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四大文明古國的繁榮和衰落及原因
一、四大文明古國的繁榮
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和中國,是被世界公認的四大文明古國。
四大文明古國的主要文明成就
1、古代埃及:金字塔、獅身人面像、太陽神廟、象形文字;
2、古代巴比倫:漢謨拉比法典、空中花園、楔形文字;
3、古代印度:印度教、佛教、外科手術、阿拉伯數字、種姓制度;
4、中國;分封制度、月歷、甲骨文、青銅器.
四大文明古國創造的科學技術成就,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二、繁榮的原因
它們都起源大河流域,這些地方自然地理條件都比較優越,尤其是河流提供了肥沃的沖積平原和有利的灌溉條件,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從而在此基礎上發展了其它科學技術,創造出偉大的古老文明。
同時,它們的科學技術都產生於社會實踐,屬於同一類型,即青銅時代的農業實踐模式。這使它們的科學技術在許多方面都有著共同的地方,在許多方面都獲得了輝煌的成就。
三、四大文明古國的今天
1、巴比倫
現在已經不是一個國家,而是世界上最為險惡、沖突不斷的地區。
2、埃及
絕對的歷史文化寶庫、旅遊聖地,可是經濟卻基本停滯不前。
3、印度
長時間被殖民,基礎設施落後,宗教的融合遠比其他困難的多。
4、中國
擁有5000年歷史的中國在20世紀初期很頹弱, 八國聯軍的入侵使的中國第一次真正意識到中國不是最強大的。
現在的中國從80年代開始了改革開放,創造了新的文化,使得中國開始了長達30年的高速發展。
四、四大文明古國衰落的原因
它們都建立在農業自然經濟的基礎上,是農業文明的代表,隨著社會經濟的逐步發展,歐洲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商品經濟迅速出現,而四大文明古國的農業文明卻經歷了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在18世紀以後不約而同的落後於西方的資本主義文明。
四大文明古國的衰落還有許多歷史原因,如宗教的影響,外族的入侵等。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都由於外族的入侵而失去了獨立,中斷了古代文明。如公元前525年古埃及被波斯帝國滅亡;公元前1595年古巴比倫被赫梯滅亡;古印度長期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北部遭到外族入侵,近代又長期淪為英國的殖民地。
(1)工業文明衰落在哪裡擴展閱讀:
古中國有黃河和長江,古印度有恆河和印度河,古埃及有尼羅河,古巴比倫有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四大文明古國均產生於大河流域並繁榮起來,主要原因為:
原始社會時期生存條件比較惡劣,首先要解決的人的吃飯問題,河流區域最容易引水灌溉,同樣容易生長草木繁殖動物,長此以往,從事農耕的村落到發展工業的城市的過程就形成了。
四大文明古國的衰落:
古埃及公元前32世紀左右建立,公元前343年被波斯滅亡。
古印度分兩個階段,哈巴拉文明年代約為公元前2300年至前1750年,於公元前18世紀滅亡。哈拉巴文化衰落後,游牧民族雅利安人在印度創立了更為持久的文明。到了公元前6世紀初,相傳在印度形成了16個國家。經過長時期的兼並戰爭,公元前4世紀,在南部的恆河流域建立起以摩揭陀為中心的統一國家。孔雀王朝在阿育王時代發展到全盛時期。公元前187年,孔雀王朝最後一個國王被推翻。此後,印度半島再也沒有統一過。
古巴比倫:公元前3500年進入文明,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250年是兩河文明的鼎盛時期,公元前612年滅亡。
中國的文明沒有斷裂,主要由於中華文明的包容性,很容易使外來入侵者融入其中並在征服勝利後被「漢化」。歷史上,中原曾兩次遭到少數民族入侵,一次是忽必烈帶領的蒙古人建立了元朝(1206—1368),另一次是滿洲人建立了清朝(1616—1911)。雖然他們逐鹿中原,取得地位,卻最終被「漢化」,用中華文明的思想來建立自身統治的合法性。中華文明從未被蒙古或滿洲文明所取代。中華文明的延續不斷,關鍵是了解其是一個不斷累積而非相互取代的過程。
⑵ 近代西方工業文明對中國社會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哪幾個方面
在中國近代史上,外國資本主義經濟是適應西方列強侵略需要而出現的經濟形式,隨著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深,其在中國的勢力不斷增強,與封建自然經濟、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官僚資本主義經濟和新民主主義經濟的關系,即瓦解著封建自然經濟、束縛著又推動著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阻礙著新民主主義經濟的發展相互勾結依賴也相互矛盾。總之,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對近代中國社會產生過深刻的影響. 以下是參考,不用都寫 一、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在近代中國的歷史概述 1 、從 19 世紀 40 年代起,即鴉片戰爭後,來華商船增多,為了維修船舶,外國商人投資擅自設立船塢料和勞動力,外國商人在中國通商口岸非法開辦了一批加工廠,如磚茶廠、繅絲廠等。從此,外商企業在主義經濟在華產生。 2 、 19 世紀 60 年代起,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開始在中國投資經營輪船公司,如美國旗昌輪船公司、英國外國侵略者還把持了中國海關管理權,逐步控制了中國經濟命脈,中國社會經濟日益陷入資本主義市場。 3 、從 70 年代後期起,外國侵略者非法對華資本輸出,在通商口岸開辦各種工廠,設立銀行等。 4 、甲午中日戰爭後,由於 《 馬關條約 》 允許日本在華投資設廠,其它列強援引「利益均沾」的條款,使列出合法化,此後,各資本主義國家紛紛在中國投資設廠。外國資本主義經濟由於享有政治、經濟特權,在中分中居於壟斷地位。 5、 19 世紀末,帝國主義國家大規模地對華資本輸出,搶奪路權、礦權,開設銀行,開辦工廠,並附加苛刻的 件。 《 辛丑條約 》 簽訂後,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在華勢力不斷增加。 6 、一戰期間,由於西方列強無暇東顧,日本乘機擴大投資,一度形成獨霸中國的局面。戰後列強卷土重約 》 的簽訂,使門戶開放政策下的共同支配局面再度形勢。 7 、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後,列強繼續擴大對華資本輸出,進一步控制中國的金融財政和重工業。 8 、抗日戰爭時期,在淪陷區,日本侵略者將礦業、鋼鐵工業和交通運輸業等定為「統制」事業,由日本公司殖民地經灶漏濟形成,在「以戰養戰」的目的下對工礦業、農業和財政金融業實行野蠻的經濟掠奪;在國統區,強。 9 、解放戰爭期間,美國通過 《 中美友好通商隱亮爛航海條約 》 獲得政治、經濟、文化及軍事方面的特權,品市場和投資市場。 10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沒收了帝國主義在華企業,肅清了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在華的侵略勢力。 二、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在華勢力的消長及其原因 1、 19 世紀中期,英國在侵華中占據優勢。主要原因:清朝封建統治日趨衰落;世界資本主義處於上升完成了工業革命,成為世界霸主。 2、 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形成列強共鍵改同支配中國的局面。主要原因: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影響下,世界本主義過渡,出現了發展不平衡,英法發展緩慢,美國、德國、日本、俄國迅速發展。 19 世紀末列強掀起了瓜分 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促使列強協同侵華。 3 、一戰期間,形成日本獨霸中國的局面。主要原因:大戰主要在歐洲進行,歐美國家無暇東顧,日本乘機勢。 4 、一戰後初期( 20 年代),中國重新回復到列強共同支配局面,日本、美國成為爭奪中國的主要國戰後,英法力量遭到嚴重削弱,美國、日本力量迅速增長,俄國成為了社會主義國家。 5、 30 年代 —— 40 年代中期,日本再次取得侵華優勢。主要原因:在 1929 —— 1933 年經濟危機影響下機,走上了法西斯道路,擴大對華侵略戰爭;美國忙於處理經濟危機,對日本採取中立政策;英法為了保全水東引」,對日本推行綏靖政策。 6 、二戰後,美國成為侵華的主要勢力。主要原因:二戰後,日本被處置,英法遭到進一步削弱,美界霸主,並推行扶蔣反共的對華政策。 7 、新中國成立初期,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在華勢力在中國消亡。主要原因: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民黨反動派在大陸的統治,沒收了外國資本主義的在華企業,使其成為了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的一個組成部分 第四點::::對外國資本主義經濟的認識 1 、外國資本主義經濟是適應西方列強侵略需要而在近代中國出現的經濟形式。其實質是商品經濟和市開放、充滿活力;其特點是以整個世界為活動舞台,具有開放性、擴張性和侵略性。隨著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其在中國的勢力不斷增強。近代前期列強紛爭,英法為先;近代後期,日美爭雄。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對中局,以中日甲午戰爭為界限分為兩個階段:之前,是以商品輸出為主,資本輸出為輔;之後,是以資本輸為輔。 2 、從十九世紀六十年代起,外國資本主義經濟逐漸控制了中國經濟命脈,並進而操縱著中國的政治和外交為了凌駕於清王朝、北洋軍閥之上的「太上皇」。其是造成近代中國人民苦難、阻礙近代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因 國貧窮落後的根源之一。因此中國要進步、要發展、要富強就必須反對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勢力的侵略。 3 、外國資本主義經濟,一方面瓦解了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造成農民和手工業者的大批破產,災難;另一方面,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產生和發展造成了商品市場,客觀上又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國開辦企業,是中國大地上最早出現的近代企業,雖然其主觀目的是經濟侵略,但客觀上又給中國帶來了近代備以及企業的管理制度,同時也造就了中國最早的產業工人。 4 、外國資本主義經濟與代表近代中國的反動勢力如清政府、北洋軍閥、蔣介石國民政府和官僚資本主同剝削和壓迫近代中國人民。但是,當近代中國的反動勢力走向覆滅之日,就是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在近代中 5 、外國資本主義既促進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又阻礙了中國近代化的實現,其作用是雙重的。但歷國資本統治之下的中國沒有也不可能富強,只有在推翻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治,取消其在中國的特權之後國家積極引進外資,才有利於中國的現代化建設。 現在是影響: 三、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對近代中國社會的影響 1 、消極影響: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對中國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具有阻礙作用,這是主要的。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對近代中的主權逐步喪失,半殖民地半封建統治秩序逐步確立,使中國近代化發展最終失去了獨立發展的可能性,治等方面完全淪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附庸。外國資本主義經濟的入侵導致中國資金大量外流,加劇了中短缺;帝國主義國家貸款給中國軍閥官僚,造成軍閥混戰,中國局勢動盪不寧,使中國的經濟建設缺乏和平安正常進行。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設立工廠,開采礦產,修築鐵路,利用特權,與中國民族企業爭奪市場,民族企業。中國近代化趨勢在外國資本主義的壓迫和束縛下發展艱難。 2 、積極影響: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在客觀上對中國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具有推動作用。外國資本主義經濟的侵略,使中矛盾成為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隨著外國資本主義經濟的入侵,逐步破壞了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方的先進生產技術、經濟制度、經營管理方法和科技人員,從而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條件和可能;隨著民族矛盾的尖銳,又推動先進的中國人積極向西方學習、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大力宣主義政治、經濟制度與資產階級思想文化,並在實踐上積極努力,客觀上又推動了中國經濟工業化、政治民主進程.以上是經濟的影響. 簡要概述就是:經濟上,隨著列強向中國傾銷商品和對中國絲、茶等農副產品的收購,逐漸把中國捲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在中國佔主導地位時期結束,中國自然經濟開始解體,開始進入半封建社會。這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有利於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興起。 政治:其實政治上很簡單 隨著中國的領土、領海、司法、關稅和貿易主權開始遭到嚴重破壞,逐漸由一個獨立自主的主權國家淪為半殖民地。 階級上: 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更加尖銳;中國無產階級先於中國資產階級產生。這時的階級關系可以說已經穩定在了這一層面,因為過去的奴隸主與奴隸的關系已經在某種意義上消亡了. 社會矛盾: 因為西方列強的入侵給近代中國帶來了深遠的影響,所以外國資本主義同中華民族的矛盾成為了首要的第一的矛盾,人們並不甘心受外強欺負,所以社會矛盾的兩個就是外國資本主義同中華民族的矛盾、本國封建主義同人民大眾的矛盾。 還有一點就是意識形態的改變, 因為過去的中國閉關鎖國,致使中國與西方列強的差距,當然無論在經濟,政治體系還是其他方面都明顯存在很大差距的,所以西方列強的入侵也使的 一部分知識分子開始注目世界,尋求強國禦侮之道,新思潮萌發,沖擊了封建思想. 其實西方列強的入侵主要從鴉片戰爭開始,所以以上很多借鑒的是鴉片戰爭的材料,你自己整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