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鹽是怎麼形成的
問題一:鹽是怎麼形成的? 在中國,加工生產的鹽主要是海鹽、井礦鹽、湖鹽。(1)海鹽
①海鹽的成因
浩瀚的海洋覆蓋了地球70%的表面積,海洋中的海水,佔地球水域總重的97%。海水中幾乎含有地球上已經發現的所有元素,但含量大於lmg/L的元素不過15種,它們是氧、氯、鈉、鎂、硫、鈣、鉀、溴、硼、硅、氟、碳、氮、鍶。海水中的總鹽度為3.5%,濃度為3.5波美度,即1海水中含鹽量為35克。海洋以博大寬廣的胸懷為人類提供了取之不盡的鹽資源。
海洋中為什麼含有這么充足的鹽分,說法不一,有一定科學道理的成因有兩種:
一是「百川歸海」。陸地上大小河流溶有一定的鹽分,川流不息注入大海。有資料表明,每年河水流入大海的水量約占整個海水的1/4500,經過數千萬年的時間,水分不斷蒸發、注入,往復循環,而鹽分卻積留下來,構成今日海水的一定含鹽量。
二是「火山爆發」。海洋學的研究證明,海底火山遠比陸地火山多,在火山噴出物中,含有可溶性化合物,其化學成分與海水中鹽類近似,故海洋生成時就有鹽溶在海水裡。
②海鹽的生產
海鹽,以海水(含沿海地下鹵水)為原料曬製成的鹽。
我國是世界上開發海鹽最早的國家,海鹽生產有良好然條件。北起中朝邊界的鴨綠江口,南至中越邊界的北侖河口,長達18000公里的海岸線,海水資源豐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我國現在海鹽的年生產能2580萬噸。約佔世界海鹽總產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居世界首位。
我國的海鹽生產,一般採用日曬法,也叫「灘曬法」,就是利用濱海灘塗,築壩開辟鹽田,通過納潮揚水,吸引海水灌池,經過日照蒸發變成鹵水。當鹵水濃度蒸發達到25波美度時,析出氯化納,即為原鹽。日曬法生產原鹽,具有節約能源、成本較低的優點,但是受地理及氣候影響,不可能所有的海岸灘塗都能修築鹽田、所有的季節都能曬鹽。氣候乾燥,日照長久,蒸發量大,鹽的產量就高;反之,產量就低。
日曬法生產原鹽,其工藝流程一般分為納潮、制鹵、結晶、收鹽四大工序。
a.納潮
就是利用潮汐運動把外海高鹽度的海水推向近海時提取制鹽原料。目前,採用的納潮方式有兩種,一是自然納潮,二是動力納潮。自然納潮是在漲潮時讓海水沿引潮溝自然流入;動力納潮一般採用軸流泵將海水引入,其特點是不受自然條件限制。
b.制鹵
制鹵是在面積廣闊的蒸發池內進行的,根據每日蒸發量,適當掌握蒸發池走水深度,使鹵水濃度逐步提高,最後濃縮成飽和鹵。
c.結晶
海水在不斷蒸發濃縮過程中,各種鹽類濃度不斷增大,當鹽類濃度達到飽和時,鹽就以晶體形式析出,在過飽和溶液中不斷維持溶液過飽和度,晶體就能繼續生長。
d.收鹽
將長成的鹽,利用人工或機械收起堆坨。
(2)井礦鹽
①井礦鹽的成因
井礦鹽資源分為埋藏在地下的固體石鹽和液體鹵水。
據考查,現在產井礦鹽的地方,遠古時代是大海,由候變化,地殼運動,現在的井礦鹽產地就和原來的大海分了家,成為內海。內海跟今天的鹽湖差不多。在當地的烈日、強風長年蒸發、濃縮下,內海的鹹水漸漸乾涸,鹽不斷析出,結成了一層一層的鹽蓋,後來被泥沙覆蓋埋沒。天長日久,鹽層上的泥沙越蓋越厚,壓力逐漸增大,原始鹽層逐漸發生變化。井礦鹽從誕生那天起直至開發前,一般沉睡在地球深處。有的是以礦層躺著,有的則以礦脈裹到黏土中。此外,也有陸地上的鹽類物質被地表水或地下水攜帶而積聚於內陸盆地,在炎熱乾旱、蒸發量大於水體補給量的條件下,盆地內含鹽的水體不斷蒸發、濃縮,沉積為巨大的鹽類礦床。
地下鹵水的成因大致分為三種類型:一是沉積型,即......>>
問題二:食鹽是怎麼來的。 食鹽從哪裡來的?
食鹽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東西。
食鹽是從哪裡閥的呢?很早很早以前,人們用大海的海水曬鹽,用鹽湖的鹽水曬鹽,用鹽泉的鹹水煎制食鹽。當然,今天我們還用海水和鹽湖水製取食鹽。也有一部分加碘精製食鹽,是從另一種途徑得到的DD由開采岩鹽加工而成。
岩鹽,也叫石鹽。它就是一種特殊的石頭,也是一種用途非常大的礦物。岩鹽透明或者半透明,很容易敲碎,有點像冰糖,但是是鹹的哦。岩鹽埋藏在地下幾百米到幾千米的深度,經常和石膏、芒硝、還有鉀鹽哇一起作伴,它們都是好幾千萬年以前,因為海水或者湖水蒸發結晶形成的。
說起岩鹽的開采,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聰明的科學家利用了岩鹽能夠被水溶解的特點,工人不用下礦井,就把鹽采出來了。是這樣的,工人叔叔從地面上鑽井到地下幾百到幾千米,一至鑽到岩鹽礦的下部,再下一根大鋼管用水泥固好,然後在大鋼管中插一根小管子,又從大管子中注水,水流到鹽層中就把鹽溶解成了鹽水,鹽水就沿小管子返回到地面了,這個過程就叫「溶解采礦」,是現在先進的采礦方法哦。
採到地面的鹵水通過管道匯集到地上的幾大池子,加入石灰呀、純鹼呀,使鹽水經過沉澱凈化去除各種雜質,就可以送到制鹽廠生產食鹽了。科學家又充分利用了鹽水的流動特性,運用管道輸送制鹽廠,省力又省錢吧!
現代食鹽的製造是使用的「真空制鹽」技術,純凈的鹽水注入蒸發罐,高溫蒸汽通過熱交換方式給鹽水加熱,使鹽水中的水份蒸發掉,鹽就結晶出來了。科學家又運用了液體在低氣壓條件下,沸點降低的原理,採用降低蒸發罐中的氣壓的方法,降低熱能的消耗,使鹽盡快結晶出來。這就是「真空制鹽」技術。
制鹽是連續生產的,剛生產出來的鹽是還是一種鹽漿。要用離心膠水的方法甩去多餘的鹽水,返回到蒸發罐中回收利用。脫水後的鹽還是濕鹽,要用乾熱的壓縮空氣吹乾。乾燥後的鹽如果是用於工業生產的,就可以包裝發運了。如果是用來食用的,還得有一個關鍵的工序DD「加碘」。人如果缺碘就會患上「碘缺乏症(IDD)」,大脖子病,智力損害什麼的。
加碘後的食鹽經過包裝,運輸,然後才走進千家萬戶,走進我們的生活。
問題三:鹽是怎麼來的? 曬鹽!
在一望無垠的海灘上,海水被攔截在一方方鹽池裡,太陽把鹽水曬幹了,海水裡溶解的氯化鈉結晶出來。從一噸海水裡可以得到約三十公斤食鹽。這是粗鹽。曬鹽時日曬,風吹有利於加速水分子的運動,從而利於食鹽晶體的析出。
日曬時溫度升高,對於NaCl來說它的溶解度隨溫度變化不明顯,但由於水分的蒸發(溶劑)的量減少,NaCl飽和析出晶體。而對於MgCl2,Cacl2來說,盡管水蒸發了,但由於它們各自的溶解能力(溶解度)增強了,所以不會析出。
因為食鹽主要成分是NaCl。NaCl的溶解度隨溫度變化不明顯,而且是降低溫度,溶劑的量又不變,所以NaCl不會析出,不利於製取NaCl。
粗鹽從海水裡結晶出來的時候,難免夾帶一些泥沙和雜質。海水裡除了氯化鈉以外,還有氯化鎂、氯化鈣等,它們也混在氯化鈉里一塊兒結晶出來。
問題四:食鹽是怎樣形成的? 人人都知道,海水是鹹的,這是因為海水裡有鹽,那麼海水中的鹽是從哪裡來的呢?對於這個問題目前有兩種說法。 一種認為最初大洋中的海水所含的鹽分很少,甚至是淡水。而現在海水中含有的鹽,多數是陸地上岩石土壤里的鹽分,受到了雨水的浸洗溶解,流入小溪,河流,經過河川流入海洋,天長日久水分蒸發而鹽分逐漸積累起來。一些觀測結果表明,現在每年經江河帶進海中的鹽分有39億噸。因此,有的地質學家根據海水中鹽分的多少,來計算地球的年齡。 另一種認為最初的海水就是鹹的。這是因為提出這種說法的科學家,他們長期地觀測海水中鹽分的變化,發現海水中的鹽分並不是隨著時間而增加的。但是在地球發展的各個時期中,海水中所含有的鹽分的數量和成分都有所不同,產生這種變化的原因,至今仍在探索之中。 海水裡究竟含有多少鹽呢?根據試驗,平均每公斤的海水中,約含鹽35克。其中最主要的是氯化鈉(食鹽),正是由於有大量的氯化鈉存在,所以海水才有鹹味;其次是氯化鎂、硫酸鎂(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瀉鹽)、硫酸鈣、硫酸鉀、碳酸鈣和溴化鎂等。它們形成了海水的苦味。
問題五:食用鹽是怎麼形成的? 食用鹽分為井鹽、海水鹽、天然鹽等等過去在中國一般分為海水鹽和井鹽居多,海水鹽一般是將海水倒進一個在沙灘上圍起來的框框里經過太陽的照射慢慢干後就形成白色的晶體就是鹽了,而井鹽是將井中的食鹽晶體取出就可以食用了,而天然的鹽中國有青海的鹽水湖。現在的食用鹽基本也是按照以前的方法製作而已不過就是更加衛生和科學了而已,再就是添加了某些礦物質。更加健康安全。
問題六:海里的鹽是怎麼形成的 當雨水降到地面,便向低處匯集,形成小河,流入江河,一部分水穿過各種地層滲人地下,然後又在其他地段冒出來,最後都流進大海。水在流動過程中,經過各種土壤和岩層,使其分解產生各種鹽類物質,這些物質隨水被帶進大海。海水經過不斷蒸發,鹽的濃度就越來越高
問題七:鹽的來源越詳細越好.就是鹽是怎麼來的 這是說廣義的鹽還是狹義的食鹽。
食鹽一般是海水曬鹽、鹽湖曬鹽,再加工處理(細化,加碘等)
廣義的鹽來源就比較廣了。單質之間的反應,酸鹼反應,電解等
② 氯化鎂大概多少錢一噸
無水氯化鎂 92塊 350元/噸 不含稅
無水氯化鎂 95塊 400元/噸 不含稅
無水氯化鎂 98塊 450元/噸 不含稅
無水氯化鎂 99塊 550元/噸 不含稅
無水氯化鎂 98粉 1000元/噸 不含稅
無水氯化鎂 99粉 2000元/噸
無水氯化鎂 99粒(0-2mm) 4000元/噸
無水氯化鎂 99.5粉 4000元/噸
無水氯化鎂 99.8粉 6000元/噸
根據廠商,成分,時間的不同.價格有所變動.
③ 現在氧化鎂的價格是多少錢一噸
隨著產業升級和高科技功能材料市場的需求與發展,已開發生產出一系列高科技精細氧化鎂產品,主要應用於高檔潤滑油、高檔鞣製鹼提取級、食品級、醫葯等近十個品種,硅鋼級、高級電磁級、高純氧化鎂等。長沙85%氧化鎂價格為760元/噸,45%氯化鎂價格為720元/噸。氧化鎂是鎂的氧化物,是一種離子化合物。
氧化鎂是一種惰性物質。它可用於各種生活用途和工業。這種材料也是現代生活中大量生產的工業產品,有許多用途。它可以用作中和劑。氧化鎂為鹼性,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可作為含酸廢氣、廢水處理、重金屬和有機廢液處理的中和劑。隨著環保要求的提高,國內需求迅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