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工業化的標准
關於工業化標準的探討
北京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教授 林 丕
11/28/2005 16:20:54
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是要在2020年「基本實現工業化」。
我認為,工業化的標准似有兩個層次:低層次的標准,即初步實現工業化的標准,是工業產值在工農業總產值中佔有絕對優勢。其量化標准可以採用前蘇聯學者提出的標准,即工業總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的75%以上。高層次的標准,則是要像現代世界上的經濟發達國家那樣,完全消除了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這是一個很高的標准,我國至今離這個標准還有很大的差距。十六大報告提出的在2020年基本實現工業化的任務,我個人理解,其實質就是要在今後十幾年內,基本解決我國至今仍顯著存在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問題。其主要指標似有兩條:(1)在2020年,使我國的非農業就業人口在全社會就業人口中的比重達到70%以上,換言之,就是要使我國的農業就業人口在全社會就業人口中的比重降到30%以下;(2)在2020年,使我國的城鎮人口佔全國總人口的比重達到60%左右,換言之,就是要使我國的農村人口佔全國總人口的比重降到40%左右。下面,就分別討論一下這兩個指標的問題。
(一)關於把農業就業人口降到30%以下的問題
2001年,我國全社會就業人口為7.3億人。其中,非農業就業人口,即第二、三產業的就業者(包括在鄉鎮企業和農村二、三產業中的就業者在內),僅為3.65億人,佔50%;還有50%的勞動力,也就是3.65億人從事農業。如此眾多的勞動力滯留在農業領域之中,是與工業化的要求大相徑庭的;更何況,如此眾多的勞動力滯留在農業領域,也大大超過了我國當今農業對勞動力的需求。2001年,我國共有耕地19.14億畝,按每個農業勞動力平均經營10畝耕地計算,我國農業中留下2億左右的勞動力就足夠了。這就是說,我國農業中,已經出現了大約1.5億以上的過剩勞動力,他們在農村中實際上處於隱性的半失業狀態。隨著農村人口的增長,隨著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農業現代化程度的提高,今後農業過剩勞動力的人數還會繼續增加。這些過剩勞動力需要逐步地從農業中轉移出去。這既是工業化歷史進程的一個客觀要求,也是我國勞動力實現充分就業的一個客觀需求。目前,一些經濟管理機關和學者提出了如下設想:到2020年,把我國農業就業人口在全社會就業人口中的比重降到30%左右或以下。按此設想來推算(把過剩勞動力的增長計算在內),從2002年到2020年這19年內,就要從農業中轉移出過剩勞動力2.2億人,平均每年轉移出1160萬人。這是一個十分艱巨的勞動就業和勞動力轉移的任務。
那麼,我國目前二、三產業的就業容量有多大呢?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01年全年,我國的二、三產業僅提供了940萬個新的就業崗位,就業彈性系數僅為0.18(即GDP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就業崗位僅增長0.18個百分點)。由於就業崗位不足,到這一年末,在全國城鎮中出現的失業人員已達1796萬人(登記失業者681萬人,國企下崗職工未就業者515萬人,非國企下崗職工未就業者600萬人),城鎮失業率達到9.5%,大大超過了國際公認的安全線(失業率不能超過6%)。
從上述勞動力供求的情況來看,目前我國二、三產業的就業形勢是相當緊張的,既要解決城鎮中大量勞動力的失業問題,又要每年轉移上千萬的農業過剩勞動力,難度不小。這是我國工業化過程中不能不面對的一個嚴峻現實。十六大報告提出,我國今後應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其突出特點和要求之一,是要使我國的「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換言之,我國今後的工業化必須與擴大就業緊密地、有機地結合起來,採取多方面的有效措施,千萬百計地擴大第二產業、特別是第三產業的就業容量,大大提高其就業彈性系數。從而使我國在工業化過程中,能夠比較順利地解決城鎮勞動力充分就業和農業過剩勞動力有序轉移的重大歷史課題。
(二)關於使城鎮人口達到佔全國總人口60%的問題
2001年,從統計表上看,我國有城鎮人口48064萬人,農村人口79563萬人,二者的比例為 38:62。但上述城鎮人口的數據,是按行政區劃統計出來的,其中包括了全國各城市郊區的大約1億左右的農村人口在內。如果把這部分人口劃入農村人口,則目前我國城鄉人口的比例,實際上是30:70,農村人口大大地超過城鎮人口。要把這個比例倒過來,使城鎮人口超過農村人口,任務十分艱巨。據粗略預測,到2020年,我國的總人口可能達到或超過14億人。到那時,要使我國的城鎮人口超過農村人口,達到佔全國總人口的60%左右,就意味著城鎮人口將達到8.4億人左右,比現在的城鎮實際人口(3.8億人)翻了一番還多。這是一項相當困難的任務,是我國工業化過程中必須著力加以解決的又一個重點和難點問題。
綜上所述,工業化是一個歷史過程。它的標准可分為兩個層次:低層次的工業化,即初步工業化,是要使工業產值在工農業總產值中占絕對優勢;高層次的工業化,則是要完全消除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我國已經實現了初步的工業化,今後的任務是要在2020年基本實現工業化,其實質是要基本消除我國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這個任務是不輕松的,特別是在轉移龐大的農業過剩勞動力和將龐大的農村人口轉移為城鎮人口方面,任務相當艱巨,需要通過開拓新型的工業化道路和加快城鎮化建設的步伐,來逐步求得解決。
② 現代工業化的必要條件之一是什麼為什麼
必要條件之一就是資金。工業化需要資本的積累、國內商品市場的形成以及勞動力成為商品。此外,實現工業化還應具備的條件是:國家的獨立,教育、科學比較發達,發展戰略的正確選擇。
⼯業化的實施都必須具備這樣⼏個最基本的條件:
⼀是必須有⼤量的資⾦投⼊。⼯業化所需要的資⾦是海量的,沒有錢⼀切設想和計劃都是空談。因此,籌措盡可能多的資⾦是實施⼯業化必須⾸先解決的問題。資⾦的來源⽆⾮是兩個:國內和國外。
時代發展到今天,那種靠⾎腥掠奪的原始積累已經是不可能的了,借重於外來資⾦的辦法,要麼是借款,要麼是靠優厚的條件和環境吸引外來投資。借款是有限度的,⽽且終歸要還;落後地區之所以落後的⼀個重要⽅⾯就是投資環境的惡劣,所以,落後地區通常都以提供優惠條件。為吸引投資的「法寶」。其實,這種優惠所帶來的不平等競爭和對財政收⼊的沖擊,恰恰⼜妨礙了經濟的發展。因此,從長期來看,沒有任何地⽅能夠通過優惠政策實現⼯業化。餘下的選擇就是靠⾃⾝的積累。落後地區的企業太弱,⽽且卜哪迅資⾦分散難以集中⼒量辦⼤事。⼀個有效的辦法,就是通過強化稅收征管,將有限型此的資⾦更多地集中在政府的⼿中,從⽽為政府主導的⼯業化提供有⼒的資⾦保障。
必須有先進的技術應緩嘩⽤。⼯業化最初的含義是以機器⽣產取代⼿⼯操作。
③ 地球到底能負擔多少人口
人口的持續增長對地球造成了沉重的負擔。自工業革命以來,全球人口一直在穩步上升。在1800年左右,全球總人口約為10億;到了1927年,這個數字翻了一番,達到20億;1974年再次翻倍,達到40億。按照這一趨勢,2023年世界人口總數預計將超過80億,到2050年左右可能達到98億,而在22世紀初期,這一數字可能將達到112億。如果未來全球人口真的超過100億,那麼資源需求無疑將成為最大的挑戰。因為顯而易見的是,水和食物是人類生存的基本需求,而這些資源並非取之不竭。雖然很多人認為中國是食物浪費最嚴重的國家,但事實上,美國在這方面的問題更為嚴重。如果全球每個人都按照美國人的生活方式消費資源,那麼地球最多隻能支撐大約15億人口。目前,全球有21億人無法獲得安全的飲用水,45億人缺乏適當的衛生設施。即使在工業化國家,水資源也可能遭受污染。由於人類不斷動用地球的不可再生資源,最終的壓力臨界點終將到來。20世紀70年代中期,聯合國糧農組織對包括100多個發展中國家在內的土地人口承載潛力進行了研究。這一能力指的是在一定面積的土地上,通過食物生產潛力所能維持的特定消費水平的人口數量。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數據,美國擁有22億畝耕地,潛在適宜耕地為18億畝,而中國現有耕地18億畝,潛在適宜耕地僅為2億畝。這意味著,僅從農業潛力來看,美國的土地人口承載能力是中國的一半。中國的高畝產是基於數億人口從事勞動密集型的農業,土地開發強度大,並且大量使用化肥和農葯,這使得有限的耕地能夠養活更多的人口,並維持90%以上的糧食自給率。相比之下,美國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僅為1%,農民人均擁有上千畝耕地,並採用各種機械化和智能化生產方式。簡而言之,追求經濟效益和養活更多人口有時是相互矛盾的。精耕細作可以實現高畝產,但經濟效益未必最高。因此,總體而言,雖然中國自古以來就是農業大國,但從實際潛力來看,確實不如許多土地尚未開發的國家。這同時也說明了一個問題:世界人口的承載力不是無限的,但至少是有上限的。
④ 唯一完成工業化的原住民國家是哪個
現代文明其實就是工業文明,而真正意義上的工業文明,就是完成了工業化並靠著工業體系一下子爆發出令世界嗔目的能量國家。但是世界上國家何其多,工業文明500年,完成了工業化的並讓工業化體系爆發出威力的,其實也就是西方七強+蘇聯。像比利時,瑞士,新加坡之類小國,只靠一個產業鏈就吃飽的那種,體現不了工業化的體系威力,所以不能算真正的工業文明,所以也照成了,這些小國很富,但沒啥存在感。下面一一介紹現在人類文明以來的這8強。
英國,作為現代文明的開啟者,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工業化國家,作為工業化母國,其實力自然不容小覷,雖然現在玩金融玩脫了,造成了去工業化,不過真正的工業核心實力還是有的,世界上能生產航空發動機的就5個工業強國,中,俄,英,美,法。英,美兩國的航發技術最好。俄羅斯,法國次之。中國最後,不過在加速追趕中。
法國,作為工業母國的地理鄰居,有著工業化的先天條件。作為第2個開啟工業化進程的國家,雖然一直慢吞吞的工業化發展。不過作為後進國家,不同於英國的原發型工業化,法國的國家主導開始在工業化進程中發揮作用。有著相對完整軍工體系。英法作為兩大先發工業國開始了瓜分世界,殖民世界的腳步。
德國,靠著法國,作為法國的鄰國,在完成了國家統一後,也開始工業化進程。完成工業化後發現,世界市場已經瓜分完畢,於是只能同英法戰個痛。一戰失敗後,又打了二戰,2次大戰雖然都戰敗了,不過二戰後的世界全球化秩序變相的打開了世界市場,於是二戰後,德國一躍成為歐洲第一工業強國。也不枉打了2次世界大戰。
義大利,由於地理位置遠離工業文明中心,工業進程啟動較晚,同時技術也是直接引進他國。同時也公有企業為引導,同德國一樣,苦於世界也瓜分完畢,於是加入2次世界大戰,賣了2次萌後,二戰以後繼續靠賣萌為生。也稱意呆利。
俄國,彼得大帝開啟了工業化進程,不過在沙皇時間,一直進度較慢。在蘇聯模式未開啟前,一直作為歐洲2流國家度日。直到赤色狂魔,斯大林開啟了蘇聯模式,用時2個半五年計劃,直接完成工業化,一改老牌工業化國動輒幾十年,上百年的工業化進程。所以蘇聯模式一誕生,就被西方列強視為眼中釘。直到蘇聯解體,俄國去工業化,四方國家才大舒口氣。老毛子這倆百年忙的,從2流國家,忙了2百年,又忙回了2流國家,唏噓啊。
美國,加拿大,英國的大小兒子,作為英國的兒子輩,當仁不讓的給技術,給市場,而且一個大洲的資源,兩個國家用,同時大發2次世界大戰財,靠著3億人口,美國2戰以後,一躍成為世界超強,加拿大由於人口問題,又在美國旁邊,存在感較弱,不過工業實力不容小覷,美加歷史上還干過一架,大小兒子誰也沒打過誰。只能繼續兄弟相處。
日本,作為早期亞洲唯一個工業化國,明治維新,開啟了工業化進程。工業化完成後,一拳將壓制自己千年的宗主國干番在地,頗似出了一口怨氣。一時好不得意,不過千年的屬國命,造成了眼界的狹隘,戰術上一直在成功,不過戰略上一塌糊塗。最終太平洋上一敗塗地,被美國征服。消掉了國防,成了畸形國家。哎,屬國的命啊。
下面介紹下中國,我題目中題了8個國家,除去蘇聯已經滅亡,那麼第8個工業強國是哪個呢。沒錯,就是中國。
中國,同明治維新同時起步的工業化進程,可惜,一直戰亂不斷,工業化一直處於輕工業徘徊狀態。直到太祖一統中國,才在國家層面有了工業化的必要條件。後來和美國的聯合國軍幹了一架,讓蘇聯刮目相看,同時也在心裡放下了戒心,同時作為朝戰的報答,蘇聯進行了一次,也是人類歷史上唯一一次的全面工業體系建設,156個工業項目,搭起了中國工業化的架子,也就是靠這個基礎,才讓中國成為2戰後,後發國家中唯一一個真正意義上完成了工業化的國家。(所謂的亞洲四小龍就不吐糟了。除了賣萌還是賣萌)。同時由於採用了蘇聯模式,赤化後的中國,又一次證明了蘇聯模式在完成工業化方面超強作用,2個五年計劃,中國從農業國一躍成為了當時的工業第七強。不過蘇聯模式的後遺症,蘇聯自己沒解決好,吃了西方的速成葯,直接去工業化了。中國則進行了改革開放,相對較小的痛苦解決了蘇聯模式的後遺症。所以中國改革開放,其實是對蘇聯模式打了補丁進行了升級,變成了蘇聯模式威力加強版。惡心西方的蘇聯模式其實並未在冷戰結束後消失,相反,以另一種更變態的形態出現在了世人面前,也照成了,現在美國的瘋狂打擊圍堵。不過,有道時,一旦上了軌道,想慢都慢不下來。估計再過個5年,中國就超過美國,那時就有點意思了。
PS:把中國去掉,加上滅亡的奧匈帝國(土耳其這貨祖上也闊過)就是赫赫有名的八國聯軍了,原來,列強還是那個列強,這么些年下來,誰也沒掉隊。
⑤ 新型工業化指標體系包括哪些方面的指標
新型工業化指標體系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指標:
(一)反映新型工業化水平的指標體系
根據國內外有關的工業化理論和歷史經驗,選擇以下指標反映新型工業化總體水平。(1)人均GDP。該指標直接反映一國或地區的工業化水平或發展階段,該指標在國內外均有可比性。(2)城鎮化率。即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城市化水平的高低以及城市結構的合理化程度,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工業化程度的重要標志。根據國際通用的劃分標准,工業化國家或地區的城鎮人口的比重要佔全部人口的60%以上。(3)第一產業從業人員佔全社會就業人員的比重。該指標是從農村勞動力的情況反映農村工業化、農業現代化水平,一般認為這一比重下降到20%以下才符合實現工業化之要求。(4)產業結構。該指標反映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工業化水平的提高,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結構的變動規律。一般認為,實現工業化時,農業增加值佔GDP比重應在20%~10%以下,工業比重為40%~50%以上,服務業比重應在40%~50%以上。(5)工業製成品占出口產品比例。即製成品出口額占出口總額的比重,能比較真實地描述一國或地區工業化水平和產業的國際競爭能力。
(二)反映工業化質量的指標體系
1.反映工業經濟效益的指標。主要評價一國或地區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水平,主要有:(1)工業成本費用利潤率。指在一定時期內實現的利潤與成本費用之比,是反映工業生產成本及費用投入的經濟效益指標。(2)總資產貢獻率。工業總資產貢獻率反映企業(包括全部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下同)全部資產的獲利能力,是企業經營業績和管理水平的集中體現,是評價和考核企業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標,反映企業的總資產創造的效益。(3)工業增加值增長速度。一定程度上反映工業化發展速度。(4)工業平均勞動生產率。從勞動力要素角度反映活勞動的消耗與產出,是企業生產技術水平、經營管理水平、職工技術熟練程度和勞動積極性的綜合表現。
2.反映科技含量的指標。主要評價一國或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科技創新、研究開發能力和水平,包括:(1)研究與開發(R&D)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它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科技進步的水平,
該指標反映一國或地區科技活動經費的投入水平。(2)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該指標反映一國或地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狀況和水平,以及採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水平。(3)新產品產值比重。反映一國或地區科研開發水平及科研成果轉化為商品優勢、經濟優勢的能力。(4)專利數或技術成果數。專利數或技術成果數是指一定時期內,一個國家或地區在技術創新活動中產出的專利數目或技術成果數目。一定程度上反映自主創新能力。
3.反映信息化程度指標。該類指標反映在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中,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的情況,主要有:(1)信息工業總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從產值角度大體反映信息產業的規模。(2)信息產品產值占工業增加值比重。即信息產品凈產值占工業增加值比重,該指標直接反映一國或地區在新型工業化進程中的工業信息化水平。(3)工業領域信息產業固定資產投資占工業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反映信息化投入水平。(4)信息產業從業人口占社會從業人數的比重。從勞動力角度大體反映信息產業的規模
4.反映資源消耗利用效率的指標。新型工業化注重資源節約,努力降低資源消耗。可以用萬元產值水消耗量、萬元產值物料消耗、萬元產值電耗和工業「三廢」綜合利用產品產值占萬元國內工業生產總值的比重來反映。
(三)反映工業化協調性與可持續性的指標體系
工業化協調性指標主要反映實施工業化進程中,對社會穩定、資源環境、社會發展的影響。
1.反映工業化與資源、環境協調與可持續性的指標可包括:工業固廢處置利用率、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廢水排放達標率、工業廢氣治理率、環保投資增長率、城市綠化覆蓋率、耕地保有率等。
2.反映工業化與社會發展的協調與可持續性的指標,通過以下指標反映:(1)工業從業人員增長率。該指標反映工業吸納勞動力就業、再就業情況,一般以年初工業企業職工總數與年末職工總數之比獲得。(2)城鎮登記失業率。反映城鎮人力資源的相對利用狀況和地區企業整體經營狀況。(3)大專以上學歷人員占人口總數比重。反映勞動者的素質。(4)城鄉居民人均純收入之比。反映城鄉收入水平的差距。(5)城鄉思格爾系數之比。反映我國或各地區城鄉居民消費結構的變化和生產水平的狀況。
在構建指標體系基礎上,選擇適當方法,就可對新型工業化的發展狀況進行綜合評價。
⑥ 中國是世界唯一一個有完整工業體系的國家嗎
中國是世界唯一一個有完整工業體系的國家嗎?
我們國人都看到了中國這幾十年來經濟的飛躍發展,尤其是對互聯網特別的感嘆,人手一手機,就連小孩都會玩兒,而且在其他的製造行業也特別的發達。從各種數據顯示,中國的產業在世界上是佔有很大份額的。而且中國的工業體系非常的全面完整在世界上也是很少見的。
但是中國就不一樣了,工業體系非常完整,小到手機大到造船業和航空飛機都有製造。不管是鋼鐵,鋰電池,還是電腦晶元在中國的工業體系裡樣樣都有。就連非常強大的美國現在已經不能再製造潛水,而中國依然可以。並且還有導彈的製造品種都超過了美國好幾倍。