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強大的工業對中國究竟有多重要
以下摘自《完整的工業體系對中國究竟有多重要》
作者:陳經
一、完整的工業體系作用主要體現在對外競爭力和國防軍事力量。
在對外貿易競爭中,更完善的工業體系能夠減少工業配套生產成本,有利於生產質優價廉的產品,加強國內產品在國際貿易中的競爭優勢。由於全球化的影響,很多原材料、半成品、產品等從國外進口比國內生產更有優勢,所以保持一個完全100%的工業顯的沒有必要,反而會加重產品的成本。這就是除中國外其它國家工業體系並不絕對完整的原因。
一個100%的工業體系,其最大價值體現在戰爭中,能夠自主生產一切戰爭產品而不會被外國卡脖子。在小國和大國的戰爭中,大國完全可以以少數尖端的產品就消滅小國,但是在大國之間的戰爭,尖端技術的差距還沒大到一方完全無力反抗,所以在這種時候,能否大批量快速的生產中端武器,比慢慢生產少數昂貴的高端武器更有現實意義,例子可參見德國和蘇聯的坦克大戰。
從二戰結束以來,世界就是白人占統治地位,壟斷全球最大數量的資源和利潤,中國在這個國際體系中,就是一個異類。共產黨有一句話「以斗爭求和平,則和平存;以退讓求和平,則和平亡」。中國不但先後和美蘇兩個發生過軍事沖突乃至戰爭,甚至遇到蘇美兩國制定共同瓜分中國的情況,所以亡國的危險時刻勒在中國的脖子上,一個絕對完整,不求外人的工業體系,就成了中國最現實的選擇。
當然,到現在,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對中國的價值還是很大的,對中國的產業升級有重要意義。就算是各種被人詬病的高精尖產品,中國的技術能力很多也是排在全世界前幾名。落後與先進,要看跟誰比,更別說中國技術追趕,並購的速度那麼快。
為什麼完整工業體系對一個國家如此重要。這是因為,如果工業體系對外依賴,那麼這個國家的整個經濟體系在沖突中,就有可能受到嚴重的損害。
不要看中國很多東西仍然需要進口(比如晶元),如果真的被切斷了供給,中國仍然可以生產低端晶元可供使用,盡管良率比較低、功耗高、速度慢,但是支撐工業體系還是夠的。
所以,完整工業體系在國家安全方面的意義非常顯著。無論哪個國家想要威脅該國,他們都沒有能力通過貿易禁運就打垮該國的經濟體系。這使得一個國家在國際沖突中占據了有利地位。
從經濟發展的角度講,由於一國產業比較齊全,外國投資時,很容易就能從本地找到生產廠家,大大降低了產品生產的成本(從外國進口零件不但需要支付運費,往往還要支付關稅)。這使得中國即便勞動力成本已經明顯高於很多發展中國家,大量的產業還是不得不留在中國(當然,完善的基礎設施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因此,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不但對國家安全有好處,還對經濟發展有著很大的助益。
二、世界上現在具備完整工業體系的,恐怕只有中國、美國、歐盟,俄羅斯比較勉強。日本算半個,受自然資源限制比較嚴重。其中美國和歐盟最強,基本上各個領域都能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中國在基礎材料、精密儀器、電子等方面水平雖然堪用,但確實較差。俄羅斯退化較嚴重。
美國很多東西不生產,並不是它不能生產。只是生產無利可圖。具體的技術,它仍然是有的。必要時刻,美國依然能夠恢復相關的生產能力。
特別是「巴統」的存在,八十年代末開始武器禁運。北航買不到正版的adobe,美國前些日子禁止了英特爾向中國出口XEON處理器。呵呵,自由市場下居然有禁運。(坐觀君[ID:china_2049]插播:同學們知道「巴統」是啥嗎?我來給你解釋一下。巴統是巴黎統籌委員會的簡稱,正式名字是「輸出管制統籌委員會」,是1949年11月在美國的提議下秘密成立的,因其總部設在巴黎,通常被稱為「巴黎統籌委員會」。宗旨是限製成員國向社會主義國家出口戰略物資和高技術。列入禁運清單的有軍事武器裝備、尖端技術產品和稀有物資等三大類上萬種產品。1994年4月1日,巴統正式宣告解散。然而,它所制定的禁運物品列表後來被瓦森納協定所繼承,延續至今。)
製造業。據說某五軸出來後,外國的產品價格直接腰斬。而且,國產五軸據說還各種糙。
但這東西差100年,那是別人吃肉你喝西北風。差60年是別人吃肉你喝剩湯。差10年,你還是喝湯,但人家也只能跟著喝湯了。
這東西急不來,就耗著吧。要做好繼續虧本幾十年的決心。看的不是自己的產品賺多少,而是進口產品價格能不能腰斬再腰斬。
再舉通信行業的,來說說交換機吧。15年前,一塊板20萬。10年前,10萬。這是正常的技術進步。但請注意,並不是用到的科技多NB。都是成熟了十幾年的技術。但人家技術壟斷,就可以5年才減少一半的價格。
不過最坑的是導流板,就一個鐵板,用來填補空槽位,引導氣流,控制設備溫度的。35美金一塊。1斤重。還不是不銹鋼。。。。多年不降價。你能說這是技術好么?但人家壟斷交換機技術,別的牌子人家不認,你敢自己裝,人家整台機器不保修了。
10年前國產交換機開始有中高端產品了。BUG超多。但是價格低,所以自一些小城市開始用。用了3年,穩定一些了,故障率是歐美產品的1半了。這個結果一出來,進**換機價格就開始了跳水過程了。
10萬的板子,5年後1萬,再5年。。。很多歐美廠已經倒閉不見了。。。。
至於那塊35美金的鐵板?免費送。後來明確說,其實沒有鐵板也沒事,就別配了……
這就是現實。重要的不是自己的產品是否精緻。而是自己的能力能不能讓老外老老實實降價。
後進者是很悲哀的,只能隱忍著。所謂的雙贏。其實是美麗的謊言。
一開始是落後的沒能力,人家說一萬就一萬。後來落後者有一些能力了。人家說我讓利5000吧,你的產品別出來搶市場了。。。。嗯,雙贏。。。。
以前我們的國家產業水平較低。水泥廠的磨機用減速機,當年國外的減速機賣1000萬一台,國內減速機還開發不出來穩定的產品。等到國產化之後,國外的大型減速機已經基本退出國內市場。因為國產可能只要三百萬。同樣的整個體系的各種設備價格都降下來了。然後才有了國內水泥產業的大發展,然後到了今天水泥價格已經快降成了白菜價。再然後水泥行業大發展才有了中材國際這個全球最大的水泥工程總包商的技術積累,造就了今天中材國際的海外總包業務佔了自己百分之八十的業務。再反過來造就了非洲,東南亞水泥行業大發展。你能想像五年前非洲沒有幾個水泥廠,只有水泥進口商的時代么?所以,聽別人說中國是發達國家粉碎機,我聽了很爽。歐洲人的生活不是憑空出來了,當中國人不能造東西的時候,他們能把五塊錢的東西賣成五十塊的時候,有沒有想過你一輩子工作,其中百分之八十是交給了歐美國家養著他們可以休閑度假。可以讓他們長著一張沒被欺負的臉。
還是減速機行業的。看看歐美國家如何以君子之腹度小人之心的。2005年西門子並購了一家公司,對於巨頭來說沒什麼大不了的,12億歐元的收購案,說大不大,說小不小。但是卻深刻影響了世界減速機行業的格局。被收購的公司叫弗蘭德,是減速機行業的第一把交椅。被西門子收購後西門子填補了自己在這塊的空白。但是對於與西門子在眾多領域有廣泛競爭的GE來說卻是個很可怕的事情。尤其是在風電領域,風電主機的關鍵部位就是減速機,而之前GE主要是跟弗蘭德買,而GE和西門子在這個領域是最直接的對手。這兩家一個是美國巨頭,一個是德國巨頭,弗蘭德也是德國公司。就算不合作無間也不至於影響GE和弗蘭德的合作吧,故事的結尾應該是大家一起走向幸福的生活才對。只是那是故事。GE最直接的反應是在中國找了一家企業合作,斷掉了與弗蘭德的合作因為他們怕西門子在關鍵時候卡自己的脖子,於是培養了一家中國企業,短短幾年讓這家企業從產值從十幾億變成百億級別,風電主機出貨量全球第一。國際巨頭都知道被人卡脖子要不得,我就在想,中國這么多產業被中國人攻陷後發現原來老外賺了這么多錢,這種例子舉不勝舉的情況下,很多人還是以一種純真的眼光看待老外,該說傻呢還是天真呢?
三、你以為製造業,是你有錢就能買來的?是你想買就能買來的?
我想說的是,一種儀器,如果國產沒有,那麼國外產品會以翻一番的價格賣給你。唯有真正有競爭力的國產產品生產出來,他們的價格才會不約而同地大幅下降。
無法工業化就意味著需要在國際市場上高價采購,隨時面臨技術封鎖和禁止出口。無法工業化就意味著國內龐大的采購需求最後僅僅養肥了一批買辦,而我國工科學生只有頂尖的一批人能夠加入國際高精尖企業拿高薪,其他人只能苦逼兮兮的去加入代工廠。
舉大家熟知的行業舉例,並進行粗淺的討論。
1、集成電路行業國產化。
無論精密機床、數控機床等基礎工業,還是導彈、雷達、艦艇、航空航天等尖端產業,都需要集成電路作為核心。在上世紀80年代初,8086的晶元都需要進口,那個時候全國才有多少外匯?靠出口紡織品工藝品出口傢具之類換回來的外匯,再花高價從國際市場上購買8086/8088這種成本微乎其微的晶元,而且高端晶元動輒遭到「巴統」的封鎖,這種酸爽,簡直讓人忍無可忍。
中科院微電子所、清華微電子所、復旦微電子所等一批微電子所的主要工作,就是應對很多國家對中國微電子行業主流製造技術實施的技術封鎖,那一階段,微電子所的主要工作是開發集成電路的生產工藝。簡而言之,當某微電子所做出了0.6um的集成電路生產工藝後,我們就會展示給美帝和巴統一個信息:我國已經掌握這項技術,貴國如果繼續封鎖0.6um工藝的晶元出口我國,或者賣高價給我國,那麼鄙國將用五年時間自行開發並生產,不再進口貴國晶元。於是美帝的行業協會就會游說國會批准開放此項產品的對華出口。
現在中國仍然在進口大量的晶元,但是一方面,中端及以下晶元絕對能夠國產,只進口高端晶元。
給大家講個故事,我們做模擬集成電路和射頻電路的時候,如果想借鑒國外某些重要晶元的話怎麼辦呢?我們會先打磨掉封裝,然後拆出晶元;用蝕刻的方式一層層的脫掉晶元上層的覆層,然後照相,人工扒版圖,分析出電路,用Spectrum模擬工具進行模擬,Ohyeah!鄙國的學習、理解、消化能力笑傲全球。
就靠這樣的野蠻生長的手段,從90年前後開始發展集成電路產業,行業先以掌握先進製造工藝為目標進行尖端研發,獲得新型晶元的進口權;然後通過多個渠道尋求世界先進的晶元代工廠落戶中國,遂有了台灣人張汝京2000年開始在北京亦庄搞了中芯國際(SMIC),04年開始鼓勵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各大高校每年至少培養2000名以上的工程師輸送到IC行業。07年時候西安那邊的英飛凌、奇夢達等IC企業也發展得紅紅火火。
不知道09年金融危機時候,有沒有哪家公司收購了國際上的IC行業核心技術,但我知道的是到2014年,在集成電路產業發展了25年後,北方微電子公司自主研發的12英寸28納米等離子硅刻蝕機全面通過中芯國際(SMIC)生產線全流程工藝驗證,並獲得訂單。這TMD就是零的突破!
2、軌道交通設備國產化
跟上國際社會發展的腳步非常困難,中國不能長期處於國際產業鏈的低端,在關鍵技術和關鍵設備上更不能長期受制於人。中國無法從國外買來一個現代化。(除非13億人民加班加點種地紡織搞代加工來支撐5千萬上等人的現代化生活)
軌道交通領域就是一個標準例子。記得到2010年,發改委一共批了25+10共35個城市50條地鐵線路的建設,每條地鐵的成本大約為200億,其中機電設備(機車、軌道、盾構機、接觸網、屏蔽門、自動售檢票等等)至少80億,50條線就是4000億。只有形成我國軌道交通裝備研發製造體系,才能有效降低地鐵造價。
如果購買全進口設備,機電設備成本至少要上浮50%,而花了這么多錢,有哪些人得到好處呢?國際產品生產商啊!他們的毛利至少在50%以上,所以產品生產商的工程師才能每周工作5天,每天工作5個小時,一年有一個多月假期,到中國都是商務艙+五星酒店。產品代理商花了5%的商業成本拿走8%左右的利潤,增值稅17%(地鐵建設就是中央和地方政府投資,增值稅就是左手倒右手),進口退稅,清關報關什麼的,代理商做了4000億的生意,只留下300億的利潤,僅僅直接創造了3000人左右的就業崗位。
如果實現國產化,4000億的工業銷售額額會養活多少人?反正華為2013年有2390億元銷售額,有15萬員工(華為的員工工資還很高),為華為做外包或者下包的配套企業也不計其數;4000億的機電設備采購直接創造40萬人以上的工作崗位,我認為是比較保守的。
40萬高收入人群的消費又能帶動多大的餐飲娛樂家電汽車住房市場?
所以,工業界建立完整工業體系,在關鍵技術和設備上實現國產化,才是真正共同富裕的方法。否則只有一小撮人富裕起來。
隨便講個AFC(自動售檢票系統)國產化的故事。主角是上海華虹。上海軌道交通1、2號線的AFC全部從美國CUBIC公司的產品,於1998年9月完成1號線調試。1999年3月運營。但是全部進口的缺點有造價昂貴、運營費用高、關鍵技術保密導致系統維護和升級困難、備品備件不足、資深維保人員要從美國飛過來,而且工時費從美國出發時開始計算。於是在3號線招標時候,政府就要求國外供應商提供國產化措施,遂由上海華虹和西班牙INDRA公司聯合體中標,在實施中逐步實現應用軟體本地化,維修零部件的國產化。
其實這個時候上海華虹的水平還有限,但是架不住政府扶持——政府認為上海華虹初步具備了獨立設計和製造的能力,於是在2001年末1號線北延線的AFC招標中,上海華虹用6000萬的價格幹掉了CUBIC公司,並且實打實的在2004年把活幹完了,而且培養了一票人,被高新現代、上海郵通、上海華騰之類的單位再高薪一挖——到2008年時,國內AFC行業就基本沒外國公司什麼事了。
一條線一個億的合同額,50條線就被上海華騰、上海華虹、南京熊貓、高新現代、北大方正、浙大網新這些單位給瓜分了大頭。
而且這個時候,上海華虹還跟復旦微電子(你看我第一個說的就是微電子嘛!)合作,可以整系統的提供國產化產品,還帶動了微電子行業的發展。
這個故事厲害的地方在於,從引進技術到踢開老外,只用了8年不到的時間,而且還培養了一大批從業人員。
3、石油化工領域設備國產化
前面兩個例子的規模都不算大,真正大頭的在這里呢!
請問:一個百萬人口地區的基本生產需要哪些工業?
回答:小煤礦、小鋼鐵廠、小機械廠、小化肥廠、小水泥廠、小發電廠、小紡織廠、小印刷廠、小食品廠。
其實是1970年國家制訂第四個五年計劃的時候所提出來的一個方案,具體內容是由中央財政撥出80億元的專項資金,扶持各省區發展小煤礦、小鋼鐵廠、小化肥廠、小水泥廠和小機械廠等五類工業項目。
當時進行了第二次大規模成套技術設備的引進,對外實際簽訂的項目共26個,其中投資在10億元人民幣以上的有遼陽石油化纖總廠(29億人民幣)、武鋼的一米七軋機(27.6億人民幣)、大慶化肥廠(日元貸款,匯率調整,投資增加到26.7億人民幣)、上海石油化工總廠(20億人民幣)、天津石油化纖廠(13.5億人民幣)
注意啊,這是1970年的116.5億,那時的官方匯率是人民幣兌美元是2.46哦!47億美元哦!!!1970年外匯儲備花得只剩2000萬美元,直到1975年才有5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另外,1979年中國貨幣供應量為26億元,GDP為272億美元(數字均來自網路,請有識之士打臉)
中國那點外匯,拿來引進乙烯化肥裝置都不夠,還想要買什麼電視機?
20世紀70年代引進的13套大型化肥裝置一覽表:
1、齊魯第二化肥廠1974年4月開工,1976年7月建成,投資26303萬元;
2、四川化工廠1974年5月開工,1976年12月建成,投資16012萬元;
3、瀘州天然氣化工廠1974年4月開工,1977年3月建成,投資20642萬元;
4、大慶化肥廠1974年5月開工,1977年6月建成,投資267447萬元;
5、滄州化肥廠1973年7月開工,1977年12月建成,投資24312萬元;
6、遼河化肥廠1974年6月開工,1977年12月建成,投資34342萬元;
7、雲南天然氣化工廠1975年1月開工,1977年12月建成,投資18759萬元。
8、棲霞山化肥廠1974年9月開工,1978年10月建成,投資32128萬元;
9、安慶化肥廠1974年3月開工,1978年12月建成,投資40526萬元;
10、赤水河天然氣化肥廠1976年1月開工,1978年12月建成,投資17185萬元;
11、洞庭氮肥廠1974年4月開工,1979年7月建成,投資31329萬元;
12、湖北化肥廠1974年10月開工,1979年8月建成,投資29875萬元;
13、廣州化肥廠1974年12月開工,1982年10月建成,投資50739萬元;
以上13套裝置中,除洞氮、安慶、枝江三套裝置以石腦油為原料外,其餘均以天然氣為原料。
以天然氣為原料的10套裝置主要的技術進口國為美國和荷蘭,合成氨裝置採用美國凱洛格生產工藝,尿素裝置採用荷蘭斯塔米卡邦二氧化碳汽提生產工藝。部分企業採用了日本東洋工程公司的合成氨/尿素工藝。
一畝地一年要用10公斤化肥,引進了390萬噸化肥生產設備,約能滿足2.6億人的化肥需求。
大家就是靠著當年的引進裝備加技術,抽調人力進行攻關,如11萬噸乙烯設備攻關,30萬噸乙烯設備攻關,大化肥攻關等等,靠著當年那幫善於借鑒、學習、研究的前輩的努力,一口一口的啃下來石油化工裝置的生產線,直接或間接地解決了吃飯的問題。
別不當回事,沒有這些基礎工業體系,光一台低精度的精密車床就能要你300萬,高端的還禁運,更別提搞什麼螺旋槳、潛艇、大飛機了。到老百姓這里,就一輩子跟綠皮車打交道吧。
第一個,液晶面板行業。
2004年,我在某國企當15inch面板的產品經理。當時我才是研究生畢業剛工作不到兩年的愣頭青。整個團隊花了3個月做設計,一個月做mask定材料,2個月試做,正式投產前我們的預估成本是每片220美金。這時候市場價格260美金。6個月後我們大概有了全球25%的15inch市場份額,這時候市場價是可怕的160美元,我們的成本是180美元,虧的姥姥家都不認識。
咱可以去看看BOE的財報,嗯基本上三年盈利一次呵呵。按市場經濟的說法,這種企業應該關門?但是你算一下,大致的關系在2005年,中國面板行業每虧損1塊錢,中國的液晶顯示器和電視機企業就會成本下降20塊錢。這就是國產化的力量。
感謝BOE、tianma、SVA、TCL這些年的努力和付出,沒有面板業國家的巨大投入,就沒有國產電視機行業的成功。中國政府在液晶面板行業的投入大約是1000億,而2014年中國液晶電視產量1.4億台,多少年的投入幾個月電視機行業就賺回來了。
第二個例子是新能源。
2010年,我們和所有的氣體國際巨頭,包括linde,AL,AP,都是世界五百強級別的公司談一種烷烴類氣體的供應。他們的報價很接近,45000一公斤,即使我們知道他們背後的供應商成本在25000以下。然後我們努力培養了福建的一個國內供應商,成本高一些,28000的水平吧,我們用31000的價格買。然後不到一年,這些五百強又來找我們了,說27000賣給你們。那按某些自由市場經濟信徒的觀點,我們應該拋棄國內廠家,和國外大企業合作?鬼才這么干。我們很清楚等國內這家死了,這些國外大鱷會毫不猶豫的漲價到40000以上的。順便提一句,和我們談判的,都是這些國際大公司中國子公司的中國籍買辦。
再舉一個例子,2013年,我們收購了一家美國公司,這家公司債務纏身,假如中國土豪不出手,絕對死的透透的。即使這樣,這筆收購受到了美帝議會的反壟斷調查,收購拖延了三個月。而所謂的反壟斷,過程中美帝議員真正關心的,並不是壟斷,而是我們企業和中國政府的關系,以及由此導致的技術軍事應用。
這家公司的生產技術需要使用0.5毫米厚的卷繞式鋼板,當我們國產化之後希望在中國生產時,美國和日本的供應商都表示不能對中國出口,因為根據巴統規定,這是戰略物資對中國禁運。而在我們和寶鋼達成一致由寶鋼開始生產這種鋼板樣品6個月後,美帝果斷取消了這種鋼板對中國的禁運。
所以為什麼要工業化國產化?因為這個世界從過來不是自由市場經濟,仍然是典型的叢林法則。任何時候,只有你能造的出來,別人才和你談自由市場。當你造不出來,面對的或者是高價傾銷,或者是徹底禁運。
當然,假如我們的目標不是工業化,僅僅是發展發展服務業,目標是人力和原材料輸出國外加高級產品傾銷地,那國產化什麼的確實沒什麼必要。
------------------------第四、五章請見附件。
2. 我國目前就業前景非常好的專業有哪些
以前很多學生為了進入自己理想的大學,不惜選擇一個很冷門的專業,就業的時候經常會遇到麻煩。
現在競爭越來越激烈,考生擇校心態趨於理性。考生更關心專業技能和就業前景。
中國「人才荒」七大專業!大家一起看看吧~
1.人工智慧
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工智慧專業已經成為我國高校人才計劃開設的熱門專業,旨在培養我國人工智慧行業的應用型人才,促進人工智慧一級學科建設。另外,人工智慧屬於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交叉學科,所以一些相關專業也會涉及到人工智慧領域的學習。
精算師不僅可以成為商業保險行業的核心精英,還可以在金融、投資或咨詢等多個領域擔任重要職務。他們可以被描述為一個相當高級的職業,通常被稱為「金領中的金領」。無論是工作環境,就業前景,工作保障,還是薪酬水平,各方面都有突出的優勢。
3. (30分)中國現代化既有世界現代化歷程的共性,又有自己的突出特點。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由於中
(1)特點:被動開始;經濟現代化先行,政治近代化滯後。(4分) 成因:西方工業文明的沖擊引發了中國的近代化;封建專制制度、儒家思想等傳統因素阻礙政治民主化進程。(6分) (2)西方的經濟侵略加速了中國自然經濟的解體,為中國現代化創造了條件;(2分)西方侵略客觀上傳播了西方的先進文明,開闊了中國人的視野,刺激著中國人進行現代化的探索;(3分)民族危機的不斷加深,使先進中國人的現代化探索由器物變革到制度變革進而到思想變革,水平不斷提高。(3分) (3)因素:中央政府的推動。(2分) 威力:工業化建設取得重大突破;社會主義經濟體系基本建立。(4分) (4)史觀:歷史唯物主義。(2分,若答出文明史觀、全球史觀適當給分)。 啟示:要緊跟世界潮流,借鑒世界各國的先進經驗;政府要充分發揮在現代化建設的中保障作用;要充分發揮全社會力量的重要作用。(4分,任答兩點即可,其他合理表述酌情給分) 4. 為何說印度不可能完成工業化因為大英帝國埋了兩個雷 印度雖然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但是卻過的前槐仔一直很慘,古代大部分時間四分五裂,根本不能稱之為一個國家,而且近代還徹底淪為殖民地,所以一直是受剝削加窮困潦倒。二戰後,印度趁機獨立,而且直接繼承了英國留下來的廣闊的土地和人口,直接躋身世界大國行列。因此有了這個基礎,印度如果實現工業化,那麼整個國家就能快速崛起,成為世界超級強國。
為此,印度獨立後就喊出了工業化的口號,但是發展70多年,直到現在,都絲毫沒有看到印度工業化的跡象。而且不但沒看到,甚至印度還不如越南,所以對此很多人那是不理解的。其實,從印度獨立開始,基本上就註定了印度是不可能完成工業化的,為何這么說呢?
因為英國人走前在印度埋了兩個雷,使得印度不可能完成工業化的。其實印度是發展條件最好的發展中國家,為何這么說呢?因為印度有三大優勢,一是龐大的領土,資源豐富,土地肥沃,發展基礎好;二是人口龐大,勞動力充足,可謂是人口紅利最豐富;三是英國殖民時期,給印度留下了相當基礎的工業體系,包括輕工業,加工業礦業,製造業等,工業基礎良好。
所以印度只要努力發展,依靠這三個條件,快速工業化那是非常簡單明螞的事情。但是,為何至今印度的工業都慧汪沒完成工業化,而且效率低下,甚至不如現在的越南等新興國家呢?其實說白了,都是英國人走前埋了兩個雷。
英國人退出殖民地,一般都要留下限制殖民地發展的一些條件,一般就是領土和制度約束,故意創造矛盾。之所以要這么做,英國怕殖民地強大了,不聽自己話,還威脅到自己。而對於印度,英國尤其的害怕,因為印度一旦崛起,那個實力英國是搞不定的,到時候要報仇雪恨,英國不是要吃不了兜著走?所以英國人走前埋了兩個雷,以保證印度永遠不可能完成工業化。
這第一個雷就是民主制度。 我們知道每個國家的制度必須符合每個國家的國情,否則只會帶來混亂。而對於獨立的印度來說,其實最需要的是集中力量搞建設,升級基礎設施,發展工業等等。而英國走前,非要強加給印度一個賬戶制約的所謂民主制度,而且加大地方的權力,使得印度辦事那是處處掣肘,時時受限。
很多人不明白印度蓋樓,修路為何那麼慢,就是因為這個所謂的民主制度。干一件事光是吵就要好長時間,等吵完批了那都是幾年後的事了。而且印度的這種民主體制,效率尤其低下,這使得印度不可能快速的進行工業化建設。
第二,那就是巴基斯坦。 為了從外部給印度埋個炸彈,因此英國人走前,故意激化印度人跟 *** 的關系,導致印巴分治。而且在分治過程中的屠殺,以及克什米爾問題,成為巴基斯坦和印度永遠解不開的死節。所以英國正是要用巴基斯坦綁住印度的手腳,印度獨立後,無心發展,立刻陷入印巴戰爭,打了好幾次。
這使得印度沒辦法去專心工業化,而必須投入大量錢財進行軍事准備和戰爭。可以說英國埋的這兩個雷,從內綁住了印度的手,從外綁住了印度的腳,手腳都綁住了,還發展什麼呢?所以印度永遠也不可能完成工業化,成為超級強國,這都是英國提前設計和算好的,從這也可以看到大英帝國攪屎棍的威力。
參考文獻:《印度史》。
5. 工業革命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第一次工業革命:使生產力大為提高,鞏固了資產階級的統治地位;促進了美、俄、德、意的革命、改革,使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在工業社會中日益分裂為兩大對立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19世界30、40年代,工人運動興起;開始了城市化的進程;先進的生產方式和技術傳播到各地,沖擊著舊制度、舊思想;東方從屬於西方,殖民侵略導致了民族解放運動高漲。 6. 唯一完成工業化的原住民國家是哪個
現代文明其實就是工業文明,而真正意義上的工業文明,就是完成了工業化並靠著工業體系一下子爆發出令世界嗔目的能量國家。但是世界上國家何其多,工業文明500年,完成了工業化的並讓工業化體系爆發出威力的,其實也就是西方七強+蘇聯。像比利時,瑞士,新加坡之類小國,只靠一個產業鏈就吃飽的那種,體現不了工業化的體系威力,所以不能算真正的工業文明,所以也照成了,這些小國很富,但沒啥存在感。下面一一介紹現在人類文明以來的這8強。 7. 蘇聯的工業化進程如此迅速,順利的原因
優先發展重工業斯大林認為,不是發展任何一種工業都是工業化,工業化的中心,工業化的基礎,是發展重工業(燃料、金屬等等),就是發展生產資料的生產,發展本國的機器製造業。因此,蘇聯在資金分配上,側重支持重工業。頭兩個五年計劃用於重工業的投資佔全部投資的84.2%和82.8%。重工業的發展速度大大高於輕工業和農業。重工業、輕工業、農業各自的年遞增速度,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分別為:28.5%、11.7%、-2.9%;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分別為:19%、14.8%、4.6%。 與工業化的威力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奧迪和邁騰怎麼選
瀏覽:38
寶馬x3斜坡踩剎車會響怎麼回事
瀏覽:764
賓士4s店整車貼膜都貼哪些位置
瀏覽:894
農業工業化帶來了哪些隱患問題
瀏覽:65
汽車蓋下哪裡加玻璃水
瀏覽:104
轎跑寶馬多少錢
瀏覽:441
吉利汽車武漢4s店哪個投訴最多
瀏覽:44
莘庄工業區是哪個鎮
瀏覽:38
汽車底盤如何使用動力傳遞的
瀏覽:815
買房送寶馬多少錢
瀏覽:657
奧迪是哪個國家人
瀏覽:659
汽車車標貼錯了怎麼弄
瀏覽:153
寶馬x3汽油內濾怎麼拆
瀏覽:379
汽車維修怎麼去談生意
瀏覽:582
賓士多光束大燈如何打開
瀏覽:338
奧迪白色劃痕是什麼原因
瀏覽:597
汽車前輪唧唧叫什麼原因
瀏覽:445
06年國三寶馬多少錢
瀏覽:159
賓士c和大眾polo哪個好
瀏覽:587
淘寶上怎麼買汽車
瀏覽: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