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介紹【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國家級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掛合肥出口加工區牌子,轄省級合肥空港經濟示範區。目前管轄面積258.57平方公里,其中產業聚集區面積42.34平方公里、城市建設面積62.88平方公里、農業用地面積153.35平方公里。全區設有高劉、海恆、錦綉、蓮花、芙蓉、臨湖6個社區,共有村(居)53個。另,區縣合作開發的新港工業園10.4平方公里,下轄居委會4個。轄區戶籍人口301669人(其中高校學生112545人)。
2010年,成為安徽省首個千億元產值開發區;2012年,成為安徽省首個兩千億元產值開發區,安徽省首個綜合財政收入過百億元的開發區。
合肥經開區是全國首批「國家新型工業化示範基地(家電)」、全國首個政府引導型「國家住宅產業化基地」、並獲准建設「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區」。2014年上半年,入圍首批國家低碳工業園區試點。
開發區發揚「團結拼搏,艱苦挺進,改革創新,無私奉獻」的創業精神,堅持「項目是生命線、改革創新是永恆的主題、帶領農民致富是立身之本」的三個主旋律,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持續快速發展,在區域經濟發展中起到了積極有效的窗口、輻射、示範和帶動作用。
工業經濟領跑合肥發展。產業積聚效應日益顯現,形成了以江淮汽車、安凱客車、佳通輪胎為代表的汽車及零部件,以日立建機、合力叉車、熔安動力為代表的裝備製造,以海爾、長虹、美菱、美的為代表的家電電子,以聯合利華、華泰、統一為代表的快速消費品等四大支柱產業。2012年來,以聯寶、捷敏、芯碩、寶龍達為代表的電子信息,以傑事傑、銅冠、庫爾茲為代表的新材料,以西偉德、仁創、羅寶為代表的住宅產業化,以賽真拜通、天麥科技為代表的生物醫葯等四大新興產業強勁勃發。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10家,其中億元以上93家,10億元以上33家。主要經濟指標年均增長30%以上。
綜合投資環境不斷優化。堅持「大項目立區、高新技術強區、優化環境興區」的方針,努力構建「投資環境最佳,創業環境最佳,人居環境最佳」的國家級生態工業示範區。在中西部地區率先一次性通過了ISO9001、ISO14001質量和環境體系認證,管理水平和生態環境向國際化標准看齊。成功獲得「國家新型工業化家電示範基地(全國唯一)」、合肥出口加工區、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區等3項國家榮譽。名列「中國最具投資潛力經濟園區」第2位,在國家商務部的綜合評比中,投資環境位居全國第15位,中西部國家級經濟開發區首位;其中「發展與效率」指標居全國第九位。
開發區建設與發展始於1993年4月3日,當日框型大道建設開工,15日省政府批復設立開發區,7月建成通車。同年7月6日,管委會成立。1993年11月4日啟動10萬平方米標准廠房建設。
1994年起,明珠廣場、兆峰陶瓷原料公司、佳安輪胎公司相繼入區。1995年5月,合肥日立挖掘機有限公司入區。7月,胡錦濤視察開發區。12月11日,明珠保齡球館開工。
「十五」期間,開發區實現多項經濟目標,形成五大產業集群。同時解決「三農」問題,完成社區建設,安置農民就業。2005年通過ISO9001和ISO14001認證。
規劃面積79平方公里,分為工業和商務文化區。建設微電子工業園、生命科技園等專業園區。
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
季分明。年均氣溫15.5℃,降雨量985.4毫米,濕度78%,風向以東南風為主。地質:土地承載力2.5-2.8公斤/平方厘米,地下基岩埋深10-15米,無明顯地下河道和斷層。
防洪:地勢高於洪水水位。
防震:工程防震按地震烈度7度設計。
綠化:合肥市是中國首批「園林城市」,綠化覆蓋率為37%,人均綠地面積8.7平方米。
區位交通:合肥是安徽省省會,位於中部,承東啟西、連南接北。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地處西南,距離市區7公里,通過高架橋驅車6分鍾可達市中心。合肥新橋國際機場位於西北,距市中心31.8公里,年旅客吞吐量可達950萬人次。
公用設施:開發區已建成220公里高等級道路。供水能力35萬噸/日,供水管網環狀供水,水質優良。排水實行雨污分流,污水處理能力30萬噸/日。供電容量90萬KVA,10KV供電線路100公里。供熱能力426噸/小時,天然氣供應能力3650萬立方米/年。
招商項目:汽車與工程機械零部件、家用電器配套產品、微電子工程、新能源基地、等離子產業園、高亮度LED產業園、平板顯示基地、南艷湖服務外包產業園。
專業園區:微電子工業園、生命科技園、義大利工業園、住宅產業化基地。
部正式批准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國家住宅產業化基地。住宅產業化通過工業化生產方式建造住宅,發展節能省地型住宅,減少能源、土地、水和材料等資源消耗,滿足節能、節地、節材和環保要求。住宅產業化包括工業化住宅結構體系、外圍部品體系、內裝部品體系和設備部品體系。
中外運合肥物流園是中國外運集團在中國中部地區投資最大的物流項目,也是安徽首家大型國際物流園。物流園位於開發區南部工業園內,規劃面積400畝,一期項目已於2007年投入運營。
開發區主導產業包括汽車及零部件、家電電子、裝備製造和快速消費品。支柱產業的產值占開發區的95%以上。此外,開發區還重點發展微電子、生物醫葯、住宅產業化等新興產業。
區內教育包括合肥一六八中學、合肥潤安公學和合肥世界外國語學校。
一九九六年,省編委、計委、科委聯合下發通知要求開發區行政管理體制和機構改革試點。同年8月23日,合肥太古可口可樂飲料有限公司建成開業。11月2日,省委、省政府辦公廳下發文件同意組織實施《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行政管理體制和機構改革試點方案》。1996年11月13日,合肥華新電工有限公司入區建設。
1997年,市委成立了以市委書記鍾詠三為組長的開發區行政管理體制和機構改革試點工作領導小組。市委、市政府下發文件,同意組織實施改革試點方案。該區率先完成改革,解決了體制問題,創造了優勢。同年,他們實施了社區開發建設,成功解決了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開發區走上創新發展之路。9月17日,市政府明確了開發區開發管理范圍。9月25日,合肥市機構編制委員會批准了「小政府、大社會,小機構、大服務」的管理模式。9月27日,市委、市政府下發了改革意見,明確了管理體制和職能。10月6日,管委會成立了多個中介機構。11月,中央政治局委員丁關根視察開發區。
2008年,該區召開動員大會,啟動新一輪體制改革。改革目的是實現管理體制改革的新突破,提升效能。1月13日,胡錦濤總書記視察開發區,強調自主創新的重要性。1月16日,王三運代省長調研,考察了多家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