。在傳統體制下,農村人口轉入城市是在統一計劃條件下進行的 , 盲流在進入城市後一般無長期正式工作,亦非城市企事業單位僱用之合同工,其生活無可靠來源。50年代初期,每年都有大量農村人口因貧困流入城市,1953年4月,國務院發出了 《勸止農民盲目流入城市的指示》 ,首次提出了「盲流」的概念。
盲流是在我國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存在的一種農村人口從城市流入流出的社會歷史現象。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城鎮化建設的發展,盲流現象出現了新的特點。一方面二元戶籍制度及政策在現代社會擴大了城鄉二元制的差距,給廣大農民及農民工帶來了身份歧視,另一方面也違反了公民的人身權益(如遷徙自由權,公民子女受教育權利、社會保障權、居住權等等),應當予以調整乃至廢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