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回族在中國都分布在哪裡
回族,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多的民族之一,總人口約9,820,000(2000年人口普查數據)。主要聚居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同時在甘肅、新疆、青海、河北以及河南、雲南、山東等地也有大量聚居區。
回族,源自回回民族的簡稱,通過長期歷史過程,吸收了漢族、蒙古族、維吾爾族等民族的生活習俗。具有小集中、大分散的居住特點,內地以與漢族雜居為主,邊疆地區則與當地少數民族共同生活。經濟文化較為發達,主要分布於水陸交通線上。
回族居民主要從事農業,部分兼營牧業、手工業。此外,還擅長經商,特別在飲食業方面表現出色。喜好摔牛運動的回族居民,以滄州、臨夏地區的回族擅長練武而著稱。飲食方面,回族居民喜愛食用炸油香。
⑵ 回族在礦冶方面的成就有哪些
中國穆斯林在長期的社會生產中,其經濟生活以農業為主,還兼營手工業,礦冶業和商業。據《元史》有關記載,元代的回族,除士兵和為官者外,還有許多工匠,工匠中有民匠和軍匠,軍匠專門製造武器,工匠主要從事礦冶業。又據《元史.百官志》載,諸色目人匠總管府,秩正三品,掌管百工之技藝。《無史.刑法志》也記載,諸匠子女,使男習工事,女習針綉,其輒敢拘刷者禁之。這些史實說明,元代時,回族匠戶的後裔很多從事家祖傳的手工行業,其中從事礦冶業的加族匠戶數量眾多。據碑記、家譜和實地考查,許多回族的祖輩就從事開礦和冶金業。
明代,回族礦冶技術已有很大的改時,礦冶業也發展到了一個繁榮的時期,眾多的回族匠人在雲南開采冶煉金銀,還出現了珠寶石開采業,據《明史.食貨志》記載,寶石珠玉多出自雲南,回族人多役使其地。所產寶石,《漢書誤用牢傳》稱為「光榮」,《通典》稱為「紅珠」,在陶宗儀的《輟耕錄》中被稱為「回回石」。
由於回族匠人在采礦業方面的成就,在當時社會上有「無礦不回」之美譽。回族工匠在采礦、選礦、冶煉以及鑄造、鍛造方面,也已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工藝過程。
清朝時期,回族礦冶業在技術、規模文獻都達到了一個新高度,特別在銀、銅、錫業方面已有相當大的規模,居領先地位,還形成了一些回回冶煉村寨。雲南回族的冶礦業更是蓬勃 發展,成為雲南經濟發展中的主要支柱產業。回族冶礦業在這個時期不僅生產量大,而且在商業投資、經營管理和礦冶技術方面都有極大的發展,形成了大批懂技術、善管理的辦礦、冶煉方面的高級專門人才,還形成了一些有冶礦特色的工廠。
回族工匠在冶礦方面的成就,有力地促進了近代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